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梁永周的诗歌及诗观
“lxxcbgq”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赏析梁永周的诗歌及诗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赏析梁永周的诗歌及诗观,希望大家喜欢!
篇1:赏析梁永周的诗歌及诗观
赏析梁永周的诗歌及诗观
雪,笑着
夜色甜丝丝的。啜泣
只有这抹黑色知道。看不见乌鸦的
翅膀,也看不见远方天空的羽毛
时光一寸一寸萎缩,闪身而过的洪水
湿了那些晾干的往事
草垛、麦场、赶鸭子的池塘。我知道
这个夜里没有,明天也不会有
熟悉的北方丢失了母语。我听不懂
黎明的钟声是控诉还是赞美
我这段被感染的肢体
在固化的雪里伸出柔软。与深夜
一路同行
花瓶
百合花在火焰里脱掉衣裳
诞生灰烬。陌生或者熟悉
没有过多的雨水,没有灵魂的暗访
瓶子是空空的,这瓷质的骨骸
积蓄了一把火
无法告别死亡之后的活着,更加脆弱
朦胧夜色里,一丛草的呼吸
惊出了一身冷汗
太阳出来,委屈的挤掉眼眶里的水珠
喂养,盛放玫瑰的
空瓶
寂寞
夜的颜色更深了,我开着隔壁的灯
自己呆在黑夜里
电脑屏荧光使得手指的线条
写进文档里,喘息
又开始想海子说的话
“在早晨。碰见埋自己的人”
最近越发地想念死亡
只有活着才能思考的事情
我似乎开始听得见夜滴落的呻吟
还有埋地下人的喘息
一个眼神就是一棵坟茔草的鞠躬
窗台上有一面会说话的镜子
说话的是我
传说夜里对镜梳妆会看到“脏东西”
我,不是出于好奇的
每天来期待祈祷相遇
从东山的峰顶,跳到西山脚下
还有湖里一条人人皆知
又并不存在的巨蟒
来预兆、恐吓、实施教育
我坐在床上,夸张地跳跃
盯着一张夜里的白墙
询问
终与自己相遇
打鼾的凌晨,故意炫耀
给一只闭不上眼睛的猫头鹰
没有下雪的冬夜。灰暗迷蒙
几盏无精打采的路灯,值班
板凳上灵魂被截肢
把脚印连同行走的双腿
都丢掷在十字路口
惟妙惟肖的风景,在黑夜陈述
此时,清醒的灵魂开始审视畸变的自己
子夜的梦里。有春天死亡的影子
冬天,就在惊恐里长大
梦醒时,碰到了出生的自己
我是个有罪的人
关乎扼杀的事情。似乎都关乎我
对着一块豆腐下刀,又融化掉
冬天所出生的.芽。光秃秃地
才是季节该有的装束
节外生枝,怂恿、教唆
用走过的姿势,告诫
安分守己,愤怒的月光眼里
世界冷了,夹携最后的昏黄
烤焦的尸首,救赎生养的土地
冰冷的霜花,撒上配饰
我成了花圈上,一抹笑着的白光
那些意外的……
一场大雪中死去的,黑夜
告诉我,寒冬暗自祈祷的乌鸦
在跟我彻夜交谈,自由
是一道栅栏
找不到,折叠日子的方式
你带来赶场的马匹,早就在上路之前
赶往寺庙,对着木鱼流泪
松开的鞋带,系不出去往的方向
时光的天罗地网
让我对着一具影子
默默细捻,油灯越烧越亮
一颗种子的呼吸
没有一颗种子,懂得表达自己
无词的尴尬,只有喘息的频率互动心思
蘸着夜色,在掌心里涂鸦
用一寸的行距试探默契
越过就走进一颗心
跳动的频率
和一颗种子的喘息一样
雪地柔软了一整个冬天
积攒下几个强劲的词
蠢蠢欲动里,撩拨一个新鲜的日子
心事被黑夜揪着不放
一堆篝火把所有潮湿烘干
一颗种子,继续呼吸
冷傲与温热
把肉身连同影子一起抱起来的孤傲的暗夜
没有浅淡之分的层次
自然生长的。被环境冲撞分出上下远近
默契不会发出声响
深林不会默不作声地接受,所谓硬碰硬
针尖对麦芒的相爱,顺从暗
暗里的一切,内外相媲
放一粒萤火在无底的暗空,或是深渊里
醒着或是安眠,看不见眼睛所隐
的位置,侧耳听到
闪电和雷声,都在一锅煮沸的水
别去惊扰,陌生人
他定是睡了,别去惊扰
不必再担心。他的饥饿,饿会叫醒他的
若不醒,说明他是饱的
不要猜测了。哪怕将其演变成合理的推测
你读不出十分的他。就像海子
其实我们连自己都读不懂
既然你也讨厌一个惊扰美梦的人
那就别去惊扰,陌生人
篇2:观牛河梁文化遗址有感诗歌
观牛河梁文化遗址有感诗歌
平凡的山梁,
隐藏着一段文化的沧桑。
挺拔的青松,
装饰了一缕时光的漫长。
凌乱的.石堆,
叠放着一份岁月的变迁。
沉寂的墓冢,
埋葬着一段荒凉的过往。
暗淡的黄土,
皴裂着一页页历史的风霜。
风化的石像,
再现着一位女神的庄严。
冰冷的玉石,
记载着智慧的进程。
曾是多少双手的粗糙打磨,
塑造了今天的光滑与精致。
宏大的祭祀,
呈显了古朴的崇拜。
曾是多少颗心的祈福,
才换来今天的和谐与辉煌。
古老的文化,
诉说着经久的传奇。
渺小的尘埃,
汇聚成伟大的地方。
回望过去,
时光把灿烂的文化神秘隐藏。
展望明天,
执着把朴实的梦想勇敢点亮。
只要相信,梦想就有方向。
只要不弃,平凡就走在伟大的路上!
