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木兰诗的ppt课件资料

木兰诗的ppt课件资料

2023-05-30 07:56: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西区可比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木兰诗的ppt课件资料,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木兰诗的ppt课件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木兰诗的ppt课件资料

篇1:木兰诗的ppt课件资料

木兰诗的ppt课件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篇2:木兰诗优秀课件资料

木兰诗优秀课件资料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 背诵全诗。

(二)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花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二)难点: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四、教学方法

(二)学法: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教法: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采用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讨论探究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

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首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

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

接着,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

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篇3:《木兰诗》相关资料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生世

关于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1.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2.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关于木兰的姓名,主要有:

1. 木兰,女子名,姓氏里居不详。

2.一般认为姓花,名木兰。

3.此外,还有姓魏、朱之说,也有说“木兰”即是姓,无名。

背景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查《木兰诗》,《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据《乐府诗集》的编者宋代的郭茂倩说,此诗最早著录于南朝陈智匠(梁武帝时任乐官)的《古今乐录》。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所以,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篇4:《木兰诗》课件

《木兰诗》课件模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⑷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

⑴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

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1:人类诞生于妇女也成长于妇女。若没有女性,人类社会便了无生机;若没有女性形象,文学作品也会黯然失色。很多文学作品,因塑造了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而得以永垂不朽,名存千古,北朝民歌《木兰诗》就是其中之一。

设计2:教师播放香港电视连续剧《少女慈禧》主题歌《巾帼胜男儿》:“巾帼历次胜男儿,男女代代对峙,曾否推测过明天举世重由弱质再把持……”,或者播放《红色娘子军》主题歌:“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设计3: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内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陈绪万、尚永亮主编《汉魏六朝乐府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辨析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金柝鞍鞯

戎机辔头云鬓溅溅燕山

胡骑啾啾著我旧时裳

⑵掌握下列多音字:

骑转强帖

⑶通假字:

帖花黄 看火伴

⑷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 戎、戍、戌、戊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明确:

⑴zhùtièké hántuòjiānrónɡpèibìnjiānyānjìjiūzhuó

⑵骑:jì 胡骑转:zhuǎn 转向贴:tiè 昨夜见军贴

qí 骑马 zhuàn 转动tiē 昨夜见军贴

强:(qiáng)百千强

(jiàng)倔强

(qiǎng)勉强

⑶“帖”通“贴”“火”同“伙”

⑷金柝、分析、拆开、折断

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⑴唧唧/复/唧唧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⑵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⑶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⑷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⑴组为“二一二”节拍,⑵组为“二三”节拍,⑶组为“二二一”节拍。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寻踪;合作探究,就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未知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学生齐背。

二、研讨赏析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人们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故事的传奇性,带给人们新奇的心理冲击,因为“自古英雄出少年”嘛。

生2:千古不朽的形象美,永远是吸引人们的焦点,跨越时空,千古不衰。

生3:凝练生动的语言,给人全新的视觉、听觉以至心理享受。

生4:心系祖国,情系社稷,奏响了文学艺术殿堂最强劲最豪迈的乐曲。

生5:详略得当,繁简相宜,有高超的叙事技巧,尽现叙事魅力。

……

2、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的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的美。

活动成果展示:

⑴故事的传奇美:

本诗集中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故事。木兰在非常时期女扮男装,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着实让人惊叹。

⑵不朽的形象美: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聪明机警又热爱和平,女儿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⑶凝练生动的语言美: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复沓、问答、排比、重叠、对偶、顶真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新奇幽默的比喻,有气势酣畅的排比等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是艺术中的精品,《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

⑷壮美的爱国情:

木兰深明大义,以国为重,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功劳显赫。爱国情操是所有情感中最壮美的;爱国诗歌是诗城堡上空最强健的乐音。祖国是每个人心中至高的象征,热爱祖国、保卫祖国是一个人至高无上的选择,这也就是《木兰诗》最易打动人心的地方。

⑸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章繁简相宜,详略得当。繁笔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木兰采买鞍马一事,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既写木兰的繁忙,也呈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木兰;②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一幅“少女思亲图”呼之欲出;③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叠唱,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一朝团圆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一段,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简洁,十年征战,只用六句话就交代完了。

如此安排,正突出了诗歌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所以,繁简安排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木兰不是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也不是娇滴滴的“崔莺莺”,而是娇柔刚健相济的女性。

三、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1、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学生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并板示,交付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

⑴为什么把父亲称作“爷”,这一称呼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能介绍一点相关的知识吗?

⑵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是怎样的?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⑶木兰为什么放着高官不做?这是否体现了她不慕荣华的高贵品德?

⑷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⑸“巾帼英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巾帼英雄即女中豪杰。”那么,除了出征打仗,还有哪些女性称得上巾帼英雄呢?

⑹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的塑造相同吗?如不同,请谈谈这一方面的差异,好吗?

