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2024-02-08 10:21: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ukili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篇1:高二历史选修一重点知识点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3)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4)洋务派还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顽固派和洋务派各自的主张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近代工业,雇用中国劳动力,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重点知识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近代工业出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又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它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第三章

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基础知识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主要战役:(1)马尾海战,中国福建水师受重创。(2)镇海之战,法军头目孤拔重伤而死。(3)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率清军大败法军。同时黑旗军还在临洮大败法军。

台湾抗法:刘铭传领导。清朝设置台湾省:1885,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

战争结果: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

甲午战争

1894——1895。

主要战役:平壤之战、黄海之战、辽东之战、威海之战。

爱国将领: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战死)、黄海战役中的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战死)、辽东战役的聂士成、威海战役中的丁汝昌(自杀殉国)等。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侵略权益,三国以武力强迫日本还辽,日本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交换条件。

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

19世纪末。方式:(1)争做中国债主;(2)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世纪末。方式: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首先是德国强租胶州湾,划分山东为其“势力范围”。

重点知识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2)台湾、澎湖列岛的割让,造成台湾与祖国的分离,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3)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4)新口岸的开放和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5)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6)《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7)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的主要表现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武力侵略中国。

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行经济侵略。

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直接进行殖民统治。

3、中法、中日战争中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方针

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惧怕与法国“失和”,采取“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马尾海战,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境地。镇南关大捷,清政府乘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中国不败而败。

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方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使清军“既不能主动迎敌,也不能择险据守”而贻误战机。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不准出战,导致威海卫战役残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资本输出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1)争做中国债主,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中国的政治势力。(2)抢夺路权矿权,控制铁路沿线地区,运输军队,形成势力范围。(3)开矿建厂,掠夺中国资源,打击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基础知识

维新派的代表

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王韬、郑观应。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

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抨击顽固派,阐述变法图强的道理。

4、“公车上书”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

5、资产阶级维新团体和报刊

1895年,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成立,并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是维新派最重要的报纸,南北呼应。

6、戊戌变法

《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1898。6。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变法开始。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失败:经历103天,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执掌政权,废除新法(只保留了京师大堂等),史称“戊戌政变”。谭嗣同等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影响:变法虽没有涉及维新派所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订宪法等到主张,仍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

7、义和团运动

成员:贫苦农民为主。

兴起:山东。

口号:“扶清灭洋”。评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但带有笼统的排外倾向。

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由西摩尔率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城。义和团在廊坊、天津等地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重点知识

19世纪末,维新派同顽固派论战的三个问题、论战的结果和意义。

三个问题:(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提倡西学。

这场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教条的束缚,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活动

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思想。(2)著书立说:康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最有代表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到文章。(3)办报纸: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主办〈时务报〉。(4)上书皇帝:如公车上书,呈〈应诏统筹全局折〉等。(5)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进行演讲、讨论、读书等。(6)通过同顽固派的论战宣传维新思想。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失败原因

意义:(1)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2)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失败原因:(1)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脱离了人民群众,结果必然失败。(2)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对变法进行镇压。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拆毁北京至山海关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4)惩办反帝斗争官吏,禁止中国人民反帝组织活动。(5)改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戊戌变法留给人们的启示

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改革必须有思想、经济和政治基础。要战胜旧思想、旧制度和顽固势力才有望成功。(可从多角度发挥)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基础知识

兴中会和陆浩东

兴中会: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

陆浩东: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

同盟会的成立

1905,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民报》为机关刊物,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是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第一次;黄花岗起义——规模。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19清政府实行“新政”。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1911.10.10.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领新军工程营革命士兵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督都,全国各省起义,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但也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春,孙中山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进步意义。

重点知识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提出了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功绩:(1)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失败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何以被袁世凯篡夺

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袁世凯欺骗革命派;(3)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张妥协退让;(4)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与帝国主义彻底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篇2: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

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

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

春秋改革

①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②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

③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法

①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

②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③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相同:

起因: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欧的影响

主观目的: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富国强兵

结果: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不同:

彼得一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性质 封建性质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内容 鼓励工场购买农奴,强化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篇3: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

改革

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分类

从程度看:

(1)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2)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

(1)政治改革;

(2)经济改革;

(3)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

(1)奴隶制度的改革;

(2)封建主义的改革;

(3)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

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改革的结果

(1)成功: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 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2)失败: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 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者的素质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与保留。

(3)成功的改革

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4)失败的改革

苏联和东欧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原则: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

①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 ②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

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相关文章:

1.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

2.高中生物选修一必会知识点

3.高二数学选修2-1知识点

4.高二语文选修一作文

5.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6.高三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7.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8.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9.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

10.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