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略释经题
“不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地藏经略释经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地藏经略释经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地藏经》经题略释
《地藏经》经题略释
无论是讲经或注经,先释经题,次释经义,俾使听者或读者能够一纲举万目张,执大象天下往。因为每一部经的经题,都是全摄经义而立名,故在释义之前当先释题,俾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也。
此经凡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一名「地藏本行」,一名「地藏本誓力」。本经采用第一名,因为力出于行,行本乎愿,愿切行专,力在其中,故举第一,已赅二、三,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也。
地藏者:地为大地,藏读ㄗㄤ,梵音「乞叉底檗沙」,义译「地藏」。
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此方从略,简称「菩萨」。菩提者,义译觉悟;萨埵者,义译众生,唐译有情,合起来说,叫做觉悟的众生,亦可称觉悟众生者,是故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者,梵语叫做「菩提萨埵」。
地藏菩萨者:以德立名,言此菩萨依般若智圆满六度,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曰地藏。又如大地,含宏光大。什么叫做「含宏」呢?藏蓄于中者,叫做含;到了含藏的无所不备叫做宏。什么叫做「光大」呢?发露于外者,叫做光,到了它的光华无所不被叫做大。地藏者,犹如地德含宏;菩萨者,依于含宏而发扬光大也。言是菩萨犹如地德之含宏光大,所以他在无始劫来,广度众生,数如无量恒河沙等;一切众生若有善根,一毛一发,一沙一尘,而是菩萨都把他们度脱三恶道苦;这真是所谓「含宏光大,品物咸亨」了。含宏光大者,菩萨自度也;品物咸亨者,广度众生也。
又,是菩萨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亦称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萨埵也。
而是菩萨于过去久远,说都说不清那么多的劫以前,他是一位年高德劭的长者子,那时候,世上有一尊佛,叫做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位长者子看到彼佛相好光明,千福庄严,就向彼佛请问道:「世尊呀!像您老人家这样的福德庄严,应当修何行?立何愿?才能得到这样的相好呢?」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诉他说:「你要想获得这种福慧具足清净庄严的身相,应当发愿久远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那时候,这位长者子,听到了佛陀的话,就发愿说:「我今尽未来际,不可用数字计算的劫,为这些罪苦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三恶道苦,而我自身方才成佛。」
地藏菩萨从此久远劫前发是大愿,久经劫数,业已度生无量,忉利天宫来集会者,以文殊师利的无碍智,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以佛眼观,尚且数不清楚,如是久远数都数不清的劫,度生无量,其愿弥坚;以愿坚故,其行益切;以行切故,有大誓力;而曰「本愿」「本行」「本誓力」等,言其因地发心,非偶然耳。
一切经名,有通有别,通者,凡佛菩萨说法,皆名为经;别者,言此经非他经也。本经前六字为别名,末一字为通名。别名已经释完,次释通名。经者,梵语「修多罗」,直译为线,以其贯穿文义,如线穿珠,与汉文的「经纬」相似;又兼此方圣人遗教皆名曰经,故义译「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言经中含义,上契佛理,下合群机。何以故?佛陀说法,有两原则,一者,顺性而说,二者,随机而说。顺性说者,譬如中央政府,一切政令所自出也。一切现象界,依于法性因缘起故,是故如来顺性说法,则能统摄一切法,三世诸佛而莫越,恒沙星际不能易,故曰上契佛理;随机说者,譬如有人,欲诣京都(政府所在地),求善知识指示正路;是善知识,在城南者,指其向北;在城北者,指其向南,说法虽异,目的则一;如来说法,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机感不同,如来说法因人而异;故曰下合群机。是故吾人研究佛典,应当首先明了这两原则,不可得到一知半解,就说佛陀认为如何如何?佛教主张怎样怎样?当知作是说者,是为毁佛谤法也。何以故?法自法尔,无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是如此,任何人也主张不得。您看!狗吃屎,人不吃屎,是谁主张的?假若有人认为粪有营养,主张人类吃屎,我们只好说:「先生!请便吧!恕不奉陪。」可见我们「认为」的事,都是错觉,凭著自己的主观有所主张,怎能适应群机?这「主观」佛教叫做「我见」,亦名「俱生我执」;众生之异于诸佛者几希,惟有此「我法二执」从中作梗;二执若破,众生即佛,是故我说若言佛陀有所主张,是为谤佛。当知佛所说者,一者如理,二者如事:如理说者,如实而说也:如实说者,如辐射热,圆融行布者也。如事说者,从权而说;从权说者,城南指北,城北指南,方便善巧者也。合起来说,就是如来说法,如其理,亦恰如其事,没有半点认为,也没有丝毫主张,故能恒古今遍恒沙而不易也。以是之故,凡佛说法,皆曰契经。
唯识观者,是余解释此经的规矩,吾人若能透过唯识,观察三界,不但谛信不虚,且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能了知三界幻有,唯识所现,以因缘差异故,三界六道十二类生各各不同,又有谁能抹煞因缘果报的因果律呢?不过悟人了知如幻,不随相转,便能随缘自在。迷人执幻为实,如梦中人,随境转移,故有苦乐诸境恼乱身心。但是不管迷人也好,悟人也好,以因缘故,果报不爽。不过悟者自知,迷人不觉,可是此「因果律」,知,如是;不知,亦复如是。是故吾今以唯识观反覆详释,俾使智者了知三界如幻,不著于有;因果不爽,不落于空,空、有不著,则圆融中道;中道不移,则成等正觉。更愿各善知识,悟是理者,辗转相传,俾使智者,信乐佛法,愚者见苦知畏,则功莫大焉。
拓展阅读:地藏经说的是什么
《地藏经》是具体讲因果规律的经典。
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离开了因果就没得佛法。“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不仅是我们凡夫逃不了,有神通的人也逃不了。他用这个“逃”字,这个字份量很重啊!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凡夫一天到黑种的是杀盗淫妄的因,当然得的果报就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果。这个决没有错嘛。种污染的因,当然得污染的果报。种清净的因,才得清净的果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又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虚云大师提出学道的先决条件,第一个就是深信因果,第二个就是严持戒律,因为你不信因果就守不住戒律。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关系都非常密切。《地藏经》对因果谈得很具体,这个是绝对真实不虚,没有信心的人把这部经看成神话,那就错了,那就得不到真实受用。
《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是佛说的遗嘱,是做人处世的教科书 ,是学习因果的重要经典,所以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就可以说明这部经典应是佛弟子必修的经典。
“地藏”这两个字,地,就是大地。大地能够生长一切,能够运载万物。藏,就是宝藏。也含有储藏的意思,大地能够储藏一切宝藏。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如大地。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宝藏,智慧福德都从这里生长。正如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来有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显现,这就是佛法的精髓。佛陀证悟了这个事相,他毫不保留的把这些东西拿来教化我们,希望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让我们都能够悟入佛的知见,这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教育我们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才能脱离尘世的苦恼,才能够得自在乐,如来不开示,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正如经典上说的,“譬如暗室宝,无灯不可见”暗室里有一颗金钢钻,没得灯,你在哪里去找?“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菩萨是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人。但是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泥塑木雕的就是菩萨,所以土地、财神都称为菩萨,这是错误的。
“本愿”就是根本大愿,也就是自性的流露,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这个就是菩萨的根本大愿。
译者是和田沙门实叉难陀,“沙门”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是我们自性本具,贪嗔痴是我们本来没有的,也就是说除去本来没得的,恢复本来有的,所以沙门这个意思含有返本还原,恢复本来面目。“实叉难陀”意思是喜学。他是西域和田人,他当时应武则天的邀请,携带了八十卷华严经来到洛阳,后来同菩提流支、义净法师一起把八十卷华严经翻译出来了,就是这位大德,他是《地藏经》的译者。这就是《地藏经》的经题和译者。
篇2:地藏经略释经题
地藏经略释经题
地藏经讲的很简单,也通熟易懂。比金刚经,华严经,楞严经要好懂的多。下面是地藏经略释经题,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无论是讲经或注经,先释经题,次释经义,俾使听者或读者能够一纲举万目张,执大象天下往。因为每一部经的经题,都是全摄经义而立名,故在释义之前当先释题,俾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也。
