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秋浦田舍翁翻译赏析
“可可跟坏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秋浦歌·秋浦田舍翁翻译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秋浦歌·秋浦田舍翁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篇1:秋浦歌·秋浦田舍翁翻译赏析
秋浦歌·秋浦田舍翁翻译赏析
《秋浦歌·秋浦田舍翁》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前言】
《秋浦歌·秋浦田舍翁》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六首。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
⒃白鹇: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⒄罝:捕捉兔子的网,泛指捕鸟兽的网。
【翻译】
秋浦的田舍老翁,为捕鱼而睡在水上的船中。他的妻子在竹林深处张结鸟网,捕捉林中的白鹇。
【赏析】
第十六首诗,李白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再现了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
篇2:《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翻译赏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前言】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
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⑺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一石突出水际,高数丈,名曰江祖石。
⑼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人:一作“叉”。
⑽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⑾舟:一作“行”
⑿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⒁个:如此,这般。
⒂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⒃白鹇(xián):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翻译】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
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篇3:秋浦歌两鬓入秋浦翻译赏析
秋浦歌两鬓入秋浦翻译赏析
《秋浦歌·两鬓入秋浦》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前言】
《秋浦歌·两鬓入秋浦》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四首。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翻译】
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赏析】
全诗描绘的诗人形象是满腹忧郁,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秋浦的,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在此诗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一朝”极言头发白得之快,简直出乎意料之外,言下之意,还真有点当年伍子胥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就把头发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却并不着急赶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样过不了昭关就有性命之忧,但是又为什么白了头发呢?
李白在惊异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中国古代的文人一听到猿声,马上就会愁肠百结的,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峡中得到大赦,乘舟东归的时候,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猿声一“催”,他满头的青丝,不管是长是短,统统白了,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地快,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的表层意义是诗人对进入暮年的喟叹,深层意义是抒发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
篇4:《秋浦歌·秋浦锦驼鸟》翻译赏析
《秋浦歌·秋浦锦驼鸟》翻译赏析
《秋浦歌·秋浦锦驼鸟》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前言】
《秋浦歌·秋浦锦驼鸟》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三首。这是一首具有寓意的咏物诗。此诗正面赞美秋浦的锦驼鸟,而以山鸡作为陪衬,但对后者并无贬意。
【注释】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即个安徽贵池县。县境内有秋浦水,县因以得名。
⑵锦驼鸟:又名楚雀。体长尺余,毛色美丽,羽有金光,秋浦多产之。
⑶山鸡:全身红黄色,有黑斑,尾长三尺余,有彩色斑纹,尾长三尺,领下青白。即锦鸡,又称野鸡。雄者毛极美。张华《博物志》云:“鸡有美毛。自爱托色,终日映水,目眩则溺死。”渌水:清澈的水。
【翻译】
秋浦产一种锦驼鸟,其羽毛之美,为人间天上所少有。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赏析】
唐武宗会昌年间,诗人杜牧曾任池州刺史,在这里他也留下不少诗篇。《池州送孟迟先辈》有云:“秋浦倚吴江,去楫飞青鹘,溪山好画图,洞壑深闺闼:竹风森羽林,花坞团宫缬”。既有大江清溪,林麓峰峦,又有洞壑芳林,花坞修竹。可知这里距李白一百年后,仍是山水如画,景色清幽的地方。在《秋浦歌》组诗的第三首中,诗人写了一种美丽的小鸟,绘出一幅乡俗画。“驼鸟”,状如吐绶鸡,翎下青黄相映若垂绶,羽毛很美,中矰弋则守死不动。宋人叶廷珪《海录碎事》谓“驼鸟出秋浦”。这里“锦”字状之。“锦”者,通称用彩色经纬丝织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丝织品。又因锦为美物,故以喻鲜美的色彩。如言“锦笺传草春词好,银烛烧花夜枕安”(郭钰《和寄龙长史》)。次句以“人间天上稀”径直赞其美艳绝伦。杜甫《赠花卿》诗先写乐声的悠扬美妙,高入云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接着再作渲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虽所咏不同,但从艺术的构架说,此诗以简驭繁,关键在首句涵溶丰富,驼鸟本就美丽,又以“锦”字状之,因此人间天上皆难见。从歌赞的份量说,李诗的二句并不弱于杜诗的四句。
这样描写和直述后,于三四句换用比喻。“山鸡”,鸟名。形似雉。雄者全身红黄色有黑斑,尾长。雌者,黑色,微赤,尾短。今称锦鸡。传说锦鸡爱其羽毛,常照水而舞。旧题晋人张华撰《博物志》载:“山鸡有美毛,自爱其色,终日映水,目眩则溺死”。徐陵《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自得,孤鸾照镜不成双”。美丽的山鸡,见到“秋浦锦驼鸟”,竟羞于在清澈的水边“照水而舞”或“终日映水”!“绿”,清澈。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是以美比美,从而使秋浦的驼鸟更见其美了!
