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课件>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

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

2022-09-07 08:42: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鸽咕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

篇1: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

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认识小数(第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品价格,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认识小数的过程。

2.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4.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读写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1.同学们,老师想先做个调查。

【出示:25元 7.25元 8.80元 0.58元】

这些数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同学们自由回答。

2.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超市逛一逛,好吗?(出示主题图)看,这是超市的一角,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吗?

3.在这些数里,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是我们还没学的?

在这些数里只有1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数(25),它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整数。其它用来表示价格的数是没学过的。

4.观察这些没学过的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5.你知道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这样的数又叫什么数吗?请同学们看书的P74。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6.小结:像 7.25 8.80 0.58 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小数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二、结合生活,探索小数的读、写法。

(一)小数的读、写法。

1.师: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小数点本领可真不小,它在数的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部分,这样的数应该怎么读呢?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呢?谁会读这些数?

[课件出示商品标价:小熊7.25元、风筝8.80元、布娃娃11.30元等]

你是怎么会读的,是从哪里学的?

读的真好,我们按照他的读法一起读一遍吧。

2.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读?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个你在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一个小数。

好,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想的小数写下来。

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我们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

3.你们认为小数该怎样写?

四人小组先讨论讨论。学生汇报。

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知识调色板。

1.判断:

(1)3.73读作:三点七十三。 ( )

(2)零点三零七写作:0.307。 ( )

(3)五十点二零八写作:5.208。 ( )

2.游戏:小蜜蜂采蜜。

找到采蜜最快的那个组:你们怎么采蜜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师:你的分析真棒!(板书:元角分)

3练习:P75 第3题

4.游戏:用0、6、8及小数点“。”四个卡片你能摆出几个小数?摆完后记录下来,读一读,集体汇报。

(三)、感受生活中的小数。

1.读出下面的句子。

(1)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小明的身高是一点二五米。

(2)丽丽的视力是四点九和五点零。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小数。想一想: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或用过小数?说一说吧。

师:你们说得很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小数。

三、知识加油站。

1.改写老师数学日记。

(1)这是老师自己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老师将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

早上,老师买了一个3角钱的豆浆和1元5角钱肉包,吃完饭后,来到学校。

(2)这一段有一些小数,你能用几元几角表示吗?

到学校后,老师拿起6.5元的红笔和8.40元的数学书来到教室。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上摆着老师花了2.50元买的一盆菊花。

2.自己根据平时的生活也来写写吧。

四、引导总结,反思过程。

1.想一想,小数的产生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好处?

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自己的表现你满意吗?

篇2:冀教版认识小数课件

冀教版认识小数课件

冀教版认识小数课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3.286.337.555.64

0.3280.6330.7550.564

提问:商的小数点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指出: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提问:

(1)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了100倍呢?

(2)把13.8、4.67、0.725的小数点去掉,和原来的数相比,各扩大了多少倍?

(3)把5.344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向哪边移几位?要扩大1000倍呢?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而且也知道,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今天就要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来继续学习小数除法。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

提问:求平均每小时织多少米要怎样算?(板书算式)

提问:这道除法计算题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

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能不能依据过去的知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让学生先作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现在再来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除数变成整数?(把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也就是要得出原来的商,被除数应该怎样?(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倍)教师在竖式中作出示范。结合说明:要把除数7.5扩大10倍,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简便,只要把除数7.5的小数点划去。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变,被除数47.85也要扩大10倍,只要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向右移一位重新点上小数点,使被除数变成478.5。

追问:怎样把刚才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评析:这里的例题教学先引出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问题,启发学生依据旧知萌生相除方法的动机,再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怎样转化,弄清转化的依据,这就不仅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使学生明确算理,增强应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

提问:这题转化后,现在变成多少除以多少了?这样的题在会计算了吗?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后,教师检查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转化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怎样的除法再计算?是怎样转化的?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只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在前面板书后接着板书:吟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如果被除数不是47.85,而是4.785,除数仍是7.5(板书:

7.5)4.785)怎样把它们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果被除数是47.85,除数是0.75呢?(板书:0.75)47.85一)提问:你认为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小数点的处理)怎样移动小数点后再计算?

