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冰风b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篇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经过我们一年的训练,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上几乎没有困难。虽然有的同学还不能将所有的步骤都描述得很严谨,但在大家的讨论和补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实验操作上,由于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适当的实验材料(特别是新鲜的种子,粮店里买的豆子等发芽率太低)而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在有的班级里,我们为学生提供了新鲜的小麦,试验效果就很好。
这节课既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参与生物学学习的意愿的检验。从我们的实践上看,部分同学不愿意思考,遇到缺乏试验材料等问题不愿意努力解决,“等、*、要”的情绪比较严重。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是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的课题。
篇3: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学题目: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
教学重点: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从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发现主要生态因素。
教学难点:1、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原因。
2、学会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区分种内斗争与种间斗争(捕食、竞争)。
教学过程: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首先指出: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就是生态学。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环境限制生物的生存范围;生物可以适应一定的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讨论:环境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影响生物生存的?
左图表示将重量相同的小麦幼苗分别置于三支试管中。用棉花团将麦苗固定在试管中,同时也将试管口封住。
A 处于15℃ 6000勒克斯光照之下。
B 处于20℃ 400勒克斯光照之下。
C 处于20℃ 6000勒克斯光照之下。
1、判断:将它们培养若干天后,哪个会积蓄更多的有机物?依据是什么?
2、在这个实验中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3、如果在一个试管中同时培养几株小麦幼苗、或将小麦与水稻共同培养于同一个试管中时又会怎样?此时影响小麦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说明了哪些问题?
讨论:以上影响因素是否存在什么共同之处?
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就叫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
当我们暑假去高海拔的青藏高原旅游时会有什么感受?这里哪些属于生态因素?那些不属于生态因素?
分析解释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的区别……。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主要受哪些生态因素影响呢?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别是哪些?在迅速奔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可以依据中展示的图片对生物的适应进行分析。对生物产生影响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别有哪些?生态因素是如何对生物产生影响的?是否有什么实验结果作依据?
讨论:虽然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但是总有最主要的因素。影响的仙人掌、菱、蚯蚓和海豚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这些生态因素分别是怎样影响生物的生存的?
(一)非生物因素
1、光照:对生命有重要影响的光包括哪些?光对于生物生存的意义?
依据进行分析讨论。
①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
最终得出结论: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也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光的强度及波长可以影响光合作用的效果。
结合光合作用部分知识进行学习。例如光照强度影响有机物的积累。影响叶绿体的形成。
② 决定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
光照影响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如阴生和阳生植物各有适应性。
在陆地和水域只有可见光照射得到的地方才有植物生存。(例如:植物的向光性、叶镶嵌和植物的分层分布现象)为后面“生物群落的结构”作铺垫。
请根据右图判断植物A和植物B,哪一种生活在较深层的水域里?为什么?水生植物A面临的问题都有哪些?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③ 影响生命节律和行为:
光周期会影响生物的生命节律,比如性成熟、昼夜节律、和生物钟调节等方面。
趋光性、昼夜活动时间。动物在形态结构方面都有适应性。
植物花期(长日照和短日照植物)、花钟(开花时间受日照、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迁徙、洄游、换毛、换羽。(例如:反季节花卉、蔬菜的培养;控制动物的繁殖。)提示学生结合日照时间的规律性变化对动物性成熟的影响——激素调节部分知识进行分析。讲解为什么影响鸟类迁徙行为的非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而不是温度。
2、温度:是如何对生物产生影响的?
──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影响生命活动、分布……。
一般情况下生物不能耐受高温的原因是什么?
① 影响分布:
纬度、海拔不同造成温度差异——影响植物动物的分布。生物对此有相应的适应性。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同时每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窄。结合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曲线进行分析。
② 影响形态结构、生理和习性:
如果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是出于该生物的最适温度时生物是如何调节自己的呢?(蒸腾作用、体温调节、休眠、叶或芽的附属结构……。)
不同地区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很大,是对保温、散热的适应。了解相对体表面积。
冬眠、夏眠、熟睡等习性;沙漠动物的行为:夜行、穴居等行为;昆虫和蛇的活动特点;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孵卵的温度要求等。
3、水:——生命的摇篮
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都在60%~95%,有些生物含水量高达95%以上。水对于陆生生物更是重要。它决定着是否能有生物生存。
依据结合水、自由水的生理功能分析水对生命的影响。
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影响:散热、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维持形态、休眠、萌发、排泄、
①地区年降水量决定植被类型:为生态系统类型的学习做准备。可结合科学绿化进行探讨。
②生物的保水能力:生活在沙漠、戈壁的植物吸水、保水、储水能力;骆驼、肺鱼等生物的适应性及其形成原因。通过讨论考查学生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是否存在问题。
除此之外,空气、土壤、压力等非生物因素也对生物产生重要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昼夜温差大的地区适宜植物体有机物的积累?白天和夜晚影响植物积累有机物的主要的非生物因素分别是什么?
