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
“huuu20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篇1: 认识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
板书:众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提问:同学们,看到这组数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说说对发芽试验的看法。
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在9位学生所做的试验中,大多数学生发芽的粒数都是17粒。
(2)揭示众数的含义。
(3)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比较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含义
追问: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情况更合适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课前思考:
众数和中位数是新增加的内容,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平均数是在一组数据内移多补少,假想各个数据变成同样多,用这时的数据代表一组数据的状态。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一个数,利用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表现整组数据的状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利用中位数,也能描述整组数据的状况。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内容,有些时候,它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有些时候则不然。课程标准新增了众数、中位数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多认识一些统计量,初步了解对同样的`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描述数据的特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
在例题2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众数: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
(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
(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补充以下练习: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70,70,80,100,60,80,80,70,90,50,80,80,70,90,80,70,90,60,80 。
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2、一名射击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9,8,8,9,10,9,8,8,7,1 。在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 ),平均数是( ),用( )数来描述这位运动员的射击水平更合适些。
课后反思:
总感觉得整堂课上下来内容好象少了点,准备的不够充分,对于众数的意义学生课上应该理解了,都知道是在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的最多的那个数,但到实际做练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混淆了。有部分学生把那个“次数”当成了众数,其实还是对概念没有理解清楚。尤其是让学生判断哪个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时,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这个解释的任务也就交给了老师。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新授的过程上得快了点,以至于学生没有理解的很透彻。
篇2:《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与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制造冲突,认识众数
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
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
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远东公司月工资单(单位:元)
2、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
①这家公司是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
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1000多,为什么平均工资会是2500元呢?
③用平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
教师此时总结:平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表值。计算时它充分利用了全部数据的信息,但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当数据中有极端值时,平均数的代表性较差。
④那用多少元能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呢?
1500元在这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数学上我们就称1500元是这一组数据的众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众数的的知识、(板书:众数)
3、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呢?(学生自由的说,教师归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再次板书:众数)
4、那1500元能代表员工A的工资吗? 能代表员工B的成绩吗?那他代表的是谁的工资呀?(板书:多数水平)
5、看了刚才的招聘启示,老师总觉得有些迷惑人。那你能不能重新设计一个,能够反映大多数员工工资水平的一则招聘启示呢?
二、联系情景,理解众数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2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每人都用20粒黄豆种子做发芽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①观察上面的统计表,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②请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的众数。并说说在这一组数据中,平均数和众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③那你认为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④和刚才工资单比较,通常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众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呢?
2、已经学习了众数,并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众数,你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吗?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六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同学的年龄分别是12岁、13岁、12岁、12岁、13岁、13岁、14岁、13岁、14岁、15岁。你能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吗?
师:小结一下:同学们,从刚才的练习中,我们知道了在一组数据中,有可能只有一个众数,也有可能有2个或者更多的众数,也有可能一个众数也没有。
三、联系生活,应用众数,
1、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众数知识,那你们知道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众数吗?
2、601班4名同学竞选班长,以下是他们的得票情况表:
如果你是601班的班主任,班长应该是谁是呢?为什么?
3、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如果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为什么?
4、请你读一读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5、选一选,请同学们分析、判断,看看使用哪一个统计量比较合适?(选做)
①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②面包店店主最关心哪种面包销售量最好。
③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识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说说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2、课后延伸
在这一组数据中,(100、99、98、97、96、95、94、93、30、30)
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这组数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板书:略
篇3:《众数》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的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统计量的作用和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新知识的领悟。
三、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整理数据,训练能力。
(1)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2)全班交流汇报。
(3)比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和联系。
3、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4、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4、通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用眼卫生进行渗透。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一般水平的方法,且学生对于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研究众数,所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体会学习众数的必要性与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并应用他们解决身边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合理的安排活动,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或一般情况的统计量有哪些?(学生回忆)
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记忆,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学生对于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学习已有一段时间,可能有所遗忘。】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这段时间我们学校正在进行十优比赛,接下去我们学校还准备举行校园集体舞比赛,各个班级就要开始积极准备了。学校规定每班选10名队员,所以班级要先进行一次选拔,大家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想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选舞姿比较优美的,跳得比较好的或有舞蹈天赋的。
○选个头比较均匀的,这样组成的舞蹈队形才会整齐、美观。
师: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参与我们五二班的选拔,好吗?(课件出示例一主题图)
出示20名队员的身高情况。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为教学服务,但也要为学生所接受。由学校正在进行的十优比赛引出集体舞比赛,从学生身边所发生的事件引入,即自然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符合新课标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你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讨论,每人都谈谈自己的看法。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师:为什么?我们选平均数或中位数不行吗?
