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狮子头饲养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高山流水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山流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借鉴。
篇1:《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一、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诵读的前提条件。
二、读准节奏
即使文中加了标点,还存在着句内停顿的问题,如果句内停顿不当,句意会错,节奏也会走样。因此,断准句,是读准节奏的第一步。例如:《高山流水》中的最后一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当用斜线划分出适当的停顿后,就不仅句意明白晓畅,读来也节奏分明了。这一环节的诵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做到停顿得当,语气连贯。
三、读懂文意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不能将文章的意思读懂,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在字词上下功夫。
在这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根据经验小结出古文学习的方法,即“借助注释,联系译文,请教字典、同学”等,再以此为学习要求,要求小组自主学习本文中的带点词句。同学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自主学习中,不一会儿,通过多种方法的学习,他们已能初步顺利地了解带点词句的.意思,最终将文章意思读懂。在此过程中,绝不能弄得似是而非,也不可“大概加估计”,更不能留下死角。在此基础上,再回过头来放声朗读全文,便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来把握全文的意思了。
篇2:《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高山流水》是西师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1、读句子,体会词语的意思。
2、知道俞伯牙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我设计的教案首先是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导入,再让学生抓住有关心情描写的词语再引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俞伯牙,然后把俞伯牙对钟子期的死是如何的痛不欲生,如何长叹一声:“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重点指导学生读这一句,在这节课上,我一共指导学生读了四次这句话,其中有一次是将最后一句“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带到句子中再读的。然而就是这个环节让我意料不到,平时反反复复练习的基础知识“反问句”“设问句”,居然在关键时刻,模糊不清。当我问到孩子们“将这句话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的时候”,孩子们大眼瞪小眼,呆呆地盯着,我想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孩子的思维,一步一步地理解课文的深邃,所以我耐着性子又进行启发,“想想这句话属于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一种句型?”,这下子,答案是千奇百怪,早已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抛到九霄云外了,什么“陈述句”“疑问句”层出不穷,终于有一个孩子说到是“设问句”,心想:有点眉目了,紧接着我又问到“什么是反问句?什么是设问句?”还好同学们都能够回答到“只问不答叫反问句,自问自答叫设问句”,我大松一口气,看来同学们有点回忆起以前的知识了,我暗自庆幸,于是提问“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有回答吗?”“没有”“那是什么句呢?”“设问句”,听到这话,我彻底无语了,但是我作为教师,这是能更显出素质的时候,于是我强迫自己微笑,再一次启发学生,最后终于能变换句型,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了。前前后后所花的时间太多了,可是当初在设计的时候,这个问题是一笔带过,没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居然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
这篇课文要让孩子理解知音、知己,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不用过分强调好朋友包括知音,不是所有的好朋友都是知音。因为从我最后设计的拓展训练中,问题: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知音、知己?我班的孩子主要就是抓住“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词语,说了好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可是我怎么听怎么觉得全部都是在干坏事情呢?江湖义气很严重。“但是这样的朋友是知心朋友?”“不是”,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那怎样的朋友才是知心朋友呢?”孩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高山流水,知音难遇呀!”这是我在上完这节课以后最真实的想法。
篇3:高山流水的教学反思设计
高山流水的教学反思设计
一、预习作业的设计反思。
本节课我本来设计了针对教学目标的预习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前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课前预习其实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预习题目,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有效的预习,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大有益处。平时我们也都曾布置过预习作业,只是那种预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确实也无多大的帮助,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词。我想在这里提出对预习的重视,也能引起大家的思考。理想的课程是美好的,但是我们总能去一步步尝试。这节课我设置的预习作业如下:
1、自主学习生字词,正确认读并书写;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自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3、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尝试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
(1)“高山流水”的意思是什么?“知音”又是什么意思?
(2)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3)俞伯牙为什么要碎琴?
