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除法的教学设计
“无意识碎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人教版除法的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除法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人教版小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能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部分够商1)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68÷4 224÷4 252÷6 345÷15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订正,任选一题说一说怎样算的。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1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并说图意。
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师: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比,有什么不同呢?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意见在小组交流一下。
方法一:
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方法二:
22.4×10=224
4×10=40
224÷40=5……24
3、师:
这样可以算出结果,但是计算时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种更简便的算法,这就是直接用小数除以整数。
5.6
4 22.4
20
2 4
2 4
0
二次备课:
思考:(1)余下的2表示什么呢?这个24又表示什么?
(2)24个十分之一除以4,每份是多少?
(3)怎样在商上面表示六分之一呢?
师:观察这个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比较:224÷4与22.4÷4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师: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
(1) 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
(2) 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算一算,比一比,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3.完成练习三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
五、作业:
课本第19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小数除以整数
22.4÷4=5.6(千米)
答:王鹏平均每周应跑5.6千米.
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为了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计算中在除过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后还有余数,要着重说明把它化成用较小的计数单位表示的数,并与被除数中原有的同单位的数合并在一起,再继续除。
因此本节课,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方法之前为了给学生探索创造条件,探讨后,学生进行汇报。对于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并且为找寻正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分别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转化为整数除法的两种思路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能力,这也是本节课设计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数学的综合能力。
篇2:人教版小数除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探究一个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中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正确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
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故事激趣 (回顾商不变性质)
1.小故事:猴王分桃。(PPT课件演示)
花果山上桃子丰收了,猴王要给大家分桃子。他对一只小猴说:“给你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嘟囔着:“那么点!”猴王听了又说:“那就给你60个桃,平均分给30只小猴!”小猴说:“真小气!”猴王把手一挥:“好,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满意了吧!”小猴子听了,高高兴兴地领桃子、分桃子去了。分完桃子,小猴又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提问:你们知道小猴为什么又纳闷了吗?
(二)铺垫新知(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PPT课件演示)
(1)7.53÷0.3=( )÷3;
(2)300.3÷1.43=( )÷143。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我们在前面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法,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师由复习题引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2.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情境图。(PPT课件演示)
提问:图中奶奶在干什么?
2.简单介绍“中国结”。
中国结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是我们祖先高度智慧的结晶,有着很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民族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
3.将例4补充完整,明确条件和问题。
(1)教师补充条件:大家知道编一个这样的中国结要多少丝绳吗?(0.85 m)
(2)用PPT课件补充其他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4.明确解答方法。
(1)学生独立列式: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7.65÷0.85。)
篇3:笔算除法(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2= 9÷3= 6÷6 40÷2= 90÷3= 60÷6=
400÷2= 900÷3= 600÷6=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2= 9÷3= 6÷6=
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3.导入。
同学们能够用竖式熟练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
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
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
5.揭示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
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
(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
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
(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归纳学生发言并明确第一种分法比较合理。
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
(1)提出问题:大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然后自己在本上试着写一写竖式。
(3)教师有目的性让学生将代表性的写法在黑板上进行板演。
学生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竖式。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①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竖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哪一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因为第一个竖式是有局限性的,第二个竖式2前面十位上的0没有意义,可以不写,40个位上的0也可以不写。所以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
③指名说一说第三个竖式的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的2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在商的个位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商1,积是2,写在落下来的2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
(5)总结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大家通过尝试试做、组内研讨、全班展示,得出了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笔算除法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结论: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并且对齐。
四、反馈练习,效果评价。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4÷2= 24÷2= 34÷2= 44÷2=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作业:练习四第1题下面4题
篇4: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5―26练习四第6―9、12、13题。
教学目的:
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沟通整、小数的除法,进一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并会根据要求求商的近似数。
2、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观察P25第8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它各栏里的数吗?并说说依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校正。
小结: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就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整数除法计算,一般只需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师出示题。
根据324÷24=13.5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3.24÷24=3.24÷0.24=3.24÷2.4=0.324÷2.4=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师:同学们能计算小数除法了,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第6题能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P25第6题
二、指导练习
1、P25第7题:你能提什么问题?会解决吗?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提问,教师板书:
①共有多少人?(含教师)
②每人车费(单程)是多少钱?
③每人至少应带多少钱?
