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2022-10-06 08:46: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土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篇1: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病毒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提出几个名词:埃博拉(Ebola virus)、非典(SARS)、禽流感(H7N9)、艾滋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学生对于这些疾病都特别熟悉,他们也会说出这些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且都是特别危险的疾病。教师可以进一步请同学思考,其实好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肝炎、手足口、感冒等,而且植物也可以感染病毒,可是病毒到底什么样?它为什么能引起动植物患病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病毒,了解病毒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病毒的分类

同学们你们知道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吗?同学们根据新闻上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 资料1:人类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们因接触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受到感染。因此,预防的重要方式是要减少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包括捡拾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或处理其生肉。

资料2: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及两广(广东、广西)地区,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常被捕捉食用,因此医学界许多人士认为人类通过食用果子狸而感染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简称SARS或“非典”)。因为有证据表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与果子狸关系密切,支持者有钟南山等,这种观点致使果子狸在中国部分地区遭到大规模的宰杀,但是也有人认为其证据不足以证明这一点。

资料3:禽流感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许多家禽如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也易感染,并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大量死亡。

资料4:从佛罗里达长尾猴分离到的艾滋病病毒接种到恒河猴时,经过一段临床潜伏期后,产生类似艾滋病的临床症状。人们还发现在野生的非洲绿猴体内分离到的病毒相互间的遗传变异非常大,并且这一变异和不同种属猴的进化关系相一致,提示了猴艾滋病病毒已在猴体内共同进化了相当长的时间。所有这些研究都提示人类的艾滋病毒可能是通过不同种属间交叉传播的形式从猴类传播到人。大约有30%的野生佛罗里达长尾猴感染有艾滋病病毒。大比例的野生猴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直接地证明了佛罗里达长尾猴为艾滋病病毒的自然宿主。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知道了,人类所患有的这些疾病实际上是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过来的,并且动物之间也可以传播,病毒可以寄生生活在被传播者的细胞中,比如埃博拉病毒就可以生活在人体的很多细胞中。而这里所有的只提到了动物并没有提到植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特定的病毒能寄生的细胞是不同的。跟据它们寄生的细胞的种类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还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同学分析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进而理解不同种类的病毒寄生在特定种类的细胞里,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病毒的种类。在资料中,同学们关注到人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任意宰杀动物,不仅危害环境更危害自身,引导同学们关爱生命。

(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到底病毒长成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在上面的学习,能认识到病毒可以寄生在动物、植物细胞和细菌中,它的个头一定特别小。教师通过资料,讲解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是如何研究烟草花叶病,让同学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显微镜问世,科学家才看到了病毒的真面目。教师展示多种病毒的模式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多种病毒图片后归纳出病毒的共有结构为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构如何能寄生到细胞中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师播放“病毒的生活”的视频,请观看视频后总结病毒生活和繁殖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抽象的,但是通过视频的影像直观展现,同学们很容易归纳和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过程。

【设计意图】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是学生不知道的,也无法通过探究获得,因此教师借助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提到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病毒会引起包括人在内的很多动植物患病。然而病毒是不是就只有有害的一面呢?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例如在基因工程方面对病毒的应用,人类研究病毒的结构和特点生产疫苗预防疾病等。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人类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取得的可喜成绩,认识到应辩证地审视问题。

【设计意图】资料分析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资料涵盖病毒的利害两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辨析地审视问题。

六、板书设计

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

(二)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

(三)病毒的繁殖

侵入到细胞内──依靠自己的遗传物质,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篇2: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让我骄傲和欣慰,具体如下:(1)剧本的编写大部分由小编剧们完成,而且不同的班级剧情还差不少,小演员们或可爱或搞笑或认真的排练真让人感叹又感动,也见识了他们的创造力。(2)布置的两个收集资料的任务其实网上不太好找,课堂上同学们能说出那么多而且言简意赅,课前一定是下了不少功夫,相信经过这次磨练他们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应该提升了不少。(3)课后小演员们急着向我要表演时的录像,有的同学还问什么时候还能演,看来这次的表演经历将成为他们青春岁月中美好的一页被珍藏、被纪念。

作为整堂课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我独立完成了这节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情景剧的排演并得到前辈老师们的肯定,增强了自信。此外,这次排演节目是一次很好的师生互动,不仅增加彼此的感情,还深入了解了当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喜好,对今后的教学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篇3:八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流感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播,病毒仅在呼吸道局部增殖,一般不侵入血流。年老体弱者和婴幼儿易继发感染导致肺炎。

