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黄帝内经素论》第:评热病论

《黄帝内经素论》第:评热病论

2023-05-05 08:53: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住尼绮米娜隔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黄帝内经素论》第:评热病论,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黄帝内经素论》第:评热病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帝内经素论》第:评热病论

篇1:《黄帝内经素论》第:评热病论(二)

SW33——《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33—D0801→D1201‖→‖SW61─Q0906‖(已迁至《水热穴论》)

‖SW33—D0601→Q0701‖→‖SW42─Q0205‖(已迁至《风论》)

D0000评:《商君书赏刑》:“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此评判之义也;《广雅》:“评,议也”、《广韵》:“评,评量。”本义:议论是非高下。评,即深入评论。

D0101辄:就。

Q0101阴阳交:“不能食”,则精无裨,精无禆,则胃气绝;胃阳气绝,则真脏脉现,此阳气之绝也。“病温者”,则脉躁疾,热胜则狂言失志,此“阴脉之极也。”阴阳相交,并而出现,其死无疑。《评热病论》后文SW33—Q0201→Q0206即为本解。

Q0201精:

1、《太素》卷第二十五《热病说》注:“精者,谷之精液,谓之汗也。”

2、天地之精气:天之精,真气也,氧气也;地之精,营气也,养气也;地下之精,卫气也,水气也。

Q0204精无裨也:

1、姚春鹏注本作“精无裨也。”并注:“补益。”

2、《内经注评》注:“无禆,言无可使为也。因为邪盛精衰则不能运化水谷,故不能食,不能食则精气的资源断绝。汗源缺乏,所以无可使为汗。”

3、《说文》:“裨,接益也。”即补充;精无裨,即精气无法补充。

Q0204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

1、王冰注:“如是者,若汗出疾速留著而不去,则其人寿命立至倾危也。”

2、《素问悬解》卷五《评热病论》注:“病势如此,而人尚存留着,其寿可立待而倾殒也。”

3、疾病久留者,人无食,则胃气绝,而真脏脉现;真脏脉现,则寿夭可期,危在旦夕。

Q0205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者,死:

1、《热论》王冰注:“谓上古《热论》。”

2、本句乃《热病》LS23—C1501“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引自《热论》之强信。

3、从“汗出而脉尚躁盛”句两次出现于《热病篇》LS23—C0304、C1501可知:该句必当迁入《热论》,详见《热论》之迁移说明。

Q0206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1、《素问悬解》卷五《评热病论》注:“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缘肾藏精,精舍志(《灵枢.本神》语。)精亡则志乱也。”

2、《太素》卷第二十五《热病说》注:“志者,记也,肾之神也。肾间动气,人之生命,动气衰矣,则志神去之,故死也。”

Q0206三死:《素问悬解》卷五《评热病论》注:“今见三死(脉躁疾一,狂言二,不能食三。),不见一生,虽汗出暂愈,亦必死也。”

D0301→Q0501帝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1、《素问悬解》置于卷六《逆调论》篇首,黄元御曰:“二段旧误在《评热病论》。”

2、本段乃《热病》之解论,当归属《评热病论》。《逆调论》之“逆”,即异常疾病,黄氏置于《逆调论》,与其主题不属,故不从。

Q0301风厥:

1、《内经校释》注:“风厥一证,在《内经》内凡三见,其义不同。《类经》十五卷第三十注:‘如本篇者,言太阳、少阴病也,其在《阴阳别论》者,云二阳一阴发病,名曰风厥,言胃与肝也……在《五变》篇者,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肉不坚,腠理疏也……俱当参辩其文。’张氏此说,可供参考。”

2、《太素》卷第二十五《热病说》注:“受热开了腠理为汗,非精气为汗,故身热不解名为风厥也。烦心满闷不解,名厥病也。有风有厥,名曰风厥也。”从之。

Q0401巨阳主气,故先受邪:

1、《全本黄帝内经》译:“太阳经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因此太阳经最先遭受风邪的侵犯。”

2、《素问悬解》卷六《逆调论》注:“巨阳为三阳之纲领,总统营卫,是为主气(《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

Q0501饮之、服汤:

1、张景岳注:“饮之服汤,即《脉度》篇所谓‘虚者饮药以补之’之意。”

2、《素问悬解》卷六《逆调论》注:“双治法,表里刺之,双泻太阳少阴之热,饮以凉营清热之汤,则火退烦消矣。”