2.进行转化的专项训练。

(1)做练一练中的第1题。

(2)小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是:第一步,把除数中的小数点划去,使它变成整数;第二步,看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就把被除数也扩大同样的倍数,只要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若干位。这样,就可以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试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

学生练习时,教师注意学生在转化时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相同的倍数,竖式中没有用的o是否划去。评讲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2.让学生将练习十的第2题、第4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怎样算?这样算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计算过程中的关键是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习十第3题。

篇3:三下数学课件

人教版三下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篇4:(新人教三下)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页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会用小数表示简单的米数和元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①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 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 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四、课前准备

1、量身高。

2、了解食品的价格。

3、寻找生活中不同单位的小数。

4、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

师:同学们,老师想了解一下平时你们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生答。

师:那你知道它的价格吗?(生答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我们就把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这个点就叫做小数点。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联系经验,学习读写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小数,你们谁知道小数点前边的数表示什么,后边的数表示什么呢?

2、谁能说出几个这样的数(生举例,师写省略号),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数。

3、下面我们开火车读一读这些小数;

大家一起再把这些小数读一遍;

下面老师再出示几个小数,谁会读?

生读小数。

4、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还在哪见过小数。

a、电费收据单上有小数          b、称水果时,电子称上出现过小数

c、看见路标上有小数            d、数学书的后面

e、铅笔,中性笔的规格是0.5毫米

f、一瓶饮料有1.25升

5、小组汇报

6、同学们查了这么多资料,老师也查了资料,想不想看一看,谁愿意读一读?(生读小数)

7、大家读的真不错,你们会写小数吗?请把这三个小数写在练习本上,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三、突出重点,理解意义

1、我们已学过元角分,大家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角?

2、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角,1角是元,还可以写成0.1元。(板书)

3、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4、那么2角你能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吗?为什么呢?

5、8角呢?

6、出示1分=元=( )元,组内讨论。

7、汇报交流。

(师板书: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分,1分是元,还可以写成0.01元。

8、5分呢?

9、19分,你还会吗?为什么呢?

10、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题。

四、联系巩固,课化提高

1、课前老师已经留了一个作业,让大家量身高,谁愿意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2、生汇报。

3、你能用小数来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吗?

4、老师也量了身高,你们能猜出老师的身高吗?

老师的身高是1米70厘米,你们能用小数来表示吗?(1.7米或1.70米,因为70厘米就是7分米)

5、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比赛,看谁能够写的最多(用3、0、9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的多)

五、课堂总结

1、同学们今天学的真棒,说说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呀?

2、老师要留一个小作业给大家,刚刚我们用小数说出自己的身高,那么如果没看到人,只看到一组表示身高的小数,能否知道谁高谁矮呢?这个问题给大家作为今天的作业,明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篇5:冀教版数学三下《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从比较中发现新的知识其实是已学知识的延续,他们有着相同的特点。一开始,我设计了从几个分数中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分一分,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一类为上节课的知识是几分之一的分数,而另一类为几分之几的分数,在老师还没有出示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对这一类的分数有所了解了,但作为老师要十分清楚,学生只不过是对这些分数表层意义上的了解,也就是能读出这些分数罢了,至于对几分之几的分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还需在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中带领学生去探索。我是这样想的,当然也是这样做的。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我所设计的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数几分之几与几分之一的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学生经过对同一图形(一个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若干分,取其中的一份与取其中的几份相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相同,只不过取的份数不同。比较探索之后,学生还能进一步指出几分之几其实就是有几个几分之一组合而成得。从学生的口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师还需要再反复强调那些生硬刻板的知识内容吗?在这里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平时一点一滴慢慢地潜移默化地积累的。从心理学角度考虑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品质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为了加强对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平时课堂上要求学生能完整表述同学或老师的一些讲解内容,能时刻关注老师在某一知识点的提出或书写的过程,再次邀请学生进行总结与概括。本节课上在分数的`读发与写法的提出环节中我不是一味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地方法,而是邀请学生从老师上课过程中所听到的看到的进行提炼与概括。果然学生不负众望,能完整地表述出分数地读发与写法,还能较精确地表述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经过教师的点拨之下,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也能概括得十分精确。

