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2022-12-22 07:55: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张子枫张子枫张子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篇1: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 (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 (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作者简介:唐全林,女,1973年11月出生。如今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三国鼎立》--在湖北省教育学会XX年组织的“走进新课改──优秀--”活动中荣获省一等奖,并被选入由省教育学会编辑的《新课改优秀--》一书。论文获省一等奖并发表、课件《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获市一等奖、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获市二等奖、曾获县优质课一等奖等。

<

篇2: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秦汉大一统,下启两晋南北朝。教材简单介绍了两个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电脑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七年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策略选择:

根据本节课故事性强和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把学生课外已有的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新知识结合起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对知识的归纳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谈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指出两场战役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事实和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能力。

3、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根据史实材料制作历史图表,根据地图提炼并制作历史示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熟悉三国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因果倒置,让学生探寻三国鼎立的原因。通过让学利用战役形势图,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2、本节课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收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共唱《三国演义》主题曲、齐读曹操的诗篇,使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文学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破除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正确认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2、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目的。

3、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告诫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 难 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交流、展示;层层设疑问,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格归纳、历史剧表演、读诗学史、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将课本中“许攸见曹操”的阅读材料改编成历史剧,并安排学生表演。

2、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三国历史小故事。

3、课堂活动用的纸张、记号笔、胶水。

4、准备课件、视频资料。

篇3: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1教育网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篇4:初一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课后练习题

初一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

A.建立西汉B.巩固蜀汉政权C.建立西晋D.建立东汉

2.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3.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4.“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争()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5.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B.曹操C.孙权D.诸葛亮

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8.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二、非选择题

9.自从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中央十套《百家讲坛》品三国的历史,小敏很喜欢看,时不时在课后“品”起三国。小敏说,2曹操挥师南下在赤壁打败孙刘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以上说法有一处错误,请指出错误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BACDBCAC

二、9.错误:曹操在赤壁打败孙刘联军。

理由: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逃回北方,而不是曹操在赤壁打败孙刘联军。

篇5:六年级下册第18课预习教学设计

一、课前热身

1.词语搭配小竞赛:美丽的( )(全班同学参与,实在想不出来,可以重复同学说过的内容。)

过渡:看来,我们都有热爱美的共同追求。美丽的东西总是能够深深地打动人,总是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驻。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近一篇耐人寻味的美丽课文——

2.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再写下一行美丽的汉字!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读不通顺的地方要多读几遍,直到读通才能放过。

2.出示词串。

放射性元素镭 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工业废渣 冶炼 钋

溶解 沉淀 分析 酸碱 试管 量杯 荧光

皮埃乐·居里 码丽·居里 伦琴 贝克勒 爱因斯坦 诺贝尔奖

①同桌合作朗读。②同学分行赛读。要求字正腔圆。

③凝视这些词语,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前二行都是关于化学的词语,我们比较陌生,但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学习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到了初中的时候,也许就会一点点熟悉了。科学具有永恒的魅力,让我们带着对科学的崇敬与向往之情,再读一读这二行词语。

第三行词语都人名。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或者化学家。有的得过诺贝尔奖。

第三行都是外国人名,特别感到中国缺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科学家们是科学群山中一座座巍峨高耸的山峰,他们永远值得我们仰视!诺贝尔奖是所有中国人心中苦涩的梦,这个梦期待由你们来圆!

3.抽读课文,相机矫正。

篇6:六年级下册第18课预习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为什么文章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1898——)(镭元素发现1)

2.这篇课文围绕主人公居里夫人,介绍了什么呢?用比较简练的话来概括。

1812月26日,高贵典雅的居里夫人第一次以一名女士的身份登上法国科学院的讲台做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报告,举世震惊,开启了物理学的一个崭新的时代。——首次向世界展示了她的美丽。——登台报告 举世震惊

发现提炼镭的艰苦过程。(提炼成功)

科学探索发现之路,让居里夫人的人生得到升华。(成就人生)

视名利如粪土。(淡泊名利)

四、课外拓展。

搜集居里夫人的资料,走近这个伟大的女性。

板书设计

镭的发现迄今100年 1898——1998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伟大女性

镭的母亲 玛丽·居里

篇7:语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语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三国的建立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合作探究:

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

2、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和诸葛亮是怎样的历史人物?