5、根据注释,尝试读懂下面古文,并写一写
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④,峨峨兮⑤若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⑦:“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⑧,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⑨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⑩鼓。
??善:擅长鼓琴:弹琴善:妙,好。④哉:语气助词,啊。⑤兮:语气助词,啊。
⑥若:像。⑦曰:说。⑧所念:内心所想。⑨谓:说。⑩不复:不再。
如果学生真能学会自学,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二、识字教学反思。
我将识字及朗读定为A类目标,因为正确认读并会写生字词,进而能够通顺流利地进行朗读,这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朗读、理解体会才成为可能。
本节课我也有意将生字词的教学聚焦在音、形、意上。认读上采取了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带拼音领读,在字形上,我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记忆;在字义上,我主要也是从字形、偏旁入手,让学生去联想词义,比如“焚”字,“两根木头下点上一把火,就要?”学生自然联想到“烧”,我想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吧。中国的汉字确实是博大精深,每个字后面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或许我的解释还是有点个人的主观化,但这种尝试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在字词教学上,准备还不够充分,还出现了一些知识上的错误,这是教学的大忌:
1、“礡”字的“横折”我写成了“横折钩”,最然后来我也进行了纠正,但对学生的影响还很大,以前听过一句话“一个学生最先接触到什么,那就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还有“咽”字,当课堂上出现有学生读错时,甚至都懵了,想不起这个多音字有三个音,如果我熟悉了,并及时将这三个音的不同意思,反馈给学生,也就不会出现在我反复正音之后,再次上课还有学生读错的情况了;
2、教学时,教学语言也不够简练,甚至重复啰嗦,这在第一节课的导入及每个环节的讲授中都有所体会,深思了一下原因,觉得自己(1)有时候,太随心所欲的发挥了,比如导入的时候,非得纠结于学生对“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的感受;(2)对自己所说内容唯恐学生不理解,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感觉自己还是将学生放得不够开。若不是对这节课录像,像这些平时教学中出现的个人习惯性问题,怎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呢?
三、阅读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感情)的处理,我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思考、指导朗读,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刻体会。设置的问题主要有:1、伯牙琴艺高超,为何遗憾?2、伯牙创作“高山流水”的`背景是什么?3、伯牙和子期怎样成为知音的?4、子期为何将坟墓修在江边?5、伯牙为何碎
琴绝弦?我试图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层层递进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环节看似紧凑,现在来看,似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取代了学生的质疑、剥夺了他们质疑的机会。这样让学生步步紧跟自己的思路,难免有点太自我了,而学生未必就真的能跟上自己的步调。而且我这样似乎是在进行逐段的分析,重点就不够突出了。为何会如此呢?剖析自己内心,或许是
1、总认为学生的思考力、学习能力不强,于是就讲得太细了;2、对于阅读教学,还是没有想到更加有效的方法。
或许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多下些功夫吧。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也应该对文本的内容有个深刻的解读吧,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把握文本所表现得主旨或感情,进而更深刻的传达给学生。我在备课的时候,处理“伯牙创作背景”时,我从伯牙当时“畅快”的心情就感受到了他内心的那种“孤独”和“遗憾”,或许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只是强调景的美、琴声的美。但我觉得此时的伯牙内心其实并不真是如此,让学生跟着我走进伯牙的内心,对于理解此后两人一见如故也是有帮助的吧。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解读,我在这里也是想呼吁老师们,对一篇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是很有必要的。一个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也是他教学素养的一个部分。想想我们的课堂,除了字词、除了所谓高调的主题中心思想之外,学生还能收获更多吗?我们呢?