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也采用让学生动手涂一涂,动脑想一想的教学方法,直观地得出结论,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也为下面学习同分母分数的简单计算做准备。

在巩固练习阶段,采用闯关的练习形式一下子把注意力已经有点分散的学生又吸引到了某一焦点上,使得松弛的弦再一次绷紧了。在练习中加强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也采用梯度式的层面让有能力的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在每一个环节地设计中教师都能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注意品质的培养。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这堂课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照顾还不够。这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加关注。

篇6:冀教版认识毫米课件

冀教版认识毫米课件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的活动中,经历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的过程。

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的含义,知道1厘米=10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增强实际测量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及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描述1千米的概念。

2.描述1米的概念。

3.描述1厘米、1分米的概念。

当我们要测量更小、更短或要求测量的结果更精确时,用这些单位还合适吗?

二、新授:

1.测量橡皮的长度。

(1)提出测量要求,让学生测量自己橡皮的长度。

(2)交流测量的结果。结合橡皮厚度不到1厘米的情况,引出“毫米”。告诉学生毫米用字母mm表示及毫米在测量中的作用。

2.体会长度单位毫米。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中有几个1毫米。

(2)交流结果,得出:1厘米=10毫米 或 1cm=1mm

(3)让学生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了解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3.小组合作测量:

(1)测量课本和练习本的.厚度。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三、议一议:

1.测量书本、练习本等这些比较薄的物品厚度,怎样做能够量得更精确些?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测量一些比较薄的物品的厚度,可以把几个相同的物品摞在一起量,再算出每个物品的厚度。

2.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再实际测量。交流时,重点了解学生不同的测量方法。

四、练一练:

课本69页的练一练。

篇7:认识七巧板冀教版课件

认识七巧板冀教版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拼图。

教具准备:课件,师、生每人一副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动画演示,引入课题

1、复习已认识的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不知道小朋友还认不认识它们,记不记得它们的名字,师出示图形生辨认图形。

2、欣赏图形

师:小朋友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拼了许多漂亮的图形,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演示拼好的图案,学生欣赏。

3、揭示课题:

师:这些漂亮的图形都是七块图形拼成的,这七块图形叫“七巧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七巧板》。(板书:七巧板)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认识七巧板

师:你想了解有关七巧板的哪些知识?

生1:七巧板有几块?

生2:七巧板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

生3:七巧板有什么奇妙?

师:你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等学完这节课,就会知道答案了

2、介绍七巧板的来历

课件出示七巧板

师:七巧板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图形玩具,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用七巧板可以拼成几百种不同的'图形,外国朋友对我们的七巧板也很感兴趣,给它取了个神奇的名字叫“东方模板”。

师:有的小朋友问到一副七巧板有几种不同的图形?谁来说一说?

生:有三种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师: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生:三角形有5个,还有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

师:比一比,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生:2个大三角形一样大,2 个小三角形一样大。

三、自主探究,开发潜能

1、组织竞赛。

师:你们想不想也用七巧板来拼一拼?今天我们8个小组就来比一比,举行一次夺星大赛,哪一队得的合作星最多就是今天的冠军队。就把老师拼的作品奖励给这个小组。(出示作品)

2、 用两块拼

师:先来简单一点的,请用七巧板中的两块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哪位小朋友说说可以选用哪两块?