精讲点拨: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2、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3、三国时期,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   B.222年  C. 2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二、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篇8:第18课《狼和鹿》作业设计

第18课《狼和鹿》作业设计目标1、正确书写本课10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3、通过诵读《狼和鹿》,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经典作业设计案例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你知道哪些描写“狼”和“鹿”的成语,试着各写几个,比比看谁写的多。 描写“狼”的:                        描写“鹿”的:                        积累有关动物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建议第一课时使用)  ☆☆☆课文直通车。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    )的狼,(    )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    )的鹿,一旦在森林中(    )地繁殖,倒成了(    )森林、(     )自己的“祸首”。“功臣”本意是指            ,在文中是指                     。“祸首”本意是指            ,在文中是指                     。当人们知道这一切真相时,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读课文,填数字,说体会。 1、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里大约有   只鹿。2、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    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    只。3、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    只。4、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    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    只病鹿。读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想呢?                                  通过直观的数字,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

篇9:第18课 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教学设计

【讲授新课】

一、文化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生回答

1.“双百”方针是什么?

2.说一说“百家争鸣”名称的由来?(投影“百家争鸣”的典故)[来源:学,科,网z,x,x,k]

3.“双百方针”的含义是么?(投影毛泽东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  上的讲  话)

4.新  时期科学文化事业繁荣的新方针?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板书)

各组学生展示文革前我国在文学、艺术、体育、方面的成就,老师指导探讨这一时  期成就的特点;各组学生展示文革后在文学、艺术、体育、方面的成就,探讨新时期取得成就的特点,学生试分析我国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的原因,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篇10:第18课 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教学设计

一、文化体育事业的指导  方针

1.“双百方针”

二、文学艺术的成  就

1.文学作品

2.艺术作品

3.体育成就

篇11:第31课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此篇课文以神话故事为依托,在体会女娲品质之时,又意图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本篇精读课文学习,一方面,利用朗读、体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另一方面,作为中年级教学,以字词为突破口,段的教学为落脚点,从中积累神奇生动的语言,并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将本堂课重难点锁定为品读想象女娲寻找五彩石过程的艰辛,并能复述女娲寻找五彩石的经过。在复述中教给学生神话类故事的复述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品读发现、引读赏析、角色演绎、画面激活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沉入文本,引起情感共鸣。

第 一 课 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塌、挣、熄、冶、炼”五个生字。正确读写“围困、挣扎、燃烧、熄灭、冶炼、熊熊大火 ”等词,指导书写“冶炼”这个词。并初步积累“窟窿、燃烧、围困、挣扎、冶炼”构词的规律。

2.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品读和想象女娲寻找五彩石过程的艰辛,从中体会神话故事神奇而富有想象的特点,并感悟女娲为了人类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能抓住重点词语有条理地讲述女娲寻找五彩石的经过。

二、教学重点

1.词语教学。

2.品读想象女娲寻找过程的艰辛。

3.讲述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1.展开想象,体会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

2.能抓住重点词语有条理地讲述女娲寻找五彩石的经过。

四、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前阅读有关神话特点的资料,了解学生课外神话故事阅读的情况,并搜集有关女娲的神话故事和资料。课前5分钟与学生进行相关神话故事主题的谈话,使学生进入神话故事的氛围。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看过不少神话故事吧,你最喜欢哪个神话故事?为什么?(从故事情节、想象力、人物的形象、夸张的手法,人们美好的愿望各方面着手评价)

师过渡:这些神话故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大胆、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与女娲有关的神话故事。(出示图片)

(一)板书课题,引发想象

1.女娲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位美丽又善良的女神。所以“娲”是“女字旁”。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通过课前谈话,营造神话的氛围。在课上利用女神女娲的图片导入课题,初步感受文本“神奇”的特点,为下文女娲冒着生命危险补天并拯救人类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读书要求:把故事多读几遍,注意读好文中的生词,读通句子。

2.检查词语:

(1)出示词语:“轰隆隆 塌下 山冈 燃烧 熊熊大火 围困 挣扎 熄灭 喷火 缺少 冶炼 金光四射”,指名读词语,正音。

(2)出示词语:“窟窿 燃烧 围困 挣扎”说说你发现什么?(词语中的两个生字不仅偏旁相同,而且意思相近。)

(3)出示词语:“冶炼”