关于朗读的指导,就这节课来说,若不走进人物的内心,那“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文字和话语,又如何让学生体会她们的感情?不走近内心,那所谓的“有感情”指导,也只是作秀罢了。或许我们这些老师不具备多高的朗读水平和指导水平,但真情总能感染学生。这节课,我就是想让学生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并努力让自己去感染他们。
就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说,自认为还是紧紧扣住了目标的,只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慢”似乎成了我的标签,(2个课时,3节课紧巴巴讲完,够汗颜的!)在反思自己不足的同时,我也在想自己到底有何特别之处,或许这“慢”也就是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慢”也有慢的好处吧,对于问题的回答,可以等待更多的学生,可以等待他们的勇气爆发;有时候也在想,课堂上如果也真过急促,可能效果也并不好。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想自己的特别之处,课堂有自己的个性。 这节课我借助了课件,这在平时基本也是不用的。从另一个层面,我这节课也有点作秀啦!不过,看来我还是秀出了自己的特点--慢。
我也是通过这节课能呈现出自己教学的一些想法。愿各位老师不吝赐教,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篇4: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时代,有个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小学生作文大全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释读】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篇5:高山流水
“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合眸,我仿佛化身成了钟子期,身着宽袖大袍,立于古筝之前,安然聆听伯牙的弹奏,用心去感受琴声,不由得脱口而赞。正当我们沉浸在高山的巍峨峻峭之中时,只见少女纤腰一摇,一拧,长发妩媚地披在肩上,纤纤细指快速地拨弦,琴声变得流畅,行云流水一般畅快,仿佛流水滔滔,由远而近,由远而近,逐渐由淑静转为热烈,奔腾不息。清澈的水流倾泻而下,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与岩石呢喃,仿佛在狂热的舞蹈。少女的指尖拨弄着琴弦,仿佛是一只玉蝴蝶,翩跹起舞,迎合着滔滔江水,自在飞舞。
流水渐渐平息下来,而我却在高山流水中,划着小舟,惬意地吟诵诗篇,陶醉其中……
篇6:《高山流水志家国》一课教学反思
《高山流水志家国》一课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新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中我力求打破传统的欣赏课模式、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在参与中鉴赏,在参与中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是一节欣赏课,结合欣赏古琴曲介绍有关古琴的`知识,并围绕古琴曲和古琴文化,适当拓展到其他古代乐曲和民族乐器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古琴知识的学习,重点放在聆听、感受、体验音乐,我采用“边听、边讲、边看”的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感受古代文人情致和人文精神内涵,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
成功之处:我认为本课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安排设计等方面比较合理,环节清晰、过渡自然,老师点拨适时到位,多媒体使用背景的选配都恰到好处,烘托了气氛,很好的辅助了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拓展性学习的内容注意到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学生的充分参与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表现,说明这节课的基本目的已达到。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功能,学生音乐情绪调动得不够好,讲的还是比较多,引导启发学生总结较少。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平淡、无味”尤其是较长的音乐,大多难以坚持下去,以后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甚至请校内外古琴爱好者现场表演,力求把古琴这堂课上的生动活泼,避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篇7:《高山流水》语文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高山流水》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回味。
全文共82个字,3句话,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尤其人物对话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深刻而强烈地表达了“知音难觅”的真挚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学过《读 书 有 三 到》、《论语·学而篇》。本课语言极为凝炼,由于古今词义和句式的差异,学生理解文言文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课文有“注释”和“译文”,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很容易理解。就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学生较难理解。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这篇古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根据“为”的含义了解“为”字不同的读音。在情境中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2、尝试借助注释、译文,大致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3、知道“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懂得要珍惜知音。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音乐欣赏,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音乐。
2、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生谈听后感受
这是一首古筝曲名叫《高山流水》(板书课题: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中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3、指导朗读课题
(二)通过注释,初通文意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朗读,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和译文。
2、师: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钟子期)
伯牙在鼓琴,钟子期在听,他们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经典故事。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在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最难读?
