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驻在回忆里散文随笔

驻在回忆里散文随笔

2025-01-01 08:56: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oris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驻在回忆里散文随笔,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驻在回忆里散文随笔,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驻在回忆里散文随笔

篇1:驻在回忆里散文随笔

驻在回忆里散文随笔

今天随手在本子上反倒一篇随笔,依稀记得那应该是在大一的时候,想起一些人而写下的文字。我把它记录在这里,不是因为忘不掉,而是心疼那时候的自己。我想我已经成长,过去的已经如镜花水月,我可以微笑,对那个驻在回忆里的小人说,都已经过去了,我很好。

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一个人,因为一句话,一晴光,一回眸,一抹笑;

总是在恍然间忆起一个远方,因为一个人,一滴泪,一树花,一烟雨;

总是在无措时记起一场往事,因为一远方,一残叶,一帘梦,一微尘;

总是于霎那时梦起一段感情,因为一往事,一轮月,一帐灯,一孤影;

总是于心痛时唤起所有曾经,因为一个人,一远方,一往事,一段情。

那些我以为遗忘的其实都扎根在心底,所有的不经意都是内心的期许,所有泛黄的回忆都是带刺的水晶,你碰它,鲜血淋漓;你不碰它,夺魄失心,透过回忆看曾经,就像隔着层层的纱网,音容笑貌还在,却越来越看不见听不清。于是,我明白,人已非,物也非,事事非,惘能回。

我不爱变化,即使新的比旧的繁华,但我就是钟爱古老纸张的触感,淳朴老屋的陈香。记忆中的午后总是温暖而明媚,泛着慵懒的淡黄,宁静致远;记忆中的人总是暖暖地微笑着,仿佛能至于一切伤口。

那只是在记忆中。

现实一件件地剥夺了我灵魂的归属,房子还在,只是变得崭新而空洞,她们走了,只留下一些东西证明曾经存在。我一直都安慰自己,这一样变了,我至少还有另一样。但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手上什么都没了,回过头,身后面目全非。

曾经我飞到哪里,哪里就是家。现在,我唯一的归属,就只有家。于是,我宅,我回忆,我害怕面对那些曾经美好的'颜色变得灰暗而现实,害怕看到相片中的笑脸一张张暗淡,最后消失不见。

世界变了,我变了,都变了。

我只是遗憾,当初没有认清那一切的珍贵。

真的要过了很久很久之后,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

篇2:回忆里的老杏树的散文随笔

回忆里的老杏树的散文随笔

偶然看到了儿子的工作日记,止不住泪水涟涟。

8月25日至8月31日,7天的工作情况,他很简短地记录下来:“锦绣名典的效果图和报价进行了修改,约客户见面。”“效果图做好了,客户说明天见面。”“上午帮老板送货,下午报价做好,联系客户,没人接电话。”“上午客户过来,看了方案,又提了一堆意见要求,下午按要求进行了修改。然后和客户去家具城看家具。”“下雨。继续陪客户看家具,定室内色调,接着按照客户提出的要求修改方案,直到满意为止。”……

我无法看下去,简短的记录后面有儿子多少的辛苦?那段时间他在开封。我曾给他打电话,已经晚上十点了,儿子还没吃饭,刚加完班,没有公交车了,正步行赶往七八里外的住处。他不坐出租车,说步行散散心。儿子很勤奋。但我知道儿子的.努力最后没有结果,在准备签约时,客户突然说,儿子是乡下人,目光短浅,设计的不符合他们心愿,扬手拜拜。将近一个月的辛苦就这样被无情地踩得粉碎。这是儿子后来告诉我的,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忍受这些侮辱的,他还劝我不要难过。

还有2月23日的一页,他说不能让青春虚度,最大的梦想是成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还想有一间咖啡屋。后面几页记录了装修设计流程及与客户沟通技巧。儿子的良苦用心跃然纸上。

