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义务教育第十二册第七单元 2
“蓬蒿菜爱好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浙江省义务教育第十二册第七单元 2,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浙江省义务教育第十二册第七单元 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浙江省义务教育第十二册第七单元 2
浙江省义务教育第十二册第七单元 2
20詹天佑教学目标
1.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想,适当做记号。
2. 学会10个生字,理解“阻挠”等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周密”、“藐视”造句。
3. 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按概括后具体叙述的 篇章结构。
4. 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理解中心句与全文内容的关系,理清段落层次;围绕中心细读课文,推敲课文的词句。
难点: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按概括后具体叙述的 篇章结构。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2. 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 出示课题。
(2) 简介詹天佑及京张铁路。
2. 初读课文。
(1) 听录音,思考: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回答上面的思考题。
(2) 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 检查自学情况。
(1) 选择正确地读音。(做作业本第1题)
(2) 读准这两个词,注意下面的字。
笑话 马虎 (要读轻声)
(3) 注意下列的字的正确书写。
阻挠
勘测
居庸关
4.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意。根据课后第1个思考题,按不同的内容来分段。
5. 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做作业本第2、3题。
(2) 按照课后第1题要求读课文。
-1-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细读课文,推敲课文的词句。
2. 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1. 复习检查。
(1) 读准下面的字。
阻挠 要挟 开凿 藐视
(2) 比较字形:竣――俊――峻
2.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理解词语,杰出――超群的意思。
(3) 这两段的后面两句和全文是什么关系?
3. 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 听录音,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圈出三个词)
讨论、交流:清朝时期,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嘲笑中。
(2) 什么叫:阻挠?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阻挠?从课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 理解句子:他们认为这样一要挟,题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他们。
“要挟”是什么意思?当时清政府的弱点是什么?
帝国主义是怎样要挟的?这说明了什么?
(4) 当任命詹天佑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外是什么反应?这说明什么?
什么是“嘲笑”?他们是怎样嘲笑的?他们为什么要嘲笑?
(5) .总结:帝国主义者阻挠、要挟、嘲笑的事实证明,中国处在一个被侵略、被欺凌的环境中。想一想詹天佑听了人们的企盼指导了帝国主义的嘲笑,他会怎么想?
4.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 听录音,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写了那几方面的内容?
(2) 读第1句。
理解词语:毅然――坚决,毫不犹豫。
从“毅然”这个词看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3) 课文从詹天佑说的、做的、想的三方面来写,给段落分层次。
(4) 理解句子: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比较词语:周密――精密
为什么“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5) 指导朗读,要读出詹天佑的信心和爱国热情。
5. 布置作业。
(1) 完成作业本第4、5题。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2题。
-2-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1. 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课文第三段: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2. 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思考:京张铁路在经过居庸关、八达岭时遇上了什么困难?詹天佑是怎样想方设法克服这些困难的?
全班讨论。
(2) 画施工示意图。完成作业本第7题。
(3) 交流评议。
“工作面”指什么?指出八达岭隧道施工的6个工作面。
能不能在居庸关用中部凿进法,在八达岭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工期缩短了一半,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才干,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3. 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1) 听录音,思考:京张铁路在经过青龙桥时碰到了什么困难?詹天佑是怎样进行解决的?
(2) 讨论上面的思考题。
想一想: “人字形”线路哪一个是詹天佑设计的?为什么?
首先要抓住哪些词?(北上、南口、东北、西北)
出示答案,交流。
(3) 两个火车头是怎样处理的.?“岔道口”在哪里?“折向西北”的“折”是什么意思?
(4) 小结:涉及“人字型”线路 解决了火车爬坡的难题,突出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他有一颗爱国的心。
4. 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什么是“峻工”?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提前峻工是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的一个有力的回击,而不是“打击”呢?
为什么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来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3) 训练说话:在詹天佑的塑像前,假如你是个来中国游览的外宾,到你看到詹条由留下来的伟大工程,站在他的塑像前,想说些什么?
(4) 为什么说詹天又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5. 布置作业。
(1) 完成作业本地6、7题。
(2) 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业。
A. 用“为了……为了……”,“不但……而且……”,“杰出、爱国、敬佩”写几句话。
B. 写片断:在詹天佑塑像前
21江姐
教学目标
1.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思,深刻领会词句的意思。学会“推敲”词语的方法。
2. 学会11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个词语。
3. 能理解课文的思路,认识插叙的段落,懂得插叙的作用。
4. 能辨析反问句和设问句,进一步了解设问句的作用。
5. 感受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忘革命先烈的斗争业绩。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江姐高贵品质的表达方法。
难点:认识插叙的段落,懂得插叙的作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和有关词语。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那些值得我们敬仰、怀念、纪念和永远不忘的优秀人物、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
2. 初读课文。
(1) 听录音读课文。
思考:江姐是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看出来?
