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白话文:天元纪大论
“mcwangji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黄帝内经白话文:天元纪大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黄帝内经白话文:天元纪大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黄帝内经白话文:天元纪大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天元纪大论
天气和地气互相感召是怎样的呢?三陰三陽与六气是怎样相合的呢?读一下本篇的天元纪大论就明白了。
黄帝问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临治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从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等气候变化,人有五脏生物志之气,从而产生喜、怒、思、忧、恐等情志变化。经论所谓五运递相因袭,各有一定的主治季节,到了一年终结之时,有重新开始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还想再听听五运和三陰三陽的结合是怎样的呢?鬼叟区再次跪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五运和陰陽是自然界变化的一般规律,是自然万物的一个总纲,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和生长毁灭的根本,是宇宙间无穷尽的变化所在,这些道理哪能不通晓呢?因而事物的开始发生叫做“化”,发展到极点叫做“变”,难以探测的陰陽变化叫做“神”,能够掌握和运用这种变化无边的原则的人,叫做“圣”。陰陽变化的作用,在宇宙空间,则表现为深远无穷,在人则表现为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在地则表现为万物的生化。物质的生化而产生五味,认识了自然规律而产生智慧,再深远的宇宙空间,产身无穷尽的'变化。神明的作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所以在天为无形之气,在地为有形之质,形和气相互感召,就能变化和产生万物。天复于上,地载于下,所以天地是万物的上下;陽升于左,陰降于右,所以左右陰陽的道路;水属陰,火属陽,所以水火是陰陽的象征;万物发生于春属木,成实于秋属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终始。陰陽之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质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区别,在上之气和在下之质互相感召,事物太过和不及的形象就都显露出来了。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五运分主四时是怎样的呢?鬼臾区说:五运各能主一年,不是单独只主四时。黄帝说:请你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鬼臾区说:臣久已考查过《太始天元册》,中文说:广阔无边的天空,是物质生化之本元的基础,万物资生的开始,五运行于天道,终而复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悬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转,于是万物有陰陽的不断变化,有柔刚的不同性质,幽暗和显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现,寒冷和暑热,按一定的季节往来,这些生生不息之机,变化无穷之道;宇宙万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现出来了。我家研究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好。什麽叫气有多少,形有盛衰呢?鬼臾区说:陰气和陽气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陰为一陰,少陰为二陰,太陰为三陰,少陰为一陽,陽明为二陽,太陽为三陽,所以叫做三陰三陽。形有盛衰,指天干所主的运气,各有太过不及的区别。例如开始是太过的陽年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不及的陰年,不及的陰年过后,从之而来的是太过的陽年。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属于什麽气,随之而至的是属于什麽气,对一年中运气的盛衰情况,就可以预先知道。凡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的,属于“天符”之年,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岁支的五行相同的,属于“岁直”之年,一年的中运之起与司天之气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属于“三合”之年。
黄帝说:天气和地气互相感召是怎样的呢?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陰陽,三陰三陽上承之。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陰陽,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上半年天气主之,春夏为天之陰陽,主生主长;下半年地气主之,球冬为地之陰陽,主杀主藏。天气有陰陽,地气也有陰陽。因此说: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想要知道天地的变化情况,就要了解,五行应于天干而为五运,常动而不息,故五年之间,自动向西,每运转换一次;六气应于地支,为三陰三陽,其运行较迟,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环周一次。由于动和静互相感召,天气和地气互相加临,陰气和陽气互相交 错,而运气的变化就发生了。