⑺女子“半边天”,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角色分工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代巾帼英雄有哪些?试列举三四例。

有些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可自行解决,如⑵明确文学艺术忌“实”尚“虚”的原则即可;⑶明确中国古代女人三从四德、受社会歧视的现实即可。

有些问题,教师不必急于给他们提供答案,应有意识保留一些问题,供学生课后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一周后上交一份读书报告。教师查收,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有些问题,教师可稍作提示。如⑸在古代,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言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以立德为名,花木兰、梁红玉以立功为名,李清照、朱淑贞以立言为名。如⑹可阅读法国司汤达《巴玛修道院》、法国作家梅里美《卡门》,两部小说中的吉娜、嘉尔曼或许会给我们启示。

四、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慨然击股。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让我们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课堂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发言整理成文,收集在《成长的足迹》(课堂口头训练成果集)中。

2、多方查找资料(看书、浏览网页、采访等),就课堂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然后整理成文。

篇5:木兰诗课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学情分析 让学生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并掌握一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 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对诗内容的翻译、人物形象的理解采用独学、群学、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师适当点拨并进行小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由同学们所熟悉的花木兰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文学常识的情况。

2.采取听写的方式检查同学们所掌握的生字新词的情况。

3.小结检查的结果。

三.熟读课文,读出神韵

具体要求:1.运用多媒体播放朗读(或老师示范读),学生圈出与自己读音不一样的字。

2.请同学按照语速和情感要求结合自己的体会大声读课文。

3.小组展示朗读,同学评价,教师点评。

4.全班在科代表的带领下高声朗读。

四.疏通诗意。

1.精品细读,疏通文意

具体要求:

①独学。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将疑难的词句划出。

②对学。对子相互交流指点(“你来问,我来答”翻译),将双方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

③通过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2.质难释疑,文意展示

1)各小组提出质疑。

2)按段分任务到小组,小组不同的形式展示翻译,其他小组补充。

3)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六.作业:积累本文重点的词语

篇6:木兰诗课件

木兰诗人教版课件

读拼音学新词:

机杼(zhù)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

燕(yān)山 胡骑(jì)

戎(róng)机 朔(shuò)气

金柝(tuò) 啾啾(jiū)

溅溅(jiān) 策勋(xūn)

阿姊(zǐ) 扑朔(shuò)

傍(bàng )地 云鬓(bìn)

一词多义:

(1)市

东市买骏马:买

愿为市鞍马:集市

(2)将

将军百战死:统帅军队的人

出郭相扶将:扶持

(3)帖

对镜帖花黄:通“贴”,贴上

昨夜见军帖:文告

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课堂问答:

1、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夸张的.表现木兰行进迅速,军情紧迫的句子是: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3、用环境衬托木兰思乡的句子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身跨战马,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通过夜景描写征战生活艰苦: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课堂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勋级每升一级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篇7:燕子ppt课件资料

燕子ppt课件资料

【教学思路】

以学生自读体会和组织交流讨论为方法,营造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以组织学生质疑、解疑和互相评价为途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创造性学习习惯,以“唤起美——感受美——发现

美——创造美”为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首先用亲切的话语和美妙的音乐激起学生追求美的愿望,接着通过看录像、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感受文中春景的美、燕子的美,最后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春光美,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美、表现美。这样,学生既能获得书本知识,又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并欣赏文中春景的美、燕子的美,陶冶美的情操。

2.在自学、交流、展示等活动中,诱发学生新奇、独特的思维品质,并能用完整的话进行表述。

3.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养成质疑、解疑、相互评价等创造性学习习惯;难点是自主创造适合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赞美春天、赞美燕子。

【教学准备】

1.课件、教具:磁带、录像带、幻灯片、燕子的图片。

2.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发现课文中没有写到的春天的美好景物,掌握第一手资料,准备一个赞美春天的节目,可以收集有关的诗、词,可以绘一幅画,可以唱一支歌,可以编一个舞,还可以创作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歌等等。

【内容和步骤】

一、谈话引入——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引入语预设:在这风和日丽的季节里,春姑娘给大地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小草含青,百花争艳、田野、山川、河流处处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此时,可用录音机放出小燕子清脆的鸡叫声及歌曲《小燕子》的旋律。)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不是小燕子在欢快地歌唱吗?让我们听着这熟悉的音乐,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春天的美,去迎接为春天喝彩的小燕子!

二、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春景美、燕子美的感受与欣赏

1.描绘春景,展开联想,感受春天景色的美。

师生活动预设:

师:下面,让我们置身于春天广阔的田野,再来读这几句话(放幻灯片:才下过一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黄色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地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生读。)

师:谁能告诉我们春姑娘为大自然带来了哪些礼物? (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提示预设:春姑娘带来了蒙蒙的细雨,轻轻吹拂的微风,千万条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 师:(板书:细雨、微风)好,我们在这里种上一颗才展开嫩叶的柳树,长出一簇簇青草,再点缀上一些五颜六色的野花。(边说边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

教学问题预设:从“各色鲜艳的花”中你能想到春天有哪些鲜艳的花?

