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苏教版第五册第11课《第八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五册第11课《第八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2-05-28 15:14: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漩涡鸣人Narut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苏教版第五册第11课《第八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苏教版第五册第11课《第八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大家!

苏教版第五册第11课《第八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苏教版第11册练习3第3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1.把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4人。

2.在黑板上写上“名言交流会”,并加以美化。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训练要求。

2.指导。

(1) 启发谈话:名言以通俗而精炼的语言反映丰富而深刻的道理,难怪同学们在书上、报刊上看到它时,总喜欢把它抄录在自己的摘抄本里。这样做既可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又可以用它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个“名言交流会”,待会儿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讲给大家

听,看谁讲得最精彩。

(2)你知道哪些名言?在这些名言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3)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名言?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或说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的鼓舞、激励)

3.练习。

(1)让学生照刚才指导的样子轻声试说。

(2)学生轮流在小组里练讲,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当,听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每人练说的情况,并推选出代表。

2. 反馈。

3. 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

[要引导全班学生认真地听,并对同学的讲述作出评价,以鼓励为主]

第八题(略)

[苏教版第11册练习3第3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苏教版第11册练习3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练习3

[训练内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8道训练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用钢笔描红。

2.了解“一”的变调规律。

3.按要求写词。

4.照样子扩展句子。

5.熟记成语。

6.读背谚语。

7.说话练习。

8.学写毛笔字。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略)

二. 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请学生自由试读这两行词语,注意“一”的声调变化。

(2)指名读,思考:“一’’的声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对这两行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悟出:第一行的前三个词语,“一’’都在词末,故仍读本调第一声;后两个词语,因“切”、“致’’这两个字念第四声,在第四声字前面的“一”应该念成第二声;第二行词语中“一”,后面的“杯”、“条”、“本”、“丝”都不念第四声,“一”在非第四声字前面声调应该变读为第四声)

(3)集体读,加深体会。

(4)教师小结:“一”的变调是口头上的自然变化。拼写时,声调符号仍按原调标注。书上这样标,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一”的变调规律。

3.练习。

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读中进一步体会“一”的变调规律。

4.反馈。

(1)请学生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一”的声调要发生变化。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让学生认读以下词语:

万一 周一 二十一 百里挑一

一夜 一册 一遍 一阵

一把 一年 一顶 一根

一心一意 一前一后

三.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

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思考:在学过的词中有哪些词语含有看的意思?哪些词语含有“走”的意思?

(2)同桌进行讨论,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正确。

(3)指名回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回答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3.练习。

(1)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填写,其余学生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大声读读自己所填的词语。

4.反馈。

(1)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2)表扬做正确的同学,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名读题。

3.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4.指导。

(1)学生自由试读这两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何不同?

(3)学生进行比较,知道每组的后一个句子都是由前一个扩展来的,分别把“高”和“安静”具体化了。

(4)后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后一个句子显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安静”的程度,表达的意思更明白。)

(5)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5.练习。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笔在书上尝试填写。

(2)自由练读补充后的句子,凭借语感体会补充的内容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

4.反馈。

(1)指名汇报补充的情况。

(2)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苏教版第11册练习3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苏教版第11册练习3第2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的意思:

志同道合:志向相同,意见相合。

和衷共济: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利害一致,祸福相连。

众志成城:大家一条心,就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

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爱帮助别人。

3.练习。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练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本题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后请学生齐读。

(4)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要求联系课文《学会合作》来说说这几条谚语在意思上有何相同之处。

3.练习。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苏教版第11册练习3第2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关于第11课灯光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

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1.关于中彩那天的教学设计

2.关于窃读记的教学设计

3.关于图案花的教学设计

4.灯光教师教学设计

5.关于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设计

6.关于风来了的教学设计

7.关于《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8.关于课文《花钟》的教学设计

9.关于端午节的教学设计

10.关于草帽计的教学设计

篇5:第10课时练习课教学设计

第10课时练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练习十六第3~5、7、10、12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除数是两位数且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与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笔算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且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它的计算法则。

