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案例
“驺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案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案例,希望大家喜欢!
篇1: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图以及三角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活动,来感知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认识和熟悉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在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来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教学难点 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关键 通过拼图、对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全等三角形图形变换中的对应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三角板、一对全等三角形硬纸版
学生------白纸一张 硬纸三角形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一)导课:教师----(演示课件)庐山风景,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大自然中庐山的唯一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把庐山的美景拍下来,可以洗出千万张一模一样的庐山相片。
篇2: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全章学习的开篇课,也是本章学习的主线,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对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和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观察,使学生对全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建立对应的概念,掌握寻找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方法,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全等三角形中严密的对应关系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提升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够准确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 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动手操作获得全等三角形 的体验,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练和性质;
难点: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突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观察、感受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创造全等三角形,加深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等; 2.学生准备:白纸、剪刀等。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手脑并用,理解新知→合作交流,应用新知→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师生互动,小结新知。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与学生谈话,努力走近学生之中。
2、游戏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大家来找茬游戏
引导:
1、观察两副图形在形状、大小、位置方面的共同点
2、两副图形形状、大小若相同该如何检验?
引导: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全等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一百元人民币)感知全等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手脑并用,感受新知
用剪刀在一张纸上剪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引出全等三角形教学。
2、观察诱导,探究新知。 (1)全等三角形相关概念
引导观察:课件操作演示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 引导学生类比得出全等三角形定义;
中国人民邮政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引导学生概括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
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表达式
引导学生书写全等三角形的表达式:△ABC≌△DEF,读作 :△ABC全等于△DEF。
温馨提示:
①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 ②全等符号“≌”中“∽”表示形状相同,“=”表示大小相等,合起来就是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即全等。
引导学生感悟:三角形全等表达式充分体现出数学的秩序性和精确性,使用规范的表达式将有助于解决相关的问题
(3)全等三角形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并概括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用几何语言表达全等三角形性质: ∵△ABC≌△DEF(已知) ∴AB=DE,AC=DF,BC=EF;
∠A=∠D,∠B=∠E,∠C=∠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手脑并用,体验新知
利用刚才剪下的两个全等三角形,在课桌上摆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再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究如何通过操作其中一个三角形使它们再次重合?
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只要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相同,不管位置怎样变化,都能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的方式使之重合。
(2)观察交流,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探索规律。 在全等三角形中,一般是: 1.有公共边,则公共边为对应边; 2.有公共角,则公共角为对应角;
3.最大边与最大边(最小边与最小边) 为对应边;最大角与最大角(最小角与最小角)为对应角;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发现规律。
针对所得的对应角、对应边情况引导学生总结:规范地写出全等三角形表达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表达式中字母的对应情况就能够,准确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三、合作交流,应用新知。
例:如图, △ABO≌△DCO ,指出所有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解:∵△ABO≌△DCO (已知) ∴AB=DC,BO=CO,AO=DO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D,∠ABO=∠DCO,∠AOB=∠DO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变式:若上图中△ABC≌△DCB ,试写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相等的角。
解: ∵△ABC≌△DCB (已知) ∴AB=DC,BC=CB,AC=B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 D,∠ABC=∠DCB,∠ACB=∠DB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如图,△ABD≌△EBC,AB=3cm,BC=5cm, 求DE的长.
解:∵△ABD≌△EBC,且AB=3cm,BC=5cm (已知)
∴AB=EB=3cm,BC=BD=5cm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DE=BD-EB=5-3=2cm
(2)如图,已知△ABC≌△ADE, 想一想: ∠ BAD= ∠ CAE吗?为什么?