此经凡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一名「地藏本行」,一名「地藏本誓力」。本经采用第一名,因为力出于行,行本乎愿,愿切行专,力在其中,故举第一,已赅二、三,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也。
地藏者:地为大地,藏读ㄗㄤ,梵音「乞叉底檗沙」,义译「地藏」。
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此方从略,简称「菩萨」。菩提者,义译觉悟;萨埵者,义译众生,唐译有情,合起来说,叫做觉悟的众生,亦可称觉悟众生者,是故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者,梵语叫做「菩提萨埵」。
地藏菩萨者:以德立名,言此菩萨依般若智圆满六度,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曰地藏。又如大地,含宏光大。什么叫做「含宏」呢?藏蓄于中者,叫做含;到了含藏的无所不备叫做宏。什么叫做「光大」呢?发露于外者,叫做光,到了它的光华无所不被叫做大。地藏者,犹如地德含宏;菩萨者,依于含宏而发扬光大也。言是菩萨犹如地德之含宏光大,所以他在无始劫来,广度众生,数如无量恒河沙等;一切众生若有善根,一毛一发,一沙一尘,而是菩萨都把他们度脱三恶道苦;这真是所谓「含宏光大,品物咸亨」了。含宏光大者,菩萨自度也;品物咸亨者,广度众生也。
又,是菩萨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亦称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萨埵也。
而是菩萨于过去久远,说都说不清那么多的劫以前,他是一位年高德劭的长者子,那时候,世上有一尊佛,叫做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位长者子看到彼佛相好光明,千福庄严,就向彼佛请问道:「世尊呀!像您老人家这样的福德庄严,应当修何行?立何愿?才能得到这样的相好呢?」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诉他说:「你要想获得这种福慧具足清净庄严的身相,应当发愿久远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那时候,这位长者子,听到了佛陀的话,就发愿说:「我今尽未来际,不可用数字计算的`劫,为这些罪苦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三恶道苦,而我自身方才成佛。」
地藏菩萨从此久远劫前发是大愿,久经劫数,业已度生无量,忉利天宫来集会者,以文殊师利的无碍智,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以佛眼观,尚且数不清楚,如是久远数都数不清的劫,度生无量,其愿弥坚;以愿坚故,其行益切;以行切故,有大誓力;而曰「本愿」「本行」「本誓力」等,言其因地发心,非偶然耳。
一切经名,有通有别,通者,凡佛菩萨说法,皆名为经;别者,言此经非他经也。本经前六字为别名,末一字为通名。别名已经释完,次释通名。经者,梵语「修多罗」,直译为线,以其贯穿文义,如线穿珠,与汉文的「经纬」相似;又兼此方圣人遗教皆名曰经,故义译「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言经中含义,上契佛理,下合群机。何以故?佛陀说法,有两原则,一者,顺性而说,二者,随机而说。顺性说者,譬如中央政府,一切政令所自出也。一切现象界,依于法性因缘起故,是故如来顺性说法,则能统摄一切法,三世诸佛而莫越,恒沙星际不能易,故曰上契佛理;随机说者,譬如有人,欲诣京都(政府所在地),求善知识指示正路;是善知识,在城南者,指其向北;在城北者,指其向南,说法虽异,目的则一;如来说法,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机感不同,如来说法因人而异;故曰下合群机。是故吾人研究佛典,应当首先明了这两原则,不可得到一知半解,就说佛陀认为如何如何?佛教主张怎样怎样?当知作是说者,是为毁佛谤法也。何以故?法自法尔,无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是如此,任何人也主张不得。您看!狗吃屎,人不吃屎,是谁主张的?假若有人认为粪有营养,主张人类吃屎,我们只好说:「先生!请便吧!恕不奉陪。」可见我们「认为」的事,都是错觉,凭著自己的主观有所主张,怎能适应群机?这「主观」佛教叫做「我见」,亦名「俱生我执」;众生之异于诸佛者几希,惟有此「我法二执」从中作梗;二执若破,众生即佛,是故我说若言佛陀有所主张,是为谤佛。当知佛所说者,一者如理,二者如事:如理说者,如实而说也:如实说者,如辐射热,圆融行布者也。如事说者,从权而说;从权说者,城南指北,城北指南,方便善巧者也。合起来说,就是如来说法,如其理,亦恰如其事,没有半点认为,也没有丝毫主张,故能恒古今遍恒沙而不易也。以是之故,凡佛说法,皆曰契经。
唯识观者,是余解释此经的规矩,吾人若能透过唯识,观察三界,不但谛信不虚,且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能了知三界幻有,唯识所现,以因缘差异故,三界六道十二类生各各不同,又有谁能抹煞因缘果报的因果律呢?不过悟人了知如幻,不随相转,便能随缘自在。迷人执幻为实,如梦中人,随境转移,故有苦乐诸境恼乱身心。但是不管迷人也好,悟人也好,以因缘故,果报不爽。不过悟者自知,迷人不觉,可是此「因果律」,知,如是;不知,亦复如是。是故吾今以唯识观反覆详释,俾使智者了知三界如幻,不著于有;因果不爽,不落于空,空、有不著,则圆融中道;中道不移,则成等正觉。更愿各善知识,悟是理者,辗转相传,俾使智者,信乐佛法,愚者见苦知畏,则功莫大焉。
拓展阅读:地藏经的利益分类汇总
1.【未出生之前的】
——(生育前如何修)
一切人等。……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录自第六品) P72-73页【系大藏经样的《地藏经》版本】
2.【今生今世的】
—— 土地丰壤。衣食丰溢。家宅永安。无诸灾难。无诸疾苦。诸横消灭。所求遂意。事事如意。去处尽通。神鬼卫护。聪明利根。现存益寿。先亡离苦。杜绝恶梦。出入平安。眷属欢乐。
(1)(生育后如何修)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何以故。是阎浮提(即我方世界)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何以故。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灵祗。荷护子母。使令安乐。而得利益。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翻为杀害。集聚眷属。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损。
(录自第八品)P95-97页
(2)尔时坚牢地神白佛言。……世尊。我观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者。土地丰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令其历代祖先,先亡之人生天)。四者。现存益寿(现存之人,增福增寿)。五者。所求遂意(凡有所求,皆遂其意)。六者。无水火灾。七者。虚耗辟除(虚损衰耗,辟除消灭)。八者。杜绝恶梦。九者。出入神护。十者。多遇圣因。
(录自第十一品)P115-117页
(3)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
(录自第十二品) P133-134页
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违无称遂。至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至于梦中尽得安。衣食丰饶神鬼护。
(录自第十二品) P140页
(4)若未来世(即今世及以后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南阎浮提(即我等所居住之世界)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约公里)。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永离三恶道)。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是故普广。当知地藏菩萨有如是等不可说百千万亿大威神力利益之事。阎浮众生。于此大士有大因缘。
(录自第六品) P73-74页
(5)更能每日念(地藏)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溢无诸疾苦。(自念满三年起,至断气死时为止的现世,吃用生活丰足溢出,没有一切疾病苦难)乃至横事(凶恶横祸)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录自第十二品)P129页
(6)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复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当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录自第十二品)P130-131页
欲修无上菩提者。乃至出离三界苦。是人既发大悲心。先当瞻礼大士像。一切诸愿速成就。永无业障能遮止。
(录自第十二品)P137页
(7)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逢于虎狼师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
(录自第十二品)P134-135页
(8)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净居天即五净居天,色界第四禅,证不再还生於欲界之圣者所住之处)。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普劝众生。当如是学。
篇3:地藏经略释
地藏经略释
一者,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
愿有总有别:总愿者,如四弘誓五大愿是;别愿者,如释迦五百愿、药师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千手六愿、普贤十愿是。除二乘人生尽故不须愿外,凡发大乘心者,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今人学佛,辄云发大乘心,其愿生西方愿生兜率者,尝或闻之;而于释迦法中,誓调伏刚强众生誓度脱极苦恶趣如我大愿地藏菩萨者,每经忽之。我以诸大菩萨中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惟地藏菩萨正表释迦法中之大愿故。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者,五恶浊世,从生难化。