黄帝说:天气和地气,循环周旋,有没有定数呢?鬼臾区说“司天之气,以六为节,司地之气,以五为制。司天之气,六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备;司地之气,五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周。主运之气的火运,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气和五运互相结合,七百二十气,谓之一纪,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气,共六十年而成为一周,在这六十年中,气和运的太过和不及,都可以出现了。
黄帝说:先生所谈论的,上则终尽天气,下则穷究地理,可以说是很详尽了。我想在听后把它保存下来,上以调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养自己的身体,并使百姓也都明白这些道理,上下和睦亲爱,德泽广泛流行,并能传之于子孙后世,使他们不必发生忧虑,并且没有终了的时候,可以再听你谈谈吗?鬼臾区说:气运结合的机理,很是切近而深切,他来的时候,可以看得见,他去的时候,是可以追溯的。遵从这些规律,就能繁荣昌盛,违背这些规律,就要损折夭亡;不遵守这些规律,而只按个人的意志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灾殃。现在请让我根据自然规律讲讲其中的至哩要道。黄帝说:凡是善于谈论事理的起始,也必能领会其终结,善于谈论近的,也必然就知道远的。这样,气运的至数虽很深远,而其中的道理并不至被迷惑,这就是所谓明了的意思。请先生把这些道理,进一步加以退演,使他更有条理,简明而又不贫乏,永远相传而不至于绝亡,容易掌握而不会忘记,使其能提纲挈领,至哩扼要,我想听你详细地讲讲。鬼臾区说:你说的道理很明白,提的问题也很高明啊!好象鼓槌击在鼓上的应声,又象发出声音立即得到回响一样。臣听说过,凡是甲已年都是土运治理,乙庾年都是金运治理,丙辛年都是水运治理,丁壬年都是木运治理,戊癸年都是火运治理。
黄帝说:三陰三陽与六气是怎样相合的呢?鬼臾区说:子午年是少陰司天,丑末年是太陰司天,寅申年是是少陽司天,卯酉年是陽明司天,辰酉是太陰司天,巳亥年是厥陰司天,地支十二,始于子,终于亥,子是是少陰司天,亥是厥陰司天,所以按这个顺序排列,少陰是起首,厥陰是终结。厥陰司天,风气主令;少陰司天,热气主令;太陰司天,湿气主令;少陽司天,相火主令;陽明司天,燥气主令;太陽司天,寒气主令。这就是三陰三陽的本元,所以叫做六元。黄帝说:你的论述很伟大,也很高明啊!我将把他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匮里,题上名字,叫做天元纪。
附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陰陽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郎,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帝曰:善。
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陰陽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陽生陰长,地以陽杀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长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应夭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陰陽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感,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陰陽,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陰;丑未之岁,上见太陰;寅申之岁,上见少陽;卯酉之岁,上见陽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陽;己亥之岁,上见厥陰。少陰所谓标也,厥陰所谓终也。厥陰之上,风气主之少陰之上,热气主之;太陰之上,湿气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陽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胃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篇2:黄帝内经第天元纪大论
黄帝内经第六十六篇天元纪大论
说明和解释了太过、不及、平气,以及天符、岁会、三合等运气学说中的一些概念。
【原文】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①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长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如何?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②,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③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④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⑤,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名,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⑥;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注释】