解:相等,
∵△ABC≌△ADE(已知) ∴∠BAC=∠DAE(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BAC—∠DAC=∠DAE—∠DAC(等式性质) 即∠BAC=∠DAE
五、师生互动,小结新知。
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并把它与同伴一起分享。
1、全等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得规律。 (1)观察图形特点;
(2)观察表达式(对应关系)
六、布置作业。
课本P92习题15.1,第
2、4题。
七、教 后 感
······
板书设计:
15.1 全 等 三 角 形
定义:
表示 性质:
(学生板书)
篇3:全等三角形
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及的对应元素;
(2)知道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角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全等形及概念的引入
(1)动画(几何画板)显示:
问题: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美妙的关系吗?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
(2)学生自己动手
画一个三角形:边长为4cm,5cm,7cm.然后剪下来,同桌的两位同学配合,把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重合。
(3)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对应顶点、对应角以及有关数学符号。
2、性质的发现:
(1)电脑动画显示:
问题:对应边、对应角有何关系?
由学生观察动画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
3、 找对应边、对应角以及性质的应用
(1) 投影显示题目:
D、AD∥BC,且AD=BC
分析:由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故面积、周长相等。至于D,因为AD和BC是对应边,因此AD=BC。C符合题意。
说明: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知道中两个中,对应顶点定在对应的位置上,易错点是容易找错对应角。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
说明: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其即为对应元素:
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1)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说明:利用“运动法”来找
翻折法:找到中心线经此翻折后能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易发现其对应元素
旋转法:两个三角形绕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能够重合时,易于找到对应元素
平移法:将两个三角形沿某一直线推移能重合时也可找到对应元素
第 1 2 页
篇4:全等三角形
教材分析:
《三角形全等复习课内容》选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本套教材把三角形全等看作是三角形相似的特殊情况,同时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与命题与证明,尺规作图几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紧密,尤其是尺规作图中作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解释依赖于全等知识。本章中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的给出都通过学生画图、讨论、交流、比较得出,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供了机会。
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内容和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摆拼全等三角形和探求全等三角形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图形全等与平移、旋转、对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一些基本形式,在探求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然后利用角平分线为对称轴来画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会辨、会找、会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识别方法的复习,让学生体会辨别、探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一般方法,体会主动实验,探究新知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能力,几何语言的叙述能力及运用全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寻三角形以及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三片,现在他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那么你认为它应保留哪一块?(教师用多媒体)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意见
生:…………
师:上述问题实质是判断三角形全等需要什么条件的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来复习全等三角形。(引出课题)。
师:识别三角形及等的方法有哪些?
生:SAS 、 SSS、 ASA、 AAS 、 HL。
复习回顾:练习1、将两根钢条AA/、BB/中点O连在一起,使AA/、BB/绕着点O自由转动,做成一个测量工具,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判定△OAB≌△OA/B/现由( )
练习2、已知AB//DE,且AB=DE,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使△ABC≌△DEF,
你添加的条件是
(2)添加条件后,证明△ABC≌△DEF?
[根据不同的添加条件,要求学生能够叙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全等的现由,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述意见]
二、探求新知:
师:请同学们将两张纸叠起来,剪下两个全等三角形,然后将叠合的两个三角形纸片放在桌面上,从平移、旋转、对称几个方面进行摆放,看看两个三角形有一些怎样的特殊位置关系?
请同组合作,交流,并把有代表性的摆放进行投影。
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形式,为探求全等三角形打下基础,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学生的摆放形式很多,包括那些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1、一张矩形纸片沿着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ABC、DEF,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右图的形式,使点B、F、C、D处在同一条直线上,P、M、N为其他直线的交点。
(1)求证:AB⊥ED
(2)若PB=BC,请找出右图中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用多媒体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
师:图3中AB与E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同学生猜想一下结果。
生甲:AB垂直ED
师:为什么?可以从几方面来考虑?
生乙:可以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来考虑
生丙:可以考虑全等在已知条件下,显然有△ABC≌△DEF,故∠A=∠D,又∠ANP=∠DNC,所以,∠APN=∠DCN=900,即AB⊥ED。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演)
师:若PB=BC,找出右图中全等三角形,看看谁能找得最快?