这类小诗,可能是诗人漫游秋浦时的即兴之作。如杜甫“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鵾鸡”;“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绝句六首》其一,其四)。以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言绝句句》其六);“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大抵都是兴之所至,顺手写出。当然也有包含着诗人情志的感发,因为并不明显,而它生动活泼,形神逼肖,如诗如画的景观,却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就如杜甫《曲江二首》其二:“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果只看此二句,你绝不会有“以忧愤而托之行乐者也”(王嗣奭《杜臆》)的感受,而反会为它那“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叶梦得《石林诗话》)的自然美所陶醉。另方面,古人多认为咏物诗应重寄托。“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
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沈祥龙《论词随笔》)。不过寄托之作,虽有时较隐,但细加寻绎,还是能看出的`。有的却是一目了然。如罗隐《鹭鸶》:“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因为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谚;张衡《归田赋》又说:“徒临川以羡鱼”,故知是指想以“终南捷径”进入仕途的人,虽自命高洁,其恋官实与鹭鸶的恋鱼无异。《唐诗纪事》卷十五载:张九龄在相位,玄宗稍怠庶政,即极言得失。李林甫常借机暗中攻击他。一次,玄宗拟加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实封,九龄称其不可。玄宗不悦,命高力士赐九龄一把白羽扇。九龄一面作赋献上以自解,一面写了首咏《燕》诗给李林甫。据说李见该诗的最后二句“无心与物竞,鹰隼便相猜”后,知九龄必退,恚怒稍解。这两句完全切贴燕,但需了解彼时情况,方知道此诗的寄托之意。话又说回来,李白这首咏驼鸟,却难看出寄托所在。至多不过是诗人用秋浦驼鸟的美丽,象征人的高洁,不同流俗而已。
陆游《入蜀记》云:“李太白往来江东,此州(池州)所赋犹多。如《秋浦歌十七首》及……则池州之风物可见矣。然观太白此歌,高妙乃尔,……杜牧之池州诸诗,正尔观之,亦清婉可爱;若与太白诗并读,醇醨异味矣”。醇,厚酒;醨,薄酒。李白的“醇”,表现为一派天真,纯任自然,但愈咀嚼,愈觉味醇。因为它不表现在装潢上。“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五》),为如李白之“壮夫”所不为也。
篇5:秋浦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词句注释
【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2】白发:白头发。亦指老年。
【3】缘:因为。
【4】个:如此,这般。长(zhǎng)
【5】明镜:明亮的镜子。
【6】何处:哪里,什么地方。
【7】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白话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怯,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傈长。”白发长达三千丈,因为忧愁才变得这样长。夸张白发之长是为了形容忧愁之深。起句突兀,落笔惊人,却又切合人的心理,恰如其分。请问有谁面对明镜梳理自己白发时不会感到长无边际,因为抚弄那缕缕“白丝”之时,心潮涌动,多少陈年往事会涌向心头,童年的无优快乐,少年的燥动探求,青年的洒脱无羁,中年的年富力强,而今的垂垂老矣,多少事值得追忆,多少事值得惋借,一边梳理长发,一边也是在梳理一生的坎坷,一生的转折,人生短暂,好比是自朝至暮,最终还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切岂一个“愁”字了得,豪放如李白者,到此时也只能长叹“缘愁似个长”,其实胸中惆怅何止“三千丈”,简直是无边无涯,永难诉清。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此诗虽是描写暮年悲白发,但用笔流畅,如行云流水,仍见洒脱。诗中一夸张,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孤独地坐在明镜前,木然看着自己满头白发的情景宛如就在眼前。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篇6:秋浦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全诗展示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作品原文
秋浦歌⑴
炉火照天地⑵,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⑶,歌曲动寒川。
词句注释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⑶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白话译文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创作背景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一说此诗大约天宝十二年(753年)。
作品鉴赏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天宝元年(742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天宝十五载(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们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篇7:《秋浦歌·愁作秋浦客》翻译赏析
《秋浦歌·愁作秋浦客》翻译赏析
《秋浦歌·愁作秋浦客》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前言】
《秋浦歌·愁作秋浦客》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六首。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翻译】
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之花。秋浦的山川就如剡县一样优美,而其风光却像长沙一带的潇湘之景。
【赏析】
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观赏秋色也要强打精神,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相似,可见情绪是比较低落的。