看偏旁猜词义;发现“冶炼”的规律(虽然偏旁不同,但是字义相近);书写“冶炼”,学生自评。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扫清文字障碍,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词语的规律,学会归类。并理清文章脉络,初步进入故事情境。】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感悟天塌地裂的可怕,为女娲寻找五彩石作铺垫。

1. 老师讲述故事入手,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语段:……“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2. 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了可怕,动笔圈一圈。(学生交流)从中积累两个四字词语“天崩地裂、水深火热”

3. 播放视频。提出要求,根据画面把书上这么神奇的语言记住。

4. 现在合上书本,咱们一起记记描写这可怕的画面的文字。

5. 小结:多么神奇的想象,天空、大地、山冈、田野、还有人类都面临着毁灭,这一切,用课文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天哪,真是太可怕了!”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可怕的场面!(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让学生沉入文字,从文字品读中体会天崩地裂、人类身处水深火热的危险可怕。并借助视频画面的冲击力,画面与文字融合,使学生吸收课文语言,记忆这段描写神奇的可怕的场面,增加课堂思维的力度。同时为下文女娲为了造福人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寻找彩石起铺垫作用。】

(四)学习女娲为补天寻找五彩石的经过,感悟女娲的精神。

1. 过渡:看着这一切,女娲难过极了,她急着要去拯救人类,快到课文2、3、4自然段找找,你知道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做了哪些事?根据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梳理文章脉络。(板书:求神下雨造船救人 寻找彩石 冶炼补天)

2. 在这些事情中,最困难的就是寻找五彩石了。课文哪个自然段就在写这件事情呢?指名读。

(1)自己轻声读读,女娲找到五彩石了吗?(预设: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2)找到了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用上“终于”一词呢?(预设:找了很长时间、找得不容易)

(3)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划找的时间长,找得不容易的词语。(随机交流)

句子1: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预设:抓“零零星星” 感悟;小组赛读)

句子2: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预设,抓“几天几夜”并拓展另外版本的小故事感悟女娲寻找五彩石的不容易。小故事内容:“女娲背着砍山神斧,她跑到东山,从陡峭的岩壁上采来红砂石,她又跑到西山,从深深的峡谷中采来白玉石,她还跑到南山黑黑的山洞、北山密密的树丛里采来黄、蓝两色石头。可是最难寻找的纯青石仍然没有找到。”)

句子3: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预设抓“找啊找啊”,展开想象,再指名读。)

3.依托板书,梳理文本

(1)老师借助板书,帮助学生一起梳理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

(2)读好女娲寻找五彩石的段落。(老师引读,学生接读)

【找石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以“终于”为点,以读为策略,引导学生读活文本,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敏锐地捕捉句中的关键词,领悟其作用。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前后文联系,打通情感的渠道,做更深层次上探究。理清寻找五彩石的线索,为下面复述环节做铺垫。并再次感受神话神奇而富有想象的特点。】

(五)复述故事,再次感受补天的艰辛与神奇。

1. 神话故事大家都很喜欢,能不能讲讲女娲寻找五彩石的故事呢?

根据学生回答,梳理:(1)有条理(2)可以照书上的意思讲,不照书上背(3)别忘记哦,把你们想象的,还有看到的小故事都可以用上。

(学生自我准备、请一位学生讲、老师随机示范讲、再请学生练讲)

2. 女娲找齐了五彩石,传说这样就能炼成和天空颜色一模一样的液体了。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女娲冶炼五彩石的不容易和神话故事的神奇。

(六)布置作业

这是神话故事,很多地方很神奇,也可以把写得神奇的句子抄下来。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色可添。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对故事情节的再现与整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课后作业关注学生词句的积累,记忆神话神奇的语言。】

(七)板书设计

31 女娲补天

求神下雨

造船救人 零零星星

寻找彩石―― 几天几夜……还缺少

冶炼补天 找啊找啊……终于

篇12:第15课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历史地位

本课难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1.德川幕府统治下的国内危机:――社会现状与国内矛盾的产生

①政治:士农工商的等级身分制(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政治上四民不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实权在将军手中,政府设在江户(东京);天.皇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

①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充分发展

②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③矛盾: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希望改变现状

2.黑船事件引发的民族危机使:——民族危机的出现与社会应对

危机:

①国门被打开——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黑船事件)

②不平等条约与主权遭破坏(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等)

应对:

①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探寻救亡图存之策

②幕府维持统治的镇压、禁闭等政策激化了矛盾

3.、改革条件的日趋成熟:到19世纪中期

①独立改革派的形成及变革社会政策的调整

②武装倒幕的成功

③《五条誓文》施政纲领的颁布。

二、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

(一)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二)特点:“破旧”和“立新”

(三)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废除了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

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1)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2)殖产兴业

殖产兴业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持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a、重点:军事、重工业

b、交通运输和通讯业

c、出国访问

d、创办国营民用企业,扶持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e、注意培养人才

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仅用30年时间,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文教: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1)教育:确定“国民皆学”方针

a、改革教育内容:儒学——自然科学

明治时期,日本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日本旧的忠君爱国思想,同时又要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b、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小学、中学、大学

打破了等级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

(2)思想:传播启蒙思想(福泽渝吉、新闻出版)

(3)社会生活各方面:西化

4、政体: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原因: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满藩阀专制,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篇13:第18课 内战烽火

第17课 内战烽火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内战初期战局的演变

掌    握美蒋勾结、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识别插图处理信息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资料,认识美蒋勾结的实质、中共的正确对策,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两手准备)

梳理教材分析时局通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刘邓果断插向大别山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讨论探索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党情感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国家的光明前途,灵活机动地应对和处理复杂局势,显示了作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风采,她是值得信赖的

思想意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必须发扬光大,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意志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  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共七大的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中共七大认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答:黑暗的前途——老状态,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想要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美国则希望通过支持蒋介石的统治来维护它在中国的利益。他们勾结起来,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中央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为了争取光明前途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细细品味的片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重庆谈判 1、学生观察88页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 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进一步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也为了制造舆论来欺骗人民。)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不能。因为蒋介石的既定方针是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共的目的是要推翻这种反动统治。) 4、“活动于探究”: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不管说该或不该,都应给予鼓励。因为说不该的同学,至少还保持着对蒋介石的警惕,对毛泽东安全的顾虑。这种朴素的情感应该得到呵护。) 5、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同反动派在政治上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自己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教师小结、过渡:后来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发动进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败。 转战陕北 1、完成91页“练一练”:应选b(中原解放区)。 2、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3、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才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时也在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说他这种兵力部署“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承担这项战略任务的是刘邓大军,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动脑筋”: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巩固小结

篇14:第18课:抗日战争 教案

课  题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6课:抗日战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知识

能力使学生了解掌握日本侵华后全民族的抗战、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

方法本节课主要通过设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也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通过学习抗战初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让学生明辨是非,具有鲜明爱憎观和正义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抗战;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难点突破抗日战争中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及其关系;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和大家共同学习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在此期间,毛泽东创建了我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并开创了一条新型革命道路,分别是什么?此后,毛泽东还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导入新课】国共十年对峙后,日本大举侵华,揭开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再次走向合作,共同抗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内容。一、全民族的抗战【合作探究】甲午战争后,日本并没有满足已经获得的侵略权益,在20世纪30年代,继续推行侵华战争,结合课本历史纵横思考: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相继进行了哪些侵华战争?说明了什么?对国共两党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华北事变等。说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  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2、  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合作探究】前面日本进行多次侵华战争,都没有作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为什么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呢?     提示:这场战争引起了中国的全民族抗战。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国军民奋起抗战4、  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1)时间:1937年秋                       2)内容: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机,制定了全民族抗战的正确路线。而国民党呢?制定了怎样的路线?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提示: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当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存在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条路线——全面和片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为抗日战争的最终的胜利提供了保证。)导致了正面战场的大溃败。5、  正面战场的四次大会战:1)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    3)徐州会战     4)武汉会战【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结果怎样?为什么?如何来看待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表现?    提示:失败。客观——敌人准备充分,武器装备精良,主观——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作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第一,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第二,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第三,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第四,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但这时期也正是在正面战场上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严重局面。二、日军的滔天罪行1、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30多万人2、  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1200多人3、  七三一部队——细菌战  惨无人道【合作探究】结合我们学习的日军的暴行和课后的学习延伸思考: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面对现在日本右翼势力否定暴行、美化战争的行为,你如何反驳他?提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1)时间:1940年下半年        2)结果:胜利 3)意义: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2、中国缅甸远征军——1940年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合作探究】抗日战争中国为什么能够取胜?提示: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本课小结】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列强的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屡战屡败,每次战争的结果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经过八年的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彻底扭转了一百多年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屡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后作业】第16课【教后反思】