问题回答预设:(略。)

教学问题预设:春姑娘把大自然打扮得这样美丽,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问题回答预设:(略。)

师:书上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一起告诉我。

生:光彩夺目。

师:这的确是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都穿上了美丽的春装,到田野里去呼吸那浓郁的花香,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在习习的'微风中放飞一只只五颜六色的风筝,多么令人向往啊!这几句话该怎样读呢?

(生自由读,指名读。)

2.展示图片,熟读成诵,认识燕子的外形美。

师生活动预设:

师:这美丽的春景不光把我们迷住了,还把一个个远方的客人也吸引来了。(引读)谁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师贴画。)

生: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师:小燕子是一身什么打扮?作者抓住了小燕子的哪些特点来写?

生:抓住了燕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和剪刀似的尾巴来写。

师:(板书:羽毛、翅膀、尾巴)这句话勾勒出了燕子怎样的美?

生:外形美。

师:(板书:外形美)看着板书,你们能把这段话背下来吗?

3.放映录像,自读体会,欣赏燕子的动态美。

师生活动预设:

师:这些外形俊俏的小燕子不仅是来观赏春景的游客,它们还是一群技艺超群的演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放录像。)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四人小组自学第三自然段。

(活动提示预设:可以用幻灯放映出自学提示:①燕子飞行的姿态有哪些?勾出有关的词语,你从这些姿态中体会到什么?②从燕子“唧唧”的叫声中你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在说什么?③这段话写出了燕子的什么美?)

(四人小组按要求自学,展开讨论。老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指导。生汇报略。)

4.运用幻灯,交流感受,品味燕子的静态美。

师生活动预设:

师:小燕子在天空中自由翻飞的精彩表演让我们赞叹不已,那它们停下来后又是怎样的呢?请读第四自然段。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读完这段话后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感受,请在小组内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把这段话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

(生交流感受,质疑,合作解答。师深入学生中了解、指导。生汇报略。)

师:作者在描写小燕子时,既有动态又有静态,这样动、静结合,就把小燕子那机灵、优雅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让我们随着《小燕子》的优美乐曲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细心体会小燕子带给人的不同美感。(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生配乐朗诵三、四自然段。)

三、课外延伸——激发学生在生活

师生活动预设:

师:这五彩缤纷的春天因为有了小燕子的到来而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同学们,春天就在我们身边,你知道我们的家乡在春天里还有哪些美好的景物或事物吗?

(生答略。)

师:春天就像一首绮丽的诗,春天就像一支动听的歌,春天更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同学们,你们准备怎么赞美春天呢?先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准备一下,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合作。

篇8:最小公倍数ppt课件资料

最小公倍数ppt课件资料

最小公倍数是人教版教材第88-90页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和公因数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提供了最小公倍数ppt课件资料给大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运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尝试用扩倍法、约分法求最小公倍数。

3、在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写出20以内2的倍数。

2、写出20的所有因数。

3、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什么?最大的因数是什么?

4、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最大……?

师:我们已学过了因数、倍数,最大公因数等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找最小公倍数。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去少年宫。

1、创设“去少年宫”的情境。

2、请说一说“每隔2天去一次,每隔4天去一次”怎么理解。

3、引导学生探索“哪几天他们同时去少年宫”的解决策略。

(1)在日历表中用不同的符号圈出两人去少年宫的日子。

(2)将这些数写下来,看看这些数有什么特点:淘气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3的倍数,小小去少年宫的日子都是5的倍数。

(3)观察两个人同时去少年宫的日子有什么特点。得出这些数都是3和5的公倍数,从而提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填一填。

1、找4和6的倍数。

(1)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课堂。

(2)反馈结果。

2、找4和6的公倍数。

(1)在这些数中,既标由于“△”又标有“○”的数,有哪几个?它们是什么数?

(2)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你能给它一个名称吗?

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1)在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什么?可以给它一个名称吗?

(2)有最大公倍数吗?为什么?

4、小结: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练一练。

1、第1、2题,请学生独立填写,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

2、第3题,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请学生现独立练习,然后交流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3、第4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先理解“4分钟发一次车、6分钟发一次车”怎么理解,然后引导他们探索解决策略,并逐步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找出4和6的公倍数12,24等。

四、你知道吗?

还可以用扩倍法、约分法求最小公倍数

五、总结。

什么叫做最小公倍数?怎样找最小的公倍数?

板书设计:

找最小公倍数

50以内4的倍数:4、8、12、16、20、24、28、32、36、40、44、48

50以内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4和6的公倍数:12、24、36、48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一课的教学给我的感触颇深,震撼很大。现将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复习旧知,巧妙无痕揭示新概念。

在课一开始,我利用小学生争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比赛写出50以内4的倍数和6的倍数。学生写完后,让他们从写出的4的倍数和6的倍数中挑选出两数的相同倍数,并让学生尝试给4和6相同的倍数取名字,有的同学起名“4和6的同倍数“,有的取名“4和6的共倍数”,还有的取名“4和6的公共倍数”等,我表扬孩子有创意之后,在“4和6的公共倍数”的`基础上给孩子统一了一下,叫做“这些相同的倍数叫做4和6的公倍数”,接着说道,4和6这两个数有公倍数,其他任何两个自然数都有公倍数,并追问,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两个数倍数中相同数,既是一个数的倍数,也是另一个数的倍数,这样的数叫做两个数的公倍数。”看到学生已经明白公倍数的含义,我接着说道,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多,也没有最大公倍数,但是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呢?(12)为了让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有个确切的认识,让学生看课本109页的内容.就这样一边复习,一边谈话,巧妙无痕的揭示了本节课的概念。