学生再次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做出决策(学生自由交流,得出结论):
平均数是1.475m,中位数是1.485m,身高接近1.475m或1.485m,虽然也可以,但与1.52m比较以后,还是发现1.52m较好。因为用这个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很好。你们说出了老师的想法,上面这组数据中,1.52m出现的次数最多,以1.52m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美观!那像1.52m这样的数叫什么呢?
1.52是这组数的众数,因为它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板书课题:众数)
【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不仅是能求众数,还要理解众数的含义。为了让学生对众数的认识能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在学生已找到1.52m为标准时,再让学生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发现众数是最佳方案,也为在具体问题中区分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埋下伏笔。】
(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师生共同分析三个统计量:
区别:描述的角度和使用的范围不同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居中的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篇4:《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能够运用适合的统计量分析刻画一组数据;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一般求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含义及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对数据做出合理评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制造认知冲突。
1、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展示姚明的一张照片。一美国女孩是姚明的球迷,看了姚明的比赛后感叹道:“噢,原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接着引导孩子们就美国女孩的话,发表看法。
生:这只能说姚明是打篮球中最高的,不能那样说……
生:姚明是很高,但是姚明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我们所有的中国人。
师:哦,不能用这样极端的数据来代表所有人中国人的身高,也就是说姚明身高不具有我们中国人身高的代表性。那究竟哪个数才能代表中国人的身高呢?
生:平均数。中国人身高的平均数。
师:是的,平均数能比较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作用很大。
师:这个平均数应该怎样求?你会求吗?试试看。出两道求平均数的题让学生做做。
2、感受认知冲突。
创设情景:再过十几年,大家都要大学毕业了,会面临找工作,那你们找工作时最关心什么呢?
全班齐答:工资。
我们班xx同学也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对这样两个招聘信息产生了兴趣,出示两个公司的招聘广告:苹果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粽子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人,人均月工资2500元,欲招一名大学生。
师:xx同学拿不定主意,请同学们帮他作出一个选择,如果仅从工资方面考虑,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呢?请说明理由。
生:当然是去苹果电脑公司,因为苹果电脑公司的工资高。这个孩子的发言引来一片附和,大多数孩子都认可去苹果电脑公司。
师:噢,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很一致。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只看平均数还不行,……(接下来说不清楚,只是一种学习的直觉,也不能忽略)
师:你的意思是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刚才我们说姚明身高的时候,平均数有那么多的优点,怎么现在又说只看平均数还不成了呢?
生:平均数也有不行的时候,如果说有的人工资特别高,而其他的人特别低的话,也有可能。
师:他刚才说的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
生:老师,我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有可能苹果公司工作人员的工资差距拉得很大。我举个例子说明吧……(很多孩子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师:有道理么?谁能重复一遍?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具体工资吧,看是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
出示具体工资的幻灯片。
3、深化认知冲突。
出示两个公司员工的具体工资:
师:看了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情况,现在大家建议这位同学应该去哪个公司?
孩子们纷纷表示去粽子电脑公司。有几个孩子甚至开玩笑说如果xx想当经理的话,还是去苹果电脑公司的好。
师:为什么变主意了?怎么想的呢?
生:因为作为普通员工,粽子电脑公司的工资高。
生:苹果电脑公司只是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高,其他员工少的可怜。
生:苹果电脑公司当官的和员工的工资差距太大,而粽子电脑公司比较平均。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用平均数3000元表示苹果公司所有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合适么?
生:不合适。
生:不恰当,有点忽悠人。
师:为什么不合适呢?
生:因为有太大的数。
师:“太大的数”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比较特殊的数,比其他的要大。
师:也就是说有极端数据出现时,平均数就不能很好的代表这组数的整体水平。
(二)初步感受中位数、众数的含义
1、寻求新概念。
师: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3000元不能很好地代表苹果公司的整体水平,那究竟用什么数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一个合适的数?(学生独立探究,小组汇报)
2、揭示概念。
师: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在数学上我们一般采用这三种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首先当然是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用途很广泛。通过刚才的分析,平均数有时也会受到一些极端数据的影响,我们这个时候一般会用中位数和众数去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中位数?
生:就是一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师:对,非常好。那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怎么求的呢?在求中位数时还要注意什么?