篇3:《永王东巡歌》诗歌赏析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诗歌赏析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 【作者】:李白 【年代】:唐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赏析】:
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象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这首诗就透露出李白的这种心情。
诗人一开始就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试借君王玉马鞭”,豪迈俊逸,可谓出语惊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军权,又来得有诗味多了。这里超凡的豪迈,不仅表现在敢于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举措上;也不仅表现在“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的落落风仪上;还表现在“试借”二字上,诗人并不稀罕权力(“玉马鞭”)本身,不过借用一回,冀申铅刀一割之用。
有军权才能指挥战争,原是极普通的道理。一到诗人笔下,就被赋予理想的光辉,一切都化为奇妙。“指挥戎虏坐琼筵”,就指挥战争的从容自信而言,诗意与“为君谈笑静胡沙”略同,但境界更奇。比较起来,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都变得平常了。能自如指挥三军已不失为高明统帅,而这里却能高坐琼筵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戎虏”,赢得一场战争,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写战争没有一丝“火药味”,还匪夷所思地用上“琼”“玉”字样,这就把战争浪漫化或诗化了。这又正是李白个性的自然流露。
那时不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局面几乎不可收拾么?但有了这样的英才,一切都将变得轻而易举。“南风一扫胡尘静”,几乎转瞬之间,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南风扫尘来比喻战争,不仅形象化,而且有所取义。盖古人认为南风是滋养万物之风,“南风”句也就含有复兴邦家之意。而永王军当时在南方,用“南风”设譬也贴切。
当完成如此伟大的.统一事业之后,又该怎样呢?出将入相?否,那远非李白的志向。诗人一向崇拜的人物是鲁仲连,他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这一点诗人屡次提到,同期诗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的“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就是此意。
这里,诗人再一次表达了这一理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西入长安到日边”(日是皇帝的象征;而言长安在日边),这不但意味着“谈笑凯歌还”,还隐含功成弗居之意。诗人万没想到,永王璘广揽人物、招募壮士是别有用心。在他那过于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理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从政活动虽然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但他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诗篇却并不因此减色。在唐绝句中,象《永王东巡歌》这样饱含政治热情,把干预现实和追求理想结合起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不可多得。此诗形象飞动,词气夸张,写得兴会淋漓,千载以下读之,仍凛凛有生气。
篇4:朱喜《观书有感》诗歌赏析
朱喜《观书有感》诗歌赏析
【原文】: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③云影共徘徊。问渠④哪得清如许?为⑤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⑥巨舰一毛轻。向来⑦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⑧自在行。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②鉴:古代的镜子。③“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移动。④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⑤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⑥“艨艟”:古代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⑦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⑧中流:江心。引(那通 哪) 。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
【写作背景】: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庆元二年(11),为避权臣韩腚兄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翻译】:
【其一】翻译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翻译二 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由自在地顺漂。
【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篇5:白居易《观刈麦》诗歌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诗歌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诗歌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太原人,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鉴赏: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诗。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接着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篇6: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诗歌赏析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诗歌赏析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象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颇见这首诗的熔裁功夫。
【赏析梁永周的诗歌及诗观】相关文章:
2.诗人及诗诗歌
3.诗原文及赏析
7.观别者原文及赏析
8.观石诗歌
10.《木兰诗》内容介绍及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