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知识点
“白米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杜甫诗》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杜甫诗》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杜甫诗》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望岳》 唐朝 杜甫(重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⒉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⒊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⒋望岳产生登岳的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⒌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9.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
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春望》 唐朝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⒈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⒉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
答: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的冷寂荒芜的景象。
6.杜甫诗有诗史之称,本诗折射出怎样的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安史之乱,表现了忧国思家、感时伤坏之情。
7.情景交融在颔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试加以赏析。(可不背)
答:花鸟本是怡人之景,而诗人见之而泣,闻之愈悲,可见时局的不幸,这里诗人将悲情融于乐景,更加重了悲的抒情色彩。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知道为什么吗?
答: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9.末句“不胜簪”这一细节有怎样的作用?
答: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亲之情。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恨”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篇2:《杜甫诗》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一)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岱(dài) 未了(liǎ) 眦(zì) 曾(céng) 钟(zhōng) 凌(líng)
2、通假字
荡胸生层云【“曾”通“层”】
3、多音字
了【(liǎ)了却 (le)助词,去了】
4、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 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丈夫。
5、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五)写作方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首联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景即情也”。眼前之景,表现了诗人心中之情。颈链是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荡涤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望着飞鸟入林,这里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一片挚情。尾联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诗中表现了一种不怕艰难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使情景理融为一体,完美自然。
(六)内容设问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二位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表现了不怕一切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即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抱负。
(七)理解性默写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点明主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篇3:杜甫诗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一)文章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岱(dài)未了(liǎo)眦(zì)曾(céng)钟(zhōng)凌(líng)
2、通假字
荡胸生层云【“曾”通“层”】
3、多音字
了【(liǎo)了却(le)助词,去了】
4、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今:丈夫。
5、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篇4:《杜甫诗》知识点的
(一)文章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簪(zān)
2、词类活用
城春草木深【名词作动词,到了春天】
(三)翻译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愁看这漫天烽火,已连续好几个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纸片抵万金。
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连头簪也插不上。)
(四)写作方法
1.以景衬情,情注全诗
2.格律严谨,对仗工巧
(五)内容设问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着两句诗引移情于物,情景交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情景描述出来。
答:感时伤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作者满怀忧伤的心情,看到清晨待怒的花儿,鸟儿的啼叫,也在为自己的落泪揪心的鸣叫。
(六)理解性默写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写出了望中所见,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作者在家破人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重点内容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读之令人低徊欲绝。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篇5:《杜甫诗》知识点的
(一)文章背景
见《杜工部集》。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徙,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此时,作者已为中年,诗中早已没有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了!所谓《三吏》,即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逾(yú) 妪(yù) 簪(zān) 咽(yè) 戍(shù) 邺(yè)
2、多音字
咽【(yān)咽喉 (yàn)咽下 (yè)哽咽】
3、古今异义
老翁逾墙走【古:跑。 今:行走。】
听妇前致词【古:对……说。 今: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所作的讲话。】
有孙母未去【古:离开。 今:往。】
出入无完裙【古:衣裳。 今:裙子。】
4、词类活用
听妇前致词【上前,走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②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④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⑤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
⑩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⑿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四)节奏划分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五)理解性默写
1.文中哪句话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
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哪句话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
答: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
答: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文中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
答: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六)重点内容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篇6:《杜甫诗》
《望岳》写作背景:
杜甫在 25 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 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 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 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 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 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 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 《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 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 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 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 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 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 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春望》写作背景:
《春望》是一首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 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
《石壕吏》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 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 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 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 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三吏: 《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 三别: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其中,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杜甫诗》知识点】相关文章:
1.杜甫诗解析
2.杜甫诗教案设计
3.杜甫诗教学方案
5.杜甫诗审美鉴赏
7.杜甫的写景诗
8.杜甫的诗有
9.杜甫诗课后练习题
10.杜甫诗三教案首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