教师小结:相信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2、P26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1、P26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P26思考题
先解释停车收费的规定,再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作业:P25第9题。
课堂小记:
我将练习第8题与第3题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对除法算式变化的几种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第8题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第3题第1小题则正好可以作为巩固反馈练习来完成。第3题第2小题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缩小的情况,我还在这里补充了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随着扩大的练习,使这部分知识系统化。当这些讲完后顺水推舟地进行第12题>.<.=的填写.
感觉计算仍旧是“瓶颈”。觉见错误主要是除到被除数物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以及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商0这两条。
第六课时循环小数
教学内容: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52.52525…4.1677…3.212121…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篇5: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懂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⑵ 学习商是纯小数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二、出示信息窗,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师:三峡工程不但雄伟壮观,而且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蓄水发电,造福人类,谁再来为大家继续介绍三峡大坝的蓄水情况?
出示信息窗,找信息。(生答)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生: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三、解决问题:
1、学生列式。9.84÷3=
师:同意吗?想一想,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生答)
师:小数除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小数除法
动脑想一想该怎样算呢?
(1)估算
师:先估算一下,3天上升了 9.84米,平均每天上升了多少米呢?你是怎样估算的?(生答)
师:3米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多多少呢?还需要精确的计算,有办法吗?
(2)笔算。
师:接下来呢,老师就给同学们一个交流的机会,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道题应该怎样算?注意小组合作的要求,第一,在组内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小组长负责做好记录,最后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全班交流,清楚自己的任务吗?开始活动。
① 小组合作。
② 全班交流。
(一)9.84×100=984
984÷3=328
328÷100=3.28
师:对于这种做法,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
谁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法怎样?(学生评价)
同学们的认同是对你们最高的评价。
(二)9.84÷3=3.28
竖式
师:你是怎样做的?(生答)
③师结:这样看来,这两个小组的交流就不谋而合了。大家都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了整数除法来做的,你知道吗,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板书),把9.84扩大到它的100倍,结果还要缩小到它的.板书
这种方法叫什么?
转化有什么好处?
你们都用哪种方法?(学生举手)
③讲解竖式。
出示竖式:
师:想一想,商里的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小数点能随便点上去吗?讨论讨论,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
(学生讨论)
交流:
1.从转化成整数的角度分析的。
2.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分析的。(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应该对齐)
师结:你能说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同位两个先说说看。
(课件出示)
同位交流
全班交流
师结:数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小数点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结果是3.28.和前面估计的3米多差不多。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一下商的取值范围。研究到这,你感觉一下,小数除法在计算的时候,最关键是要注意什么?(生答:小数点对齐)为此,老师准备了一个小练习。
你能快速给下面各题的商点上小数点吗?(课件出示)
学生做,并说明为什么点在这?
师:你现在会做小数除法了吗?
(3)练习。
①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
②生讲是怎样做的。
③纠错(学生的错题)
四、课堂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接下来,老师带同学们到超市里面看一看。
(课件出示)
1.哪种彩笔更便宜?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2.四人共花了32.08元,平均每人花多少元?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3.小小对抗赛。(课件出示)
分三大组做
交流
师:三个竖式展示
观察三个竖式,你有什么发现?(小数点对齐)
根据刚才的发现,读题,根据5823÷3=1941的商,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五:收获平台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相关运算,并且学习了小数乘法的基础上,对小数除法进行学习,使学生建立整的整数与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教学中我认为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 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
篇6: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 。
2、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复习,使学生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计算能力。
4、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使学生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析归纳、有序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5、使学生经历笔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作用,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6、通过问题的解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情感。
教学重点:巩固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创设情境,把第5题改成四个简单生活问题,让学生列出以下四个算式:
①136÷17 ②584÷26 ③370÷396 ④762÷63
师:以上四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提出学习目标:
1、巩固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 。
2、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情境题
(1)、不用计算,直接判断商是几位数并说明理由。指名学生回答、交流。
(2)、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指名在板上展示计算情况,学生评价。
2、P90第3题,先让学生填完统计表后,纠正错误后,再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P90―92第4―13题
独立完成后,同桌或小组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总结练习,小组内交流课前小研究、汇报、完善表格。
项目
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相同点
不同点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师:下面这道题是李明、赵亮、林红三位同学同时计算的,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叫你来批改,你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谁对谁错呢?