生丁:△PBD≌△CBA(ASA)
师:板演,由AB⊥ED,可得到∠BPD=900,∠BPD=∠CBA,∠A=∠D,PB=BC,故有△PBD≌△CBA(ASA)。
师:还有其他三角形全等吗?
生:有,我连接BN,由勾股定理得PN=CN,就不难得到△APN≌△DCN。
(在错综复杂的图形中寻找全等三角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努力探求,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的错误,训练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例2、(动手画)(1)已知OP为∠AOB平分线,请你利用该图画一对以OP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全等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AOB和直线OP,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生总结:想要画出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只要在射线OA、OB上找到一对关于OP对称的点就可以了。
(2)利用上图作全等三角形方法,在△ABC中,∠B=600,∠ABC是直角,AD、CE是∠BAC,∠D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F,请判断FE与FD间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用三角尺和量角器准确画出此图,然后量出EF、FD的长度,看看EF与FD长度
关系如何?
生:基本相等。
生:长度相等。
师:如何来证明他们相等?注意审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等到有同学举手发言。
生:在AC上取点H,使AH=AE,则△AEF≌△AHF则EF=FH
师: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要证明线段相等要考虑三角形全等,而EF、FD所在两个三角形显然不全等,又AD是平分线,在AC上找出E关于AD有对称点H得到△AEF≌△AHF。
师:这样只能得到EF=FH。
生:再证明△FHC≌△FDC。
生:先求出AD、CE是角平分线∠APC=1200,则∠DPC=∠EPA=∠APH=600,所以∠HPC=
∠DPC=600,PC=PC,∠3=∠4,因为△HCP≌△DCP(ASA)所以PD=PH。
(看清题意,猜想结果是解决探究题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思考时间,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和交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
师生共同小结:
1、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形态,会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2、在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中能够寻找全等三角形。
3、利用角平分线的对称性构造三角形全等,并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性质解决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
4、运用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法可以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作业:
1、在例2中,如果∠ACB不是直角,而(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问:你在(1)中所得结论能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书本课后复习题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2、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除常规的鼓励就大胆思考,积极发言,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测试、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活跃,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教师从对完全更改,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助于创新
3、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全等三角形是几何部分内容说明书,有较强逻辑性,教师板演,以及在学生叙述中纠正学生的错误,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之一,同时学生学习习惯多方面的,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篇5:初中生全等三角形的案例
1、相似形、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
相似形: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定相同的图形。特例:全等形。
相似形的识别: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相等,即(或a:b=c:d),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黄金分割:将一条线段分割成大小两条线段,若小段与大段的长度之比等于大段与全长之比,则可得出这一比值等于0·618...。这种分割称为黄金分割,点P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较长线段叫做较短线段与全线段的比例中项。
例1:(1)放大镜下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似吗?
(2)哈哈镜中的形象与你本人相似吗?
(3)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相似形的例子吗/
例2:判断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是否成比例:
(1)2厘米,3厘米,4厘米,1厘米
(2)1·5厘米,2·5厘米,4·5厘米,6·5厘米
(3)1·1厘米,2·2厘米,3·3厘米,4·4厘米
(4)1厘米, 2厘米,2厘米,4厘米。
例3:某人下身长90厘米,上身长70厘米,要使整个人看上去成黄金分割,需穿多高的高跟鞋?
例4: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
矩形都相似吗?
正方形都相似吗?
2、相似形三角形的判断:
a两角对应相等
b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c三边对应成比例
3、相似形三角形的性质:
a对应角相等
b对应边成比例
c对应线段之比等于相似比
d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篇6:初中生全等三角形的案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1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掌握例2的结论.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l及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以及例2的结论.
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1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什么叫相似比?
2.叙述预备定理.由预备定理的题所构成的三角形是哪两种情况.