生:我用2块大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没有

师:刚才我们用大小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你还会用这两块三角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

指名回答。评比贴星。

师小结: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

3、用三块拼

师: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请你试一试,比比哪个小队的同学拼的图形种类最多。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长进行统计。

小组长汇报统计结果。

师小结:用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

4、用四、五、六块拼

师:这一次我们要来难一点的,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或六块也能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如果有困难,小组内可以商量商量,同桌两个也可以合作,合作的时候只能用一副七巧板中的几块;你还可以打开课本第23页仿照书上的图形拼。拼好后先在小组内说说你用哪几块拼出了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组长进行统计。

发现有创意的进行展示,说说你是怎么拼的?

小组长汇报统计结果,

第一组组长:我们组拼了两种图形,五边形和平行四边形。

第二组组长:我们组拼出了三种图形,其中2个同学拼的都是平行四边形,一个人是用4块三角形拼的,还有一个是用正方形、和4个三角形拼的;还有两同学拼的是三角形和五边形。

师:你说的非常具体,非常完整。其它小组还有要发言的吗?

评比贴星。

5、用七块拼

师: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

(1)模仿

师:老师现在放一段动画片,请小朋友在观看动画片时,结合故事情境,猜猜他们各代表什么?

课件演示:拼好的人、大树、兔子图形。

师:边放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一个勤劳的孩子。

指名说说这三个图案各代表什么。

师:你喜欢哪一个图案?或者从书上23页选一个喜欢的照样子动手拼一拼。拼的时候,先仔细观察,用哪几块,每一块的位置在哪?拼好后小组内互相看一看,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奖智慧星。

同时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拼一拼。

评价:这三个同学谁拼的最快、最好。

集体反馈,评比贴星。

(2)创新

师:刚才我们是模仿来拼七巧板的,你能自己动脑拼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吗?把你拼好的图案贴在纸上。

学生拼好后可以走下来参观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3)参观、点评作品。

师: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生1:我喜欢王蕾的作品,因为她拼的小鱼很像。

生2:我喜欢秦振华的作品,因为他拼的一看就像一根蜡烛。

师随机将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师:看来同学们都动脑筋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获得了丰收。

四、全课总结

1、评比冠军队,教师发奖品,希望你们继续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取得更大的成绩。

2、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生1:我会用七巧板拼小兔子和大树了。

生2:我还知道七巧板是有哪些图形组成的。

生3:我知道七巧板为什么有意思?

篇8: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

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

P3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篇9:三下数学课件面积

三下数学课件面积

人教版数学三下《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三)、实践运用。

(1) 做一做。

(2) 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

①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 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篇10:冀教版三年下册数学《认识小数》评课稿

冀教版三年下册数学《认识小数》评课稿

一、读懂教材,让教材用得恰到好处。

1、理解教材内容。一般地读教材,往往是理解教材所教的内容然后教教材,这属于浅层次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初始理解:由元、角、分的生活经验导入,然后对长度单位的小数展开教学。看似也合情理。

2、思考教材内容:但是再深一步思考:为什么不顺势元、角、分开展小数的新授,而要突然跳跃性地更换材料?既然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用米、元做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具体含义,那长度单位的小数倒是可以在新授后当做练习来设计。如果仅仅这样调整材料,在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比如2角等于2/10元后,学生往往从2角=0.2元直接得到,弱化了2/10和0.2之间的联系。

3、挖掘教材深意:细细比较人民币和长度这两个领域,对本课教学所具备的特点:对于人民币的小数,学生具备的生活经验较多,理解起来的简单,作为导入确实合适。对于长度单位的小数,学生的经验很不足,理解相对较难。但是本课要建立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对于在米尺上找分数,那么长度显得比人民币直观多了。因此教材会选择直观的米尺展开小数的教学,尽量凸显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读懂了教材,就能把教材真正用到实处。赵老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取长补短。将1元=10角、1元=100分直观地在课件上实物图演示,又很好地达到了米尺上看分数所具备的直观效果。他利用1角和1分突破教学难点,体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然后在长度单位中完善教学。尊重和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简洁而有兴趣。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加自然和系统,