2.免疫性:病后对同亚型病毒有牢固的免疫力。保护性特异性体液免疫包括呼吸道粘膜局部SIgA,具有阻断病毒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的保护作用,只存留几个月;血清特异性抗HA为中和抗体,能抗病毒感染和减轻病情,可持续存留数月至数年;抗-NA不是中和抗体,具有抑制病毒释放和扩散作用;抗-核蛋白(NP)可用于对流感病毒的分型。

篇4:八年级生物上册《病毒》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病毒》教学反思

病毒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生物,学生比较陌生。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气氛,首先从同学们经历的“流感”入手,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而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病毒的名称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前收集资料,尝试回答出肝炎、禽流感、手足口等人畜患病的疾病名称。在总结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抛出课题——病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就课文内容提问。学习小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提出问题,各小组选派发言人,汇报本组提出的问题。

1、什么叫做病毒?

2、病毒有多大?

4、病毒有几种类型?

5、病毒由怎样的结构?

6、病毒是谁最先发现的`?

7、病毒是怎样侵害人体的?

8、病毒主要分几大类?

9、病毒离开了活细胞还能继续生活吗?

10、病毒是怎样生活的?是独立生活的吗?

11、怎样预防病毒性疾病?

12、怎样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这些问题来源教材,只要认真阅读,再配合老师展示的课件,都能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快乐中学习。

篇5:八年级上册生物病毒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二、导航快车

阅读课本,根据相关问题认识一下病毒,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求助于本组同学,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形态特征1)、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用普通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菌,却未发现病毒呢?

2)病毒与细菌,动植物细胞相比是一种特殊的生物,从结构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2生命活动1)、病毒能否独立生活?他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为什么说它属于生物?谈谈你的看法。

3病毒的类型

病毒种类繁多,你能给病毒分类吗?请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4与人类的关系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平时对病毒的认识,谈谈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独树一帜

学生提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四、自主广场

1.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细菌;B、水螅;C、烟草花叶病毒;D、蚯蚓。

2.下列生物属于病毒的是()。

A、痢疾杆菌;B、结核杆菌;C、痢疾杆菌噬菌体;D、大肠杆菌。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毒特点的是()。

A、个体微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B、没有细胞结构;C、在寄主细胞里进行繁殖;D、可以独立生活。

4.噬菌体属于下列哪一种病毒类型()。

A、无脊椎动物病毒;B、脊椎动物病毒;C、植物病毒;D、微生物病毒。

5.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6.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

A核酸B.蛋白质C.多糖D.脂类

五、拓展迁移

1.分析资料回答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艾滋病患者受到歧视。艾滋病从发现至今还不到,但它在全球所引起的广泛流行,已使3000多万人受到感染,1000多万人失去了生命。

(1)、你知道预防艾滋病日是哪一天吗?

(2)、预防艾滋病的标志性图案是什么?

(3)、如何看待艾滋病患者?

2、病毒容易传播,且易导致传染病流行,冬天来了,有时你会患流行性感冒,你是如何患病的?你又采取了什么措施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以后应养成什么样的卫生习惯?

篇6:八年级上册生物病毒教案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细菌和真菌”,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能

.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境

导入新

.展示禽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感视频

2.展示一些动物、植物及细菌、真菌的图片,设问:这些生物都是由什么基本结构构成的呢?引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一步提问:是不是生物圈里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呢?从而引入本章题——病毒。提出疑问:病毒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使人和动物得病呢?

激起学生兴趣

观看图片

思考原因

同桌交流:有关病毒的信息交流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病毒的发现

ppt展示图片:

伊万洛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因

2.病毒的特征

(1)病毒的大小

互动:让学生拿出尺子测量本上例举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毒的长度.

点拨:仅电子显微镜可见

(2)病毒的形态

微视频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3)病毒的结构:

展示病毒结构示意图,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

(4)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①病毒能独立生活吗?为什么?

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②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这样的生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活方式叫什么?

③设疑: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怎么样?

④设疑:病毒是怎样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殖的呢?.

⑤提问:生物有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哪些特征?那么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是生物吗?

3.病毒的种类

呈现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问:病毒多种多样,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呢?引出分类的依据。

引导:我们知道病毒是不能独立生活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展示前收集的病毒使人患病的例子,图片展示:

由于病毒的感染使人和动植物患上了某些疾病,如:流感病毒、乙肝、SARS、狂犬病、禽流感、艾滋病、等等。问:那么病毒只对我们有害吗?