生:要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师:还有第三种就是众数。什么是众数呢?(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怎么求呢?(比较次数多少)
(三)深入体会平均数、中为数、众数的作用和含义
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15、19、23、5
2、5、13、15、19、23、总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2、求下列各组数据的众数
12,15,30,18,30
40,35,62,40,99,62
1,2,3,4,5,6,7 总结求众数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五)小结。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会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所以,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有现实背景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以丰富认识。因此,此课的教学,更应注重过程。特别是对理解概念的活动设计,活动过程的体验感受等方面,更需要精心设计。
因此,我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一开课就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
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这两个概念,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这样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一些特殊情况都在练习中反映出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篇5:《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3、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同学们,你们自己买过衣服吗?谁知道自己的衣服是什么型号的?你们买过“均码”的衣服吗?谁知道“均码”是什么意思?
“均码”的衣服所有人都能穿上吗?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众数。】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我们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每年都会准备举行集体舞比赛,为了更好的参与比赛,我们班选出了15名舞姿比较好的候选人,身高如下:
文委挑选了一件均码的衣服,她们都能穿上吗?
1.411.411.411.441.451.47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但是根据需要我们要从中选出10名队员,利用你掌握的知识,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庆六一这个现实的、有趣的,并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入了需要“统计”的最近发展区,会产生强烈的交流的欲望。】
独立完成各抒己见
认识众数会找众数
【到底哪种数据更好呢?我并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试一试,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到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明确认识。突破难点。】
合作交流统一认识
归纳总结明确关系
三、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下面大家看,这是老师从卫生保健张老师那里拿到的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统计:
4.84.95.04.95.35.24.75.24.94.85.0
5.25.35.04.85.04.55.05.04.64.74.8
5.05.25.04.75.14.95.05.04.84.95.1
5.04.55.04.65.15.14.95.05.25.0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谁知道视力是多少就是近视了?那你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对教材练习进行合理的改造,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理解众数、中位数的区别。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引导学生将之与分数相联系,求出近视的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穿成珠,结成网。】
(三)下面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刚刚考完的数学试卷)
老师从我们班和二班中各抽出了10张试卷,下面大家看这是这10张试卷的分数统计:
(1)班:98 98 89 94 95 95 97 91 92 93
(2)班:99 96 89 91 95 88 97 93 92 90
(1)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2)你有什么发现?(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这次考试,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呢?应该用哪个量来比较?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同时明确,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四、在数据分析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现在甲乙两家公司同时招聘普通职员,下面是这两家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老师家有一位亲威今年正好大学毕业,他应该去哪家公司应聘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一帮他?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没有一个所谓的唯一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自己的选择,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可以。真正体现“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五、在归纳总结中体验,形成知识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6:《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4、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翩翩起舞,潺潺悠然,心神安和。舞出一幅美丽的风景,舞出中华民族之精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名太极演员表演的太极拳,刚柔相济,动静相和,此刻的表演让整个鸟巢都笼罩在一片祥和宁静的氛围之中。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太极演员的身高都是1、70米。张艺谋在选拔演员时,为什么不选身高1、90米的大帅哥,为什么不选身高2、20米。不选身高1、40米的。便要选身高1、70米的呢?
生:身高1、70米的人多。
师:多还可以用哪个字表示?引出: 众数。
二:认识众数。
1、定义。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 板书 众数
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练习。
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 :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三、比较3个统计量的区别。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板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种统计量,这三种统计量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他们又有所不同,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统计量,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1、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
师:辉煌公司人事部需要招聘技术员一人, 小范去应聘,赵本山经理告诉他:“我这里报酬不错, 月平均工资是元,你在这里好好干!”第二天,小范兴高采烈的上班了。可是职员C却偷偷告诉他:“我的工资是15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垂头丧气的告诉他:“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200元。” 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 ,气鼓鼓的去找赵经理理论:“你欺骗了我,我已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2000元、”赵经理却振振有辞的反驳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00元,你看看公司的工资报表、”
思考:
(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经理是否欺骗了小范?
