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五言绝句鉴赏
“fdsfsdafds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诗词中的五言绝句鉴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诗词中的五言绝句鉴赏,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诗词中的五言绝句鉴赏
1.《勤政楼西老柳》唐朝·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
2.《春晓》唐朝·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所见》清朝·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静夜思》唐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相思》唐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画》唐朝·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8.《咏鹅》唐朝·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9.《漆园》唐朝·王维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10.《赋得古原草送别》唐朝·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篇2:诗词中的五言绝句鉴赏
1.《江雪》唐朝·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鸟鸣涧》唐朝·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竹里馆》唐朝·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独坐敬亭山》唐朝·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寻隐者不遇》唐朝·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6.《鹿柴》唐朝·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渡汉江》唐朝·李频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8.《江上渔者》宋朝·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9.《夏日绝句》宋朝·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问刘十九》唐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篇3:诗词中的五言绝句鉴赏
1.《池上》唐朝·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宿建德江》唐朝·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渡汉江》唐朝·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唐朝·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5.《春怨》唐朝·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6.《夜宿山寺》唐朝·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乐游原》唐朝·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8.《山中》唐朝·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9.《八阵图》唐朝·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篇4:诗词中经典的五言绝句欣赏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秋夜寄邱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篇5:诗词中经典的五言绝句欣赏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送崔九》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渡汉江》
唐·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篇6:诗词中经典的五言绝句欣赏
《新嫁娘》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篇7:《舟中其一》诗词鉴赏
《舟中二首(其一)》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2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拓展:
作者介绍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人物生平
陈师道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陈洎,官至三司盐铁副使,赠工部侍郎。父亲陈琪,官至国子博士、通判绛州。陈师道时候,家境衰落,他童年生活困苦。但他少年时期即勤奋好学,苦练意志。早年娶郭概之女为妻,迫于生计,妻女皆在岳父家就食。十六岁时,早已经以文章拜见当时的文章泰斗曾巩,曾巩一看到他的文章就惊奇,称赞他将以文章著名,当时的人都还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曾巩于是留着陈师道,让他在他的门下读书。
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义之学以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不去应试。元丰四年(1081年),曾巩奉命修本朝史,荐陈师道为属员,因其布衣而未果。太学博士正录荐陈师道为学录,他推辞不就。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惇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去拜见他,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与少游书》),拒不谒见。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
绍圣元年(1094年),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
元符三年(11),启用为棣州教授,赴任途中,改除秘书省正字,未上任,即于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廿九(111月19日)病逝。
篇8:《潮中措》诗词鉴赏
《潮中措》诗词鉴赏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赏析
清明时节是踏青的时节。尽管哗哗下着大雨,又何妨到河边观潮,郊外看花?但这华花的笑似乎变成冷嘲,嘲讽他竟然离乡客游,他猛醒,自己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清明时节是插柳的时节。家家门上插着杨柳以消灾。从歌馆楼台醉醺醺出来,他也顺便折一枝。一阵春风吹过,他猛醒,哪里是自己的家?柳插何处?他真是处处无家处处家……
鉴赏
提起清明时的雨,大家都会联想起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而此词作者张炎笔下,清明时节的雨,清明时节的情又别具一格。
上片“清明时节”二句,描写的清明时的雨,不是毛毛细雨,而成了哗哗大雨。恰在此时作者冒雨寻春,却被大雨所困,见到江边水急,浪潮翻涌。“翻被梨花冷看”,二句,作者此时心口难言,无心看花,但作者却使梨花有感,冷眼旁观作者雨中的狼狈,责怪作者不思故土暖被,却对他乡山水花木如此病情苦恋。作者的此番“遭遇”有口难言,而其中源由,无限辛酸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
下片“燕帘莺户,云窗雾阔,酒醒啼鸦。”“燕帘莺户,云窗雾阔”是指歌妓舞女之所。雨中寻景不成,因而只能到莺啼燕舞的珠帘玉户消磨时光,一醉解千愁。然而醉乡虽好,难以久留,醉醒客散,只见归鸦啼鸣,人去楼空。“折得一枝杨柳”二句,杨柳,古时清明节中家家户户门上插柳以祛邪。归去的.途中,作者也随手折了一枝杨柳,但走至住所才恍然醒悟——浪流之人羁驻之旅,哪会有自己的家门呢?作者不禁感叹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一种天涯游子欲归无处,欲住无家的悲哀,猛然袭向心头。一枝无处可插的杨柳,满腹悲怨溢于词中,幽默中见无奈。词人用笔举重若轻,不见着力,是那么自然,用笔之巧,用意之妙,叫人拍案叫绝。