3、《刺热篇》SW32-C01081“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即为本解。

SW61——《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61—D1001→Q1001‖→‖SW33—D0101‖迁移说明:

1、所论与原篇《水热穴论》主题不符,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五《评热病论》篇首云:“此段旧误在《水热穴论》。”从之;

3、迁入本论本位,导入热病之评论,与《评热病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2:《黄帝内经素论》第:评热病论(三)

SW31——《热论篇第三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31—Q0207‖→‖SW31─Q0703‖→‖SW33‖迁移说明:

1、本句与《热论》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五《热论》SW31-Q0703“三日……六日死。”句后,从之;

3、本句实言“两感于寒”之病态,迁入本位,作为帝问“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之伯答义理两通。

‖SW31—D0401→Q0802‖→‖SW33─D0101‖迁移说明:

1、本段虽论热病,然其为热病之深入评论,可迁出;

2、对于SW31-Q0802“凡病伤寒……勿止”,《新校正》曰:“按‘凡病伤寒’已下,全元起本在《奇病论》,王氏移于此。”

3、《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五《热病决》全篇,唯SW31-Q0802句置于卷第三十《温暑病》;

4、《素问悬解》置于卷五《评热病论》,并云:“二段旧误在《热论》中。” 从之;

5、本段迁至《评热病论》篇首,作为《热论》之深入评论,其后部所言“病温”,恰为《评热病论》黄帝首问“有病温者”之导入,如此则义理双通,《评热病论》犹为完整。

D0401遗:

1、《内经校释》注:“此指伤寒热病虽愈后,由于邪未尽去,胃气未尽复,而病有所遗留。《太素》卷二十五热病决注:‘遗,余也。’大气虽去犹有残热热在脏腑之内外,因多食,以谷气,热与故热相薄,重发热病,名曰余热病也。”

2、遗,遗留,实指后遗之余热,即后遗症。

Q0501从:《太素》卷第二十五《热病决》作“顺”,义同。

Q0702谵言:

1、王冰注:“谵言,谓妄谬而不次也。”

2、谵,zhan1,谵言,指病中语无伦次。

Q0703六日死:《太素》卷第二十五《热病》注:“三阴三阳俱病,气分更经三日皆极,故六日死也。”

Q0802温:《内经校释》注:“在此指温热病而言。”

SW40——《腹中论篇第四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40—D1601→Q1601‖→‖SW33—D0301‖迁移说明:

1、所论显见为热病相关,与《腹中论》主题不属,窜简,当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五《评热病论》,并云:“此段旧误在《腹中论》。”从之;

3、《甲乙》置于卷七《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且接于《评热病论》SW33—D0301句前,皇甫谧处置甚是,从之;

4、本句作为热病相关解论,迁入本位,与《评热病论》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1601【月真】:chen1,撑。

Q1601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

1、《素问集注》注:“是以人迎之脉一盛。盛在少阳之气;二盛,盛在太阳之气;三盛,盛在阳明之气。三阳俱盛,当主病热头痛。”

2、《素问直解》注:“人迎动脉,主三阳之六腑,故人迎一盛,热在少阳之胆与三焦;人迎二盛,热在太阳之膀胱小肠;人迎三盛,热在阳明之胃与大肠。”

3、此乃岐伯简约之论,而《六节脏象论》SW09-Q1307→Q1309及《禁服》LS48-D0701→D0705,即为本解。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3:黄帝内经第评热病论

黄帝内经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

【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①,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②,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③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④,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⑤。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⑥,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⑦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住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⑧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山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小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⑨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注释】

①脉躁疾:指脉象躁动急速。

②阴阳交:阳,指阳热邪气;阴,指阴精正气。

③俾:补助、补充的意思。

④三死:指汗出复热而不能食、脉躁盛、狂言三症。

⑤风厥:指太阳受风,精亏不足,少阴虚火上逆而发热汗出,烦闷不除的病症。

⑥上从之:指少阴虚热随太阳之气上逆。

⑦劳风:指因劳成虚,因虚受风引起的以恶风阵寒,颈项僵硬,咳嗽吐浓痰的一种病症。

⑧巨阳引:指在太阳经上取穴,进行针刺以引动经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⑨肾风:风热伤肾,肾不能主水,水邪泛滥而出现水肿的一种病症。

