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2024-04-02 07:38: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天天开心快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1: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单  元  教  学  策  划  卡   二年级 科目:数学  课题:第四单元  策划人:  张国成  时间:  4 月  6日  分管领导签字: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是由《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构成。     教 学 内 容 (包括教材知识点分析、教材前后、内外相关知识点的综合、拓展及其他需要补充的学习材料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难点: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学 生 分 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蜜蜂王国豪华皇宫的情境图。通过王国各种不同的岗位分工,呈现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由此引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导入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学习。这部分的口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算方法。所以,让学生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掌握口算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 学 策 略 (包括教法、学法、教具、辅助教学手段及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突破重难点措施 1、  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  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 3、  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 4、  把握计算教学的要求,恰当评价学生对计算的掌握情况 学法以自学为主,辅之以小组讨论、交流问题。 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运用现代教育先进技术,制作多媒体教育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的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能计算得数是千以内数的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位、退位),并会验算。 2、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单 元 测 试 (包括测试意图、测试范围、测试方法、测试时间、题型、题量、命题人分工等)     测试意图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基本情况,以改进教学策略。   测试范围主要是本单元。   测试方法为闭卷考试。   测试时间是40分钟。   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判断、应用题材等内容。题量适中。         教  学  案 课  题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序号   授课时间 20 月 日 主备人  张国成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57+29= 50+70=70 7+9=16 70+16=86  45-32=  32+45=  57-29=       教学策略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后反思 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 与 学 过 程 设 计 备  注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二、新授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担任不同工作的人所组成的,而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蜜蜂也跟人类一样,它们生活在一个蜜蜂王国里,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那里了解一下蜜蜂们的生活吧。 (出示课题及课件。课件内容是介绍蜜蜂王国分工的科教片片断,里面有提供各种小蜜蜂只数的信息) 2、看完后,学生交流感想。 (鼓励学生像小蜜蜂一样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二)、利用旧知,学习新知 谈话:根据课件提供的小蜜蜂只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将学生所提问题按解决方法的不同分成用加法解决的一组和用减法解决的一组,为后面分组解决作准备) 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谈话:要求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 (1)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指出这是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4)算法比较:说出最喜欢哪种算法及理由 小结:做这道题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它们分别和另一个两位数相加,最后再将两个结果加起来的`方法进行计算。 (5)练习: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学生分组 讨论               学生交流感想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 与 学 过 程 设 计 备  注 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谈话:要求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 (1)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指出这是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4)算法比较:说出最喜欢哪种算法及理由 小结:做这道题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用被减数依次减去的方法进行计算。 (5)练习: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三、掌握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现在我们也像蜜蜂王国里的小蜜蜂一样,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 (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四、当堂检测 84-48= 170+300= 67-42= 84+31= 89-27= 9+46=  45-20= 80-40= 840+40=  700-80=   学生分组讨论                                     完成练习          教 与 学 过 程 设 计 备  注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蜜蜂王国,了解了许多有关蜜蜂的知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汇报                                     完成练习          教  学  案 课  题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人  张国成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23+15= 48+32= 30+57= 19+43= 36+27= 27+33= 64+29= 75+16=       教学策略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后反思 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 与 学 过 程 设 计 备  注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二、 回顾旧知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你还记得怎样做吗,让我们来看这些题,争做“快乐速算小蜜蜂”。 1、出示题目 23+15= 48+32= 30+57= 19+43= 36+27= 27+33= 64+29= 75+16= 2、回顾方法 以第一组为例,请两名同学分别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3、全班汇报 以做题速度和准确率为准,评选出“快乐速

篇2: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4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勤劳的小蜜蜂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你们愿意向小蜜蜂学习吗?学习它们的勤奋团结吗?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数学闯关竞赛,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拥有数学才能得到的小标志最多。你们有信心取得胜利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争分夺秒做闯关练习,好吗?

【设计意图: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学习形式,充满趣味的主体情境,将数学的工具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游戏对低年级学生的吸引力,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将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二、开展闯关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意图:整堂课以“闯关”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闯关中巩固知识。同时渗透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第一关

(1)自主练习1。

谈话:比比看哪个组完成地有快又好!

