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2023-12-05 08:04: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qltt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孟子的名言及翻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孟子的名言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篇1: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有关孟子的名言及翻译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

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篇2:孟子的名言及感悟

孟子的名言及感悟

一、仁者无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赏析】孟子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最好的治理方式。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对国内能通过推广仁德来使百姓安定,对外以至仁伐不仁,决不至于让血流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起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能修养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对国家来说,奉行仁政,对内对外都能成功治理。孟子讲的治国之道是要统治者努力推行仁政,以德治国,反对刑罚杀戮。

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释义】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孟子认为有仁德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当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广到天下,这样就是推行仁政,由类似尊老爱幼的仁德美善出发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三、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赏析】这是孟子与邹穆公一段对话中的一句。当时,邹国与鲁国边境发生械斗。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地方官员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对这些可恶的百姓,要杀呢,杀不尽;不杀呢,这种瞪着眼睛看长官战死而不去救助的行为,太可恨了。你说怎么办?”孟子回答说:“灾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饿死在沟边路边,青壮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几千人,而你的粮仓里、府库里却装得满满的。地方官员却没有一个来向你汇报,对老百姓这种严重饥荒情况,还说形势大好。这些地方官员的行为,就叫做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忍呀!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人民在危难时得不到官府的救济,现在才有报复的机会。所以只要你行仁政,关爱百姓,百姓自会爱护他们的长官,而愿为之效死了。”

四、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是个胸怀宽广的大儒。他长期周游列国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要在天下实行仁政,要统治者保民爱民,与民同乐,实现天下统一。《孟子·公孙丑下》里记载他的话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正是有这种心胸,他才能对推行仁政孜孜不倦,即使身处厄运困境,也不改变志向理想。

五、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释义】(圣人)出自于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出于众人。

【赏析】这是孟子对孔子的崇高礼赞。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伟大)于孔子也”。并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六、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当今之世(如果要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能做到,还能有谁呢?

【赏析】这是孟子的宏伟抱负及自信之语。孔孟二人均有治世忧道的心情,孟子更多次明确自己迫切希望参与治理天下国家的抱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他独特的历史观。他认为从周文王、武王开国距今已七百多年了,应该有圣王出现,而自己能当“名世”之士,作伊尹、姜太公一类的人。所以他说:当前,如果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那也就算了;如果天意想使天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七、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社会有分工,)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

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被别人管理。

【赏析】这是孟子批判农家学说的话。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主张“贤者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国君及在上位的人应当同农民一道种田,才能吃饭;自己煮饭,同时管理国事。

孟子反对这种观点,揭露了这种观点的许多荒谬可笑之处,阐明其事实上的不可能,从而正面阐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身在威势武力之下也绝不卑躬屈膝,有违道义,这样才可算作大丈夫。

【赏析】一个人只有坚持自己的追求,坚持修养仁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目标,恒心恒德,才算是大丈夫。富贵也好,贫贱也罢,都不能改变理想和节操,这才是大丈夫。

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赏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违背了这些要求和规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顺应这些规则,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工匠不使用圆规矩尺,他就不能很好地画出自己想要的图形。所以,我们必须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句哲言现在已经转化为成语了,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十、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释义】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赏析】孟子认为,开口闭口都非议“礼”和“义”的人,就是所谓的自暴;自身不能坚守“仁”的信念、遵循“义”的规范,就是所说的自弃。这个提法和我们今天的“自暴自弃”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脱离与理想、志向、情趣的关系。

十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释义】人们的共同缺点就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赏析】一个人应该性格内敛、品德谦虚才好。爱好仁德的人,有志于修养德行的人,绝不会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而那种目光短浅的人,他们只要有一丁点收获,就开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孟子对这种人非常不满,极力讽刺他们。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们努力学习,昼夜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唯善是从,谦虚谨慎。孟子对他们这一类人是崇敬的。

十二、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出处】《孟子·离娄下》

【释义】爱说别人的坏话,该知道有什么样的坏结果吧?