①御:统御的意思。
②太虚寥廓:太虚,即太空,意思是太空无穷地广大。
③太过不及:阳年为太过,阴年为不及。
④三合:中运与司天、年支都相符的年份,也叫做“太乙天符”。
⑤木火土金水火:五行本是五个,而此为六个,是因为火分君火与相火,所以火有二。
⑥子午之岁,上见少阴:逢子年和午年,少阴司天,因三阴三阳为六气之上奉于天,所以称为“上见”。
【译文】
黄帝问道: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临治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从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等气候变化,人有五脏生五志之气,从而产生喜、怒、思、忧、恐等情志变化。经论所谓五运递相因袭,各有一定的主治季节,到了一年终结之时,又重新开始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还想再听听五运和三阴三阳的结合是怎样的。鬼臾区再次跪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五运和阴阳是自然界变化的一般规律,是自然万物的一个总纲,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和生长毁灭的根本,是宇宙间无穷尽的变化所在,这些道理哪能不通晓呢?因而事物的开始发生叫做“化”,发展到极点叫做“变”,难以探测的阴阳变化叫做“神”,能够掌握和运用这种变化无边的原则的人,叫做“圣”。阴阳变化的.作用,在宇宙空间则表现为深远无穷,在人则表现为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在地则表现为万物的生化。物质的生化而产生五味,认识了自然规律而产生智慧,在深远的宇宙空间,产生无穷尽的变化。神明的作用,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所以在天为无形之气,在地为有形之质,形和气互相感召,就能变化和产生万物。天复于上,地载于下,所以天地是万物的上下;阳升于左,阴降于右,所以左右为阴阳的道路;水属阴,火属阳,所以水火是阴阳的象征;万物发生于春属木,成实于秋属金,所以金木是生成的终始。阴阳之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多少的不同,有形物质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旺盛和衰老的区别,在上之气和在下之质互相感召,事物太过和不及的形象就都显露出来了。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五运分主四时是怎样的呢?鬼臾区说:五运各能主一年,不是单独只主四时。黄帝说:请你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鬼臾区说:臣久已考查过《太始天元册》,文中说:广阔无边的天空,是物质生化之本元的基础,万物滋生的开始,五运行于天道,终而复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气,概括大地生化的本元,九星悬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转,于是万物有阴阳的不断变化,有柔刚的不同性质,幽暗和显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现,寒冷和暑热,按一定的季节往来,这些生生不息之机,变化无穷之道,宇宙万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现出来了。我家研究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好。什么叫气有多少,形有盛衰呢?鬼臾区说:阴气和阳气各有多少的不同,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所以叫作三阴三阳。形有盛衰,指天干所主的运气,各有太过、不及的区别。例如开始是太过的阳年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不及的阴年,不及的阴年过后,从之而来的是太过的阳年。只要明白了迎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随之而至的是属于什么气,对一年中运气的盛衰情况,就可以预先知道。凡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的,属于“天符”之年,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岁支的五行相同的,属于“岁直”之年,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及年支的五行均相合的,属于“三合”之年。
黄帝说:天气和地气互相感召是怎样的呢?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三阴三阳上承之。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上半年天气主之,春夏为天之阴阳,主生主长;下半年地气主之,秋冬为地之阴阳,主杀主藏。天气有阴阳,地气也有阴阳。因此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要想知道天地阴阳的变化情况,就要了解,五行应于天干而为五运,常动而不息,故五年之间,自东向西,每运转换一次;六气应于地支,为三阴三阳,其运行较迟,各守其位,故六年而环周一次。由于动和静互相感召,天气和地气互相加临,阴气和阳气互相交错,而运气的变化就发生了。