总以为儿子害怕吃苦,以为他得过且过,原来他有自己的理想,他一直在努力!也许他的前进速度比我们期望得要慢,但只要他不止步,他一定是一只爬到金字塔顶端的蜗牛。

“为了一个梦,你勤奋刻苦,出门别忘记带上我的叮嘱,冷了热了随时添减衣服,你的一切妈妈最牵肠挂肚……”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热泪盈眶,因为它就是写给像我和儿子一样的父母子女的。

篇3:回忆童年的散文随笔:稻花香里说丰年

一路走来,看过众多旖旎绚丽的风景;清风过岸,很多都已成为记忆中的闲花野草,开过一茬也就败了;只有故乡的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甚至是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以及那些印满我成长足迹的昨天,才是心头繁花似锦的春天,才是人生葱茏苍翠的少年。

记得在故乡读中学时,学辛弃疾的《西江月》。老师讲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全班同学齐声喧哗,那就是写我们的家乡嘛!老师温和地笑笑,既然如此,每个人写一篇题为“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作文吧!大家顷刻鸦雀无声。

那时的故乡,虽然家家户户都种小麦、玉米和水稻,但坡地收成差,远不如水稻产量高。在那个一家人生活好坏,主要依仗田地间收成的年代,务劳水稻便成为村里农事生产的重头大戏。

要想种好水稻,重中之重便是打秧母子(既培育秧苗)。每年春节刚过,还是咋暖还寒的早春,大地还在一片清冷寂静的空茫里沉睡,父亲便早早开始张罗着打秧母子了。

父亲像检阅士兵的将军一样,细细犁了田地,一排排捡去头年的稻草根,再用铡刀细细铡了,然后给田里灌满水,浸泡一个礼拜左右,等到田里的泥土都变得松软湿润后,再用牛耙一遍遍拉着,直到田里的泥土被抹得水平如镜后方肯作罢。然后才在靠近田埂的地方,单独开辟出一条一米多宽的培育基地来。

别看那一小块天地,在父亲看来,那可是得精心伺候的宝贝。

上家肥,浸泡稻谷种子,蓬细竹条,蒙蓬布,用黄泥压牢温棚四周,这一系列工序,可都是一项项技术活。温棚不能全部封死,还要预留进水口和通风口。既要保暖,适宜秧苗发育;还要能透气,秧苗才能健康成长。而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放水浇灌,通风透气,检测棚内温度,观察长势......感觉稍有妥,便要极时做出相应调整,否则秧苗就有可能夭折。不是被泡死,便是烧包了变得一片枯黄萎靡。

秧苗长不好发愁,长得好却也犯愁。

眼看着那嫩绿青翠的秧苗长到三四寸深时,便不能再捂了,需提前揭开篷布,让它接受阳光雨露的爱抚,只有经历过风吹日晒的秧苗,被移植到稻田里才能快速而茁壮地成长起来。如此以来,那些清新欢嫩的秧苗便提前曝光了,不止秧雀惦记,还有那些自己不打秧母子,却总惦记着在谁家拔点的懒汉们也得防。

愈是临近插秧的季节,大人们便愈发地紧张起来。

对付秧雀简单。拿稻草扎成人形,给它们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用白塑料纸扎上长长的腰带,然后把稻草人立在田头,是父亲常用的法宝。

风一吹,那些塑料便刺啦啦做响,胆大些下到田里的秧雀,常常被吓得惊慌失措,扑棱棱便飞走了。而一些胆小的秧雀,只要看到田头色彩斑斓的稻草人,便不敢造次,只能远远立在树枝上,咕-咕-咕-咕地叫着。

对付那些总想不劳而获的懒汉,唯一的办法,只能夜间在田头支了床看秧。记得有一年临近插秧时,父亲在城里做小生意没能及时赶回来,看秧的任务便落到我和母亲身上。

第一次体验那种地为床、天做被的感觉,实在美妙极了。彼时万籁俱静,在微寒的夜风里,遥望着天幕上密密麻麻的星星,听母亲讲着星宿的故事。只觉得星星那么亮,那么多;夜色那么空旷,那么广袤;母亲的声音那么悦耳动听,那么生动迷人......

