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价值与作用
“第四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探寻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价值与作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探寻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价值与作用,供大家参考。
篇1:探寻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价值与作用
探寻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价值与作用
李忠伟,赫赫男
(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美育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使美学走向教育的必然产物,将美学与教育融为一体,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艺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学艺术作品之美的鉴赏力和创造能力。在素质培养中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让学生变得高尚、善良、积极和进取。本文引入美术与音乐来阐述艺术教育在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探寻在高等教育中把艺术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及价值。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素质培养
基金项目: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项目(GYC11)
作者简介:李忠伟(1972-),男,辽宁营口人,副研究员,在读博士,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织机构,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责任与使命。如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今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量性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与思想内涵、增长才干,而且艺术的美可以舒展心灵、拓宽思维,为创造性想象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形成对美丑、善恶、荣辱的正确认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使广大学生树立向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追求,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能够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与品位,让整个校园形成富于创新活力、健康向上的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以美术、音乐艺术教育为例阐述在素质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1.美术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美术教育具有鲜明的特性,即对事物的形象表现性、运用色彩表达的感染性和展示创作成果的愉悦性。学习美术既能有效地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审美能力,还能有利于激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开发智力。美术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的过程,更能锻炼和不断提高记忆力,因为形象比抽象事物更能促进人的记忆。创作过程还能帮助学生锻炼耐力、体力和自控力。
美术属于艺术的范畴,美术作品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可视形象的艺术世界,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是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马克思说:“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这就是说美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也是培养大学生拥有审美眼光的一条好的途径。调查发现受过良好美术教育或具有美术修养的人,都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进行选修美术课、学习美术作品创作时,不仅是对意志力、耐心与恒心的考验,也是提升自信心会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在学习美术作品鉴赏时,作品中美的色彩、线条、形体、风景等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而起到让学生知善恶、识美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促进个人内心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正像康德说的:“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来,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及个性的发展。
2.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音乐无国界,音乐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进行传达传递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音乐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需要,反映社会生活又给社会以深刻的影响。音乐的教育功能就是对人们产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加显示出它的独特功能和作用,音乐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音乐带给学生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和爱国热情,20世纪30年代,在国家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毕业歌》曾激励无数有志青年学生投身到救国救亡的运动中,《救国军歌》、《黄河大合唱》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长江之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长江的雄浑、壮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多彩的民歌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族各自不同的历史、民风、民俗、情趣与文化传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体会民歌中运用的不同乐器所表现出的丰富的感情。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音乐教育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丰富的`音乐情感,让学生为祖国的各民族大融合感到骄傲,也可以让学生为促进各民族统一、民族间的友谊、安宁与和平、民族的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积极性的作用。
3.音乐艺术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家都听说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俞伯牙高超的演技,钟子期非凡的审美才能,他们因为相同的审美情趣而成为音乐上的知音。同样在学业上,音乐有利于同学间建立深厚的同窗之情,让学生拥有爱他人之心,体他人之恤,同学间相处做到真诚、善良、忍耐。大合唱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从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和责任感。进而为大学生从事学术研究与科研工作,提供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音乐还能让学生树立信心,做生活的强者,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我校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以专业为依托,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为社区百姓做“保护咽喉与科学发声”的宣传,普及“保护咽喉与科学发声”的知识,在场进行讲解和示范,这不仅是促进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且锻炼了学生投身基层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社交能力,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增强荣誉感和团队意识。音乐多和梦想与激情、生与死、神与自然、人类与命运、对祖国的赞美、对自由的渴望等主题相联,这对于培养学生发展个性、表达自我提供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艺术教育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艺术教育主要指:大学生在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戏剧、影视、雕塑、建筑等各方面的熏陶。国内更多的高校相继设立了大学本科生选修美术等艺术课程的规定。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连,美术与园林艺术、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从中国园林中烟水空蒙的杭州西湖、北京北海伫立的白塔、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到西方整齐庄严的法国古典园林、优美自然的英国风景园林,在我们领略如诗如画的园林艺术时,也了解了世界各民族对美的不同看法、不同构思,这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丰富的审美情趣有积极的作用,对专业发展也起到引领作用。从古典园林艺术、建筑设计到现代城市建设与开发,是在时代、风格与文化的积累中形成和发展的,现代的景观园林、城市建设渗透着对实用价值的考虑、对自然的探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了这些知识与道理,为将来所从事的专业学习与创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学习鉴赏与审视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建筑后,学生们会逐渐产生对美的追求、探寻与思考。以建筑学为例,目前,工科院校中建筑学专业的艺术教育功能对培养有特色、专业素质高的毕业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筑学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包含工程艺术和人文艺术。但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更加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建筑艺术效果的美学规律教学,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局限,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及创新性,而创造性思维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对设计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加强对艺术理论和人文学科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
在学习欣赏民歌时,可以了解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地理概况、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等知识,对拓展工科专业学生的文科知识有促进作用;在学习西方音乐时,拓展对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知识的了解;对研究西方文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欣赏中国古典歌曲时,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尤其是古典文学中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和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专长和聪明才智。我校艺术学院作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每年各专业汇报表演旨在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我们在做好专业艺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将艺术教育、美育教育辐射到全校,真正做到文化引领校园,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的同时也促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融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锐琴,苏建国。浅谈理工科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美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12)。
[2] 李岩,陈林。 谈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艺术教育功能的开发———以安徽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现状为个案的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2.
