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和太阳系科学课件
“欢躞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太阳和太阳系科学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太阳和太阳系科学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太阳和太阳系科学课件
太阳和太阳系科学课件
一、概念分析
《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材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是: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从课标要求看,此概念结构如下
地球与宇宙天空中的星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太阳系。
从概念结构看,本课的科学概念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准备,为认识银河系、宇宙空间作准备。
为了构建太阳系的科学概念,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认识太阳系”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从教材安排看出其意图在于借助建模活动构建概念。课标还提到一句话:“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可见,两大活动相比之下后者更为重要,那就是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此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本课学习之前,教材已按排有建模的活动,如造环形山、日食和月食。虽然学生之前有了建模的体验活动,但造环形山主要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来模仿的,日食和月食是根据事物的变化来模拟的。而本课却是根据数据来建模的,所以本课的建模活动有相当大的难度。
二、学生分析
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学习太阳系知识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会从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关于太阳系的信息。他们可能会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缺少直观的经验,甚少观察。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本课学习就要让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另外,虽说是六年级学生,但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是偏弱。学生往往专注于现实情境的观察,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这也是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能对数据、信息按需求进行推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来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认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重点】:
建构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1、学生:8人一小组,大概5小组,每小组准备八大行星的卡纸、软皮尺
2、教师:教学PPT、50米皮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太阳系在宇宙中的图片。
2、谈话: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系,它就是:太阳系。板书课题。
二、画图活动,初步了解太阳系:
1、谈谈对太阳系的认识?
2、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对太阳系的认识,那太阳系由哪些天体共同组成的?能否在任务单上画出自己所认识的太阳系。
学习提示:可以先阅读材料一,思考:除了地球、月球外,还有哪些天体在围绕太阳运动?再画图。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关于太阳系,学生已经有一定认识,那就是学生的前概念。显然这些前概念是零散的、模糊的、甚至不科学的。以画图形成呈现学生的前概念,有利于形成认知冲突,为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3、交流评价:根据阅读材料一评价哪个同学画得更科学。
4、出示太阳系全家福。
5、修改自己所画的`太阳系。
6、小结归纳: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设计意图:以阅读材料作参考,以小组评价作方式,重新修正太阳系的画法,这也是一个简单的建模过程,有效形成太阳系的概念形成。顺利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评议互相学习提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学习形式的好处。)
三、推测游戏,了解太阳系行星大小关系:
1、在太阳系当中,最让人们关注的当然是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起认识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关于这八大行星,有太多太多的知识了,这节课我们先认识它们的大小吧。
3、小组合作讨论出结果,在任务单上写上排序号数。
4、全班交流,重点说出推理过程及八大行星之间的关系,如最大最小等知识。
5、展示结果(将八大行星平面模型图贴到黑板)
四、计算实践,认识太阳系行星距离关系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游戏推测出行星的大小关系,但行星之间的距离就像黑板上的一样吗?那它们之间的距离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吧。
2、列出计算方法,让学生计算出各行星间的距离。
(1)出示最近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与金星的实际距离:5800万千米、11000万千米。
(将计算公式列出黑板,让学生计算。)
按黑板上的平面模型是缩小六亿四千倍的数据,那么按这样推算缩小后,
水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应该是5800 0000 000/64000 0000=90.65米
金星离太阳的平均距离应该是11000 0000 000/64000 0000=169.23米
按黑板上的比例,水星与金星的距离应该169.23-90.65=78.58米
(2)用尺比划一下9米长的距离。(准备绳子),感受距离。
(3)提示看看最远的距离。
(设计意图:虽说是六年级学生,但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因此这环节不急于让学生“动手做”,而且让学生“动脑思”。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找到信息,有助于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建模活动的达成。)
五、归纳总结
1、同学们,不要忘记这些数据都是缩小了六亿四千倍的数,想象一下如果是真实的行星,真实的太阳系会是一个怎样的画面,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2、有同学说,这么远,太阳还能有这样的本事把它们固定在自己的区域内转动?
