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2023-06-24 08:33:0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泷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边塞诗王昌龄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边塞诗王昌龄赏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篇1:王昌龄边塞诗赏析

王昌龄边塞诗赏析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篇2: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

一、《观江淮名胜图》

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

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

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

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

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二、《朝来曲》

月昃鸣珂动,

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

唯待画眉人。

三、《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

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

月影在寒水。

四、《送别》

春江愁送君,

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

乡山雨纷纷。

五、《送刘十五之郡》

平明江雾寒,

客马江上发。

扁舟事洛阳,

窅窅含楚月。

六、《题僧房双桐》

棕榈花满院,

苔藓入闲房。

彼此名言绝,

空中闻异香。

七、《宴春源》

源向春城花几重,

江明深翠引诸峰。

与君醉失松溪路,

山馆寥寥传暝钟。

八、《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

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

随意青枫白露寒。

九、《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

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

日暮蒹葭空水云。

十、《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一、《龙标野宴》

沅溪夏晚足凉风,

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

青山明月不曾空。

十二、《出塞》

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

匣里金刀血未干。

十三、《从军行》

大将军出战,

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

单于破胆还。

十四、《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十五、《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六、《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

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

采罢江头月送归。

十七、《春宫怨》

昨夜风开露井桃,

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

帘外春寒赐锦袍。

十八、《送薛大赴安陆》

津头云雨暗湘山,

迁客离忧楚地颜。

遥送扁舟安陆郡,

天边何处穆陵关。

十九、《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二十、《送李棹游江东》

清洛日夜涨,微风引孤舟。

离肠便千里,远梦生江楼。

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

东南具今古,归望山云秋。

二十一、《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二十二、《客广陵》

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

秋色明海县,寒烟生里闾。

夜帆归楚客,昨日度江书。

为问易名叟,垂纶不见鱼。

二十三、《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二十四、《越女》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二十五、《留别岑参兄弟》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

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

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

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

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

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

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

二十六、《变行路难》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

前驱迎旗节,千里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二十七、《九日登高》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二十八、《小敷谷龙潭祠作》

崖谷喷疾流,地中有雷集。

百泉势相荡,巨石皆却立。

跳波沸峥嵘,深处不可挹。

昏为蛟龙怒,清见云雨入。

灵怪崇偏祠,废兴自兹邑。

沉淫顷多昧,檐宇遂不葺。

吾闻披明典,盛德催世及。

生人载山川、血食报原隰。

岂伊骇微险,将以循氓揖。

奔飞振吕梁,忠信亦我习。

波流浸已广,悔吝在所汲。

溪水有请源,蹇裳靡沾湿。

二十九、《秋思》

阏氏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月出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三十、《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篇3:王昌龄边塞诗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篇4:王昌龄边塞诗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篇5:王昌龄边塞诗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白话译文】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作者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赏析】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

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篇6:王昌龄的边塞诗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

莫教兵士哭龙荒。

【注释】:

1. 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2.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3. 表:上表,上书。

4.掩尘骨 :掩是埋,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5. 龙荒:荒原.

【作者简介】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文学成就】

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名家点评】

1、《唐诗绝句类选》:“秦时明月”一首,用修、于鳞谓为唐绝第一,愚谓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第李诗作于沦落,其气沉郁;少伯代边帅自负语,其神气飘爽耳。

2、《唐诗直解》:惨淡可伤。结句出人意表,盛唐气骨。

3、王世贞《艺苑卮言》: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才。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4、《艺圃撷余》: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5、《诗薮》:“秦时明月”在少伯自为常调,用修以诸家不选,故《唐绝增奇》首录之。所谓前人遗珠,兹则掇拾。于鳞不察而和之,非定论也。

【赏析】

古战场将战死的枯骨暴露在外.说明当时的战争有多么的惨烈,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唐朝前期,中国国力强盛,但在边关战火却一直没有停止过.无数离开故乡到边关去争战的将士们都死在了离故乡几万里之外的陌生之地.但他们的的报国热情却感染着诗人。关山迢递,戎马劻勷,奋槊进击,血染征袍。