篇15:八年级上教案(第18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18课)

一八  旅鼠之谜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体味本文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独特写法。 2、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热爱自然,探究自然无尽的奥秘。 说明: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旅鼠的三大奥秘言之有序,超强的繁殖能力是前提,其他两大奥秘虽然至今还是一团谜,但总与繁殖有关,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更神秘莫测;再说文中人物的对话,丹尼斯讲述前两个奥秘之后,“我”由怀疑而计算,由惊讶而感叹,对于第二大奥秘,“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陷入了迷惘的深思”,讲了第三大奥秘之后,写了反复的谈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谈兴前所未有,实际上也是反复制造悬念,反复解开悬念,最后却又是“一大难解之谜”,让读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可见本文情节一波三折,可谓新奇有趣;结局有趣隽永且意味深长,让人读来饶有兴味。因此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探究析疑的学习方式,体会自然的奥妙无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体会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2、难点:多角度理解对人的启示,引发学生对生存环境的思考,关注人口问题。 说明: 学习这篇文章,一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学习的欲望,可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整理、预习课文。二要引导学生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运用跳读、圈画、批注、分析与思考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使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关注社会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出示旅鼠图片)这是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北极旅鼠,它们身上也有许多难解的谜。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个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位梦华给我们讲述的故事,我相信听了这则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2、(出示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旅鼠之谜》吧! 学生出示课前查找的关于旅鼠的图片与资料,自由发言说说北极,说说旅鼠,说说大自然的未解之谜。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标题入手 整体感知   1、请学生交流课前查找解决的生词,进行积累 2、文章的题目叫“旅鼠之谜”,请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旅鼠之“谜”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可让学生阅读课文,再去发现除了课文里提到的三大奥秘之外,旅鼠身上其他的谜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3、请学生开动脑筋,整理自己的思路,推测旅鼠之谜的原因:插入分析本文的说明方法   1、学生交流生词:媲(pì)美  挑衅(xìn)  迷惘(wǎng) 笃(dǔ)信  啮(niè)齿  滑稽(jī)  徘徊(huái) 逃窜(cuàn)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做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旅鼠的三大奥秘(1)惊人的繁殖能力;(2)控制繁殖,吸引天敌;(3)死亡大迁移 学生可能的疑问: (1)为什么旅鼠在死亡大迁移的时候只往西或往北迁移呢? (2)他们为什么要跳海呢? (3)他们明明有惊人的繁殖能力,为什么还要控制呢?还要采取自杀行为呢? 3、学生自由讨论:旅鼠奥秘的原因。(引导: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他们在维持着生态的平衡,维持着自然的和谐发展,或许旅鼠有这种本能。) 如:文章第11节讲旅鼠惊人的繁殖能力这一奥秘的时候,采取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旅鼠的繁殖能力超强,达到了骇人听闻地步了等等。 课前预习积累生词是学生必须养成的读书习惯。 初读课文概括旅鼠三大奥秘,旨在锻炼学生的概括及语言组织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本文的兴趣。   品读写法 重点探究   1、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在课文中找出依据。 2、从记叙的要素、说明的方法两个侧面来探究。   1、学生思考、明确: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 学生找出文中的依据并小组交流: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 (2)记叙的框架、说明的内容、对话的方式(好处:可信度高;通俗亲切。) (3)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他的感想。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运用说明方法的典型语句: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运用圈划、批注、分析与思考等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写法,深入探究,因为初二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要不断地训练。   研讨难点 深入思考   1、默读课文说说文章中值得你思考的地方,并与你的组员交流一下。 2、想想丹尼斯说的话:“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谈谈你的看法。 3、归纳归纳文章所能给予我们的启示。   1、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圈划质疑,并与小组成员交流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3、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大自然有许多奥秘人类还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 (2)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否则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3)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4)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调节机制,一旦被破坏,就会向新的平衡转化 (5)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促使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探索自然奥秘,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思考,激发想像,发展思维能力。   拓展迁移 思维训练   1、以“我是旅鼠”的身份来自我介绍。 2、课后观察与收集:除了旅鼠之外,自然界还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利用课后时间去收集或观察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完成作业   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二度创作,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后观察与搜集资料,开拓视野并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篇16:第18课《同桌阿伦》教案

