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24-06-26 08:10: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青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希望大家喜欢!

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1: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民间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济与文化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繁荣文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种互动关系,越来越凸现出来。探讨和研究他们的互动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组成调查组,对常宁民间文艺与经济关系的现状作了专题调研。

[找文章到本网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常宁文艺事业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常宁的民间文艺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现拥有文艺人才386人,一个国办图书馆和一个文化馆,14个文艺创作小组,一个专业剧团,21个民间业余剧团,25个皮影剧团、48个电影放映队,3个国办电影院,74个铜管乐队,155家文化经营户。在这支队伍的努力下,弘扬了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曲艺等。常宁的洞腔闻名全省,剪纸花灯闻名全国,版画饮誉东南亚。常宁民间文艺形成六大特点:(一)历史源远流长。民间花灯、马灯、皮影戏已相传几百年,新兴版画艺术是20世纪3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流传到常宁是50年代,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剪纸艺术是明末清初流传到常宁的,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二)群众参与广泛。全市23个乡镇、706个村、76个居委会都有群众参与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创作、表演活动。(三)内容丰富多彩。有表现地方特色的人龙、棉花龙、板凳龙、花灯,有以洞腔为基调的山歌。有表现瑶乡风土人情的歌谣、长鼓舞和服饰,有瑶族特有的曲艺谈笑,有表现农民战天斗地致富奔小康的版画、剪纸艺术等。(四)文艺形式多样。有民间歌曲、舞蹈、器乐、曲艺、戏曲、歌谣、故事等。(五)成果丰硕。戏剧《那山那水》进京演出,舂陵河畔的舂陵剧团赴省城参加全省第三届“映山红”艺术节获奖,常宁版画有100余件作品先后在全国获金、银、铜奖,《版画乡情》获中国电视短片一等奖,在美国熊猫电视台播放。常宁板桥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庙前镇被省厅命名为“花灯艺术之乡”。(六)影响深远。民间文艺对常宁的两个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①提高了常宁的知名度,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衡阳日报等国内外100多家媒体报导了常宁版画、剪纸;②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经常举办展览、演出活动和研讨会,互相切磋技艺,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优秀的精神食粮;③培养了一批乡村艺术人才。不少青少年慕名到市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学艺;④形成了一种文化力。推动了两个文明的发展。通过艺术形式,塑造了一种奋发向上、艰苦奋斗的常宁精神。

综上所述,常宁的优秀民间文艺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影响了一批人,凝聚了一批人,教育了一批人,也为常宁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了常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必须采取对策,繁荣发展,为市域经济建设服务。

二、常宁民间文艺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民间文艺事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应当与经济发展同步,但就当前现状看,虽然发展是主流,前景可观,而其落后面也是非常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之一,思想观念滞后。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福利型”文化思想严重,认为文化只能创造精神财富,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十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文化部门要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但这个强调热在上头、冷在下头、活在沿海、僵在内地、死在山区。其原因就是没有文化经济意识,“福利型”文化思想还在不少乡镇文化人脑海中根深蒂固。二是“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传统观念和“等、靠、要”的国办文化思想。这些观念桎梏、束缚着文化人的思想,一讲开展文艺活动,就去向财政要钱。这样以来地方文化经济不但没有随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把原有的文化阵地丢失了,乡镇文化站就是名存实亡的典型例子。三是“小文化”模式的思想。认为农村只是放放电影、录像、办办舞厅或卡拉OK厅,出出墙报,逢年过节组织一下群众文化活动之类的事。现在农村逢集日放电影、放录像都放不起来,还有什么文化经济可言呢?这种“小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的繁荣经济的发展。