学生回顾,教师指名学生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巩固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指导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六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了解题意,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根据已知条件得出每天做俯卧撑个数的算式,再得出结果。

教师强调在题目中还要注意不同月份的天数不同。

2.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六第5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六第10题。

(1)指名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学生板演,全班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六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2.完成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可适时提示:要使商是一位数,则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要使商是两位数,则被除数的前两位大于除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大多数老师不喜欢上练习课,有的.认为练习课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有的认为只需几分钟时间,新课就结束了,没上头。要上好一节练习课确实不容易。在本节课中,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都有些困难。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采用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后有以下体会:

1.注重有序思考的方法。

观察平时的计算教学我发现:有些学生机械模仿,有些学生会做不会说。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法则,从而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做、说、评、改相结合。

练习课的教学,学生也应该“知其所以然”。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位学生动笔试一试,采用多种形式说一说,对做法或说法相互评一评,再把错误改一改。学生学得实在些,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篇6: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早》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执教者:徐姣   .2.23

教学提示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是著名作家吴伯箫。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2个只识不写的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发现话题

出示图片:

同学们,请看屏幕,知道他是谁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是的,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毕生追求真理,英勇战斗。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

出示:早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你最想知道的又是什么呢?

同学们,对于读懂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应该关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早》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第二,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第三,文章为什么要用“早”作为题目?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写的《早》这篇文章。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那么,文中的生字你们是不是都认识了呢?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出示:酿  朴  墨  寿  哪  默  瓣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里有两个生字的读音是一样的,请大家比较一下它们的字形的差异,然后,再拿出钢笔来把这两个字认真地描一描,临一临,细细体会它们写法。

出示:墨  默

下面这几个字,字形比较接近,也请你们比较一下它们的差异,然后,给它们组一组词,分辨它们的差异。

出示:瓣  辩  辨  辫

出示:匾  砚

这是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注意读准它们的字音。

课文都读了吧,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为了能更好地展示你们的读书水平,建议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把课文读一读,以做好充分地准备。好吗?

读完了课文,我们先来聊一聊第一问题:出示:《早》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课文是以游踪为序来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在课文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作者的游览路径:新台门→石桥→三味书屋→后园,空间转换十分自然。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启迪人们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珍惜清晨,珍惜春天,做“东风第一枝”。

三、精读理解

1.出示图片:

同学们,这就是鲁迅小时侯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请你们仔细观察,并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下三味书屋的陈设。

2.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呢?就让我们跟着吴伯箫爷爷一起走进三味书屋。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用笔画出有关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语句。

3.通过阅读,你们发现课文的是以什么顺序来介绍三味书屋的呢?同学们,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描绘是本文的重点之一,为我们展示了一则有顺序、有条理地介绍建筑房舍内陈设的绝佳范例。从刚才的交流中,同学们已经弄明白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以方位为顺序来介绍三味书屋的。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依次是:南墙上→东北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每个方位的陈设介绍得也非常清楚明白。

南墙上:南墙上有一个小洞,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

东北正中:挂一幅画。

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4.课堂小练笔: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我们教室的陈设。

课后作业:

1.选做题(任选一题完成)

(1)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及其他的一些小故事。

(2)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早》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7:苏教版《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网友来稿)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12课《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8个生字,认识两种笔画,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看懂图意,并结合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着的意思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初步读通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句,初步理解体会课文第二句的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认识8个生字,掌握其中4个生字,两种笔画,理解新词。

课前准备:

1、将课文插图制作成一幅大挂图,把“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制作成小贴图,以备上课作“贴一贴”找家游戏。

2、将儿歌制作成两幅投影片,将课后生字及笔顺规则制成投影片。

3、课文录音带及游戏用配乐录音带。

4、生字卡片及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提示课题:

1、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出示并板书课题(卡片),齐读课题。

12 . (师边写边叫学生看)

过渡: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

他们的家又分别在哪儿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挂图)听课文录音,请小朋友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看书)

3、出示课文投影图,指名试读课文,数数有几行?每人读一行,想想有几句话?