李明:÷54=307 ( )
赵亮:1998÷54=37 ( )
林红:1998÷54=34 ( )
&
nbsp; 师生讨论、交流、反馈。重点讨论再算一遍、验算、排除法等方法。
根据赵亮的计算结果,你能直接口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54=( )┄┄( )
20xx÷54=( )┄┄( )
1992÷54=( )┄┄( )
2、请你也来当包公:
师:我国宋朝有一位著名的大清官,而且办案非常厉害。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包公)今天,老师也让同学们当一回包公。
⑴2863÷28 商的最高位是十位。( )
⑵820÷30 商一定是三位数。( )
⑶820÷36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只能填2。( )
⑷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余数最是98。( )
⑸被除数的末尾和中间有几个零,商的末尾和中间就一定有几个零。( )
⑹在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商×除数=0。( )
篇7: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二、教学重点
(一)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计算25/36÷30
3.用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鸡的只数是鸭的3/4
女生是男生的一半
梨重量的3/5相当于苹果的重量
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二)学一学
出示学习提示:
1.找出例1的条件和问题
(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思考
问题: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所求问题在哪个或哪几个等量关系中?
哪个等量关系中只有所求问题是未知的?
找出这个关系式后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小明体重×4/5=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4/5=28
(三)做一做
如果用方程解这道题,你会吗?试一试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四)议一议
爸爸的体重在哪一个关系式里?写出这个关系式
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如果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结束后独立完成 后,让组长检查后汇报)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并填充教材。
(五)练一练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8: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验算的习惯,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一个:3×2=6,56÷4=14请学生分别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有关的除法算式,根据除法算式写出相关的乘法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3×2=6,56÷4=14,
6÷3=2;14×4=56。
师:请你说说从上面的两组算式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除法和乘法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师:今天我们就要根据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出示情景:如果请你用100元钱买一种书,你准备买什么?
学生选择,教师板书记录。
我们先来看看便宜的(《乌龙院》每本5元),最多能买多少本?怎么用算式表示?
生:100÷5=20(本)答:100元可以买20本。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1)你能保证计算结果一定正确吗?可能出现的情况:
(2)请你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生:太简单了,因为20×5=100嘛!)
(3)指名回答。(师:你举出20×5=100是什么意思?)
教师将学生的验算可能性板书于黑板(乘法验(生: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
算、除法再算一遍等)。
(4)提出下列问题在班内交流。
你能根据题目的信息,说说20×5=100表示什么意思吗?
(一本书5元钱,20本书是100元钱。)
这说明你的计算怎么样?(正确)
提问:这里的20、5、100在原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你能说说除法验算的一般方法吗?
引导学生归纳: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板书:商×除数=被除数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出示第二个问题:100元可以买多少本《阿衰》(每本8元),都用完了吗?
(1)这个问题你还能解决吗?请你列式计算。
100÷8=12(本)……4(元)答:100元可以买12本,还剩4元。
(2)能用刚才的方法进行验算吗?为什么?应该怎样进行验算?
(余数该怎么处理?同桌讨论)
(3)汇报验算方法,教师板书于黑板。
12有没有这样验算的?12说说这样错在哪里?
×18×18
96100
+14
100
(4)组织讨论:根据题意说说1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12×8+4表示什么?(每本8元,12本是96元,加上剩下的4元,正好是100元。)
(5)12、8、4、100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可省略)
问:你认为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呢?(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提问: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和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小结: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3=21()÷3=12……1()÷7=23……2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54÷8209÷3856÷7
3、解决问题:水果店运来210千克苹果,装在同样的箱子里,每箱8千克,能装几箱?
(请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习除法验算有什么作用?
怎样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怎样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篇9: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些灵活试商的方法,对除数接近15、25的除法题,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自主探索灵活试商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除数是接近15、25的除法题的灵活试商方法。
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同学们知道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吗?因为老师们听说我们四(3)班的同学数学学的特别好,但是要眼见为实呀,你们能让老师们失望吗?(不能)那就好好表现,有没有信心?(有)
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笔算除法。
1. 直接说得数
25×2 = 25×4 = 15 × 2 = 6×15 =
45×2 = 26×3 = 40 × 5 = 12×8 =
口算速度真快!如果举行比赛的话让你选一组,你会选哪一组呀?为什么呀?
2.笔算。
1分钟内能不能完成呢? 186÷22 272÷38
这两题的除数都接近整十数,所以我们估成整十来试商比较方便。
二、尝试题。
通过做题老师发现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同学们学的还真是不错。不过老师今天准备了几道比较难的计算题,敢挑战吗?先来看第一题。
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排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多少人(1)怎样列式?140÷26
(2)自己先试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不过除数和我们原来的除数有点不太一样,看哪位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很快想出商来?