二、让学生大胆尝试,给予充分思考的空间。

例如:胡老师很大胆地让学生去回忆和想象1角还可以怎样来表示?然后在思考交流后再课件演示1元=10角,1角就是1/10元的过程。其实,在自己教学的时候也曾试想过让学生独立思考1角=1/10元,只是在教学尝试后发现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于是放弃了:直接由教师引导1元=10角(同时呈现课件),其中的1角也就是1/10元,也就是0.1元。

对比之后,我突然领悟到了一句话:一节好课并不是在于教师教学看似多顺利或者学生回答多正确。数学课,在于让学生思考,学会去思考。胡老师让学生自己先去独立思考,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至于有没有马上想出正确结果都不是特别重要,会的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其他不会的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最后呈现课件演示让大家更直观。这一过程,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番自己的思考,思考后的'知识才能深刻。显然,我一步步引领的设计,阻碍了学生的思考,少了体验,对于优生更是少了成功的喜悦。

再例如,胡老师突破1/10元=0.1元后,又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3角=/()元=()元,6角=( )/( )元=( )元,1分=( )/( )元=( )元。即使学生不能很高效地完成练习,但是每个学生都在安静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这不正是课堂所需要的吗?然后赵老师通过练习情况,灵活调整后续教学,让教师角色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这一次彻底改变了我以往的想法,课堂应该让学生大胆尝试,不怕暴露问题。对于学生,即使得不到正确答案,但是他们也是收获很大,因为他们有了思考,也许离成功就差一点点。

三、抓好认知起点,突破学生学生难点。

本课最关键的认知起点是学生对于分数的掌握程度。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能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像带单位名称的分数,还有百分之几的分数学生也几乎是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赵老师特意把1角和1分放入方格来呈现,降低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而且注重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一次次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例如:1角怎么想到1/10元?为什么3角=3/10元?为什么1分=1/100元?

四、重视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胡老师先通过交流1角=1/10元=0.1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3角=()/()元=()元,6角=( )/( )元=( )元,1分=( )/( )元=( )元后进行集体交流。然后集体练习23/100元=0.23元、5/100元=0.05元后让学生第一次进行观察,学生各抒己见,没有明确地表述出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胡老师也不急于归纳总结,而是让学生带着朦朦胧胧的感觉继续往下学习,直到在长度单位里研究小数这一环节之后,再次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总结:十分之几都写成零点几,百分之几都写成零点几几。

让学生经历了那么多的体验,不急于总结规律,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篇11:冀教版小学英语三下Lesson 9课件

冀教版小学英语三下Lesson 9课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zoo, panda, monkey, giraffe, deer

(2)掌握句型:Let’s go to the ___! Great!/ Hooray! I see___.

2. 能力目标:

(1)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本课所学的动物单词。

(2)能够熟练运用本课所学的句子:Let’s go to the ___! Great!/ Hooray! I see___. 进行英语会话。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动物单词:panda, monkey, giraffe, deer. 以及句型:Let’s go to the ___! Great!/ Hooray! I see___.

三、教学媒体:

录音机;写着“Animals at the Zoo”的“门牌”; zoo, panda, monkey, giraffe, deer的卡片。

四、教学过程:

Step1:问候及复习

(1)教师跟学生们一起唱“Old MacDonald Had a Farm”这首歌,复习有关农场动物的知识。

(2)教师向学生们出示zoo的图片,并向学生们提问:

T: Boys and girls, What' this ? (问单个学生)

S1:It's a zoo.

T:Yes.

(3)教师向学生们呈现动物的图片,但是只呈现部分,让学生们猜猜是哪种动物。

T: Look! What is it?