三、讲读课文:

1、看大挂图,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

y n ni o zh ng z gu

①出示卡片: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祖国

指名认读

2、讲读课文第一句,并结合贴图理解:

⑴出示组织讨论:白云的家哪儿呀?

谁上来给白云找找家?贴一贴

你怎么知道蓝天是白云的家?

谁来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指导朗读蓝天是白云的家。

⑵出示组织讨论:小鸟的家在哪儿呀?

你怎么知道的?

谁上来给小鸟找找家?

你能在课文的句子中读出来吗?

个别读,指导朗读树林是小鸟的家。sh l n

出示词卡:树林(看挂图)瞧,这是一棵树,许许多多树在一起就叫“树林”。树林里还有哪些小动物?

练习说话:树林是的家。所以说,树林是(所有动物)的家。

⑶出示组织讨论:鱼儿的家在哪儿呀?

谁给鱼儿来找找家?鱼儿离不开水。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在课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吗?

师小结:瞧,河水清清的,小鱼儿在水里游,多快乐呀!小河是鱼儿的家。小朋友可记住了,可千万别往小河里扔脏东西,不然小鱼就会生病的。

⑷出示“豆种”n t

组织讨论:种子的家又在哪儿呢? 出示词卡:泥土

你怎么知道种子的家在泥土里?(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师小结:(种子在土里吸收了好多好多营养,长得真快,没久就生根发芽了。所以说“泥土是种子的家”。)

⑸老师请四个小朋友分别读一读第一句话,再齐读。

3、个别读第二句。

⑴出示画满鲜花的中国地图投影,问这是什么?

zǔ guǒ

(2)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这就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的地方。我们称它为:祖 国

(3)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

(4)看了这幅图,你觉得我们的祖国像什么?再把句子读一读。

huā duǒ

(5)出示词卡:花 朵

(6)想一想,“我们”是谁?

小朋友就像花朵一样,在祖国大花园里幸福成长。

(7)指导个别读,齐读第二句。

4、配乐齐读儿歌。

5、做课间游戏。

四、学生字。

1、认识笔画“”

2、认读生字卡片:(出示生字及笔顺投影),说说你怎么记这些生字?

3、指导“土、云、们、我”笔顺规则,并重点指导“我”字笔顺,并在书上描红。

4、练写《习字册》上的“土、云、们、我”。

[苏教版《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网友来稿)]

篇8:《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盱眙县旧铺实验小学  程怀安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逾”、“跋涉”等词;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能辨别出麋鹿;

3.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麋鹿的传奇经历。

2.教学难点: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发现法、自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mí)鹿(lù)。

板书课题:17 麋鹿

请大家围绕课题,猜猜课文会介绍麋鹿的哪几个方面?

二、学习字词,了解文章梗概。

(一)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看看刚才自己提出的那个问题文中有答案吗?另外还要注意小黑板上的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想一想: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哪几方面?

(二)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阅读情况。

1.(出示小黑板)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难读的句子集中到这段文字里了,我们来读一读,好不好?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传说是姜子牙的坐骑。麋鹿是哺乳动物,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两千头。

2.指名读,学生评。

3.解释:(年逾古稀、跋涉、颠沛流离)

4.教师在黑板上写词语。并问学生:同学们能找到和这个词相对应的段落吗?

(1)教师板书:外形、生活习性,指名读第2、3 、4节。(读后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2)教师板书:传奇经历,指名读第5、6、7节。

师:好了,我们看一下,到目前为止,有哪一小节没读?这一节写什么?(麋鹿的生活环境)

(3)教师板书:生活环境,指名读第1节。

5.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

三、辨别比较,进一步认识麋鹿。

1.出示一张驯鹿图片,问学生:是麋鹿吗?