3、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A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导学生了解“为”因其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 第一个念wéi,第二个念wèi,为什么不同,借助译文来看看。
(不一样,前一个念wéi,解释是以为认为;第二个念wèi,为了谁的为。) 师: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 (2)断句,读出节奏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破琴绝弦”(xián)
“弦”字的读音读正确
破琴——把琴摔破了,绝弦——把琴弦剪断,“破琴绝弦”就是——把琴摔破了,把琴弦剪断。通过注释我们理解“破琴绝弦”的含义。
(4)“足”(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了解意思)
(出示)你觉得“足”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 足:①充足、足够;②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③足以(多用于否定式)”
(5)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次朗读此句) B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乎”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善哉乎就是——好啊!美啊!秒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4、在理解的基础上全文朗读。
【说明】
《高山流水》文言文的学习,毕竟是小学生,才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如何教会他们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理解上两处分别设置“没有注释,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有时候我们可以用现代问汇代替古文词汇”这两种学法,真正实现顺学而导。在这个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熟读成诵”。设置了不同层次、逐步推进的朗读,从读通到读好再到读懂,最后读出情味,还有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对读穿插其间,意在渗透古文诵读的断句、延长等技巧,渲染古文抑扬顿挫、古朴悠然的情味。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1、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钟子期有没有听懂伯牙的琴声呢?“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2)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理解“志”在这里是“想”的意思。
2、理解“善哉乎” 指导朗读
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 谁能把这种由衷赞叹读出来。
3、“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体会此处意象 (1)理解 “巍巍乎”怎样巍峨的泰山画面? (2)理解 “洋洋乎”,“江河” 长江与黄河
师: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长江与黄河的诗句) 就是这样的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绵延悠长 就是这样的黄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东流到海 就是这样的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气势磅礴
就是这样的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波涛澎湃 (3)指导朗读文中句子
4、创设情境,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泰山、洋洋江河,他还会怎样的场景呢?(播放音乐,学生畅谈想象的画面)
师:伯牙弹到——绵绵细雨;伯牙弹到——依依杨柳;伯牙弹到——皎皎明月;伯牙弹到——淙淙溪水。(出示画面与词语,同桌合作说话练习)
于是会怎样赞叹呢?(出示句子:善哉乎鼓琴! 乎若 。)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溪水——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师小结: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钟子期听懂这琴声之外,还听懂了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
【说明】
本单元的目标之一是积累词语。因此在这节课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再出示具体画面与词语,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句式“善哉乎鼓琴! 乎若 。”同桌进行说话练习,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描写景色的词语,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5、深入理解“知音”,实乃知志
(1)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巍巍乎若泰山
洋洋乎若江河”
(2)引导学生思考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出示: “巍巍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板书:志)
6、顺着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出示《列子》中的一句伯牙的感慨话语“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
心也。”
师小结: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 的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板 书:心)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知音。 (板书:知音)
7、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说明】
在教学中,首先从学生已知中揭示出未知——“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这是学生认识的进一步刷新。说到底子期作为伯牙的知音,其实他听懂并且一语道破的就是伯牙琴声中的志向、情怀、抱负和心声,与此同时我又将文中最为重要的富含知音内涵的“志”字呈现,并在此基础上练笔,继而引入《列子〃汤问》中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如此层层推进,最终明确只有“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称作是知音”。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从“钟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 (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 (出示:钟子期死)(指名读,缓慢,有悲戚)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悲痛欲绝的他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生朗读)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