(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3) 你认为用什么数据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
(4)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比较 。(举例说明)
2、举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练习。
下面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幻灯12、13、14、15)
四、拓展延伸,体验成功。
1、下面,我们开始打擂比赛。比赛规则:每一排为一小组,每组有一道题,请在小组讨论交流后,选派代表上来演板。解答正确的小组奖红旗一面。一组解题时,其他小组也选派一名评委,判断对错。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小组也奖红旗一面。(若两分钟后仍不能解题,则此题变为抢答题)听清了吗?好,比赛正式开始。
(幻灯17到22。)
幻灯17:时光飞逝,转眼间,去年5月12日那令人心碎的汶川地震已成记忆……上天无情,人间有情,在“情系汶川”的捐款活动中,我班八个组的捐款金额统计图如下。请求出中位数和众数。
幻灯18:看图讲故事。
2、反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比赛结果,哪组是第一名?奖你们小组金牌一枚。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又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种统计量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确定合适的统计量。
六、作业:P124的1、2、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
个数: 唯一 唯一 不唯一或没有
求法:总数÷份数 先排序后求数 次数最多
篇7: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 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索创新的良好品质。
重点:会求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这两个统计量的意义。
难点: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骗人的平均数
教学活动一:师[课件演示]考考你: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以及1个2分和1个10分。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问题:婷婷的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合理。
师:请想一想,为什么合理?
生:因为婷婷的成绩78分高于全班的平均分77分。
师:引导:在班上30名学生中,少于78分的有多少?
生:有两个,1个2分和1个10分。
⑴ 将学生成绩按从高到底的顺序排列,30名学生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考试分数是多少分?假如要你要给他的考试分数(数据)命名,你会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⑵ 30名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假如要你给这个出现次数最多的分数命名,你又如何命名?并给它下定义?
生:情绪非常兴奋,思维非常活跃。按老师要求进行排序、探究、讨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并指导部分学生的学习。
师:通过将30名学生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序,处于中间位置的是什么位置? 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15、16。
师:位置在15、16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是多少?
生:都是80分。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你如何命名?
生:可命名为:中位数。
师:怎样定义中位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为什么要补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生:因为数据个数可能是偶数
师: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哪一个分数出现的次数最多?你又如何给这个分数命名?
生:80分出现的次数最多,可命名为众数。
师:怎样定义众数?
生: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2.理性解读──认识本质特征
教学活动三:(分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反思活动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课本中对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并将定义中的关键词找出来,指出定义的本质特征。解决下面问题[课件演示]:
⑴理解中位数概念:
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定义中为什么要分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和偶数?
③求中位数:首先应该做什么工作?然后做什么?特殊情况如何处理? ⑵解读众数概念:
①众数的意义是什么?
②求众数要注意观察什么?
生:细读、思考、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并与同组同学讨论交流。
师:抽查活动结果,并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选代表汇报本组学习结果。
组1:我们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①中位数的意义是: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的数值。
生2:补充:强调顺序、位置关系。
生3:任何一组数据的个数有奇数个和偶数个两种可能。
生4:求中位数,首先是将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然后确定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当数据个数是奇数个时,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个时,求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组2:众数概念的理解是:
生1:众数的意义是: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生2:补充:众数只和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三、巩固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新知──树立学习信心
练习[课件演示]: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⑴ 1 2 2 2 3
⑵ 5 3 2 3 2
⑶ 3 -2 5 9 -1 4
生:独立练习。
师:提问、讲评。
生:回答
师:观察上面的解题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篇8: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 教学难点:能正确选择运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
三、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1.口算下列各题
128+92 34+48 800+750 396÷12 850÷4 57÷2
2.只列式不计算
(二)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么小就充满爱心,要为祖国献爱心,那你们长大后想当什么呢? 学生自主回答,说出自己的志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出示招聘启示,指名读出。
招聘启示
本商场由于扩大规模,现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意者请到经理处面谈。
多又惠超市
20xx年4月20日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月平均工资有1000元。
师:是啊!张明认为月平均工资1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一个月后他拿到了650元的工资,觉得十分不满,他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1000元,
于是找到了经理。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没有错,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3.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员工的工资全都低于1000元。
师: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没有错?
生:我算了一下,9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月平均工资1000元没有错? 师:但大部分员工都没达到1000元,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1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三)、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的定义
(1)引入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汇报。)
生1:我认为是75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2:我认为是75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
(2)导出中位数的特点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能达成共识,认为75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75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中间位置
(板书:中间)
师:再观察,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
生1:从大到小。老师用手势指示方向
生2:从小到大
(板书: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3)总结中位数的定义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中位数的定义。
全班齐读定义。
2. 中位数的即时练习
完成课本p88试一试
求出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1). 数的个数是奇数情况
10151825323448(中位数:25)
(2). 数的个数是偶数的情况。(在原题基础上加50)
1015182532344850
指出:中位数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3. 众数的定义
师:过了一段时间,超市又聘请了两位新员工,请大家看看新的工资统计表。
特点?
