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学反思

2023-07-15 08:35: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板甲牧师安度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学反思

篇1: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案

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三、细读文章,品味研读:

1.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诗歌赏析:

在学习上一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赏析,也可以有重点的分析,但一定要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讨论思考,自行做出解答。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提示: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四、课后探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第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

篇2: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整理

(一)文章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

1、字音

岱(dài)未了(liǎo)眦(zì)曾(céng)钟(zhōng)凌(líng)

2、通假字

荡胸生层云【“曾”通“层”】

3、多音字

了【(liǎo)了却(le)助词,去了】

4、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今:丈夫。

5、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五)写作方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首联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景即情也”。眼前之景,表现了诗人心中之情。颈链是细望。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荡涤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望着飞鸟入林,这里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一片挚情。尾联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诗中表现了一种不怕艰难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使情景理融为一体,完美自然。

篇3: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杜甫诗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课后练习:杜甫诗三首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2),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4),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6),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D.二男/新战/死

篇4: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复习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眦zì搔sāo簪zān

逾yú妪yù幽咽yè

点拨:注意多音字“咽”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2)决眦人归鸟眦:眼角。

(3)会当凌绝顶会:终当,终要。

(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5)老翁逾墙走逾:越过。

(6)三男邺城戍戍:防守。

(7)二男新战死新:最近。

(8)夜久语声绝绝:消失,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石壕吏》中表明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点拨:“搔”“簪”等字容易写错。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默写《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杜甫的《望岳》写于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2.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篇5:八年级上册《杜甫诗》课堂实录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很熟悉了,那位同学介绍一下?

一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 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师:杜甫一生写诗1400多首,你能背过哪些?

一生:《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生一时记不起),师提示:小学学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吧?

生齐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提示:《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诗歌吧?

生齐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师:今天让我们走近杜甫,跟随他去领略泰山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去体味战乱中杜甫的忧国思亲之情。(板书:《望岳》和《春望》)请自读《望岳》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学生读)

指名二生读。学生读音很准,节奏准确。教师强“夫”的读音。指导:五言诗歌的节奏划分一般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形式。

师:读音准,节奏对,但是感情上似乎欠缺点。你们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来?

生:豪迈,高昂。

师:对。此时,正逢盛唐,诗人24岁,意气风发,壮怀激烈,想大展宏图,实现人生理想。来到泰山脚下,看到泰山的高达广阔,自然地豪情满怀,所以,应饱含赞美之情,语调高昂,读出那种酣畅的豪情来。请试着再读两遍。

指名二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要求:女生齐读1,3,5句,男生齐读2,4,6句,合读7,8句。(学生读得很有气势)。

师:2分钟的诗句背诵,看谁背得快。(学生背诵2分钟)请同位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学生背)。咱们再齐背一遍吧。

师:现在假设你就是青年诗人杜甫,你来到了泰山脚下,请参考注释,加以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美景,抒发涌动在你胸中的'豪情。

(学生吟诵,想象,表达)

师:谁先来描绘一番?

一生:泰山怎么样呢?啊,它是如此广大,在整个齐鲁大地上都看得见。我看到巍峨的泰山,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山这么高,把阳光遮住,山南山北一个白天一个黄昏。我一定要登上台上顶峰,那时群山都在我眼下都显得很矮小。

师:(笑问)那你没看到半山腰的飘荡的云气?

生:我看到层层云气在山间飘荡,山下的景物若隐若现,很是美丽。

师:追问,你没看到小鸟?

生:没看到。

一生补充:大自然特别喜爱泰山,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了。我看啊看啊,看到缭绕的云气心胸激荡,看鸟儿归巢看得我眼角都快裂开了。

师:你很注意细节啊。很好,这是细望所见。

师:整首诗中,你最欣赏哪一句或者你对哪一句感悟最深?请大声吟诵你喜欢的诗句,在书上做好批注。可以从用词、修辞、写法、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品味赏析。(学生读,批注)

师:请把你的精彩与同位分享。(学生同位交流)谁来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一生:我最喜欢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虚写,写出了泰山的广阔无边。

师:对,这是远望所见。

一生:我特别欣赏“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写作者一直在看啊看的,从早看到晚,看出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师:你欣赏的很到位啊!继续欣赏。

一生: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的有情义,写出了泰山的美丽。

一生:我觉得最后两句特别有意义。他要俯视群山,体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那种不怕困难的决心。

