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诗的课文鉴赏
“游晓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课题诗的课文鉴赏,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课题诗的课文鉴赏,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课题诗的课文鉴赏
关于课题诗两首的课文鉴赏
展示、歌颂母爱,是《金色花》和《纸船》共同的主题。《金色花》借助丰富的想像,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按时间顺序叙写了一天时间里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在亲昵、亲热的氛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纯真的母子之爱。孩子活泼、天真是母爱沐浴的结果,孩子要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是对母亲深厚的爱的回报。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是母亲找不着孩子,内心焦急、惶恐的反映,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而《纸船》一诗更侧重于直接抒发热爱母亲、思念母亲之情。“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诗句中“含泪”、“悲哀”都是由于远离慈母,对母亲的深切眷恋,字里行间母子深情尽现。
篇2:《墨梅图题诗》鉴赏作文
今天,我有幸见到王冕的《墨梅图题诗》,真是大饱眼福,这幅画
我仔细一看,一束淡墨色的梅花横贯画面,构图无比新奇;那细长的枝条舒展挺秀,花朵有疏有密,枝条有俯有仰,虽然是在纸上的梅花,但是好像看到了有正有侧的梅花,都只用淡淡的墨水轻染点缀,
小学生作文大全
仅有花蕊有加墨重点,盛开的、渐放的、含苞的,都清润洒脱,梅花公公正正,生机勃勃,观之如闻力透纸背的“清气”有“满乾坤”的气概。纸背有墨汁透过,这幅画真是画得栩栩如生,如虚如实,可谓画功深奥,画艺精美。题诗与书法饱满挺劲,与诗意真是完全融和。
可惜,美中不足,乾隆皇帝的题字盖章插入画中之间,破坏了这幅精美的《墨梅图题诗》,十全十美,变成了十全九美了。
六年级:我想成为文学家
篇3:《离骚》课文鉴赏
《离骚》课文鉴赏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熔成的诗篇。下面是课文的鉴赏,以供参考。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这是一首浪漫主义杰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火热的感情,迸发出了異常灿烂的光采。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且还愿意奋身而起,作楚王的先驱:“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的目的不止在于挽救楚国的危亡,还想让楚国强大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统一中国,这是当时人民的愿望,也是有远见的人物的共同理想。屈原在《离骚》里,时常提到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就是想让楚怀王以他们为榜样。当时的儒家是提出这些人物来加以理想化,希望统治者要像这些理想人物一样来统一中国的。屈原这种思想是当时爱国思想的一种最高的表现,他不仅想使他的祖国成为强国,而且要让他的祖国来完成当时伟大的历史使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嫉恶如仇的的精神。诗人的理想在楚国腐朽统治集团的阻力下不能实现,他愤怒地斥责了楚国统治集团;还这样描述了他自己的情操和耿介之志: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擥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作彭咸之遗则。
……
诗人写自己早晨饮木兰花上坠下的露水,晚间食秋菊初开的花朵;身上佩带着薜荔、菌桂,胡绳等香花编成的装饰,用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和那些统治集团人们的贪婪、嫉妒、驰骛、追逐相比,更衬托出了诗人对于那些丑恶灵魂的鄙视。接着诗人在斥责了统治集团的“謠诼”和“偭规矩而改错”后,又写他自己的绝不妥协: “鸷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作品里的思想光采正是这样表现的:他十分憎恨腐朽的统治集团,憎恨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美好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憎恨就愈深。他不只是对于腐朽的统治集团揭露和鞭挞,而在揭露和鞭挞时,还举出自己美好的理想,这就更显出了被揭露者的丑恶,鞭挞也愈重。
这篇作品整个说来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后半部里,这种色彩更浓烈。诗人在前面写他的生平经历、政治理想以及对于黑暗政治的揭露等,多系实写。但其中采用了一些“比兴”手法,它和《诗经》中的“起兴”完全不同,也不是单纯的比喻,它所用来比喻的形象中,包含了一种幽远的意境: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蘺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攬洲之宿莽。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美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巳兮,苟余情其信芳。诗人在作品里写他对于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这是用来比喻他的志洁行芳,人们在读到这些诗句时,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觉得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住。“江蘺”、“辟芷”、“秋兰”、“芰荷”、“芙蓉”,这些生长在水国深岩的幽花香草,本来容易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披戴着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洁的动人的形象。
但《离骚》的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色还不在此。是重要的特色在于诗人的笔锋底下,大量驱使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构成了一幅異常雄奇壮丽的完整的图画。如诗人写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能了解他,在无可奈何的情绪下,幻想驾着鸾凰、凤鳥、乘风飞上天空,寻天帝去倾诉:
朝发轫于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屬;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鳥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这一段所写的意境极其开阔宏伟。诗人幻想他早晨离开南方的苍梧,日落以前就到了西北的昆仑山上。他还叫太阳神缓轡徐行,要趁日落以前去“上下求索”。他在太阳沐浴的咸池饮马,在太阳所经的扶桑歇息。跟随他的有月神、风神、鸾皇,雷师等一大群的神物。声势十分煊赫。
