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光的传播课件
“蓝毛梵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小学科学光的传播课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科学光的传播课件,欢迎大家分享。
篇1:小学科学光的传播课件
教学目标:
1、探究性目标:
a、能根据本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b、能够对问题和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c、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d、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2、stse目标:
a、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b、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性质。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4、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寻找光源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发光物体。
2、能根据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对物体进行分类。
实施建议:
1)4个人一组,活动时间15分钟。
2)教师鼓励学生在学校周围及室内外寻找发光的物体,并鼓励一些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与小组的同学讨论。
3)学生有可能找的不是发光物体。这时,教师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光源?而教师应引导学生设法验证它为什么不是光源。
4)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的分类方法,启发学生对知道的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评价建议:找到发光物体3个以下是(一般);4-5个是(良);5个以上是(优)
二、活动二:我看见了光
活动目标:要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学习。
1.活动建议:可2-3个人一组,活动时间约一个半课时。
2.活动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哪幅图能看到手电筒的光,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两幅图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在组内多次进行实验,可以让前两块硬纸板的孔对正,第三块与前两块的孔不对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中,学生会发现三块纸板的孔只有在一条线上时,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实验后,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得出初步结论。
3.完成以上活动之后,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用其它方法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如用塑料软管和蜡烛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即当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当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并要适时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醒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4.活动的最后部分,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包括有关的技术和设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实验结论。
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篇2:四年科学光的传播课件
四年科学光的传播课件
四年科学光的传播课件
【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光源,了解光的传播方向等问题,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依据现象分析事物规律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 ,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归纳,领悟光是沿直线代传播的,对小孔成像原理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准备】:蜡烛,塑料管,火柴,打靶装置,激光灯,试管,一次性纸杯,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美丽的大自然风景吗(喜欢),那我们就先来欣赏美丽的风景,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
师:你们刚才看到的风景漂亮吗?白天我们为什么能看清各种风景呢(白天有光)
如果是晚上会怎样呢?(一片漆黑看不清物体)晚上怎样才能看清物体呢?
生讨论……
小结:要想看清物体,必须有光,所以光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联的,没有光,我们的生活将一片黑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知识。
二、活动一:“什么是光源”
师:在自然界中,很多物体可以发光,白天我们能看清物体是什么在发光?(太阳)
晚上,又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呢?
(电灯、蜡烛……)
小结:同学们刚才举出了很多发光的.例子,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各种美丽的光,请看屏幕,(课件展示发光的图片),像你们刚才看到的各种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三、活动二:光的传播
师:你们看到了很多物体都能发光,那么光源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一:用管子看光
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根蜡烛和一包火柴,一会你们将蜡烛点燃,将桌子上同颜色的塑料管拿起来放在眼前观察烛光,观察时要闭上一只眼睛,有的塑料管可以弯曲,请看老师做(教师演示),观察以后,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结果,然后由小组长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上,现在开始做。(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大家停止实验,现在请每个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一下实验结果,请举手:
师:刚才大家都看到了只有直管可以看到烛光,这个现象说明光在塑料管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沿直线传播)
第二课时
实验二:激光打靶
师:刚才大家观察得非常他细,那你们他细观察过别人打靶吗?你们想打靶吗?现在大家有机会打靶了,我们现在来练习激光打靶,每个小组桌上都有一个打靶装置,请大家拿着激光灯对住A、B、C三个小孔打靶,打靶时光必须通过中间挡板上的小孔,看看能打到几号靶上,打靶任务完成后,请大家把看到的结果汇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填好实验报告单,现在,同学们相互配合,看哪个组打得又快又准。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实验结束了,请每组的代表汇报一下实验结果(课件演示)
师:请看屏幕,画面上打靶的结果和你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吗?(是的)
提问:通过实验,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光沿直线传播的)
师:接下来,请你们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问:光从A孔能直接射到1号靶上吗?(不能)
师:请你们想想办法,怎样让光从A孔射入照到1号靶上,大家先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动手做做。
问:你们是怎么做的呢?请举手回答。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演示给大家看一看。
小结:刚才这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既肯动脑,又会动手,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问:刚才你们打靶,只能看到红点射到靶位上,能看到红色的光线吗(不能)
师:那怎样才能看到红色的光线呢?请看老师做
(演示)将激光灯对着装有雾的试管一条红色的直线从烟雾中穿过。
提问:通过刚才的几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学生回答后,补充板书:光是沿直线传播。
第三课时
实验三:小孔成像
师:在生活中,人们很多地方应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比如我们照相时要用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现在老师就来教大家做一个简易照相机,你们想学吗?(想)请看老师做(演示):拿一个一次性纸杯,用铅笔在纸杯底部中间铅一个小孔,然后用橡皮筋把薄纸缠在杯口,照相机就做好了,小孔就是镜头,让光进入,薄纸就是底片,现在老师点燃蜡烛,放在镜头前,在后面的纸屏上会看到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请你们像老师这样,用桌上的材料来自己动手做一个照像相机,做好后,再点燃蜡烛,放在相机前看看你看到了什么?最后由小组长填好实验报告单。
(学生分组制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实验做完了,下面请每组代表汇报一下实验结果,(在纸屏上看到了倒立的烛光像)
师:刚才每组同学都看到了倒立的烛光像,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是倒像吗?请大家讨论一下,然后把成倒像的简图画出来,先看老师画:
(学生画图时,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都画好了,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作小孔成像。
