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雨巷》学案
“渔村村民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高一语文《雨巷》学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语文《雨巷》学案,方便大家学习。
篇1:高一语文《雨巷》学案
高一语文《雨巷》学案
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雨巷》导学案应该怎么做?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音乐性、韵律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歌。
2.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3.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4. 通过诵读、分析和欣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追求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2、展开联想和想象,力求化虚为实,领略诗歌意境。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向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2、作品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 雨巷诗人”的称号。
3、补充
丁香:花开在仲春,白色或紫色,淡雅而不轻佻,姣好芳香,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形状像结,被赋予结扣、愁结的象征意。
二、自主学习:
1、字词识记
雨巷( ) 巷( )道 撑( )着 彷( )徨 ( ) 寂寥( ) 彳( )亍( ) 惆( )怅( ) 凄婉( ) 颓( )圮( )
2、用“/”划分下面一节诗的节奏,标出韵脚,体会其音乐性,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注意感情基调)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3、读完《雨巷》,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试谈谈。
【探究案】
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一.鉴赏形象:
1、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说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看法。
2、“丁香一样”的姑娘有怎样的形象特征?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形象。
3、本诗含蓄,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二、欣赏语言
1、你最喜欢《雨巷》中的哪几句诗,为什么?
3、第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逢着”,最后一节用的是“我希望飘过”,诗人为什么这样安排?
【训练案】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彷徨(páng huáng) 颓圮(tuí qǐ ) B、寂寥(jìliáo) 朦胧( méng lóng )
C、哀怨(āi yuàn) 彳亍(chì chù) D、惆怅(chóu chàng)憧憬(chōng jǐng )
2、下列诗句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B、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进这雨巷。
C、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D、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附录:《雨巷》赏析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和“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述和自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的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痛苦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雨巷》经典教学设计
2.《雨巷》教学设计3篇
3.《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雨巷》教学反思
5.戴望舒《雨巷》经典教学设计
6.高二《雨巷》教学设计
7.《雨巷》精品教学设计
8.《雨巷》课堂教学实录
9.戴望舒《雨巷》的教学心得
10.《雨巷》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2:《雨巷》学案 通用
《雨巷》学案 通用
[学习目标导航]
1、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性手法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3、 情感目标: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 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三、重点字词
彳亍(chì chù):走走停停的样子。
颓圮(tuí pǐ):坍塌,毁坏。
寂寥:寂静,空旷。
[教材优化全析]
一、结构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第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一开始,诗人就写出了一幅江南小巷的雨中即景。“我”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之外,雨巷是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样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这深意是什么呢?引起第二节。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而在这里,诗人又赋予丁香新的意蕴。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一样的颜色),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一样的芬芳),但同时又有愁怨的。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这样的姑娘是“我”盼望到来的,“我”是不要娶她做新娘?
第三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这里应是作者的想像。丁香姣好,却又容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即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恐怕也少不了吧?“冷漠,凄清,又惆怅”是姑娘的特点,而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可姑娘为何和“我”这样“惆怅”?在这里,“我”与“丁香一样的姑娘”找到了共通点。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是一个近镜头,把姑娘的细节都刻画出来。“走近”我,是“静默”的,是飘然的;“眼光”是满含“叹息”的。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她默默地走近”,“像我一样”——看来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
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梦中相见的女郎,是“我”日思夜想的人,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倾诉衷肠,就从“我身旁飘过”,莫非是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第四节中“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来了,第五节中“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走了,来的短促,走的匆忙,这会给 “我”留下多少忧伤?在这里,“我”的孤独、忧伤、彷徨,甚至失望,一齐涌上来。“我”与“姑娘”心境相同,也可算融为一体了。
第六节,“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本节照应第二、四节。来时的美好的颜色、丁香的芬芳,现在已消散的无影无踪,只留下太息般的目光,让“我”久久不忘。姑娘出现了,姑娘走远了,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
第七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照应第一节,再一次描绘出一幅寂寥、凄清的江南雨巷图。与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一样,每章只改动少量的字,造成一种回坏往复的形式的美。这里也是,两节只有一处不同,就是第一节是“逢”,第二节是“飘”。这两个字有何不同?诗人为什么这样用?有什么深意吗?我们认为,这是“我”心情的变化的外在表现: “逢”字强调的是实际中的接触,理想化程度更高;“飘”虽也有理想化成分,但又现实了些,知道“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望而不可即,精神上的享受可能更实际些。
前面我们侧重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首诗,似乎是一首恋歌,但我们读诗绝对不能只从表面上来理解,还要深入分析下去,看诗歌想表达什么内容、思想和情感。
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这首诗中的姑娘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诗人就这样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灵是美丽的,外表是妩媚的。只不过,这样的姑娘实在太难找到。
戴望舒的这首成名作,写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当时他正避居于施蛰存的家乡松江。这首诗虽然字面上写的是如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是了解时代背景的作者不难体会到这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的契合,而不能仅仅当作恋歌。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本诗就是借寂寥雨巷独自彷徨的描绘,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篇3:《雨巷》学案
【课文解读】
戴望舒《雨巷》写于1927年夏,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识记积累】
谙熟(ān) 应酬(yìnɡ) 麻痹(bì) 奴婢(bì) 针砭(biān) 商埠(bù) 搭乘(chènɡ)瑕疵(cī)
【课文初探】
1.《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请举例说明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
2.戴望舒的《雨巷》中的“雨巷”、“姑娘”各象征了什么?