3、纵情朗读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1、师过渡: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
2、全文分层朗读,感受“知音”故事的代代相传,熟读成诵。
(1)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齐读 (2)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3)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齐读全文)
(5)25后的今天,孩子们你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知音故事——高山流水。
3、布置作业
背诵古文
【说明】
这个文本本身就埋藏着相当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古琴”文化、“知音”文化、“高山流水”文化,“泰山、江河”文化,“绝弦”文化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只有理解和传承了这个符号、这种密码的人才是真正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人。在这一点的落实上,我主要分散在理解语言、诵读语言、品味知音等过程中,最为集中的是课的最后,师生的一段诵读,不仅为学生的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更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经典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篇8: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沪教版五年级下册《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一、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诵读的前提条件。
二、读准节奏
即使文中加了标点,还存在着句内停顿的问题,如果句内停顿不当,句意会错,节奏也会走样。因此,断准句,是读准节奏的`第一步。例如:《高山流水》中的最后一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当用斜线划分出适当的停顿后,就不仅句意明白晓畅,读来也节奏分明了。这一环节的诵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做到停顿得当,语气连贯。
三、读懂文意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不能将文章的意思读懂,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在字词上下功夫。
在这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根据经验小结出古文学习的方法,即“借助注释,联系译文,请教字典、同学”等,再以此为学习要求,要求小组自主学习本文中的带点词句。同学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自主学习中,不一会儿,通过多种方法的学习,他们已能初步顺利地了解带点词句的意思,最终将文章意思读懂。在此过程中,绝不能弄得似是而非,也不可“大概加估计”,更不能留下死角。在此基础上,再回过头来放声朗读全文,便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来把握全文的意思了。
篇9:高山流水诗歌
只见月光,不见星辰
惊蛰盘旋的雷
好像内心膨胀的欲望
谁用长江当琴
谁用泰山当弦
演奏一曲高山流水的旋律
还有这内心的澎湃
想要呐喊,却突然悲恸了起来
月亮住在世界屋脊上面
像一把镰刀,收割着勇敢的心
将夜的仓库塞得满满当当
划开一道口子
迎接太阳
谁徘徊在世界的边缘
好像一只迷途的蚂蚁
陷落在时间的禁区
留不住一些蛙鼓
一切被风吹散
寒号鸟继续号叫
流浪的人和现实格格不入
忘记了哪里是故乡
谁咬牙切齿地喊
谁摔坏了吉他
谁泪雨滂沱,难以自拔
一秒钟杀死千百万的脑细胞
只为一个听琴的人
化作了西山的霞
将自己放逐到关外
从此不再看月亮
篇10:高山流水诗歌
再美也不过有心人眼中的风景
如情如歌,如醉如痴
万物的种种风情留在了欣赏者的眼里
把模样大致记在心里
把感情融为那一刻 以致此后经年的生命里
情到深处不能自已
心纵容在山水之间 也体验到人间真意
高山流水长远
松寒柏绿幽谧
山水之间 可情真意切
在尘嚣之外醉一把世外桃源
弯曲漫长的小路
从遥遥的`地方进入
通向这里
离开繁华深处
但可不是轻易就会走到这路途
也不会随意就能来到这空灵之境
要听得见鸟儿的歌唱
跟着鲜花的轨迹寻找
加上稳健的脚步
有件事也一定不能忘记
赏识环境的美丽也需要全心的投入
假如心中万千愁绪
即使有人站在这里,在这繁花密林深处
同样不会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心有归属,就能体会到满足
遇见美的世界 就要爱的心无旁鹜
这个世界那么大
很多人都想出去走走
远也好近也好 都是对人生的解读
阅读世界 还有体验生命的不同之处
把心装满了再放空
踏上想去的旅程,追逐着梦
开始一种静心净心走心炼心的体验
人生脚步万千
有几步就该走的云淡风轻
高山流水多真情
愿君子常往
篇11:高山流水诗歌
晚风莫道卷帘忡,
烛光前、情不由衷。
窗户打开时,延绵叠嶂眸中。
篱墙外、月色朦胧。
春山远,云路千回百转,望极何从?
暮天思未了,逐梦大江东。
镂空,
开篇字多少,留注脚、韵味无穷。
明泊有胸怀,暗雪悄解融通。
睦邻亲、百籁灵聪。
恁纤手,凭借蚕丝织锦,喜鹊惊鸿。
励精图治,芰荷绿、杏花红。
篇12:寓言故事: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寓言故事:天狗吞月
后羿因为射死了天帝的九个儿子太阳,激怒了天帝,所以和妻子嫦娥被贬到人间做凡人,后羿因为在人间做了很多好事,所以王母娘娘决定让他们夫妻二人重新回到天宫,于是就给了后羿两颗仙丹。
当时后羿正带着他的猎犬黑耳,在深山里围猎豹子,王母娘娘把后羿喊到跟前,令红衣仙女捧出一个光彩夺目的'匣儿,取出两颗灵药及一枝人蔘精,嘱咐后羿说:「回家用人蔘煮熟吞服,可以成仙.」后羿接了灵药,谢过王母娘娘,便带着他的猎犬,驮着一只射死了的金钱豹,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后羿忠厚老实,决定与妻子嫦娥有福同享,一起升仙,於是他把事情向妻子交代一番,便留下猎犬黑耳,带着豹子作礼物,前往乡亲父老处向他们道别.嫦娥遵照后羿的嘱托,把仙药放在人蔘汤里煮熟,等后羿回来一起吃.但馋嘴的她闻到仙药煮熟的香味,便忍不住用勺儿掏吃一粒,吃后只觉浑身舒泰,好味非常,不禁把最后一粒仙丹都吃下。
天黑了,嫦娥见丈夫还未回来,就出来看看.谁知刚出门儿,身体便随风飘动,门外的猎犬黑耳眼见嫦娥偷吃仙丹,独自升天,就吠叫着扑进屋内,它闻到香味,便一爪抓翻了锅,把剩下的人蔘汤舔尽,然后朝天上的嫦娥追去.嫦娥听见黑耳的吠声,又惊又怕,慌忙闯进月亮里.而黑耳毛发直竖,身体不断变大,一下子扑上去,把嫦娥连月亮吞下。
当时玉帝及王母娘娘正在赏月,忽见天色昏暗,连忙派夜游神一探究竟.夜游神回来报告月亮被一条黑狗吞吃了,玉帝便下令天兵天将去捉拿那只黑狗,当黑狗捉来后,王母娘娘认得它是后羿的猎犬黑耳,就大发慈悲,封它为天狗,让它守护南天门.黑耳受到恩封,便吐出了月亮和嫦娥,而嫦娥自此居於月亮上。
篇13:寓言故事:高山流水
厨房里有一个长颈瓶,瓶里装满了香油。有一只乖巧的老鼠把瓶塞咬得粉碎,然后把长长的尾巴伸进瓶里,再把沾满了油的尾巴拖出来,卷到嘴边,津津有味地吃个饱。
“多好的尾巴啊!有了你,我才吃上了这样香的油。”它夸奖起尾巴来。日子久了,从厨房到鼠洞就印下了一条油迹。
猫发现了鼠洞,就日夜守在鼠洞旁边。做坏事的家伙,胆子总是越来越大。
一天,老鼠想把沾满油的尾巴拖回洞去,让自己的小老鼠也饱吃一顿。老鼠刚要进洞,猫猛扑上去。老鼠赶快逃进洞里,但是,那尾巴沾的油太重了,一时缩不进去,帽一爪子抓住了它的尾巴,连它的尾巴,连它整个身子都给拖了出来。当它快要被猫咬死的时候,老鼠就咒骂起自己的尾巴来:“你,多坏的尾巴啊!没有你,我决不会送命。”猫说:“当尾巴对你有利的时候,你就夸奖它;当尾巴对你有害的时候,你就咒骂它。你根本不想想:偷油是件坏事。你的命就送在偷油上!”