不独这一段的描写是这样,还有大量的描写也是这样。宇宙间一切奇丽的景象,他都能使它奔赴到他的笔端。
《离骚》里面还有一些地方抒写诗人的幽独的情怀,和上面那些又有不同: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汝)?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这些句子能使人迴腸荡气,显出了作品中的另外一种深婉的感情。
屈原在《离骚》中借助于神话传说和宇宙间奇丽景象来抒发他的悲愤,他在现实中失望了,就幻想到神界去漫游。但是,幻想总不能消除他在现实中的愤懑,因此诗中写到十分绚烂之处时,紧接着就描写了他失望的心情,如写他驾着鸾凰、凤鸟飞向天空,叫天上的“帝阍”开门,而“帝阍”却是“倚阊阖而望予”,他在日色昏黄中,只好“结幽兰而延佇”。又如写他一路车马喧阗,转道昆仑,行过流沙,指向西海时,在光明的天空中忽然看见故乡而悲伤起来。作品里面错综复杂地写出了诗人的满腔悲愤的心情。同时又写得反复曲折,有抑揚顿挫之妙。
《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全诗每一部分都优美动人,合起来又是一个雄奇壮美的和谐的完满的整体。只有具有那样热爱祖国坚持理想的最充沛和最激烈的感情,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篇章来。
拓展阅读: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篇4:离骚课文鉴赏
离骚课文鉴赏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这是一首浪漫主义杰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火热的感情,迸发出了異常灿烂的光采。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且还愿意奋身而起,作楚王的先驱: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的目的不止在于挽救楚国的危亡,还想让楚国强大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统一中国,这是当时人民的愿望,也是有远见的人物的共同理想。屈原在《离骚》里,时常提到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就是想让楚怀王以他们为榜样。当时的儒家是提出这些人物来加以理想化,希望统治者要像这些理想人物一样来统一中国的。屈原这种思想是当时爱国思想的一种最高的表现,他不仅想使他的祖国成为强国,而且要让他的祖国来完成当时伟大的历史使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嫉恶如仇的的精神。诗人的理想在楚国腐朽统治集团的阻力下不能实现,他愤怒地斥责了楚国统治集团;还这样描述了他自己的情操和耿介之志: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擥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作彭咸之遗则。
诗人写自己早晨饮木兰花上坠下的露水,晚间食秋菊初开的花朵;身上佩带着薜荔、菌桂,胡绳等香花编成的装饰,用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和那些统治集团人们的贪婪、嫉妒、驰骛、追逐相比,更衬托出了诗人对于那些丑恶灵魂的鄙视。接着诗人在斥责了统治集团的謠诼和偭规矩而改错后,又写他自己的绝不妥协:鸷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屈原作品里的思想光采正是这样表现的:他十分憎恨腐朽的统治集团,憎恨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美好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憎恨就愈深。他不只是对于腐朽的统治集团揭露和鞭挞,而在揭露和鞭挞时,还举出自己美好的理想,这就更显出了被揭露者的丑恶,鞭挞也愈重。
这篇作品整个说来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后半部里,这种色彩更浓烈。诗人在前面写他的生平经历、政治理想以及对于黑暗政治的揭露等,多系实写。但其中采用了一些比兴手法,它和《诗经》中的起兴完全不同,也不是单纯的比喻,它所用来比喻的形象中,包含了一种幽远的意境: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蘺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攬洲之宿莽。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美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巳兮,苟余情其信芳。诗人在作品里写他对于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这是用来比喻他的志洁行芳,人们在读到这些诗句时,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觉得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住。江蘺、辟芷、秋兰、芰荷、芙蓉,这些生长在水国深岩的幽花香草,本来容易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披戴着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洁的动人的形象。
但《离骚》的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色还不在此。是重要的特色在于诗人的笔锋底下,大量驱使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流沙等,构成了一幅異常雄奇壮丽的完整的图画。如诗人写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能了解他,在无可奈何的情绪下,幻想驾着鸾凰、凤鳥、乘风飞上天空,寻天帝去倾诉:
朝发轫于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屬;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鳥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这一段所写的意境极其开阔宏伟。诗人幻想他早晨离开南方的苍梧,日落以前就到了西北的昆仑山上。他还叫太阳神缓轡徐行,要趁日落以前去上下求索。他在太阳沐浴的咸池饮马,在太阳所经的扶桑歇息。跟随他的有月神、风神、鸾皇,雷师等一大群的神物。声势十分煊赫。
不独这一段的描写是这样,还有大量的描写也是这样。宇宙间一切奇丽的景象,他都能使它奔赴到他的笔端。
《离骚》里面还有一些地方抒写诗人的幽独的情怀,和上面那些又有不同: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汝)?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这些句子能使人迴腸荡气,显出了作品中的另外一种深婉的感情。
屈原在《离骚》中借助于神话传说和宇宙间奇丽景象来抒发他的悲愤,他在现实中失望了,就幻想到神界去漫游。但是,幻想总不能消除他在现实中的愤懑,因此诗中写到十分绚烂之处时,紧接着就描写了他失望的心情,如写他驾着鸾凰、凤鸟飞向天空,叫天上的帝阍开门,而帝阍却是倚阊阖而望予,他在日色昏黄中,只好结幽兰而延佇。又如写他一路车马喧阗,转道昆仑,行过流沙,指向西海时,在光明的天空中忽然看见故乡而悲伤起来。作品里面错综复杂地写出了诗人的满腔悲愤的心情。同时又写得反复曲折,有抑揚顿挫之妙。