2.请再浏览课文2-4节,找出不是的理由。

3.讨论交流。相机板书:角  尾  毛  蹄

4.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理由,都是麋鹿区别于其他鹿的显著特点,作者紧紧抓住这些特点来写了。其实这头很像麋鹿的鹿叫“驯鹿”。

5.想看真正的麋鹿吗?现在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文中的三幅插图,再读读第2、3、4节中关键语句,把印象最深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四、学习第5-7自然段

过渡:刚刚我们谈到,文章主要写了麋鹿的哪几方面?从语言表述上来看,你觉得哪一方面最吸引人关注?(传奇的经历)你想了解吗?

1.先请同学们说说这一部分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也就是中心句。中心词是什么?)

2.出示“传奇”。什么叫“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解意:传,有“传说”的意思;奇,指奇异事迹。)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5-7节,并跟同桌谈谈你的理解。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国内:从早就有到几乎绝迹;国外:从相继死去到已经超过头;国内:回归故土、回归自然)

(1)列表体会麋鹿的经历。(小黑板出示)

时 间 情  况

3000多前…… 就有--逐渐减少--销声匿迹

1865年 发现了120头  陆续被盗往欧洲

19 惨遭厄运  几乎绝迹

(2)流落在国外的麋鹿的情况怎样?

(从“相继死去--18头--400多头--已经超过2000头)

5.体悟文中的情感。

请同学们先看看这些图表,接着读一读老师出示的一串词语:惊讶、悲伤、高兴、忧伤、愤恨、感动,然后再浏览课文第5-7节,说一说你的感受。

6.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1)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点拨:(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热爱自然。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五、总结。

(1)学生小结。

(2)麋鹿有传奇的经历,曾经“迷过路”,在以后的路途中,麋鹿还会迷路吗?课后请大家继续读这篇课文。

附:板书设计

17 麋鹿

生活环境

外形特点  “四不像”   角  尾  毛  蹄

生活习性

传奇经历

设计说明:

一、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字词教学,还是篇章的理解,都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品读、交流、感悟。比如,对于麋鹿的外形特点我都力求让学生去从具体的语段中去体会。

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从教学环节上来看,我打破常规,顺着学生的思路先教会学生如何辨认麋鹿,再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合乎学生好奇的心理。并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痛恨虐待动物的人们,从而在内心激起保护动物的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麋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9:狐假虎威(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两则成语的寓意,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认读文中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5个生字。指导书写生字:“派、虎、茂”。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的内容,练习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是难点。

教学准备:头饰、布景、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狐假虎威》内容,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2识记文中生字,指导书写“虎、茂、派”。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识记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狐假虎威”的含义。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激趣:

贴出虎、狐图:同学们,这是什么动物?

板书:狐虎

谁能说说你对这两种动物的有什么看法?

板书:狡猾威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语言故事:

板书:假威

齐读课题;质疑:有什么问题吗?(“假”什么意思?)

导入: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这些不认识的字。

2.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4.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狐狸的威风是假的,;老虎的威风是真的。)

5.是吗?你再把最后一节好好的读一读,想一想。(生读“狡猾的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看出来了吗?这里的“假”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6.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百兽根本就不怕狐狸,因为狐狸前面的是老虎,百兽是看到老虎才吓跑的。狐狸却骗老虎说是自己的威风吓跑了老虎。所以“假”是“借”的意思。)

7.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学生迅速查字典生回答)

8.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三、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之后,你感受到故事中的狐狸怎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狐狸的狡猾?

3.小组交流、讨论、并研究怎样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小组汇报、品味语言、教师点拨、研究朗读。

(1)感悟课文第2自然段:

“骨碌碌一转”“扯着嗓子”:表演:什么样?狐狸这时心里想什么?