生物不但要挑战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要应付来自生物界的压力。
(二)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
搞清楚“种和品种”的概念。
学生例举生物的种内互助现象,说明生物因素的影响……。
社会性生活的生物表现比较明显。
(选讲):蜜蜂的家族分工;大雁的迁飞行动;狼群的进攻行为;大象的群体行为;军舰鸟的种内斗争;人类的集体行为等。
讨论:种内互助通常发生于什么情况下?它对生物的影响效果?意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是否会发生争斗现象?一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种内斗争?学生例举生物的种内斗争现象……。
总结:密度过大或者生存条件恶化时种内斗争激化。原因主要是……。
①、生存空间狭小时,蝌蚪会通过肠道毒素抑制种群;人类会发生饥荒、疫病流行或战争。
②、为了后代生存,生物有占区现象(录像)人类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
③、由于争夺繁殖权,蛐蛐、鸟类、袋鼠、鹿等……。
④、争夺王位或者霸主权,猩猩争夺激烈;蜜蜂捣毁王台。
⑤、植物合理密植……。种内斗争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是怎样的呢?意义?
进行哲学思想教育:不是所有事例都能简单地确定所属地位的……。
例如,雌、雄鮟鱇鱼的行为(雌性可1米,雄性不足2厘米吸在鳃部吸血为生。)。
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关系又如何呢?
2、种间关系:
学生举例说明生物的种间的互助关系……。
举例进行适应性教育:
动物与动物: 清洁鸟与大型动物。导蜜鸟与蜜獾的合作伙伴关系。木匠蚁与蝶的幼虫。
动物与植物: 虫媒花与传粉动物的适应关系。果实与动物的适应关系。
真菌等生物与动、植物:
互利共生:二者不能分离,互利。
举例讲解共生与共栖的异同。
选讲:①天麻和密环菌。②地衣的构成及特性。③根瘤菌的生活。④白蚁与披发虫的关系实验。⑤树栖蚁和蚁栖树。
寄生:共同生活,一方受害,一方获利。
学生举例说明生物的寄生现象……。教师总结。
以人体或动物为寄主:线形动物、寄生蜂、冬虫夏草、细菌和病毒。)
以植物为寄主:植物(菟丝子、大王花、玉米黑穗病);
以菌类为寄主:病毒。
适应性教育:寄生生物与寄主的关系?──微妙的依存关系。
选讲:类寄生、重寄生和寄生链。
寄生对于寄主都是有害的,但是人类经常利用生物的寄生现象举例说明: 生物防治病虫害(白僵菌-松毛虫;苏云金杆菌与棉铃虫;赤眼蜂与害虫)
有的寄生现象比较特殊,例如杜鹃的巢寄生。
寄生不同于腐生……。例如,树皮上长了许多苔藓植物属于什么现象?绞杀植物属于?
捕食:两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寄生与捕食的重要区别是什么?兔子吃草属于什么生物现象?
录像:蛇吃蛋、捕虫草捕食小青蛙。
分析捕食关系曲线:判定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分析生物量的变化原因。
美国西部草原19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和狮子。A、B、C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生物量的变化?其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生物量变化的原因?19以后与1907年以前各种生物量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狼和狮子属于什么关系?
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活方式很接近时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例如,庄稼和杂草……。生活在同一容器内的大小两种草履虫的关系。
竞争: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生存条件,适应性强的胜利、反之失败。
分析竞争曲线: 甲、已、丙三个阶段曲线变化的原因?A和B分别表示的是哪一种草履虫?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 一块草场一分为二,一半放牧,一半空闲。经过一段时间后植被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该牛、羊、各种牧草之间都存在什么种间关系? 影响牧草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各是什么?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火锅到处都是,牛羊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继而导致超载放牧。设想超载放牧的结果?导致草场退化的原因?