《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全诗每一部分都优美动人,合起来又是一个雄奇壮美的和谐的完满的整体。只有具有那样热爱祖国坚持理想的最充沛和最激烈的感情,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篇章来。
篇5:前方(课文鉴赏)
前方(课文鉴赏)
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 归家”和“ 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第二部分(第2-8段):证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部分围绕“ 前方”写,紧扣题目,着眼于人的精神状况。
第三部分(第9-11段):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人生的实质。
第四部分(第12段):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语篇脉络梳理】
家(乡)→精神家园
虚实结合(脚下的)路 → 人生的路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第一部分(第1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品味] 以连续两个问句开头,既交代了和“摄影作品”的关系,又引发读者的思考。
[体会]引出话题:“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第二部分(第2-8段):证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2段:点出本文的文眼,简洁醒目。
[品味]这个句子单独成段,起强调作用。
[体会]文章一开始就反弹琵琶:“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第3段:从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品味]以我们能在电视上看见的动物大迁徙类比,给人直观的感受。“前方在召唤着它们”紧扣文题。“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 家的意识”指人类心理上要获取的精神上的安慰,“形式”指人类实实在在的躲避风雨的地方。
[体会]写迁徙的恢弘场面,说明人离家的坚决。
第4段: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品味]“习性”这个词说明人从很早就有“迁徙远行”的传统。
[体会]人有了家还要离家,“迁徙”是人的习性。
笫5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品味]“呐喊”呼应“按捺不住”,说明人们“走出家门”的欲望之盛。
[体会]外面的世界之所以诱惑人的原因是“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第6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分为两种情况,“ 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品味]用“必须”强调离家的无奈之甚。
[体会]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无奈原因。
第7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感。
[品味]这一段点出“ 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体会]这一段的内容呼应第’ 段“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进而指出“前方”具有诱惑力的原因是其情景具有“不确定性”,“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接下来设想人们“如痴如醉”的表现,生动形象,给人具体的感受。
第8段:回到摄影作品上来,收束第一部分。这段构思很巧妙;由“ 前方”到“ 路”到交通工具“汽车”,从而完成了从联想回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品味]“破旧而简陋”是现在远游的物质条件,但人们仍然向往“前方”。
[体会]这一段是过渡和照应的段落。结构上的作用显而易见。
第二部分围绕“前方”写,紧扣题目,着眼于人的精神状况。
第三部分(第9-11段),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揭示人生的实质。
第9段:上承第8段,由“路”入手,着眼于“ 路”与“ 家”和“ 前方”的关系,由日常生活的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品味] “家”指现实的境况,“路”指人们执著的追求,“ 眼前与心中”指人们的意识范围之内,“前方”指人们的无限追求。
[体会]这里的“家”“路”“眼前与心中”“前方”的含义有了更多的内涵。
第10段: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品味]用钱钟书、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的类似场景再加以证明,表明作者观点的普遍意义。但是,境遇舒适的人的心情不一定比上述“ 苦旅”中的人好,证明精神上的“苦旅”的普遍意义。反问加强了语气。结尾句由具体的经历上升到人生历程,进一步点明“苦旅”的普遍意义,与本段开头句呼应,论证严密。本段中“旅途”有不同含义,理解其含义的关键词是“人生”,凡与之有联系的“旅途”都指人生历程。“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他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这辆车”指拥挤不堪的生活空间。
[体会]本段以哲理性的观点“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开始,接下来以摄影作品“前方”的场景加以证明;“拥挤不堪”的车,“坑洼不平”的路,车里的人“ 东歪西倒”“ 受着皮肉之苦”,从人的境遇上对“苦旅”作了充分证明。然后重点写画面上的男子。他“ 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的动作,他“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的眼神,从人的精神上对“ 苦旅”作了深刻的诠释。汽车有共同的特点:陈旧、拥挤、经常抛锚。作者写这些汽车是为了说明“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道理。
第11段: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之中。另一方面,精神家园的.无处找寻,更是人生悲剧不可避免的原因。
[品味]精神家园即“他(崔颢)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走“ 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而非“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前方”是人追求的无休止的归宿,人生旅途是苦旅,一是因为自己的理想总是难以实现,二是因为被家所束缚,家成为一种羁绊和约束。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人无法还家”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是人的主观感受,家中应有温馨和安宁,如果这些都不具备,即使回了家,也不会产生家的感觉,作者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归宿。