(3)学生板书并讲解你是怎么想出商的?(做的快的同学帮助验算一下)
(26最接近25,那还接近27呢?为什么不用27试商呀?25好算好想,为什么好想呀?)
(4)学生进行试做,体会25试商的方法。(没学会的可以打开课本再看一看)
看来把26估成最接近的25,这种方法减少了试商的次数,更接近准确结果了,这种方法好不好?想不想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
三、尝试练习。
出示162÷24 96÷16
(1)独立完成。
(2)学生板书并讲解你是怎样很快想出商的?(做的快的同学帮助验算一下)
通过做题是不是感觉这种方法能很快想出商来,确实当除数不接近整十数时,可以根据情况估成几十五的方法试商,比较简便,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又长本领了?心里高兴吗?既然同学们做题速度这么快,那咱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好不好?
四、检测练习。
1、1分钟抢答游戏。
(1)一道一道的出示,然后抢答!
(2)分别汇报商是几。你是怎样快速想出商的。
(3)原来试商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呀!其实数学就是这样奇妙,可能啊!还有很多方法在等着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它,你们愿不愿意做这个有心人呀?那成功一定属于你!
(4)师小结:虽然我们的试商方法很多,但是每个人因为计算能力的不同还是要灵活选择合适自己的来使你的计算又对又快。
2、接下来老师准备了三道题,我们来举行一个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的又对又快,成为前10名的小状元,起立站好。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和答案。
89÷14 196÷38 150÷25
通过做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好方法了吗?
五、提高训练。
看来这几题没有把同学们难住,老师真的为你们骄傲,接下来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道10分的题想做吗?
300元最多可以买几套衣服?
31元 36元 39元 24元
1、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思路与方法。
3、谁获得了老师送给你的10分呀?
六、板书设计:
除数不接近整十的除法
140÷26=
篇10: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习无剩余的平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 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平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
(2)18÷5=2……8( )
(3)21÷3=7 ( )
(4)27÷4=5……7( )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 2人一组
(2)15人 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 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习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篇11: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即是把这个数连续平均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即是把这个数一次平均分。两种方式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变,结果也不变”,并能把这种理解问题的方式迁移到对a÷b÷c=a÷c÷b的理解过程中,从而形成对“除法性质”有较为完整地认识。
2、学生能结合除法的运算,合理选择简便方法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即是把这个数连续平均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即是把这个数一次平均分。
教学难点:能灵活的应用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口算投影片,16个圆形卡片,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你知道的运算定律有哪些?怎样用字母表示?
2、下面的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25×17×4=25×4×17
25×(100+4)=25×100+25×4
620—123—77=620—(123+77)
二、新授
1、口算
(1)16÷2÷8 (2)16÷(2×8)
360÷12÷3 360÷(12×3)
4800÷50÷2 4800÷(50×2)
猜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一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举反例:
验证:
1、动手操作
集体操作,指名让一人到投影前演示。
(1)把16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边摆边说摆的过程。
列式:16÷2=8
(2)把每份中的8个圆形纸片,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式?
列式:16÷2÷4
2、提问
从刚才分圆形纸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圆形纸片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份)
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4)现在每份有几个?(2个)还可以怎样列式?16÷(2×4),
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表示每份有几个)结果相等吗?(结果都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若说:把16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6份,再把每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个?
还成立吗?为什么?
3、小结规律
(1)同伴交流。(2)汇报结果。
老师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是:a÷b÷c = a÷(b×c)(b,c不为0)
思考:如果把16个圆形纸片,先平均分成4份,再把每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个?与上述的分法分的份数一样吗?每份数一样吗?怎样列式?