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之语: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身邪行报,是口邪行口邪报,是意邪行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义语报,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报。譬如象马,??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际兹末法,人愈险恶,不信因果,惟肆残贼。亦有志士,倡佛以救,然而法相繁,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莫入。我欲藉是经苦切之言,发人深省,显地藏劳谦之愿,启人信仰。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者,隋唐间有三阶教者,创者信行禅师,实尊地藏,然偏抑阿弥,旋遭禁断。
本经自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传于绝,或判同小乘,或收入密部;至清灵?法师,始作科注,判在《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所说,“行愿为宗,味等醍醐”,可称自有些经千余年来之非常述作,惜少流通。今俗惟知斯为释门孝经,亦不辨其为出世大孝。在昔疑经善说业感误以为小乘者;今之僧蛊,或且利经狱名鬼神威力,以糊口食。遂致科学者徒,责难繁兴。我窃恐大经醍醐,至流俗反为毒药;我又欲显扬地藏悲愿,与诸菩萨悲愿,如光光摄入。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四者,愿意于悲,悲大愿亦大。
悲者同体,常人知父母兄弟之同体,必不愿其有老病死苦,而愿其安东。其所悲者狭,则其所愿者小。菩萨知三世宛然,轮回不虚;视秦越之人,敌对之怨,安知本非我父母兄弟,乃至蠕动蜎飞、草木土石,一切有情无情,莫不与我同体,亦莫不愿其离苦而得乐;是则所以为大悲,是则所以为大愿。以言乎孝,菩萨惟常人听以孝父母者孝六道含灵,是亦所以为大孝。我母去世时,我哀痛号哭,不知所为,惟日诵《地藏经》,若有感焉;我二弟亡时,我凄惨愁绝,不知所为,亦推日诵《地藏经》而苦有感焉。我皆发愿,愿弘地藏。或云:弘《地藏经》,天此乱世,说诸地狱罪报,可以慑诸葛亮强梁。我不敢如是说,我知人皆有父母兄弟,亦必皆有不忍于其父母兄弟之时。我愿人皆于斯经,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推其不忍于人人,则必为家之和、国之福、世界亲善;再进而推其不忍于六道含灵,则是同受世尊付嘱,同入地藏悲愿,而后可同见地狱虚空,本自无迷,地藏大悲,诚不思议,我母我弟,亦必同于是而得度。我如是发愿故,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称地藏菩萨大愿威神:“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狱不尽数。”夫以世尊佛眼、文殊大智,观测且云不尽,况我凡夫,敢复有云。今所解释不过略述十年诵赞之一所得,不假科判,不惊高远,但求通俗,聊写私情;明业感真实,则地狱自不虚,而信非迷妄;谈孝为戒本,则悲愿自广大,而行不唐捐;略提义纲,粗述概要,于经大义,知不及百分乃至千万亿分,况复于菩萨不思议神通之境,是以名略释。
初释地藏
地藏,梵名“乞洒二合诃罗惹”,或云“乞叉底?沙”,或云“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今地藏是义译。《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又经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以故佛说:心地为大。是约心以明地也。藏者蕴覆,谓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众生皆具,而为烦恼无明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脱生死轮回,故知地藏者谓心地宝藏,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证而不着也。
释地藏菩萨
《地藏十轮经》称赞地藏菩萨云:
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在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
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止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持、生长、荷负。
又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
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
乃至如本经所说:受付嘱于忉利天宫,广教化于弥勒佛世。故知地藏菩萨者,于诸菩萨中,以六道为其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地狱、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者也。《大集经》云:“日藏月藏,虚空藏地藏,来各不同”。惟我地藏,悲深愿重,是以经称:过诸菩萨。
释地藏菩萨本愿
经云:“文殊问佛: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事。”又“菩萨因地,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问彼佛作何生愿。”故知斯经所说,皆地藏菩萨本愿。所谓本愿者,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今地藏菩萨,见诸众生,积集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又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数劫前,发弘誓愿:荷负罪苦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是地藏菩萨之本愿故。
释经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名:地藏是人,本愿是法。佛自结经名有三: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今生今世以愿以有行,行必有与拔之力,遂独标本愿一名,任运摄得余一故。译主实叉难陀,于阗国人,唐则天朝来中国,重译《华严》,并译是经。
释经
佛告文殊: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乃至闻名赞叹供像,功德亦不可思议。是略赞地藏功德,印可文殊所谓“地藏能成不思议事”也。而后乃为文殊说地藏菩萨因地之行、因地之愿。
佛告文殊,地藏菩萨因地,于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前,发誓愿曰:“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曰:“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是即地藏菩萨本愿。今大乘人,每谓“众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盖地藏之本愿,实亦大乘之通愿也。
佛告文殊: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又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愿大福亦大,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彼二乘人无愿,故二乘人灰身。今大乘人偏着于空者,亦每轻修福报,遂亦轻忽本经而不识地藏之行,试分辨之。
凡夫:贪着其身
二乘:知身虚幻厌弃其身
菩萨:修无量佛法功德庄严其身
凡夫虽或修福,而望报人天。以经多斥言人天为有漏之果故,于是大乘着空者,又转而轻修福报,几同二乘之厌弃,而不知菩萨庄严其身者庄严身也。夫善学大乘者之于其身,固不当如夫之贪着与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斥人天,当如地藏菩萨发大愿而获大果。关于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俱足万行如来亦谓欲证此身当须久远修福,是知地藏菩萨因地之行,为在庄严法身圆显千福。故于今日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佛告文殊:地藏因地,又为婆罗门女。其母信邪,罪重堕苦。婆罗门女见觉佛定自在王如来形象,瞻礼哀慕,遂感威神,罪母生天。是亦地藏因地之行,度生之实。劝亲生信。
(一)劝母生信。信为道本,信邪者即一阐提。未有发愿度生而先忘报本者。世人发愿如地藏,即录广设方便,劝亲生信。
(二)卖宅兴供。父母前生,未必修因,其或命终,神识何依?惟孝顺之子,大愿之士,当学地藏,为母卖宅,供佛兴福。
(三)见像哀慕。无母何怙?惟佛大慈,为众生怙。佛果何在?尺木之雕,团泥之塑,即皆佛在。何经故?法身圆满,无不在故。是以婆罗门女见佛恋母,亦所以教末众生瞻像如在。
(四)神游业海。佛无不在,惟诚可感。孝女哀号,感空告语。其所以告语自空者,空无迷妄,义尤玄微。而恶因所召,地狱实有。孝女假威神以亲游,罪人为业力所缠缚,于此可以明因果之不虚,可以明地藏之观境。
篇4:《华严经》经题略释
《华严经》经题略释
本经之经题略释,是根据《华严经·离世间品》提出来的,包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的定义、佛以德显示的十身、菩萨在修行中常见到的十佛身。有些人怀疑:为什么《华严经》中常讲有恒河沙数的菩萨和佛,真有这么多的佛菩萨吗?殊不知华藏世界,重重无尽,境界不可思议,你能够把尘心转为真心,与一真法界相应,那就是在有形无形间,随时可以见到佛,这个道理,要好好思维。能够与真心相应,无处不是佛地,无处不是佛身。
第一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定义
从题名就可以知道这部经典的重要意义。经名一是法喻因果并具,二是理智人法兼备,有法有喻,有因有果,有人有法,有理有智,结合起来的。
什么叫大方广
什么叫“大方广”?“大”代表真心之体,“方”代表真心之相,“广”代表真心之用。学习经典,如法修持,就可以恢复真心的体、相、用。学佛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这是说明佛证的果。
“大”,真心之体。佛的真心,就代表如来之性,这个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光明遍照,无处不在,这是真如之性,无生无灭,超越空间和时间。
“方”,真心之相。就是方圆正直、万德庄严,包括方正、慈悲、智慧、安稳、清净、庄严,是真心之相,得四无畏妙相庄严。