3、大家不妨来看看,如果按这个比例太阳该多大。
老师演示:太阳半径是地球的109倍,即按地球半径是一厘米的计算,太阳半径应该是1点零九米。在黑板上画一画。
4、同学们,这就是太阳系!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太阳系缩小比例,引发学生空间想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理解力。从而感受到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六、拓展活动:
1、用橡皮泥或报纸做一个立体的太阳系模型。
2、查阅太阳系的其他天体资料,进一步了解太阳系。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倡导开放性的课堂,课堂学习不仅限于课堂,更希望将孩子引导到课外继续探索。这样学生才可以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太阳系
矮行星、卫星和小天体
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篇2:小学科学太阳系课件
小学科学太阳系课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尺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最好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篇3:太阳系课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太阳系的构成;通过对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九大行星及太阳系的情况。
通过对太阳系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知道太阳系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关于恒星、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彗星和流星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地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月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太阳、地球、月球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它们的相互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日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月食?
谈话:太阳与地球、月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太阳能发光,地球、月球不能发光。)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
(1)讲解:
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板书“恒星”)
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星叫做行星。(板书“行星”)
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转动的星叫做卫星。(板书“卫星”)
(2)提问:
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
这三种天体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1)认识九大行星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你们知道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的行星吗?(学生查阅资料后回答)
出示九大行星的图片。
观察:
这是一张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转动的有哪些行星?(九颗大行星和无数小行星。)按顺序说出九颗大行星的名称。
在九颗大行星中,哪颗离太阳最近?(水星)哪颗离太阳最远?(冥王星)地球在什么位置?
从图上看,哪几颗行星比较大?哪几颗行星比较小?
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球形)
它们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相同点?(都是椭圆的)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知道,在太阳周围,围着太阳转动的.有九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此外还有很多小行星。这些行星都是沿着同一方向 自西向东公转着。
在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的数目不同,例如火星有2个卫星,土星有10个卫星,木星有13个卫星。
⑤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一些情况。
(2)认识彗星
出示彗星的图片
讲述:围绕太阳转动的还有这样一种形状特殊的星。你知道这是什么星吗?(彗星)
观察:彗星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请学生讲解: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形状如扫帚一样的星,它们公转的轨道又扁又长,绕太阳一周要很长时间。
(3)认识流星体及流星
出示流星的图片
谈话:有时,在夜空中看到一颗星一掠而过,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什么星?(流星)
让学生查找资料后讲解流星体:在太阳周围广阔的空间中存在着很多比较小的天体。
让学生查找资料后讲解流星的形成:流星体不断运动着,当它们接近地球的时候,受到地球强大的吸引力,就会掉向地球;这些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由于它们的速度很快,与大气磨擦得很厉害,温度升得很高,以至发出光芒,从天空中一划而过,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流星。绝大部分流星在穿过大气层时燃烧完了,在瞬息时间内就看不见了;只有少数流星能落在地上。落在地上的流星,冷却之后,看上去就是一块大石头,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陨石。
(4)综合太阳系的组成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天体系统。
巩固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太阳系。
提问:
(1)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
(2)按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名字。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太阳系和宇宙的一些书籍。
篇4:太阳系的相关课件
太阳系的相关课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认识的构成;通过对九大行星的有关数据的分析,了解一些关于九大行星及的情况。
通过对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知道的构成,知道九大行星的名字及排列顺序,明确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宇宙中的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关于恒星、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彗星和流星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地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什么现象?
月球在宇宙中怎样运动?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太阳、地球、月球是怎样相互运动的?它们的相互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
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日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月食?