生:发现有3个员工的工资是一样的,都是600元。
师:说明60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根据学生的说法,补充定义,完善众数的定义。
全班齐读定义。
4. 探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
小组交流
(1)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2)可以用众数600元表示工作人员月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5.反馈交流情况。
师: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众数没有影响。中位数650元,众数600元,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
6.点名课题
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四)、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在10、16、48、20、17、50、40中,中位数是( )。
(2)在52、60、48、60、41、72中( )是众数,( )是中位数。
(3)在1,2,3,4,4,3,2,1中,众数是( )
指出:中位数是唯一的数,而众数不是唯一的。
(4)红星电子配件厂第一生产组有11名工人,4月份每人的日均生产零件个数是:42,44,44,46,48,48,48,50,51,51,56,请根据这组数据求出这些工人日产
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提出: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是相同的数。
【提高练习】
1. 某小组进行跳绳比赛,每个成员1分钟时间跳的次数如下:
234,133,128,92,113,116,182,125,92.
(1)分别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哪一个能更好地表示这组同学的跳绳水平?
2. 某商店销售5种领口尺寸分别为38cm,39cm,40cm,41cm,42cm的衬衫,
商店统计了某月的销售情况(见下表)。
(五)、联系生活 突出现实意义
8月8日,北京举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28大项,302小项的运动项目中,跳水比赛是受欢迎的比赛项目之一,那你知道跳水比赛是怎么打分的?为什么这样做?
篇9:《众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众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
一袋玻璃球红的、绿的各8粒,红色玻璃球占袋内玻璃球总数的 .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众数练习课》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众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数量/个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11135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131415l617
1 . 计算出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篇10: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关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问题提出
1.一名警察在高速公路上随机地观察了6辆车的车速,然后他给出了这样一份报告:
调查时间:12月1日8:00——8:15。
调查地点:高速公路某路段。
调查车辆数目:6辆
调查结果如下表和下图。
看到以上的统计图表,传递给我们的一组数据:
66、57、71、54、69、58
现在我们对收集来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小学我们已学习过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一个代表。
通过计算这6辆车的车速的平均值为:(66+57+71+54+69+58)÷6=62.5(km/h)
除了平均数可以作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之外,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常用的中位数和众数。
所谓“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由低到高重新排列,用去掉两端逐
步接近正中心的办法可以找出处在正中间位置的那个值,即中位数。
如果正中间位置有两个数呢?那么它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中间数的平
均数。
上述66、57、71、54、69、58
重新由低到高排列为:54、57、58、66、69、71。
去掉两端逐步接近正中心有两个数是58和66。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8+66)÷2=62。
所谓“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叫做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是并列的两个数,不是用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做它们的众数。而是说这两个值都是它们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就说它们没有众数。
上述66、57、71、54、69、58中就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说这一组车速没有众数。(切记:没有众数,不能说众数为0)
小结: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
中位数是描述数据的第一种方法,将一组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的数据平分为左右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含的数据个数相等)中位数就
是这两部分数的分界线。这里要注意的是统计数据个数的时候,相等的数据不能结合起来只当一个数据。
“众数”告诉我们,这个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一组数据中可以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一组数据的面貌,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三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2.阅读课文P99表10.22
表中给我们提供哪些信息(给我们31个城市208月23日8时预报的各地当日最高气温值)。
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为30.2℃。
它们的中位数是:31℃。
它们的众数为32qZ。
二、练习
P101 1、2
三、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当数据个数很多时,用计算器来算就显得方便。只要我们按照指定的顺序按键,将各个数据输入计算器,然后按一下有关的键,就可以直接得到所要的结果。
篇11: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量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计算器、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复习导入
板书 统计
统计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关于统计的哪些知识呢?知道统计量吗?我们学过哪些统计量啊?统计量是统计理论中用来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的变量。 板书平均数 中位数
平均数用来表示什么?平均水平所有的 中位数用来表示什么? 一般水平所处位置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说的真好。奖励一下大家(播放视频) 这个节目怎么样?