之二,文艺载体滞后。

文艺载体是文艺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常宁文化设施的发展与市域经济发展不同步,文化设施不是破旧不堪,就是早已过时,唯一的一个国办剧院建于50年代,3个电影院除市院进行多轮修修补补,停停打打放几场电影外,松柏、柏坊两个电影院都成危房,只派1―2人守着摊子,几乎没有开展活动,唯一的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馆不是屋顶漏水,就是危房,各乡镇文化设施更是凤毛麟角,仅有的设施也被挪作他用,从8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一直在滑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设施建设政府投入少,而文化部门自身力不从心,社会办文化的机制又缺少,所以造成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之三,文化产业滞后。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常宁文化产业投入极少,特别是农村,一个乡镇年产值不过五、六千万元,人均收入一千五百元左右,财政供不应求,农村文化产业举步维艰。现在有的乡镇虽有一些文化经济项目,乃是零散的小本经营,效益差、设施落后,有的乡镇还处在零的状态。改革开放后,农村虽然敞开山门,集市也较前繁荣,但将其摆到全国发达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常宁文化经济的发展就无不显得非常滞后和孱弱。这种滞后和孱弱,并不是乡镇领导无方,文化专干无能,而是属地理位置、文化素质、市场信息、科技能力,尤其是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使其仍处在作坊式生产、粗放型经营、墟场式贸易等传统模式中,从而导致了农村文化无生机活力,不能很好地围绕市域经济的发展搞好服务和促进作用。

三、繁荣民间文艺事业   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更新观念,打造经济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的功能和作用从内容到形式都大大丰富和拓展了,特别是艺术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后尤其如此。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一是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许多事实证明,凡哪个地方思想解放、观念新颖,哪里的文艺事业就得到发展,哪个地方思想观念陈旧,哪个地方的文艺事业就滞后不前,甚至倒退。因而,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破除旧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二是从福利型向市场型转变,一些文化人认为文化是一种“福利型事业”,无论创作、演出、展览等一切文艺活动都依靠政府投入。这种福利型观念必须改变,我们要放下架子,放下“包袱”,走向市场,按市场规律,根据市场需要,提供文艺服务和文艺生产,在市场搏击中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效益。三是从“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目前,常宁的文艺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求生存,求发展的路子,千方百计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配合中心工作,绘制街头宣传画、制作宣传广告和乡村文化室的专刊、专栏,举办各种文艺培训班,开辟一些小规模、零散的艺术品经营店。这些小文化、小产业、只能是小发展。我们要转变这一观念,围绕市域经济建设中心,举办大型的文艺活动,开辟大型的文艺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办大文化、发展大产业,才有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加大投入,提供软硬环境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不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就不能为文艺繁荣提供硬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软环境,那么繁荣文艺事业,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改革投资体制、加强设施建设势在必行。一是财政要尽最大努力增加投入,采取发展文化产业挣一点、依靠社会力量筹一点,政府财政拨一点的“三点”式滚动发展方式增加投入;二是借鸡下蛋,出场地、出技术引资扩展设施、扩大规模;三是要发挥个体投资,股份合作投资和发达地区联姻等多种投资方式进行设施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设施发展态势,解决全市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为繁荣文艺经济和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第三、发挥优势,搞活文化经济

民间文艺有诸多的社会功能,我们要充分发挥文艺的这一优势,开展全方位服务,搞活文化经济。以市歌舞剧团、市文化馆、市电影公司和各乡镇文化站为“龙头”,组织好全市民间文艺团体和艺人,紧紧围绕市域经济建设中心,承办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大型展览、剪彩、竣工庆典等开展文艺活动。开辟旅游景点文贸文经相结合的文化艺术节,举办“节杯会”等各种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成立秧歌队、“树新风”文艺演出队,“星期五大家来欢乐”文艺演出队、民间文艺协会和老年文艺活动中心等文艺团体和组织,经常组织开展社区文艺、公园文艺、广场文艺等大规模的文艺活动。积极开办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故事、诗朗诵、声乐、美术、摄影、舞蹈、戏曲、器乐培训等各门类的文艺培训班,讲座班、培训更多的文艺人才,以服务搞活文化经济。形成民间文艺练好市场功、群众文化合上产业拍、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第四、繁荣文艺,撬动市域经济

被誉为“版画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常宁,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很好地发掘这些宝贵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撬动市域经济发展。