“广”,真心之用。就是由真心发挥的妙用,由体显用,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善因善果,都有真心妙用。
以如来三身来表示,真心的体就是如来的法身,真心的相就是如来的报身,真心的用就是如来的化身,这就是佛果啊!所以“大方广”代表佛所证的法。
什么是佛
“佛”,佛就是佛陀,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指的果位的佛。能够证得微妙的心体、微妙的心相、微妙的心用就是佛,由本觉到始觉,由始觉到妙觉,完成佛果,到这时的佛,三觉圆,万德具,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
佛果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有深切的信仰,要以智慧眼来观察。“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对于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绝不能疑惑。
“三身”是法、报、化三身。
“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五眼”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
“六通”是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这是佛的功德!是佛果位具足的不可思议的福德智慧!应该深信不疑。
什么叫华严
什么叫“华严”,这是讲因位,指佛在因位之中修菩萨行,即六度万行之因花。
“华”就是莲花,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微妙,就是甚深奥妙,形容其大智慧;香洁,形容其品德之高,处污泥而不染。所以菩萨行,就是莲花行,具足大悲大智。大智,不着污泥;大悲,处污泥而不染,而且能够喷洒芳香,净化国土。
菩萨行,就是佛在因位上种的花,以此因花,庄严佛果。因花就是修德,果就是证德。这是个譬喻,指以六度之因花,庄严佛果,就是由修德庄严果德。
心与性是一体的
在这里要补充一个问题,讲到心、性,其实心与性是一体的,明心就能见性,其中又有些区别,一般讲的心是动的,是虚妄的,是有为的。至于性,就是真如性、真实性、不生灭性、常住性,是处于静态。心是处于动态,就像水波一样,水被风吹动,波浪滔天,这是心的作用、妄心的作用。当风平浪静时,水天一色,可以显映森罗万象,智慧明朗,静照万物,这就是性。所以唯识法相讲五位百法,心法八个,心所法五十一个,都包括在这里面,在没成圣位以前,都是这个心,经过修行以后,真心显现,那就是性。
一真法界,就代表性,这个性,即毗卢遮那佛的性。第一它是众德圆满,由修位到果位所证;第二常住不变,不像有为法,是无为法;第三能够融通身土,就是说佛身有佛土,比如毗卢遮那佛有华藏世界,阿弥陀佛有西方世界,药师琉璃光佛有东方世界,佛身有佛土,既有正报,又有依报,这是毗卢遮那佛的功德显出的妙用。在《入法界品》普贤菩萨赞扬佛的功德,有这么几句:
虚空真如及实际,
涅槃法性寂灭等,
唯有如是真实法,
可以显示于如来。
这是佛果的功德。“虚空”言其广大;“真如”言其真实不变,如如不动;“实际”就是离相,无相而离相,遣除诸相,《金刚经》讲“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涅槃”就是佛的清净寂灭境界,消除烦恼,断除生死,清净寂灭;“法性”就是遍于一切有情无情,这个法性是普遍的,法性也是客观实际的;“寂灭”,这是涅槃之相。这几个功德,虚空、真如、实际、涅槃、法性等,只有这几种真实法,才可以显示于如来的功德,这是普贤菩萨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赞扬如来的功德。
另外提到法性,经上有这首偈说明法性的功德:
法性本寂无诸相,
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
真实平等常清净。
“法性本寂无诸相”,法性本身就是一种寂灭的,远离诸相的,就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虚妄分别,没有能所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不是像凡夫一样有能取所取——有能取的我、所取的法,这个境界是不可以思议的,是用语言描述不出来的。
“真实平等常清净”,就是说这是真实不虚妄的,平等无差别的,清净无染污的,这就是法性,这就是如来的真实性。
所以,“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佛”是能证的人,“华严”是佛在因位上修的万行因花,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代表悲智愿行,以这种因花而庄严佛果,有此能修的因才有所证的果。诸佛众生,佛性平等,此“大方广”系三世诸佛所同证,十方菩萨所同修,大千圣众所同尊,法界众生所同具!佛佛同体,佛佛道同!
佛法讲众生平等,佛性平等,这与崇拜梵天、崇拜上帝、崇拜神我是完全不同的。佛说《华严经》是对菩萨讲的,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但也是给佛灭度以后一切众生——能够发菩提心的、学菩萨的众生,对他们讲的,能够发菩提心,能够修菩萨行,就与佛同等,为什么?因为佛性平等,佛说法是为众生而说,能发心学佛,发了大心,佛是忆念到你的,佛是加持你的。《金刚经》里讲:“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能发心,如来经常都在念你,在加持你,还要告诉你,如何登上菩萨阶梯,达到果位,佛真是大慈大悲啊!
佛说《华严经》,虽然华严境界很广大、很深奥,但是也是为众生讲的,为接引众生而宣说的这部经。
以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几个字的意义。
什么是经
“经”,在印度语叫修多罗,翻译成华语是契经。契,就是上契诸佛理,下应众生机,根据众生的根机而说各种法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经是依佛法修持的准则,依佛法修持的典范,依佛法修持的正道。经典就是佛的法身舍利,是不可轻慢的。要尊重经典,供养经典,读诵行持经典。能够如法行持,就是恭敬佛的法身舍利,功德是很大的。
第二节 以德显示佛的十身
上面讲了佛的功德大,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以德显示,佛具足十身:第一菩提身,第二愿身,第三化身,第四力持身,第五相好庄严身,第六威势身,第七意生身,第八福德身,第九法身,第十智身,这叫佛的十身,也包括了上面所讲的“法、报、化”三身。
融三世显示佛的十身
第一,菩提身。就是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证得了佛果,禅宗神秀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句话就代表佛果。
当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恍然大悟时,叹息:“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时就证菩提身,这段话是记载在《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里的。
第二,愿身。这就代表佛的悲愿。佛在三大阿僧祇劫,舍弃了国臣妻子宫舍,舍弃了财产享受,牺牲自己,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基于这个愿力。
佛佛同等,十方诸佛菩萨都有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地藏菩萨也发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有愿必成,当然这个愿不同普通一般人的愿,普通的愿,为家庭,为名,为利,为金钱,为地位,因此尔诈我虞,你争我夺,这不是那个愿,是基于大智慧、大悲心,超凡脱俗而发的这个愿。
第三,化身。佛证了果以后,发挥真心的妙用,本着大悲心,以千百亿化身救苦救难,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照映在各处,江河大海都有月亮,形容佛的化身很多,你只要静下心来,就可以得到佛的感应,见到佛的化身:
诸佛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垢尽,诸佛影现中。
有些人说:我没有见到佛,我没有得到感应啦?那么你内心的污浊除掉没有?你的邪恶思想除掉没有?你要自问一下,你如真正除掉了污浊,佛的化身可以感应你、加持你。
第四,力持身。说明佛的力量像金刚一样坚固,住持正法,永久不坏。
第五,相好庄严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只是个形容,其实无量无边地好,像赞扬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这都是佛的相。佛眉间放光,光明遍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华严经》中,佛一说法就放光,而这个放光代表佛说法,佛是无说而说。
第六,威势身。代表佛的大雄大力,是有威有势,降伏众魔,而且这一种威势显出来就像天空的月亮,光明焕发,其他星宿的光都显不出来。
第七,意生身。就是说你只要有诚心,佛就用意生身来加持你,意生身就是一种心意,心心相应,感而遂通,此感彼应。
第八,福德身。就是说佛的福德很深厚,若大海之浩瀚,渊深无量,广大无量。
第九,法身。法性微妙,湛然圆满,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第十,智身。形容佛的智慧广大,明朗决断,智觉圆满。
以上就是以佛的德,显示佛的十身。其次从三世来看佛的十身,从佛修因到果位,这十身是: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空身。从过去到现在,佛三世所现的身,也有业报身,但他的业报与众生不同,由悲愿所显;佛也现国土身,还现众生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到最后如来身,时间不同,但都是如来所现身。
处处都是佛地
为什么经上处处提到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世界,都有佛在说法,都有菩萨围绕?若是你的心坚定信仰三宝,坚定信仰因果,坚定信仰佛菩萨的净土世界,能够具足这种信仰,同时闻熏教法,那么你就在一真法界包摄中,就与佛的真心相应,你就不是一般的众生。尽管是凡夫,你已经在菩萨的因位上,等于受菩萨戒一样,你受了在家菩萨戒,就登入菩萨位,在《华严经》的菩萨阶梯中,就在信位,已经登入十信位!这是不简单的啊!对于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自信,要自尊,当你真正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就能明白“处处都是佛地,处处都是佛菩萨”!