黄帝说:天气和地气,循环周旋,有没有定数呢?鬼臾区说:司天之气,以六为节,司地之气,以五为制。司天之气,六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备;司地之气,五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周。主运之气的火运,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宣化火令。六气和五运互相结合,七百二十气,谓之一纪,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气,共六十年而成为一周,在这六十年中,气和运的太过和不及,都可以出现了。
黄帝说:先生所谈论的,上则终尽天气,下则穷究地理,可以说是很详尽了。我想在听后把它保存下来,上以调治百姓的疾苦,下以保养自己的身体,并使百姓也都明白这些道理,上下和睦亲爱,德泽广泛流行,并能传之于子孙后世,使他们不必发生忧虑,并且没有终了的时候,可以再听你谈谈吗?鬼臾区说:气运结合的机理,很是切近而深切,它来的时候,可以看得见,它去的时候,是可以追溯的。遵从这些规律,就能繁荣昌盛,违背这些规律,就要损折夭亡;不遵守这些规律,而只按个人的意志去行事,必然要遇到天然的灾殃。现在请让我根据自然规律讲讲其中的至理要道。黄帝说:凡是善于谈论事理的起始,也必能领会其终结,善于谈论近的,也必然就知道远的。这样,气运的至数虽很深远,而其中的道理并不至被迷惑,这就是所谓明了的意思。请先生把这些道理进一步加以推演,使它更有条理,简明而又不贫乏,永远相传而不至于绝亡,容易掌握而不会忘记,使其能提纲挈领,至理扼要,我想听你详细地讲讲。鬼臾区说:你说的道理很明白,提的问题也很高明啊!好像鼓槌击在鼓上的应声,又像发出声音立即得到回响一样。臣听说过,凡是甲己年都是土运治理,乙庚年都是金运治理,丙辛年都是水运治理,丁壬年都是木运治理,戊癸年都是火运治理。
黄帝说:三阴三阳与六气是怎样相合的呢?鬼臾区说:子午年是少阴司天,丑未年是太阴司天,寅申年是少阳司天,卯酉年是阳明司天,辰戌年是太阳司天,巳亥年是厥阴司天。地支十二,始于子,终于亥,子是少阴司天,亥是厥阴司天,所以按这个顺序排列,少阴是起首,厥阴是终结。厥阴司天,风气主令;少阴司天,热气主令;太阴司天,湿气主令;少阳司天,相火主令;阳明司天,燥气主令;太阳司天,寒气主令。这就是三阴三阳的本元,所以叫做六元。黄帝说:你的论述很伟大,也很高明啊!我将把它刻在玉版上,藏在金匮里,题上名字,叫做《天元纪》。
篇3:《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天元纪大论(五)
对《黄帝内经》木火土金水火所涉六府之认识
一、对众注家“木火土金水火”处置之疑问:
对于《天元纪大论》中所涉“木、火、土、金、水、火”,众多注家,多以后“火”为衍而作删削。其处置稍嫌草率,难从。
二、诸经典关于“六府”之论:
1、《论语·论政九·大戴礼·四代》六府之论:
“子曰:心未之度,习未之狎,此以数逾而弃法也。夫规矩准绳钧衡,此昔日先王之所以为天下也。小以及大,近以知远。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其此邪!水、火、金、木、土、谷,此谓六府,废一不可,进二不可,民并用之。今日行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其此邪!昔夏商之未兴也,伯夷谓此二帝之眇。”
2、《左氏春秋.文公七年传》“六府”之论:
“《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
3、《尚书.大禹谟》六府之论: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三、分析与结论:
1、由上述权威论述可以发现:古圣先贤对“六府”之组成,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完全统一的认识,故臆衍妄删,万万不可;
2、“木、火、土、金、水、火”之两火,在《黄帝内经》全书多次出现,坤疑后之“火”字,或为“谷”字之误,后“火”当作“谷”;
3、以上“六府”之论,留下了五行或为六行之联想。果若如此,则《黄帝内经》全书诸多理论可得通解;
4、据此亦可知:《黄帝内经》之部份理论,始于《尚书》、《论语》、《左氏春秋》同期或之后,可为判断《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之重要证据之一。
SW05——《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5—Q0217‖→‖SW66—W0902‖迁移说明:
1、本节与《阴阳应象大论》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迁入部份,与《天元纪大论》SW66—W0104部份重简,既与《天元纪大论》SW66—W0104句相呼应,又为本论之总结。迁入此位,首尾呼应,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Q0217血气之男女:血气者,有血有肉之动物也;男女,非独指人类之男女,实借代自然界一切雄性和雌性之动物。全句即:动物之性别雄雌。
Q0217能始:
1、《内经校释》注:“能,为“胎”之借字,能始即胎始,本始之意。”
2、《素问悬解》卷一《阴阳应象大论》注:“万物之能始也(才能所始)。”
3、能,通古态(態)。能始,即形态之初始。
Q0217天地者……阴阳之征兆也:本句与《五运行大论》SW67—D0301、《天元纪大论》SW66—W0104重简,可参。
Q0217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与《阴阳离合论》SW06-Q0102“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语殊而义同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4:《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天元纪大论(四)