――以文艺特色撬动文化产业

常宁有着丰厚的艺术品资源。常宁庙前镇的花灯艺术,从扎圈的大小、圈子的组合、色彩的调配、灯身的制作都非常精细,游于蓝天之下的夜幕中,宛若璀璨的星星。流传历史悠久的板桥民间艺术剪纸“龙头龙尾”、“八角宫灯”等工艺品都已声誉传外。还有常宁版画、根雕、盆景等工艺品,在省市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要把这些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推向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重要的是要把高新技术引入花灯、剪纸艺术领域,开发新产品,加大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生产出有影响、有声誉,既能体现本地,又能体现省内外、国内外不同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在市场中形成有常宁文化特色的艺术品牌,带动常宁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以文艺活动撬动旅游业

要把创建常宁旅游城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来抓,发挥文艺的优势,大力宣传塔山、天堂山、天堂湖、大义山、庙前溶洞、乌龙岩等旅游景点,广泛开展旅游景点的文艺服务活动,增加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同时开发利用好泉峰公园、东风公园,砚山公园和市体育场等共公场所,不断推进群众文化与公园文化、广场文化的有机结合。以撬动常宁的旅游业。

――以文艺包装撬动农业

常宁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自然条件优越,素有“湘南鱼米之乡”的盛誉。油茶、粮食、生猪、茶叶、用材林生产均被列为湖南省基地市。1988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市。常宁油茶年产量200多万公斤,位居全国第一。塔山的“山岚茶”早在宋代就列为贡品,产品一直畅销海内外,常宁的塔山瑶族文化,大义山的祭祀文化,天堂山的民间传统文化、芦竹文化、茶文化等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将这些文化引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巧包装上,提升常宁农副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加农副产品的副加值,促进常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篇2: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论文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论文

为全面掌握蒙阴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本人通过走访座谈、实地察看等形式,深入蒙阴县各个乡镇、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精品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部分村,对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1发展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蒙阴县大力实施新农村繁荣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经济合作社为依托,以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努力建设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2],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蒙阴县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6384个。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50个,种养大户4684个。全县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示范小区328个,面积30800hm2,注册农产品品牌51个;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148个。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有的村历史欠账多,资金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建设改造缓慢、维护管理缺失、功能老化等问题。对一些水毁工程,因为资金短缺修复进度缓慢。另外,由于上级支农资金多头分散管理,存有撒芝麻盐的现象,资金使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2.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

据了解,当前蒙阴县农民主要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协会、村两委等提高组织化水平,处于“低、小、散、弱”的状态,农民群众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给统一种养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经营造成很大困难。前几年,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一哄而上,虽然在水利、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组建了1650多个合作社,但有数量无质量,有些合作社只是改改名字,换换牌子,真正发挥作用和效益的只有一部分。

2.3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不高

近年来,蒙阴县虽然大力推行果品标准化生产,但是统一技术、统一农药、统一管理的普及率不高,乡镇与乡镇、村与村、户与户之间不平衡,果品质量差距很大,高档果、精品果少,中低档果品多。在销售环节上,有些果农存在比较严重的投机思想,果品分级不严,把低档果品掺到高档果品中卖钱,更没有统一包装和品牌,直接影响了蒙阴果品的的质量和档次。

3几点思考与建议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蒙阴县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按照“一园一社三对接”的工作思路,发挥蒙阴自然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做好结合文章,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3.1大力发展农业精品示范园

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端产品为目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标准管理培育,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农业项目扶持资金,做到科技、项目、效益向园区聚集,发展精品农业,创建精品园区。一是果品精品示范园。二是畜牧养殖示范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以鸡、鸭、猪、牛等畜禽养殖为重点,培植像玉皇山养鸡、鲁南种猪、德胜兔业等一批典型示范养殖场,建立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于一体的科技养殖示范园。三是黄烟精品示范园。积极探索农场化的生态黄烟种植模式,发展标准化黄烟生产基地hm2,抓出1个667hm2、3个333hm2以上的黄烟精品示范园区。四是花生、蔬菜、板栗精品示范园。以蒙阴街道、垛庄、高都、联城、常路、坦埠、桃墟、野店为重点,发展6个533hm2以上无公害花生示范园、3个67hm2以上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园、4个333hm2以上的标准化板栗示范园。

