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兰亭集序教案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兰亭集序教案 通假字 古今异义

2023-11-12 07:49: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j810474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兰亭集序教案 通假字 古今异义,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兰亭集序教案 通假字 古今异义,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案 通假字 古今异义

篇1:兰亭集序教案 通假字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篇2:《兰亭集序》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篇3:《兰亭集序》古今异义词

《兰亭集序》古今异义词归纳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以之兴怀 代词 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 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

【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1、省略句:

⑴ 省主语:

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 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 省介词“于”:

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篇4:《兰亭集序》古今异义现象

《兰亭集序》古今异义现象

《兰亭集序》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篇5:兰亭集序古今异义词

【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做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① 抱在怀里; 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二)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

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

B.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C.形容词作动词:

1.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

(三)古今异义词

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

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

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2.修:

茂林修竹(意为“高”)

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虽:

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

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死生亦大矣。(语意山构成判断)

B.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当于欣于所遇。

③终期于尽。

④不能喻之于怀。

2.定语后置: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类之盛。

C.省略句:

①(大家)列坐(于)其次。

②(大家)引(之)以为流觞(之)曲水。

③晤言(于)一室之内。

④放浪(于)形骸之外。

篇6:木兰诗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通假字

1、对窗“帖”花黄(通“贴”,贴上)

2、出门看“火”伴(通“伙”,伙伴)

二、古今异义

①爷: 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 古义为跑;今:行走。

③但: 古义为只;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 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 古义为门; 今:人家、门第。

⑥迷离: 古义为眯着眼;今: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 古义为虚数多;今:数词,十二。

三、词类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一词多义

将:

1、将军百战死(名词,统帅军队的人)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市:

1、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

2、东市买骏马(集市,名词)

帖:

1、昨夜见军帖(文告,名词)

2、对镜贴花黄(通“贴”,动词)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省略句:愿为市鞍马

篇7:兰亭集序的古今异义词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篇8:长恨歌教案古今异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明确理解作品主旨的方法

分析题目、词语的涵义、抓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

三、听录音朗读,解决字音、词语的字面含义(学生听录音,质疑)

四、探讨文章主旨

(一) 分析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皇之长恨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杨女之长恨

第五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二)问题探究:

1、长恨歌的“恨”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长恨?

2、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汉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还是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还是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三)、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其他的诗歌。

1、创作背景: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2、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3、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四)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五、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本诗的主旨是歌颂了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还有人认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你同意那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试分析《书愤》、《蜀相》两首的主旨。

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回眸 鼙鼓 千乘万骑 花钿 云栈萦纡 马嵬坡 池苑 衾寒 临邛 绰约 玉扃 迤逦 仙袂 飘 凝睇 人寰 钗擘

2字形

春宵 闲暇 宠爱 渺茫 辗转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汉皇重色思倾国

六宫粉黛无颜色

可怜光彩生门户

雪肤花貌参差是。

4、填空

(1)《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 诗,它的作者是 ,字 号 这首诗歌时他与友人同游仙游寺时有感于 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

(2)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部分运用的是 手法。

5、名句默写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二、理解探究

1、试分析“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长恨歌中“恨”指什么,造成他们长恨的根源是什么?

篇9: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劝学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輮使之然也(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⑼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篇10: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与通假字总结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与通假字总结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句中义:可以凭借。

现代义:能够,许可,可能。

2.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句中义:把……作为。

现代义:认为。

3.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句中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

现代义:①专指子女;②青年男女。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句中义:文采和道理。

现代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的条理。

5.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句中义:渐渐。

现代义:稍微。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句中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官员。

现代义:学位最高一级,或指获此学位的人。

7.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句中义:其中夹杂。

现代义:跟两端或周围等距的位置;在两端或周围的界限以内。

8.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句中义:鲜艳美丽。

现代义:食物味道好。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句中义:交错相通。

现代义:运输事业的统称。

10.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句中义:从哪里来。

现代义:从过去以来。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句中义:妻子和儿女。

现代义:专指妻。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句中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现代义:没有任何出路的境地。

1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句中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现代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意为“不管”。

1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句中义:举枪。

现代义:①古代的一种投掷武器。②田径赛运动项目,比赛投掷标枪的远近。③标枪比赛使用的投掷器械。

15.人物略不相睹(《观潮》)