结尾写“他(崔颢)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形象地写出崔颢无法寻找心灵家园的伤感,也是不断在外闯荡的人们的普遍感受。
[体会]作者通过分析崔颢诗歌所蕴涵的内心感受来证明精神家园的无处找寻。引用写家园之思的古代诗歌来证明人处于走向前方和惦念家乡的矛盾之中。这一段中,“家”也有不同含义。与“心”有关的是抽象意义上的心灵家园。
第四部分(第12段):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品味]开头猜测他们“归家还是远行”,是浅层次地从生活的经历入笔。结尾反问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是从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层面发问,可以理解为实际的“家”和“旷野”,深层次的“家”指心灵家园,不一定与实际的家相符,也可能在远行的前方找到这个“家”。反之,回到实际的家,也可能处在“(心灵的)旷野”之中。这样的结尾,意蕴深厚,雅俗共赏。
[体会]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 归家”和“ 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 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二、疑难问题探析
1、怎样理解“家”等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 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 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 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十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2、结合课文谈谈作者独特的哲理思考。
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前方》引发了独特深刻的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行文结构独特,思绪由摄影放出再收回,几经反复,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到“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到心中想念的家“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
因为文章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构思,所以表现作者的哲理思考紧紧依托摄影作品的内容。例如第十段,一开始作者便亮出自己的思考:“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接下来便从摄影作品的画面去证明:“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他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并突出其“苦”,一是身体上的苦:“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皮肉之苦。”二是精神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作者还用钱钟书先生和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来证明,并猜测旅途上物质条件好、免于身体之苦的人不一定能免于精神之苦来充分证明“ 苦旅”之“ 苦”主要在于精神之苦---“ 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文章的大部分都是依托形象来阐释哲理的。
语篇鉴赏
一、语篇整体赏析
《前方》是一篇“ 摄影散文”。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由此点出本文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
然后,作者对人为什么离家进行讨论。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直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再次,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在此,作者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因为人要不断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 路”。如果说此前作者基本上还是在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况的话,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更多地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思辨的色彩也越来越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就纯粹是在哲学层面上使用它们的。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样,不管你是坐在如摄影作品或《围城》里所描绘的破烂不堪的汽车上,还是坐在舒适的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场苦旅,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 苦旅者”。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儿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所以,《前方》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中的这三重悲剧:一、人在“ 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了的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无法还家”;三、“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显然,这里的家、家园,并不是指“ 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象与思考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写作特点赏析
(1)结构完整
作者由摄影作品开笔,分析作品人物的趋向,得出“远行,则是离家而去”的观点;然后阐述自己对“远行”、对“前方”的独到理解;最后又回到摄影作品,发出“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的疑问,发人深思。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引用诗句,增强文章表现力
为了证明“人们流浪时,总惦念着家园”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诗句,如崔颢、宋之问、卢纶、李益、韦庄等,并由其中的一个作者崔颢延伸开来,证明“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表现力。
【课题诗的课文鉴赏】相关文章:
2.《短文》课文鉴赏
3.《风筝》课文鉴赏
10.语文课文《杠杆》评课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