(2)观看微视频——病毒有益的一面,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待它有害的一面,又要看待它有益的一面,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在疾病预防、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上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并总结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

同桌2人合作探究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病毒大小,形成直观印象

多种多样

观看视频,思考

学生归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学生合作,讨论,小组展示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归纳: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称植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称为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观察图片,然后分析自己搜集的资料,对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表达见解。

对病毒有新的认识,知道疫苗等是一种减毒病毒,用来预防疾病。

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篇7:八年级上册生物病毒教案

教学分析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本节课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学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4、培养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观点。

5、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1、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病毒结构的独特性。

2、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肝、天花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收集有关病毒发现历史的资料。

3、收集有关病毒危害人类生活和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资料。

4、制作病毒侵染细胞的多媒体动画及有关病毒形态和危害其他生物的图片。

5、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学生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病毒有关的人类疾病名称,并大致说出与什么病毒有关(如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学生在举例过程中,可能会列举出某些病例(如肺炎、痢疾等疾病)与细菌有关而非病毒,据此设置疑问:病毒与细菌是一类生物吗?对此问题,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收集的资料:①病毒是如何发现的?②病毒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教师总结说明,病毒与细菌是不同的生命类型,导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学习

1、病毒的形态

设置疑问: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用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菌而看不到病毒呢?由学习小组代表根据所收集的有关病毒形态大小资料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病毒的形态极其微小,往往以纳米为单位,形态比细菌小得多,举例:葡萄球菌在细菌中算小的,可流感病毒的大小只有它的五十分之一;10万个病毒排列起来才能够用眼睛看到,所以病毒通常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进一步引发学生推测,如果把病毒比喻为篮球,那用什么比喻细胞合适呢?在学生大胆推测、踊跃发言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病毒是篮球而细胞是摩天大厦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得出病毒的形态微小程度,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由学生观察得出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教师说明只是近似球形)、杆形和蝌蚪形等。此外病毒还有其他形态,如砖状、丝形、冠状等。

2、病毒的结构

病毒形态的微小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了解其内部构造,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病毒结构示意图,并设置疑问:病毒的结构与我们所学的植物、动物细胞结构一样吗?由学生讨论得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基本结构很简单,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此处,教师应强调指出,结构简单并不能说明病毒是最原始的生物。

3、病毒的生命活动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怎样生活、繁殖呢?由问题的探究导入对病毒生命活动的学习。教师用课件出示阅读资料: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第一次将病毒提纯出来,得到了一些结晶体。后来,许多科学家将各种各样的病毒提纯出来,均为结晶体。这些结晶体表现不出任何的生命特征,但是将这些结晶体移入生物体内,病毒就会大量繁殖,并使生物体致病。至今美国加州大学原斯坦利实验室里保存的他当时提纯的病毒结晶仍然具有致病力。由这些资料可知,病毒是一种特殊生物,只有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离开活细胞后,病毒无法进行任何生命活动。这点也可以用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病毒来解释。

设置疑问:病毒体内有叶绿体和叶绿素吗?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了解寄生的概念。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会像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那样用分裂的方式来增加数量吗?病毒如何繁殖呢?教师用课件来动画演示经过放射性物质标记的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过程:噬菌体附着绿脓杆菌→穿入→注入遗传物质→利用细菌内物质制造多个新噬菌体→细菌破裂,释放出新噬菌体(用这个例子可以为学习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知识作铺垫)。在学生观看动画的基础上设置疑问:新产生的噬菌体都有放射性物质吗?为什么?用这个问题深入说明,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病毒是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作为原料,在自己的遗传物质的“指挥”下制造新病毒的。这个动画演示中用的词语是“噬菌体”而不是病毒,用此疑问可以引导学习病毒的分类。这类病毒专门侵染、破坏细菌,所以叫做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利用课件展示多种图片,由学生观察、归纳得出除了细菌病毒以外,有些病毒还专门侵染植物和动物,分别叫做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此处需说明,一种病毒通常只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如绿脓杆菌噬菌体只侵染绿脓杆菌,鸡瘟也不会传染给人类。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首先介绍资料:18,拿破仑派遣了2.5万名士兵进军西印度洋的卡伊德岛准备镇压当地黑人。由于军队染上了“黄热病”,结果病死2.2 万多人,只好不战自败。直到19才查明:引起“黄热病”的元凶是黄热病毒。然后请学生观察病毒给动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图片(如鸡瘟、口蹄疫、艾滋病患者等),说明约有60%的动物和人类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引发学生讨论,据你所知人类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对这些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由学习小组代表宣读所收集的资料,教师从致病原因、症状、危害等方面用图片和语言进行总结。为了实施教育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的要求和配合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无论学生是否提到艾滋病,教师都应该向这方面引导,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艾滋病病人。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是怎样传播的呢?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流行性感冒发生时,你的同学生病的多吗?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教师综合归纳,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和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流行性感冒。