谈话:太阳与地球、月球有什么不同?(主要是太阳能发光,地球、月球不能发光。)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天体的名称
(1)讲解:
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板书“恒星”)
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恒星转动的星叫做行星。(板书“行星”)
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转动的星叫做卫星。(板书“卫星”)
(2)提问:
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
这三种天体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认识的组成
(1)认识九大行星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你们知道在太阳周围还有其他的行星吗?(学生查阅资料后回答)
出示九大行星的图片。
观察:
这是一张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图。说一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在太阳周围,围绕太阳转动的有哪些行星?(九颗大行星和无数小行星。)按顺序说出九颗大行星的名称。
在九颗大行星中,哪颗离太阳最近?(水星)哪颗离太阳最远?(冥王星)地球在什么位置?
从图上看,哪几颗行星比较大?哪几颗行星比较小?
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球形)
它们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相同点?(都是椭圆的)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观察可以知道,在太阳周围,围着太阳转动的有九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此外还有很多小行星。这些行星都是沿着同一方向 自西向东公转着。
在九大行星中,除水星、金星外,其他的行星都有卫星,卫星的数目不同,例如火星有2个卫星,土星有10个卫星,木星有13个卫星。
⑤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的一些情况。
(2)认识彗星
出示彗星的.图片
讲述:围绕太阳转动的还有这样一种形状特殊的星。你知道这是什么星吗?(彗星)
观察:彗星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它公转的轨道有什么特点?
请学生讲解:彗星是围绕太阳转动的形状如扫帚一样的星,它们公转的轨道又扁又长,绕太阳一周要很长时间。
(3)认识流星体及流星
出示流星的图片
谈话:有时,在夜空中看到一颗星一掠而过,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什么星?(流星)
让学生查找资料后讲解流星体:在太阳周围广阔的空间中存在着很多比较小的天体。
让学生查找资料后讲解流星的形成:流星体不断运动着,当它们接近地球的时候,受到地球强大的吸引力,就会掉向地球;这些流星体闯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由于它们的速度很快,与大气磨擦得很厉害,温度升得很高,以至发出光芒,从天空中一划而过,因此人们把它们叫做流星。绝大部分流星在穿过大气层时燃烧完了,在瞬息时间内就看不见了;只有少数流星能落在地上。落在地上的流星,冷却之后,看上去就是一块大石头,所以人们又把它们叫做陨石。
(4)综合的组成
指导学生认识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天体系统。
巩固
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
提问:
(1)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
(2)按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名字。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和宇宙的一些书籍。
篇5:太阳系的课件
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系,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太阳周围除地球外,还有很多小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能看见它们。
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庞大的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一群天体组成。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以巨大的质量,吸引着其他成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自己运动。
太阳
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系的主宰。
它的质量是太阳系所有行星质量总和的745倍。
所以,她有足够强大的吸引力,带领它大大小小的家族成员围着自己不停地旋转。
你表现的怎么样呀?
老师告诉你一个绝招,相信你马上就能记住:
水浸地 火烧木成土 天王海王齐叫苦!!!
行星:一是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三是能清理轨道周围的其他物体。
矮行星:冥王星、卡戎星、谷神星、齐娜星
太阳系小天体: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物体,包括彗星。
流星与陨石
流星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块(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陨石是太阳系中较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后未完全燃烧尽的剩余部分,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受人欢迎的不速之客。
如果把太阳的直径缩小为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该是多大?
水 金 地 火 木 土 天王 海王
0.048厘米0.121厘米0.127厘米0.067厘米1.430厘米1.205厘米0.511厘米0.121厘米
行星离太阳半径距离是:
水 金 地 火 木 土 天王 海王
5.8米10.8米15米22.8米77.8米142.9米287.10米450.4米
思考:
在我们教室里或校园里能不能建构太阳系的模型?
篇6:太阳系的课件
地心说
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太阳东起西落,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看到这种现象,就认为太阳在绕这地球做圆周运动。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的天体都在围绕地球旋转,这就是“地心说”。这种学说在西方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日心说
哥白尼: 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
布鲁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以数学的和谐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支持“日心说”的新的天文现象。
牛顿: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发现了万有引力。
这些为“日心说”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的名字流芳百世。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为人类做出贡献,那你的名字也将流芳百世。
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转的一群天体组成。如果把太阳系比作一个大家庭的话,太阳就是一家之主。太阳系除了太阳这个主人,还有其它一些主要成员,而我们生活的地球正是浩瀚的太阳系里的一颗普通的行星,它还有7个兄弟呢!我们按照与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来看一下,有哪些行星?
