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背景资料
“小玉米粒汪苏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诗的背景资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诗的背景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诗的背景资料
关于诗的背景资料
关于诗的背景资料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他让我们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
这首诗全篇先感时,后念家,再及己,显示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本诗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篇2:再别康桥背景资料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不过当时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
篇3:《背影》背景资料
《背影》背景资料
1、《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2、“那年冬天”:
查《朱自清传》(陈孝全著),“那年冬天”是19冬天。朱自清是19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的,1917年暑假,提前一年,考入哲学系。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
3、“交卸”与“奔丧”:
“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然而,大哥对家道日下的境遇已有所知。当时,北大学生应先读两年预科以后,才能再报本科。自清为早日完成学业,减轻父亲负担,将‘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场,免去了一年的预科学习。”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二哥成绩优异,志愿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物华心里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正在这时,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只有在这时,自清才真正感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景象。自清凝视着微微发胖而显龙钟之态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和一群弟妹,心情十分沉重,他轻轻叹了一口气,拉着我的手说:‘我要争取再早一年毕业。’”
“办完丧事,父亲为了谋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谋职,自清也要回北大,因而同行至南京。《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们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
4、“买橘子”与“紫毛大衣”:
“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对于我来说,就更理解其深意了。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读过《背影》的人,可能还会注意到父亲的穿戴是这样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与此相对照的是:自清大哥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大衣。此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5、“他给我的紫毛大衣”:
朱自清《买书》(《朱自清全集》卷四353页)一文说,这件紫毛大衣是“结婚时期父亲给做的”,“紫毛(猫皮)水獭领”,“是布面子,土式样,领子小而毛杂──原因是用了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的。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是费了点张罗。”
6、“东奔西走”:
“1920年,也就是浦口之别的第三年,大哥在三年中学完了四年的本科课程,又提前一年从北大哲学系毕业。父亲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一辈子不信神的他,竟跨进了天宁寺的大门,求助于扶乩的和尚。老和尚早已觉察他的来意,便胡诌了一首诗:‘三径犹荒芜,渊明尚未归,故乡风景好,雁影送斜晖。’‘恭喜您老人家,您儿子要和他的好友一起回乡做官了。’恰在此时,自清与俞平伯先生双双从北大提前毕业,回家乡教书,但却不是什么做官。”
7、“做了许多大事”:
朱自清的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在高邮邵伯镇做过小官,在江西九江做过盐务官。“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这差使是徐州烟酒公卖局长。
8、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篇4:资料《桃花源记》背景
有关资料《桃花源记》背景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注释]
⑴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
⑵ 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
⑶ 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
⑷ 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
⑸ 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
⑹ 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⑺ 憩,休息。
⑻ 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
⑼ 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
⑽ 游诣,游玩。
⑾ 纪历志,岁时的记载。
⑿ 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
⒀ 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
⒁ 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
⒂ 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
⒃ 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
⒄ 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明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关于桃花源的描写】
①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云奔石怒,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山南即避秦处。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有异态,为了却行。又数折,得桃花观,从左腋道入,竹路幽绝。……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入绘。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摘自袁宏道《游桃花源记》
②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摘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
篇5:桃花源记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写桃花源的背景。
桃花源记作于南北朝时期,正是东晋与南朝宋更易的第二年。至此,中国进入了又一个战乱的时代。
全文以一个普通的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最后又有名士去寻访桃花源,却再也未曾遇见此源。
这个武陵人的奇遇其实是并不存在的,只是一个虚构的美好幻想的故事。然而它却能够得到千年以来无数名士的极高评价,这是为何?
想到仙境的故事,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的是无所不能、无忧无虑、与世无争、长生不死的神仙,而在《桃花源记》里,那些身处世外桃源的人不过是保留了天性的纯朴的一些普通百姓,他们祖先原是为了躲避秦朝末年的战乱而隐居到此处,从此几百年以后都没有离开过。他们来到这里的原因是为了躲避苛捐杂税,是一个值得人同情的理由。而武陵人无意间来到这里,也是身处乱世中。但是武陵人在这里与世无争地生活了几百年,不知有汉、三国、乃至魏晋,相比之下,武陵人身处的桃源的确是理想主义的一片乐土,尽管这片乐土只是一个和平、宁静、祥和的生活。但在乱世中已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更突出了《桃花源记》的悲剧色彩,但是和平祥和的生活也给了人们无限的希望。
在这里,陶渊明已不只是为了一个人躲避而躲避,更是希望在战乱中的百姓能获得解脱。
然而我们又面对了一个问题,那个武陵人为何要离开桃花源?
如果我们再次给他一个重返桃花源的机会,他是留在这个乱世还是来到这片乐土?