关于放光
《华严经》是佛成道后最初之三七日讲的,即讲了三个七天,共二十一天,是在七个地方讲的,共讲了九次,所以说是七处九会。七个地方分别是:菩提场、普光法堂、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陀天、他化自在天、重阁讲堂,以后第七、第八会又重新回到普光法堂。佛在说法的`时候,是通过放光而说法,由菩萨宣讲法义,特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其中有两个方面是很殊胜的:一是放光,二是短短时间内以神通力量到天宫,这在普通人来看是不可思议的。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现身卢舍那佛,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的,这个境界很高,不是一般凡愚所能了解、所可思议的。但是佛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讲的,不是只为大菩萨讲,要普度众生、接引众生、不舍弃众生。你只要有信仰,有这个知见,佛就不会舍弃你,希望你同大菩萨一样,进入华藏世界,进入毗卢道场,佛就是这个心。
至于放光,现代科学证明,这已经不是一个很神秘的事情,根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现代的科学证明:人体有光,地球有光,物体都有光环。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读到苏联科学院院士华西列耶夫的一篇报道,说人体可以发光,发出电波,一秒钟之内可以发出一千五百周电波,他当时取了个名称叫“生命电流”。五十年代的苏联是很“左”的,但苏联科学家很客观。
在八十年代,我看了一个英国科学院院士的报告,提出人体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力量强弱不同,光环就不同,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些静坐的、修气功的光环,都可以看得出来。这在佛家来讲,禅定境界越高,静力越强,光速就越大,而且随着内心的境界,光的颜色也不同。慈悲、和平、仁爱、善良的人,现黄光或白光;心术很坏的小人,他的光是黑漆一团,与妖魔鬼怪为伍,这是可怕的;所以人的心术要正。
阿罗汉、菩萨、佛都有禅定的境界,但是力量强度有差别。佛在定中,他比菩萨的境界高,无量劫以前的事都知道,菩萨比罗汉知道得多,光都有所不同。所以说到放光,大家一定不要怀疑。
神通很平常
神通其实也是很平常的,中国历史上,晋朝的佛图澄就有神通,他以神通将杀人不眨眼的暴君石勒降伏了。他念个咒,盆中就生青莲花;在地上画条龙,再念个咒,龙就飞走,把石勒弄得眼花缭乱,这在《晋书》上是有记载的。你说这些记历史的人都是封建迷信吗?他不顾事实吗?中国的史官宁愿不要脑袋,也要记实,秉笔直书!
还有宋代的道济和尚,就是一般大家知道的济颠和尚,被叫做神僧;现代的虚云老和尚被称作东方神僧,都有些神异事情。所以,《华严经》七处九会,佛在说法时放光,在三个七天之内,走了七处,从人间到天上,天上转人间,这没有神通是不行的,这并不为怪。
第三节 菩萨常见之十佛身
根据《华严经·离世间品》,说明菩萨修行中常见的十佛身。能够修菩萨行,常行利益众生的事业,在十法中能够安住,就可以常见十佛,以十法见十佛。
十法见十佛
第一,成正觉佛。修菩萨因,求菩提果,但是对于菩提果应无所住,因为其广大高深,若有所住,不成菩提,若能无所住,就叫做成正觉佛,无所住就与佛相应。
第二,愿佛。你能够学菩萨,发悲愿,大慈大悲大愿,你就可以见到愿佛。正觉佛、愿佛,尽虚空遍法界,随时可以见到,就看你是不是住于正觉,是不是发悲愿。
第三,业报佛。就说你能够信仰三世因果,相信业力不灭、造业有报,能够对此生起信仰就见到业报佛,实际上都在一真法界中,这是正念正信,这个力量很大,不要轻视。
第四,住持佛。对佛法生起正念,希望佛法常住世间,随顺于佛法学习,希望正法久住,你就见到住持佛。
第五,涅槃佛。对于涅槃,佛的果报,涅槃境界,清净平等这种境界,你能够深入深信,特别是佛菩萨的大涅槃、无住涅槃,你能深入深信就见到涅槃佛。
第六,法界佛。你的真心像佛的真心一样,内心清净,对于事事物物都能以清净心对待,不染污,不执著,真心遍于法界,能如此就见到法界佛。
第七,心佛。何为心佛,你内心安住,安住于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内不起妄念,对外不追求六尘境界,保持真心,内心就得到安住,这种叫心佛。禅宗二祖慧可向达摩祖师求法,什么法呢,他认为心没有安,安住不了,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说:“那你把心拿来我看看。”
这是为何?二祖慧可心有执著,执著内、执著外、执著相,所以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看看”,他东找西找找不到这颗心。
二祖说:“师父啊!我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说:“好!我给你安上了!”
心是不容易安的,所以安住于心就叫心佛。
第八,三昧佛。三昧就是定力,修定而不执著定,这个定很多的,而定力也是了不起的,能够八风吹不动,能够修定而不执著定,定力深厚就可以见到三昧佛。
第九,本性佛。就达到明心见性了,把内心尘埃消除,烦恼无明消尽,就像天空乌云除掉,明月显现,就见到本性,当你开悟时,根本智出现时,无能所,本智一如,这时就见本性。
第十,随乐佛。能够普遍地随顺众生,随众生根基而感化之、教化之,就见到随乐佛。
随时都可见到佛
从以上内容可知,其实随时都可见到佛,关键在于心如何安法,就看你起什么见,起什么信,起什么行。能够安住此十法,就可以见到十佛,而且无所处而非佛,安住十法,就常见十佛。《思益梵天所问经》有首偈子: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
能够了解缘起性空,就可以见到佛,须菩提在深山修行,修空观,就见到如来法身。当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完法,下来时,很多宰官、居士、比丘、比丘尼都去接他,有个莲花色比丘尼,想第一个见到佛,就现国王身去接佛。她先见到佛很高兴,佛却微笑着说:“不是你先见到我,是须菩提先见到我。”
《金刚经》上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你能够修缘起,修空观,可以见到佛,就与佛的法身相应。宋代苏东坡,据说他是戒演禅师转世,他的诗文带禅意,有很多诗形容佛境,有一首: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
溪沟里的水,潺潺地流,哗哗地响,就像佛的广长舌一样,在佛法来讲,显示了一切无常。一切无常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无我,流水之声,长江大河之声,都是广长舌之音。
“山色无非清净身”,你能够具足真空见,具足般若慧,在山上反映出来的太阳光,光明遍照,就是如来的法身,可以当境见空。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示人”,他晚上悟到这个境界,即是如来说的八万四千偈,内容多得很,但是却说不出来,别人又不懂,不可思议。他还有首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在庐山里面看庐山,你只看到高高低低的山峰,至于庐山整体的形状是怎样,就看不清楚。这就是说我们人啊,若有主观的执著,那么,事物的真理、法界的真理,你就悟不了,本来面目也认识不到,那的确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类似的诗比较多,他的诗与词,均带禅意。一般带哲理的文艺也有这种描写:从一朵花知春天,从一滴水知大海;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个境界就是华严境界,一朵花就牵涉无尽缘起,他不是孤立的,成为一朵花,需要时间、水分、土壤、人工,要有各种缘,而这个缘又有各种缘,缘缘无尽。从一朵叶子了解其性空,就可以见如来。
复次,从缘起,我们可以了解,器世界从微尘能见到三千大千世界,从有情世界就可以了解三界五趣、四生六道、胎卵湿化。从空性来讲,了解其性空的道理,就可以见到诸佛如来,见到佛国佛土,这是华严妙境,这必须要经过修行,修禅定,从实际行动中才能悟入。这就是《华严经》的境界。
一心通十法界
《华严经》讲十法界,在圈圈以内,最中间是一个心,其余各处就是四圣六凡法界。一心通十法界,就看你生什么心,而这个心就在一念之间体现。假如是合乎佛的心、觉悟的心,那就是佛界;假如是慈悲心就是菩萨界;假如能够了解四谛的道理,晓得世出世间的因果,就证入声闻界;能够了解十二缘起的生灭门和流转门,就可以证入缘觉界。这就是四圣。
反之,你修普通善行,五戒十善,就是人界、天界。虽然修,有福而无德,嗔心重,那就是修罗界。行十恶业,身体方面行杀、盗、淫,言语方面说妄语、绮语、粗恶语、离间语,内心贪嗔痴重,就是三恶道,上品恶堕地狱,中品恶堕饿鬼,下品恶堕畜生。
天台宗智者大师讲“一念三千”,就从十法界分析出来,十法界之每一法界又有十界成百法界,百法界每一界中又各具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而成千如,此千如和三世间(众生、国土、五蕴)配合,即成三千之法,称一念三千。