渐渐睡意卷来,即将进入梦乡时,却突然听到一阵咕-咕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吓得我浑身一激灵,直愣愣坐了起来。

母亲把我紧紧搂在怀里,轻轻拍着我的背说:不要怕,那是秧雀。

因为年龄小,也因为身处野外缺乏安全感,第一次听到秧雀叫,一点也不觉得清脆新奇,反而觉得那叫声凄厉而尖锐,周身都弥漫着深深的恐惧,于是怎么也睡不着。母亲见状,便给我讲起了秧雀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员外的老婆死后,留下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

没过多久后,员外又娶了新老婆,也带来一个儿子,只是略小了几岁。

说来奇怪,虽然两人不是亲兄弟,但感情却甚好。遗憾的是,继母却不待见大儿子,总觉得他不是亲生的,常常千方百计地虐待和陷害他。

心地善良的弟弟不便明着跟母亲做对,便一直在暗地里保护哥哥。

有一天弟弟偷听到母亲要雇人杀害哥哥,睡上睡觉时,便跟哥哥调换了房间。

他想,母亲怎么着也不会杀了自己吧?等那人来时,自己说明原委即可。可惜睡下没多久他口渴,喝了哥哥桌上母亲送来的那杯茶,原来茶里竟然下了安神药,夜里睡得太沉了,直接被人砍了脑袋。

第二天继母发现大儿子完好无损,跑到房间一看,死的竟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于是悲愤难当,直接一头撞死了。死后化成一只鸟,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凄厉而悲惨地叫着:我—儿—错—剁,我—儿—错—剁(即咕-咕咕-咕)......

母亲讲完,长长地叹息一声:人呀,不能做亏心事,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意。

听了这个故事后,我愈发讨厌秧雀,每次听到秧雀叫,都会想起那个心狠手辣的继母,愈发地毛骨悚然了。

春天可真是最能焕发生机的季节,只要春风微微地一吹,前几日遥看成碧,近看仍然枯黄的草地,只经几场雨水的滋养,绿色便像涨潮的波浪,一寸寸就漫了上来。而后山花竞放,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秧苗愈发的碧绿欢腾了,人们便开始张罗着插秧了。

插秧的时候,根据自家秧苗的长势,大家相互换工帮忙。插秧本身是一件并没多少技术含量的农活,凭的只是眼力和手劲。常常数十人排成排,一人一排往下栽,只要把根扎实在泥土里,不让它漂浮起来,便能成活。但若想栽得齐整,却还是需要经验的,所谓熟能生巧。

碰到经验老到的,他们常常左手握着秧把子,右手不停地分着,一边分一边栽。就那样撅着屁股头也不抬地一排排插过去,你回头去看时,却横平竖直,棵棵姿态端正笔挺,像等候检阅的士兵。就好像他们心底也长了量尺一样,人们常常笑着喊把式。

哪里哪里,不过是多吃了几碗饭而已。

那些被喊做把式的人,虽然嘴上谦虚着,心底实则乐开了花。

而经验稍浅的年青人,则需要钉桩拉绳子,他们顺着绳子栽,常常一边栽着一边再瞄瞄左右,这样才能保证不歪七扭八,保证行是行,道是道。

眼看着近晌午了,主家媳妇提着篮子送来了水和干粮。主家看一眼水田里棵棵威风凛凛的秧苗,便眉开眼笑地大声吆呼着:歇气,歇气!

起初乡邻们会客气地推辞着,还没干下多少活呢,不歇不歇。

主人再笑着喊:不少了,歇会歇会。

如此反复再三,大家才会上岸,去渠边洗了手,开始喝水、吃干粮、抽旱烟、说笑话。当然也有追逐打闹的,不是你溅我一脸水,便是我弄湿你一条裤腿,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女人也有会插秧的,碰到几家人插秧时间凑到一起,人手不够时也会请女人来帮忙。有女人在一起劳动,笑声愈发地响亮轻快,男人们像拧紧的发条,活也干得分外带劲。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说得就是这个理。

遇到女人心情好时,还会扯几嗓子悠扬婉转的山歌,有人受到感染便加入了进来,最后大家一起加入进来,于是独唱慢慢就变成了大合唱。每年插秧时,荒芜了一个冬天的稻田,顷刻就鲜活生动起来了。