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题目的计算、填空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谁能保证自己计算准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养成做完题随时验算的好习惯。

让学习组长统计本组总作对题数,进行累计积分。

【设计意图:继续渗透培养学生的自觉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必答题的形式出现且每个人都有任务,能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同时这种累计积分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也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第二关

补充练习: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到括号里。

1、350-146=204,用( )来验算。

A.146+204=350

B.350-204=146

C.204-146=58

2、258+132=390,用( )来验算。

A.390-132=258

B.132+258=390

C.390-258=132

D.258-132=126

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集体订正。

让学习组长统计本组总作对题数,进行累计积分。

【设计意图:以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知识的不同展现方式,同时以丰富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继续用小组累计积分的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第三关

1、书自主练习3

请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可能回答:先将182和247相加,在用它俩的和与440比较。

提问:怎样能避免计算有误?

学生可能回答:仔细算,验算。

【设计意图:充分发掘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再以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更加仔细观察图画,发现有关的数学信息,促进学生积极独立思考。】

2、书自主练习6

提问: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可以怎样搭配?

学生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因此可能有三种不同的答案。

提问:那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全班交流。

让学习组长统计本组总作对题数,进行累计积分。

3、书自主练习7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然后解决问题并写下来。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的进行指导。

教师统计各组作题情况,进行累计积分。

4、小游戏:书自主练习5

学生了解游戏规则。

小组合作联系,比一比哪一组摆的算式多。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统计各组作题情况,进行累计积分。

【设计意图:闯关练习有层次的递进。以必答题的形式出现且每个人都有任务,能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巩固。同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出现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篇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用三角形、长方形等一些基本的图形拼出组合图形,并能通过想象给拼出的图形取名。

2.让学生经历拼图的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简单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拼组图形的过程。

【教学准备】

师生都准备一些组合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七巧板吗?(学生可能有的说听过,有的说没有)这里有一段录像,介绍了关于七巧板的有关情况,我们一起看一看。

把教科书第36页的内容制作成课件,播放完后,让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情况,并初步感受到用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拼组合图形。

教师:看了刚才的录像,你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可以拼成一些有趣的图形,想试一试吗?

板书:拼组合图形。

二、自主探索

1、看一看,拼一拼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5页例1中的树、鱼、帆船图。

教师:这些你们都认识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其实,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些基本图形的组合,你能想象出它们是由哪些基本的图形组合的吗?请用你们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独立拼,拼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学生拼的不一定与教科书上的完全一样,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看起来又像就可以。

2、拼一拼,说一说

教师:生活中你喜欢哪些动物?

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想象一下,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闭眼自由想象。

教师:你能把你喜欢的动物用几何图形拼出来吗?

请试一试吧。学生先独立拼,拼好后与同伴交流,说一说拼的组合图形像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拼的图形像什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37页第1、2、3题。

(2)拼图比赛:我心中的航天飞机。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总结。

篇4: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3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3