堂上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
A.抹墙 蓦然 招募 温情脉脉
B.佝偻 勾当 媾和 藏污纳垢
C.柿子 谥号 仗恃 舐犊情深
D.楔子 契合 挈带 锲而不舍
2.依次填入下面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王大伟拒不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帮助,多次
安全操作规程,最近受到了公司的严重警告处分。
(2)《宰相刘罗锅》播出前,并未 宣传,可播出后很快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3)我们发扬民主就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决不允许任何忽视 压制批评的现象出现。
A.违反 大肆 以致 B.违反 大事 以至
C.违犯 大事 以至 D.违犯 大肆 以致
【课文初探】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是忧愁、忧郁、哀伤的。
(为什么?因为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举例说明:“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的,她叹息般的眼光,是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2.“雨巷”象征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姑娘”象征美好的理想。
篇4:《雨巷》学案
《雨巷》学案(精品)
【学习目标】
1.理解丁香、雨巷两个意象,体味诗人感情;
2.诵读诗歌,探讨本诗营造氛围的手法;
3.学习用美的眼光看待人生的忧苦哀愁。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导入:
一首好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磅礴大气,什么是洒脱悠扬。今天我们赏析戴望舒的《雨巷》(板书:雨巷)。我相信,它一定会把大家带进另一番情境。也许有人不信,那好吧,让我们走进“雨巷”来倾听一下那优美的旋律吧。
【知识链接】
1、作者生平简历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2、时代背景:《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3、 丁香意象:丁香的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面对丁香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伤春的愁绪,因此有人把丁香看成是愁品;丁香花的颜色以白色或淡紫色为主,颜色并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因此,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丁香花是美丽、高洁和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是一首伤春词。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起珠帘本想观看楼前的景物,借以抒发怀抱,可是卷起珠帘之后,发觉依旧春愁浩荡,春愁就像那锁住重楼的浓雾一样铺天盖地。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眼前的落花得以体现这种无边无际弥漫着的春愁。“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谁是落花的主人呢?何处是落花的归宿呢?在这里,可以看出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飘忽,悠然神往。
下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想得到所思念的人的音信而不得,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
代赠
李商隐 【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释】:
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
同向春风: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诗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点绛唇·素香丁香
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大意:落叶萧萧,凄凉时节。丁香叶下,花儿吐露芬芳。那香气素淡,那枝叶柔蔓。她的志趣高雅,堪与高士相投。她无意与你争宠,梅花勿要嫉妒。她在春雨中愁绪万端,好像是想起了满怀愁情的江南旧主。
这阙词结合丁香素香特性,上半阙先用“落木萧萧”烘托悲凉气氛,接着以“琉璃叶下琼葩吐”,令人眼睛一亮。然后语锋一转,“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表明高雅淡泊的志趣。下半阙则进一步阐述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最后吐露心声:我不是“争先”,也“无意争先”,面对绵绵春雨,我 “结愁千绪”,想起了当年的江南国主。从而抒发了作者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无主、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课前预习】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要求: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
字音字形辨识
支撑( )彷徨( )寂寥( )惆怅( )颓圮( )彳亍( )
词语辨析
①彷徨 彳亍
2、总结该诗在语音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3、背诵《雨巷》
课堂探究
一、再读,读出感情,理解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自读,交流读的感觉,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2、听名家读,交流感受。
3、探究: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
这些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
4、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5、多种美好的意境的组合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使诗歌具有意境美,《雨巷》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呈现出怎样的氛围?
二、三读,深入体会,把握主旨,结合自己的体验,作个性的解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1、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表达了“忧伤”这种典型情节。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他到底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主题?