地球
人类的家园“地球”已经是一个46亿岁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
太阳系实在太庞大了,我们试着做个简单的计算吧 !
假如我们要去旅行,可选择三种工具:
1、时速200公里的火车
2、每小时飞行千米的飞机
3、每小时飞行40000千米的火箭
4、每秒钟传播30万千米的光速飞船
篇7:太阳与影子科学课件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观测一天中影子和温度的变化
能用温度计和自测影长装置观测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并将观测结果以不同的形式的图标记录下来,能和小组积极合作,坚持较长时间的观测,实事求是的记录下来。
第二部分:分析观测记录图表
这一部分,能根据记录的.数据发现一天中影长和温度的变化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系,能找出多种辨认方向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引用自己设计的影长装置测量出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
2、能用温度计测一天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情况。
3、能从记录中的数据中分析出一天影长的温度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重点:观测和记录一天中影长和温度的变化
难点:分析和观察数据,研究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长及温度变化有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猜猜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什么?
(温度计,卷尺,标杆)
设计意图:今天这节课就是观测和记录应玚和温度的变化
二、研究观测影长和温度的变化
1、建议4人一组
2、明确任务后,根据学校条件,选择观测方法
第一种:在校园内向阳的地方插一标杆,是标杆与地面垂直,从早晨开始,每节课后在阳光下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标杆的影子,用卷尺测影长,并把时间和温度记录下来,晚上进行总结。
另一种方法,自制一个影子钟,用木板做底板,底板中间钉一铁钉或木棒,注意铁钉一定要垂直钉入,标出四个方位,每过一小时,记录位置和时间,晚上小结分析影长,位置和太阳东升西落的关系。
3、小结:太阳是自东向西移动的,阳光下的影子是自西向东移动的。但在用温度计测量时,要注意液柱停止或下降时再读数。
三、分析观测记录图表
1、本活动要在学生按要求切实的情况下完成记录的基础进行的
2、太阳的东升西落与温度的变化关系记录下来,学会发现问题,如:“为什么中午时温度并不是最高”感兴趣,要使学生有自己的解释。
3、可在桌上立着一支笔,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铅笔观测影子长短变化
总结:小组分析记录:
1、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影长变化的关系
变化规律:长,短,长。
2、太阳东升西落与温度的关系
变化规律:低,高,低。
四、板书设计
太阳和影子
温度变化曲线图
日期
地点:
影子长度:
气温:
结论:
五: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在观测,记录过程中认真,细致。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篇8: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
1.能从资料中获取太阳与太阳系的有关知识。
2.学会用间接的方法来观察太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科学知识
1. 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2. 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行星的排列顺序。
3. 了解金星的基本情况。
教学准备
有关太阳、太阳系的图像资料或课件、望远镜、铁架台、纸板、白纸、卡片纸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本课的'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太阳知识。
二.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
1.讨论:怎样去完成并补充示意图?用此来表示太阳与地球上万物的关系。
2.展示与交流: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到对人的影响。教学可围绕“如果没有太阳……”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首先分析: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没有植物,没有动物……地球成为一个阴冷的“死球”后,这样人也不能生存。
三.了解太阳
1.组织学生观看课件。
2.强调“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星球叫恒星。
四.观察太阳
1.介绍器材和观察方法
2.安全教育:
(1)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太阳光会伤害我们的眼睛。
(2)不能用望远镜去直接观察太阳,以免出现意外事故。
3.组织学生室外观察
4.交流发现
篇9: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思维建模过程。
2.利用建模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学习思维建模的过程。
【教学难点】
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距离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每组记录单、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用模型飞机引入,认识模型的概念。
二、认识太阳系
1.课件演示太阳系照片,提问太阳系组成天体。
2.给太阳系天体分类。
3.总结太阳系的概念。
三、思维建模
1.根据对太阳系的了解,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交流探讨,提出疑义。