W0302肇基、化元:
1、王冰注:“肇,始也。基,本也。”
2、张介宾注:“肇,始也。基,立也。化元,造化之本原也。”
3、据《书.酒诰》:“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地”可知:肇,即创建。肇基,即创建基础。若考虑“肇基、化元”中动名、动名之词性,元当为名词,物之种类,即物元;化元,即化生物元。全句即创建基础、化生物元。
W0302资:
1、张介宾注:“资始者,万物借化元而始生。”
2、资,即资养意。
W0302布气、真灵:
1、黄元御注:“布气真灵,实众妙之门。”
2、张介宾注:“布者,布天元之气,无所不至也。气有真气,化几是也。物有灵明,良知是也。”
3、气者,元气也,真气也,空气也;真灵者,生物之精神、意识也。全句即布撒真气、意识。
W0302揔统坤元:
1、姚春鹏注:“天之气统摄着生化万物的大地。揔,总。统,统摄,统领。坤元,大地。”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作“总统乾元。”
3、张介宾注:“虽万物形气禀乎大地,然地亦无中之物,故《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又曰:‘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地’。然则坤之元,不外乎乾之元也,太曰总统坤元。’”
4、揔,音zong3,即总;坤,《说文》:“坤,地也。易之卦也。”元,泛指诸元物类。全句即:总统地上诸元物类。
W0302九星悬朗:
1、王冰注:“九星,谓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此盖从标而为始,遁甲式法,今犹用焉。”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黄元御注:“九星,蓬、芮、冲、辅、禽、心、任、柱、英。”
3、张介宾注:“九星者,天蓬一,天芮二,天冲三,天辅四,天禽五,天心六,天任七,天柱八,天英九也。见《补遗.本病论》及详《九宫星野图》,今奇门阴阳家皆用之。”
4、九星,从王冰、黄元御、张介宾之注,直译作“九颗恒星高悬明朗。”
W0302七曜周旋:
1、王冰注:“七曜,谓日、月、五星……周,谓周天之度。”
2、《内经注评》注:“曜,日、月、星,皆称曜。古称日、月与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为七曜。周旋,周而复始的旋转。”
3、曜,yao4,通耀。七曜,即七星木、火、土、金、水、日、月。译作:七颗行星周天环行。
W0302曰阴曰阳,曰柔曰刚:
1、王冰注:“阴阳天道也。柔刚地道也。天以阳生阴长,地以柔化刚成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此之谓也。’”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曰阴曰阳,天道也;曰刚曰柔,地道也。《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W0302幽显:
1、姚春鹏注:“昼夜的明暗有固定的规律。幽,暗。显,明。”
2、《类经》二十三卷第三注:“阳主昼,阴主夜,一日之幽显也;自晦而朔,自弦而望,一月之幽显也;春夏主阳而生长,秋冬主阴而收藏,一岁之幽显也。”
W0302弛张:
1、吴崑注:“往者为驰,来者为张。”
2、弛,据《说文》:“弛,弓解也”、《广雅》:“弛,缓也”、《刺要论》:“病热则筋弛。”取弛缓意;张,据《说文》:“张,施弓弦也”、《左传.成公十年》:“将食,张,如厕。”取紧张意。寒暑弛张,即寒则收缩暑则膨胀,此热胀冷缩自然之理也。
W0302品物咸章:
1、张介宾注:“《易》曰:‘云行施化,品物流行’。又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所以生生不息,化化无穷,而品物咸章矣。章,昭著也。’”
2、品,《说文》:“品,众庶也。”即众多;咸,即全、都;章,即彰,即昭然显形。品物咸章,即众多物类都昭然显形。
W0303臣斯十世:
1、王冰注:“传习斯文,至鬼臾区,十世于兹,不敢失坠。”
2、张介宾注:“言传习之久,凡十世兹者,此道之谓也。”
3、斯,此指《太始天元册》之天体起源学说。全句即:为臣世家研究天体起源十世。
W0401知迎知随:
1、张介宾注:“迎者,迎其至也。随者,随其去也。如时令有盛衰,则候至有迟速,至与不至,必先知之,是知迎也。气运有胜复,胜微者复微,胜甚者复甚,其微其甚,必先知之,是知随也。知迎知随,则岁气可期,而天和可自保也”、“此气运迭为消长也。始,先也。随,后也。以六十年之常而言,如甲往则乙来,甲为太宫,乙为少商,此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也。乙往则丙来,乙为少商,丙为太羽,此不足而往,有余从之也。岁候皆然,以盈虚之胜负言,如火炎者水必涸,水盛者火必灭,阴衰者阳凑之,阳衰者阴凑之,皆先往后随之义也。盖气运之消长,有盛必有衰,有胜必有复,往来相因,强弱相加,而变由作矣。”
2、《六元正纪大论》SW71-Q0301→Q0814所载甲子六十年中,其气太过、不及交替运行,迎随来往之气,鱼贯相接,一目了然,宜详参。
W0401气可与期:
1、气者,气候也;与者,给予、发出也;期者,信号也。气可与期,即气候可以给出信号。
2、鬼臾区此言无虚,堪为真理。当下广为流传之《万年历》,即可对将来每年之日数、节气、气候,包括闰年、闰月、日食、月食、二十四节气气象作出精准预报。可见,自然虽玄,但有规律可寻,此自然之道也。
W0501三阴三阳上奉之:
1、《内经注评》注:“六气有阴阳性质的不同,且有多少的区别,故用三阴三阳配合它。则厥阴配风,少阴配暑,少阳配火,太阴配湿,阳明配燥,太阳配寒。”
2、黄元御注:“寒、暑、燥、湿、风、火,天之六气,为三阴三阳之本,故三阴三阳上奉之,谓厥阴奉其风气,少阴奉其火气,太阴奉其湿气,少阳奉其暑气,阳明奉其燥气,太阳奉其寒气也。”
3、奉,《说文》:“奉,承也。”全句为:有三阴三阳之气在天上奉召。
D0501→W0502帝曰……下应之:
1、《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天之五气,热分暑火则为六,地之五行,火分君相亦为六,文异而理同也。”
