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2022-06-25 08:12: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猪睡很久我没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篇1: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寓言,读出韵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郑人买履》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你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指导学生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你听过或读过哪些寓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则寓言。

3.自读《郑人买履》,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事?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又很好地领悟了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能够深入的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再指名读。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是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可不容易,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学会它,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进行学习呢?(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4)请大家运用以上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时多读几遍课文,再解决不了的大家一起来帮你。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2.小组探究学习

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全班共同研究。

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哪些疑问?(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决争议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小结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样吗?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情感表达的机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讲故事的内容,学生既对学习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又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学得轻松、主动、愉快,体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

5.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三、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再讨论。)

3.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这则文言文故事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最大的特点。

4.生活中有没有像“郑人”这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点评:“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的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环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又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使学生们对寓言的学习走向深入、走向生活。]

四、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我们一起来总结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方法预习《刻舟求剑》,并把《郑人买履》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

2.写一写学习《郑人买履》后的感受。

3.排练课本剧《郑人买履》。

[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上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一个更宽松的学习氛围,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更充分地学习。]

第二课时:学习《刻舟求剑》

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说说通过上节课学习《郑人买履》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寓意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来谈。)

二、自读自悟,读懂、读通全文

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整体了解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

2.同桌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

3.教师重点检查难句。

引导学生理解:遽契其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不亦惑乎

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

评议:讲得是否语句通顺连贯,情节是否生动,故事有没有讲清楚。

[有了学习《郑人买履》的基础,可让学生根据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

5.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文短小,课堂上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明确寓意,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

1.涉江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明理需要深入地理解、需要全面地体会,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领悟。]

四、熟读、背诵课文

1.练习熟读,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意境。

2.同桌互相提问讲清句子的意思。

五、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

2.归纳学习方法,提出以后学习的希望。

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吗?你想怎样提醒他呢?

课后作业

1.搜集短小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寓意。

2.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读《两小儿辩日》,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适当拓展学习领域,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升,时时让学生感到课本之外还有精彩处。)

[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

篇2:古代寓言《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案

复习内容:《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复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 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来指导现实生活。

复习重难点:目标2、3

自学

一、《郑人买履》

1、《郑人买履》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____家, 家学说集大成者 。

2、故事分为两层:第一层写:______,第二层写______。

3、找出最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我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不少于3个),说说其中任一个的寓意。

5、背默课文及翻译。

课文:

翻译:

二、《刻舟求剑》

1、《刻舟求剑》选自 ,亦称 ,是 (时间)秦相 组织编写的 集。

2、这个故事分为两层:第一层写:______,第二层写______。

3、背默课文及翻译。

课文:

翻译:

点拨: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点拨

1、掌握基本知识结构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②古今异义。

③一词多义。

④通假。

⑤词类活用。

2、断句

3、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①补充省略的.部分。

②调整语序。

③适当增减。

4、多读放声的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

检测:

一, 学习《郑人买履》,回答问题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忘持度。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④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⑤宁信度,无自信也。

2、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道理:

现实意义:

3、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刻舟求剑》,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每句一处停顿)

(1)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

(2)何 不 试 之 以 足。

(3)是 吾 剑 之 所 从 坠 。

(4)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4、下列句中“之”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两项是 ( )( )

A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而忘操之 D反归取之

E何不试之以足 F是吾剑之所从坠 G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篇3:《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 授课时间:5月12日--13日

二、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2、难点:“寓、截”的识记。“费、望、算”的书写。感悟寓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课件、投影仪

五、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读过成语故事吗?举例说说。

(像《刻舟求剑》那样,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学习“寓”字。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学习第一则寓言)

1、读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 (想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3、想 (你读懂了什么?)

4、问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讨论。

1、检 (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读 (分自然段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3、议 (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为什么在田边转来转去?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他的心情怎样?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这个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切,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这是故事的起因。)

◎指名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并回答:那个人想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他自己感觉怎样?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课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还认为“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是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并回答:拔苗的结果怎样?

结果禾苗都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提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这个人错在哪里?