所以念头不要乱起,一个念头通过去,通现在,通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你现在起什么念头,由这个念表现于行动,将来就有什么结果。因此要知你的过去就看你的现在,要知你的未来也看你的现在,当前一念相当重要,学佛的人要修禅定,修禅定就须保持正念,正念相续就是正定,有定力就不怕六尘境界、八风吹动。
篇5:《地藏经》释题
《地藏经》释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唐朝于阗国的三藏实叉难陀翻译的。实叉难陀在武则天的时候来到中国,这部经也是武则天请他翻译的。实叉难陀曾经重新翻译过《华严经》,晋朝最早翻译的《华严经》是《六十华严》,实叉难陀翻译的是《八十华严》。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下简称《地藏经》),现在学术界有人说它是伪经。对于这方面,学术界去考证是另外一回事,真正作为佛教的修学上而言,应该对这部经非常尊重。我们在盂兰盆法会里来讲这部经,则更显出这部经的微妙与重要。
关于盂兰盆法会,我记得前年(1991年)曾在临济寺讲过《盂兰盆经》。《盂兰盆经》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三教”:教孝、教施、教食。“盂兰盆”之义是解倒悬。
佛有十个大弟子,其中神通第一大弟子是目犍连。目犍连得了神通之后,寻找他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在饿鬼道中痛苦不堪。于是,他依靠神通的力量,找到饮食给他母亲吃。但是饮食一进口就变成火,他母亲根本就吃不下去。如此,目犍连神通已尽,毫无办法。可见神通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这时候,他才找释迦牟尼佛求救,希望能度脱他的母亲。释迦牟尼佛对他说:你要度你母亲,这不是你一个人所能为的。你应该在农历的七月十五,一般出家人“解夏”的时候,以百味饮食,用盆子盛着供养出家得道的人。因为一般出家人在农历的四月“结夏”,闭关修行;到了七月十五“解夏”,很多出家人在这一天得道。所以这一天又叫作“僧自恣”日,是出家人最高兴的一天。由于有这么多出家人得道,佛十分欢喜,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也叫作佛欢喜日。所以释迦牟尼佛要目犍连在这一天供养这些出家得道的人,依靠他们的力量才有可能解脱其母亲的苦难。目犍连这样做了,即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设盂兰盆供,就真解脱了他母亲的饿鬼之苦。《佛说盂兰盆经》主要告诉我们:
第一,教孝。要知道,这个《盂兰盆经》是教我们孝顺父母,但不仅仅只孝顺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而教我们孝顺无量劫以来的父母,所谓“七世父母”。教我们孝顺无量劫以来的父母,也就是说六道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其所教者,就是大孝。第二,教施。第三,教食。这是《盂兰盆经》的重要法义,告诉大家怎么吃饭,怎么用食。关于这部经的内容,前年我们讲过盂兰盆供之后,柏林寺印行过《盂兰盆供讲义》,可能流通处还有,有需要者可以到流通处找一找。
之所以在盂兰盆法会里来讲《地藏经》,因为《地藏经》也教孝,也教施,这两点跟《盂兰盆经》是相同的。但《地藏经》除了教孝、教施以外,最重要、最突出的是“教愿”,即《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这个“愿”。
一个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立志。孙中山曾讲,青年人应该立志做大事,不应立志做大官。佛说发愿,叫发大愿,这个愿要弄清楚。那么愿跟欲望,是不是有区别?人的欲望很多,愿望跟欲望从法性、从本体上说,是一个东西。但如果说我有欲望,只要我行我的欲望,我就发愿了,那你就错了。在法性、本体是一个东西,等于我们人的无明跟觉悟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来讲,都是一个本体。因为无明离不开觉悟,如果离开了觉悟,这个无明就很难得觉悟了,成佛、有佛性就不可能了。同样,欲望跟愿望本体是一个东西,但作用是不一样的。愿望就是我们发心、发愿,是无我的、清净的,而欲望是有我的、不清净的。有这一个区别,所以作用就不完全一样,这个很重要。愿望等于人的立志,愿望一确定,就义无反顾,不能反悔。特别是佛教学大乘的,行菩萨道的,发愿更要紧,这个愿在大乘有一句话,叫“以愿为戒”,他发的愿就是他的戒。愿也不能轻易发,要反复思虑,从本心来发。发了以后就不能反悔,不能退转,要一直按着愿去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才叫修菩萨乘。你这个愿修成了、圆满了,你的行也就完成了,果也证得了。所有诸佛、菩萨都是这样,他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发愿,按着他的愿,最后成功了。所以,我们在讲地藏经的时候,一定要懂得愿,要发愿。愿为心师,愿就是指导我们心活动的老师。讲到发愿的出发点,大乘和小乘有区别:大乘的出发点都是利人的,把利他摆在第一位,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菩萨道的愿发了以后,就是你的戒。以愿为戒,愿为心师,这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根本原则。所以在佛经上称赞佛、菩萨的时候,都是说他不违本愿。
在世法上讲立志,在佛法上讲发愿,济世度人,弘法利生,中途不得退转。不要因为一个挫折或一个难关就退却了。愿是行菩萨道的人的第一戒。如果违背你的本愿,退离了本愿,是最大的错误,其它的错误是小错误。违背了本愿,这是大退堕,叫做犯大戒、犯大错误。所以我们好多法会,请这个佛,请那个菩萨时都说,希望你不要违背本愿。
那么,宇宙与人、佛菩萨与众生能够互相沟通交往的力量在哪里?在愿力。愿会产生力量,愿不是空想,你真正发了愿以后,愿会产生力量。愿怎么会生力量?精神可以变物质啊!这都不是假的,不是空的。当然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修行人圆寂以后有舍利,为什么和常人的不一样?那就是精神变物质。所以愿有愿力。
讲《盂兰盆经》的时候我讲到,至今科学界对四种力量的关系还没有研究清楚:电磁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这四种力是不是统一的?这是科学的难题。从佛法讲,就法界来说宇宙有三种力量:一种力量是自己的力量,叫自力,是你的功德力;要有功才有德啊!没有功,没有德,你哪来的力量?所以自力、功德力也就是自己福慧资粮的力量。他力,就是其他人的力量,就是佛、菩萨加持力量。还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佛教叫法界的力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是这三种力量来完成。比如种庄稼,庄稼人自己的投入就是自己的力量;但自己的投入不够,还得靠别人的帮助,别人帮助也是一种加持力量;还得靠自然的力量—— 土地、阳光、水分等等。到了秋天收果实的时候就产生一个分配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讲过,凡是收果实的时候,我们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不要自己摘桃子一个人吃,而要考虑到,你的果实来自自力,但是还有他力、自然力。所以佛教有个很主要的供养偈语:“以我功德力”,以我的智慧、福德、资粮的力量;“如来加持力”,就是诸佛、菩萨加持的力量;“及以法界力”,加上法界自然的力量;“普供养而住”,普遍供养而安住。这个普供养偈原来是密教的一个偈子,现在显教也通用,我们供养、上供的时候都经常用。当然还有其它的赞偈,但记住这个偈子是最有益处的,这个偈在供养的时候是最合法义的。
愿,就是发愿的时候,把自己的身心、性命投入进去,然后如来加持,诸佛菩萨帮助我来行愿,帮助我来圆满这个愿,再加上法界的力量,这个愿一定能实现。因为这个愿是清净的,所以能够和诸佛、菩萨相应,能够跟法界相应。真正的行菩萨道,真正的发愿,必然会得到如来的加持力,必然会得到法界的感应。所以很多修法的人发愿以后,他可以看到感应,或者会在睡梦当中有所感应,因为他真诚。如果不是真诚的,那你不要怪诸佛如来,也不要怪法界,要反省自己,看你有没有功德力。
你说,我到佛的面前发愿,说我为佛教文化捐钱,希望佛帮助我。这不是发愿,而是祈求。作为祈求,就像做买卖的讨价还价。以佛的慈悲,看到你的祈求,也可以满足你,但就你的修行来说,毫无功德可言。我讲有功德的发愿是真正清净、无我的,这种发愿是在慈悲上的发愿。慈悲就是无缘、无条件,你看到别人是跟你自己一样,无缘的慈,同体的悲。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发愿,愿是真切的,可以得到佛的加持,得到法界的感应。