对于病毒给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可以用中世纪发生在爱尔兰的土豆减产造成150万人因饥饿而死和鸡瘟给养殖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等实例结合图片资料来说明。 经过以上讨论交流后,学生很容易形成病毒都是对人类生活有害的观点。所以,教师要继续引导讨论病毒有没有对人类生活有益的方面。可以由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破坏绿脓杆菌的例子引发讨论,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继而由学习小组代表交流所收集的病毒对人类有利的实例资料,如利用植物病毒使郁金香的花瓣出现花纹、用天花病毒制成疫苗抵御天花、用乙肝病毒制成疫苗预防乙肝、口服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用噬菌体进行疾病治疗、用病毒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用病毒进行转基因研究等等。最后,教师总结:病毒对人类的生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指导学生形成辩证的科学观点。 教学设计说明:

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最易模糊的问题切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这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还是由细菌引起的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从这方面切入课程,可以轻松地激发学习兴趣。从发现病毒的小故事中,学生不仅可以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形态大小,而且也与他们已有的“病毒都是致病的”观点相吻合,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同时,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见证科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运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的图片,能够很直观地说明病毒的形态多样,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一般”、“基本”等模糊用语的含义,在比较中更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学生和教师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科学地、直观地展现知识,增强趣味性,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利用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及对病毒基本结构的图片观察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可以轻松理解“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特殊生物”这一科学事实,同时也为学习病毒的生命活动做好铺垫。 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病毒侵染活细胞的动画,可以直观地展示病毒繁殖方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病毒独特繁殖方式的理解。在病毒种类的学习中,用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例子导入,既可以开展病毒种类的学习,又可以为后面全面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其致病性上,即危害人类生活的方面。教学设计中就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入手,首先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养殖业的巨大危害。继而在学生充分了解病毒危害的基础上,利用前摄知识及收集的大量资料来论证人类合理利用病毒,也会为人类生活造福。引导学生认识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利的方面,使学生全面地、客观地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相应的科学素养。这种渐进式的设计,可以使知识分层次展开,便于学生接受。

根据课程设置的进度,病毒的学习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前后,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结合“教育部要求于起在地方课时中要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的决定,在教学设计中结合病毒的学习安排了对预防艾滋病的讨论。本着“学以致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在病毒危害人类健康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病毒类疾病的发生。 由于病毒的各方面特点决定了其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大量采用图片和文字资料来使课程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大量采用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习过程掌握在学生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辩析、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其收集分析资料、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情感的过程。依据《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大量的采用由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锻炼了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作用,培养了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展开讨论,于讨论中明晰知识,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培养了科学严谨性。采用学生代表表述资料、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于探究中获得知识,学生有成就感,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知识要由学生去自主获取,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其去伪存真,去粗留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关键性问题上指引探究方向,控制教学进程,总结归纳知识,纠正探究过程中的偏差,而不是干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资料和信息往往只是停留在收集层面,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资料的收集要进行分工,不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造成资料的重复。

篇8:八年级上册生物病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病毒的主要形态,结构组成,繁殖过程以及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进入专题性学习

进行网上冲浪,查找有关病毒知识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在研究学习病毒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讨研究能力及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思想品质和意识;树立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热爱生命科学的价值观;自觉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并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特点,以及病毒的繁殖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剖析社会热点,创设生动情景

师:同学们近期有一场重大疫情席卷全球,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甲型H1N1流感

师:下面请看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一则报道(播放视频) 师:甲型H1N1流感,蔓延如此迅速,波及如此之广,危害如此之大,引起了全球极大关注。大家知道引起这场疫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

生:病毒

师:说起病毒,你想了解关于病毒的哪些知识呢?

生自由发言:(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人类的关系等等)

(设计意图:利用社会热点和生物学知识的结合点,通过多媒体视频. 展示引起全球关注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使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深切地体会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病毒。)

(二)确定探究课题

结合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制定出一些具有探究性价值的课题并附有相应的探究任务(如下所示)。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确定探究主题。

(1)病毒的发现史及病毒的分类: 探究任务:

①请简要叙述病毒的发现史

②通过病毒发现史的学习,感受到病毒非常小,请把病毒的大小进行形象化比喻。

③能够把病毒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2)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①通过观察病毒形状的图片,知道病毒主要有哪几种形状? ②通过观察病毒结构的图片,归纳总结出病毒的组成。 (3)病毒的生命活动 ①明确病毒的营养方式

②边演示动画,边为大家讲解病毒的繁殖过程。 (4)由病毒引起疾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

探究任务:通过对网站中资料的整理筛选,探究出几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任务:通过阅读,整理大量的资料,找出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和益处。

(三)生探究,师指导

师:今天,我们来到了网络课堂,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病毒王国,去尽情地探究吧!