二、让学生体会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的特殊功能,让学生集观察、思考与一体,并动手操作,体会最小公倍数学习的意义。(课件出示:)学生读题,明白题意后,便让他们四人一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去铺这个正方形。铺完后,都有所感悟,发现能铺完,这时问学生知道为什么能正好铺完吗?部分学生说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也是小长方形宽的倍数,是2和3的公倍数。接着让学生思考用这个小长方形还能铺满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12、18、24......,因为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的公倍数。”看到学生大都明白题意,我开始让学生猜测,可能铺满边长是9厘米、10厘米的正方形吗?为什么?孩子们都抢答说,不能,因为9和10都不是2和3的公倍数。孩子们最后总结出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并说道所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小是6厘米。正好是长和宽的最小公倍数。从而真正感受到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三、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发展能力。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大胆迁移、类推、探索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从而获得能力上的发展。学生迁移出了四种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列举法,先列举出两个数的一些倍数,从中找出他们的公倍数,并从公倍数中找出最小公倍数;

2、筛选法,先写出较大数的一些倍数,从中筛选出较小数的倍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3、分解质因数法,先把两个数分别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因为用分解质因数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以18和12为例重点介绍了这种方法,先让学生分别把两个数分解质因数,接着把18、12的最小公倍数36也分解质因数,让学生从最小公倍数36所分解的质因数中,找一找包含了18和12两个数中的哪些质因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最小公倍数36中既包含了12、18全部公有的质因数,也包含了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也就是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两数所有公有质因数和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趁次机会把找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与找18和12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作了对比,使学生有个较清楚的认识;

4、短除法同时分解两个数,求最小公倍数,因为这种方法仅仅是把两个数分解质因数的短除式合并在了一起,所以没多做介绍,重点说了说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把所有除数(即公有质因数)和商(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针对每种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生边说边举例,并进行了适量的练习。

篇9:英语语法经典ppt课件资料

英语语法经典ppt课件资料

一.案例背景

一直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教语法的问题始终是英语教师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尽管NSEFC已投入实践,但有些教师仍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语法教学,教法持续过去陈旧、单一的模式。在语法课上,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对语法规则进行陈列,并进行大量的单句中译英翻译或做选择题,而且很多时候在唱“独角戏”。更有甚者,则不顾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教学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听课的索然无味,且学生就只懂得死抠语法,却不会把语法灵活运用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课改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自主体验、实践的习得过程。语法的学习亦然。且习得的语法知识只有在反复应用中才能被学生消化、吸收。尤其当它与适当的语境结合或让学生用它去“做事”时,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然后通过总结及归纳,使学生对所学语法更加明晰。这时,语法知识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真实的能力。

本案例是温州首届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在温州教师教育院培训期间,借用温州二十二中的一个高一班级所上的一节研讨课,内容是NSEFC SB2 Unit4的Grammar部分――“be being done”(the Passive Voice of Present Continuous )。授课老师是瑞安中学的占玉霜老师。占老师这一节课的整体操作模式是按:“认识理解-情景操练-归纳总结-练习巩固-任务活用”的程序进行的。虽然授课班级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差强人意,但临近结束时,学生们已从开始时的沉闷、拘谨、懵懂变得积极、清晰而且流畅。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相关理论

1.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S1——R1...S2——R2。S1:实际刺激(stimuli),R1:语言替代性反应(response),S2:语言替代性刺激,R2:实际反应。其中,S1就相当于我们语言教学中创设的真实情境,S2则是通过语言表达功能给学习合作者传递的虚拟情境,学习者(包括合作者)接受这两种情境的刺激,完成语言习得的全过程,即R1、R2所表示的两种反应。

2.情境认知理论反对把知识当作“一个整体的、自足的,从理论上讲与学习和使用它的情境相脱离的东西”。因为这样的知识正如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指出的,是“呆滞的知识——仅为人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融为一体,因而,当需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它们往往被证明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情境认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情境性、真实性、社会性、应用性、互动性。

三.教学过程及分析

Step1. Warming up and presentation

1.T leads in the class with a game, getting the Ss to guess what animal pictures that she will present on the screen.

2.After the Ss give all kinds of answers, T presents the pictures of 4 kinds of animals, they are: giraffes, antelopes, pandas, and elephants.

T: 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

S1: They are animals in danger.

T: Why are they in danger?

S2: People are killing them.