教  学  案 课  题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例4 序号   授课时间 200  年 月  日 主备人  张国成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掌握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板书设计 信息窗4:国王查帐   318 318+573=  +573 --------   891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讲解 3迁移。 4加强计算练习。 学具准备:小棒       教后反思   在学习时,我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启发式的问“你是怎么想的”、“你的意见呢”,引导、帮助学生开展学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完成。                                                                           教 学 设 计 备注 一、  出示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掌握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二、一、故事导入: 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勤劳的小蜜蜂,还记得发生在蜜蜂王国里的有趣故事吗? 学生可能回答:记得。 在那里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老师出示情境图课件 。 三、扮演角色,探索新知: 1. 初步观察,弄清图意。 图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图中还有什么? 引导学生简单说出图中的蜜蜂们在干什么?同时通过看图知道还有一张蜂蜜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表这一重要数学信息。 2.深入观察、搜集信息;归纳整理、解决问题。 从这张蜂蜜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表中都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这张记录表,知道表中分了两个内容:1、生产情况记录,2、使用情况记录。 (1)角色扮演,引入对“加法验算”知识的探索。 国王让小蜜蜂检查一下这张记录对不对,可急坏了小蜜蜂,小蜜蜂急地说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小蜜蜂急地说:“ 怎样检查呢?” 怎样检查生产情况记录对不对呢?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想出各种办法,其中可能包括:通过验算的方法来解决。 这时老师就说:同学们的点子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来扮演这只小蜜蜂当次小小检查员,检查一下这张记录,好吗? 怎样验算呢?自己在本子上试试看! 师生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各自算法       全班交流     教 学 设 计 备注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教师可巡视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 318 +  573     891 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验算方法。 学生可能验算的方法有: 1、  用交换两个加数位置的方法,如: 891 -318   573   3、  和减其中一个加数的方法,如: 573 + 318  891 有的会再算一遍,如:   小结:同学们的方法可真不少,看来不管用哪种验算方法,只要能验算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 (2)角色扮演,引入对“减法验算”知识的探索。 有了刚才的经验你能检查一下使用情况记录吗?自己检查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教师可巡视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 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验算方法。             师生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                                                                   教 学 设 计 备注 学生可能验算的方法有:1、  627 +  264    891 用差加减数的方法,如:  2、891 -  627   264 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如:4、    891 -  264    627   5、  也有的会再算一遍,如: 小结:检查完使用情况记录后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出不管用哪种验算方法,只要能验算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 四、综合练习  巩固新知 1、  书自主练习2 谈话:你们真是很优秀的小小检查员,能再检查一下这几道题吗?比比看哪位小小检查员的速度是最快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一说错在哪里! 提问:为什么会出这么多错误呢? 学生可能回答:不仔细,应该检查,验算。 提问:如何就能避免错误的产生? 学生可能回答:要仔细认真,验算。 2、书自主练习4 谈话:既然你们都是很优秀的小小检查员,老师也想检验一下你们是否名副其实。比 比看哪位小小检查员完成的又快又好。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请全部作对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出要养成认真做题及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小组讨论验算方法       小组交流各自算法       全班交流     教 学 设 计 备注 五当堂检测 460+300=  980-650=  600-240=  376+519= 980-650=  808-436= 483+125=  728-463= 453+269=  873-196=  355+243= 566-238= 926-305=  350+261=  908-267= 522+103= 六、小结 学生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学生做检测   教  学  案 课  题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例4 序号   授课时间 200  年 月  日 主备人  张国成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掌握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板书设计 信息窗4:国王查帐   460+300=   247+591=     980-650=  808-436=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讲解 3迁移。 4加强计算练习。 学具准备:小棒       教后反思   在学习时,我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启发式的问“你是怎么想的”、“你的意见呢”,引导、帮助学生开展学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完成。                                                                           教 学 设 计 备注 一、  出示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掌握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二、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勤劳的小蜜蜂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你们愿意向小蜜蜂学习吗?学习它们的勤奋团结吗?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数学闯关竞赛,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拥有数学才能得到的小标志最多。你们有信心取得胜利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争分夺秒做闯关练习,好吗?  三、开展闯关竞赛,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关。 (1)自主练习1。 谈话:比比看哪个组完成地有快又好! 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题目的计算、填空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谁能保证自己计算准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养成做完题随时验算的好习惯。   让学习组长统计本组总作对题数,进行累计积分。 第二关 补充练习: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到括号里。+-= 1、350-146=204,用(  )来验算。 A  146+204=350  B  350-204=146 C  204-146=58 师生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开展闯关竞赛   学习组长统计本组总作对题数     教 学 设 计 备注 2、258+132=390,用(  )来验算。 A  390-132=258  B  132+258=390 C  390-258=132 D  258-132=126 学生独立完成。 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集体订正。 让学习组长统计本组总作对题数,进行累计积分。   第三关。 1、书自主练习3 请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可能回答:先将182和247相加,在用它俩的和与440比较。 提问:怎样能避免计算有误? 学生可能回答:仔细算,验算。 2、书自主练习6 提问: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可以怎样搭配? 学生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因此可能有三种不同的答案。 提问:那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全班交流。 让学习组长统计本组总作对题数,进行累计积分。 3、书自主练习7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然后解决问题并写下来。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的进行指导。 教师统计各组作题情况,进行累计积分。 4、小游戏:书自主练习5 学生了解游戏规则。 小组合作联

篇5: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2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2