篇8:秋浦歌醉上山公马翻译赏析
秋浦歌醉上山公马翻译赏析
《秋浦歌·醉上山公马》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前言】
《秋浦歌·醉上山公马》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七首。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翻译】
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赏析】
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从”白石烂“和”黑貂裘“这两个典故上,读者不难明白,在长安时失意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隐痛。”白石烂“是宁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牵牛叩角而歌时唱的歌词,”南山灿,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长夜漫漫何时旦!
“从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而最终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则是说的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策士苏秦在一开好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穷困潦倒的处境,”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李白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而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篇9:《秋浦歌·千千石楠树》翻译赏析
《秋浦歌·千千石楠树》翻译赏析
《秋浦歌·千千石楠树》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前言】
《秋浦歌·千千石楠树》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首。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翻译】
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
【赏析】
第十首诗,李白以轻快的笔调描写山乡的自然风光:嘉木成林,满山葱翠,白鹭横飞,白猿长鸣。但末二句笔锋陡转,劝诫人们不可去观赏这里的山光水色,因为那凄厉的猿声使人愁肠寸断。
篇10:《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诗词翻译及赏析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前言】
《秋浦歌·炉火照天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四首。此诗是颂赞冶炼工人的正面作品,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因其在浩瀚如烟的古典诗歌中较少见而更加珍贵。全诗展示了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注释】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⑶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翻译】
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赏析】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篇11:秋浦歌秋浦猿夜愁古诗翻译及赏析
秋浦歌秋浦猿夜愁古诗翻译及赏析
《秋浦歌·秋浦猿夜愁》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前言】
《秋浦歌·秋浦长似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二首。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全诗语言浅白如话,但语浅情深,含思隽永,蕴意深厚。
【注释】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即个安徽贵池县。县境内有秋浦水,县因以得名。
⑵黄山:此指池州市城南七十里的黄山岭。为区别黄山市之黄山,当地俗称小黄山。白头:山顶积雪之谓。
⑶青溪:即清溪,源出今安徽池州市南九华山,流经贵池县境,至清溪口注入大江。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 ,因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其水西流。”汉乐府有《陇头歌》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⑷薄游:漫游,随意游览。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诗:“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⑸雨泪:谓泪如雨下。晋陆云《吊陈永长书》之四:“东望贵舍,雨泪沾襟。”
【翻译】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鸣,连附近的小黄山也愁白了头。青溪虽非是陇水,但也发出像陇水一样的悲咽之声。我想离开这里,但却因故而去不得;本来打算暂游此地,但却滞留此地而成了久游。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赏析】
李白在《秋浦歌十七首》中,有四首都写到秋浦的猿。“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其四)。“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其十)。而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其五)专咏白猿最为生动活泼,栩栩如见。这只“夜愁”的猿,似应也是白猿。诗首二句由猿的白,联想到人的白头。据《江南通志》:“黄山在池州府城南九十里,高百余丈”。“猿愁”以至于使人“白头”,这自然是夸张写法。稍后白居易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白鹭诗》)。后来辛弃疾词云:“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菩萨蛮》)。他们都反说白发并不总是和愁有关的。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偏用一“堪”字,语气肯定,和“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一样,其含意与白诗辛词都恰相反,李白似是堪信不疑的。