T: Oh! Theyare being killedby people. (on the screen)

T: What are the antelopes being killed for? (T repeats it)

S3: Theyare being killedfor their fur. (on the screen) (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

分析:教师直接采用本单元的话题来引入主题,学生感到熟悉。猜谜游戏能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同时在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自然地呈现了语法结构,很自然,很巧妙。

Step2. Practice (situations from “Reading”)

T: Luckily,nowsome endangered wildlife is _______ (protect) by WWF and the Nature Reserve (on the screen) (T helps the Ss say “is being protected”). See, Daisy is visiting the Nature Reserve (with pictures of Daisy and some animals). The following are the dialogue between her and some animals. Can you imagine what the animals say.

e.g On the screen:

Daisy: What is happening to you now?

Giraffe(S1):Scientists are studying us.

S2:We are being studied by scientists.( 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

Daisy: And, what are the raisers feeding you with?

Panda(S3):They are feeding us with milk.

S4:We are being fed with milk.(without the help of the teacher)

…(more practice)

分析:这一步来源于本单元“Reading”部分,教师利用这部分创设了一个语境:Daisy is visiting the Nature Reserve. 在这个语境中,学生以动物的口吻,按对话的形式操练了语法结构,这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锻炼了想象力,且复习了课文内容,可谓一箭三雕。而且,随着操练的进行,学生通过模仿从“不会”到“有些会”了。

Step3. Further practice (situations from “real life”)

T: Unluckily, in our life, there’re still some people who don’t treat animals well. Look, this is what they do to the animals.(presents 3 pictures: the 1st: A woman is stepping on a cat; the 2nd: People are eating frogs; the 3rd: people are killing seals). T helps the Ss to describe the 3 pictures:

S1: The cat is being cruelly stepped on.

S2: The frogs are being eaten by people in restaurants.

S3: The seals are being killed for their skin.(Ss can say a little fluently than in the last step)

分析: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些人是如何残酷地对待动物的,接受了思想上的教育。而且在进一步操练的过程中学生讲得越来越好了。这一步是上一步的延伸,圆满结束了情景操练部分的任务。

Step4. Conclusion

T: 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 and now let’s make a conclusion of what we’ve learned. On the screen:

1.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表示说话时正在进行的被动的动作

1).The elephants are being protectednow.

2).The pandas are being fed with milkover there.

3).Look! The frog is being eaten.

2.表示目前这段时间内持续进行的动作

1).A nature reserve is being builtthese days.

2).Many interesting experiments are being carried outrecently.

分析:这里教师成功地运用了归纳法。经过前面的几个步骤的操练,学生已经理解并能初步运用这个语法结构的规律,这时候给出的归纳性的文字会使学生理解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后面任务的执行会更加从容而自如。

Step5. Exercises (consolidation)

Ss do some exercises to consolidate the grammar, including the multiple choices, sentence transition (with the form “be under/in +n”), a cloze test (about how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ature Reserve is being improved, mixed with other forms of Passive Voice of different tense in it. )

分析:从口头操练到笔头练习,使语法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且练习之后,学生对各时态的被动语态的区别更加清晰,明了。

Step6. Task

On the screen, there is a picture with a variety of birds in a park, and the words as below: Our government is making a project to encourage more birds to come to our park to spend the cold winter. Please imaginewhat is being doneto attract many birds to come here. (items offered: food, water, nest, camera etc)

Ss cooperate and prepare for a few minutes, then report.(Now, the Ss speak much better and more fluently than the beginning.)

分析: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法任务型教学。这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清晰,形象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通过合作使学生对自己的发言更加自信。

Step7. Game

Boys and girls have a game of PK. The girls make up sentences using the active voice “be doing”, and the boys change the sentences to the passive voice “be being done”.

分析:这一步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句子来源于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是对所学语法的灵活运用,也使学生的情绪高涨。一节课在高潮中结束。

三.案例反思与启示: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对新课语法意识成功的体验上。其途径并非体现在教师对该语法滔滔不绝或绘声绘色的讲解,而是表现在学生对教师有针对性的语法情景设置能作出有意义的语言反应上。这种有意义的语言反应,因为有该语法概念作为内核,因此可以使学生的语法意识(awareness)得到体验。等到这种成功的体验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教师或优秀学生对语法规则或用法上的稍加点拨便会使这种体验升华到理性的高度,深层地储存于大脑地记忆库中。

2、教学主题的一致性使每一个步骤的呈现都显得那么自然不突兀,熟悉而亲切。就像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活动形式可以多样,但主题始终清晰而突出。教学始终围绕着“animal protection”而展开。不像有些语法课,一步一个主题,打一枪,放一炮,让学生一会儿往东走,一会儿向西跑,只觉得目不暇接,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以后的语法教学课中为学生设置一个主题,可以直接采用本单元的主题,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学生熟悉的话题,只要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我们都可以加以考虑,使之成为贯穿语法教学课的主线。