教  学  案 课  题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信息窗3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人  张国成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结合蜜蜂采花粉,算距离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对算法进行比较优化。 4、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例3  592 + 384    976           教学策略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后反思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学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连续进位、退位)的笔算,教学难点是弄清有关进位、退位的.算理                                                                       教 学 设 计 备注 一、  出示学习目标 经历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笔算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对算法进行比较优化 二、串联情境,导入新知 承接第二信息窗,上节课我们看到了上千只小蜜蜂,在蜂王的一声令下迅速按各队的路线飞去,它们飞啊飞啊,飞了好远好远,终于找到了果园和花园,连休息一下都没有就开始了忙忙碌碌地采蜜了。它们个个都很能干,你想不想参观一下它们采蜜的场景。(想) (出示情境图)今天我们要用这幅图来学习数学知识,比一比哪一位同学在学习中能象小蜜蜂那样不怕累,肯努力思考,克服困难。 三、进入情境,观察思考,探索新知 1、发现问题 谈话: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画面,充分表达从画面上看到的信息。 2、提出问题 小蜜蜂想知道什么?果园到花园有多远?(板书) 你想知道什么?跟同位说一说,全班交流。(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第一队和第二队一共有多少只?第一队比第二队多多少只?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 师生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 自主练习      教 学 设 计 备注 3、解决问题 (1)列式解决: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帮谁呀?(一般选择帮小蜜蜂,因为孩子的心里装的是可爱的蜜蜂) 要解决的问题:果园到花园有多远?应该从图画中寻找哪些有关的信息?你能把你找到的两个信息与小蜜蜂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同位互相说) 会列式吗? 学生列式:592+384 (2)探究算法: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尝试(有的同学可能用学具摆一摆,也有的可能用计数器拨一拨,也有的可能用竖式计算)。全班交流。 生可能估算:  592接近600,384接近380,600+380=980,592+384≈980 生可能用计数器拨一拨:(让生边拨边说) 先在计数器上拨592,再加384,个位上2个一加4个一得6,十位上9个十加8个十得17个十,向百位进1,得6个十,百位上5个百加3个百是8个百,再加1个百是9个百,结果是976。 生可能用竖式计算:(让生边说边板演) 592 + 384    976 四、当堂检测 682+128=  377+258=  550-460= 325+248=  324+153=  269+581=  604+265= 236+244= 五、总结感悟             师生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                                                                     教  学  案 课  题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例3 序号   授课时间 200  年 月  日 主备人  张国成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及 重点难点 1、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笔算算法的探索过程,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并优化算法。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例3   562+374=  894-527=  473+35=             教学策略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后反思   用问题口袋导入新知,充分发挥教材设计的“问题口袋”的作用,通过“问题口袋”与上节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教 学 设 计 备注 一、  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二、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昨天小蜜蜂收获很大,采了好多蜜,同学们也和蜜蜂一样在数学课上取得了不少成果,不但解决了许多问题,还进一步研究了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请个别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补充、订正。小蜜蜂今天又到花园、果园去采蜜了,同学们,咱们该怎么办呢?“问题口袋”急不住了,出示自制问题口袋,抽出问题卡分别贴在黑板上。 问题1: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   (第一队比第二队多多少只?) 问题2: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   ( 从家到花园比从家到果园近多少米?)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观察信息窗,寻找相关信息,列出算式。 问题1:518-227 问题2:592-374 2、探究算法: (1)鼓励学生尝试计算第1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尝试) (2)小组交流各自算法,让每个学生都有交流自己算法的机会。 (3)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生可能用计数器拨一拨(边拨边说) 先拨518,再减227,个位8个一减7个一得1,十位1个十减2个十不够,到百位借1个百,10个十加1个十是11个十,11个十减2个十,得9个十,百位借走1个百还剩4个百,4个百减2个百还剩2个百,结果是291。 生可能用竖式计算(边板书边讲)   师生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    教 学 设 计 备注 个位8减7得1,十位上1减2不够,到百位借1,得11个十,11减2,得9,百位借走1个百,剩4,4减2得2,结果是291。 生3:…… 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优化算法。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笔算即方便又准确。 我们今天继续研究笔算。启发学生质疑,你有没有问题问一问生2,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十位上1减2的下面得9或十位上1减2不够减怎么办? 生2解答,然后请其他同学再来说一说。 提问:今天研究的笔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上节课的笔算是加法,这节课是减法。) 提问:这节课的减法笔算与以前学习的减法笔算有什么不同?(以前没有退位,这道题有一次退位。)---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提问:你还有问题要问吗?(生如果没有),老师有个问题要问: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请个别同学回答。) 讨论:做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的笔算应该注意什么?先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四小结:做三位数减法笔算时,(1)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2)从个位减起。(3)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3、练习: 独立计算问题2:592-374 ,(个别板演,集体订 五、当堂检测 1、用竖式计算 359-178 928-75 680-367 全班练习,展示错误题例,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1)  359  (2)928 (3) 680 - 178  - 75  -367 131 178  323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                                                                                      