“你敢吃我?”怎样读?

课件出示:“你敢吃我?”“你敢吃我?”狐狸再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和狐狸、老虎的心理。探究哪中读法更合适?练习、评议。

[结合上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发展想象力,并通过表演及引发争论,感悟狐狸心理和语气。不仅重视语言的感悟,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

(2)感悟第3自然段:

“老天爷”是什么人?狐狸是说话时什么语气?

指明朗读、评议。

(注意在学生朗读后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声音读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要将自己的表情放进去)

(3)感悟第4自然段中狐狸说的话:

指名读:思考:此时狐狸什么神态?(昂首挺胸、摇头摆尾)

赛读,感悟狐狸的狡猾。

(4)表演感悟狐狸的动作神态。

指名表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狐狸,、老虎、猴子、小白兔、野猪、梅花鹿。其他的小朋友当导演,看看他们表演得对不对。

通过导、演理解: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词什么意思?

5.总结归纳:我们不仅从语言上,也从动作神态上感受到狐狸的狡猾。它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词语比喻一种人,什么样的人呢?(自己没有本领,却仗着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的人。)

6.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1)自愿结合练习。

(2)带上头饰进行表演。

7.拓展思维:接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想一想,说一说。

[创设时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狐假虎威(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篇10:春笋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下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wushaov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 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现在已经是春天了,万物复苏,大地更新。小春笋也悄悄地生长出来,我们就来看看它们是怎么生长的,好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看图认识“春笋”。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现卡通式的春笋娃娃。

这就是春笋,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

2、知道春笋的一些小知识吗?教师作适当些补充。

3、(播放竹子的图片)这是春笋的爸爸妈妈,春笋是它们的娃娃。春笋慢慢地就会一节一节地往上长,长成竹子。

(边讲边播放课件:春笋一齐争着向上长的情景。)

4、喜欢春笋娃娃吗?打开书,去读一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小节号。

(3)根据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词。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安卡片。

指名认读后提醒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笋”:是读平舌音。

“再”:也是平舌音。注意“在”--“再”是同音字。

“迎”:是后鼻音。

“声”、“冲”:也是翘舌音。

“块”、“外”:注意声母之间的区别。

“长”: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zhǎng”、既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你能用“长”的两个读音分别来组词吗?

(2)出示词语。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1、 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

2、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评议、正音。

3、 指导读长句子。

(3)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4)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4、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再读读课文。

5、老师看同学们读得那么好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师范读课文。

6、师生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 这些生安中哪些是上下结构的字:(声、笑、节)

3、 教学偏听偏旁。

声:上面是“士字头,士兵的声音真响亮,所以是“士字头”。

“电”:跟哪个字很相近?怎样区别它们?

4、 看课后笔顺表,记忆这3个字的笔顺。

5、 师查、反馈。

6、 给这3个生字找朋友。

五、指导书写。

1、 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这3个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

2、 生自由说,师作适当补充。

声:上面的“士”字头约占田字格的1/3,下半部分要比上半部分略宽些。

笑、节:同样的,偏旁部首都是约占田字格的1/3,“节”下半部的“”要写在横中线上。

3、 师范写生字,生描红。

4、 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5、 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教学后记:学生初步了解春天的景色。笑会写成少字!

作者邮箱: wushaov@163.com

[春笋第一课时教案苏教版下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司马光》第一课时苏教版下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wushaov

5月27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2、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指导学习两 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听说过司马光的故事吗?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司马光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司马光举石砸缸救出了小伙伴。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司、光”。

二、整体感知

1、 放课文录音。学生看课文中的字。

2、 自由练习读,标出自然段,把觉得难读的字画出来。

3、 学生质疑。

4、 初识生字。

三、再读课文。

1、 自由练读,比一比哪些同学能把课文通顺,读流利。

2、 指名读,评议中多功能指出学生的优点。,再评不足。

3、 全班齐读。

四、认记生字

1、 抽生字卡开火车认读。

2、 交流。

五、学习第1自然段。

1、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情景。

2、 观察画面,想一想:花园里除了几个小朋友在玩,还有些什么?