[讲解新课]
我们知道,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涉及的条件较多,需要有
三对对应角相等,三条对应边的比也都相等,显然用起来很不方便.那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
来研究能不能用较少的几个条件就能判定三角形相似呢?
上节课讲的预备定理实际上就是一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现在再来学习几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个三角形
全等的三个公理和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不同处仅在于前者是后者相似比等于1的情况,教学时可先指出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用类比的方法找出新的命题,如:
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SAS、ASA(AAS)、SSS、HL.
问:全等三角形判定中的“对应角相等”及“对应边相等”的语句,用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中应如何说?
答:“对应角相等”不变,“对应边相等”说成“对应边成比例”.
问:我们知道,一条边是写不出比的,那么你能否由“ASA”或“AAS”,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一个关于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新的命题呢?
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强调:(1)学生在回答中,如出现问题,教师要予以启发、引导、纠正.
(2)用类比方法找出的新命题一定要加以证明.
如图5-53,在△ABC和△ 中, , .
问:△ABC和△ 是否相似?
分析:可采用问答式以启发学生了解证明方法.
问: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哪几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答:①三角形的定义,②上一节学习的预备定理.
问:根据本命题条件,探讨时应采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答:预备定理,因为用定义条件明显不够.
问:采用预备定理,必须构造出怎样的图形?
答: 或 .
问:应如何添加辅助线,才能构造出上一问的图形?
此问学生回答如有困难,教师可领学生共同探讨,注意告诉学生作辅助线一定要合理.
(1)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 ,过D作DE∥BC交AC于E.
“作相似.证全等”.
(2)在△ABC边AB(或延长线上)上,截取 ,在边AC(或延长线上)截取AE= ,连结DE,“作全等,证相似”.
(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或延长线”的情况)
虽然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但通过刚才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 ,
∽ .
例1 已知 和 中 , , , .
求证: ∽ .
此例题是判定定理的直拉应用,应使学生熟练掌握.
例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5-54,在 中,CD是斜边上的高.
求证: ∽ ∽ .
该例题很重要,它一方面可以起到巩固、掌握判定定理1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应用很广泛,并且可以直接用它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教材上排了黑体字,所以可以当作定理直接使用.
即 ∽△∽△.
[小结]
1判定定理1的引出及证明思路与方法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两种辅助线作法的思路.
2.判定定理1的应用以及记住例2的结论并会应用.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38中A组3、4.
篇7:数学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角边”条件,会把“角边角”转化成“角角边”。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归纳论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角角边”三角形全等的探究。
【教学难点】
将三角形“角边角”全等条件转化成“角角边”全等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复习旧知三角形“角边角”全等判定定理:两角和它们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课后作业:书后相关练习题。
篇8:苏教版全等三角形教案
苏教版全等三角形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规律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在探索全等三角形条件及其运用过程中,培养有条理分析、推理,并进行简单的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思考、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了解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开拓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难点:寻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后的一节课、將中间的边变为角探讨、学生一定能理解,根据之前的学情、学好这一节课有把握。
课前准备 全等三角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能说出是哪四种吗?
[生]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角一边.
[师]很好,这四种情况中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种,三内角对应相等不能保证两三角形一定全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今天我们接着研究第三种情况:“两边一内角”.
(一)问题: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内角,那么它有几种可能情况?
[生]两种.
1.两边及其夹角.
2.两边及一边的对角.
[师]按照上节方法,我们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究.
(二)探究1: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 A/B/、AC=A/C/、∠A=∠A/(即保证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三角形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探究2:先画一个任意△ABC,再画出△A/B/C/,使AB= A/B/、AC= A/C/、∠B=∠B/(即保证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活动:
1.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ABC与△A/B/C/,将△A/B/C/剪下,与△ABC重叠,比较结果.
2.作好图后,与同伴交流作图心得,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教师活动:
教师可学生作完图后,由一个学生口述作图方法,教师进行多媒体播放画图过程,再次体会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
二 、探究
操作结果展示:
对于探究1:
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
1.画∠DA/E=∠A;
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
3.连结B/C/.