Ss: It’s a _____.

从而引出本课将要学的动物的英文名称。

Step2:新授

T: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去动物园?

Ss:喜欢!

T: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动物园,高兴吗?

Ss:高兴!

T: Now, Let's go to the zoo! Read after me Boys and girls! Let's go to the zoo!

Ss: Let's go to the zoo!

在讲桌上摆放着写着“Animals at the zoo”的“门牌”,并带领学生读这个牌子,动物园就是提前在黑板上画的围栏,里面的动物就是panda,monkey,giraffe和deer的卡片,但要用白纸掩盖上。

T:动物们见到这么多的小朋友有些害羞,所以藏了起来。要想看到他们就要正确的猜出他们,这是第一个动物的特征(课前把写着四个动物们的信息的纸条放在每个卡片的下面,用的时候就取出来。)⑴I'm very fat, I like to eat bamboo(竹子).My colour are black and white. I have two big eyes. People like me very much. Who am I?

(遇到学生听不同的句子教师可以运用体态语言或直接翻译一遍)

Ss: 是熊猫!(当学生猜出是熊猫时,教师要撕掉掩盖动物的纸。)

T: Yes, this is a panda. Read after me: panda!

Ss: Panda.

T: What does a ltiger have?

Ss:学生会像刚才老师一样说出熊猫的一些特征。

接下来,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他们喜欢的动物,然后表演。

(2)T:The next animal is very clever and smart. It likes eating fruits.

Ss: 猴子!

T: Yes, it's a monkey. Read after me: monkey!

Ss: Monkey.

(3)在介绍长颈鹿时,可以这样说:I have a long neck(脖子). I am very tall. Who am I?

针对以上的教学可以叫学生一个歌谣:

动物园,动物多,小朋友,听我说,

Panda panda 是熊猫,可爱的.熊猫长得胖,

Monkey monkey 是猴子,机灵的猴子很苗条,

Giraffe giraffe 是长颈鹿,温顺的长颈鹿个子高,

Deer,deer是鹿,美丽的小鹿个子矮。

动物特征记得牢,保护动物我第一。

Step 3:我们和四种动物都见了面并且知道了他们的特征下面谁能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动物。

Step 4:录音跟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Step 5:游戏

(1)教师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动物,学生们抢答。

(2)教师让学生们小组合作,一个学生用动作表演动物,另一个学生猜是哪种动物。

Step 6:课本第二部分

教师让学生们表演情景短剧,让学生们在会话过程中,运用本课的句型:Let’s go to the ___! Great!/ Hooray! I see___.

Step 7:结束课堂教学

T: Now, the animals are tired, they want to go to sleep. Let's say “goodbye”to them.

Step 8:家庭作业

要求每位学生选一种他们喜欢的动物并画下来,在旁边用几句英文来描述它。

篇12:《小数初步认识》课件

《小数初步认识》课件

《小数初步认识》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使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使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1、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

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2、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

你们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2)今天认识的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学互相说。

三、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

篇13: 《认识小数》教后反思

《认识小数》教后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认识小数》,初看觉得很简单,但教过之后,细细地去思考,引发很多的困惑,促使我深深地去思索,去实践,去深入反思,启发感想颇多。下面谈一点体会。

1. 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说到这一点,很落入俗套,老掉牙的论谈了,但我仍然认为它至关重要,只有研读教材,联系上下相关的知识点,沟通它们的联系,找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联结点,进行通盘考虑,才能体悟编者用意,做到心中有本,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加挥洒自如,尽情展示教学魅力,品味成功教学的喜悦。

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我分三个层次来教:

第一层次是把十分之几米写成零点几米。先从两名学生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的情境中,提取新知识的生长点。再告诉学生 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4/10米还可以写成0.4米,让他们首次感知小数。这道例题是教学重点,教材安排学生接受学习,在教师边讲边写的教学中学生边听边看,知道还可以这样改写。这例教学结束时要组织一次学习小结,让学生说说0.5米、0.4米是什么样的分数写成的,加强对一位小数的首次感知。