总结:准确区分四类种间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生物的生存压力很大。生物是如何对付大自然的压力,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呢?
板书设计: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
1、光照:
①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也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
②决定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
③影响生命节律和行为:
光周期会影响生物的生命节律,比如性成熟、昼夜节律、和生物钟调节等方面。
趋光性、昼夜活动时间。动物在形态结构方面都有适应性。
2、温度:
──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影响生命活动、分布……。
①影响分布:
纬度、海拔不同造成温度差异——影响植物动物的分布。生物对此有相应的适应性。
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同时每种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窄。
②影响形态结构、生理和习性:
不同地区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很大,是对保温、散热的适应。相对体表面积。
冬眠、夏眠、熟睡等习性;沙漠动物的行为:夜行、穴居等行为。
3、水:——生命的摇篮
水对于陆生生物更是重要。它决定着是否能有生物生存。
①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影响:散热、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维持形态、休眠、萌发、排泄、
②地区年降水量决定植被类型:为生态系统类型的学习做准备。可结合科学绿化进行探讨。
③生物的保水能力:生活在沙漠、戈壁的植物吸水、保水、储水能力;骆驼、肺鱼等生物
(二)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
共生:二者不能分离,互利。
寄生:共同生活,一方受害,一方获利。
捕食:两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竞争:两种生物争夺相同的生存条件,适应性强的胜利、反之失败。
篇4: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一节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2.理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种4.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教学重点
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种教学难点
1.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录像带、投影片)、小道具模型(三叶草、有香味的花、蚂蚁、三角烧瓶、酒精灯等)
教学方法
观察、探索、论证与归纳相结合;以激发学习兴趣,鼓励竞争为导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篇5: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一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2.理解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种4.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教学重点
1.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
2.种教学难点
1.互利共生和寄生的区别。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录像带、投影片)、小道具模型(三叶草、有香味的花、蚂蚁、三角烧瓶、酒精灯等)
教学方法
观察、探索、论证与归纳相结合;以激发学习兴趣,鼓励竞争为导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 书 篇6: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案例]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广西浦北外国语学校 范飞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能说出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因素。 ⒉通过探究实验初步体会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⒊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认识控制实验变量与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在小组实验活动中,建立小组活动秩序,学习与他人合作。 ⒉培养环境意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⒈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 ⒉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⒊培养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⒈探究过程体验,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 ⒉实验结果的分析。 ⒊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⒈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选出小组长。 ⒉实验前1或2天,每小组捉10只活鼠妇,并在实验室内饲养。设计实验用具,制作能造成阴暗和明亮、温度和寒冷、干燥和潮湿的实验用具。 ⒊搜集生物适应、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 ⒋教师制作课件或教具。 ⒌准备实验用具:带盖的纸盒、干土、湿土、常温土、冷冻土。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上课前我看到各小组同学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妇,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鼠妇的? 生:同学1:在校园外的花盆下面。同学2:在校园的下水道口处。同学3:在班级的拖布下面。同学4:在学校围墙处的石头下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呢? 生:甲:因为开学时班级扫除,我在拖布下面发现了鼠妇。乙:那天我在班级花盆下也看到鼠妇了。丙:…… 师:不错,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到鼠妇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鼠妇,是吗?(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将这8个字写在黑板上)那你们能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吗? 生:当我拿起拖布时,鼠妇四处乱窜,马上就跑掉了。 师:同学们知道鼠妇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甲:因为它们受了惊吓。乙:因为它们怕光…… 师:对,我认为你们说的都有可能,这就叫假设。那我们如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呀! 师:对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人后来也就成了发明家或科学家。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来验证一下: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我们如何来验证呀?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生:A组:我们用一个矿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纸包上,一半透明,然后把鼠妇从口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从而可以证明鼠妇是否喜欢光。 B组:我们用一个纸盒,把底弄湿些,然后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夹遮住,另一半不遮,让其透明,然后把鼠妇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就可以证明。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都确定了变量――就是“光”,同时也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一部分见光,一部分不见光,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同学们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明确地比较出光对鼠妇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对,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记。那大家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呢? 生:(说哪个好的都有。) 师:其实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请同学们打开书15――16页,看一下书上是如何设计的,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阅读,讨论。