篇7:论王昌龄边塞诗

论王昌龄边塞诗

摘 要: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受时代精神的感召,投身边塞,寻求功业梦想。但边塞环境之恶劣、战争之残酷,使其深感现实残酷,壮志难酬。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下,诗人由之前的满腔热忱变为冷静理性,于是一首首真实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诞生了。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理想;现实;壮志难酬

一、理想——热血报国、建立功勋

王昌龄(约公元 690-756 年),字少伯,京兆万年人。王昌龄的一生,终生也没有做过大官,都是些卑微的官职。这与诗人的才华显然不符,王昌龄以七绝闻名,被人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观其早年的边塞漫游,不难看出诗人心怀报效国家,建立功勋的梦想。这在其诗歌中有很好的体现。

还有表现其英勇顽强一往无前,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诗作。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一: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这些诗歌表现出了一种豪气冲天的气概。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将这塞外疆场看做是他施展自身才华和抱负的舞台,要在这里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心中的热血和着塞外的雄风在呼呼地飞扬、沸腾,由此诞生了一首首昂扬奋发、雄浑豪放的诗歌。

二、现实——环境恶劣、战争残酷

诗人是怀着美好的理想来到塞外边关,想要在这里大干一场,但恶劣的环境、军中的黑暗与残酷的战争,使他深刻感触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

初来边塞,最惊奇的莫过于塞外的自然风貌,这里与关内有着明显的区别,“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塞下曲四首》其二)又“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从军行二首》其一)在这里河水冰冷,寒风似刀,浩瀚的大漠一眼望不到边际。初到之时,自是感觉别有一番风味,视野开阔,心中澎湃,但不过数日,只觉满目黄沙,不尽苍凉。此时的诗人才是真正体验到了边塞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难。

边塞的战争也充满了残酷性,一场大战下来,“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塞下曲四首》其三),令人触目惊心。同时,战争还给士兵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如《代扶风主人答》:

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

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瘫。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从军边地的艰苦,行军征战的残酷以及久役归乡的悲凉,在诗中通通被表现出来。这就是塞外戍边军士的真实生活写照,充满了痛苦、苍凉和无奈。除却军旅行役的`艰难和残酷,诗人还看到了塞外边疆的黑暗和不公,如《塞上曲》:

三、壮志难酬——理性反思、无奈归去

由于以上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诗人从以前的满腔热忱开始变得冷静理性。他不由得思考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从军行》其一)数年的风霜晨露,沙场征战,却没有半点的建树。这不禁使诗人懊恼抑郁,早知如此,还不如用心读书,博取功名。

不仅如此,诗人还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其二》)昔日的战场,气势如虹,如今已被黄沙掩埋,只有暴露在蓬蒿中的几具白骨还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仕途难登,抱负难展,冷静下来的诗人更加同情边地的士卒,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奈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听不尽的边愁,剪不断的思念,在秋月映照边城的背景下,愈显苍凉和悲壮。诗人那颗燃烧的心,被不尽的阻难缭乱了,使得他更加思念那曾经毅然离开的家乡和亲人。此时,也唯有这些才能抚慰诗人那颗充满忧愁的心。

漫游边塞数载,没有大的建树,一片忠心、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诗人王昌龄认识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默默离开了生活数载的边塞,回到了家乡,又开始了科举应试之路。可叹其后,只坐了秘书省校书郎和县丞一类的小官,最后客死异乡,终生壮志难酬。

参考文献:

[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5月第一版.

[2]李云逸注.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

篇8:王昌龄有哪些边塞诗

王昌龄有哪些边塞诗

1、《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从军行·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从军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8、《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9、《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0、《塞下曲·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11、《塞下曲·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2、《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1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知识扩展:王昌龄的诗有哪些

1、《送人归江夏》

寒江绿水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2、《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3、《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5、《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6、《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7、《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8、《秋兴》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着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9、《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10、《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1、《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1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13、《送高三之桂林》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4、《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15、《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16、《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

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17、《送欧阳会稽之任》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

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

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

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

18、《送裴图南》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相关文章:

1.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

2.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

3.王维边塞诗

4.王之涣边塞诗

5.王昌龄《出塞》译文及赏析

6.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的内容

7.初日,初日王昌龄,初日的意思,初日赏析

8.青楼怨,青楼怨王昌龄,青楼怨的意思,青楼怨赏析

9.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析及译文

10.《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边塞诗王昌龄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