【赏析】这是孟子告诫人言人之恶,必遗后患的道理。就常情而论,一个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欢别人背后议论的,报复就是必然的`了。庄子说:“灾人者,人必反灾之。”就是这个道理。

十三、友也者,友其德也。

【出处】《孟子·万章下》

【释义】交友啊,是结交他的好品德。

【赏析】这是孟子的话。他认为交友之道,贵在结交其德。因此交友时就不应考虑对方的权势,而应该考虑对方的品德,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古人认为朋友是五伦之一,是家庭之外重要的人际关系。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所以古人讲“以友辅仁”,是说朋友是来辅助自己的仁德的。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子而不叫僭越。

十四、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

【释义】(即使有天下最易生长的东西)只有一天曝晒它,却有十天冷冻它(也不能生长的了)。

【赏析】孟子告诫人不论进德修业,均需专心致志、有始有终,绝不能时作时辍,甚至一作十辍,一进十退,亦即俗谚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工作时间少,而嬉游、闲散日子多,如果这样,必将一事无成。

十五、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释义】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得,那就放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牺牲生命而求取正义。

【赏析】君子一切以仁义为指归,只有仁义道德才能让他真正动心。所以,在危及道义的时候,君子舍生取义。生命对于道义而言微不足道,失去了仁德,失去了真善美,失去了正义,生命只不过是臭皮囊,是行尸走肉,一点意义都没有。故而,在生死义利之间如何取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之高下,确实应该慎重。

十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去。

【赏析】这是孟子的名言。他认为就个人来讲,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是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就国家来讲,国内若无尽忠竭智的辅弼大臣,国外又无敌国外患可担心,只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难将至,则国恒亡。由此可见,忧患意识强而又能艰苦奋斗,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壮大;而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就会导致衰亡。这便是历史的演变法则。

十七、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

【释义】得到天下有美好才德的青年,而教育他们成才,这是人生的第三种乐趣。

【赏析】孟子所说的“三乐”,是指“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种乐趣,均是“为人之乐”:一为天伦之乐,一为做有“一身正气”之人之乐,一为做人师之乐。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为人师之乐,更是人生中一种深层次的快乐。他认为君子的这三种人生乐趣,超过于称王于天下的乐趣。

十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困厄不得志时就独自修炼保全好自己,显贵得意时就使天下都得到好处。

【赏析】这是传统儒家的修身思想。历史上,中国的士大夫经常以此自励,要求从自己做起,努力寻求内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而弘扬仁义于天下,使天下人受益。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熠熠闪光的人格,引领着新时代的读书人去寻求人格的完善。

十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赏析】这句话中的“书”,今天已经变得广泛起来,并不专指《尚书》。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求其中的真义,为了给现实人生服务。如果完全相信书上讲的,让书牵着鼻子走,成了书的奴隶,成了“读死书”。所以,读书不仅要能读进书里去,还要能读到书外来,要理论联系实际。

二十、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释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爱之心和人合起来说,便成为做人之道。

【赏析】孟子在这里把仁爱之心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仁与不仁之分。他指出“仁”,是人的本心。所以“仁”,是为人而存在,人,离开了“仁”,便近于禽兽;反之,仁,也非人不能实行和体现。因此,仁与人合而言之,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孔孟学说的目的,不外修己治人,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个人说,要作仁人志士;就治国说,要行仁政,即德政,这一切都以“仁”为基础,并弘扬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篇3:孟子的名言及译文

孟子的名言及译文分享

1.人皆可以为尧舜关于爱情。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14.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17.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1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19.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20.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21.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22.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23.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2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25.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2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7.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28.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29.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3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31.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3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3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34.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3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3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3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3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40.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41.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4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4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4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45.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4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4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48.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49.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0.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5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2.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53.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说说心情短语。

54.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55.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56.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57.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58.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民本主义思想的倡导者,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是最尊贵的,社稷国家放在人民后面一点儿,国君更放在国家后面一点儿。这三个层次的概念,不是讲孟子对这三个东西约约分量,哪个重哪个轻,这是孟子叫齐宣王、梁惠王这些人在思想上要有这样的认识,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重,而要把自己看得轻,把人民看得最重。这个民本的思想在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能提出,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当时相当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柏拉图全集里有《苏格拉底的审判》,这篇文章是反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来源,他们大体上是一种从对自然的不认识而到对自然的理性探求的过程,这是个理性发展的思维过程,他们很少像孔孟这样从济世方面去谈。