提出补充意见。 甲:如果在装置中放些潮湿的土则会更好。 乙: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最好画一个表格。 丙:鼠妇最好从中间放入……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计划可能会更好。但是作为科学探究,来不了半点虚假,所以必须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反复实践,可能会有失败,但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才能成功。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计划比较科学呢? 生:书上的计划不但具体而且科学。 师:好!由于是第一次探究实验,我们各小组就按书上的计划来进行,但各小组同学不要盲目从事,一定要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下面就开始你们的科学实验吧! 四、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 生:情绪高涨。各组开始分工,并拿出自带物品,整理装置,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注意帮助实验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 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报告交流,其他同学自由参与。选一名同学记录各组数据,算出平均值。 师: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等,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呢?课后各小组可以再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但一定要想好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最后老师有个问题想问:我们上完课的鼠妇该怎么处理呀! 生:甲说:弄死,扔掉。乙说:放回大自然。 师:你们赞同哪个同学的说法呀? 生:乙说得对。 师: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身边的小生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布置课下内容 师:课后,有兴趣的小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究影响鼠妇生存的其他因素。 篇7:《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影响》教学反思《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影响》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讨论、交流课,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思考,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从内心自发地进行环境保护。但本次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评价的激励作用和课件制作中应加入一些环境污染前后的对照图片等,更直观的`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开放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弹性和灵活性。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在本节课预先设置的目标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可以调整的。如本节课中最后讨论时,学生群情激愤,有的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有的甚至提到了可持续性发展、森林法、土地法等涉及下节课的内容,我便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课堂氛围活跃,但不易控制,教师一定要备课充分,才能把握好课堂。 不同的班准备的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各不相同,教师要在课前对不同的班级都要有所准备,补充未涉及到的内容,肯定新知识,才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尴尬的场面。 本节课是一节讨论交流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给学生另外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及创造潜力,提供了机会和舞台。此节课随着学生展示,一步步让学生自我感受到心灵的沉重,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从内心自发地进行环境保护,符合学生心理,让学生的心中敲响警钟。 篇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难点和重点 篇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一些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②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要求填好测定数据。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实例描述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 ②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新课引言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也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①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 ③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①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②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③教师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学习了“适应的四个典型实例”和“适应的普遍性”后,在解释时要注意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原理。 探究结果交流 学生拿出课下测量、处理的数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得出实验结论。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对探究报告给予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篇10:7年级上册1-2-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7年级上册1-2-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篇11:初二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一样。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在每个实验桌上,都放有一种生物(标本),请大家合作探究)这些生物(标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请为它们找个家(小组代表随机抽取一个编号,找到相应的标本后,进行观察和讨论)。 (2)引导探究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教师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提出几点要求。首先,要认真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根据每组摆放的生物(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同时要记录观察结果。第三,观察后,小组要进行讨论:根据本组生物(标本)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第四,每组集体讨论后,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选举代表向全班汇报。第五,汇报者的发言要简单、明了。 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时,可将该组生物(标本)的照片用投影打出,让同班学生都能边观察边思考:小组代表发言是否正确。待该组代表发言后,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甚至否定他的发言。 (3)激发环境意识,创设和谐美景 根据各组学生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教师引导: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出示相关照片),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整洁的实验室”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现在的实验室和照片上的实验室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造成的,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随后,展示几幅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照片(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维系环境的激情和提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意识。 