2、“木、火、土、金、水、火”,看似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学说冲突,然此实乃《尚书》、《论语》、《左传》时代所载“六府”之共识也。火分君相,“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行乃两火并故也。《黄帝内经.素问》,真实记载素来学问之演变,合情合理,素问名之由也。
W0504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
1、《内经注评》云:“《类经》中删去此十六字,甚妥。因上句概括上文,此系重出,义又不全,恐系衍文。”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并无,已删此十六字。
3、《内经校释》校注:“《吴注素问》无,《素问释文》以为衍文。”
4、《内经校释》云:“此后原有‘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十六字,《吴注素问》、《类经》均删,《素问释义》、《内经评文》亦以为衍文,故从删。”
5、不从诸删,不从诸注衍文之说。其一、虽为重简,然宁重勿删;其二、本句特别强调“地亦有阴阳”,当有特别强调以正视听之深意。详见后附《对〈黄帝内经〉木火土金水火所涉六府之认识》。
W0504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1、王冰注:“阴阳之气,极则过亢,故各兼之。《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又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言气极则变也。故阳中兼阴,阴中兼阳。《易》之卦,离之虚,坎之实。此其义象也。”
2、本句归纳,说明了三点:
其一、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之对立统一体,即言阳必有阴,言阴必有阳;无阴即无阳,无阳即无阴,阴阳互为存在;
其二、天地万物之化变,及人身之疾病和病变,皆为旧的阴阳平衡被打破移动,而新的阴阳平衡所建立之结果。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其阴阳之气有相对多少,化变因此产生,平衡因此而移动;
其三、阴中还有阳,阳中还有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万物皆可无限分割。譬犹水可分出氢原子、氧原子,原子可分出质子、中子、电子;譬犹食盐晶体可分出钠之阳离子、氯之阴离子一样,皆合阴阳之道,大道归一,此之谓也。
W0505五岁而右迁:
1、姚春鹏注:“每五年五运自东向西转换一次。如甲子年为土运,至己已年又为土运,这就是五岁而右迁。”
2、在《六微旨大论》SW68—Q1901→Q1905有“六气终始”之详尽论述,即“初六”之气到“**”之气,四年完成一个循环,第五年重复前述循环。
3、右,古人书写时,从上至下,自右而左,故右即前方;右迁,即重复前述循环。
W0505六期:
1、姚春鹏注:“六年一周,所以说‘六期而环会。’”
2、《内经校释》注:“每六年环周一次,故曰‘六朞而环会’。”
D0601上下周纪:上,指天之六气;下,指地之五气。周,即循环。纪,规律。全句为天六气与地五气之循环规律。
W0601五六为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据《六节脏象论》SW09—Q0401“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可知:每年24气,三十年则为30年×24气/年=720气。
W0601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1、《内经注评》、《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姚春鹏注本均作“皆”,从之。
2、甲子六十年中,其不及、太过之年,就都有出现了。本书《六元正纪大论》SW71-D0301→Q0814部份,甲子六十年太过、不及,论述详尽,即为本解。
D0702上以治民,下以治身:
1、《内经注评》注:“大的方面,可以此理治国;小的方面,可以此理养身。”
2、王冰注:“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大圣之至教也。求民之瘼,恤民之隐,大圣之深仁也。”
3、本句与《师传》LS29—D0102“余愿闻而藏之……可得闻乎?”几乎完全重简,亦可说明黄帝为国为民,仁心之切!上者,官方也;下者,民间也。全句为:官方用于治国安民,民间用于治病养身。
D0702百姓:百姓者,百官也。详见《师传》LS29—D0102“百姓”之注。
W0701至数之机,迫迮以微:
1、《内经注评》注:“迫,即切,指无限接触;迮,ze2,通窄,狭窄。”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迫迮以微,切近而幽微也。”
3、本句SW66—W0701与《玉机真脏论》SW19—D1801重简。迫,即迫切、逼近;据《说文》:“迮,迫也。”可知:迫迮,即无限接近。至数,由五运六气组合而成的至真至要之数。排列组合之法在上古之时,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算术,故称至数。 全句为:五运六气组合之玄机,无限迫近微妙。
W0701昌:据《说文》:“昌,美言也。”可知:昌,即美誉。
W0701亡:据《说文》:“亡,逃也。”可知:亡,即逃亡。
W0701真要:
1、黄元御注:“真要,至真之要也。”
2、真,此即真谛;要,即简要。真要,既真且要,当指至数之真谛和要领。
D0801匮:
1、《内经校释》注:“此为贫乏的意思。”
2、匮,kui4,据《广雅》:“匮,乏也。”可知:匮,即缺乏。
W0801桴:fu2,鼓槌。
W0801响之应声:
1、《内经校释》译:“又象发出声音立即得到回响一样。”
2、响,回响、回声;声,喊声。响之应声,即如空谷之喊,回声回应喊声。
W0801五运与十天干对应关系图(如下图):