1.禾苗只能自己慢慢生长。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被拔断了,所以禾苗死了。

2.这个人急于求成,所以把事情办坏了。

3.这个人错就错在不管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把事情办坏了。

(二)自己遇到过哪件事,因为急于求成结果办坏了?(举例)

(三)你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办任何事情如果急于求成,不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师写生看。

3、生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寓言 寓意 焦急 焦虑 喘气 计算 算盘

一截 拦截 丢失 费力 浪费 盼望 张望 气喘嘘嘘

2、看图讲故事。

3、说一说《揠苗助长》这则寓言的寓意。

4、这节课我们将用上节课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来学习另一则寓言。齐读课题。识记“守”。

(二)自学课文,自读感悟。

1、读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2、记 (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想 (你读懂了什么?)

4、问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小组合作

1、检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2、读 (评一评准读得好,好在哪里?)

3、议 (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指导书写。

1、分析字型及结构。

2、生试写“守、肥、桩、比”,评价后再写。

3、生抄写生字。

27、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急--拔苗--苗死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守株待兔:干活--捡兔--等兔--等不到

庄稼全完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八、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阅读寓言故事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寓言两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王淑霞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守株待兔、窜出、撞、树桩、乐滋滋、锄头、掩耳盗铃、掩住、发觉”

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寓言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的道理。

4.提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思想教育: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的道理。

重、难点:探究种田人、盗铃人事与愿违的原因以及给人们的启示。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二、学习第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释题入手,诱发兴趣。

①读题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说明题目《掩耳盔钤》意思的句子吗,

(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档。)

(2)读通读顺课文,再看看插图,你有什么问题?

①那个人为什么要“掩耳盗铃”?

②他怎么会想出这样愚蠢的办法?

门》学习生字,鼓励学生发现读准生字的读音和记住字形的方法。与同学互相交流。

(3)说说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精读课文,了解寓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出示“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①学生反复读,再观察插图。

②想想、议议: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

被人发觉,可他为什么还是这么做,他是怎么想的?

③指名汇报小组讨论情况。

3.指导背诵。

(1)学生自己练读,也可找好朋友练读,互相取长补短。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要像平时讲故事那样,语调要轻松、幽默。

(3)指导学生按“愉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的顺序来复述课

文。

(4)在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完成背诵任务。

4.迁移拓展,悟明道理。

自由读课文,说说学习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1.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能说明题目的句子。(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

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2)自由读课文,把遇到的生字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3)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合作学习,了解寓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读自解,把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全班评议。

(4)自由读最后一段,想想你能把种田人“守株待兔”的结果用一个词语归纳吗?(一

无所获,一无所得,一无所有……)

3.朗读背诵。

(1)学生自由练读或合作练读。

(2)指导学生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复述,要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3)在朗读、复述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悟道明理

1.自由读课文,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什么。

2.那个种田人坐在树桩旁边在想什么?要是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读读其他的寓言。

板书设计:

32 寓言两则

守株待兔----不劳而获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课后小记:

[寓言两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板书)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4n”,不要读成“qu1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篇6:《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丢丢

不补赶快堵

又少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2、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受益非浅。在生活中,这些道理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明智。

篇7:《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反复朗读悟出道理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坊读轻声

窟窿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⑴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⑵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⑶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⑷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⑴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⑵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⑶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⑷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

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教学目标

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

大黑板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

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⑴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⑵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⑴齐读;

⑵自由读;

⑶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

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①角色:坐车人;

②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

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⑴分担角色;

⑵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3、搜集古代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篇8:《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

3.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求治到不治的经过。

学习难点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活动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神射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初解课文。

活动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对字词有哪些质疑?学习生字,释词掌握识字方法,理解重点词识字释词。

活动3.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两则寓言各讲了件什么事?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读文交流,汇报成果了解寓意。

活动4.细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飞卫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呢?读文讨论讨论并回答深入理解寓意。

拓展升华你对两则寓言的体会是什么?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代表回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2.你觉得是什么害了蔡桓公的性命?

