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检测试题和答案
“橘子酱蘸面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检测试题和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检测试题和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检测试题和答案
一、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chī________想 níng________成 xuān ________腾 yòu ________惑
一shùn ________间 隐mì________
二、选择怡当的词语填空。
1.A.信心 B.信念
只有抱定坚定的________,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老师的鼓励使他的________大增,他又自信地站到起跑线上。
2.A.痴想 B.幻想
不好好学习却想取得好成绩,无疑是________。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________不断成为现实。
三、下面各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B.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C.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D.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四、说说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五、阅读题。
(一)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诗中画横线的句子“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3.在节选的这一部分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二)
鱼化石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1.给加粗字注音。
(1)鳞________ (2)鳍________ (3)傻瓜________
2.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何作用?
3.第四、五节诗的含义是:鱼化石失去了________,不得已才沉默;鱼化石失去了________,不得已才静止不动。其内心极为________。
4.纵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一节诗是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作者由眼前的一块鱼化石展开想像与联想,把笔触伸向几亿年以前的远古,然后又回到现实中来。
( )
(2)本诗几处运用了对比,如鱼儿生前的自由、快乐与死后的.压抑、痛苦;“栩栩如生”与“不能动弹”;“绝对的静止”与“运动”等。
( )
(3)本诗表面上是写鱼化石,实际上深层次是写人,在写诗人的不幸遭遇。这明暗两条线结合得很巧妙。
( )
6.这首诗告诉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参考答案
一、痴 凝 喧 诱 瞬 秘
二、1.B A 2.A B
三、D
四、1.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2.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感觉山好像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五、(一)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联系前文可以知道,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表现理想境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3.节选的诗歌中,蕴含了这样的人生哲理: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
1.(1)lín(2)qí(3)shǎ
2.极力渲染鱼儿在成为化石之前的快乐、自由,更能反衬出遭受灭顶之灾后的不幸,突出了中心。
3.言论的自由 行动的自由 痛苦
4.最后一节
5.(1)√(2)× (3) √
6.这首诗告诉人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痛苦和挫折,要勇敢地抗争,生命的意义在抗争中得到升华。
篇2:初中语文万里长城检测试题和答案
初中语文万里长城检测试题和答案
一. 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略
2. 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量词。
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支持和接待。一_________花生、一________红枣、一________胶卷、一________印章、一________嘱托、一________留言,都凝结着支持、理解和深情。
3. 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入助词“的”、“地”或“得”字。
(1)万芳奇怪________看着我。
(2)到山上来,我最喜欢________事就是听鸟叫。
(3)买的时候还叫________起劲。
(4)少年手中紧握着小小________羽毛。
4. 作者列举了罗哲文、雅克、罗伯特三人想走长城却没能实现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文开头写“我”的两个梦,和后面沿长城旅行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这个“梦”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大自然是无情的。……和祖国人民一起跳动。”完成6—9题。
6. 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大自然的无情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大自然的`慷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徒步走完长城是许多人的梦想,对此你怎样看待?谈谈你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3题。
(1)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亲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2)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3)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 ,终于点了点头。
(4)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5)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憾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这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6)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7)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8)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9)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10. 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情上?请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7)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3)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具体描写男孩的“一番思考”。(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创新运用
14. 仿照下面的句式,以“悲伤”或“快乐”为开头写一个比喻句。
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你平时都是如何搜集资料的?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自评反思(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敦 著 摄 偶
2. 见课文
3. (1)地;(2)的;(3)得;(4)的
4. 说明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奇迹,对中外人士都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也是促使作者徒步长城的动力;同时三人的遗憾也更促使作者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5. 开头的两个梦是作者后来徒步长城的最早起因。结尾的“梦”是指徒步走完整个长城。
6. 分三层:(1)——(6)段为一层;写大自然的无情。
(7)段为第二层,写大自然的慷慨。
第(8)段为第三层,写沿途得到的支持。
7. 地势险峻,天气恶劣,位置偏远,野兽出没
8. 保存了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珍贵文史资料。
9.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10. (1)给妹妹输血
(2)和妹妹平分生命。
11. 神态描写。因为男孩听到医生的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
12. 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奉献精神。
13. 开放性题,略。
14. 符合题意即可,注意两个句子意思相对,要用比喻。
15. 略。
篇3: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资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范文能力和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和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掌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考虑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和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
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范文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多篇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和情感的掌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篇4: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承担着单元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理想、体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总体要求:它的体裁是现代诗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课文内容:《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二、说教法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者简介和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败,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目标一体现了教学目标三层次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二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方法
总体思路:结合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设计,我对具体教学法做如下考虑:
1.以创设情境法为主,通过完成征途的教学过程和板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展示诗人的追求想忘的过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点。
2.采用知人论事法,通过对诗人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2.采用启发点拨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相结合,针对教师对诗歌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共同研究作答,体会诗人感情,解决本文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恰当地利用教案、多媒体。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品味诗歌美好的诗情和理解诗人的生存困境和痛苦内心。新课标要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我采用完成征途和板书设计创设情境,抓住诗歌关键语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第一段的感情起伏,分化难点。
三、说学法
新大纲对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问题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教学该课,我在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上做以下思考:
1、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2、知人论事,通过把握作者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
4、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分析诗歌重点语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汲取、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感知、品味文中的关键语句。
主要步骤:情境导入、作者简介、重点赏析、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五个步骤。
1.情境导入
通过学生回忆亲身登塔顶的经历和爬山完成征途的设计,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对远方追求的想望中,体现了创设情境法的教学。
2.作者简介、
通过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诗人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事法,通过对诗人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3.重点赏析
教师针对诗歌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共同研究作答,进而体会诗人感情,解决本文重点。采用启发点拨法。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练习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他也要求要积累生词,所以我安排了两个小作业,目的是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启发和激励学生。
五、板书设计
通过起伏的结构来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人的感情起伏。
篇5: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做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2.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3.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体会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4.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说教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说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研读赏析: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体验反思: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布置作业: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篇6:《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中文××××的××,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讲读课文。承担着单元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理想、体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总体要求:它的体裁是现代诗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课文内容:《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二、说教法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对作者简介和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败,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目标一体现了教学目标三层次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二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方法
总体思路:结合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设计,我对具体教学法做如下考虑:
1.以创设情境法为主,通过完成征途的教学过程和板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展示诗人的追求想忘的过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点。
2.采用知人论事法,通过对诗人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2.采用启发点拨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相结合,针对教师对诗歌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共同研究作答,体会诗人感情,解决本文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恰当地利用教案、多媒体。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品味诗歌美好的诗情和理解诗人的生存困境和痛苦内心。新课标要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我采用完成征途和板书设计创设情境,抓住诗歌关键语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第一段的感情起伏,分化难点。
6.教学课时:8分钟
三、说学法
新大纲对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问题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教学该课,我在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上做以下思考:
1、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2、知人论事,通过把握作者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
4、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分析诗歌重点语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汲取、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感知、品味文中的关键语句。
主要步骤:情境导入、作者简介、重点赏析、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五个步骤。
1. 情境导入
通过学生回忆亲身登塔顶的经历和爬山完成征途的设计,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对远方追求的想望中,体现了创设情境法的教学。
2.作者简介、
通过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诗人的背景知识,知人论事法,通过对诗人的介绍,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3.重点赏析
教师针对诗歌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共同研究作答,进而体会诗人感情,解决本文重点。采用启发点拨法。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练习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同时,他也要求要积累生词,所以我安排了两个小作业,目的是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启发和激励学生。
五、板书设计
通过起伏的结构来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人的感情起伏。
篇7: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达标测试题
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达标测试题
A卷
积累运用
1.根据语境和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在窗口chi________想
(2)用信念_ning_______成的海
(3)在远方为我xuan________腾
(4)你终会pan________上这样一座山顶
2.细读下边的句子,品味加粗词的含义。
(1)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答: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答:
(3)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答:
3.说说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然后再用这些词另外的意思造句。
(1)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句中意思:________。
用另外意思造句:________。
(2)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句中意思:________。
用另外意思造句:________。
B卷
阅读理解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以上诗句主要写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
2.解释诗中加粗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1)种子:
(2)喧腾:
3.说说诗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1)一次又一次:
(2)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3)全新的:
4.以上诗句表达了一种“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历程,请你用自己的例子写出感受。
提示:希望——奋斗——再奋斗——成功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达标题
C卷
阅读理解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这里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信念?
4.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答案:A
1.(1)痴(2)凝(3)喧(4)攀
2.(1)象征第一个困难。(2)美好希望在召唤。(3)即将成功时最后一把努力所达到的程度。
3.(1)吸引我们要抵御住各种影响学习的不良游戏的诱惑(2)屡受挫败长期不下雨,小河的水枯干了
B答案:
1.第一层写我一次又一次失望后,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只因听到海在为我喧腾。第二层写我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后,攀上山顶,看到海——一个全新的世界。
2.(1)指希望(2)呼唤
3.(1)突出失望的次数多,暗含困难多。
(2)形象地表现了是希望和信念抚慰了我屡遭挫败的心,突出了希望和信念的作用。(3)突出理想的美好奇妙。
4.(略)
C答案:
1.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2.拟人。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 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爱。
3.表达出作者对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4.示例: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达到。
篇8:在山的那边 阅读答案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一)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4分)
1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诗中,“枯干的心灵”,比喻 。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__________ 。(2分)
13.“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4分)
14.“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4分)
15.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4分)
(二)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⑴ 诱惑着我的山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漫湿我枯干的心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文意思说一说要想实现理想应具备怎样的精神?
3、你心中的希望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
【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检测试题和答案】相关文章:
3.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4.在山的那边散文
6.在山的那边课件
7.在山的那边读后感
9.在山的那边教案
10.在山的那边的语文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