⑩庞然:肿起的样子。

正偃:偃,仰面倒下。正偃,即仰卧。

胞脉:胞,子宫。胞脉,即子宫的络脉。

【译文】

黄帝问道:得温病的人,出汗以后身体即发热,脉躁动,病情也不因汗出而稍减,并且言语狂乱,不食东西,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答道:病名叫阴阳交,是一种死症。黄帝道:希望能听到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人之所以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现在邪气在骨肉之间交争而出汗,这是由于邪气退而精气胜的原因,精气胜就应该能吃东西,而不再发热;发热是邪气引起的,汗是精气的反映。现在出汗而又发热,说明邪气已经胜于正气了。不吃东西,是精气缺乏,而精气缺乏,会使热邪更盛。汗出而热留不退,病人的寿命就危在旦夕了。而且《热论》说过:汗出而脉尚躁动旺盛的,则死。现在脉象与出汗不相应,这是精气不能胜于病邪,死的征象是显著的。至于言语狂乱,是神志失常的缘故,而神志失常的也会死亡。现在死征有了三种,而不见一点生机,那么即使有好转的现象,也是必定要死的。

黄帝道:有人身体发热,汗出烦闷,就是说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又是什么病?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是由风邪引起的;汗出而烦闷难解的,是由于气机上逆,这个病名叫做风厥。

黄帝道:希望知晓其中的'道理。岐伯说:太阳经主宰诸阳之气,是身之表,所以容易先受病邪,而少阴和太阳互为表里,如果少阴受太阳发热的影响,从而随之上逆,便成为厥。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刺太阳和少阴两经的穴,同时内服汤药。

黄帝道:劳风这种病是如何的?岐伯说:劳风发病是在肺下,它的症状是头项僵直,目视不明,吐黏痰,恶风易发寒颤。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首先要节制动作,注意休息;其次是依靠服药引太阳经的阳气,以解郁闭之邪。通过这样的治疗,青壮年三日可以愈,中年人精气稍衰的,五日可愈,老年或精气不足的,七日可愈。这种病人,会咳出青黄的痰,样子像稠脓,大小像弹丸。这种稠痰应当从口中或鼻中排除才好,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肺,伤了肺就会死亡。

黄帝道: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足背浮肿、目下壅起像卧蚕一般,言语也感到不便,像这样的病人,可以针刺吗?岐伯说:肾已重虚,不应当用刺法,如已用了刺法,五天后病气必然会来的。黄帝道:病气来了会怎样?岐伯说:如病气来了,一定会感到气短,时时发热,从胸背上至头部,汗出、手热、多渴、小便色黄、眼睑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若病在妇女,月经就会停止,胸闷,不能吃东西,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得非常厉害,这病叫做风水。在《刺法》篇里有详细的论述。

黄帝道:希望你说说这其中的缘由。岐伯说:邪气的聚集,因为正气的不足。肾阴不足时,阳邪就乘虚聚合在一起,所以短气,时时发热、汗出、小便色黄,这是因为有了内热,不能仰卧,是胃中不和。仰卧就咳嗽加重,是水气向上迫肺。凡是有水气的病人,微肿的预兆可在目下看出。

黄帝说:为什么?岐伯说:水属于阴,目下也属阴,腹部为至阴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目下必然出现微肿。心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能仰卧。仰卧就会咳出清水。凡是水气病人,都不能仰卧,因为卧后会感到惊恐不安,而惊恐就会使咳嗽加重。腹中鸣响,是由于胃水随经下泄。水气迫脾就会烦闷而不想吃东西。食物不能下咽,是胃中有阻隔。身体沉重,难以行动,是胃的经脉下行于足的缘故。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于胞中,现在水气上道迫肺,心气不能下通,所以月经就不来了。

黄帝说:很好!

篇4:黄帝内经白话文:评热病论

黄帝内经白话文:评热病论

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怎麽治疗呢?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怎样治疗呢?