[3] 袁雨辰,李香周。 论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以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创造力与艺术实验班”为例[J].世纪桥,2011,(17)。
[4]涂莹亮。对理工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7 上)。
[5]刘亦工。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德育功能实现———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个案[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1)。
[6]刘其先。试论美术教育
篇2:艺术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与意义论文
艺术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与意义论文
【摘要】艺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幻想能力、实践能力,音美艺术学科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有效载体。推广艺术教育的意义,是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其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我校在扎扎实实抓好课堂艺术教学的同时,注意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激励机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艺术教育第二课堂。近几年来,我校开设了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绘画组、书法组、体育队等多个艺术兴趣小组,并把它们列入教育管理体系,做到“三有”“四定”“五性”。“三有”是指“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施”;“四定”是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任务”;“五性”是指“教育的科学性、学习的实践性、训练的系统性、提高的'整体性、发展的个别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把工作抓实、抓细、抓准。
一、做好老师的工作
搞好第二课堂的关键在于老师,我校对教师提出了“勤、严、细、实、爱”的总体要求,也对艺术科老师具体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一)在思想上:要热爱教育、热爱艺术、热爱学生,要有敬业、乐业、勤业、静业的精神。我们的老师们不管酷暑严寒,一年四季长期坚持组织训练,做到任劳任怨、诲人不倦。
(二)在业务上:要苦练“说、唱、弹、跳、画、剪”等基本功和教学艺术。
(三)在工作上:要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根据各自的特长,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合作,共同设计、共同创造,展现集体无穷的智慧力量。
二、把训练落到实处
在训练工作中,我们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做伯乐,选好苗子,不断充实队伍,防止年龄、技术的断层。我们兴趣小组的成员都是从具有某方面良好艺术素质的学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年龄和能力等呈阶梯状结构。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实施情感教育,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较为脆弱,兴趣容易迁移,同时也缺少吃苦精神,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用艺术来感染他们,用感情来感化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向往美、追求美的激情,也使他们知道艺术的创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队员也刻苦训练,如学生为了做好一个动作、练好一种表情,不断地反复练习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膝盖碰青了、肌肉酸肿了,但他们从未说一声苦。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锲而不舍。同一个兴趣小组中由于年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同龄学生又由于智力水平不同,会产生对艺术理解力的不平衡以及基本功、表演技能良莠不齐等问题,面对这些非常复杂棘手的情况,我们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做到“三个结合”,即把阶段性的教育和实际训练结合起来,把后进和培尖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与大课和小课结合起来。在许多方面,训练完全是从零开始,从识谱音准到经过老师的千锤百炼,口把口地教、手把手地传,严谨细致、精雕细琢。
三、弘扬发展艺术教育
(一)向社会广泛宣传艺术教育。由于一些家长对学校开展艺术教育还不理解,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数、外就可以了,怕妨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不让他们参加兴趣小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经常家访,耐心向家长们宣传艺术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学校也制定了一些措施和规定,不占挪上课时间、开展跟踪补课、定期进行个别成绩检测。事实上,我们学校各兴趣小组的队员都是全面发展的。例如:刚刚毕业的学生中,有的不但在画画、书法、体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全国的重点院校。据统计,我校艺术兴趣小组的学生近几年来考上重点院校的人数不少。实践证明,搞艺术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加强督促检查与鼓励。平时我们注意加强对各种兴趣小组的训练和检查,凡是要演出或是比赛需要加班的,单位都陪同,凡是在比赛中获奖的,我们则大力宣扬及表彰鼓励,激发大家的进取精神。
总之,弘扬发展音美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和美育正是她的灵魂。普及当代中小学音美教育之路任重道远,希望我国的全体国民都真真正正地关心我们的下一代,让孩子们都能乐意接受艺术教育。
篇3: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一、德育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含有道德教育内容,还提供审美情感,因而对客观和达成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促使人形成特定阶级、集团所需要的政治意志、特定社会所设定的法制、道德等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等行动教育。艺术教育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其一致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伦理结构,而艺术教育有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
在所有的教育形态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最强,它所包含的内容,用康德的话说,属于“实践理性”,而理性对于受教育者,则具有强制或半强制性质,具有律定个体的理性迫力,就其本质内涵或总体而言,它是一种刚性教育,与它相比,艺术教育却是一种柔性教育。它作为一种价值事实,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马克思语),美使主体产生“直观自身”的愉悦,它给予人的心灵自由如黑格尔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一个审美的人,在令人沉醉、令人激动、令人神往的美面前,是不需要通过意志来观照的,例如,我们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心理油然而生的激动、仰慕、崇敬的情感体验是不需要任何人来说教、强制灌输的,艺术教育重在“以情动人”,它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中介,使外在的“他律”(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成为人自身内心的要求),使人的主体目的性符合于最高的善,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厌恶丑。从而趋向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高尚。
艺术教育中含有大量的德育内容。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于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艺术教育是积极活跃。令人喜欢接受的形式,它能够大大消除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化对接受者造成的障碍。艺术教育将思想道德中的说理进行了优势移植、使抽象道理的灌输被蕴含着深厚情感的形象化教育手段所代替,从而有效地唤起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导致他们心理意象的明朗化,收到道德素质的效果,而艺术教育所使用的形式是自由的,又克服了道德教育的强制性,更易于激发受教育者理解的积极性。
二、智育与艺术教育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它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艺术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
艺术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右脑的开发上,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调查资料,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为“创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大家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靠人的大脑。“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计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概括,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