各个小组根据本组的探究主题积极展开探究活动,有上网搜资料的,有查找图片的,也有负责进行归纳整理总结的……,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分工合作。同学们边查阅资料,边分析讨论,真正构建了“分组学习,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营造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上网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投入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对学生探究的课题给予及时恰当的导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汇报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将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这些同学一边操作微机一边以大屏幕的形式进行展示,且边展示边讲解。

1.

关于病毒“发现史”及分类的探究成果 (1)病毒的发现史及病毒的大小

该组同学对网站中关于该课题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把病毒的发现史以ppt课件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师指出:病毒的发现真的非常艰辛,科学家们执着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通过对病毒发现史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病毒非常小。该组同学把病毒的大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病毒很小,多数单个病毒的直径在100nm左右,也就是说,把10万个左右的病毒排列起来才可能被肉眼勉强看到。绝大多数病毒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他们做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把细胞比做摩天大厦的话,那么病毒就好似一个篮球。以ppt课件的方式予以展示,非常的形象生动。

(设计意图:在学习病毒发现史的同时,把病毒到底有多小穿插在这一过程之中。通过课件展示细胞是摩天大厦,而病毒好似篮球的直观、形象的图片,学生的空间概念具体化,感性认识增强,深切体会到病毒到底有多小。

在该教学环节中,学生体会到了科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情感教育,真正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病毒的“分类”的探究成果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多种病毒及其侵染的生物细胞的图片,且边展示边讲解。病毒根据侵染细胞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并做了举例说明,比如植物病毒有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动物病毒有手足口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细菌病毒有大肠杆菌噬菌体。

2.关于病毒 “形态”和“结构”的探究成果 (1)病毒的形态

(以图片形式进行展示)病毒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线形、椭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态。主要有球形、杆形和蝌蚪形。以ppt形式做了形象的演示。

(2)病毒的“结构”

该组同学在网上查到了多种病毒结构的图片,并做成了ppt,通过对病毒结构图片的认真观察,得出: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各种病毒具有相似的两部分结构:一部分是蛋白质外壳,另一部分是遗传物质。通过课件展示,汇报者对各种病毒的组成部分,进

行了详细的说明。

3.关于病毒“生命活动”的探究成果

(1)病毒的营养方式

(课件形式展示)病毒是一类不能独立生活的特殊生物体,它必须生活在其它活的生物体中,靠摄取它们体内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就是寄生。

(2)病毒的繁殖方式

病毒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自我复制的方式来繁殖后代。 汇报者根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画,给大家作了详细的讲述,并向其余同学提出了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比如:“大家仔细观察,病毒把什么物质注入了细胞中?”等等。

(设计意图:病毒的繁殖过程是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问题,通过flash动画的方式把病毒的繁殖过程展现给大家,创设了一种生动、逼真的动态教学情境,给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让学生尝试着把病毒的繁殖过程解说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的探究成果

通过搜集整理专题性学习网站中的大量资料,该小组以表格的形式为大家展示了多种由病毒引起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他们总结得出:由病毒引起疾病的传播途径很多,可以通过空气、飞沫、饮水、食物、蚊虫、血液、接触等多种方式传播。防治措施一般采用接种疫苗的方式,另外我们还要自觉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

习惯。

5.病毒与人类“关系”的探究成果

师:刚才在大家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啊,有两个小组选择了探究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他们有个意愿,想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赛,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

两个小组就“病毒对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利大于弊的例子有:

用噬菌体防治疾病:绿脓杆菌会导致烧伤病人的皮肤感染,而绿脓杆菌噬菌体可寄生在绿脓杆菌内,将其杀死。我国著名医学家余贺曾在1958年利用噬菌体成功地防治了绿脓杆菌对烧伤病人的感染,取得了优于药物的治疗效果,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界的一段佳话。

利用病毒使郁金香的花瓣出现花纹,产生花卉新品种;利用一些动物病毒防治农业林业病虫害;藻类病毒可清除藻类对水面的污染,试验证明污染水源的藻类,施用病毒后7天,藻类就被全部裂解,使水质变清;利用病毒还可进行生物防治,比如澳大利亚本来并没有兔子,1859年,24只欧洲野兔从英国被带到了澳大利亚。这些野兔因为没有天敌而大肆泛滥,成为澳大利亚一害,政府曾采用粘液瘤病毒消灭兔子,取得了一些效果;此外,科学家还尝试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对人类遗传病进行基因治疗。

弊大于利的例子有:由各种动物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手足口病,

甲型H1N1流感,狂犬病等,以及植物病毒给作物产量和品质带来的不良影响等等。

师:通过这场辩论赛,大家收获了什么?