(2) 讨论上面的问题。(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
(3) 简介江姐的情况。出示人物照片、全家照片。
(4) 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 检查自学情况。
(1) 多音字组词。
解(jiě jiè) 强(qiáng qiǎng jiàng )
(2) 注意下面的字的正确书写。
万籁俱寂 匪首
(3) 理解词语的意思。
令人心悸 万籁俱寂 懦夫
4.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课文反映了江姐怎样的崇高品质?这些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的?
(a.江姐奉命去农村工作,遭受丈夫被叛徒杀害的打击,她强忍悲痛,留在丈夫工作的地方工作。B。江姐经受了一夜的残酷折磨,坚贞不屈。)
(2)根据课文内容的改变,给课文分段。
-1-
5. 布置作业。
(1) 指导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细读课文第一、二、三大段,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2. 理解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江姐的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 复习检查。
(1) 读准下面的字:倔强 解送 屏息
(2) 解释下面的词语:万籁俱寂 令人心悸 通夜未眠
2. 学习课文第二段。
(1) 听录音,思考:江姐被捕前哪些表现特别感人?
(2) 自由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中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全班交流。
要点:
a. 江姐暂时与丈夫断绝通讯联系。
b. 江姐奉命去奉节跟丈夫联系。
c. 江姐得知丈夫牺牲。
d. 江姐强忍悲痛,离开奉节。
e. 江姐留在丈夫工作过的地方工作,因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
(3) 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划出体现江姐不顾个人安危,强忍悲痛的坚强意志。讨论交流,理解重点词句。
A. 她抬起头,强压住内心的悲愤……踏着泥泞的路走了。
B. 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的吐出了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
(参考课后习题)
(4) 小结:这两句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
3. 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三段。
(1) 自学课文,思考:这一夜江姐怎样经受残酷折磨的?
(2) 理清课文内容后分层。(提审――受审――回牢房)
(3) “提审”与第三段哪句话连接?(“这天夜里带她出去,看来也不会例外
篇2:浙江省义务教育第十二册第七单元教案2
浙江省义务教育第十二册第七单元教案2
20詹天佑教学目标
1.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想,适当做记号。
2. 学会10个生字,理解“阻挠”等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周密”、“藐视”造句。
3. 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按概括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
4. 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理解中心句与全文内容的关系,理清段落层次;围绕中心细读课文,推敲课文的词句。
难点: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按概括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2. 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1. 导入 新课。
(1) 出示课题。
(2) 简介詹天佑及京张铁路。
2. 初读课文。
(1) 听录音,思考: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回答上面的思考题。
(2) 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 检查自学情况。
(1) 选择正确地读音。(做作业 本第1题)
(2) 读准这两个词,注意下面的字。
笑话 马虎 (要读轻声)
(3) 注意下列的字的正确书写。
阻挠
勘测
居庸关
4.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意。根据课后第1个思考题,按不同的内容来分段。
5. 布置作业 。
(1) 抄写生字新词。做作业 本第2、3题。
(2) 按照课后第1题要求读课文。
-1-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细读课文,推敲课文的词句。
2. 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1. 复习检查。
(1) 读准下面的字。
阻挠 要挟 开凿 藐视
(2) 比较字形:竣――俊――峻
2.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理解词语,杰出――超群的意思。
(3) 这两段的后面两句和全文是什么关系?
3. 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 听录音,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圈出三个词)
讨论、交流:清朝时期,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嘲笑中。
(2) 什么叫:阻挠?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阻挠?从课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 理解句子:他们认为这样一要挟,题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他们。
“要挟”是什么意思?当时清政府的弱点是什么?
帝国主义是怎样要挟的?这说明了什么?
(4) 当任命詹天佑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外是什么反应?这说明什么?
什么是“嘲笑”?他们是怎样嘲笑的?他们为什么要嘲笑?
(5) 总结:帝国主义者阻挠、要挟、嘲笑的事实证明,中国处在一个被侵略、被欺凌的环境中。想一想詹天佑听了人们的企盼指导了帝国主义的嘲笑,他会怎么想?
4. 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 听录音,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写了那几方面的内容?