3、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环环相扣,逐层递进,一气呵成。我们注意到,教师用一些连词,如 “Luckily”, “Unluckily”, “So, now”等把教学步骤很好地加以串联,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总体体现了“认识理解-情景操练-归纳总结-练习巩固-任务活用”教学模式。轻、重、缓、急以及承、传、转、接在各步骤都体现得较完美。一节课以快乐的“猜谜游戏”开始,在“PK赛”的高潮中结束,让学生及听课老师都觉得愉悦而满意。环节的有效设计,调动了学生主体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激活着学生的创造思维去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教师在各环节中的主导作用不是讲知识,而是不断向学生提供各种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信息,让学生在有效信息的引领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建构自己的新知识。

4、操练及练习的设计大都建立在语篇的层面上体现了老师的独具匠心。如:在练习巩固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完形填空,是关于 “Daisy”在参观 “Nature Reserve”时发现里面的环境是如何被改观的。各个时态的被动语态共同融入到这个完形的设计中,使学生做完后,自然习得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因此我们得到一个启示:语法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单句的训练,那只是语法技能的即席反应。我们还须将语法技能放在语篇的诸多语法群中加以选择,流畅输出。这时候,所学的语法技能融入到众多已学到的语法能力中并成为其要素之一。如此循环往复,使语法知识、技能螺旋上升,达到自动化的境地。

5、在语法课上实施任务型教学,即让学生用语法去“做事”的做法如今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实施于课堂。但为什么有些老师做得很成功,而有些老师的教学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呢?我们注意到,占老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他们的认知水平,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语言前结构(已有的知识)以及兴趣等等,所设置任务的难度,角度都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任务的执行是建立在充分的操练和练习的基础上,是有着充分的准备和铺垫的。否则,任务的实施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但不稳固,而且还有掉下来的可能。

总结:在实施新一轮课改的过程中,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以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实施语法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上巧妙构思,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课堂效益,从而在教与学中不断进步。让语法课那原本“灰色”的课堂亮起来吧!

篇10:惊弓之鸟ppt课件资料

惊弓之鸟ppt课件资料

说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并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突出更羸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品质。考虑到学生已经上过这篇课文的学情,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特点,我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 会认5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惊弓之鸟、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3.从课文的学习中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推断,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目标1的是根据《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第二学段识字的要求,“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三年级作为过渡年级必须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默读训练,在第二学段要学会抓住课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我确定了教学。

目标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在朗朗读书声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特别之处。

目标3也是不容忽视的,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要“指导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学习致用才是语文学习的不懈追求。

说教学过程

1、揭示文体,检查预习

在这个部分设计中,我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成语故事。课堂刚刚开始,我就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将阅读焦点指向了“文体”我觉得这是一种“文体意识”是沟通学生语感和境感的唯一枢纽,所谓“学诗读诗,学文读文,此古今一定之法”是因为面对《惊弓之鸟》这样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将阅读期待首先聚焦到“文体意识”上,更想印证的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

出示词语 裂开 愈合 这是一组反义词,也是本课中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学生再学习中学会积累和运用。同时出示多音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准字音,一是对课文朗读的考察,在朗读中点拨,同时为引入下文做了铺垫,一举两得。

2 、细读品味,感受人物

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要让学会体会关键语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让学生在与文章的交流中感受关键语句,对突出更羸特点的作用。同时,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中一点就是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所以在教学中适时点拨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特点,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成语故事在表达中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再次关注文本,渗透给学生文体意识。同时关注两个直的意思,让学生在朗读中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在学生对更羸有一定的了解时,提出魏王是怎么怎么说的,关注文章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从侧面感受魏王对更羸的评价,更加突出更羸的特点。同时在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用法。虽是细节,但是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职责所在。

3、自读感悟,体会更羸的分析推理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更羸的观察 分析 判断,这样有层次的阅读要求,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理念中指出,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习惯,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进行渗透。同时,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把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感受文字的魅力。老师是主导,所以老师一定要在关键的时候扶学生一把,给学生慢慢向上攀爬的梯子。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因为……所以……,一是对学生课文理解的一个考察,同时又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最后回归学生,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说说你觉得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突出重点,点明主题。

4、拓展练笔,深化主题

魏王听了更羸的话,是怎么说的,这是课文的留白,那么在设计的时候,我让学生用三种不同的表达,说说魏王是怎么说的。语文课程的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准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5、作业布置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对写字的要求。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引子,通过《惊弓之鸟》一个故事的学习,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中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40万字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推荐和引导。

篇11:《木兰诗》备课资料

《木兰诗》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收录的唐朝人韦元甫所作的一首《木兰诗》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gōu,用以束衣袖的臂套)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部,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二、焦点争鸣

1、花木兰是英雄还是孝女?