将△A/B/C/剪下,发现△ABC与△A/B/C/全等.这就是说: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小结 :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和“SAS”.
如图,在△ABC和△DEF中,
对于探究2:
学生画出的图形各式各样,有的说全等,有的说不全等.教师在此可引导学生总结画图方法:
1.画∠DB/E=∠B;
2.在射线B/D上截取B/A/=BA;
3.以A/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画弧,此时只要∠C≠90°,弧线一定和射线B/E交于两点C/、F,也就是说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满足条件,而两个三角形是不可能同时和△ABC全等的.
也就是说: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所以它不能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归纳总结:
“两边及一内角”中的两种情况只有一种情况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即: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三、应用举例
[例]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结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师生共析]如果能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
在△ABC和△DEC中,AC=DC、BC=EC.要是再有∠1=∠2,那么△ABC与△DEC就全等了.而∠1和∠2是对顶角,所以它们相等.
证明:在△ABC和△DEC中
所以△ABC≌△DEC(SAS)
所以AB=DE.
1.填空:
(1)如图3,已知AD∥BC,AD=CB,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C≌△CDA,需要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一是AD=CB(已知),二是___________;还需要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2)如图4,已知AB=AC,AD=AE,∠1=∠2,要用边角边公理证明△ABD≌ACE,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中,已具有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条件可以证得吗?).
四、练习
1. 已知: AD∥BC,AD= CB(图3).
求证:△ADC≌△CBA.
2.已知:AB=AC、AD=AE、∠1=∠2(图4).
求证:△ABD≌△ACE.
五、课堂小结
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
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3——44页习题12.2中的第3,选做题:第4题题
七、板书设计
篇9:全等三角形讲解教案
全等三角形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记边角边公理的内容;
(2)能应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能力目标:
(1) 通过“边角边”公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 通过几何证明的教学,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和形成质疑的.习惯;
(2) 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
教学过程:
1、公理的发现
(1)画图:(投影显示)
教师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
(2)实验
让学生把所画的 剪下,放在原三角形上,发现什么情况?(两个三角形重合)
这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3)公理
启发学生发现、总结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作用: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之一。
应用格式:
强调: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所以找条件归结成两句话:已知中找,图形中看。
3、平面几何中常要证明角相等和线段相等,其证明常用方法:
证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角平分线定义;等式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地。
证线段相等的方法――中点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等式性质。
2、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总结。
分析:(设问程序)
“SAS”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已知条件给出了几个?
由图形可以得到几个条件?
解:(略)
(2)讲解例2
投影例2:
例2如图2,AE=CF,AD∥BC,AD=CB,
求证:
学生思考、分析,适当点拨,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定出证明,一名学生板书。教师强调证明格式:用大括号写出公理的三个条件,最后写出结论。
(3)讲解例3(投影)
证明:(略)
学生分析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教师点评)
(4)讲解例4(投影)
证明:(略)
学生口述过程。投影展示证明过程。
教师强调证明线段相等的几种常见方法。
(5)讲解例5(投影)
证明:(略)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后,让学生口述证明思路。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在“证明”二字的后面,先将所作的辅助线写出,再证明。
3、课堂小结:
(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AS
(2)公理应用的书写格式
(3)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56#6、7
b上交作业P57B组1
思考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篇10:初二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 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 如:
边
0
1
2
3
角
3
2
1
0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 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 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 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 △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 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 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 你还有哪些疑问?
篇11:苏教版全等三角形教案
苏教版全等三角形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三角形全等条件小结.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全等三角形条件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操作、归纳获得数学规律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探究、归纳、交流,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边角边后的一节课、有全面的学习经验、探讨出 角边角(ASA) 角角边(AAS)学生一定能理解。
课前准备 全等三角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三种:①定义;②SSS;③SAS.
2.[师]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呢?