W0901阴阳六气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图(如上图):
W0901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1、《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六气以少阴为首,厥阴为终,标即首也(六十花甲,起于子午,终于己亥,故少阴为标,厥阴为终。)”
2、张介宾注:“标,首也。终,尽也。六十年阴阳之序,始于子午,故少阴谓标,尽于厥阴,故厥阴谓终。”
W0902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1、《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六气为三阴三阳之本,是谓六元,元即本也。”
2、风热湿火燥寒,亦即风暑湿火燥寒,此气之六元,乃三阴三阳六气之根本。
D1001匮:gui4,即柜。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5:《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天元纪大论(三)
SW66——《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6-W0402‖→‖SW68—Q1201‖(已迁至《六微旨大论》)
‖SW66-W0601(君火……以位)‖→‖SW68—Q0601‖(已迁至《六微旨大论》)
D0101御:
1、王冰注:“御,谓临御。”
2、据《说文》:“御,使驰也。”取驾御、统治意。
D0101化五气:
1、王冰注:“化,谓生化也。”
2、黄元御注:“化寒、暑、燥、湿、风之五气。”
3、化者,化解也。化五气,即化解五气风、暑、湿、燥、寒。
D0101喜、怒、思、忧、恐:
1、《九针论》LS78—Q0415“五并:精气,并肝则忧, 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可参;
2、《宣明五气》SW23—C0103“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可参;
3、《本神》LS08—Q0105→Q0117、《举痛论》SW39—D0601→Q0609对五志之论述,名称之论述均有差异,存疑待考;
4、《阴阳应象大论》SW05-D0109“喜、怒、悲、忧、恐”、SW05-Q0201→Q0216五志作“怒、喜、思、忧、恐”、《五运行大论》SW67-Q1301→Q1302五志作“怒、喜、思、忧、恐”。因《天元纪大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运行大论》三篇大论均作“怒、喜、思、忧、恐”,故当从之。此言人之五志,即怒关于肝,喜关于心,思关于脾,忧关于肺,恐关于肾。
D0101论言:五行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
1、姚春鹏注:“《论》,指《六节脏象论》。”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六节藏象论》语)。五运承袭,分治一年,其与天三阴三阳之候何以合之耶?”
3、帝言引自《六节脏象论》SW09—Q0402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故论言实指《六节脏象论》。
4、世间久传《天元纪大论》乃王冰据《阴阳大论》所私补,无据!而本句之引用,反倒证明:王冰据张公秘本所补之论,当为正补。
W0101鬼臾区:
1、王冰注:“其十世祖当神农之世,说《太史天元玉册》”。
2、鬼,音wei3,古姓氏;鬼臾区,黄帝之臣,对天体起源和演变有深入研究,在气运学传承及《太史天元册》研究方面,堪为泰斗。《黄帝内经》中,此篇乃记载鬼臾区论述之唯一一篇,其智慧闪烁,已然彰显。
W0101夫五运、阴阳者……神明之府也:
1、本句与《阴阳应象大论》SW05—D010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重简,唯“五运”有异。足见两论之间有引用关系。
2、相关注解见《阴阳应象大论》。
W0102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1、王冰注:“化,施化也;变,散易也。”
2、本句与《六微旨大论》SW68—Q2901云:“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语殊而义同。万物初生称为化,即生化;万物形极称为变,即衰变。
W0102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1、王冰注:“所谓化变圣神之道也。化,施化也;变,散易也。神,无期也;圣,无思也。气之施化,故曰生;气之散易,故曰极;无期禀候,故曰神;无思测量,故曰圣。由化与变,故万物无能逃五运阴阳,由圣与神,故众妙无能出幽玄之理。深乎其妙用,不可得而称之。”
2、张介宾注:“神之为用,变化不测,故曰无方。无方者,大而化之之称。《南华.天运篇》曰: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故谓之圣。此以人道言也。”
3、《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一语道出神之真谛:天神,即自然神;引出万物者,自然神之生化也。阴阳不测,言自然神造化无穷,玄妙莫测,人力不可测度,承认人类认知力之局限和无奈。神用,自然神之作用;无方,无法之方。神用无方,即神奇运用自然之方,指达到炉火纯青之上乘境界,故曰神用无方谓之圣。“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能察自然之同即自然规律者,堪为圣智,故谓圣人。
W0102玄生神:
1、《内经校释》校:“《内经评文》删此三字”。