《木兰诗》讲述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最终凯旋而归,解甲归田的故事。如果我们认真地咀嚼此诗,再结合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看出:木兰最突出、最主要的形象实际是一个孝女,而不是一位英雄。木兰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孝道思想而并非爱国精神。

关于此诗产生的年代,据前人考证,诗中所叙地名与史书所载北魏与柔然的战争相符,作品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之中,那么作品产生于北魏后期当较为可信。南北朝时期,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历史原因,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仅失去了其在两汉时代的统治地位,而且其思想体系中较为合理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这种现象在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中显得尤为明显。而与此相反的是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领域,却仍出现了一大批文学批评家高扬儒家传统文论,宣扬文学的“政教”(如曹丕)“德行”(如葛洪)以及“宗经”“原道”“征圣”(如刘勰)思想,将文学与社会政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也与儒家之道联系起来。批评家们的想法,仍立足于以文学恢复儒家传统、教化民众。那么被当时的文人所润色过的《木兰诗》,自然便具有了文人刻意打上的上述文学批评理论的烙印。作者借“一个女儿曾代老父从过一次军”(范文澜《中国通史》)的事例,编成诗歌,从中寄托人民群众对孝女或孝道思想的企盼。因此,《木兰诗》的创作倾向(动机)便自然可以概述为:通过塑造一个孝女的形象来改变世风,并为世人树立楷模。何以见得是这样的呢?

按《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评点,此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如何分段以及每段的起止也值得商榷)

第一部分:自篇首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写木兰准备代父从军以及初涉沙场的感受。这部分诗文中清楚地写道,木兰反复叹息,心生忧虑的起因,不是因为看到烽烟起边关、国家人民将罹难的忧国忧民(即她的叹息忧虑不是像英雄那样来自于对国事的感慨),而完全是因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的叹息忧虑全是因父而生。可汗点兵,父亲在册,可家中的情况却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无法使老父摆脱眼前的兵役之苦,这才是木兰叹息的全部原因。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所思所虑,完全是从自己的家庭情况出发而考虑问题,没有也不可能表现出为国、为君、为人民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诗句)的爱国思想或精神。这是显而易见的。木兰的从军动机只有一个即替父分忧。而且作品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二句,已经把这一动机揭示得极为清楚,是“替爷征”而非“为国征”,也正是由于“替爷征”之念是木兰迫于无奈而发自肺腑的心甘情愿,故而下文中所描述的买器具,才能够写得欢畅淋漓,将周密而紧张的准备气氛渲染烘托得有声有色,在表面欢快的购物准备之下暗含着一种淡淡的忧虑,表面的欢快是木兰的.孝心得到父母家人的支持与鼓励之后,即孝心得到初步伸张后的必然表现,而暗含的忧虑则是木兰及家人内心思虑如何面对未来的必然结果。接下来的描写中,木兰离家出征后对家中父母的思念仍然是作品抒情的重要脉络。“旦辞爷娘去”表现了离家之时木兰对父母的依恋;重复的两句“不闻爷娘唤女声”,更突出表现了木兰对父母深切思念的情怀。作品写木兰从军途中的所思所见,如报安家书一般,仍以眷念父母为主要着眼点,这实际上仍是对木兰孝心的隐晦伸张。

第二部分:自“万里赴戎机”到“壮士十年归”。简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涯。这里通过渲染征战之苦、万里关山之遥、朔气铁衣之寒,确实体现了木兰的刚毅、勇敢的性格特征。但也正是因为写出了征战之苦,才更能衬托出木兰孝心之深。木兰之所以能“壮士十年归”,其“替爷征”的孝心是能够战胜千难万险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这里仍没有只言片语涉及木兰的爱国思想,只是反复表现征战之苦、回归不易。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品将这一段具体的征战过程这一最能体现爱国思想与主人公性格特征的部分只作了简略的描写,而没有过多地渲染其“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金戈铁马的英雄”的一面以及“普通女子所禀赋的智慧和才能”,注意到这一点,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作品的思想倾向也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部分:自“归来见天子”至“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是全诗的高潮。在这段中木兰以一个女英雄的面目出现,而且还是一位只有英雄之身而无英雄之名的英雄。因为木兰是“替爷征”,军功簿上的名字自然是父亲的。木兰用自己的血汗为其父创建了功勋,以自己的刚毅勇敢为乃父赢得了英雄之名,这难道不会使她的父亲乃至天下父母感到欣慰与自豪?作品对木兰孝心的渲染至此而达到高潮。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木兰归家后的一段描写,作者只写出了爷娘、阿姊、小弟闻听木兰回家来的欣喜之情,却没有去写木兰与家人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之况,而是拓开一笔,着意刻画木兰归家后出人意料的动作行为:开东阁,坐西床,脱战袍,著旧衣,理云鬓,帖花黄。这一连串急不可耐的动作表现了木兰此时的心理:远离(告别)英雄,还我女儿本来面目。这既表现了木兰特想重新以女儿的身分侍奉父母的迫切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了她当初不愿以后也不愿永远做一个英雄的一面。换言之,木兰当初替父从军的直接目的,只是为了替父分忧而不是去立志做个英雄,而今既然替父分忧的目的已然实现,那么再继续做一个女扮男装的英雄,又有何意义?所以还木兰以本来面目就成了木兰此时的迫切愿望。那么木兰是英雄?还是孝女呢?