3.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不信

请治皮肉之间不高兴比理睬

肠胃非常不高兴

不治―深入骨髓浑身酸痛---病死

作业设计

1.将下面技能与其基本功搭配连线。

射箭练腕力

唱歌练基本招式

书法练眼力

武术练丹田之气

教后反思

篇9:《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13、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1、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会先买点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四、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篇10:25古代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大要教学范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25古代寓言两则

郑人买履 代码 六年级(下册)

备课教师 郭文武 辅导教师 设计日期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寓言内容,领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难点:弄懂寓言寓意,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预习要求:

1、自学2个生字,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

法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买过鞋吗?你是怎样买鞋的?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一个郑国人是怎样买鞋的。(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指导(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师生听,并请生评价。

(2)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其他学生模仿练习。

(3)运用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的方式熟读课文。

(4)指名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下面学习过渡)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这个郑国人是怎样买鞋的?

1、出示自学指导(二)

借助注释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练习讲这个故事,并在小组中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先解释带点的字,再把每句话的意思写下来。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反:______ 市罢:______ 遂:_____  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______   度:________     无自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讲讲这个故事。(为下面学习过渡)

(三)、 感悟道理,感情朗读。

过渡语: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1、出示自学指导(三)

学了这则寓言故事,请你谈谈这个郑国的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懂得了什么?然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当堂训练(1、2题随文检测)

1、先解释带点的字,再把每句话的意思写下来。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反:______ 市罢:_______遂:_______ 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_______  度:________      无自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常生活中有像郑人这样的人吗?请举例说明。

五、学习反思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运用了那些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

宁信度

郑人买履 死板、教条

无自信

[25古代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大要教学范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古代寓言》之《郑人买履》 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之《郑人买履》 教案教学设计

【理论支持】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 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郑人买履》的教学设计要坚持“以读为本”、“读思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注重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自己会学,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本课重要词句的含义。

3.让学生懂得做事迷信教条而 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履、度、操、反、遂、宁”等词的含义。

2.懂得本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1.收集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并说说它所蕴含的道理。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布置的预习练习题。

课内探究

一、学

1.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说说这些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本课的初步感受。

3. 自主阅读

【出示幻灯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读不准的标出来。

(2)解释“度、坐、操、反、及、罢、遂、之”的意思。

(3)对照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4)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

(这 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此外,带着目 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

4.小组合作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这4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

二、导

1.全班交流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

【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郑人买履》的教学设计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 的。】

2.精讲点拨。

对学生自主思考题(3)(4)的点拨:

(1)对照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点拨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重点是字词,书底下的注释在平时学习时要熟读记忆,在以后碰到的文言文中要学会迁移,还需要反复诵读文言文 ,联系上下文把意思弄明白,翻译时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要落实到位。如《郑人买履》中特别要注意“度、操、反、及、罢、遂、之”等重要字词的意思,然后我们可以结合注释,联系以前所学,有时还可以组词,再结合上下文,大体意思就可以讲出来了。

【参考答案】

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事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您的 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方法】

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而分析人物形象,则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任务。我们通过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感知,可以准确领悟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完成对人物的审美品读,从而有效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从《郑人买履》中郑人所说“吾忘持度”、“宁信度,无自信也”,我们可以看出郑人是一个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的人。

【参考答案】

郑人是一个固执、不知变通、迂腐的人。

3.深度探究

探究题: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方法】

寓言故事不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让人能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本课的故事写得很精彩,通过人物对话更深刻地揭示出郑人的心理,增强了寓言故事的讽刺意味。

【参考答案】

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尤其是显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效果。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三、练

1.涵咏积累:背诵课文以及“度、坐、操、反、及、罢、遂、之”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2. 达标测评:学生完成课堂检测。

3.反馈矫正: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

课后提升

1.同步阅读:《揠苗助长》。

2.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

3.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

课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本课重要字词“履、度、操、反、遂、宁”等的含义。

3.让学生懂得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自学辅助资料

作者介绍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出身韩国贵族,韩非见韩国国势日益削弱,曾上书韩王,建议变法,主张修明法制,富国强兵,求人任贤,但未被采纳。他观察过去政治的得失变化,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他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大道理,书中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如扁鹊治病、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预习练习题