二 、探究
[师]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生]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做一做: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自己动手操作,然后与同伴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检查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活动结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
规律: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师]我们刚才做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三角形ABC,能不能作一个△A/B/C/,使∠A=∠A/、∠B=∠B/、AB= A/B/呢?
[生]能.
学生口述画法,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加深对“ASA”的理解.
[生]①先用量角器量出∠A与∠B的度数,再用直尺量出AB的边长.
②画线段A/B/,使A/B/=AB.
③分别以A/、B/为顶点,A/B/为一边作∠D A/B/、∠EB/A,使∠D/AB=∠CAB,∠EB/A/=∠CBA.
④射线A/D与B/E交于一点,记为C/
即可得到△A/B/C′.
将△A/B/C′与△ABC重叠,发现两三角形全等.
[师]于是我们发现规律: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这又是一个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生]在一个三角形中两角确定,第三个角一定确定.我们是不是可以不作图,用“ASA”推出“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呢?
[师]你提出的问题很好.温故而知新嘛,请同学们来验证这种想法.
三、练习
如图,在△ABC和△DEF中,∠A=∠D,∠B=∠E,BC=EF,△ABC与△DEF全等吗?能利用角边角条件证明你的结论吗?
证明:∵∠A+∠B+∠C=∠D+∠E+∠F=180°
∠A=∠D,∠B=∠E
∴∠A+∠B=∠D+∠E
∴∠C=∠F
在△ABC和△DEF中
∴△ABC≌△DEF(ASA).
于是得规律:
两个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四、例题
[例]如下图,D在AB上,E在AC上,AB=AC,∠B=∠C.
求证:AD=AE.
[师生共析]AD和AE分别在△ADC和△AEB中,所以要证AD=AE,只需证明△ADC≌△AEB即可.
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在△ADC和△AEB中
所以△ADC≌△AEB(ASA)
所以AD=AE.
[师]请同学们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做一个小结.
学生活动:自我回忆总结,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补充.
有五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边边边(SSS)
3.边角边(SAS)
4.角边角(ASA)
5.角角边(AAS)
推证两三角形全等,要学会联系思考其条件,找它们对应相等的元素,这样有利于获得解题途径.
练习: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五、课堂小结
我们有五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判定定理:边边边(SSS) 边角边(SAS) 角边角(ASA) 角角边(AAS)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44页习题12.2中的第6,选做题:第11题
七、板书设计
篇12: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三角形》这一章的主线,在知识结构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等内容都要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充分的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尽量扩充他们的知识范畴。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设疑——实验——发现——总结”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变式练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1.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方法: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识别抽象的图形和知识点从而突出和掌握重点。)
四、教学难点:
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在对应边,对应角的识别,查找中运用动画的展示,使学生能直观认识该知识点,化难为易,从而突破该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用具:
篇13: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章第1节《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全等三角形是《三角形》这一章的主线,在知识结构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等内容都要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加以解决;在能力培养上,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充分的掌握该知识点,同时尽量扩充他们的知识范畴。在教学中,采用的是“设疑——实验——发现——总结”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变式练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等三角形有关概念的学习,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教学重点:
1.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方法:利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的识别抽象的图形和知识点从而突出和掌握重点。)
四、教学难点:
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在对应边,对应角的识别,查找中运用动画的展示,使学生能直观认识该知识点,化难为易,从而突破该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为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剪刀,直尺,硬纸,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方面
从复习全等图形方面入手,展示一些直观的图形,接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翻新一个旧的三角形的纸样 让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尝试,从而发现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画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通过以上的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辨析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此环节约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解方面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通过动画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先展示动画)。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此环节学生约用2分钟进行讨论分析)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以动画的形式,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和直观判断能力。(此环节约用时7分钟)
3.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法
介绍全等符号,说明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此环节用时约2分钟)
4.议一议
方法:(1)小组活动,展示部分小组的解决方案
(2)动画展示解决方案
(3)知识点的扩充:动画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识别中对应边,对应角的查找。
以上环节主要趋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认识团队的力量和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知识范畴。(此环节约用时8分钟)
(三)课堂练习(此环节约用时18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练习题目,让学生一一解答。主要是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此环节约用时2分钟)
经过以上的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一步骤中,我准备利用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小结和归纳。
(五)作业布置(约用时1分钟)
(六)板书设置
篇14: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模拟题
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模拟题
临近中考,学生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光跟着老师跑没用。因为每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复习进度也不同。数学网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中考数学备考模拟题,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选择题
1. (山东东营,第4题3分)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A. 如果a2=b2,那么a=b
B.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 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段相等
D.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考点: 命题与定理.