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艺术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艺术教育是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使人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展开联想和想象,伴随着情感体验,进行品味和理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
三、体育与艺术教育
学校体育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人的体质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体质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和促进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质、体能教育使大脑发育更完善,感官能力增强,它不断发展着心理的生理基础,而艺术教育在这生理基础上,完善着审美心理结构,促成理性人性的实现。
体质、体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魄,而强壮的体魄通过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也可以说,健美的形式本身就是增强体质、体能的重要方面,古人有“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的说法,正是看到了美的形式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质、体能教育的过程也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建立,离不开对美的工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其有意的追求。——这“有意”就涉及到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一句话,审美修养提高了,不可帮助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的形式。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艺术教育中所蕴含的那种崇高,悲壮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那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品质,富有活力的生命追求,健康体魄,毫无疑问会为受教者从事身体素质的培养带来激励,也会为身体素质教育提供一种形象参照。而艺术教育所提供的审美自由精神和超越境界的培育,会有助于体魄自由强劲发展,艺术教育中艺术和审美操作与审美创造,直接影响身体素质,使体质更趋于完善,使行动、坐姿、步伐、走势,都洋溢着一种美感,显示一种教养、一种精神的文明。如艺术化了的各种体育运动,艺术体操、剑术、太极拳、芭蕾等,都已经使两种教育的内容有所融合。
四、美育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客观和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是不能与艺术教育相比的。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主要依靠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
艺术教育所给予审美素质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层面,培养一种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二是精神层面,培养一种超越精神与情怀。这两层关系到性情塑造、人性建构、心灵、文化心理建构等。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审美素质的培养、建构是极为重要的。
五、劳动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
劳动素质教育一般包括劳动精神态度、劳动知识技能、劳动操作技术方法的培养,这主要依靠劳动教育来完成。但艺术教育也可以为劳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艺术教育中总蕴含着有关劳动精神品质、劳动知识技能及劳动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受教育者可以从艺术教育中接受这方面的观念、知识、经验,为劳动素质打下某种知识、观念基础,掌握某种艺术技巧方法融合贯通,促进劳动技能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多元综合的教育形式,它关注、涉及每一单项教育形式,可以为任何一种素质教育提供支持。它的目标是综合多元教育因素走向素质教育目标的总体。艺术教育自身不能完成这一目标,它要靠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通力合作,而艺术恰恰在这种合作中起着一种支援、联通、融合的作用。这种多元综合性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
篇4:探索美育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探索美育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探索美育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文/闫慧峰
摘 要:美育在中职教育中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美育;中职教育;作用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中职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再只是培养单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而是需要培养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具有综合素质的多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把审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观念渗透到整个教学工作中,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念,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为一个个性全面发展,具有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心理结构的人。
一、中职学校开展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美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高中落选、文化水平偏低、思想素质偏差的初中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冷酷无情、破坏公物、举止粗俗、语言粗鲁,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他们也爱美,只是不知道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导致这些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美育的失位。不少中职学校只是一味地抓学生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即使有的学生偶然获得一丝美感,也不能上升为审美意识。这就需要中职学校一定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由培养专才转变为培养通才。
二、美育在中职教育人文培养中的作用
1.把美育寓于德育之中,寓教于乐
美育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而且是实现道德完善的有效手段。它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教育帮助受教育者培养个体意志服从道德规范的能力,引导受教育者达到最高审美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用适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教育和约束学生不去做坏事,又要用审美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情趣,达到塑造品德的目的。审美教育体现了既合规律又合目的、情理交融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辨明真、善、美和假、丑、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别林斯基曾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一个具有审美理想的人,就会以完整的人性去对待社会:国难当头,会慷慨捐献;强敌当前,会尚节立勇;忧在人前,乐在人后。
2.把美育寓于智育中,以美求真
美育是以特殊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智力的培养,主要是智力教育的功能。培养智力就是发展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而审美教育就是开启和扩散这种自由创造性思维的领域,通过对审美对象形式的整体把握和领悟,由抽象思维向直觉思维过渡,促进智力的开发,“以美求真”。而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帮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产生高度的热情,在领悟中萌发出创造性思维,自觉地产生求知欲望,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3.把美育寓于体育中,以美促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中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美育可以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情愉悦,消除各种因素的困扰,能促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的分
泌,使人肌肉放松、心率舒缓、机能协调。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美育与体育天然并列,美育直接关系到体态、动作、行为举止的培养,体育中姿势、动作的调整、矫正,本身就是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把美育教学运用到对学生的体态、动作、行为、举止美的角度进行培养和训练,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身体形态、动作姿态达到匀称、协调,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把美育寓于劳动中,以美促劳