板书:小孔成像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大家通过积极思考来动手实验,知道了哪些知识呢?(知道了发光的物体是光源,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明白了小孔成像的原理)
师:光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光,我们将无法看书、学习,没有光我们无法看清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将失去色彩,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你们肯定还 想知道更多关于光的知识,那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布置作业)
五、拓展:
1、请大家课后查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2、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师:希望你们像这节课一样,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找出答案。你们的生活将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
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到的东西,但学生基本上是没有去进行过探究和认识,所以本课教材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也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一课时中,认识光的传播。一开始学生猜想无从下手,毕竟光不是一种实在的实物,只能靠生活经验去猜测,那么经过试验光线打靶,学生亲手制作,探究,大部分都能正确说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对于本课的重难点:小孔成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不相信通过小孔、照相机看到的像是完全相反的,甚至连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像呈现出来也是相反的,只是大脑对其结果做出修正而已,单纯的讲学生无法理解。于是我通过视频展示,利用锥形瓶装满水,透过锥形瓶,看到物体确实是反的。这下学生相信了,再结合光线传播画图,探究结果就一目了然了。
本课“光线打靶”活动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按照学具的说明和图例制作“标靶和打靶”,不再由老师做样板。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完成,但有一些学生看不懂步骤说明,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篇3:小学科学声音的传播课件
小学科学声音的传播课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总结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篇4:小学科学光与生活课件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了解光源的发展,电灯是怎样发明的。2.了解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2.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设计意图: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三课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学以致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收集、分析、比较信息,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彩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力。
本课以研究光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为断发展的,关心日常工作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四)重点难点: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学以致用,并学会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看问题。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准备:
任务驱动页图片;光的用途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通过一幅现代大城市的夜景图,反映出万家灯火的景象。主题人物彬彬、琪琪和贝贝正在讨论着有关的问题:“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真美啊!”“如果没有灯光会怎么样呢?”确实,现代大都市假如没有了电灯,这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出了我们要研究“光与生活”的主题。
1.出示
任务驱动页的图片,灯火通明的城市。
2.提问
灯光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十分美丽,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灯光与我们的生活。
3.目的
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一:光的利用与发展
这个活动是一个搜集资料、进行交流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利用与发展,知道光(主要是照明)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知道光的利用与发展是经过了人类漫长岁月的里程,知道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发展更多既节能又明亮,既安全又实用,对人类生活有更大贡献的新光源,把我们的生活环境打扮得更美丽、更迷人。
引申的问题
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光的利与弊
怎样才能正确地利用光为人类服务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光的利用,知道光确实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比如在教材中就列举了太阳能计算器、光导纤维、口腔科手术灯、激光手术、交通灯和太阳能热水器等。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光也可能伤害我们的身体,如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会伤害眼睛,城市的玻璃幕墙会反射阳光,产生光污染等。
1.引趣
你知道是谁发明了电灯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他。
2.阅读
阅读爱迪生与电灯的资料。
3.交流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让人们更容易地获得了光明,那么在没有电灯之前,人们是如何利用光的呢?人们对光的利用与发展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媒体
出示课本图片。
5.讨论
说说图片中人们利用了什么光,重温人类对光利用的历史,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6.交流
没有光,生活就会一片黑暗,生活利用到光的地方很多,光除了照明外还有什么用?如果没有了光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7.归纳
光的其他用途和光的重要性。
8.讨论
光对人类有利也有弊。今天,大家带了许多资料回来,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9.交流
说说你知道的光的利弊,并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10.归纳
光有利也有弊许多用途,关键是要合理利用它们才能为人类造福。
资 料:
什么是光污染:
没华灯溢彩,霓虹闪烁。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然而夜景灯在使城市变美的同时也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城市上空不见了星辰,刺眼的灯光让人紧张,人工白昼使人难以入睡。城市建设和环境专家提醒说,城市亮起来的同时就伴随着光污染,而“只追求亮,越亮越好”的做法更是会带来难以预计的危害。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炫眼夺目。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还使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出其不意地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
人工白昼: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彩光污染: 舞厅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亮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彩光污染不仅有损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篇5:小学科学光的反射课件
小学科学光的反射课件
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照亮目标”,第二部分是运用光的反射。本节课的思路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出“照亮目标”活动 ,在此活动中观察反射现象,认识反射光的规律,然后列举并解释生活中光反射的事例,接着制作简易潜望镜深化对光的反射的理解,最后认识光的另一面-危害性。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课上自主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理解光的反射及运用;课后主动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课外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而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理解光的反射及运用。
(2).制作简易潜望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运用。 T玌
【教学难点】学会画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遮光板 ,乒乓球、平面镜、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我们看教室外阳光灿烂,教室黑板上却没有一丝阳光,你们有办法把外面的太阳光请到黑板上吗?