所有十方三世诸佛,在修成佛以前,即修的过程中一定要修菩萨行。先修菩萨行,然后成佛。所以菩萨行是“因位”,佛是“果位”。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其“因位”之时,即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没有不发愿的。菩萨修行如何起步呢?就是要在愿上起步、起行,没有不从愿上起行的。行从愿起,这个愿,有总愿亦有别愿。总愿就是共同的愿,又叫作通愿。比如说我们天天做功课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等,这是共同的通愿。我们大家及三世诸佛没有不通这个愿的。又比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等等,这个愿也是“总愿”。别愿呢?则是个别的,每一个佛菩萨根据自己不同的因地、环境、情况,以及救度众生不同对象的情况所发的愿,就叫作别愿。比如释迦牟尼佛的五百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等等。菩萨没有不发愿的,他的愿修成圆满了,那就是成佛了。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亦行十二大愿,行满了,药师佛就成了。所以大乘菩萨修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愿,发愿才确定了你学佛的根本方向。如果没有愿就没有方向和根本立场,那么你的修行就将是盲目的。
佛教戒律的一个总精神,特别是大乘的戒,都是从菩提心出发,就是从求觉悟的心、证得觉悟的心出发,这是戒的根本。发愿从菩提心发愿,受戒也从菩提心受戒。如果你的菩提心在的话,你的愿就在,你的戒就在。菩提心不能丢、不能丧失、不能退转,这个菩提心是最重要的'。
什么叫菩提心?浅的说是求觉悟的心,深的说菩提即心,是觉悟的心。菩提心最重要的是无我——只有众生,没有自己。所以佛教戒律的精神都是教人无我的,佛教的种种法门也都是教人无我的。
菩提心跟脉的关系。菩提心含有五个内容: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滚打菩提心。本来东密讲菩提心讲三个意思:行愿、胜义、三摩地。藏密把行愿分开了,愿、行、三摩地、胜义、滚打五种菩提心。这五种菩提心跟脉的开发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我们讲愿的菩提心,凡是发大愿的人,他的脉容易张开。如果执著不放,我执很重,他的脉坚而不松,所以开张更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十方法界都在一心,拿心境来配脉,比如五方佛配五轮,八大菩萨配心间的八脉,甚至于罗汉、地狱都可以配在七万二千脉上。所以愿菩提心发得越大,脉开张得越快。心以下是众生之脉,以上是菩萨之脉。发愿菩提心的人将功德回向众生,所以容易把功德发到以下诸脉。比如向佛祈祷的时候,能够将佛旨传遍六道、法界,都是愿的菩提心的作用。讲以上脉呢,就是中脉向七万二千脉扩张,遍及全身。所以愿心越大,脉越容易张开,能够通一些些微细脉,也比较容易通中脉。我们讲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这是地藏菩萨的本愿,从教义上讲,地藏菩萨的本愿是地藏菩萨的法门,是地藏菩萨的慈悲。如果拿这句话用到脉上来看,我们脉所在地就是众生所在地,你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就是你众生所在地必须先要通达,否则脉不通达很难成功。所以说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比如药师十二大愿、阿弥陀四十八愿都有普度众生,如果愿菩提心不大,那怎么行呢?!当然有人讲,我发愿心大,但是我到现在还没得度呀,我现在还是众生啊。要晓得众生也有三种:
第一种是众生业报所成的众生。
第二种是成佛时转识成智,原有第八识相分类的众生。
第三种是成佛后威德感化应得度的众生。
就第八识来说,一切众生都是佛的相分。若成佛的时候,这所有佛的相分已经度尽,所以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他已看到所有众生皆可成佛。在密乘来讲,我们肉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是众生,如果度不尽,摄受不全,就不能成佛。一个脉不开,都不能成佛,七万二千脉最后都要开。所以愿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篇6:《金刚经》释经题
《金刚经》释经题
经题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般若经·能断金刚分》。其“金刚般若波罗蜜”一语,标示全经主题,甚为醒豁。经中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字,功德便已不可思议,应当看作真言,咒语一样诵持。何以故?名以表德诠实,如提起一个熟人的名字,便马上会想到他的长相、为人、才干等,顾名思义,明白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含义,也就明白了此经的大意和价值。
金刚,梵语跋资啰(vajra),为世间最坚硬之物,即金刚石,能摧碎一切而不能为一切所破坏,亘古长存,历劫不变,以喻般若。般若(梵praj?ā)意译智慧,专指佛法所示与真实相符契的智慧;波罗蜜为梵文波罗蜜多(pāramitā)音译之略,意译“到彼岸”、“度”,指抵达最终目的地,佛典中专指达到人生究竟归宿——超越生死而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金刚般若波罗蜜,大体可用现代语言意译如下:以像金刚石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或云:能度过生死之流而抵达永恒安乐归宿处的大智慧。
经题中除“金刚”一词外,余皆音译,不如古译之翻为“明度无极”、“智度无极”或“大智慧到彼岸”者,盖以若用智、明、无极、度到彼岸译般若、波罗蜜,易与中印世俗名义相混,不如音译保留原义之准确。金刚般若波罗蜜,非世间各门学科的知识,非表现于处事待人上的聪明练达,非科学家对物质现象的发明揭示,非哲学家对世界模式之思辨构想,非宗教家对神性的内省体验,甚至亦非佛教小乘圣者所证的涅槃智。总而言之,金刚般若非各种世间俗智,亦非出世间的偏空之智。世间俗智,不超“自心现量”,对宇宙人生的认识终如瞎子摸象,只见肢节而不见全体,其功用,至多不过能使人们眼前的生活过得舒适一些,做人处事顺当一些,或通过修炼而活得略长些、健康些,乃至死后生天成神,但无力解决人存在的根本矛盾,不能给人指出离生老病死、获永恒安乐的正确途径;小乘圣者的出世间智,虽能使个人超出三界生死,但无力照破根本无明,获得尽度众生皆共成佛的大自在、大智慧。世俗智与小乘出世间智,皆非能断灭一切无明黑暗故,不得名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者,是一种由如实照见宇宙万法体性、本来面目而尽知万法性相力用因果本末等的无上智慧,是由彻底认识自己、开发自性最深潜能而显发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的圆满彻证,便是生死问题的根本解决,永恒安乐及普度众生皆共解脱的大自在之实现。质言之,金刚般若与自性真我、大涅槃、诸法实相,终归为一体,诸法实相是金刚般若所照所证的理境,自性真我是能照能证诸法实相之体,大涅槃是自性真我所住之处,金刚般若是自性真我所具德用。以金刚般若了诸法实相,见真正自我,达涅槃彼岸,是佛陀最大的发明。此能了诸法实相、见真正自我、达涅槃彼岸的金刚般若,能破一切邪见,能灭一切无明,能断一切烦恼妄执,能除一切生死苦恼,故喻为无坚不摧的金刚。此金刚般若,犹如仙人妙宝点石成金刚,能使众生由凡而圣,由人而佛,从彼出生一切诸佛菩萨、菩提道果、神通妙用、福智庄严,故经论中尊之为“诸佛之母”。它可谓打开宇宙奥秘的总机关、解决文明根本问题的钥匙,为世出世间最最珍贵的无价宝。
然此金刚般若,超越世俗智慧辩聪,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不可触,非如科学技术的物质成果可以供人取用,非语言文字所可表述,唯可由正道修行实践而证得。金刚般若的修证,属大乘菩萨六度行中的第六般若度,这一度被强调为其余五度的导首,《大般若经》有般若度如首如目、五度如足之喻,甚至说般若一度可总摄六度。《摩诃般若经》卷二三云:
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念中具足六波罗蜜。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主旨
佛法里这一部有名的圣典《金刚经》,可以说已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一般人只要提起《金刚经》就知道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刚经》。现在佛教信徒大都用读诵《金刚经》来祈求消灾、增福、延寿,甚至有人亡故后想超度他,也诵《金刚经》作为度亡之用。唐朝僧徒得度,需经过政府考试,考试的主科就有《金刚经》,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将禅宗法统传给六祖时,诵的也就是《金刚经》。
社会上一般人都很喜欢《金刚经》,因为《金刚经》在学术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高僧大德或是一般社会大众,都以受持研究《金刚经》为学佛必备的功课。《金刚经》所以普及的原因,因为具有深奥的哲理,并且有流畅的文字,更可用来作为实践的法门。