寓言故事:猎人救象
从前,有一个好猎手,他的箭术非常好,可以说是百射百中。有一次,猎人又带着弓箭来到了大森林。中午的时候,他躺在一块大石头旁睡着了,睡梦中,他感到有人在推他。睁开眼睛一看,吃了一惊。原来他被一只大象用鼻子卷了起来。他使劲地挣脱,可是那有大象的力气大啊,只好听天由命了。他心里想:这一次不知要遭什么样的残害了。
正想着,只见大象已把他带到一棵大树底下,将他轻轻地放了下来。这位领头的大象仰天长鸣,无数只大象纷纷向他靠拢,似乎并不想要伤害他的样子。猎人不解地看看这只象,又看看那只象,不知象要他做什么。
突然,领头的象趴在他身边,眼睛看看树上,又看看他。这样反复几次,猎人似乎懂了,像是让他爬上树去。猎人踩着大象的背爬到树上,站在树顶端的树干上。猎人仍不知道象要他做什么。
突然,远处一声狮子的吼叫声传来,所有的大象都吓得趴在地上,只见大象浑身发抖,用企求的眼光望着树上的猎人。猎人明白了,他拿出弓箭,对准凶猛的狮子射了过去。狮子被射中,倒在地上死了。大象们全都从地上爬起来,围着他欢快地跳跃,把长长的鼻子伸向天空,表示它们的喜悦和对猎人的谢意。猎人也很高兴,他拍拍这头象的鼻子,拍拍那头象的大腿。
这时,那只领头的象用鼻子扯他的衣服,然后自己趴在地上,让他骑上自己的背。猎人照象的意思做了,大象便把他带到密林深处的一个地方。
大象用鼻子掘开厚厚的落叶,里面露出一个深坑,深坑里全是脱落的象牙。猎人明白了大象的意思,大象是要送他象牙做答谢。猎人用绳子捆了几根象牙,重新坐上象背,大象帮他驼着象牙,把他送到山下。猎人和大象告别后回到家里。从此以后,他逢人便说:“大象是很懂义气的动物啊!”
和宝宝们读完了故事,不要忘记给宝宝们讲述下故事的经典意义哦。
故事意义:《猎人救象》给孩子们带来的就是感恩的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在我们的危难之时,如果别人给你伸出了援手,都要记得这是别人给自己的恩惠,我们要给别人回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篇14:高山流水?痴人说梦。
烟花易冷,光阴易逝,已经没有太多锦瑟华年值得我们去眷恋。望穿秋水,可曾寻觅到一丝真情?如此赤诚相待,只换得冰山般的漠然。恨难融,爱消散,多少灿烂光阴消失殆尽,只剩下追忆如梦似幻,恍若泡沫,轻触即破。
萍水相逢,偶得知己,短短数时,倾诉衷肠。俞伯牙为钟子期摔琴,祭奠那段转瞬即逝的光阴,留下这万古流芳之传奇。这段友谊又怎不是被世人所羡慕的呢?