美育和劳动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到美带给他们的乐趣。马克思曾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科学论断。劳动不仅创造美,而且劳动本身就是美。学生通过劳动不仅能够主动地认识到劳动中的美,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在劳动中去创造美,可以起到以美促劳的作用。美育是手脑并用,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体验到劳动创造的美。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要把审美教育贯穿到劳动中去,让学生按照美学原理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以美育促进劳动技术的提高,培养出既有某种专业技术,又有审美能力的中职人才。
三、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加强美育的途径
1.把美育贯穿到教育教学中
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把美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领域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美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水平,提升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在美育教育中成长,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美、提升美。
2.把美育贯穿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开展文学、书法、舞蹈、摄影、文艺会演、组织参加社会活动等,通过不同形式的美育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实现完美的人格和灵魂的塑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发挥班主任在美育在的作用
班主任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把美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管理中,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美带来的艺术享受,进一步培养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提高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王梦云,邓嵩。谈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14):11-12.
[2]闫世东,张国柱。美和道德是亲姊妹:引进美育助力德育[N]。中国教育报,-1-31.
[3]莫坚义。班主任工作中的美育教育[J]。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12):65-66.
(作者单位 河南三门峡市卫生学校)
篇5:少数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探讨论文
少数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探讨论文
【摘 要】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乐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无论是站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还是站在对大学生的自我熏陶的角度上,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高校音乐;传承;开展作用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它们之间不断地融合、影响、吸收,相互促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承载着它们的欢乐和痛苦,记录着他们一代又一代实际生活,寄托着他们的精神情感。民族音乐记录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的精髓所在,这种民族的精髓理应当灌输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音乐学院并没有特别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高校应积极运用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事业,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目前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很多高校都没有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音乐仅局限于当地的民族大众之间的传播。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音乐界人士大力提倡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施行,也有高校积极响应,把它作为必修课开设了,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回应没有普及。很多高校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可有可无,音乐教育体系大多借鉴西方的音乐理论,使得少数民族音乐不断流失。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只用来作为选修课对待。其他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起步比较早,课程也很完善,但是涉及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几乎没有,这就是现在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的高校教育要改变如今的现状和观念,去培养这方面的优秀人才。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如今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老一代民间艺人的离去,民间音乐的歌唱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术也在渐渐的消失,所以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靠民间艺人和政府的支持,而要高校音乐教育对此予以重视。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实施,可以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增加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和更多地宣传少数民族音乐。
(四)想要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必须把少数民族音乐和汉族音乐结合起来。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积极结合少数民族音乐,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出更新颖的音乐作品。
(五)大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聆听和鉴赏,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的一种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给予学生创作的灵感。
三、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开展的作用
(一)培养审美意识。音乐的特征就是激发聆听者的情感,为所要表达的情感提供合适的方式。在校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有着丰富的情感,因此音乐是表达情感再好不过的介质。在高校中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二)增强民族意识。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比较大,通过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让大学生接触到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感知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多样化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继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精髓。
(三)开发创造性。各个少数民族,有着各色各样音乐文化,大学生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对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所学习和体验,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四、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在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民族精神的提高。作为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有责任去传承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的,让少数民族这朵音乐艺术中的奇葩在在祖国的音乐艺术中盛开,经久不衰。
作者:于佳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业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艺海,2009,(02).
[2]吴磊.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J].民族音乐,2010(02).
[3]黄长安.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艺海,2010,(07).
【探寻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价值与作用】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