师:是啊,诗人不仅要攀登泰山,这也是诗人的誓言:一定要攀登上人生的顶峰!所以,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共鸣。你读过的诗歌中,哪些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一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同学们积累的很多呀!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看看是否与你搜集的相同?有不同的可以记一记。多媒体出示: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学生一分钟读读背背)

师:我们刚刚领略了杜甫的豪情,(完成板书)美景豪情。岁月悠悠,眨眼间,过去。唐玄宗因为宠爱杨贵妃,任用奸相,致使朝政日非,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杜甫正探亲在家,于是全家随着老百姓想西北方向逃亡,刚刚安顿好妻小,就投奔皇帝而去。别人都向荒村逃去,杜甫逆流而上,奔向城市,寻找皇帝。结果在路上南北叛军抓住,押解到长安。因为他官位卑微而未加关押。春天按时来到了长安城,可是,已经物是人非,长安城已经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已经不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长安了。据史料记载,当时“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现在,你是45岁的杜甫,你困据长安城,你在三春时节望到了什么?心里感情怎样?请运用学习《望岳》的方法自学《春望》。

(学生读诗,描述,感悟)

师:告诉大家你的学习感悟。

生:我读到了杜甫的忧虑。从诗中“破“字,我看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地忧虑。

师:好,景语乃情语。借景抒情。

生:我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看到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

师:这也是一个名句。一个“万金“,真实的写出了战乱中的人们对家人的生命的担忧和牵挂。

生:我觉得诗人忧国忧民,他不为自己考虑,想的是战乱时百姓。

师:是啊。(完成板书:凄景忧思)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你能背过几句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同学们的积累很丰富!我们再看一首关心民间疾苦的诗歌。翻开主题学习《古韵今风翰墨香》39页,《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先自读诗歌一遍,然后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生:“一枝一叶总关情“,实际上是说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你理解的很好。

让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再次体会诗人的伟大情怀。(播放视频)

师:唐诗是一座流光溢彩的殿堂。这里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这里有塞外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里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杏花春雨;让我们走进唐诗,走进经典,享受诗意人生!下课!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

篇6:《杜甫诗》八年级语文教案

《杜甫诗三首》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示手法。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示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布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志向,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⑴岱宗夫如何岱(dài)

⑵决眦入归鸟眦(zì)

⑶白头搔更短搔(sāo)

⑷浑欲不胜簪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⑴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⑵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⑶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⑷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⑸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葱茏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时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依样画葫芦地写出自身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干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发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⑴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⑵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

⑶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①唐朝盛世。

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惊心动魄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局部──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时。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迟疑,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青丝”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痛。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呆板,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篇7:杜甫诗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唐朝诗人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朝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朝诗人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ài)(2)决眦入归鸟眦(zì)

(3)白头搔更短搔(sāo)(4)浑欲不胜簪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5)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①唐朝盛世。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六、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唐朝诗人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唐朝诗人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唐朝诗人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五、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婆婆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婆婆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婆婆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婆婆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婆婆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婆婆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5、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学生们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6、请学生们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凶暴蛮横不可一世

六、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板书

石壕吏

时间地点事件

(暮)(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睡卧不宁

官吏:呼一何怒凶暴蛮横不可一世

老妇:啼一何苦值得同情勇挑重担

唐朝诗人杜甫:沉默关心时局同情百姓

篇8:杜甫诗教学反思

在x月5号的“语文主题学习”验收活动中,我执教了《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望岳》和《春望》。《望岳》是杜甫24岁时所作,作者意气风发,又逢盛世,诗歌描绘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表达了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和气概。《春望》则写于作者被叛军俘获,困据长安时,通过描写京城破败的景象来抒发忧国思亲之情。这两首诗风格不同,前者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后者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根据以上分析,在备课时,我结合潍坊市“三段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主题学习要求,进行了如下设计:设疑导入,诗歌积累——反复朗读,逐层深入——联想想象,进入意境——赏析诗句,体会感情——学以致用,拓展提高——欣赏视频,加深理解。在赏析诗句的过程中,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表达雄心壮志和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进行拓展训练。

本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是:课堂思路清晰,两首诗歌之间的过渡自然巧妙,背景资料的适时引入使学生加深了了内容的理解,联系所学诗句回顾所读诗文进行主题拓展扩大了课堂容量,能及时鼓励调动学生,语言比较有亲和力,课堂较有激情等。

本节课的败笔也不少:

1.预设与实效的差距较大。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第一首诗歌诵读、理解地比较透彻,也能品味出语言的精美,但是在“自学《春望》”和“主题拓展”这个环节上,落实的就很不到位。由于时间较紧,这两个环节就进行的匆匆忙忙,给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是为了完成已经设计的教学环节而进行了,以至于我感觉学生对《春望》和“主题丛书”中《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两首诗的理解不会深刻。原来想通过一个5分钟左右的《春望》视频,来加深对该诗的理解,结果看了看时间已经46分钟了(好像是),只好仅仅听听朗诵而已,后面的赏析就没播放。幸亏学生预习比较充分,否则真是成了“夹生饭”了。今后的教学中,宁可舍弃已设计好的环节,也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实效。

2.课堂的生成性不够。课堂上往往担心学生提出问题会耽误课堂进程,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往往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每一个环节的进行几乎都掌控在自己手里。这看似节省了时间,可长此以往,却能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新性。今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注重课堂生成性的预设,使课堂因生成性目标的达成而精彩,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

3.课堂语言还是不精炼。已经不止一次得反思自己的这一缺点了,可是因为自我要求不高,课堂语言还是比较随意,有较多废话。因为平时备课时就只是设计个大体思路,很少备详案,觉得课堂上应该随机应变,可往往不能信手拈来,致使课堂上出现不少可有可无的话语,冲淡了对问题的思考,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备课时还真得尽量备详案,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方可稍稍放松,设计简案。

连续的几次讲课,我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刚刚接到讲课任务时,往往极力推辞,一是唯恐自己讲不好给学校给领导丢脸,也丢自己的人,二是怕吃苦。平时上课时“我的课堂我做主”,自己的课堂上可以“肆无忌惮”,废话多点也没有关系,课讲不完“下节继续”,可是讲公开课就不能“为所欲为”,就要精致些,于是就得下功夫备课,广泛的搜集材料,反复思考如何设计学案比较科学合理实效,怎样引入怎样过渡,如何指导点拨,什么方法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等等,自然少不了一番“煎熬”,常常“辗转反侧,侧不成眠”。而且,备好课之后往往要试讲,而试讲时又常常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则更加懊恼不已。可是,在经过了这一番“寒彻骨”的“折腾”之后,往往会有一股幽香扑鼻而来,你会得到丰厚的回报。领导的具有高度的评课指导,同行的品评得失,自己教后的反思等,都使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得以提高。希望年轻的教师抛弃包袱,不要怕吃苦,不畏惧退缩,主动地通过讲课来磨砺自己,因为讲课的过程就是一个老师成长的过程,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

篇9:杜甫诗教学反思

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

《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于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篇10:杜甫诗教学反思

在学校倡导的“三环六步”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组开学阶段一般从古诗文单元讲起,为的是学生早读时间多读多背,多一些时间积累。从去年开始,我在古诗方面结合新课程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学环节。先学生课前预习,至少读三遍以上,生字词过关,搜寻有关作者的资料信息。上课后,我导入新课后,请同学先简介作者,由于小学学过杜诗,学生立刻介绍了作者。然后我让一学生朗读全诗《望岳》一遍,朗读前我对朗读提了具体要求:字音准确,节奏把握正确。学生读完后,我泛泛而谈地点评了一下就进入自己的范读,结果第一句自己就丑,把岱宗夫如何的“夫”二声读成了一声,幸好我态度谦虚,立刻和学生一起翻阅字典,承认自己的`错误。第二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诗歌,结合下面的小字注释疏通全诗,不懂的字词句把它做好记号,先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等下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发言比较积极踊跃。第三环节则是品读诗歌,我让学生自己揣摩诗歌用“我读懂了这一句”或者“我最喜欢这一句”来说话,谈自己的感受和理由。几分钟后,我请学生发言,结果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我立刻意识到学生参与不够,必须寻找原因。原来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怎样说。我当即以一二句为例,帮学生示范了一遍,先有感情地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再从“青”看出山之秀美,从“未了”看出泰山的辽阔无边。学生之后纷纷发言,先读再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最后我让学生从题目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从望的不同角度来理解全诗,并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由于有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学生能够较好地说出赞美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美的景色,透露了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最后在全班齐读后背诵中结束《望岳》的教学。

一堂课下来,我很高兴学生能在读中品,能较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发言较积极,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自己说自己谈,学生比较欢迎这种课。但自己仍然感觉有许多不足,首先自己没认真查好字典,想当然地读,结果闹了个小笑话,联想上次教《桃花源记》时自己也读错了两个字的拼音,我深感惭愧,下次绝对不要再自以为是地读课文,课前听好专家范读,有疑问的立即翻阅字典或词典,不欺骗自己,更是对学生负责。其次问题的设计及引导还需细加锤炼。对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应以学生为本,而并非借鉴参考书。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不断学习,师生共同进步吧。