放动画片《同桌的你》

学习目标:

1.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描写。

2.理解贾里和阿伦友谊的变化过程,理解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秦文君,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

出示生词:

yí         yang   zhào     hǎn     xī            cí

贻笑大方   佯作   肇事     罕见    奚落      决一雌雄

做客真情屋————让真相大白(感知主题)

由于班主任的一次偶然安排,贾里阿伦成为了一对同桌,从此开始了一段在磕磕碰碰中不断发展的友谊。

出示板书:

开端————成为同桌

发展————遭讥讽,心中不平

高潮————动手打架             友誼

结局————重归与好

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 (评析人物)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阿伦温厚地笑笑,很有力量地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说:

你这家伙!阿伦,听说有偏方可以治口吃,你快点去弄点来吃吃,

医好它,否则我得闷死。

2.“我,我……”阿伦说,“我坐惯了这,这里。”

“我简直喜欢上了这儿了!”贾里说。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要求:

1.要声音洪亮。    2.要感情充沛。

3.要有角色特点。4.要有合作精神

走进共鸣区——让往事依依(畅谈友谊)

友谊是什么?

人之相交,贵在相识;人之相识,贵在相知。——孟子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俞伯牙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英)培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德)马克思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总结:

友谊是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友谊永远扎根于你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啊,友谊永远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感,希望同学们珍惜友谊,珍藏友谊!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你成长的道路上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

选一则,  注意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中间可以穿插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篇17: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18课:Porpoises

Lesson 18   Porpoises海豚

First listen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听录音,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What would you say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porpoises?

There has long been a superstition among mariners that porpoises will save drowning men by pushing them to the surface, or protect them from sharks by surrounding them in defensive formation. Marine Studio biologists have pointed out that, however intelligent they may be, it is probably a mistake to credit dolphins with any motive of lifesaving. On the occasions when they have pushed to shore an unconscious human being they have much more likely done it out of curiosity or for sport, as in riding the bow waves of a ship. In 1928 some porpoises were photographer working like beavers to push ashore a waterlogged mattress. If, as has been reported, they have protected humans from sharks, it may have been because curiosity attracted them and because the scent of a possible meal attracted the sharks. Porpoises and sharks are natural enemies. It is possible that upon such an occasion a battle ensued, with the sharks being driven away or killed.

长期以来,海员中流传着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海豚会把快要淹死的人托到水面,救人性命;或在人们周围列队保护,使他们免遭鲨鱼伤害。海洋摄影室的生物学家 指出,无论海豚多么聪明,认为它们有救人的动机可能是错误的。当它们偶尔把一个失去知觉的人推到岸边时,更大的可能是出于好奇或游戏,就像它们追逐被船首 犁开的浪花一样。1928年,有人拍摄到了海豚像海狸一样把浸透水的床垫推上岸的情景。正如报道中所说,如果海豚保护人不受鲨鱼侵害,那么它们可能是出于 好奇;而鲨鱼可能是闻到了可以美食一顿的香味。海豚和鲨鱼是天然仇敌,双方可能随之发生搏斗,搏斗结果是海豚赶走或咬死鲨鱼。

Whether it be bird, fish or beast, the porpoise is intrigued with anything that is alive. They are constantly after the turtles, who peacefully submit to all sorts of indignities. One young calf especially enjoyed raising a turtle to the surface with his snout and then shoving him across the tank like an aquaplane. Almost any day a young porpoise may be seen trying to turn a 300-pound sea turtle over by sticking his snout under the edge of his shell and pushing up for dear life. This is not easy, and may require two porpoises working together. In another game, as the turtle swims across the oceanarium, the first porpoise swoops down from above and butts his shell with his belly. This knocks the turtle down several feet. He no sooner recovers his equilibrium than the next porpoise comes along and hits him another crack. Eventually the turtle has been butted all the way down to the floor of the tank. He is now satisfied merely to try to stand up, but as soon as he does so a porpoise knocks him flat. The turtle at last gives up by pulling his feet under his shell and the game is over.