句中义:指人和物(东西)。

现代义:单指人。

16.天大寒,砚冰坚(《送东阳马生序》)

句中义:特别寒冷。

现代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7.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

句中义:第二年。

现代义:今年的下一年。(还没到来的)

18.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句中义:南面直到。

现代义:南半球的顶点。

19.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句中义:背着东西的人。

现代义:失败的人,或失败的一方。

20.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句中义:到处,处处。

现代义:常常。

21.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句中义:同样是死。

现代义:等待死亡。

22.号令召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句中义:聚会商议。

现代义: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23.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句中义:不置,不打(主意)。

现代义:好,正确,对。

24.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隆中对》)

句中义:失败。

现代义:凶猛而放肆。

2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句中义:痛心遗憾。

现代义:十分憎恨。

26.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句中义:身份低微,见识浅陋。

现代义:指品质低劣、下流。

27.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句中义:扩大。

现代义:商店开始营业。

28.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公输》)

句中义:到达。

现代义:①导致(某种结果);②引出另一个话题。

2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句中义:内外亲属,包括家庭成员、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现代义:专指与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不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员。

3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句中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现代义:①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②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31.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义:地域方圆。

现代义:①区域;部分;部位。②中央以下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③本地。

3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句中义:怎愁,怎怕。

现代义:不值得,犯不着。

3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句中义:有节操有抱负的人。

现代义:为正义而牺牲的人。

34.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句中义:秋季的天空。

现代义:秋季。

35.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句中义:年轻人,后生。

现代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篇11:《河中石兽》总结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河中石兽》总结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古今:

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距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临: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到,至。

执策而临之。——唐·韩愈《杂说》。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乃: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而,又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是,就是,原来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竟然。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这样,如此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你,你的

通假:

钯:通“耙”,耕地的农具。

求之下流,固颠 . “颠”通“癫”,“疯狂”

《河中石兽》重点词语

1、临.河干 2、山门圮.于河 3、并.沉焉 4、阅.十余岁 5、竟.不可得 6、棹.数小舟 7、究.物理 8、是.非木杮 9、湮.于沙上 10、不亦颠.乎 11、凡.河中失石 12、啮.沙为坎穴.. 13、众服为确论.. 14、转转不已.. 15、遂.反溯流..逆上矣 16、如其言 17、但.知其一 18、据理臆断.. 19、求.石兽于水中 20、以为.顺流下矣

篇12:《岳阳楼记》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鉴赏

夫 1)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 2)夫环而攻之 发语词,不译 3)未几,夫鼾声起 丈夫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雄伟景象 极 1)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尽 2)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 穷尽 3)感极而悲者矣 十分 去 1)去国怀乡 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3)委而去之 逃离,逃亡 或:1.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2.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有人 空:1.浊浪排空 天空 2.长烟一空 消散 通:1.政通人和 顺利 2 ,北通巫峡 通向

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 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 2.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微小)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 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 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

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 2.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本段诗词鉴赏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 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

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

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篇13:湖心亭看雪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湖心亭看雪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通假字

挐:通“桡”,撑(船)、划

篇14:《湖心亭看雪》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现象

《湖心亭看雪》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4.与余舟一芥 芥:小草,这里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 余住西湖 余:古义:我。(例:余住西湖)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例如: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

一词多义

是:1.是日更定:这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更:1.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1.上下一白:白色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大:1.见余大喜:非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1.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通假字

挐:通“桡”,撑(船)、划

词句注释

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绝:无。

4.是日:这一天。更定:亦叫定更。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ná):牵引,划动。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zhān):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舟子:船夫。喃喃:小声自语,嘀咕。

20.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1.似:超过,胜过。

白话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兰亭集序教案 通假字 古今异义】相关文章:

1.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与通假字总结

2.《木兰诗》古今异义

3.木兰诗中古今异义词

4.《木兰诗》古今异义词

5.木兰诗古今异义字

6.中考语文古今异义词

7.岳阳楼记古今异义词微

8.文言文古今异义有什么不同

9.文言文答谢中书书古今异义

10.《陋室铭》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下载word文档
《兰亭集序教案 通假字 古今异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