哪里好?动作整齐 身高差不多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每班选10人,这是五年(2)班的24位候选同学的身高数据。 (课件出示24个数据)
怎样找这十个同学合适呢?用哪个数据做标准呢?平均数 你就快速的用计算器算出来 中位数 你也快点排列算出来
1、提取数据。 寻找10个身高比较接近的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
2、分析比较数据。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到接近众数的10个数据更加适合于参加集体舞。
3、揭示课题: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在统计学上,我们称它为众数。(板书课题)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课件显示)
三、在分析比较中体验,提高解题能力
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2、了解三个统计量分别与什么有关。
四、在练习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1、(课本第123页做一做) 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这个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了?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2、125页完成第4题。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班:88 87 88 87 85 96 98 90 87 91 93 99 87 95 88 92 94 88 87 88 五(2)班:82 86 87 89 94 95 83 96 92 84 93 97 85 98 99 88 91 90 81 80 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有可能没有众数。
五、在分析中总结延伸
1、畅谈收获。
2、布置作业。调查本班同学左右眼的视力,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附板书:
众 数
平均数 整体水平所有 中位数 一般水平位置 众 数 集中情况 次数
篇12: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数学、青岛版)
一、课标与教材:(版)P26.没有对众数与中位数具体要求。P26.例38中:要自己的身高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比较理解意义即可,不需要出现“众数”“中位数”等名词。青岛版教材出现了“众数”描叙性概念,教材已超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要求上我们要就高不就低。
二、学习目标
1.理解众数的概念; 2.理解众中的意义;
3.会用众数决解统计中的问题。
三、达标检测
(1)
5、
6、
8、
5、
5、
3、
5、在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2)我校六年级成立了篮球队,准备参加全区的篮球比赛。其中一名队员在市体校训练过投篮特别准。在一次训练中,8名队员10分钟的时间里投中数次如下:
20、
8、
6、
8、
4、
4、
8、5 请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你认为衡量我校队员的投篮整体水平用平均数还是众数更合适?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
数学老师组织了全班同学1分钟口算比赛,冠军组中的一个同学参加过全国速算培训班,冠军组6位同学每分钟算对的题目数量如下:40、
6、
6、
6、
6、7 。冠军组平均数为11.83,远远超过其它组。其它组的同学纷纷有意见,必须把每分钟做对40题的同学去掉再算平均数才对。你认为应该怎么算,为什么?
(二)学习设计:
1) 学:学习任务:认真读P90至P91,能说出什么是众数的概念。 2) 帮:学生相互提问。
3) 理:理出概念的关键词。回归情境理出众数的意义。 4) 练: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学会找众数,根据情况在练中理)。 5) 练:自主练习中的2—5题。 6) 达标检测:
数学大王争霸赛
姓名:
(1)
5、
6、
8、
5、
5、
3、
5、在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2)我校六年级成立了篮球队,准备参加全区的篮球比赛。其中一名队员在市体校训练过,投篮特别准。在一次训练中,8名队员10分钟的时间投中数次如下:
20、
8、
6、
8、
4、
4、
8、1 请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你认为衡量我校队员的投篮整体水平用平均数还是众数更合适?
数学大王争霸赛
姓名:
(1)
5、
6、
8、
5、
5、
3、
5、在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2)我校六年级成立了篮球队,准备参加全区的篮球比赛。其中一名队员在市体校训练过,投篮特别准。在一次训练中,8名队员10分钟的时间投中数次如下:
20、
8、
6、
8、
4、
4、
8、1 请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你认为衡量我校队员的投篮整体水平用平均数还是众数更合适?
篇13:北师大版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厚德学校 王昉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 的众数。能够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众数的意义和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和中位数 见课件
二、出示目标
出示、齐读
三、独立学习
自学内容:课件出示课本例1已知条件和问题。 自学提示一: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自学时间:6分钟
四、展示、分组讨论:8分钟
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之后小组讨论出一个大家认同的方案,思考并讨论为什么?
答案统一后,选一代表在全班发言,给优秀小组加分。
五、师生总结
1、总结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
2、分析总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对于作为数据代表的不同。
平均数应用比较广泛,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容易受较大和较小数据的影响;中位数在一组数据的排序中处于中间位置,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但可靠性比较差;众数着眼于对各个数据出现频率的考察,它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其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较大变化,而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较多,此时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比较合适。
六、练习、对改 6分钟
内容:第123页“做一做” 要求:
1、细致批改,发现问题。改后统计错误有几处,写在作业后面。
3、在小组内统计做题情况,给前三名分别加
5、
4、3分。
七、堂清、对改 8分钟
内容:见课件
统计各组全对情况,给前三名分别加
5、
4、3分,有错误的同学利用课间立即请教并纠正。
八、盘点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缺失?
九、统计各小组得分,表扬优秀小组。
教学反思:
【人教版众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0.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