随后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形式:课后小组完成。用意:亲身体会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6.课后反思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本次课改特别是教材的改革,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改革中成长,学生在改革中受益:教师通过长期的努力,营造宽松、活跃、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教师良好的沟通,使学生直接或间接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篇1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过程一、资源共享,激情导入师:地球是目前为止人类生存的惟一家园,是孕育生命的地方。几百万年来,地球默默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奉献,而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却不断地向地球索取。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人们说:“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如今,地球已经千疮百孔,不堪重负,地球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环境污染。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知道不少环境污染的例子,谁来说说看。生:我们每天都使用塑料袋,而塑料制品在自然状态下分解的时间长达上千年。所以清洁工人为了省事,就用火烧掉这些塑料袋。燃烧时产生的废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都有很多汽车在行驶,而汽车排出的尾气当中大多数都是含有硫和氮的有害气体。如果这些气体被人或其他生物吸入,就会严重影响人或其他生物的健康。另外,酸雨的形成也是由于汽车尾气中含硫的气体造成的。师:非常好!这个同学说到了酸雨。但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描写过“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是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然而酸雨落下,却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除了汽车尾气外,还由什么形成酸雨呢?生:还由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二氧化硫和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酸雨。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酸雨对生物有哪些影响。主要测定酸雨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下面你根据书上所给的提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好吗?二、设计实验方案生:(小组内讨论设计)甲组:我们用食醋和清水配制ph为4的酸雨模拟液,并取外面正常雨水做对比,同时测定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大庆雨水接近正常的雨水。若某地区雨水为酸雨,则可用食醋和清水配制ph为5.6的食醋液代替正常雨水,并取外面自然酸雨做对比,同时测定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乙组:我们打算用硫酸配制ph为4的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做对比,同时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因为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水蒸气相遇形成的,这样测出的数据比较真实。丙组:老师,我们想知道如果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硫酸酸雨模拟液(ph都为4)分别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情况会怎样呢?师:这个想法非常好,你们可以试一试。丁组:老师,我们也想到用食醋酸雨模拟液(ph为4)、硫酸酸雨模拟液(ph为4)、大庆的雨水、ph为5.6的正常雨水模拟液,再加上清水分别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不是更好吗?师:这个想法简直太棒了!好,同学们刚才说的都非常有道理,那同学们想一下,你们说的每一个方案只做一组实验,行吗?至少需要做几组?生:做一组不行,测得的数据太偶然,根据分组数和每组的人数,我认为一个方案最多可以做15组。师:说的有道理。下面同学们可以做实验了。要注意安全。硫酸对皮肤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老师先给你们配好了,需要的同学来取一下。另外,各组的同学一定要注意贴好标签,不要弄混。三、进入对比实验阶段(以100粒小麦种子为一组)生:各组配制相应溶液,组内团结合作完成实验。以丁组为例:①配制食醋酸雨模拟液:在烧杯中加入100毫升食醋,然后慢慢加入清水,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不时停下用ph试纸测定,直至ph为4;②配制食醋正常雨水模拟液:在烧杯中加入100毫升食醋,然后慢慢加入清水,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不时停下用ph试纸测定,直至ph为5.6;③取ph为4的硫酸酸雨模拟液100毫升;④自然雨水100毫升;⑤清水100毫升。用5种液体各浸泡100粒小麦种子,并贴好标签,等待种子发芽。师:同学们,种子不能马上发芽,你们觉得这个实验装置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好呢?生:我觉得为了使种子尽快发芽,可以在容器上放一层纱布,然后放在阳光下直射或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暖气片),让种子充分吸收氧气、水分。师:这个同学分析得非常正确。他能考虑到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这很好!等待发芽需要几天,这期间你们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你们的实验数据。看哪一组设计得科学,便于比较,好不好?四、分析交流数据甲组:我们用食醋酸雨模拟液测定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平均值是70%,取外面正常雨水测定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平均值是90%。师:甲组的同学考虑得非常科学,取15组的平均值最接近于实际的发芽率。乙组:我们用硫酸酸雨模拟液浸泡小麦种子,测定发芽率的平均值是65%,用外面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测定的发芽率平均值是89%。丙组:我们用食醋酸雨模拟液和硫酸酸雨模拟液浸泡小麦种子测定的发芽率平均值分别是72%和63%。丁组:我们组是综合性的,我们以100粒小麦种子为一组,共测定了12组,并综合前三组的数据,总结结果如下: ph不同的液体 食醋酸雨模拟液 (ph4) 硫酸酸雨模拟液 (ph4) 正常雨水 (ph5.6) 正常雨水模拟液 (ph5.6) 清水 小麦种子发芽率 71% 64% 92% 90% 98%师:真是太好了。经过我们全班同学共同的努力,我们得到了真实的数据,从上面的数据中你想到了什么?为保护环境尽职尽责生:要尽量燃烧含硫量低的煤,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严格治理重金属污染源,不随便乱扔垃圾,减少脏水的排放……师:同学们,你们的思维太开阔了!我们不单单要控制酸雨对生物的危害,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人类对生态环境有多方面的破坏。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带动你周围的每一个人来保护生态环境,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 篇13: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目标]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 (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 2.教师准备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视频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 (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 (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清水,培养皿,标签,活小鱼。 [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两分钟课前“热身” 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组对比强烈的图片或视频(美丽的地球家园和人为破坏情况),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 学生通过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根据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 1.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 2.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 3.