3.出示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二次建模
4.交流探讨,提出疑义。
5.出示距离数据。根据数据,再次修正模型。
6.出示天体大小数据,探讨模型建立可行性。
7.视频:全景太阳系模型。
四、模型运用
1.通过模型解释启明星及月球看的清楚的原因。
五、问题延生
在建模的过程中,我们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板书设计】
太阳系
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月球、矮行星
恒星 八大行星 其它天体
篇10:六年级科学《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太阳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五课。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
活动一:认识太阳系,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了解八大行星及它们的排列顺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形成对太阳系的初步认识;
活动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教材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等的相关数据,提示学生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即缩小100亿倍),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操场上建构太阳系模型,体验太阳系的.浩渺及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不仅加深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科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为生长点,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1.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肤浅的。学生对太阳系的了解基本源于书籍、网络和有关视频,个别天文爱好者了解的甚至比教材中呈现的要多得多,但多是一些基本的现象和认识,甚至是错误的,如学生往往把教材中太阳系示意图的插图,当成是真实的太阳系照片。
2.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
3.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偏弱。学生往往专注于现实情境的观察,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这也是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三、教材处理
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及教材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本课的教学拟在以下两方面有所突破:
1.简化数据的处理。建模所涉及的数据处理比较麻烦,而计算又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因此在本课的建模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对数据处理的方向和要求,事先处理好数据供学生建模。
2.三次建模,逐步修正。三次建模的过程,是基于学生三个逐级提升的认识层次展开的。学生在一次次模拟建构的过程中,对太阳系的真实情景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个认识是学生在不断地交流、探讨、模拟中发现和获得的。科学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这也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教学具准备
1.学具:每组学生一大盒橡皮泥、太阳及八大行星塑料球比例模型
2.教具:教学PPT(包括八大行星及其他天体视频)、50米皮尺、课前在操场上划好0~100米建模跑道(间隔1米标明数字)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太阳系示意图,认识太阳系,揭题。
(二)初步了解八大行星:
1.看图了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2.视频了解八大行星。
(三)初步建构太阳系:
1.思考:用橡皮泥做出这八个行星的模型,需要什么数据?(教师依学生要求出示相关数据)。
2.学生利用橡皮泥做八大行星模型,并在桌面上按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列好。
3.小组交流观察:看看建造的模型有什么问题?
4.怎样使每组做出来的八大行星模型跟实际的大小比差不多?
5.出示各个行星缩小20亿倍后的直径;思考:按这个尺寸来做八大行星的模型,有什么问题?
(四)再建太阳系模型:
1.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模型,简介模型的用法。要求:在桌面上摆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置。
2.小组观察交流,看看建造的模型有什么问题?建一个标准的太阳系模型,还需要什么数据?(教师依学生要求出示相关数据)。
3.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缩小了20亿倍,那么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应缩小多少倍?(出示水星距离太阳缩小20亿倍的数据)
(1)把黑板当成太阳,请一学生用皮尺拉一拉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体会到按这个比例缩小数据是无法在教室内建构太阳系模型的。
(2)出示其他行星距离太阳系的数据,进一步体会到就是在操场上也无法完成太阳系模型的建构。
4.已经把八大行星按比例缩成这么小了,你有什么要说的?
5.有办法在操场上建造出太阳系的模型吗?
6.出示缩小500亿倍的数据。看距离,有问题吗?大小呢?
7.今天我们有办法按比例模拟建一个太阳系吗?