世间友谊乃是治愈人们孤独的百合,暗香氤氲,又如此让人心灰意冷。现世红尘,放眼望去,尽是尔虞我诈,多羡慕古人之友谊,肝胆相照,赤诚相待,以千秋友情让后世所艳羡。而在现世,多年的知己,还不如在悲伤时安慰你的旁人;现世,在内心最寂寥的时刻,身边陪伴你的也并不是那个你最信任的人。带给你的不过是无尽的失落,怪只怪那段纯真华年是那样遥不可及,怪只怪这现世红尘是一片孤寂痛苦的泥沼。又有谁能罔顾一切,心无旁骛呢?
知音难寻,真情难觅。芸芸众生,终其一身,若遇知己,或许现世红尘将会是一片天地之莲境!
篇15:次韵高山流水
梧桐瑟雨,残桂乱、西风不尽凄凉。
执笔素笺,寻章断句,寒蛩婉诉离殇。
锁颦眉、无穷绪,兀自彷徨。
任谁懂、一怀痴怨,恐误了时光。
轻抚锦瑟玉弦,柔情脉脉,赋衷肠。
忍见镜中羞靥,堪比菊花黄。
羹茶淡、袖宽裙阔,几度伴残香。
烛红垂泪,西窗共剪何藏?
篇16:高山流水说课稿
高山流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与分析
《高山流水》是小学语文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音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友谊的真谛。
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遇知音,第二部分为悼知音。这都在第二课时中的教学内容。
在巧遇知音这一部分,尤其以伯牙两次抚琴为重点;在悼知音部分,又以伯牙摔琴为重点。整篇课文洋溢着真挚的情感,就如一曲动听的曲子,令人回味无穷。
2、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深厚的友谊,受到教育,珍惜自己身边的友谊。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学生在一起彼此对话、畅想、交融、分享,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高山流水》一课,是个动人的传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感受为辅。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的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来推动课堂深入,让学生从故事中品味出友谊的真谛。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因为在第一课时,我已经给学生们欣赏了《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我在还没上课的时候,播放曲子等待铃声。上课开始就从乐曲入手引出俞伯牙。紧接着,我出示了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读,并且带入“伯牙在一个的夜晚,弹起了高山流水。当他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道:‘真妙啊!我看见了的泰山!’当他奏起了志在流水时,子期的说:‘真妙,我看见了的江河!’伯牙激动的说:‘知音难遇,你就是我的知音啊!’他们两人。当伯牙得知子期已不在人间的噩耗,来到坟前,又弹起了高山流水。子期已死,伯牙终生不再弹琴。”
这一段话中,又一次运用了这些词语,算是对上节课的复习。紧接着,我给学生们提出这个问题:“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来引入今天的新课。
第二部分:品味赏析。
1、回顾第一部分,知音难遇。这部分是上节课学习过了,就提一下就行了。
2、偶遇知音。其中第三、四段交待了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学生思考的价值,我就让他们齐读这部分,了解就行了。到了重要的5、6、7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阅读要求:你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学生读完,给他们一点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成果。我就把学生找到的: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这两句话出示出来,引导朗读。第一句话我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可能感情不是很强烈,第二层,我让他们抓住“啧啧赞叹”这个词来指导朗读。第三层,我是从“气势磅礴、高大雄伟”这两个词,配上我找的高山图片来指导朗读。(我找图片的用意是,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外出旅游,没见过高山,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体会,那就更好了)。第二句话,我也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前两层都一样,第三层我是把《高山流水》中的流水片段截成mp3形式,让学生听着加深体会来朗读。图片和音乐都在课件中出示。接下来,我提出问题: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来发挥学生想象。学生汇报后,我又出示: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
真妙啊,我看见了!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当伯牙鼓琴志在雪花,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这个设计,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有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接着,让学生读,体会伯牙激动的心情,这部分我是让学生从动作词语来体会。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引导学生从知音难遇来对比着体会。