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4.只做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 (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实验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五)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指出探究道路的坎坷,鼓励学生在漫长的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难而进,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进一步认识危害性,环保从我做起 酸雨危害的视频资料加深了学生对酸雨的成因及酸雨给生物造成的危害的了解;通过一组关于“环境的报复”的图片,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给生物造成的危害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环保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师提示的问题“回想你和你周围的人有哪些行为习惯曾经或正在对环境造成污染”“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为环保做些什么”,使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七)环境保护,从现在做起 提示学生慎重处理实验中用过的材料用具,环保从日常的身边事情做起。并播放一组经过人类的环保护卫活动而使环境得到改善的图片及废电池的污染数据(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鼓励学生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八)关注全球环境 此为本节课拓展环节。通过观看一组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使学生领悟到酸雨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由来已久,遍及全球。加强了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紧迫感、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了科学探究中。 篇14:《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生物教案《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难点: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提问: 20xx年3月,日本东部发生特大地震,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由此引发严重的核污染。生活在核电站周边几十公里内的居民被疏散,留守处理泄漏问题的抢险人员被称作“敢死队员”,可见核污染会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你还能说出哪些环境污染的实例呢?(温室效应、酸雨、雾霾等。)这些环境污染对生物都会造成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二)新课展开 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关于环境污染的实例,同学们已经说出不少,下面通过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来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提问1:春雨潇潇,滋润万物。然而有些雨水,却能腐蚀建筑物和户外雕塑,使植物枯萎,甚至能伤害人的皮肤和黏膜。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雨水具有较强的酸性,叫做酸雨。) 提问2:雨水是否具有较强的酸性,可以用酸碱度(pH)来表示。任何溶液都有一定的pH,常温下其范围在0~14之间。那么下面来看一下大屏幕上的资料,想一想雨水的pH值在什么范围内可以被称为酸雨?(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正常雨水的pH不小于5.6,pH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 提问3:为什么有些地方会下酸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进行思考。(有的'学生想到了工厂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废气,比如煤等燃烧。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 提问4: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播放酸雨的形成过程。(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和水蒸气结合,形成酸雨。) 提问5: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酸雨真的对生物有不利的影响吗?在实验室条件下,怎样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呢?根据课本中的提示,你能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吗?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探究方案,讨论结束后进行汇报。 ①配制“酸雨”: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 ②挑选适宜的种子或幼苗:测定在酸雨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作为判断酸雨是否对植物有影响的指标。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组和不同pH值组,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 ④设计表格,进行数据统计。 教师总结注意事项,注意实验不能只做一组,这样得到的结果是不可信的;并总结实验得出结论:酸雨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提问6:说一说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二者的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等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提问7: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物质排放造成的吗?(不一定,有些物质会随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三)小结作业 小结:以同桌互相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作业:要求学生将课上设计的实验回家完成。 篇15: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生物的遗传”一节中,教材花了相当的篇幅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为什么会遗传,决定遗传的物质到底是什么。所以,学生初步了解了核酸(DNA)、基因以及染色体在性状遗传中所起的作用。遗传物质不仅与遗传有关,同样是生物变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应在本节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遗传物质的稳定性、连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实际例证向学生介绍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变化的影响,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接触选种、育种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易理解。教材介绍了有关选育种的三种途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建议授课教师多举例,特别是可能涉及到学生身边生活的例证,从感性知识开始,去理解有关的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并且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新品种已经应用于农业育种工作,学生可能从各种媒体的介绍中接受过这方面的信息,但不一定能够理解。若有时间,教师也可对这一方面的知识做些介绍,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技术的兴趣。 3.关于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的两个实例。遗传的变异的选用的例子是色盲遗传。色盲遗传为伴性遗传,教材中未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学生也不易理解。所以,我以为以人的上眼睑单双眼皮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合适。 课时安排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关于变异种类牛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二、课题: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6.生物教学设计 ![]()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 ![]() ![]() ![]()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