可能会选择在桃花源里度过,但是不知他是否会想到,桃花源这片乐土只会让人忘记自我,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幸福的生活剥夺了他思想的权利。更何况那只是一个梦,过分的沉迷只会让人沦落。那样活着,便也是死了似的。但在现实的痛苦中,痛苦的现实能让他永远记住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梦,给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
我想现在,已经不是在讨论那个时代的选择,更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拷问。
究竟是应该逃避着现实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就算是困难重重也一样心怀梦想?
不管怎么说,陶渊明成为了一代隐圣,在于他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梦境,让人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使人满怀希望地生活。
所以桃花源记存在着,以一种千古不朽的方式存在着。我们需要这种温暖的色泽来装点生活,尽管这种色泽是虚幻的。
篇6:荷塘月色 (附背景资料)
   1、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3、 无可讳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党政府的。在“七七”前夕,“一二九”运动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记云:“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王瑶《念朱自清先生》) 
4、 《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5、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
篇7:剪纸图案资料背景
剪纸图案大全资料背景
top1:剪纸图案大全
剪纸,又名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我国汉族最陈旧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受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所以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变成多色、套印、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言语。
top2:剪纸图案大全
剪纸在我国农村是历史悠久,而且撒播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即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式各样的图画,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风俗艺术的发生和撒播与我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大家把漂亮艳丽的剪纸贴在洁白的墙上或亮堂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氛围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珍宝,已成为国际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朴素、生动有趣的艺术外型,有着共同的艺术魅力。其特点首要表如今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适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top3:剪纸图案大全
我国剪纸艺术的起源是什么呢?实际上在很早以前,大家就现已开端测验而且娴熟于用一些图形来进行记事和内容出现,这个时分尽管没有纸张,可是大家可以将有关的材料记载到青铜器,兽皮等载体上面,而随着纸张的方面,越来越多的手艺演员有时机开端接触到纸张,从而将这些创造性的图画开端往纸张这样轻盈的载体上进行搬运。而当咱们对纸张创造之前在其他载体上的图画和创造纸张以后的剪纸制造图画进行比照的话就可以明晰的看到,剪纸的起源即是来自于先民的图画记载方法。
top4:剪纸图案大全
剪纸尽管存在于纸张上十分的轻盈,不光简单保留,并且本钱还十分的低。可是恰是由于有着这样的特色,也使得剪纸不太适宜长期的保留。尽管剪纸从纸张被创造之后就已经很流行了,可是保留到至今的传世作品却十分的少。不过咱们仍是可以从一些经典的古诗会集寻找到剪纸的踪影,例如李商隐在《人日》诗中就有着“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这儿的“剪彩”即是剪纸的意思。而剪纸这个词自身更是频频的出现于诗句中,例如著名诗人杜甫的《彭衙行》所写的“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这儿就直接采用了剪纸这个词。
top5:剪纸图案大全
由于剪纸有着十分强的民间灵魂和气味,所以生存力十分的强,尽管经过了千年的开展,剪纸艺术照旧长盛不衰,甚至变得益发壮大起来。咱们能够注意到,过去的剪纸创造常常是围绕着一些山水和吉祥图案来进行创造,可是现代的剪纸已经开展到品种多样,内容完全的款式。这能够看到剪纸在我国民俗文化中有着无足轻重的位置。
剪纸起源于中国民间艺术,其镂空的样式给人的视觉享受是无与伦比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剪纸图案大全,快来跟着一起欣赏下精美的窗花剪纸图片吧!超赞的哦!
top6:剪纸图案大全
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为表现自己的想法,创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观法则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空和不同空间的物体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这种借助静态的平面化能表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空间,并通过动态的思维,连续的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间剪纸就是利用纸的局限大做文章,在局限里自由驰骋,变不可能为可能,把三维世界简化成二维空间。无限远的空间,无限复杂的形体都被放置在一个平面上,扁平的轮廓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因此,民间剪纸的独特表现力就是在彻底的二维空间观念基础上实现的。剪纸创造者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top7:剪纸图案大全
民间剪纸的这种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欣赏性、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出于质朴的求全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定式,创作者更是打破实现的障碍,运用表里统一的手法,全面地表现物象。对于剪纸而言,现实的物象背面、顶面、底面或内部虽然是看不见的,但是它是存在内心感悟的,看不见的是合理的,但不剪出来却是不合理的。
top8:剪纸图案大全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top9:剪纸图案大全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剪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top10:剪纸图案大全
在平时生活中,咱们也常常会在各个场合中触摸到剪纸。不过最常见,也最为直观的触摸即是不少兄弟十分喜爱的雪花剪纸,雪花剪纸的特色在于对纸张进行简略的折叠之后来建材出漂亮的剪纸雪花来。简略的制造使得简直人人都能够完结,无论是成年人仍是儿童,都能够依据自个的喜好来制造出不一样作用的剪纸雪花来,而漂亮的剪纸雪花本身还能够被当作是漂亮的窗花,真可谓是魅力无量啊。
【诗的背景资料】相关文章:
1.匆匆写作背景资料
8.标语背景
9.党课背景
10.诗歌背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