生:病毒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益的一面。

师:的确如此,病毒对人类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益的一面,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它,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四、各抒己见,拓展应用

师:人类在病毒面前并不是一筹莫展的,科学工作者一直在积极寻求征服病毒的途径。面对今天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请你设想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来征服这种疾病呢?

生自由发言,说到了研制甲型H1N1流感疫苗以及养成预防疾病的良好卫生习惯等等。

师:大家课后继续思考,可以把关于征服甲型H1N1流感方法的设想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

师:面对这样的疫情,我们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呢? 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课堂参与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将知识落实到行动中,明确面对全球性的病毒性传染病,我们要团结,负责,科学地面对挑战,从小事做起。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实践,化理论为德性”的目标,并为应对将来可能面对的全球性病毒危机作好准备。)

五、实践中感悟生活,体验成长

实践性作业:回家与父母一起研究你的预防接种卡,了解你对什么病毒有免疫力,并与父母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普及科学知识。同时,加强亲子交流与沟通,并学会感恩。)

结束语:下课的脚步近了,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用心。那么,就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学习,用科学的巨手抚去疾病带给我们的伤痛。我想,未来生物学的发展就落在每一位同学的身上了,你们是老师和所有中国人的希望!

篇9:八年级上册生物病毒教案

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繁殖。 教学方法:五环节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候课反思

(1)课代表组织全班同学读上一单元的内容,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回顾。 (2)导入: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没有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呢?通过观看视频和相关图片引入新课。

二、设疑推探

1、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是谁?是怎样发现的?

2、病毒的大小怎样?常见的形态有几种?

3、病毒是怎样生活的?

4、病毒可分为哪三类?

5、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6、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7、病毒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三、互动解疑

(一)、病毒的发现:

教师提问: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是谁?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看视频,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介绍人类对病毒的发现

19世纪末,科学家们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和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认为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科学家们就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进行过滤,将细菌滤出,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多次重复这一实验都证实了这一事实,因此把这种病原体叫做了“滤过性病毒”。

1

(二)、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教师问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是怎样的?

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讲述: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百万分之一毫米),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所以病毒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展示各种病毒的形态图: 病毒是什么样的?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教师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形态多样主要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三)、病毒是怎样生活:

教师提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病毒的生活方式—寄生

(四)、病毒的结构和种类:

教师提问病毒的结构怎样?

学生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展示:

三类病毒的结构图

尽管病毒的形态各异,它们的结构相同。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所组成。与细菌不同,它们都没有细胞结构。

师问: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内: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内: 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专门寄生细菌细胞内: 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2

(五)、病毒的生命活动:

教师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如何繁殖? 再次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总结: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

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问: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总结:毒与人类的关系既有利也有害。

有害方面:病毒不仅引起人患多种疾病(流感、麻疹、肝炎、艾滋病等),而且给农、林、牧、副、渔等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有害:引起植物、动物、人生病。

有利: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一面。例如,人类利用病毒专门寄生的特点,用噬菌体来控制某些病菌对人类的感染;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一些农林害虫等。 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流感疫苗、牛痘疫苗)

利用噬菌体控制某些细菌(绿脓杆菌)

利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某些农林害虫。

四、技能拓展

1. 在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2.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3.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和﹍﹍﹍﹍﹍等三大类。

4.病毒的结构简单,由﹍﹍﹍﹍﹍外壳和内部的﹍﹍﹍﹍﹍组成,没有﹍﹍﹍﹍﹍结构。

5.病毒只能寄生在﹍﹍﹍﹍﹍里,靠自己的﹍﹍﹍﹍﹍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病毒的繁殖方式。 6.人类接种牛痘疫苗的办法,可以预防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这一事例可以说明﹍﹍﹍﹍﹍。

7.麻疹和甲型H1N1流感都是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麻疹和甲型H1N1流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下对病毒描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C.病毒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活

D.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3

8.下列微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 ) A.线菌 B.细菌 C.酵母菌 D.狂犬病病毒