2、《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人怀此道,则生智慧,天具此玄,则生神灵。”3、据《周易.观卦》:“《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周易.系辞上传》:“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之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可知:玄者,玄妙莫测也;神者,自然神也。玄生神,指玄妙莫测中,生出自然神。自然神,法力无边,人类当心存敬畏,顺势而为。
W0103神……而化生万物矣:
1、本句所言,在《阴阳应象大论》SW05-Q0201→Q0216、《五运行大论》SW67-Q1301→Q1320中,有全面深入之论述,故《天元纪大论》实为其总纲;
2、据上述《阴阳应象大论》、《五运行大论》之义,本节之“为”,在天宜解为“生出”,在地宜解为“形成”。
W0104金木:
1、姚春鹏注:“金木两句,万物生发于春,收成于秋,一生一成而成为万物的终始。金,代表秋。木,代表春”。
2、王冰注:“木主生发应春,春为生化之始。金主收敛应秋,秋为成实之终。”
3、与本句重简或关联之句有:‖SW67-D0301‖≈♂‖SW66—W0104‖≈‖SW05—W0217‖。
D0201五运:木火土金水五行,运行于东南中西北五方,即五运,即下文之“五运气行”。
D0201时:
1、王冰注:“时,四时也。”
2、张介宾注:“主四时之令也。”
3、时,当指春、夏、长夏、秋、冬之五行时。
W0201期日:
1、姚春鹏注:“即三百六十五日。”
2、《内经校释》作“朞日”并注:“朞,ji1,一年。”
3、《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注:“各主一年。”
W0301积:
1、《内经校释》、姚春鹏注本、《素问悬解》卷十《天元纪大论》均作“积”。
2、《内经校释》注:“积,久也。”
W0301《太始天元册》:
1、黄元御注:“《太始天元册》,上古之书。”
2、《内经校释》注:“古代占候之书,早已佚失。王冰注:‘《天元册》所以记天真元气运行之纪也。自神农之世,鬼臾区十世祖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羲之时,已镌诸玉版,命曰《册文》。太古灵文,故命曰《太始天元册》也。’《新校正》曰:详今世有《天元玉册》,或者以为此《太始天元册》文,非是。”
3、《黄帝内经》全书,六臣之中,自称有览考《太始天元册》者,唯鬼、岐二臣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6:《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天元纪大论(二)
D0701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
黄帝说:先生之论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谓详尽了!
D0702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我想学习并珍藏它们,官方用于治国安民,民间用于治病养身。让百官明确记载,官方与民间和谐亲近,仁德和恩泽撒向民间,子孙无忧无虑,传到千秋万代,无穷无尽。可以听听吗?
W0701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鬼臾区说:五运六气组合之玄机,无限迫近微妙。其气来可现气象,其气往可追踪迹。敬重这些者,得美誉;怠慢这些者,将逃亡。无视规律胡作非为,必得上天惩罚。谨奉自然神昭示,请让为臣谈谈至数之真谛和要领。
D0801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黄帝说:善于谈论起始者,必会谈论其结果;善于谈论当下者,必知事物之未来。这就是至数无限,而规律不乱,就是所谓的明智了。希望先生依次推演,令至数有条有理,简要而不缺乏,经久而不灭绝,易用难忘,形成总纲和法度。至数之要领,希望全都听闻。
W0801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鬼臾区说:太高明了!圣帝之问;太明确了!至数之道。如鼓声之回应鼓槌,如回声之回应喊声。为臣知道:五运甲、己之年,土运统治;乙、庚之年,金运统治;丙、辛之年,水运统治;丁、壬之年,木运统治;戊、癸之年,火运统治。
D0901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黄帝说:其与三阴三阳六气,怎么配合?
W0901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
鬼臾区说:子、午之年,天上出现少阴之气;丑、未之年,天上出现太阴之气;寅、申之年,天上出现少阳之气;卯、酉之年,天上出现阳明之气;辰、戌之年,天上出现太阳之气;巳、亥之年,天上出现厥阴之气;少阴,就是所谓标之气;厥阴,就是所谓终之气。
W0902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厥阴之气司天,风气主治;少阴之气司天,热气主治;太阴之气司天,湿气主治;少阳之气司天,相火主治;阳明之气司天,燥气主治;太阳之气司天,寒气主治。所谓本气,就是风热湿火燥寒六元。
‖SW05—Q0217‖→‖SW66—W0902‖SW05—Q0217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天和地,是万物之上下部位;阴和阳,是动物之性别雄雌;左和右,是阴阳之运行道路;水和火,是阴阳之典型征兆;阴与阳交合,是万物之形态初始。所以说:阴气居于内,是阳气之守卫;阳气居于外,是阴气之使者。
D1001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黄帝说:太耀眼了!至数之道;太明确了!先生之论。谨记载刻到玉版上,珍藏到金柜,署名为《天元纪》。
公众号:其人颂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天元纪大论】相关文章:
6.(狼)白话文
7.白话文翻译
9.黄帝内经简介
10.黄帝内经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