3、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画的旁边出示名子: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有一只 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4、 自由读读这一句,试试能不能背下来。

5、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6、 学生评读。

六、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教师巡回检查,纠正写字姿势。

七、教学后记:学生会将园和圆混淆。

作者邮箱: wushaov@163.com

[《司马光》第一课时苏教版下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六年级下学期第13课《制作“火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火箭的结构会影响火箭的飞行状态。

科学探究:

1、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出水火箭模型。

2、在制作完成水火箭后能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

1、能有自己的想法来完成水火箭的设计,具有创新精神。

2、愿意接受他人的合理意见,反思和改进作品。

教学重点: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设计方案,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

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探究反冲力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

1.交流: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反冲力的作用;确定了制作“火箭”的动力以及材料,并将设计图画和材料清单记录了下来。

2.提问:大家准备好制作“火箭”了吗,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二、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并测试

1.制作“火箭”

谈话:下面,请拿出你们收集的材料,根据设计图开始制作吧!

2.测试“火箭”

提问:大家是不是很期待你的火箭发射升空。如果火箭真的发射成功了,我们该怎样评价火箭的飞行情况呢?

三、改进与再次测试

1.评估发现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火箭发射成功了吗,你观察到怎样的现象?

2.查阅资料:人类发射火箭失败例子

他是被公认为现代火箭技术之父的罗伯特?戈达德。他从1909年开始进行火箭动力学方面的理论研究,三年后点燃了一枚放在真空玻璃容器内的固体燃料火箭,证明火箭在真空中能够工作。他从1920年开始研究液体火箭,于1926年3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沃德农场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值得说明的是这张著名的图片其实发射成功前的3月8日拍摄的,当时这枚火箭并没有发射成功,在历经数次失败后,戈达德才打开了人类航天史新的 篇章。

3.改进“火箭”

提问:科学家不言败的科学精神是否感染到你?就让我们来说一说,你的“火箭”怎样才能成功发射?

交流:希望没有发射成功的同学,通过改进,你的“火箭”可以发射成功。

交流:已经成功发射的火箭的同学们,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改进火箭,让它飞的更远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火箭的情况,先来画一画“火箭”的改进设计图。

(学生画设计图)

提问:你打算怎样改进“火箭”呢?

交流:同学们发射以后,对自己火箭的飞行情况观察的十分细致,听取同学们的建议,用心思考改进方案。下面,让我们根据修改的设计方案,并重新制作模型吧!

(学生制作“火箭”)

交流:同学们都按照新设计的设计图制作好令你们更加满意的火箭。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记录单,把每次火箭飞行的距离记录下来,发射回来分享给大家。

(学生再次测试火箭)

四、再次改进并发射

1.再次评估

提问:你们的火箭飞得更远了吗?

2.再次改进“火箭”

交流: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其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于20xx年4月25日首次发射成功,随后主要承担了“天链一号”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和“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等发射任务。随着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火箭有了各种各样的任务。

提问:假如火星现在距离我们12米到13米,以一个呼啦圈作为“火星着陆点”,我们要发射一个火箭。你有什么办法让你的?“火箭”准确着陆吗?

提问:你们的火箭准确着陆了吗?你是怎么做到的?

交流:同学们不断的测试和改进你的火箭,完成了你们目前最满意的作品。如果你们还发现哪些适合制作火箭的材料,或者想到什么好点子,可以继续改进并测试你的火箭,让我们一起向太空进发!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苏教版第五册第11课《第八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练习3(第一课时)(苏教版上册) 教案教学设计

2.《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3.丰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赶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5.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7.航天飞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8.《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9.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0.《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苏教版第五册第11课《第八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