分析: 利用菱形的判定、旋转的`性质及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对每个选项进行判断后即可得到正确的选项.
解答: 解:A、错误,如3与﹣3;
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故错误,是假命题;
C、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段不一定相等,故错误,是假命题;
2.(四川遂宁,第9题,4分)如图,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S△ABC=7,DE=2,AB=4,则AC长是()
A. 3 B. 4 C. 6 D. 5
考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
分析: 过点D作DFAC于F,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DE=DF,再根据S△ABC=S△ABD+S△ACD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解答: 解:如图,过点D作DFAC于F,
∵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DEAB,
DE=DF,
由图可知,S△ABC=S△ABD+S△ACD,
3.(2014四川南充,第5题,3分)如图,将正方形OABC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是原点,A的坐标为(1, ),则点C的坐标为()
A.(﹣ ,1) B. (﹣1, ) C. ( ,1) D. (﹣ ,﹣1)
分析:过点A作ADx轴于D,过点C作CEx轴于E,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OAD=COE,再利用角角边证明△AOD和△OCE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OE=AD,CE=OD,然后根据点C在第二象限写出坐标即可.
解:如图,过点A作ADx轴于D,过点C作CEx轴于E,
∵四边形OABC是正方形,OA=OC,AOC=90,COE+AOD=90,
又∵OAD+AOD=90,OAD=COE,
在△AOD和△OCE中, ,△AOD≌△OCE(AAS),
4. (2014益阳,第7题,4分)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如果添加一个条件使△ABE≌△CDF,则添加的条件 是()
(第1题图)
A. AE=CF B. BE=FD C. BF=DE D. 2
考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分别分得出即可.
解答: 解:A、当AE=CF无法得出△ABE≌△CDF,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B、当BE=FD,
∵平行四边形ABCD中,
AB=CD,ABE=CDF,
在△ABE和△CDF中
,
△ABE≌△CDF(SAS),故此选项错误;
C、当BF=ED,
BE=DF,
∵平行四边形ABCD中,
AB=CD,ABE=CDF,
在△ABE和△CDF中
,
△ABE≌△CDF(SAS),故此选项错误;
D、当2,
∵平行四边形ABCD中,
AB=CD,ABE=CDF,
在△ABE和△CDF中
,
5. (20江苏南京,第6题,2分)如图,在矩形AOBC中,点A的坐标是(﹣2,1),点C的纵坐标是4,则B、C两点的坐标分别是()
(第2题图)
A.( ,3)、(﹣ ,4) B. ( ,3)、(﹣ ,4)
C.( , )、(﹣ ,4) D.( , )、(﹣ ,4)
考点: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首先过点A作ADx轴于点D,过点B作BEx轴于点E,过点C作CF∥y轴,过点A作AF∥x轴,交点为F,易得△CAF≌△BOE,△AOD∽△OBE,然后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求得答案.