小结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还可以把交换两个除数的位置再除。
用字母如何表示?a÷b÷c = a÷c÷b
练习:说出下面题目的口算方法:
240÷5÷24=
4、学习例3。
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口述题意,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
(3)尝试用刚才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4)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
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 )
=50÷5 =1250÷125
=10(元) =10(元)
5、比较两种算法。
第一种方法是先求每组花了多少元;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一共有多少棵。虽然算法不同,但其结果都是每棵树苗10元。
说一说,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用总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方法比较简便)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对号入座:
81÷3÷3= 81 ÷(3 3) 420÷5÷7= 420()(5 7)
210÷(7×6)= 210()7()6 350÷(7、×25)= 350()7()25
2、判断下面的等式是否成立。
240÷8÷5=240÷(8×5)
1280÷(16×8)=1280÷16×8
750÷(15÷5)=750÷15÷5
3、教材43页做一做
4、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50÷25÷2 260÷5÷26 3000÷125÷8 4900÷ 5÷70
5、思考:240÷(3×5) 630÷42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篇12: 《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并会口述口算过程。
2、通过每一组上下两题有联系的口算和估算练习题,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估算方法和养成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口述口算过程达到准确口算。
教学难点:达到熟练口算。
教具:课件、口算卡片
教时:1课时
一、课前小研究:
口算:80÷20=60÷30=70÷10=
120÷40=100÷50=240÷60=
从以上题目中选一题说说你的想法并写下来:
( )
口算和估算对比题组:
(1)80÷20=(2)60÷30=
83÷20≈64÷30≈
78÷20≈59÷30≈
80÷19≈60÷28≈
80÷22≈60÷32≈
(3)160÷40=(4)420÷60=
162÷40≈421÷60≈
157÷40≈417÷60≈
160÷42≈420÷63≈
160÷38≈420÷58≈
二、堂上学习
1、小组内交流,补充、修改自己的课前小研究,达成共识。
2、组间交流,一个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3、小组内再一次互相说说口算过程。
4、请一个小组上来每人任意选一题,轮流说说口算方法。
5、请一个小组上来每人任意选一估算题,轮流说说口估算方法。
师:虽然我们选择的题不同,但我们的估算方法是一致的,谁能把估算方法概括地说一说。
6、完成书p79的“做一做”
要求学生练习后选择你喜欢的一组算式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口算的。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学生讨论后,请一个小组说说自己的口算或估算方法,表扬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
篇13: 《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算:
(1) 20 × 4=30 × 7=
(2)90里面有( )个十,450里面有( )个十。
(3)120 ÷ 3=320 ÷ 8 =70÷7=180÷6=
2.估算: 81 ÷8≈122 ÷ 4 ≈
3.分气球。
(1)4个班,每班有20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2)有80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班,每班分到几个?
(3)出示图: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1)
(1)第三个问题怎样列式?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组内同学听一听。
(2)学生先独立思考口算方法,然后组内交流。
(3)汇报口算方法:我听见有的同学说得可好啦,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①20×4=80,所以80÷20=4
②8÷2=4,所以80÷20=4
(4)有的同学是用想乘法算除法的,有的是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再和同桌说说。(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5)出示估算:83÷20≈80÷19≈
看一看这两道题,能不能运用你以前的学习经验和刚才的口算方法来解决它们。女生第一道,男生第二道,想好后同桌互相说说。然后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可以怎样做?(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7)做一做:(口算,并说出想的过程)
60 ÷ 20=90 ÷ 30=80 ÷ 40 =
62 ÷ 20≈93 ÷ 30≈80 ÷ 38 ≈
2、教学例1(2)
出示例1(2)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学生列式: 120 ÷ 30 =
(2)你能利用我们刚才学的口算方法,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
生汇报得数,并说出是怎么想的。
(3)结合刚才的估算经验,估算:122 ÷ 30≈120 ÷ 28 ≈
指名回答,说出估算过程。
3、考考你。出示79页做一做。
4、小结:
对比例1(1)(2)两题有何相似之处?
三、师小结:
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你都学会了吗?
四、巩固新知:
1、口算下面各题:(80页1写书上)
(1) 20 × 3=(2) 60 × 4=(3)80 ×5=
60 ÷ 20=240 ÷ 60=40 0÷ 80 =
生独立口算,观察每组两道题有什么关系?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掌握想乘算除的口算方法)
2.解决问题:
小红的故事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她每天看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谈体会,师总结)
篇14: 《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讨论优化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体现主人公的'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探索口算方法;掌握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计算王国里游玩,愿意吗?
2、摘苹果的游戏。复习旧知。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点击课件出现例1的情景图)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
生2;对,80÷20=4 。因为8÷2=4,所以80÷20=4 。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 =4 ,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 。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 。。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除法做除法。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 122÷30≈
80÷19≈ 120÷28≈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师:你总结得真好。请你告诉大家,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看成什么样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 40÷20 = 143÷70 ≈
360÷40 = 632÷90 ≈
2、帮小动物找妈妈。课件出示题目。
3、智力比拼。根据数字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并计算。
4、智力赛跑。三分钟内看谁最先做完30道口算题。
(四)全课总结
好了,通过这节课,最后,请你用“我学会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
(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想乘法做除法
(2)因为8÷2=4 所以80÷20=4 →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120÷30=4
(1)因为( ) 所以( ) →想( )
(2)因为( ) 所以( ) →想( )
【人教版除法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