(2) 读第1句。
理解词语:毅然――坚决,毫不犹豫。
从“毅然”这个词看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3) 课文从詹天佑说的、做的、想的三方面来写,给段落分层次。
(4) 理解句子: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比较词语:周密――精密
为什么“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5) 指导朗读,要读出詹天佑的信心和爱国热情。
5. 布置作业 。
(1) 完成作业 本第4、5题。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2题。
-2-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
教学过程
1. 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课文第三段: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2. 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思考:京张铁路在经过居庸关、八达岭时遇上了什么困难?詹天佑是怎样想方设法克服这些困难的?
全班讨论。
(2) 画施工示意图。完成作业 本第7题。
(3) 交流评议。
“工作面”指什么?指出八达岭隧道施工的6个工作面。
能不能在居庸关用中部凿进法,在八达岭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工期缩短了一半,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才干,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3. 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1) 听录音,思考:京张铁路在经过青龙桥时碰到了什么困难?詹天佑是怎样进行解决的?
(2) 讨论上面的思考题。
想一想: “人字形”线路哪一个是詹天佑设计的?为什么?
首先要抓住哪些词?(北上、南口、东北、西北)
出示答案,交流。
(3) 两个火车头是怎样处理的?“岔道口”在哪里?“折向西北”的“折”是什么意思?
(4) 小结:涉及“人字型”线路 解决了火车爬坡的难题,突出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他有一颗爱国的心。
4. 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 指名读课文。
(2) 什么是“峻工”?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提前峻工是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的一个有力的回击,而不是“打击”呢?
为什么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来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3) 训练说话:在詹天佑的塑像前,假如你是个来中国游览的外宾,到你看到詹条由留下来的伟大工程,站在他的塑像前,想说些什么?
(4) 为什么说詹天又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5. 布置作业 。
(1) 完成作业 本地6、7题。
(2) 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业&n
篇3: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期中测试2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期中测试(2)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期中测试(2)一、拼音。(16分)
1.读拼音,写字词。(10分)
liáo mèi chāi shēn jiāng
( )亮 ( )力 ( ) 除 ( )请 泥( )
kòng chà kuí wǔ rǔ jiù jiù
( )制 ( )道 ( )花 ( ) ( )
2.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的括号里画“√”。(6分)
yú( ) jiāo( ) zāng( )
娱乐 绞刑 葬礼
wú( ) jiǎo( ) sǐ( )
tǎng( ) yǐ( ) mào( )
一趟 毅力 藐视
tàng( ) yì( ) miǎo( )
二、按查字典的方法填空。(7分)
1‘“致’’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再查( )画。“致”字有四种解释①给与;②集中;③情趣;④精密,精细。下面句子中的“致”应取哪种解释,在( )里填序号。
A.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少年宫。( )
B.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 )
2.“舞”字用数笔画查字法,应查( )画,第十画是( )。
3.“望’’宇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 )画。“望’’字在字典里有五种解释: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盼望,希望;④名望;⑤对着,朝着。下面的“望”应取哪种解释。
A.“喜出望外”的“望”应取第( )种解释;
B.“一望无际”的“望”应取第( )种解释;
C.“望风而逃”的“望”应取第( )种解释;
D.“德高望重”的“望”应取
三、词语搭配。(6分)
信心 传统 友谊 水平活动 方法 生产 自然 错误 困难
增强( ) 开展( ) 克服( )
增进( ) 发展( ) 征服( )
四、下列四组词中,每组都有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写出这个词的序号。(4分)
1.①乞求 ②恳求 ③要求 ④哀求 ( )
2.①目瞪口呆 ②愁眉不展 ③鹤发童颜 ④侧目而视 ( )
3.①自相矛盾 ②揠苗助长 ③掩耳盗铃 ④实事求是 ( )
4.①水果 ②粮食 ③水稻 ④蔬菜 ( )
五、句子。(8分)
1.根据提示扩句。(2分)
这个人很怪。(哪个人?什么很怪”
2.一次性把句子缩到最简。(2分)
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理想。 ,
3.按括号里的要求改写句子。(2分)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有缺点,怎么会怕别人批评指出呢?(改为陈述句)
4.把下面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2分)
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
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六、加标点。(4分)
书 是我学识渊博的老师 书 是我行为的指南 书 是我忠实的伙伴 记得高尔基说,过一句话 大意是 读书吧 书给你光明 当我理解了这句话时 我越发喜欢读书了
七、下面一段话中,有三个错别字,两个病句,请把他们改正过来。(7分)
爱思考的珍珍,经长一个人服在桌子上写写画画。一天,珍珍爸爸发现自己的一个笔记本上奇形怪状的图案画满了。窝了满肚子火的爸爸询问珍珍,经珍珍一解释,他才晃然大悟,原来第( )种解释。
孩子在构造小发明。
八、按要求做题。(18分)
1.默写古诗并填空。(7分)
出塞
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写的,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读课文片断,回答问题。(6分)
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入选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1)写出与下面的词意思相近的词。
竣工( ) 藐视( )
(2)“赞叹不已”的“已”字的意思是( )
A.已经 B.过,太 C.止,罢了
(3)这段话写的是:――
(4)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个有力的回击。
“这件事”指的是:――
(5))旨天佑的“铜像”象征着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将相和》中的“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全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2)从语文课本中,我们认识了不少古今中外的人物,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神机妙算,用草船借箭的――;被军阀残酷杀害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了国家利益,勇于改过的.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分)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shfi)读书,学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yi)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 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像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意思?于是,他壮着胆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面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也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1分)