次二句“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用翻进一层写法。青溪即清溪,在池州府城北五里,源出考溪,与上路岭水合流,经郡城至大江。李白《清溪行》云:“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刘长卿《北归次秋浦界清溪馆》:“万岭猿啼断,馆村客暂依”。可见清溪的`山光水色,风光秀美。“陇水”,它位陇首(亦名陇坂、陇头)山上,据《三秦记》载:“其坂(山坡)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陇头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又日:“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二十二》亦云:“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本来,清音琮,如鸣佩环,且又光可鉴人的清溪水,却反转如陇水一样的令人断肠!显然这里是含有诗人李白“念吾一身,飘然旷野”的呜咽感情的。
谢榛《四溟诗话》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然(情景)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李渔《窥词管见》)。因为诗人先有“黄山堪白头”之愁情,故觉美好的青溪反而如肝肠断绝的陇水了!当李白流夜郎途中,行经夔州白帝城,遇赦得还,舟行三峡,他听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此刻的“猿声”,在遇赦的李白听来,虽身在三峡,想来也不会感到“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而“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江水》)吧。历代的评论家们又总是赞“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沈德潜《唐诗别裁》)。“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施补华《岘佣说诗》)。更有评者曰:“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晋王廙尝从南下,旦自寻阳迅风飞帆,暮至都,廙倚舫楼长啸,神气俊逸,李诗即此种风概”(桂馥《札朴》)。“精神飞越”,“神气俊逸”,何曾有一点“凄异”、“哀转”,更不用说“泪沾裳”、“堪白头”了。明乎此,则对本诗前四句的了解会更深一层。
接以“薄游成久游”来述“断肠”之情。“薄”者,少也,短也。这里有短暂意。连上句似说:欲离开池州而不得,原只想暂住,结果却住久了。上首曾讲李白有过两次长期漫游:一次,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二十五岁的时候,离开“峨眉山月半轮秋”的蜀地,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洛阳、太原、东鲁等地,约有十年之久。第二次在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后,东游梁宋,齐鲁,南下剡中》北还往来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然后北上东鲁省家。后又北上游燕蓟。安史之乱爆发前三四年,他往来于宣城、金陵、广陵等地。这前后又有十年之久。他的长期漫游,虽有“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热爱大自然的一面;但早期他四处“遍干诸侯”,或隐逸学道,都抱有走所谓“终南捷径”的入仕目的。后期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求仙访古,或“挥斥幽愤”(《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则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更多一些。但无论何时,他都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欲寻商山皓,犹恋汉主恩”(《别韦少府》);“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赠宣城字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只是“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可知,李白原是欲“薄游”的,他希望“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是此时恰恰倒了过来:“道”未成,“义”未毕,却先“浮五湖,戏沧洲”而竟成为“久游”!此绝非己愿,故有下面更为沉痛的一结:“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归日”,并非归家之日,而是归国之日,即再得朝廷征召,实现他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理想。上用探问的口气,表示连自己也觉得渺茫,以致泪如雨下,而这“孤舟”怕也有装载不下了!
梅圣俞云:“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此诗通首浅白如话,看似“平淡”,但语浅情深,含思隽永,蕴意深厚,与那些淡而无味之作,何啻霄壤。
篇12:秋浦歌桃波一步地翻译赏析
秋浦歌桃波一步地翻译赏析
《秋浦歌·桃波一步地》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前言】
《秋浦歌·桃波一步地》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七首。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
⒅波:一作“陂”。
【翻译】
桃波离这里只有一步地之遥,那里的`人说话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我在这里暗与山僧告别,遥向白云作揖而去。
【赏析】
第十七首诗,也是最后一首,以黯然离别秋浦作结,传达了一种伤感的情调。
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
【秋浦歌·秋浦田舍翁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秋浦歌 李白
9.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李白,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的意思,秋
10.长城秋歌散文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