篇6: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

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篇7: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战略》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目标:

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实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在对解决问题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时反思中,感受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战略。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加解决问题的战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想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关:中山路小学原有一个花圃是长方形,长4米,宽3米。学校扩建时,长增加了2米。

(1)同学画图(2)对比交流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学校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局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局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方法让大局部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

(1)同学画图, (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同学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局部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画图能协助我们考虑……)

三、再次体验

1.出示第三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30米的前操场。因为要造“牡丹公寓”,宽减少了10米,这样前操局面积就减少了400平方米。现在前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同学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身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协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战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战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学校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局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同学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学校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局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同学口答,再出图列式)

(3)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学校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局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同学猜想。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同学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想,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2.出示第五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假如这个操场的长增加20米,或者宽增加15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同学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同学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战略”,你有什么收获?

篇8: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战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战略的价值。

2.使同学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战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同学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战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战略意识,获得胜利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在强烈对比中引出转化战略

1.考考你的眼力。

出示图(1),教师问:考考你的眼力,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通过直观观察,同学很容易可以比较出左边图形比右边图形多了一个半圆的面积。

出示图(2),提问: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假如有困难,教师可以启发考虑: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吗?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最终引导出两种转化生长方形的思路。)

交流反馈,课件动态演示转化的过程,并板书相应的转化方法:平移、旋转。

明确:这两个图形都可以转化成为长5格、宽4格

的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2.初步感受转化作用。

教师:刚才我们都是把这两个图形转化生长方形进行比较的,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转化呢?这样转化有什么好处?

交流中明确:由于这是两个不规则图形,所以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又太麻烦了,把它们转化生长方形后,非常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板书:复杂+简单)

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用到了数学上一种重要的战略——转化。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战略——转化)

[心理学考虑]: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同学合适的数学实际的基础之上的。六年级同学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出现学习素材,才干促使同学对转化战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便出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

(1),“考考你的眼力,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同学很容易直观分出大小。然后再出示图。

(2),提问:“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同学有了刚才的学习体验,就会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同学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同学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同学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战略。

篇9: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同学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同学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运动会广播操扮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师亲切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二(1)班一些同学为安排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同学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同学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同学研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

1.发明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扮演情境,吸引同学“进场”。接着,定格在扮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同学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师生活动

到困难的同学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同学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同学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同学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同学充分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同学展示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同学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考虑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②5×6×(5+3)③5×6×7+5×6

④5×6×7+30⑤30×8⑥30×5+30×3

同学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同学探索的欲望,增强同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

1.请同学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同学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假如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同学,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身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同学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

篇10: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北师大版)

知识点:

1、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100个100是10000.

2、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个位是几表示几个一,十位是几表示几个十,百位是几表示几个百,千位是几表示几个千,万位是几表示几个万。

4、读数:中间有一个零或两个零都只读一个零,末尾的零都不读。

5、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两位数是9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00,最大的两位数是99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两位数是99999。

练习:

一、1.一万写作:________,2058读作:________3200读作:________

2.5个千、6个百、7个一组成的数是( ),这个数读作。

3.由6个千、4个百、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写作:_____________

4.三千五百二十一写作:____________

5.一个数千位上是7,十位上是8,其余各位都是零.写作:__________6.6、(1)六千零四写作:__________(2)九千零五十写作_____________

7.(1)七千八百写作:___________(2)二千六百零一写作__________

8.由7个千和9个一组成的数 写作:_______________

9.一个数从右边起,第四位是( )位,第五位是( ),百位在第( )位.

10.一万里面有( )个千,一千里面有( )个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11.最大的四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多( ).

12.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四位数的和是( ).

13.8965里面有( )个千、( )个百、( )个十、( )个一.

14.在○里填>、<或=.

3011○3110 1000○9994999○4990 6999○70011050○1005209○1001

15.2784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百位上的数字是( ),表示( )个( ).

16.按数的顺序填空:

(1)1002,(),(),(),(),997。

(2)388,389,(),(),392,393.

(3)3620,3670,(),3690,(),3710.

(4)5725,5825,(),(),6125.