鸦雀无声:――
2.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3分)
3.用“‖”把文章分为三段,写出第二、三段的意思。(7分)
4.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小时候的孙中山是怎样一个人?(2分)
十、作文。(17分)
题目:难忘的――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补充人、事、景、物等。
2.写一篇字数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
[附加题]填空。(20分) .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其中“五岳”是指东岳――――,西岳――――,北岳恒山,中岳――――,南岳――――。中岳――――。
答案
一、1.嘹 魅 拆 申 浆 控 岔 葵 侮辱 舅舅 四、1.③ 2. ③ 3.④ 4.③ 九、1.教室里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儿声音。 2.孙中山来到学校,先给先生背昨天所学的功课。3.第1―2自然段||第3―8自然段II第9~10自然段 第二段:写孙中山背老师指定的课文时,不懂就问。第三段:写孙中山认为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附加题:泰山 衡山 华山 嵩山
篇4: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孔子游春》第2、8自然段。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4、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5、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意。
6、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孔子游春》第2、8自然段。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理想的风筝》作者采用的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2、体会《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2、能结合课文《明天,我们毕业》的具体内容说出一些重点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3课时
21莫泊桑拜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莫泊桑的背景,理清课文的脉络,指导分段和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人们曾称他是“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写的短篇小说将近三百篇,其中《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生词,教师正音。
“孜”,平舌音;“吆喝”中的“喝”读轻声。
3、提醒字的写法。
“奈”上半部分要写得扁而宽,撇与捺向两边伸展。下半部分的“示”要尽量上靠。“陋”的最后一笔是“L”。“吆”的右边不能与“么”混淆。
4、交流学生不理解的词语。
酷爱:非常爱好。
揣摩:反复思考推究。
烙印:烙铁烫下的印记,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
孜孜不倦:非常勤勉。
滔滔不绝:形容连续不断(指话多)。
5、这篇课文写了件什么事?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第2-9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第10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桑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
3、莫泊桑面对自已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指名朗读。
4、简介福楼拜。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写作态度很严谨,他很注重艺术和语言的完美,他的文字被看作法语的典范,他写了很多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
5、用自已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二、学习第二段
1、听第二段朗读录音。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莫泊桑三次去福楼拜家中求教的情况)
3、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
默读课文后回答。
第一次拜师:
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1)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2)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3)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4)莫泊桑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读出莫泊桑的坦白、急切,体会他的虚心,好学上进。)
(5)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勤学苦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第二次拜师:
朗读第二句:“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1)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2)莫泊桑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体会莫泊桑无所收获后那种“万般无奈”的沮丧情绪。)
(3)这句话说了几次?这样说与“有很多东西好写”哪种好?指导朗读。
(体会福楼拜亲切当中含有严厉。用反问句感情更强烈些,特别强调有东西可写。)
(4)这段话中有几个问句?哪些是责备,哪些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耐心指导了什么?指导朗读。
(想象福楼拜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领悟。)
(5)指导分角色朗读,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
(6)从这几段中,你再次体会到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后辈)
第三次拜师:
朗读第三句:“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1)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话中最关键?下面哪些话是围绕这句话来说的?
(2)从福楼拜的举止、言语中,你又体会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水平,会指导)
(3)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会学习,肯动脑)
(4)指导朗读。
4、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
(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总结讨论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请学生上台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2、3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21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福楼拜
焦急万分虚心求学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
一无所获再次求教怎么没什么好写呢?