2.一位学生利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黑板上。
3.师:刚才他是怎样做的?
4.生:用平面镜子反射的。
5.师:哦,用平面镜就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变化。你想不想试一试呢?下面,我们也来玩一个游戏--照亮目标。
二.探究活动
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1.小组讨论:
(1)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2).具体选用什么实验材料、采用什么方法、实验步骤、小组人员分工等问题。
2.分发材料,学生分组活动
(1).根据讨论的实验方案分步进行实验操作。
(2).边操作边画出光的传播路线,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展示自己画好的光线图并描述光是怎样传播的。
3.出示课件并讲解光的反射。
4.引导生进一步观察反射光的'传播路线。
师:在这个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光的传播路线,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5.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通过刚才照亮目标的活动,我们发现了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了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的另一个特性--反射。板书课题:光的反射
三.运用反射
1.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利用光的反射解决一些难题。
多媒体播放:《爱迪生救母亲》的配音故事。
2.师:你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运用光反射的例子吗?
学生先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材料
(a.汽车观后镜b.额镜c.灯罩.d.汽车车灯.e.手电筒.f.墙都刷成白色等等)
3..师生共同分析汽车的反光镜和医生用的额镜。
(1).分别观察图:
a.汽车反光镜是怎样使驾驶员看到车后面的情况的?
b.医生为什么用额镜能给病人检查耳朵?
(2).在图上画出光的路线图。
4.阅读课文资料:科学家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5.解释:
(1)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上灯罩?
(2)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6.师: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今天我们也利用光的反射做一个观察工具-潜望镜。(出示潜望镜)让一学生蹲在桌底试验一下潜望镜的“妙处”。
7.学生自学课本上第32页制作方法。
8.分发制作材料,学生动手制作潜望镜。
(师提醒注意镜片放置的位置、角度以及镜面的朝向。)
9.让制作好的同学检测一下效果。(没制作好的同学下课接着做。)
四.课堂总结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认识反光的危害。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
(2) .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
五.课外拓展
课外调查光污染的危害及原因。
篇6:小学科学课件
青岛版小学科学课件
一欣赏导入,了解包装重要性。
1.CAI课件导入,了解包装的重要性。小明和小强到超市里去买零食吃,超市新进了许多好吃的新品种,你猜猜,他们会选哪些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2.老师小结:物品包装非常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保护物品,还可以让我们了解物品的名称、内容、属性以
及与其他物品的区别。
课件展示:许多种商品摆在货架上.有无包装、普通包装和绿色食品包装三类。
观察分析,认识绿色商品。
1.小明和小强买了许多物品,请你找一找他俩买的物品有什么不同。
2.学生观察回答。
3.教师小结:有绿色标志的为绿色商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商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4.举例欣赏一些绿色食品和物品。
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你喜欢的绿色物品设计包装。
课件展示:普通包装的物品和绿色物品包装两类,绿色标志明显。
6:六到八种绿色食品和物品。
二、自主探究,掌握设计、制作方法。
1.基本要素
(1)小组讨论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每组代表总结。
(2)教师小结。绿色食品包装应呈现的内容:品名和产地等文字、相关图像、商标以及绿色标志等。
2.包装的设计与制作
(1)出示几种实物包装,学生观察并分析包装设计的要求和特点。教师归纳:简洁、醒目、美观。
(2)设计的方法
A.运用抽象图形或具象图形表现。运用抽象图形的.设计可采取色块组合的方法,色块可分为点状、条状和块状,色块的形可采用几何形、随意形或简洁的自然形。运用具象图形的设计则可根据所要包括物品的形象、功能、属性等进行图形创意,要注意图形与文字、图形与图形之间视觉要素的对比和统一。
B.包装的装饰配色可采用强烈对比或柔和对比组合,还可以采用渐变的形式,包装的色彩设计应当与商品的属性相配合。
(3)制作
A.按照包装盒或瓶罐的大小进行裁剪,需恰当合理。
B.参照教材上的示意图,运用卷压、折叠、粘贴等方法进行包装。
课件展示:呈现绿色食 品包装并用文字标示各部分。
课件展示:呈现多种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的绿色物品包装。
课件展示:图形、颜色、文字搭配合理协调的包装和与其相反的包装。
创造表现。
1.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2.教师巡视指导。
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
展示交流,
拓展延伸。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
3.欣赏世界各地有典型特征和特殊意义的包装设计。
4.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关于包装的知识。
课件展示:各种包装设 计。
篇7:小学科学课件
湘教版小学科学课件
湘教版小学科学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恐龙动画。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60人,分为12组,每组5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植物、动物、声音、水、信息方面的有关知识,锻炼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搜集的信息辅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6.播放恐龙动画,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
恐龙是大家最喜欢看的一种动物,然而现实生活中它却早已不存在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会科学的本领,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恐龙的有关秘密,有没有信心把本学期科学学好?
让我们一同努力吧!
第1单元 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 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 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篇8:小学科学课件
苏教版小学科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3.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4. 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性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
水槽、透明的杯子、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 、注射器纸、细木棍一根等
四 、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现在,我们一起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动物植物都需要。”——(教师出示迷面,生猜。(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2. 学生回答。
