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描写楼兰的诗
“困困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王昌龄描写楼兰的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王昌龄描写楼兰的诗,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王昌龄描写楼兰的诗
王昌龄描写楼兰的诗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知识扩展:诗中楼兰
翻看中国文学殿堂里的“尖兵利器”,哪怕“以综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只要拈上“楼兰”字眼也立即变得刚性十足起来——“楼兰”,让手无缚鸡之力的中国文人增加了血性,也让他自己借此在消失了千百年后还永垂不朽。
诗里楼兰耐人评
日晚荒城上
苍茫余落晖
都护楼兰返
将军疎勒归
——南北朝·庾信·《拟咏怀诗》
庾信系我国南北朝哪朝诗人,笔者未作深究。单就他的这首《拟咏怀诗》而言,今天的我们仍能咀嚼出彼时我国南北朝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以综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宫廷诗)的一点风习。不过,庾信的这首诗因为拈上了“楼兰”、“疎勒”等字眼,却隐隐然在简洁之中给人一种沉稳、雄健之感……如果没有楼兰之本,或许根本就不会有庾信的这首《拟咏怀诗》,当然更不会有这篇诗歌给后世读者的多“棱角”感受。
“楼兰”这个字眼让中国文人的诗篇刚性十足起来是在入唐以后——“诗仙”李白在他的《塞下曲》中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名句,以致被后世许多文人多加演绎,可那都是在楼兰“消失”以后才出现的事情——19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考察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楼兰故城遗址,从这座古城中发掘出大批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所反映的最后年代为公元330年,而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出生在公元7……
为什么楼兰在“消失”以后,会成为中国文人反复吟唱的对象呢?这或许是因为楼兰是一座武城;也或许是因为楼兰在匈汉战争的夹缝中最桀骜不驯,经常扮演“两面三刀”的角色截杀汉使;亦或许有什么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未可知。但不管怎样,楼兰以他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成就了无数中国文人的传世之作。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在为数众多的咏楼兰的古诗词中,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可算得上是压轴之作。王昌龄(公元6-公元757年),字少伯,陕西西安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人中,王昌龄不像岑参那样对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真切而鲜明的描绘,而是长于刻画人物思想情感的活动,善于揭露征戍者的内心世界。在这首有名的《从军行》中,他选择了有典型意义的画面,从各个角度刻画了战士们变化的、矛盾的心理状态。当他们奋勇迎战时,他们乐观振奋,精神是昂扬的。
说到王昌龄便不能不说岑参。尽管岑参单就咏楼兰的诗歌而言比王昌龄逊色,但在灿如星汉的我国古代诗人中,岑参却是为数不多的一位到过楼兰并戍守过“楼兰”的诗人——
岑参(公元7-公元770年)河南南阳人。他父亲做过两任刺史,在他幼年便已去世。岑参想在戎马生活中开拓自己的前程,但一开始很不得志,最终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才得到赏识,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这个时期,岑参的创作很丰富,多数的边塞诗便成于此时,其中不少是他对边地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的`描写。他在《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中这样写到:“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中的“播仙”(且末)、“楼兰”(若羌)、“蒲海”(罗布泊)都在今天的巴州境内,而岑参之所以能把边塞的景物写得如此逼真,跟他多年的边塞生活是分不开的。岑参在这片热土上的文学创作,不像其他作者,他没有做“合理化想象”。
岑参几度出塞,久在戎幕,他对边地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长期的体察与深刻的认识。在他的边塞诗里不只是描写了奇特的边塞风光,他还以生动的笔触展现给我们一幅幅塞外风俗画;更重要的是,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英勇战斗精神,衬托着广阔的自然背景,描写了不同样式的边塞生活。他在《轮台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写到:“上将拥旄(古代用牦牛尾巴装饰的旗子)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该诗写出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于扬沙飞石的雪海之上的情景。当然,这些文字是本文主题以外的话题,它无疑又是与楼兰紧密相连的。因为,无论是古代的轮台,还是今天的轮台都与“楼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不能否认的。
诗里楼兰也征战
公元7世纪初,唐朝代隋而兴。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今哈密)主率所属七城归顺唐朝,唐朝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公元640年,唐军击败随突厥反唐的高昌麴氏王朝(公元501年-公元640年),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唐朝打败西突厥后,统一了西域各地,于公元7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而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
唐玄宗年间(公元7-公元756年),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实行的是藩汉分别管理制度,即在汉民集中居住的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行政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与“租庸调制”(唐朝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军事制度)。非汉民聚居区,则设置“羁縻府州”,即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冠以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同时,还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度是焉耆)设军事建制,史称“安西四镇”。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聚居区,无疑会带来经济的繁荣,这也是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李唐王朝在西域实施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就达到了上述效果。但通过李唐王朝在西域设立的诸多都护府、大都护府和节度使来看,这一地区在当时也是有着非常情势的,所有的稳定都几乎不可避免的需要军队的“呵护”——这或许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楼兰在“消失”以后,还会成为中国文人反复吟唱的对象。
西域(当然包括楼兰)历来是中国军人屯戍的战略要地,是中国军人建功立业的地方,也是中国人的精神领地,所以历代中国文人也不甘于军人之后,他们要以如椽大笔作“刀枪剑戟”以这里为征服对象,在祖国的丹青史册上留下文学艺术领域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楼兰更在文学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催颜。
——唐·杜甫·《秦州杂诗》
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素有“诗圣”之称,他虽未到过“楼兰”却也留下咏楼兰的佳句,而且不止一次的为“楼兰”而吟唱。他在另一首诗里写下了“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的诗句。
我们不能说凡是提到“楼兰”的古诗词都是在实指楼兰,但至少每一位文学作者在写下“楼兰”这个字眼的时候,必然会联想到沉淀在其大脑深处的那个楼兰。我们今天在讲到楼兰的时候,也并不是局限的认为“他”(在这里用“他”而不用“它”,是因为楼兰是有血性的“男子汉”。)是楼兰故城、楼兰国等。其实,在楼兰故城退出历史舞台后,“楼兰”更多的时候是被文学作者泛大化地使用了,他时而是新疆的代名词,时而是指塔里木盆地,时而又是在指长城以外和陕甘以西……
总之,“楼兰”这个字眼被中国文人最大化的使用了。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成了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多维印记。
篇2:王昌龄楼兰的诗
王昌龄关于楼兰的诗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
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
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七十七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扞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篇3: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
王昌龄描写边塞的诗
(一)《出塞》
朝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二)《从军行》