我想东西方哲学在它的源头有区别,不仅方法论上有区别,内容上也有区别,这是孟子典型的民本思想,不是轻视君王与国家,而是如果没有民之拥护,国家和君王的存在都不可能。这是孟子对君王这种诱导,诱导君王自视,自己看自己,不当凌驾于百姓与国家之上,要甘为人役。甘为人役是什么呢?“人役”这两个字在战国之世,就是公仆。

孔子讲“仁者爱人”,爱一个人就是塑造一个人,譬如讲这个人本来有些小偷小摸的,你这个时候要纠正他的品德。爱人者就是塑造一个人。就像你们在座的,可能有的已经有小孩儿了,对小孩儿一定要说“你真聪明”。当孩子冒出一点儿智慧的火花和创造力的时候,要表扬他,这个孩子就会越来越聪明。如果总是说孩子笨,那么他就会一直笨下去。这不是做惊人之语,事实就是这样。

孟子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能爱人,人们也就会爱你;你能尊敬人,人们就能够尊敬你。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不是自己讲你们应当尊敬我,或者你们应该佩服我,而一定要用自己的言行来体现这一点,体现得使人爱,使人敬。孟子在中国伦理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大丈夫”这个词,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支撑,这个词不仅是孟子总结了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英杰的行为,也为我们民族千秋万代提出了一个标准。我想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所有的民族英雄,都是威武不能屈的人,比如岳飞、韩世忠、文天祥、林则徐等等。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的支撑,这个词不仅是孟子总结了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英杰的行为,也为我们民族千秋万代提出了一个标准。我想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所有的民族英雄,都是威武不能屈的人,比如岳飞、韩世忠、文天祥、林则徐等等。

在读孟子书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一定要体会先贤为什么如此说。孟子讲过关于大舜的故事。大舜的盲眼父亲瞽瞍和大舜的弟弟象都非常凶恶,老是想害舜。舜上房顶去做事情,象就在底下烧火,想要把舜烧死;舜去修井,象就来填井,想把他埋进去。这点是大家很难理解的,孟子讲舜对瞽瞍非常孝顺,对他的弟弟非常爱护。为什么在《孟子》这样的经典著作里,对一些常人都认为不可容忍的事情,还要讲出来呢?就是“极而言之”,把话要说到极端。这个极端的故事对人有点儿启示作用。

篇4:孔子名言及翻译

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

(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篇5:孔子名言及翻译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摘孔子《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篇6:孔子名言及翻译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

(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

(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

(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篇7:论语名言及翻译

论语名言及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不担心人们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不知道别人。

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4、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10、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当仁,不让于师。译文: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助长别人做坏事。

1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弄好。

19、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 ”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23、子贡曰: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2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不分日夜的流淌。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3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3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36、三个人同行 , 其中必定有我师 。

3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3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4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4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4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45、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4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译】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47、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译文: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50、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5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52、言必信,行必果。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5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54、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

55、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6、以约失之者鲜矣【译】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5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原】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译】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呀。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呢?”

58、朝闻道,夕死可矣。

5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6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61、朝闻道,夕死可矣【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6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63、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6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译文:有知识不会疑惑有仁义不会担忧有勇气不会恐惧。

6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6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6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将来不如现在呢?

68、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70、子贡问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7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7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篇8:孔子的名言及翻译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翻译】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有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看作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检查自己,加以改正。”

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翻译】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据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文字算术这六艺之中研习游乐来陶冶身心。”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相关文章:

1.英文励志名言及翻译

2.道德经名言及翻译讲解

3.法律的名言及出处

4.低调的名言及出处

5.挫折的名言及事例

6.形容奋发向上的名言及诗句

7.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及故事

8.学习的古代经典名言及释义

9.孟子两章翻译

10.孟子万章章句原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孟子的名言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