全神贯注坚持观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
勤学善教
22理想的风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2、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问导入
1、(板书:风筝)风筝,同学们见到过,有的也放飞过。(在“风筝”前用彩色笔加上“理想的”三字)请说一说你认为的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2、学生漫谈。
3、小结:大家刚才说的都是理想的风筝的模样、怎样放飞,而本文的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笔下,理想的风筝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刘老师辛勤从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对老师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可以分为三段。
一(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二(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三(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3、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问?
疑问大致有:
(1)教师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酸涩”指什么?为什么?
(2)为什么“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3)后两处省略号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2、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
篇5:高二册第七单元疑难点击
作者:吴安运 陈光明
1. She also goes to visit other AIDS patients in hospitals across the country to support them and cheer them up.
cheer up作及物动词短语,意为“使感到安慰;使高兴起来”。如:
The nurse tried to cheer up the little boy when he started to cry. 当小男孩开始哭的时候,护士试图使他高兴起来。
cheer up作不及物动词短语,意为“高兴起来;振作起来”。如:
Cheer up!Things are not so bad as they seem. 振作起来!情况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糟糕。
2. The disease is not the only thing that AIDS patients suffer from.
suffer作不及物动词用时,常与from连用,表示“受......之苦(折磨);患某种疾病”。如:
The child suffered from the cruel teasing of her classmates. 这孩子受到同学残忍的嘲弄。
She has suffered a lot from illnesses. 她已经受尽了病痛之苦。
suffer用作及物动词时是“受苦;受痛;受损失”之意,其后直接跟pain, loss, grief, defeat, insult, punishment, hardship, disappointment, discouragement等词作宾语。如:
He suffered the loss of a leg during the war. 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一条腿。
She suffered cruel oppression by landlords during the old society. 在旧社会她受到地主的残酷压迫。
only在本句中为形容词作定语,意为“唯一的;独有的;仅有的”,要位于冠词后。若only位于冠词前,则用作副词,意为“只有;仅仅;只不过”。本句中若only提前则意为“不仅艾滋病人遭受折磨”,即“让别人也受其折磨”,与文意不合。再比较:
He is an only child. 他是独生子。
He is only a child. 他只不过是个孩子。
3. Cells either divide too fast or at the wrong time,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he body to function properly.
在本句中,现在分词短语作结果状语。又如:
The child fell, striking his head
against the door and cutting it. 那孩子跌倒了,头碰在门上碰破了。
He said that the leaves of his jasmine plant had turned yellow. He thought it was due to a water shortage so he applied more water, only making things worse. 他说他的茉莉花的叶子变黄了。他想是缺水所致,于是多浇了水,结果反而更糟。
4. In , there were 42 millio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 AIDS in the world.
live with...可以表示“与......住在一起;和......一起生活”,也可以表示“忍受......”。如:
You'll have to learn to live with it, I'm afraid. 我看,你得学会容忍这种现实。
I don't enjoy this situation, but I can live with it. 我不喜欢这种局面,但我还能忍受下去。
5. It's no use trying to persuade him to have a holiday because he is a workaholic.
It's no use常接V-ing形式,意为“......是没有用的”。这种用法更多是出于习惯。如:
It's no use complaining; they won't do anything about it. 抱怨是没有用的;他们是什么都不会做的。
It's no use talking with him. 和他谈话是没有用的。
篇6: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重点教学建议
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重点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材共四篇,两篇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工人代表》,两篇阅读课文――《贝壳》、《彩色的翅膀》,连同一个基础训练。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材,这一单元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教学要点是:
1.理解、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字词,大部分会用,通过比较加深对多义词的理解,懂得其运用范围,并能用多义词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独立修改错误较为明显的病句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独立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以及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
4.会用常用的九种标点符号。
5.能正确熟练地听写一段话。
6.能照样子把句子说具体。
7.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在作文中写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听说训练。
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听话和说话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如:本单元《基础训练2》,第六题是“听写”训练,要求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听写一段话,做到专心听,并以记录速度进行听写,每分钟要求写25―30个字。其中有些不常用的词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提示。听写后认真评改。
第八课《彩色的翅膀》,第2题是“说”的训练。要求照样子把句子说具体。例句中,由于作者身临其境,认真观察并准确地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捏、端、详、闻、咬、赞叹),把战士们分享劳动果实的幸福、欢乐的心情表达了出来。照例句,说“爸爸看书”(也可以说“妈妈看书”、“姐姐看书”、“××看书”),也要围绕一个中心,仔细观察,运用若干动词来表达。
[1] [2] [3]
篇7: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
第一组 乐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乐趣”为主题,共五篇课文,有老舍的《养花》,有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有冰心的《山中杂记》,还有《爸爸带我去爬树》,和选自《西游记》中的《美猴王》。涉及劳动之趣、田园之趣、动物之趣、游戏之趣和自然之趣,蕴含着辛苦之乐、农家之乐、和谐之乐、学习之乐、群居之乐等多方面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乐趣,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享受生活之趣;热爱自然,体会自然之乐。
教学目标
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采用精读、品读或者是自读的方式探究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在写作中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进行细节描写,写出从童年趣事中得到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简练的语言正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分配
《养花》 2课时
《古诗二首》 2课时
《山中杂记》 1课时
《爸爸带我去爬树》 1课时
《美猴王》 1课时
综合活动 3课时
习作 3课时
养花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讲述了“我”养花的情形,从中感受到养花既须劳动,有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抒发了“我”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将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将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教学构想
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全文按由事到理的顺序,层层递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有事可做。学生在精读,深思,感悟的过程中,体会到老舍先生对花草的关切,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积淀,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哲理的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花卉类的图片和相关文字介绍;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图片,指名做简要的介绍。
2,听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话想说的?(这些花真是太美了!我很喜欢这些美丽的花!我也想自己种出这么美的花!)