一、给黑体字注音。

郑人买履( ) 自度其足( ) 置之其坐( )

吾忘持度( ) 遂不得履( ) 宁信度( )

二、解释黑体字。

自度其足( ) 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及反( )

吾忘持度( ) 遂不得履( ) 宁信度( ) 无自信也( )

三、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本文的体裁是 。

2.韩非, (时 期) 家, 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

一、lǚ duó zuò dù suì nìng

二、量长短 同“座”座位 到 拿 同“返”返回

量好的尺码 终于 宁可 不

三、1.《韩非子》 寓言故事

2. 战国 哲学家 法家

课堂思考题

一、自学思考题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读 不准的标出来。

(2)解释“度、坐、操、反、及、罢、遂、之”的意思。

(3)对照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4)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深度探究题: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堂达标测评题

阅读下面的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 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遂不得履( )( ) 宁( )信度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 (2)及返

(3)遂不得履 (4)何不试之以足

3.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4.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

(1) 通

(2) 通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duó dù suì lǚ nìng

2.操:拿,携带;及:到,等到;遂:终于;履:鞋;以:用。

3.①他先量好了自己的脚,却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②宁可相信量好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坐”同“座”、“反”同“返”。

5.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课后提升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 ) 揠之( ) 苗则槁矣( )

2.解释下列的字。

悯 长揠 谓

予 趋槁 非徒

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返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③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6.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mǐn yà gǎo

2.悯:耽心、忧虑; 长:生长、发育; 揠:拔; 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槁:干枯; 非徒:不仅,只是。

3.D

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

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

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

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篇12:郑人买履 教案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重 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打一物) (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 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5*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 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 题

三、合作探究 3*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10*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 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 代替本字。 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 )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 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 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10*

理解句意

讲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 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10*

A 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 里?并反复朗读。

B 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 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 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1*

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郑人买履》课堂练习

姓名 班级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 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 )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 倒装句

篇13: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

11、寓言两则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三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小心、着急、记号、盼望”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懂得寓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懂得“刻舟求剑”与“揠苗助长”的含义,懂得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语;讲读《刻舟求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理解寓意:

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不用变化眼光处理问题的人。我们以后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具体的实际情况,不要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七、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填写词语花篮。

2、预习《揠苗助长》。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宝剑不动 船在动

用变化的眼光处理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揠苗助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板书)学习这个小故事后,我们不仅要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还要从中明白道理。

二、质疑导读,初步了解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检察学生自学情况。

3、全班朗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这位农民有一个什么愿望呢?(巴望禾苗快长)这个愿望在课文的第几段说的?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文中哪些词句说明这位农民心情非常急呢?(天天到田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

3、可他看到的结果怎样?(好像没长)

4、是不是没长呢?

5、指导学生用急的语气读。

6、师生合作朗读农民自言自语的那句话。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1、这农民想出了什么办法?(往高里拔)

2、这个办法很快就想出来了吗?

3、为什么会筋疲力尽呢?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4、师生一起表演农民拔禾苗累的情景。

5、农民对自己想到的这个办法认为怎样呢?(很满意)从哪看出呢?(没白费)

6、指导朗读。

7、小结:

这位农民相到的这个办法自己认为很满意,可是到底能不能使禾苗长高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指导用开心的语气读。

3、如果你是他的儿子想对他说什么话呢?

(四)总结

从刚才同学们对父亲说的话知道禾苗拔高了,根离开了土地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就会死的,这位农民违反了事物的生长规律,结果事与愿违。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快长--好像没长--往高里拔--都枯死了

[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 教学设计(S版三年级下册)]

【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3.《古代寓言》之《郑人买履》 教案教学设计

4.寓言两则

5.《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6.《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7.古代寓言-教案教学设计

8.《亡羊补牢》寓言两则导学案

9.《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10.《古代寓言》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