解答:过点A作ADx轴于点D,过点B作BEx轴于点E,过点C作CF∥y轴,过点A作AF∥x轴,交点为F,
∵四边形AOBC是矩形,AC∥OB,AC=OB,CAF=BOE,
在△ACF和△OBE中, ,△CAF≌△BOE(AAS),
BE=CF=4﹣1=3,∵AOD+BOE=BOE+OBE=90,
AOD=OBE,∵ADO=OEB=90,△AOD∽△OBE, ,即 ,
OE= ,即点B( ,3),AF=OE= ,
6.(2014扬州,第8题,3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AD=6,ABBC,ADCD,BAD=60,点M、N分别在AB、AD边上,若AM:MB=AN:ND=1:2,则tanMCN=()
(第3题图)
A. B. C. D. ﹣2
考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面积;角平分线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连接AC,通过三角形全等,求得BAC=30,从而求得BC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得CM的长,
连接MN,过M点作MEON于E,则△MNA是等边三角形求得MN=2,设NF=x,表示出CF,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得MF,然后求得tanMCN.
解答: 解:∵AB=AD=6,AM:MB=AN:ND=1:2,
AM=AN=2,BM=DN=4,
连接MN,连接AC,
∵ABBC,ADCD,BAD=60
在Rt△ABC与Rt△ADC中,
,
Rt△ABC≌Rt△ADC(LH)
BAC=DAC= BAD=30,MC=NC,
BC= AC,
AC2=BC2+AB2,即(2BC)2=BC2+AB2,
3BC2=AB2,
BC=2 ,
在Rt△BMC中,CM= = =2 .
∵AN=AM,MAN=60,
△MAN是等边三角形,
MN=AM=AN=2,
过M点作MEON于E,设NE=x,则CE=2 ﹣x,
MN2﹣NE2=MC2﹣EC2,即4﹣x2=(2 )2﹣(2 ﹣x)2,
解得:x= ,
EC=2 ﹣ = ,
7.(2014年山东泰安,第16题3分)将两个斜边长相等的三角形纸片如图①放置,其中ACB=CED=90,A=45,D=30.把△DCE绕点C顺时针旋转15得到△D1CE1,如图②,连接D1B,则E1D1B的度数为()
A.10 B. 20 C. 7.5 D. 15
分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DCE=60,旋转的性质可得BCE1=15,然后求出BCD1=45,从而得到BCD1=A,利用边角边证明△ABC和△D1CB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D1C=ABC=45,再根据E1D1B=BD1C﹣CD1E1计算即可得解.
解:∵CED=90,D=30,DCE=60,
∵△DCE绕点C顺时针旋转15,BCE1=15,
BCD1=60﹣15=45,BCD1=A,
在△ABC和△D1CB中, ,△ABC≌△D1CB(SAS),
8.(2014年四川资阳,第6题3分)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C. 对角线垂直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D.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考点: 命题与定理.
分析: 利用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对每个选项逐一判断后即可确定正确的选项.
解答: 解:A、有可能是等腰梯形,故错误;
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故错误;
C、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故错误;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中考数学备考模拟题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篇15:数学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
数学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
一.定义
1.全等形:形状大小相同,能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
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二.重点
1.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边边]
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
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角边角]
AAS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开业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角边]
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斜边,直角边]
4.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5.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数学的由来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数学的希腊语意思是“学问的基础”。
“数学”一词是来自希腊语,字面意思有学习、科学之意。它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就已经出现。
在中国古代,数学叫作算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中国古代的算术是六艺之一(六艺中称为“数”)。
数学主要的学科首要产生于商业上计算的需要、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测量土地及预测天文事件。这四种需要大致地与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即算术、代数、几何及分析)等数学上广泛的领域相关连著。
近似数的精确度
(1)用四舍五入法表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2)用进一和去尾两种方法表示
用有效数字的个数表述。有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的数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在通常情况下,近似数相加减,精确度最低的一个已知数精确到哪一位,和或者差也至多只能精确到这一位。
在通常情况下,近似数相乘除,有效数字最少的一个已知数有多少个有效数字,积或者商也至多只能有同样多个有效数字。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案例】相关文章:
1.全等三角形教案
10.三角形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