9.以下生物,除哪一种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 A草履虫 B烟草花叶病毒 C海带 D向日葵

10.下列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是(

)

A、艾滋病、天花、禽流感 B、口蹄疫、狂犬病、夜盲症 C、冠心病、艾滋病、流感 D、肺结核、肝炎、脊髓灰质炎

11.艾滋病、禽流感、SARS等“热点”疾病的病原体都属于(

)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寄生虫

五、交流互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病毒的哪些知识?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1/1000微米)。

形态多样: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二、病毒的结构:

三、病毒的生命活动:

1、寄生在特定的生物活细胞中。

2、繁殖方式:增殖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引起植物、动物、人生病。

有利: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

利用噬菌体控制某些细菌

利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某些农林害虫。

篇10:《细菌、真菌和病毒》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细菌、真菌和病毒》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其实本节内容在八年级上学期已详细的学过一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依然是重难点,而且距离之前的学习间隔时间也比较长,所以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掌握知识,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本章的重难点就是这三种微生物的'分类,及它们各自的细胞结构(单细胞、多细胞、无细胞结构)、生活方式、生殖方式等。在本节课中需要明确向学生强调以下的知识点:

(1)蓝藻(蓝细菌)是单细胞的细菌,而不是藻类植物,这种细菌体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硝化细菌、硫细菌也可进行化学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也为自养,它们三种细菌虽然扮演生产者角色,但要给学生强调它们不能位于食物链开端;

(2)根瘤菌也是单细胞的细菌,但是它和根瘤共生,有固氮作用。<

篇11:八年级生物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生物入侵”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熟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劫(jié)掠

栖(qī)息

藩(fān)篱

归咎(jiù)

斑斓(lán)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1)解释下列词语。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迷信)。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无策:比喻没有办法。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2)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根据课文内容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交流点拨】“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4、课文中主要提到了哪些生物入侵者?

【交流点拨】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等。

5、作者是如何形象地称呼这些入侵者的?

【交流点拨】移民偷渡者。

6、为什么把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入侵者”?

【交流点拨】因为他们不仅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7、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归咎于什么?

【交流点拨】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8、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无节制繁衍的条件有哪些?

【交流点拨】不受同类的物种竞争,不受天敌伤害等。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速读课文,圈、点、勾、画,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思考:

1、文章介绍了关于“生物入侵者”的哪些知识?

【交流点拨】“生物入侵者”的定义、特点及其危害、原因及途径、不同人对“生物入侵者”的观点、防范措施。

2、本文介绍这些知识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人手,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见解和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所采取的措施。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按这样的顺序说明事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提示人们重视生物入侵的后果,研究出相应的措施。

4、你知道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一说它们的好处。

【交流点拨】

(1)列数字。

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

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小结】列数字使文章真实,准确。

(2)举例子。

①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

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②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③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④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

⑤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小结】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3)打比方。

①“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说明“入侵者”传播之便利和预防之难。

【小结】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教师小结】小结各种说明方法表达效果。

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支撑说明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列数字:数字的运用,使语言十分准确,符合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也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5、重点语句赏析。

(1)“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加点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它的作用。

【交流点拨】加点词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两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斑贝不知不觉登上北美大陆,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在那里随心所欲、大胆放肆地危害人类,生动贴切。

(2)“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加点词语“几乎”与“全”去掉其中一个,你觉得这样是否表意更准确?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去掉。因为“全”字可以看出物种的繁衍速度之快、数量之多,而“几乎”一词又可以看出作者语言表达之严密,去掉其中任何一个,都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3)“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啸聚山林”妙趣横生,使人充分感受到了“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力之大,强调了此事的严重性时又不使说理太严肃,寓诙谐于庄重之中。

课后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篇12:八年级生物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劫掠、栖息、藩篱、归咎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3)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⑧2月21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四、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五、布置作业

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篇13:八年级生物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三节:真菌。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教材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顺序,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和生存条件;第二节《细菌》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真菌分布十分广泛,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繁殖却不清楚,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的主要特征,并为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学生的能力水平

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不满足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所以我设计由学生调查常见的真菌有哪些。学生思维偏重于直观形象思维,对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所以在分析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后,共同总结真菌的结构特征。

3、学生的情感水平

学生对真菌的认识具有片面性,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态度。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教学中依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首先结合真菌是不是植物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和调查去交流感悟真菌的多样性。真菌的共同特征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我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学习,获取真菌是真核生物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能力。利用图片和实物观察,介绍蘑菇的组成,为后续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制作孢子印这部分内容,学生较感兴趣,通过展示和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举例说出各种常见真菌。