篇11:杜甫诗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古典诗歌语典雅而高度凝练,情致深婉,不像戏剧小说那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又与学生的生活距离相对较远,因而在教学中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传统的诗词教学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打破传统的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

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篇12:杜甫诗教学反思

教学《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篇13:《杜甫诗》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在x月5号的“语文主题学习”验收活动中,我执教了《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望岳》和《春望》。《望岳》是杜甫24岁时所作,作者意气风发,又逢盛世,诗歌描绘泰山的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表达了自己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和气概。《春望》则写于作者被叛军俘获,困据长安时,通过描写京城破败的景象来抒发忧国思亲之情。这两首诗风格不同,前者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后者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根据以上分析,在备课时,我结合潍坊市“三段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主题学习要求,进行了如下设计:设疑导入,诗歌积累——反复朗读,逐层深入——联想想象,进入意境——赏析诗句,体会感情——学以致用,拓展提高——欣赏视频,加深理解。在赏析诗句的过程中,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表达雄心壮志和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进行拓展训练。

本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是:课堂思路清晰,两首诗歌之间的过渡自然巧妙,背景资料的适时引入使学生加深了了内容的理解,联系所学诗句回顾所读诗文进行主题拓展扩大了课堂容量,能及时鼓励调动学生,语言比较有亲和力,课堂较有激情等。

本节课的败笔也不少:

1.预设与实效的差距较大。本课的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第一首诗歌诵读、理解地比较透彻,也能品味出语言的精美,但是在“自学《春望》”和“主题拓展”这个环节上,落实的就很不到位。由于时间较紧,这两个环节就进行的匆匆忙忙,给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是为了完成已经设计的教学环节而进行了,以至于我感觉学生对《春望》和“主题丛书”中《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这两首诗的理解不会深刻。原来想通过一个5分钟左右的《春望》视频,来加深对该诗的理解,结果看了看时间已经46分钟了(好像是),只好仅仅听听朗诵而已,后面的赏析就没播放。幸亏学生预习比较充分,否则真是成了“夹生饭”了。今后的教学中,宁可舍弃已设计好的环节,也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实效。

2.课堂的生成性不够。课堂上往往担心学生提出问题会耽误课堂进程,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往往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每一个环节的进行几乎都掌控在自己手里。这看似节省了时间,可长此以往,却能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创新性。今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注重课堂生成性的预设,使课堂因生成性目标的达成而精彩,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

3.课堂语言还是不精炼。已经不止一次得反思自己的这一缺点了,可是因为自我要求不高,课堂语言还是比较随意,有较多废话。因为平时备课时就只是设计个大体思路,很少备详案,觉得课堂上应该随机应变,可往往不能信手拈来,致使课堂上出现不少可有可无的话语,冲淡了对问题的思考,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备课时还真得尽量备详案,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方可稍稍放松,设计简案。

连续的几次讲课,我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刚刚接到讲课任务时,往往极力推辞,一是唯恐自己讲不好给学校给领导丢脸,也丢自己的人,二是怕吃苦。平时上课时“我的课堂我做主”,自己的课堂上可以“肆无忌惮”,废话多点也没有关系,课讲不完“下节继续”,可是讲公开课就不能“为所欲为”,就要精致些,于是就得下功夫备课,广泛的搜集材料,反复思考如何设计学案比较科学合理实效,怎样引入怎样过渡,如何指导点拨,什么方法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等等,自然少不了一番“煎熬”,常常“辗转反侧,侧不成眠”。而且,备好课之后往往要试讲,而试讲时又常常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则更加懊恼不已。可是,在经过了这一番“寒彻骨”的“折腾”之后,往往会有一股幽香扑鼻而来,你会得到丰厚的回报。领导的具有高度的评课指导,同行的品评得失,自己教后的反思等,都使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得以提高。希望年轻的教师抛弃包袱,不要怕吃苦,不畏惧退缩,主动地通过讲课来磨砺自己,因为讲课的过程就是一个老师成长的过程,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

2.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3.杜甫诗教学方案

4.《杜甫诗》教学建议

5.八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6.初二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杜甫诗

7.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教学反思

8.八年级生物上册《单细胞生物》教学反思

9.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10.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