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逝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麽病?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陰陽交,陰陽交是死症。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在发热。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岐伯说: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岐伯说:太陽为诸陽主气,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陽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少陰与太陽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陰手太陽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并刺太陽、少陰表里两经,即刺太陽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陰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肾经宠盛的青年人,太陽之气能引肾经外布,则水能济火,经适当治疗,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黄帝说:有患肾风的人,面部浮肿,目下壅起,妨害言语,这种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吗?岐伯说:虚证不能用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少气,时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肾脏属陰,风邪属陽。肾陰不足,风陽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黄帝说:为什麽?岐伯说:水是属陰的,目下也是属陰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陰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黄帝说:好。

附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陽主气,故先受邪,少陰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浮然壅,害于言,可刺否?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陰虚者陽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若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也,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篇5:黄帝内经·素问之评热病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之评热病论篇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呜、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呜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篇6:《内经》评热病论

《内经》评热病论

《内经》成书距现在虽然已有多年,但人类个体自身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然(疒龙)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欬,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逝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麽病?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在发热。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说: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

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

岐伯说: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阴手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

黄帝说:怎麽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时应并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肾经宠盛的青年人,太阳之气能引肾经外布,则水能济火,经适当治疗,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黄帝说:有患肾风的人,面部浮肿,目下壅起,妨害言语,这种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吗?

岐伯说:虚证不能用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

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

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少气,时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肾脏属阴,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

黄帝说:为什麽?

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

黄帝说:好。

篇7:《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味论(九)

D6501气调而得:

1、姚春鹏译:“有六气调和而得病的。”

2、《内经校释》译:“调气而病得痊愈的。”

3、《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其有气调而得者,则全是六气之外淫,亦用逆治从治之法,疏通其气,令之调和也。”

4、据Q6001“调其气使其平也”可知:气调而得,得即使其平,得愈也。

D6601病之中外:

1、姚春鹏译:“病有内外相互影响的。”

2、《内经校释》译:“内因之病与外因之病。”

3、张志聪注:“夫病之有因于外邪者,有因于内伤者,有感于外邪而兼之有内病者,有内有病机而又重感于外邪者。岁运七篇,统论外因之邪病,此章复论内因之病机,然又有外内之兼病者,故帝复有此问焉。”

4、疾病有内病和外病。

Q6601中外不相及:黄元御注:“病中外不相及者,以其在外而不由内来,在内而不由外来,故但治主病,不复兼治别处也。”

D6801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

1、出处见《五常政大论》SW70—Q1511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故此“论言”,当指《五常政大论》所言。

2、本句在《至真要大论》SW74—D3901,亦被帝所引用。

D6801绳墨:木匠所用工具,即墨线、墨盒,作为木作准绳,以弹出直线,此喻准则。

Q6801取之阴:《内经校释》译:“应该滋阴。”

Q6801求其属:

1、黄元御注:“求其属者,审属何病,则用何药以治之也。”

2、寻求从关联方向治疗。关联方向如:相生关系、相胜关系、表里关系、因果关系等。

Q6901王气:

1、《内经校释》引王冰注:“物体有寒热,气性有阴阳,触王之气,则强其用也……补王太甚,则脏之寒热气自多矣。”

2、《内经注评》注:“王,读去声,即旺气。王气就是亢盛之气。”

3、王气,即霸王病气,即鼎盛病气。治王气所示现象,类似现代医学暝眩反应、好转反应。

Q7001夫五味入胃……咸先入肾:本句与《五味》LS56-B0102句义同。

Q7001气增而久:

1、《素问悬解》注:“凡物之五味以化生五气,味久则增气。气增则阴阳有偏胜偏绝之患矣。盖甚言其气味之不可偏用者也。”

2、《五常政大论》SW70-Q1702“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即为本解。气增而久,言正气强化却长期偏食。

Q7101应臣:

1、黄元御注:“应臣,谓与臣药相应者。”

2、《素问直解》注:“主病之药,多其分两,谓之君;佐君之药,少其分两,谓之臣;应臣之药,分两更少,谓之使。”

Q7101上下三品:

1、《素问直解》高士宗注:“非神农所取上、中、下三品之谓也……神农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上品无毒,主养命延年,益气轻身;中品呈有毒或无毒,主流通经脉,袪邪治病;下品有毒或大毒,主破坚积,除痼疾。三者之中,气味善恶,补泻虽殊,理复通贯,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2、《素问集注》张隐庵按:“《神农本草》计三百六十种,以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益气延年轻身神仙者本上品。以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有毒,无毒,斟酌其定,欲治病补虚赢者,主中品。以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除痼疾者,本下品。本经所用气味,或用补以和调其血气,或用泻以平治其淫邪,是以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非神农上下三品之谓也。二帝各有其妙用焉。”

3、张、高之注,令坤持虚而受,感激油然而生。

Q7201明善恶之殊贯:

1、王冰注:“此明药善恶不同性用也。”

2、《素问集注》张志聪注:“谓药有有毒无毒之分。”

3、明者,明确也;善恶者,优劣也;殊者,异也。贯,《说文》:“贯,钱贝之贯也。”明善恶之殊贯,即明确药品优劣之不同价钱。

D7301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1、《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已删本句。

2、本问句与D6601之问句,看似完全一样,实记载了圣帝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求知之态,真情实境,不宜删却。

Q7301调气之方:姚春鹏注:“调治病气的方法。”

Q7302衰之以属:

1、黄元御云:“衰之以属,衰之以其属也。”

2、削弱关联疾病。

Q7302攸:《尔雅》:“攸,所也。”即与……相关。

SW0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03—Q0107→Q0108‖→‖SW70—D1901‖→‖LS63‖迁移说明:

1、所论与原篇《生气通天论》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显见漏简,宜迁出。

2、《素问悬解》置于卷二《脏气法时论》尾部,黄元御云:“此段旧误在《生气通天论》。”从其迁出,不从其迁入;

3、所论五味太过对五脏之影响,迁入本位作为帝对《五味论》之归纳和总结,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尤其是“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之重简,正是对《至真要大论》SW74—Q7302“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之强调和肯定。

Q0107阴:《内经校释》注:“指阴精。”

Q0107阴之五宫:

1、《素问直解》注:“五脏为阴,五味各走其道,太过则病,故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2、《素问集注》注:“五宫,五脏神之所舍也。”

3、据《说文》:“宫,室也”、《释文》:“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又据《六元正纪大论》SW71-Q3702“厥阴所至为风府,为舋、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可知:五宫、六府,其义类也。五宫者,五脏之所居也。脏藏其精,亦藏其神。五脏,藏精神之室,故名五宫。

Q0107津:《类经》十三卷第五注:“津,溢也。”

Q0107大骨气劳:

1、《素问直解》注:“咸者,肾之味,肾主骨,过咸则大骨气劳。大骨,腰高之骨,肾之府也。气劳,骨气强盛,能任其劳也。”

2、腰骨肾气劳损。

Q0107甘、苦:

1、《太素》以“甘”作“苦”、以“苦”作“甘”,录以奉考。

2、《素问直解》作“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满,胃气乃厚。”

3、不明经文逻辑,其意不得,且依原文直译,存疑待考。

Q0107筋、脉:《素问直解》注:“筋者,肝所主,脉者,心所主也。筋脉阻弛,则阴精不濡于筋,神气不充于脉,故精神乃殃。”

Q0107沮:《内经注评》注:“沮,坏也。”

Q0107央:姚春鹏注:“央,通‘殃’,受伤。”

Q0108腠理:《内经校释》注:“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交接处,通常多指后者而言,此乃渗泄汗液,流通气血和病邪出入的门户,有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8:《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味论(八)

SW71——《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71—D4801→Q4901‖→‖SW70—Q1703‖→‖LS63‖迁移说明:

1、所论与《六元正纪大论》主题不符,前后文意不属,漏简,当迁出;

2、《类经》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独立成篇;

3、《素问悬解》置于卷十一《五常政大论》,即SW70—Q1703“无失正,绝人长命”句后,黄元御云:“此段旧误在《六元正纪大论》。”从其迁出及与前文关联之处置。

4、所论为药物毒性之延伸,迁入本位,与《五味论》主题相符,义理相贯。

D4801重身:妇人身怀有孕,身中有身,故曰重身。

Q4801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1、王冰注:“上无殒,言母必全。亦无殒,言子亦不死矣。”

2、《素问直解》《六元正纪大论》作“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并注:“有故,内有积聚也。”

3、《素问悬解》卷十一《五常政大论》作“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并注:“妇人重身(怀子也),病宜毒药,毒之恐其胎殒,若有病则病受之,不至殒伤,有故而胎不殒(故即病也),则用药而胎亦不殒也。”

4、殒,yun3,通陨,指流产。全句为:曾经用过没有损伤,怀孕用药也不流产。

SW74——《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74—D4301→Q4306‖→‖LS63—Y0501‖迁移说明:

1、迁出部分,与《至真要大论》前后文意虽有关联,但作为五味方制之原则,仍宜迁出。

2、《类经》置于论治类十二卷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独立成篇;