2、知道酵母菌、青霉、蘑菇的形态结构特点。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酵母菌、霉菌和新鲜蘑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

2、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3、激发学生生态学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真菌的结构特点和孢子生殖方式。

突出重点:

1、围绕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的实验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顺序,使用合适的实验器材,观察酵母菌、青霉和蘑菇。

2、用发霉的桔子和蘑菇的孢子印做演示实验,理解真菌的孢子生殖。

教学难点: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青霉,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突破难点:

1、课前复习显微镜的使用,细菌的特点。

2、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比较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七、教学方法

教法:示例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学法: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活动和探究实验进行合作学习

八、教学准备

教师:

1、课前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和调查。

2、准备酵母菌培养液、青霉、蘑菇、放大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解剖针、解剖刀、吸水纸、碘液。

3、制作孢子印。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查阅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真菌,制作PPT和调查报告。

2、准备发霉的桔子或馒头,将其装入塑料袋中,通过学生拍打,明确孢子的存在。

九、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尽量铺设路子让学生去表达他们所了解到的真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科学观的积极性。

1、在课前布置调查活动内容,开展调查活动。课上小组的代表上来汇报调查结果以及小组自评,形成良好的科学氛围。通过交流认识到真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结合酵母菌的电镜照片,了解酵母菌的结构特点和出芽生殖;利用显微镜观察青霉,结合电镜图片了解霉菌的结构特点;通过观察蘑菇,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然后归纳总结真菌形态结构的共同特征和营养方式。

3、准备发霉的桔子或馒头,将其装入塑料袋中,通过学生拍打,明确孢子的存在。展示蘑菇制作好的孢子印,了解蘑菇的孢子生殖。

4、最后列表比较细菌和真菌的异同点,让学生对真菌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十、板书设计

第三节:真菌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

二、真菌的主要特征

1、单细胞或者多细胞(菌丝)

2、有细胞核——真核生物

3、营养方式——异养(多腐生)

4、繁殖方式——孢子繁殖

三、制作孢子印。

篇14:八年级生物的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及生物变异的类型。 2.描述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3.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在实践上的应用。

学习重点:

生物的变异及生物变异的类型。

学习难点:

变异的生物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自主学习

1、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_______。

2、按引起变异的因素首先决定于 的不同,其次与 也有关系。

3、生物的变异有___________变异和_______________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后者是由________引起的。 3、变异的意义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

(1)P40这些颜色艳丽、形态各异的菊花、玉米果穗、安康羊、果蝇是怎样形成的?你还知道身边哪些生物也是这样形成的?

(2)猪的家子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你能说出它们形成的原因吗?

(3)回忆种子的形成,说明无籽西瓜是由于什么数目的改变引起的?对人类及西瓜自身的生长繁殖分别有什么影响?

(4)因土壤条件不同,番茄幼苗的`长势不同,你能否列举出有类似变化的生物?说出变化的原因。

(5)“南橘北枳”是指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6)就上面这些变异你认为哪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你将变异分为几种类型?

四、随堂检测

1、 一只雌猫一次产了四只小猫,这四只小猫在毛色上不完全相同,则说明生物体具有 ( )

A. 遗传性 B. 变异性 C. 进化性 D. 适应性

2、 感冒病毒不断产生新的变异,对感冒药的抗性不断增强,这种变异是 ( ) A. 不利变异 B. 有利变异 C. 退化 D. 由于用药引起的 3、 下列方法中不能使生物发生变异的是( ) A. 化学药剂使细胞内染色体加倍 B. 利用转基因方法获得转基因超级鼠 C. 把蟹爪兰嫁接到仙人掌上

D. 利用卫星培育太空椒

4、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往往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

A. 两个品种杂交 B. 基因变化 C. 染色体发生变化 D. 环境影响

5、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的特点是( )。

A. 都是有利的 B. 都是有害的 C. 能遗传给后代 D. 不能遗传给后代

6、玉米有时会出现白化苗,这种现象属于( )。

A. 有利、不遗传的变异 B.不利、不遗传的变异 C.有利、可遗传的变异 D.不利、可遗传的变异

7、下列各项中,属于有利变异的是( )。

A. 人类的血友病 B. 棉铃虫产生抗药性 C. 玉米的白化苗 D. 高杆水稻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初二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2.八年级生物单细胞生物教学设计

3.生物教学设计

4.生物入侵者(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5.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6.八年级生物教学总结

7.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论文

8.八年级生物教学的工作总结

9.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总结

10.八年级生物期末教学反思

下载word文档
《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