(五)操场构建太阳系:
1.出示操场模拟建造太阳系的要求。
2.分组。排队,操场模拟建造太阳系。
(六)汇报交流、结课:
1.交流模拟建造太阳系的感受。
2.介绍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篇11:太阳系科学小论文
太阳系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它以太阳为中心,还包括8颗行星、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在这些已知的、未知的行星以及天体中,存在很多即使是科学家也很难说出究竟的谜团。
太阳系究竟有多大?这既是一个难以作答,又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因为答案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扩展的。
当人类发现冥王星存在的时候,就认定它是距离太阳最遥远的一个天体,并认为太阳系的边界就在冥王星,大概在40AU(AU是Astronomical Unit的缩写,表示“天文单位”,l天文单位约相当于149600000公里)的地方。随着宇宙飞船的升天,人们发现太阳会不断地喷出一种带电离子,我们将其称为太阳风。当它飞到非常遥远的地方之后,会和其他的恒星吹回来的风相遇,我们将相遇的.位置叫做日球顶,这个位置距离太阳1OOAU,假设太阳物质能够到达最远的距离就是太阳系的边界,那么这个边界就大概是在1OOAU以外的地方。人造航天器,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的“旅行者”号已经逼近日球顶,或许在不远的未来,人类所看到的可能就是能够接触到这个星际的物质了。然而,发现了这些星际物质并不代表我们就能够知道太阳系的大小了。
根据目前的观测,我们不仅知道有一个柯伊伯带,还知道在柯伊伯带外部存在一个巨大的冰窖,它蕴藏着很多彗星,目前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奥尔特云”。就科学家现在的推算,奥尔特云里蕴藏的彗星数量达到一两千亿颗,它能够扩展到10万个AU。这个冰窖太大了,而且也在太阳引力能够达到的范围内。假如我们把太阳引力所能到达的边界作为太阳系的边界,那么这个边界就大概有10万个AU的距离。然而科学家的探索还没有结束,太阳系到底有多大,谁也不能断定。它可能只容纳10万个AU,也有可能大得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力。
篇12:太阳系科学小论文
大家知道吗?像太阳系、银河系这样的八大星系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部分,假如把这些星球看作是葡萄干,那么宇宙就是一个刚烤好的,不断膨胀着的葡萄干面包。宇宙是会不断扩大的一个无边无际、没有中心、没有形状、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物质世界。
宇宙中的太阳系就是以太阳为代表而命名的星系,太阳目前为止余下的时间还有这几个阶段:巨星、超巨星、变星、超新星、白矮星,最终变成飞散的星际物质和星云。太阳是一颗恒星,它周围的八大行星就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还有咱们地球。冥王星除外,因为人们没有亲密接触它过,无法确定它的身份。
金星是除太阳与月亮外最亮的星,所以它有个绰号——“太白金星”。有的科学家认为金星的一年只有两天,因为它绕太阳旋转一周有243天,由于是逆向自转,在金星上看到的太阳是西升东落的。它使得金星上的一昼夜比它自转一周的时间要短得多,所以金星上的一年大约只有两天。
有些照片显示,木星和土星都很扁,因为星球的半径不是处处相等的,这种特性成为“椭球效应”。而木星和土星的椭球效应是最明显的,而且它们没有地幔和地壳,转一周只需9~10小时,所以产生的离心作用更大,因此甚至是肉眼就能观察到它们的这一特征。
对了,大家一定知道土星的光环吧!它的光环其实有7道,而且永远不停地旋转着,不然就会因为“刚体力学”而变得粉碎。是由直径几厘米的尘土、沙子、岩石、碎冰组成的,因此看上去非常美丽。
在八大行星中,海王星的气候是最恶劣的,风暴最高时可达2000千米,让这个零下210°的星球变得更加荒凉、恐怖。因为海王星上的大气错位,从而造成了风暴不断的现象,而这种产生风暴的原因是与太阳热力无关的。
……总之,太阳系里隐藏着无数的未解之谜,需要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去探索它的奥秘。
【太阳和太阳系科学课件】相关文章:
1.太阳课件
3.《太阳》课件设计
4.太阳免费课件
5.28太阳课件
7.四个太阳免费课件
8.小兔找太阳课件
10.太阳系高中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