3,有同学自己养过花的吗?你能和大家说说自己养花的过程和养花的感受吗?
4,老舍先生因爱花而爱养花,养花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就为我们介绍了他在养花过程中的真切感受。
二,初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1,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一种读书方式自读课文。
自读要求: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要读准生字的音。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可以将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画下来。
2,学生按要求自渎,教师巡视。
3,集体交流。
(1)指名读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教师相机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2)指名说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因此,我只种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三,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请同学们速读1-2自然段,老舍先生为什么养花?(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2,默读课文,把能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找出来,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3,集体交流。
4,齐读1-2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纠正发音。
2,指导生字的书写:载 循 秉 砸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把能体现作者爱花的语句抄下来,再读一读。
板书设计
爱花
只养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
养花的门道
养花 养花有助于身心
秉烛夜游
养花的伤心事
养花的乐趣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养花》,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作者养花的乐趣。回忆一下,谁还记得?(再次出示写有第7自然段的投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1)你是怎样理解“乐趣”一词的?
(2)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给你带来过乐趣的?
(3)谁能用乐趣说一句话?
(4)齐读这句话。
二,精读3-6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1,默读3-6自然段,根据填空题,一边读一边体会。(出示文字投影)
养花可以( ),这是件充满乐趣的事。
2,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教师在巡视中了解或指导。
3,集体交流。
(1)样话可以增长知识。从课文的第3自然段中可以看出来。如摸着了养花的一些门道.......
(2)养花有益身心。作者的腿不好,不能久坐,他工作一会就去看看花,调节一下,有益身心。养花可以获得真理。作者虽然在养花中经常热汗直流,腰酸腿疼,但是在这过程中懂得了劳动才能创造生活,乐趣和世界。结合四年级的时候学过的《劳动最有滋味》一文,是劳动帮助作者一家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一切美好的生活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3)养花让作者和友人一起分享快乐。约朋友来赏花,赠花与人,都使作者感到十分快乐。
(4)养花使作者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花开得好作者一家都高兴,花开得不好作者就忧。菊秧被砸死后,作者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养花还使作者的情感更加丰富和细腻了。
4,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作者掌握了养花的门道,是为了天天照管它们,在他眼里,花草就像孩子一样需要呵护,这足以看出他对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热爱。走进自然,珍惜自然,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
三,感情练读课文。
1,请大家带着自己刚才体会到的感情练读课文。
2,指名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个自然段。评议。
四,练背课文最后一段。指名背。
五,拓展阅读
著 者 略 历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墓。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六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己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赶集》,《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骆驼祥子》,《火车集》,皆小说也。当继续再写八本,凑成二十本,可以搁笔矣。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汇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
作业设计
1,熟背自己喜欢的一部分。
2,小练笔(出示文字投影)
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你养过花,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养花
乐 趣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
课后反思
篇8: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教案2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教案(2)
第二课时:认识时间(二) 教学内容: 认识时间(教科书第82页例2和练习十五4―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培养合理利用时间、善于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难点:使学生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钟面(钟面图略) 2、小朋友们都读得很好,下面请小朋友看老师手上的钟(出示例2钟面),上面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老师先拔出4:15)老师再往下拔四个格,那么,现在是几时几分呢?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时间有不同的读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读出这样的时间呢? 今天,老师继续和小朋友们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几时几分。 (1)请小朋友自己认真的1分1分地拔出的时间。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检查同学们讨论的结果。 (2)老师在学生小组活动斩基础上,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用钟面模型动态演示,分针从4时15分开始,把分针一分一分地往下拔,让学生跟着读出所经过的时间,4时16分,4时17分,4时18分,4时19分。 (3)小朋友们,你们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2、感受1分钟。 (1)电脑计时,1分钟结束后,提问:1分钟进行多少口算?1分钟读多少词语?1分钟读多少数?1分钟写多少字?每组两人汇报。 (2)1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我们可要珍惜自己每分每秒的时间啊! 3、动手操作,拔一拔。 (1)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要读出一个时间,先看时针走过数是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走到几就是几分,特别注意不是整5分、整10分时要看准对应的小格,然后读准。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第82页第2题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都能正确地读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吗?做82页“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填好后,教师评讲。 2、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教师表扬又对又快的小朋友,鼓励其他小朋友。 3、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老师报时间。 4、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5、小结引导学生自己小结: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这节课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 四、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实践活动 小小商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小小商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活动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小小商店里的买与卖进一步让学生训练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难点:正确计算找零。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有关的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要提前把这次活动的大致情况给学生介绍一下,说明这次活动需要准备什么东西,让学生把经常使用的玩具、学习用品、简单的生活用品以及家里废弃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带来,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这些物品的价格并制作出价格标签(最好有用小数表示的价签),例如,到商店实地调查,询问家人,查书籍资料,等等。 二、模拟购物。 1、上课时,教师先要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一年级上学期所学的分类方法,把带来的东西分成不同的类。如果有的物品类别不太明确,学生分类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加以适当的指导。 2、在学生把所有的物品分好类以后,老师要带着学生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商店。可以仿照教科书上的样子,设置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柜台和回收站,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设置其他的.柜台。然后让学生把各种物品分别放在相应的货架上(货架可以用课桌代替),可以请几位学生读一读标签上的价格,如果学生所标的价格过于偏离实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3、选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学生扮演顾客。在全体学生开始活动之前,可以先做一个示范。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例如,“你怎样买一块橡皮?”指定一名学生用学具卡片上的人民币买一块橡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给其他学生一些提示:顾客先要确定买什么东西,再到相应的柜台找到该商品,读出商品的价格,再决定怎样付钱最方便;而售货员需要熟练地计算出顾客付的钱够不够,是否需要找零,找多少,等等。 4、全体学生开始活动。“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手中有的钱数确定买什么东西,而“售货员”要针对“顾客”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对策。在活动过程中,“顾客”和“售货员”都要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活动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数学问题,也有其他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碰到了些什么问题,碰到问题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是不是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还不能解决,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来,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力量。教师要利用“回收站”的题材,向学生介绍环境知识,宣传环保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 5、在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讨论,例如,可以让学生交流在商品交易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有两个同学碰到了同样的问题,比较他们的解决方法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一些。还可以让几名“顾客”汇报一下原来有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买了哪些东西,还剩多少钱,原来的钱数减去花去的钱数是否等于剩下的钱数,让几名“售货员”汇报一下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等等。还可以让废品回收员数一下一共回收了多少个易拉罐和多少个矿泉水瓶,收入多少钱。通过全班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由于活动的实践性、现实性、开放性都比较强,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但不要过多地干预或打断学生的活动。活动的目的也不能简单地定为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 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 2、通过这个购物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篇9: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题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过关检测题
一、填空题。
1.常用的统计图有、()及扇形统计图三种。
2.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而且能够清楚地反映出()。
3.要反映某地降水量,应制成()统计图比较合适;医院的护士要统计病人一昼夜身体的体温变化情况,应用()统计图比较合适。
4.看统计表回答有关问题。
六个国家人均森林面积统计表
国家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
人均面积
(平方米)11001170013620003270032800
(1)人均森林面积最多的是(),最少的是()。
(2)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与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最简整数比是()。
(3)根据以上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二、看图回答问题。
(一)右图是××大型超市
下半年销售情况统计图。
1.图中()月份销售量最大;()月
份销售量与上一个月比是下降的。
2.十二月份销售量比十一月份上升()%。
3.下半年平均每月大约销售()万元。
(二)某空调生产部门20上半年空调产量如下图:
1.哪个月的产量比原计划低?比原计划低百分之几?
2.哪几个月超额完成任务?各超出多少台?