此词写情愁,选景独出新裁,写情愁言愁之精妙,表达之条理。这使在词中平素并不显眼的词语,在词人笔下却显得那么幽默,那么有韵味。俞陛云评价作者说:“司马周南留滞,贻笑梨花,幼安辽海无家,空攀杨柳,是善于怨徘者。”(《宋词选释》)刘熙载说:“张玉田词,清远蕴籍,凄怆缠绵。”
篇9:聂夷中诗词鉴赏
聂夷中诗词鉴赏
生平简介
聂夷中(837—约884),字坦之 ,河东(今山西 省永济县)人,一作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出身贫寒。咸通十二年(871)登进士第 。久滞长安,后 授华阴县尉,仕途颇不 得意。不知所终。 其诗多为五言,尤工乐府,内容充实,多反映农民的痛苦生活,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淫奢,语言质朴无华,深切动人。《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十余首。
咏 田 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
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
只照逃亡屋。
鉴赏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佳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色色的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 。“二月卖 新丝,五月粜新谷 ”,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 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 。“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 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 。“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 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 。“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 。 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 。“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 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这就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 剜却心头肉 ”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 。这个比喻, 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 。“不照 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 ,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 就把“君王 ”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 ,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 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
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
鉴赏
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绅《 悯农二首 》,下来就要算聂夷中《田家》了。
乍看去,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这又决不是偶然的。
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 。 在唐末那样的乱世 ,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 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如果正面从收租情事落笔,所费笔墨必多而实际效果未必就好。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这种正面的描写 , 而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即农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况 ,“官家已 仓”句点到为止 ,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 一应留待读者去想。作者省却许多气力,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论者往往知道诗歌语言的具体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 诗句 ,就好在用泛写的方式 ,概括了一般丰年的情事,并不以具体形象见长。此诗前二句也一样 ,“父 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并不仅仅是只写一家父子 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正是农家 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 。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 ,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揭露讽刺的时候 , 诗人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 ,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单指庄稼未成 熟 。按正常的情况 ,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 禾未秀 ”,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欠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 ,所以“官家已修仓。”官家修仓,本身就 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 ,更觉意味深长。 “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农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种种事实,俱在其中,作者的忧民悯农之心亦跃然纸上。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了。
篇10:阳山道中诗词鉴赏
雨余春涧水争分,野雉双飞过古坟。
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
注释
①雨余:雨后。分:分流。野雉:野鸡。鹑鸡类,雄者羽毛美丽,尾长,可作装饰品;雌者羽黄褐色,尾较短。汉朝时为避太祖刘邦皇后吕雉讳,改称野鸡,沿称至今。
②坞:周围高中间低的山地。梅花句:谓屋前屋后到处栽满了梅花,繁密茂盛得简直连门也打不开了。
赏析
阳山古名秦余杭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三十里。因背阴面阳,故名。《吴越春秋》谓吴王夫差葬此。传说秦始皇箭射阳山最高峰,故峰名箭阙峰。又传明太祖朱元璋曾屯兵阳山之北的上青涧,其间有屯甲弄。除箭阙峰和上青涧外,尚有十四大峰、四岩、六坞、七泉、二涧亦较著名。此外,山中还有浴日亭、云泉庵、丁令威宅和丹井等名胜古迹。住公于仲春时节从阳山下经过。他没有去留意山中诸多古迹,看到的是山下的`田园风景、山乡野趣。他用诗笔形象生动地把自己所见闻者写出来,通过平易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
【诗词中的五言绝句鉴赏】相关文章:
1.诗词鉴赏
2.古代诗词鉴赏
3.江城子诗词鉴赏
4.诗词鉴赏:登高
5.李白诗词鉴赏
6.《月夜》诗词鉴赏
7.红楼梦诗词鉴赏
8.《诗词》分析鉴赏
9.李后主诗词鉴赏
10.《鸿雁》诗词鉴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