三、课内练习:
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义:
1、“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篇5:《雨巷》高中学案
《雨巷》高中学案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如何理解象征意象?提供了《雨巷》导学案,有助于你们学习。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一、背景知识
1.现代诗派简介
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基础知识
1. 字音字形辨识
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颓圮(tuípǐ)彳亍(chì chù)
2. 词语辨析
①彷徨 彳亍
“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不知往哪里走,犹豫不决。
“彳亍”指走走停停的样子。
三、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四、问题导航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4.你会为《雨巷》配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
五、课外拓展
1.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六、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 )彷徨( )寥寥无几( )惆怅( )风流倜傥( )枸杞( )颓圮( )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 )愁 tuí( )废 liáo( )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 ,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tì t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 颓废 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
附录:《雨巷》鉴赏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
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借,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照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 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篇6:戴望舒《雨巷》学案
戴望舒《雨巷》学案
《雨巷》是诗人心灵寂寞痛苦的歌唱,同时有着那个窒闷、残酷时代的曲折投影。分享了《雨巷》的导学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学习目标:
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品味揣摩诗歌意象并把握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意蕴,体味诗人情感。
学习重点:
品味揣摩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
把握诗歌意蕴,体味诗人情感。
方法指导:鉴赏诗歌要具备“读、品、悟”三个环节,读是必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通过朗读可以把握大意;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意象是品诗的钥匙;而悟就是要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
知识链接:
1、走近大师 走进雨巷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市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雨巷》是诗人早期诗歌的成名作,影响很大。被誉为“雨巷诗人”。代表诗作是《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他的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诗风明朗、真挚。
他属“现代诗派”诗人,其流派作品主要写个人的情感,表现现实社会带来的痛苦与烦忧,有时充满颓废气息;艺术上,不注重韵和整齐的字句,回环往复,具有音乐美;善于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具有含蓄美。
2、时代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许多热心革命的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一二”政变后,戴望舒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再现了处于迷惘时期的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 自由朗读
1、 简要概括诗歌的内容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二)美读诗歌
(提示:注意节奏、重音和语调)
(三)品读意象
边读边感受形象美:
1、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他们具有什么特点?
2、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意象。
3、引导学生探讨丁香花文化内涵:
(1)、知识补充:丁香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2)、丁香情结: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青鸟这个信使已经不传送消息了,想得到所思念的人的音信而不得,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二首》
(芭蕉顶部的叶子还未展开,丁香仍含苞待放,它们在冷艳的春风里各自怀有心事,愁眉不展)
丁香花文化内涵:
4、《雨巷》中写到希望逢着“一个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位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她为何如此伤感?
(四)体会情感:
启发思考: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诗中“雨巷”和“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2、“我”情感的变化怎样?“我”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3、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诗中的作者到底在寻找什么?
(五)鉴赏评价艺术特色
《雨巷》美不美?美在哪里?
当堂练习:同学们发挥想象,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
附录:《雨巷》简析
雨巷》是戴望舒最负盛名的作品,正是这首诗,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这首诗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雨伞、丁香、颓墙,总能把人带入窄窄悠长的雨巷,然后,像雨丝粘衣一样,被染上一层愁怨、凄清和惆怅……
诗歌由雨巷、姑娘和抒情主人公三个抒情元素构成。“巷”是一个狭窄、逼仄的半封闭空间,给人以压抑感。“雨”是低气压气候下的产物,雨滴的下坠,带给人失落、低沉之感,雨幕密织,又给人屏蔽、阻隔的孤独之感。诗人的江南人身份,又使“巷”的审美想象是江南小巷,“雨”的审美想象是江南那缠绵无尽的“梅子黄时雨”,这就更为该诗营造了一种凄清、寂寥、压抑的意境。就是在这种氛围中,诗人“希望逢着”一个姑娘,这个姑娘孤独、冷漠、凄清、惆怅,饱含丁香一般的愁怨。马克思认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诗人所希望逢着的这样的姑娘,正是诗人孤独、凄清心境的对象化。这个姑娘虽然有着丁香一般的愁怨,却又是像丁香一般的美、丁香一般地香,这样一个令人眷恋的“审美对象”,却无法留住,她像梦一般地,从“我身旁飘过”,而且,到了一个衰败的所在——“雨巷”的尽头,“颓圮的篱墙”。这个擦肩而过、可望不可即的爱情故事,更加重了抒情主人公的消沉情绪。这样,江南雨巷所特有的缠绵、凄冷的外部环境,那个丁香一般的姑娘所烘托出的`内心世界,以及诗歌在开头、结尾所描绘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外部形象,立体地塑造了一个孤独而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直观地看,诗歌写了一个白日梦,是一个有关青春和爱情的故事,甚至可以想到弗洛伊德“力比多”驱力下的潜意识、意识流。但是,“诗言志”,而人又是历史的具体的人,因此,要真正理解这首诗,首先必须了解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处境。《雨巷》作于1927年夏,正是国共分裂、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期。年轻的戴望舒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怀抱理想,热情投身于这场大革命,但是,清党粉碎了他们的政治理想,给年轻的心带来沉重打击。为了躲避白色恐怖,戴望舒藏身到上海松江乡下朋友家里。正是在这样的低气压下,对政治气氛格外敏感的诗人,创作了这首诗。因此,《雨巷》中作为环境出现的“雨巷”,反映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时代氛围,那个结着丁香愁怨、可望不可即的姑娘,代表了诗人及一代年轻人的理想,而孤独、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则代表了那个时代中青年的普遍的情感状态和思想状况。也正因此,这首诗一发表,就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雨巷》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与诗人借鉴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表现技巧有关。象征主义是西方诗坛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之后涌现的文学新潮,它的主要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和自然界之间存在一种应和关系,寻找这种应和的契合点,是诗歌的使命。
【高一语文《雨巷》学案】相关文章:
2.雨巷 朗诵
3.雨巷朗诵
4.雨巷教案
5.《雨巷》测试题
6.雨巷 原文
7.雨巷赏析
8.雨巷教案设计
9.雨巷 诗人
10.《雨巷》随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