17、用3、8、0、4四个数字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 ),最小四位数是( ).

18.排列下列各数.

1006 1600 6010 6100

( )<( )<( )<( )

998 1010 1100 989 1001

( )>( )>( )>( )>( )

5008 5800 8050 5080 8005

( )<( )<( )<( )<( )

19.8、0、0、6组成的四位数中,一个零都不读出的数是( ),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和( ).所组成的四位数中,最小的数是( ).

20、383、494、88、571、997、699、1004

(1)哪些数在300和500之间?()

(2)哪些数比500大?()

(3)哪些数与1000比较接近?()

(4)哪个数最接近1000?()

(5)把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1、在()里填上最小的数。

86()>864415<4()5()37>680

22、在()里填上最大的数。

537>53()784<()59641>6()4

23、(1)五千四百零八写作(),这是一个()位数。

2)6个千、4个一组成的数是(),10个一百是()。

3)230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4)1、8、0、3组成的最大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它们的最高位都是()位。

5)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位,这个数是一个()位数。

6)一个数千位上是2,百位上是3,十位上是0,个位上是5,这个数是()。

7)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相差()。

24、(1)一千里面有()个百,七千里面有()个百。

(2)798的7表示()个(),8表示()个(),9表示()个()。

(3)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4)4个千和2个一组成的数写作()。

(5)10个一百是(),是()个十。

(6)最小的四位数是(),最大的三位数是(),它们相差()。

(7)读数和写数,都要从()位起。

(8)一个数的千位和十位都是6,其余各个数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这个数是一个()位数,最高位是()位。

(9)999是()位数,比它大1的数是(),这个数是()位数。

(10)10000是()位数,比它小1的数是(),这个数是()位数。

(11)和最大的四位数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12)比最小的五位数少2的数是()。

(13)用0,1,8,5摆出的最小四位数是(),最大四位数是()。

篇11: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1、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44页------46页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47页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分2课时)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56页例5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6、6的乘法口诀

(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轴对称图形

1、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

3、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有:A、B、C、D、E、H、I、K、M、O、T、V、U、W、X、Y。

4、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

常用的数量关系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篇12: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好朋友,拉拉手。(12分)

二、你能分清这些字吗?试着选出合适的字填在下面的'横线上。(12分)

场 扬 杨 破 波 坡 玻

表 操 坏 璃

树 起 打 碎

广 地 水 浪

三、照样子,写词语。(6分)

1、欢乐 ( 高兴 ) 特别 ( ) ( )

2、图画 ( 画图 ) 带领 ( ) ( )

3、宽 ( 窄 ) 贱 ( ) ( )

四、请你认真读一读电脑上的词语,你还能写几个这样的词语吗?(6分)

大大小小 高高低低 粗粗细细 深深浅浅 长长短短

五、把下列的词分成四类写下来。(16分)

翠鸟 鸭梨 黄花菜 松鼠 杨梅 卷心菜 野猪 黄莺

菠菜 喜鹊 菠萝 丝瓜 哈密瓜 狐狸 百灵鸟 猴子

六、选择正确答案,把序号填在( )里。(6分)

1、“仍”的第三笔是什么?( )

① ② ③

2、谁画的风吹斜了雨丝?( )

① 宋涛 ② 赵小艺 ③ 陈丹

3、小林在什么时候想到可以用塑料环代替铁环?( )

① 上课 ② 游泳 ③ 放学

七、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8分)

1、桌子上放着许多( )。

2、( )和( )都是( )。

3、( )在屋子里( )。

4、( )帮助李奶奶取报纸。

八、先按课文内容填空,再仿照例句用加点词造句子。(15分)

1、夜晚的 ,多么 ,多么 。

多么……多么……

2、傣族人民一边 ,一边向周总理 ,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

篇1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计算。

1. 直接写出得数。

500+40= 480-400= 600+200=

640-40= 30+800= 700-300=

20+200= 910-10= 500+500=

2. 用竖式计算。

223+577= 342+164=

验算: 验算:

216+125+468= 85+186+256=

4. 连一连。

304+206 596+101 402+199 497+196 306+399

接近500 接近600 接近700

二、填空题。

1、201接近( ),592接近( )。

2、一年级有202人,二年级有196人,两个年级大约一共有( )人,剧院共有400个座位,够坐吗?( )

3、下面哪道算式的结果小于800,在□里画“√”。

299+498 □ 401+402 □ 208+592 □

4、下面哪道算式的结果大于500,在□里画“√”。

296+397 □ 106+303 □ 298+102 □

5、比300多60是( );比960少900是( )。

6、由3个百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

7、请填出家禽养殖场的动物只数。

鸡 鹅 鸭

去年养了 236只 97只 456只

今年又养了 342只 365只 489只

一共有 ( )只 ( )只 ( )只

8、在 里填数。

3 4 6 6 1 4

+5 8 + 28 + 8 2

2 5 5 0 46 7

8、你能根据每组第一题的得数,直接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吗?