3.五月的的实际产量超过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4.三月的实际产量占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三、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再按要求回答问题。
幸福村~年收入情况统计表
农业收入30475700
工业收入250400580950
统计图
单位:万元
根据上面统计图表的具体情况,运用百分数的知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想出两个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解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重点教学建议语文论文
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重点教学建议语文论文
本单元教材共四篇,两篇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工人代表》,两篇阅读课文——《贝壳》、《彩色的翅膀》,连同一个基础训练。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材,这一单元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教学要点是:
1.理解、积累课文中常用的字词,大部分会用,通过比较加深对多义词的理解,懂得其运用范围,并能用多义词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独立修改错误较为明显的病句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独立分段,概括课文段意,以及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
4.会用常用的九种标点符号。
5.能正确熟练地听写一段话。
6.能照样子把句子说具体。
7.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在作文中写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听说训练。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听话和说话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如:本单元《基础训练2》,第六题是“听写”训练,要求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听写一段话,做到专心听,并以记录速度进行听写,每分钟要求写25—30个字。其中有些不常用的词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提示。听写后认真评改。
第八课《彩色的翅膀》,第2题是“说”的训练。要求照样子把句子说具体。例句中,由于作者身临其境,认真观察并准确地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捏、端、详、闻、咬、赞叹),把战士们分享劳动果实的`幸福、欢乐的心情表达了出来。照例句,说“爸爸看书”(也可以说“妈妈看书”、“姐姐看书”、“××看书”),也要围绕一个中心,仔细观察,运用若干动词来表达。
二、加强阅读训练。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中心,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矗要使学生学会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比较难懂的句子。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不少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懂。如:“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小女孩既然是冻死的,为什么还要写“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思考。因为小女孩曾经在幻想中觉得自己的灵魂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她在这样美好的幻想中,所以“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地死去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小女孩越可爱,那么读者就越感到她死得可怜;因而,夺走小女孩生命的资本主义社会就越可恨。从而无情地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激起读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并注意轻重缓急。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很适宜朗读。教学时,要以指导学生朗读为重点。课文第一段描写了小女孩的悲惨生活,朗读时应语调低缓,节奏沉稳。第二段讲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一次次幻景,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时与第一段不同,节奏应快些,语调高扬一些,但音量不宜大,表达出小女孩急切而痛苦的心声。而当幻景消失时,又是无限失望,语调应转低沉些。第三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美丽的幻景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大年夜”、“冻死”、“小斜等词语,读时要加重语气,突出对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对小女孩的同情。
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可帮助学生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材料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基础训练2》的第五题:继续阅读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这是一篇描写群体人物,反映旅店服务员热心为旅客服务的文章。学习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往往是通过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这种学习方法,在《怎样读懂一篇课文》中已学过了。这里要求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形成能力。可先让学生初读全文,了解短文“写了什么”;再让学生细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短文按“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分为三段)。为了加深对课文的领会,还要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反复朗读。短文第二段是重点段,共写了五件事,其中第一、二件事详写,第三、四、五件事略写。这样写,突出了重点,有利于反映中心思想,并使文章显得精要。学生理解了这些,也就了解了课文的表达方法,领会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习作训练。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本单元习作的题目是《写一个值得回忆的人》,要求:通过几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在叙事的过程中注意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这次习作又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第一次习作《大家都夸他》,通过几件事,围绕一个中心写人的继续。在写作技巧上,上次习作侧重在几件事例间过渡的训练。这次习作除了注意几件事例间的过渡外,侧重在对人物语言、行动等的描写。写人离不开记事,在叙事过程中,必须注意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这样,作文中的事例具体了,人物品质也突出了。
《工人代表》的作者就很注意运用这一写法。作者写刘*奇和敌人针锋相对地斗争时,进行了一系列的神态、语言、行动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刘*奇不屈不挠、沉着镇定、敢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四、词句标点的训练。虽说高年级以篇的训练为重点,但词句标点的基础训练仍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理解、积累、运用教材中常用的字词,掌握遣词造句的规律。
如《基础训练2》第一题,是多义词造句,教师必须明确什么叫多义词,所谓多义词,就是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义,这些不同的意义又是互相有联系的。学生做这道题时,先让他们,看看每个字各有哪些关联的意思,然后进行遣词造句,教师还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练习,从而积累更多词句。
《基础训练2》第二题,练习时,先让学生读句子,找出有毛病的地方,启发学生多角度考虑,对病句进行修改,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句子的意思。《基础训练2》第三题,既是普通话练习,也是朗读和复习标点符号作用的练习。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结合内容、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第四题是给一篇文章加标点的综合练习,要求学生会用常用的九种标点符号。
【浙江省义务教育第十二册第七单元 2】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