3.2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载体带动作用

要进一步“规范、发展、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潜力大的合作社,进行重点帮扶,择优培育,发挥其带动载体功能。一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转包、互换、租赁、入股等不同方式,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精品示范园和黄烟农场,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二是搭建农资供应平台。对入社社员实行统一农资采购,降低价格成本,保证农资标准质量和使用效果,杜绝“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三是搭建技术指导平台。在果品、养殖、蔬菜等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中,专门培养出一批农业技术专家,对社内各个成员进行定期上门技术指导和帮扶,提高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

3.3做好农业与市场、企业、旅游的结合文章

一是加强与市场对接。以市场为导向,瞄准效益高,价格好的高端市场,把市场需求与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结合起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强与企业对接。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搞好果品、畜牧、中药材、煎饼、花生、干煸肉丝等产业与企业的对接,形成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三是加强与旅游对接。农业只有与旅游业紧密对接,才有发展潜力和后劲。

篇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将其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引导和促进了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止20xx年4月底,全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5家,比去年新增1家,入社农户348户,带动农户2190户。

(1)分布:官渡办事处1家、楠木办事处3家、碾坪办事处1家。

(2)按行业和产业分布:柑桔类(包括蜜桔、崭獭⑵瓿取⑻乙冻取⑻痂郑┖献魃绻1家,畜禽养殖类合作社4家。

(3)按领办人分有二类:一是农村能人(营销大户)领办型,二是基层组织牵头型,如四季优质碰柑合作社由四季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陈代存领办。

(4)从内部运作机制分析,内部运作比较成熟的合作社大体占20%(也就是一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内部机制正在完善的占80%。

主要特点:一是兴办主体多元化。农民是兴办专业合作社的主体,目前有70%左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人、营销大户、经纪人等牵头兴办的。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由其他社会成员和农村基层组织牵头兴办。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和分流的专业人员牵头兴办的专业合作社,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合作形式多样化。不仅有生产技术上的合作,也有品牌和商品销售上的合作,还有资本上的合作。三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从个别产品的生产,发展到种植、养殖、运销、加工、储藏、农机服务等多个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上,占到总数的88.9%,在种植业中以柑桔、蔬菜居多。合作内容已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本文来源:查字典范文网

fanwen.unjs.com从过去提供生产、加工、仓储、运销、技术信息某一项或几项服务,发展到实行产加销综合服务。四是内部运作逐步规范。农民合作社以成员代表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所有成员权利均等,一人一票。从章程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均由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目前,我镇围绕柑桔、生猪等主导产业都建立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镇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弱势群体联合使起步阶段的合作社组织规模化普遍偏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目前,多数合作社社员数不到100个、注册资金低于10万元,这些将影响到合作社的带动效应。

二是以种养业为主,深加工不足。我镇现有的合作社中,90%都是从事种植和养殖,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合作项目还没有。大部分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及信息、技术层面上,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较少。

三是以提供服务为主,利益共享不足。现有的合作社,绝大部分只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合作社和成员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经营活动能力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在经济利益上形成共同体。

四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十分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基本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社员呼声较为强烈的是税费减免和用地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

三、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为了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下一阶段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1、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各级部门要以贯彻落实这部法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这部法律的学习宣传力度,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2、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镇要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优势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

篇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社+农民”的产业经营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要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力度,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3、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和信贷支持力度。针对基层反映突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各级政府要按照法律有关规定,进一步改进政府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规模,专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4、边发展、边规范,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自主办社,不越俎代庖,不统包统管。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的办社模式。组织开展以有完善的组织机制、有合作手段、有一定规模、有明显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活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辅导和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5、培养典型、示范带动。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农户覆盖率较高、运作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增强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激发广大农民尤其是能人、大户创办和参与农民合作社的积极性。要帮助示范合作社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三民”、“四自”原则开展经营活动。通过示范,带动全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相关文章:

1.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2.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的调查

3.高中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4.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论文

5.中职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思考论文

6.对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7.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8.西方民间音乐发展状态的思考论文

9.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

10.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

下载word文档
《常宁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