345+135=480 551+232=783 368+215=583

345+235= 451+232= 268+315=

345+335= 351+232= 168+415=

9、小丽:我有38张邮票。

小明:我的邮票比小丽多。

小华:我的邮票比小丽少。

(1) 小明最少有( )张邮票。 (2)小华最多有( )张邮票。

三、你认为对的'在下面的□里打“√”,错的打“×”并在右边方框里订正。

1 6 3 6 7 5 4 6 0

+2 5 1 + 4 4 +3 8 9

3 1 4 7 1 9 8 5 9

2 3 4 7 9

1 5 0 4 0 2

+3 0 6 +3 3 1

7 9 0 8 0 2

四、列式计算。

1. 比860少60是多少? 2. 20、150、80这三个数的和是多少?

3. 2个加数都是400,和是多少? 4. 680比600多多少?

五、解决问题。

1. 我们已经收了98个松果。 还要收105个。

先估计他们大约一共要收多少个松果,再计算出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力从家出发,先到商店买文具,再到学校,一共要走多少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两人一共铺了多少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共需要铺多少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们一班做了160个。 我们二班比一班少做60个。

(1)二班做了多少个灯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班做了多少个灯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个班一共做了多少个灯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聪明题: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新华小学兴趣班人数统计表

3月

兴趣班 总计 低年级 中年级 高年级

合计

舞蹈班 47 28 37

书法班 36 28 54

小记者班 22 59 38

篇14: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伊林娜的情绪变化的确语句,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伊林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实验器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人类都有两件宝贝,知道是什么吗?(双手和大脑)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

2、图片导入。出示两张图片:这个小女孩怎么了?(一个是撅着嘴巴生气的样子,另一个是面带微笑的样子)这个小女孩就是伊林娜。她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呢?学完课文《动手做做看》你就会明白了。

二、自读

1、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组内交流识字收获: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三、读思

1、指名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

2、默读课文,画出伊林娜情绪变化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教师梳理问题: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

3、以小组为单位读书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

伊林娜的为什么生气?

1、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组内其他成员补充。

2、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1)“哄骗”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2)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3)练习读这句话,教师进行指导,注意反问的语气。

3、指名读妈妈的话:“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指导朗读: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五、实验

1、按照课文中的描写,和伊琳娜共同做实验验证猜疑。

2、学生谈谈自己实验后的感受。

六、写字

学习写“哄、喝、提、题”四个字。

1、学生仔细观察: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可以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 “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

3、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检查生字。

2、指名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

二、读文

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伊林娜为什么笑了?

三、交流

1、指名读朗志万的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你觉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3、假如你是伊林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四、朗读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示范读――分组练习读――竞赛读

2、伊林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什么?

五、拓展

1、从课外书或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2、读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再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说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3、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六、写字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班级交流展示,对于写得好得同学奖励一面小红旗。

教学后记:

这是一个发明带齿孔的邮票的故事,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阿切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一个人用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那邮票便很容易、很整齐地被撕开。“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他想把那个人的动作变成机器的动作,让所有的邮票都好撕开。通过不断研究,他的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带齿孔邮票的发明经过,它还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这篇篇幅较长,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读的方式多种多样,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由于课文较长更适宜默读,我让学生在学习中默读课文。这个故事能给孩子很大的启发,小小的齿孔中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能让孩子们懂得发明与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要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我想就必须引导学生去感悟一些重点词句,并且读中要有所侧重,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感悟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多读。

在课后,我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到一些邮票的图片,展示给孩子们,认识到邮票的同时,也了解到邮票是“微型百科全书”。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1.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2.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案

3.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4.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测试题

5.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6.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试题

7.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除法教案

8.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10.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

下载word文档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