朝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远方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即使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家乡的。
青海 : 指青海湖。
穿 : 磨破。
金甲 : 铠甲的美称。
楼兰 :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三)《从军行》
朝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作品赏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十分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若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队伍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队伍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队伍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队伍,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队伍,而对于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是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要是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比较平板,而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四)《从军行二首》
朝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作品赏析
秋草:一作秋风。
(五)《从军行》
朝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六)《从军行七首》
朝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篇4:王昌龄的诗全集
1、《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2、《箜篌引》
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
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
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
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
将军铁嗯汗血流,深入匈奴战未休。
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
颜色饥枯掩面羞,眼眶泪滴深两眸。
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或有强壮能噫呦,意说被他边将仇。
五世属藩汉主留,碧毛毡帐河曲游。
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
家藏铁券特承优,黄金千斤不称求。
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声飕飀,仆本东山为国忧。
明光殿前论九畴,簏读兵书尽冥搜。
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
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
鬼神不得知其由,怜爱苍生比蚍蜉。
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
使臣书之得已不?
3、《行路难·双丝作绠系银瓶》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
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
人生意气好弃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
君不见,眼前事,岂保须臾心勿异。
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挫骨黄尘亦无愧。
行路难,劝君酒,莫辞烦。
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4、《从军行》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5、《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6、《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7、《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8、《长信秋词五首》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其二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其四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其五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9、《青楼曲二首》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10、《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11、《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2、《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3、《春怨》
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
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14、《送别》
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15、《秋思》
阏氏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月出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16、《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
17、《出塞》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18、《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9、《咏史》
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
明夷方遘患,顾我徒崩奔。自惭菲薄才,误蒙国士恩。
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西北未及终,东南不可吞。
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叹息嵩山老,而后知其尊。
20、《箜篌引》
卢谿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啾。
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
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将军铁骢汗血流。
深入匈奴战未休,黄旗一点兵马收,乱杀胡人积如丘。
疮病驱来配边州,仍披漠北羔羊裘,颜色饥枯掩面羞。
眼眶泪滴深两眸,思还本乡食牦牛,欲语不得指咽喉。
或有强壮能咿嚘,意说被他边将雠,五世属藩汉主留。
碧毛毡帐河曲游,橐驼五万部落稠,敕赐飞凤金兜鍪。
为君百战如过筹,静扫阴山无鸟投,家藏铁券特承优。
黄金千斤不称求,九族分离作楚囚,深溪寂寞弦苦幽。
草木悲感声飕飗,仆本东山为国忧,明光殿前论九畴。
簏读兵书尽冥搜,为君掌上施权谋,洞晓山川无与俦。
紫宸诏发远怀柔,摇笔飞霜如夺钩,鬼神不得知其由。
怜爱苍生比蚍蜉,朔河屯兵须渐抽,尽遣降来拜御沟。
便令海内休戈矛,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
篇5:王昌龄的诗 全集
1、《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5、《别辛渐》
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
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
6、《出塞》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7、《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8、《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9、《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10、《送人归江夏》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11、《寄是正字》
正字芸香阁,经过宛如昨。
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
高鸟能择木,羝羊漫触藩。
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
12、《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13、《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14、《段宥厅孤桐》
凤凰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15、《万岁楼》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
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16、《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17、《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描写楼兰的诗】相关文章:
1.王昌龄楼兰的诗
5.楼兰之死教学反思
6.楼兰的忧郁读后感
8.描写嘉峪关的诗
9.描写露珠的诗
10.描写黄金海岸的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