插过秧后,天气一日暖似一日,青蛙便开始产卵了。

也许那时水质好,常常在池塘里,稻田间,小河边,或者是有水的沼泽里,总能见到像水晶项链一样串在一起的蛙卵,四周是白色的卵泡,中间有黑色的小点,像剥了皮的葡萄。

那时幼不更事,经常抓了玩,每次捏着那细腻柔滑的水晶串串,感觉甚是有趣。为此常常被母亲训斥,母亲心慈,总说那是生命,让我们赶快放生。

只几天功夫,再去看时到处都是黑压压的蝌蚪,扁扁的脑袋,细细的尾巴,特别惹人喜爱。

秧苗一天天高了,蝌蚪也变成了小青蛙。它们都是弹跳高手,行走在乡间的田野里,总能见到它们蹦蹦哒哒,四处跳跃的身影。在静谧无声的夏夜里,青蛙此起彼伏的叫声,就是夜色里最嘹亮的大合唱,有微风拂过的时候,还能闻到丝丝缕缕,清新淡雅的稻花香......

转眼秋天来了,山野开始换上橙黄油亮的新装,稻田也不甘落后,以一身更为耀眼的金黄闪亮登场了。乡亲们看着沉甸甸的稻穗,一个个嘴角眉眼,瞬间也弯成满怀喜悦的稻穗。

一场秋雨一场凉,天一寸寸高远起来,天幕像被秋水洗过一样,蓝得让人想落泪。乡亲们看看天,再看一眼黄得要疯了的水稻,开始磨刀霍霍。

而后一排排,一垅垅金灿灿的稻子,便只能以倾倒的姿态,在挥汗如雨的农人脚下俯首称臣。一阵飒爽的秋风吹过,清新芬芳的稻香,和着空气中的瓜果香,把农人丰收的喜悦,装扮得愈发深厚丰盈了。就连那亮晶晶的汗珠,仿佛都闪耀着颤抖的喜悦,闪动着幸福的微笑......

一把把镰刀,一座座扳桶(脱稻子),一个个背篓,堆积如山的稻谷便静静地躺在农家小院里,晒着纯净明媚的阳光了。天气若能持续晴朗,往往只需一周左右,那些堆积如山的稻子,便能被农人们收进粮仓。等到想吃米饭时,只需把晒干的稻谷放在石窝子里舂去谷壳即可。

而舂米又是另外一出大戏。

只有舂出来的米,才带有珍珠的光泽,粒粒都闪着晶莹剔透的光芒,看了令人赏心悦目。若有谁家在舂米,经过时远远就能闻见米香味。舂过的米被蒸成米饭后,更是芳香浓郁,吃过了那样的米饭,一辈子都是不会忘记。

只是后来,这世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有了脱皮机后,人们再也不去舂米了,自然再也吃不到那些香甜可口的米饭了。舂米用的石窝子也就成了古董,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了。

前几日去友人的农家小院,她拉我去看她养的莲花。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她竟然把莲花养在一个大大的石窝子里,静静地抚摸冰凉寂静的石窝子,不由得思绪万千。

我笑着对她说:以后别养莲花了,多浪费啊!

她好奇地问:不养花,做什么?

我脱口而出,舂米啊!

她愣了一下,随之哈哈地大笑起来。

那个下午,我一直围着那个石窝子打转。

或者真的老了,更愿意去回忆了,更容易回想起以前那些不曾在意的简单生活了。尤其是每每回忆起童年时那些朴素且原汁原味的乡村岁月,仿佛连梦,都带着香甜的柔软。

作者:解晚晴

公众号: 晚晴文苑

【驻在回忆里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1.回忆里的老杏树的散文随笔

2.回忆青春散文随笔

3.回忆童年的散文随笔:稻花香里说丰年

4.往事开在春光里散文随笔

5.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散文随笔

6.回忆里的背影散文

7.回忆里的青春作文

8.回忆里的幸福作文

9.我的回忆里的童年

10.院子里的回忆散文

下载word文档
《驻在回忆里散文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