第二层次是把几元几角的数量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上面一道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道例题写成的小数的整数部分不是“0”,改写时的思考稍复杂一点。教学时要清楚地展开思考的全过程。

第三层次是数形结合,适度提升对一位小数意义的理解。第3题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若干份都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也可以用小数零点几表示。学生从中更清楚地看到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的关系,从而体会一位小数的意义。

2.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数的引入是因为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遇到“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分数”这样的问题而产生。因此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生活作用。于是我一开始结合庆祝“六・一”儿童节入手创设了“小明和妈妈”去超市这一生活情境,并且自始至终将这一情境贯穿于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3.实施有效迁移建立小数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建立小数的数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如何建立呢?要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迁移去达成。这个迁移点首先就是分数的知识,分数的学习对小数的学习特点是小数意义的理解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在例1中“5分米和4分米分别是几分之几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就不难解决,然后不妨直接告诉学生:“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4/10 米还可以写成0.4米。”使小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让学生对小数的数感在分数这个平台上建立。其次在练习中也应该引导学生细细体悟,实现有效迁移。深入地去挖掘,引导学生去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小数的数感。

4.丰富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关于学习方式,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特点,去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方式。本节课中,例1的教学选用了讲述法,把小数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以直观到抽象,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还伴有同桌、小组内的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优势互补,充实认知;另外,也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去看书自学,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 合理设计习题,最大限度发挥习题的功能

首先本节课课本上的习题编排就非常巧妙,一个习题一个要求,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好好挖掘,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也增添了一些习题,如对口令、猜价格游戏,既活跃气氛,又更好地建立了小数的概念,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与我们密切相关;判断各是什么数,试图让学生在辨析中更加清晰整数、分数、小数的内涵。

篇14:认识数学课件

3、我们来看一看,教师连线

哦,通过图,小松鼠确实比小熊怎样?也就是5比3怎样?

4、我们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板书:大于号)它的名字叫“大于号”跟老师读,5>3

5、大于号怎样写呢?

直接范写,学生练写

6、小松鼠比小熊多,那么小熊比小松鼠呢?也就是3比5怎么样?我们可以用小于号来表示(板书:小于号)它的名字叫小于号,跟老师读小于号,3<5

7、小于号怎样写呢?

直接范写,学生练写

五、>、<比较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和<长的非常像,你能看出他们不同的地方吗?

对,他们开口不同,开口朝左,尖尖朝右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尖尖朝左的是小于号

2、这是>,这是<

下面老师说,你们也用手势来摆一摆。

师说大于号生摆,师说小于号升摆。

3、>和<长得很像,我们经常会把它们给认错了,于是他们编了一首歌让我们记住它们,听

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牢牢记住莫忘掉。

六、巩固练习

通过刚才的拔河比赛,我们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下面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来赛一赛好吗?

1、圆片弟弟给你们出题目了,有几个圆片?

谁愿意上来帖,要和它同样多,比它帖的多,比它贴的少。

2、圆片弟弟看到你们把题目做出来了,有点不服气,把三角和方形也找来考你们。

出示题目

第一题

3、你听,他们只夸你们聪明呢!你们能把下面题目做出来吗?

打开书做题目

4、我们来看最后一题,出示4> ,是什么意思?

集体订正

七、总结

数学教案-认识=、>、<

【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相关文章:

1.冀教版认识小数课件

2.三下数学课件面积

3.三下数学《加法结合律》课件

4.长江之歌课件冀教版

5.冀教版小学英语课件

6.冀教版英语优质课课件

7.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冀教版

8.冀教六上数学教学计划

9.认识小数教案

10.三下杨柳青音乐课件

下载word文档
《冀教数学三下认识小数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