第四部分:自“雄兔脚扑朔”至篇末。这是一段附文,也是诗人对木兰的赞词。其主旨仍是在肯定木兰的孝心,即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孝敬父母,不仅男儿能做到,女儿也一样能做到。在这一点上是“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这既是对木兰孝心的深化,又暗含了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倾向。

综上所述,《木兰诗》的情节设计完全是为了塑造木兰这位孝女的形象而构建的。只有木兰以一个孝女的形象出现的时候,换言之,只有把木兰理解成一个孝女形象,作品中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尾才会有依附、有凭借、有着落,对本诗的理解也才能做到“顺理成章”。如果我们认定木兰是一位“爱国英雄”,不仅在作品中找不到可靠的依据,而且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评点原则,这一点不应忽视。

(选自《名作欣赏》、2,有删节,作者:王永)

2、关于作品的主题:

《木兰诗》不是保家卫国反侵略主题的作品,它是认同征讨扩张或者说是肯定国家统一的作品。

在中国的历史上,“爱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春秋战国时代,扩张征讨、统一中国的行为,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如秦。而与此相反,反对统一、抵抗扩张、固守分裂的行为,又被歌颂为爱国,如赵,如廉颇和蔺相如。

我们姑且不作这方面的探讨,只是对《木兰诗》作一些破解。

根据《木兰诗》演绎的一些文艺作品,都是把它作为抵抗外侮的爱国主义主题来发展的。豫剧《花木兰》就有“保国到边关”之类的唱词。教授们讲授《木兰诗》也是这个基调。实际上,原始的《木兰诗》真正内容与此正好相反,它描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发动的征讨扩张战争。这有以下几点为证:

⑴诗中从来没有交代过木兰所在的国家是因为受到了别的国家的侵略甚至威胁才起来应战、迎战。木兰所参加的这场战争,纯粹的是一场主动发动的对他战争。

⑵《木兰诗》在开头部分就已经交代:木兰所在的国家,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军事化国家,而不是一个软弱受侮的国家。“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的国家,“军书”浩繁,征兵众多,甚至连一个已经失去作战能力的老人(木兰之父)也绝不放过!这不是清楚地表示了这个国家的性质了么?

⑶木兰是“替爷征”。仅一个“征”字,形象地说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是征服别处的战争,或者是扩张统一的战争,而不是守卫战或反击战。

⑷诗中写到“可汗大点兵”。汗,可汗,是北方少数民族国家中的首脑,这种称谓很稳定,一直到元朝,还有成吉思“汗”。木兰是在可汗的管辖下,是少数民族。

⑸木兰的名字,不是汉族的名字,它是北方少数民族人的名字。至今,蒙古族中木兰这个名字还很普遍。前面加个“花”姓,叫“花木兰”,纯系后人附会。

⑹木兰参战的行军路线,是由大西北向中原挺进的路线,即爷娘处──黄河边──黑山头(燕山山脉)──燕山。这条线路,正是北方诸朝向中原进发的路线。

不管怎么样,有一点必须肯定,木兰参与的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内战,而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对此不多述了。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说及:既然《木兰诗》不是一部爱国主义之作,既然木兰参加的不是保家卫国的战争,那么,木兰这个艺术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呢?应当这样认为:中国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前进的方向。木兰,正是这样一个代表了各族人民的统一愿望的、代父从军为统一而英勇征战的并荣立战功的艺术形象。这是本质和主流。

篇12:木兰诗作者资料

木兰诗作者资料

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郭茂倩自幼受诗熏陶,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他熟知音律,善篆录,才气非凡,以编篡《乐府诗集》扬名后世。《乐府诗集》一百卷,上采尧舜时歌谣,下迄唐代的新乐府诗,共五千三百八十九首。他根据乐府诗的性质、用途、音乐形成、时代特征等,分为十二大类,并在每类诗前作了题解。歌辞中价值最大的是相和歌辞、清商曲辞,内含许多优秀民族民歌作品。 如千古流传的《战城南》、《陌上桑》和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前出塞》、《后出塞》等。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使大量诗歌得以保存和流传,为后人研究乐府诗提供了极大方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誉该书“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在这些不同的乐曲中,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属于朝廷所用的乐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辞和舞曲歌辞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艺术价值较差。但总的来说,它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籍。

郭茂倩自幼受诗熏陶,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他熟知音律,善篆录,才气非凡,以编篡《乐府诗集》扬名后世。《乐府诗集》一百卷,上采尧舜时歌谣,下迄唐代的.新乐府诗,共五千三百八十九首。他根据乐府诗的性质、用途、音乐形成、时代特征等,分为十二大类,并在每类诗前作了题解。歌辞中价值最大的是相和歌辞、清商曲辞,内含许多优秀民族民歌作品。 如千古流传的《战城南》、《陌上桑》和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前出塞》、《后出塞》等。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使大量诗歌得以保存和流传,为后人研究乐府诗提供了极大方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誉该书“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

【木兰诗的ppt课件资料】相关文章:

1.版木兰诗课件

2.《木兰诗》备课资料

3.己亥杂诗ppt课件

4.木兰诗说课的课件

5.木兰诗 示例

6.《木兰诗》 6

7.《木兰诗》设计

8.《木兰诗》译文

9.木兰诗教案

10.《木兰诗》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木兰诗的ppt课件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