《金刚经》全文一共有五千多字,梁昭明太子将它分成三十二分。我们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当然无法详述,不过这部经的主旨,我们可以先说明一下,现在我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本经的主旨,这十六个字是:“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证而修。”
(一)无相布施
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过去中国广播公司曾经播出一出广播剧,内容是说有一对夫妻从雪中捡了一只流浪的小狗,见它无家可归就带回去饲养。因为是雪中捡来的,所以就取名“雪来”。久而久之,狗与主人之间有了感情,每天一到主人下班的时刻,雪来就会准时到车站去接主人回家,所以大家就又叫这只狗为“标准钟”。
有一天夜里,家里来了小偷,雪来十分机警,一口咬住了小偷,等到主人讯问详情以后,乃知小偷是因为母亲生病无钱买药,无法可想才出此下策。因为此一举动出发点是孝,所以主人就原谅了他。不但原谅他,又顺便拿些东西送给他带回去。事情过去很久,主人根本忘记了这件事。但是世事无常,有一天主人上班的工厂火药爆炸,主人不幸因公殉职。这么突然一死,家里没人赚钱养家,生活马上发生困难。男主人的太太只好向亲戚朋友借钱暂时维持下去,但是借久了,大家都讨厌她,亲朋故意疏远,以致家境更加穷困潦倒。
有一天,从乡下来了一个人,牵了一只羊,又带了很多的菜和很多的.柴、米、油、盐来,赠送给生活陷入困境的那位太太。原来这人就是以前的那位小偷,由于他深深感激他们夫妻俩的恩情,一直苦无偿还之日。现在知道他们家中有了变故,正是报恩的好机会,于是从此不断的济助吃的用的,一直连续了好几年,才使妇人没有陷入绝境。
这位妇人就想,以前先生在世时,拥有那么多的亲朋往来,先生一死,亲朋也相继离去。倒是这位小偷,当初放他并送他东西,只是一念之慈,根本无心想得报偿。而今却得到这样多的帮忙,因此感慨的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像这种不求报而做的善事,就是无相布施。”
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
《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但是不可斤斤计较于人我,不可挂碍布施多少于心上。
只有无相布施才有无限的功德,才能与金刚般若契合。
(二)无我度生
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了;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发不起来了。必须发无我的大悲心,才能广度一切众生。《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众生种类很多,数量无限,度众生不是只度一部份而已,应该要发广大心度尽所有的众生。
我们发心度众生,并不是说:众生没饭吃就给他饭吃,没有衣服穿就给他衣服穿。像这种以物质的往来,以情感的交换,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度众生是要使人人皆能进入无余涅槃,使人人皆能达到了脱生死的境界。要度那么多的众生,且要度到无余涅槃的境地,如此度众生的发心,就须抱著无有众生可度无对待心才是真度。
《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菩萨度众生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是真度。度众生要发广大心,要发无对待心,要发最上乘心,要发无颠倒心。只有在无我的精神之下方可发大心来度众。根据《金刚经》所云,无我度众生才能与般若相应,才能证入般若的空性。
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一人问惟宽禅师:
“道在何处?”
师曰:“只在目前。”
又问:“我何不见?”
“汝有我故,所以不见!”
“我有我故,所以不见,和尚还见否?”
“有我有汝,辗转更是不见!”
“无我无汝还见否?”
“无我无汝,阿谁求见?”
我们说无我,并非说没有我这个人。无我是思想上和智慧上的一种境界,摆脱有形的对待关系的束缚,把自己安住在无人我无对待的上面,使自己与虚空和宇宙同等,心佛众生原无差别,一切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一切诸佛是我心中的诸佛,一切万物皆在我心中,除心之外,哪里还有众生呢?能如此想,虽度众生,而无有一个众生可度,如此超越的思想,那就是般若性空的实践者。
(三)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就是不要迷执五欲六尘的外境,在一切衣食住行的生活上不要贪著。像维摩居士“虽处在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过的就是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并不是叫我们不要生活,而是要我们能抱一种生活态度:“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无住生活就是能使我们达到犹如木头人欣赏花鸟一样,根本不会因外境而动摇自心,能如此,在生活上也就不会贪著了。这是说,只要我们在生活上无心,那世间上的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种种,对我们又能奈何呢?那时,我们就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了,那时我们就会“安禅不须山水地”,只要“灭却心头火自凉”了。
对于世间上的一切,不要去比较、分别、计较,这种作风并非就是傻瓜,而正是使自己进入无住生活的境界。心灵一旦到达无住境界,内心就会开阔得如宇宙虚空一样;如果能到达这种境界,那就再也不会把日常中的小事放在心上了。所以《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活,实是一种最为美满的生活。我们不要以为《金刚经》所说的生活是一种玄妙深奥出世的生活,其实它也是帮助我们追求超然物外的平常日用间的生活。至于如何净化心灵并改善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我们自己从生活中去亲自体验无住的般若了。
(四)无得而修
无得才是真得,无得而修才是真正证悟而得。《般若心经》中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如此无到最后,才是“菩提萨埵”。
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并不须有所增加或改变才会光明。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光明;我们本来的面目与佛平等,假如有修、有证、有得,就不是本来的面目了。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
“无”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其实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现在我说一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听:
有一天,眼睛、鼻子、耳朵、舌头开了一次会议。眼睛首先发言说:“以人的整个身体而言,应该是我眼睛最重要,无论任何东西,都要经过我看了才会知道漂亮不漂亮,是大是小,是高是低。若没有我眼睛,连走路也不方便,可见我这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这最有用的眼睛,却偏偏长在最没有用的眉毛的下面,实在很不甘愿。”
接著鼻子就说:“我这鼻子应该是最重要的啦,闻香、闻臭须靠我,呼吸更必须靠我。如果我一口气不来,大家都要死,所以我才是最重要的。但我这么有用的鼻子却偏偏要在最没有用的眉毛下面,我也不服气。”
接著嘴巴也说:“人的身体应以我为最重要。我能说话,如果没有我,人与人之间就无法相互了解。我要吃饭,如果我不吃饭,大家都要饿死。这么有用的嘴巴偏偏放于脸部的最下面,而最无用的眉毛反而高高在上,这一点我更不服气。”
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眉毛只好等到大家攻击完了,才慢慢的说道:
“大家不要吵了,我眉毛是最没有用,我承认输了。现在,我愿意放在你们的下面。”于是眉毛就跑到眼睛下面。可是这么一来,眼睛一看,不像一个人。于是眉毛就跑到鼻子下面,再看,还是不像人。于是眉毛再跑到嘴巴下面,一看,更不像人。大家没办法,只好再度聚在一起商量,结论还是请眉毛放回原来的位置才最妥当。因为眉毛放在原来的地方才像个人,由此可知,最没有用的就是最有用的。
《金刚经》的宗旨是:“无我、无相、无修、无证。”这个“无”就是“空”,但空并非世间一般所谓什么都没有叫空,“空”,才是建设“有”的,空,是涵盖空有不二的无,这个“无”的“真空”,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般若的主旨。
【地藏经略释经题】相关文章:
1.初释地藏经
3.再拜《地藏经》
4.《地藏经》与放生
5.如何诵读地藏经
6.词语歪释
7.托福真题考情机经
9.地藏经全文多少字
10.地藏经的诵读仪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