3、痛失知音。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8―12自然段,画出让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给学生一点时间来交流自己的`体会。指名说说体会,读读课文。当学生说到“如泣如诉”的时候,让学生想象伯牙会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体会,指导读“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因为知音难觅,唯一的知音也死了。这样,就把难觅时的期盼,偶遇时的激动,失去时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加深了学生对故事中伯牙和子期深厚友谊的理解。
第三部分: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读13、14自然段,了解碎琴山,古琴台得名的原因。但不能只停留在了解上。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去了碎琴山,你会想些什么?”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肯定有学生能联系到自己的朋友,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从伯牙和子期的友谊体会的珍惜自己与朋友的深厚友谊。
最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无印良品的《朋友》,词写的特别好,在从歌声中体会深厚友谊的重要。这节课就在歌声中结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
19、高山流水
志在高山(气势磅礴)
俞伯牙难觅偶遇痛失纪念
钟子期志在流水(烟波浩渺)
深厚的友谊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几个情境进行教学,下面我将本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情感脉络流畅。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传说,我按照知音难遇、偶遇知音、悼念知音、纪念知音这几个方面进行组织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2、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如: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这几句话,分层次的指导朗读。学生先自己体会读,再理解重点词语后,最后再配上图片和音乐读,学生的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3、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我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从如泣如诉这个词中,你感觉俞伯牙会诉说什么呢?学生的回答都很精彩。这样,即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有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对内容的把握也有帮助。这堂课,我也感觉有很多的不足:
感觉学生虽然读出了感情,但是还不是很到位。
自己语言的组织能力需要加强。
给学生体会、思考、交流的时间有点少。
篇17:《高山流水》听后感
慢慢的,慢慢的',又静了下来,小了,小了……一首乐曲结束了。
曲落,睁开眼睛,耳畔无声,我又听到了城市的喧哗。多想再一次闭上眼睛,远离城市,穿越时空,再次来到那远古的山水之间,又多想我是那个伯牙的知音……
石家庄市谈南路小学六二班六年级:czzfly10
相关文章 《感恩,我们在行动》听后感 十一月有奖征文:爱,这个字眼,让我真 爱,这个字眼,让我真正的懂了――《让 “感恩励志演讲会”听后感 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听后感
编辑推荐
篇18:《高山流水》读书笔记
。
古云:嵇康之广陵散尤万古之奇曲,惜三千太学无一会此,世之大痛矣。吾言:夫子之琴意意在厌而无知亦没存其琴其行之理,何顾于此苍苍?乃不同与高山流水,浑然一体,无西月秋之气凉山河,悲悯欲绝,无广陵散之绝恨,厌世咄咄,惟次临南楼,别有情意番在心头。
激浪之中,石台滑阶,参参其青,玉水澹澹,斯斯逝流,余化青石,顺之而下,翻转腾离,两岸群山,峭壁逢生,凌绝万里,芳草萋萋,竹影摇曳,空谷无云,故思,何以不为之奏筝一曲,垂鬓长箫,
昭昭乾坤,吾欲言曰,不见亭台,若有其音,不见小流,若有其声。此虽有百川长江,却无雅颂闲情,固使赏之,乐此不疲。
更多精彩读书笔记推荐: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
《幸福是什么》读书笔记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蒂莉阿姨的魔法箱》读书笔记
篇19:高山流水作文
高山流水作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一声淡淡的歌声从山涧里传出,遁入我耳。
我闻声望去,原来是一位衣着朴素,相貌堂堂的青年。
心底暗笑:世有狂妄,然后有蛮小子。蛮小子常有,而狂妄更常有。
他忽然抬头,身后的背篓随着他的动作浮动,我不禁哑然失笑。
或许他知道是我在心底将他想的`如此不堪,恐怕他又要将我当做一个浊世的铜臭财奴吧!
“先生好!”我先开口,朝着穿着一袭白衣的他问好,同时微微拱手。
“仁兄何从来,又要何从去?”他微微一笑,算是对我的答复。
“我从高山来,前往流水。”我突然心中一凛,看着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流淌在这贫瘠的小溪,然后做出了一个连我自己都为之一惊的答复。
他那温和的目光突然一寒,一股拒人千里之外的冰冷扫过我的全身,然后一言不发,只是直勾勾的盯着我。
我心中淡淡一笑,毫不在意。
“高山流水,自有自在人。”他微微一顿,然后摇头说道。
“自在人,不一定伴的高山和流水。”我哈哈大笑,然后用自以为很是冷酷的目光盯着他。
他突然大笑,笑声不断在这有些空荡幽寂的山谷回荡。
“高山遇流水,悠悠空谷传。”
他出了难题。
“翔星依明月,瑟瑟寒空抖。”
他笑了起来,道:“抱歉!”
“无妨!”
“高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情友;流水,却是高山的附属
【高山流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2.高山流水造句
3.课文高山流水教案
8.反思教学
10.方程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