3. 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学生提问。
5.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空气要占据空间。同时,也证明了空气的存在。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实验一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底部,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槽中,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
究竟结果怎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教师演示纸团不会湿实验)待同学们看到纸团未湿后,再演示纸团被浸湿实验,请生说说两种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大胆猜测。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上面的两个实验,说明空气具有什么性质?
2.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一、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
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
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
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0. 师生小结。
二、探究空气具有流动性
1. 你能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2. 让生吹大气球,对着自己的脸放出气球里的空气,你有什么感觉?
3 学生回答,
4.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5. 学生回答
6. 小结:用皮肤感觉空气的存在,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三、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
(1)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的水吗?水有什么性质?
(2)水和空气比较,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3)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水难以压缩,空气容易被压缩。
(3)完成书上的表格
四、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 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动手做的时候不要用力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 学生分组实验。
3. 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
4. 师演示喷气气球实验,生记录、观察,得出结论: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有关。充气量越多,气球跑的就越远。
5.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验证压缩空气有弹性。
6. 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7. 师小结: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五、课后拓展:自制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板书设计
会流动
空气是性质 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可以被压缩,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篇9:小学科学课件
人教版小学科学课件
一、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2、主要材料清单:
1)“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萎、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2)“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
蚕卵,放大镜、饲养盒;不同生长阶段的蚕;蚕茧及蛹,小剪刀,手电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蛾、蜻蜓、蚂蚁、蝴蝶的图片或标片;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及资料;学生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等生长变化的资料;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3)“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
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测量范围在一20 0C-}-110 0C)、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一20 0C-}-110 0C),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食盐、试管、烧杯、可封口小塑料袋、玻璃杯、浅碟;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挂图或影像资料。
4)“磁铁”单元
各种形状的磁铁,包括没有标注南北极的磁铁;铁的物品、一些金属物品及非金属物品;一定数量的铁钉、回形针、大头针、钢珠和大钢针;不同材质的人民
币硬币((1元的钢币,5角的铜币和钢币,1角的铝币和钢币,分值的铝币);盒式指南针,做指南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备)。
二、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内容仍然属于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的范畴,但是探究的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指导学生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其变化的过程并探究其变化的规律。本册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物质状态变化与热量、物体性质和用途的关系等。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册的教学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并学习用流程图、循环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同时重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证意识的培养。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定量的观察,经历“观察现象一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解释)一分析、检验假设一寻求新的证据以做出新的.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其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3、其它措施:
(1)、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
(2)、重视活动的总结,注重课后交流、单元总结。
(3)、科学课堂教学要兼顾实与活。
五、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六、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
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篇10:五年级科学光与热课件
五年级科学光与热课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小学科学光的传播课件】相关文章:
3.小学科学月相课件
4.小学科学教学课件
8.科学地球妈妈课件
9.大象的科学课件
10.三年级下学期科学课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