海豚对凡是活的东西都感兴趣,不管是鸟、是鱼,还是野兽。它们经常追逐海龟,海龟则温顺地忍受着各种侮辱。一只小海豚特别喜欢用鼻子把海龟推到水面,然后 像滑水板一样把海龟从水池的这一边推到那一边。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只小海豚把鼻子顶入一只300磅重的海龟的硬壳下面,拼命地把它翻过来。这并非易事, 可能需要两只海豚合伙干才行。在另一场游戏中,当海龟游过水族馆时,第一只海豚从上方猛扑下去,用腹部撞击龟壳。这一下子把海龟撞下去好几英尺。海龟刚恢 复平衡,第二只海豚又冲过来猛击一下。这只海龟最终被撞到池底。此时的海龟,只要能站起来就满足了,但它刚站起来,就被一只海豚击倒。海龟终于屈服了,将 4条腿缩进壳内。游戏到此结束。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生词和短语

porpoise

n. 海豚

mariner

n. 水手

shark

n. 鲨鱼

formation

n. 队形

dolphin

n. 海豚科动物

unconscious

adj. 不省人事

beaver

n. 海狸

ashore

adv. 上岸

waterlogged

adj. 浸满水的

scent

n. 香味

ensue

v. 接着发生

intrigue

v. 引起兴趣

indignity

n. 侮辱

snout

n. 口鼻部

shove

v. 硬推

aquaplane

n. 驾浪滑水板

oceanarium

n. 水族馆

swoop

v. 猛扑

belly

n. 腹部

equilibrium

n.平衡

butt

v. 碰撞

crack

n. 重击

Notes on the text课文注释

1  however intelligent they may be, 不管它们有多聪明,这是一个让步状语从句。

2  as in riding the bow waves of a ship, 就像他们追逐被船首 犁开的浪花一样。

3  If , as has been reported, they have protected humans from sharks...

as 是关系代词,代替they have protected humans from sharks.

4  Whether it be bird,fish or beast...

这是一个让步状语从句,用的是虚拟语气形式。

5  for dear life,拼命地。

Lesson 18   课后练习和答案Exercises and Answer

篇18:第18课《同桌阿伦》教案

第18课《同桌阿伦》教案

放动画片《同桌的你》

导语:

同学们,这首歌是否让你心潮澎湃,是否激起你某种情怀?是啊,同桌一个多么熟悉亲切的话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秦文君的《同桌阿伦》。希望同学们能够一读为快,一吐为快。

学习目标:

1.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描写。

2.理解贾里和阿伦友谊的变化过程,理解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秦文君,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

出示生词:

yí yang zhào hǎn xī cí

贻笑大方 佯作 肇事 罕见 奚落 决一雌雄

做客真情屋————让真相大白(感知主题)

由于班主任的一次偶然安排,贾里阿伦成为了一对同桌,从此开始了一段在磕磕碰碰中不断发展的友谊。

出示板书:

开端————成为同桌

发展————遭讥讽,心中不平

高潮————动手打架,友誼

结局————重归与好

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评析人物)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阿伦温厚地笑笑,很有力量地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说:

你这家伙!阿伦,听说有偏方可以治口吃,你快点去弄点来吃吃,

医好它,否则我得闷死。

2.“我,我……”阿伦说,“我坐惯了这,这里。”

“我简直喜欢上了这儿了!”贾里说。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要求:

1.要声音洪亮。

2.要感情充沛。

3.要有角色特点。

4.要有合作精神

走进共鸣区——让往事依依(畅谈友谊)

友谊是什么?

人之相交,贵在相识;人之相识,贵在相知。——孟子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俞伯牙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英)培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德)马克思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总结:

友谊是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友谊永远扎根于你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啊,友谊永远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感,希望同学们珍惜友谊,珍藏友谊!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你成长的道路上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

选一则,注意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中间可以穿插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篇19:《第18课竹影》教案设计

《第18课竹影》教案设计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二、讲授课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你可要留下遗憾了,不过还好,有人画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画得算是弥补一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5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

(二)读一读

读课文

(三)想一想

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四)议一议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答:(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Anatomy for art students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说一说

好,关于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区别,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其余的`要在美术课上学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要学习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篇20: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

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P106

(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与探究

1、三国谚语知多少。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预习教案

2.第一册三国鼎立

3.三国鼎立教案

4.《落花生》第2课时教学设计

5.《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

6.《桃花心木》第2课时教学设计

7.葡萄沟第2课时教学设计

8.《古诗》第2课时教学设计

9.《三顾茅庐》第1课时教学设计

10.《颐和园》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