3、迁入后,论述五味方制之大小,且与SW74随迁之君臣方制等集中论述五味,义理相贯。

‖SW74—D6001→D7401‖→‖LS63—Y0501‖迁移说明:

1、所论为五味之用,亦可随迁;

2、《类经》将SW74—D6001→Q65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四《气味方制,治法逆顺》、将SW74—D6601→Q66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将SW74—D6801→Q70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将SW74—D7101→Q72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即分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四至七诸篇,归属治法类,从之;

3、所论有毒无毒、方制配伍原则,使《五味论》尤其丰富、完整,故此迁充分必要。

D4301气:

1、《素问直解》注:“两阳合明,阳之多也;两阴交尽,阴之少也。阴阳之三,仍属气之多少,故举气之多少,而探病之盛衰。”

2、据《至真要大论》SW74—D4001→Q4001“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可知:此气为三阴三阳六气。

D4301约:

1、黄元御注:“约即制也。”

2、方制。

Q4301证:

1、《素问集注》作“证”;

2、《素问直解》作“症”。

Q4304簸之:

1、《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内经校释》均无“簸”字。《内经注评》、《全本黄帝内经》无“簸”,其“乏”作“之”。

2、《新校正》校:“之,疑乏者。”《素问悬解》卷十一《至真要大论》“之”作“乏”。

3、从原作“簸之”,圣意明确,不必改经。《说文》:“簸,扬米去糠也。”簸,即用簸箕扬出混和物中粗细、轻重、大小不同物体之分离法,湘楚民间常用之。簸之,即减弱、扬去、减少,此言中途药力减少。

Q4304食而过之:

1、高士宗注:“食而过之者,以食之先后,使药之过于上下也。如病在上而远于中,则先食后药,使过之于上;病在下而远于中,则先药后食,使过于下。此服药先后之法,无过其制度也。服药先后,以病之上下远近为法,则制方用药,正气自平。”

2、过之,加量。食而过之,即食用需要加量。

Q4306反佐:

1、《素问直解》注:“反佐以取者,以寒治寒,以热治热,以温治温,以凉治凉,所谓寒热温凉,反顺其病而取治之也。”

2、《素问悬解》卷十一《至真要大论》注:“反佐以取之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恐病药捍格,不得下达,故用反佐之法。”

Q4306从:从者,从治也,顺治也。所谓从治,即治寒病用热方,治热病用寒方,治温病用凉方,治凉病用温方,反其属性而治之,阴阳平衡之道也。

Q6202逸者行之:

1、《内经校释》引《内经知要》卷下治则注:“逸,即安逸也……过于逸则气脉凝滞,故须行之。”

2、逸者行之,即安逸者要用步行法。

Q6202摩之、浴之:《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摩谓按摩,浴谓洗浴。”

Q6202劫之:

1、《内经校释》注:“用迅猛之药劫夺之。”

2、黄元御注:“劫之,劫夺之也。”

Q6202开之、发之:《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开之,泻其表也。发之,发其汗也。”

Q6301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1、黄元御注:“逆者,逆其病气,却是正治,从者,从其病气,实是反治。”

2、逆者,所用药物之属性与病气属性相反;从者,所用药物之属性与病气属性相近。所谓逆从,皆言用药;逆病之属性而用药为正治法,顺病之属性而用药为反治法,所谓正治反治,皆言治法。详见Q6401岐伯解论。

Q6401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内经校释》注:“中满而虚者,通之则虚尤盛,当补其虚则满自愈,为塞因塞用之义。内实而下利者,涩之则实更甚,当通其实,则利自止,为通因通用之义。”

2、《素问直解》、《素问集注》、《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均作“塞因塞用,通因通用。”黄元御注:“塞不受通,则塞因塞用,通不受塞,则通因通用。”

3、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即病因为塞用开塞药,病因为通用闭合药。

Q6401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1、《内经校释》译:“开始时药性与病情虽有些相同,但最终就不同了。”

2、黄元御注:“其始则同,同则病无不受也。”

3、两个“则”字,其意难解,不译待考。

Q6401可使气和:

1、《内经校释》译:“使气机调和。”

2、《素问悬解》卷十二《至真要大论》注:“可使正平和。”

3、从下文可知,此为阴阳六气。可使气和,即可使六气调和。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9:《黄帝内经素论》第:五味论(七)

SW22──《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22—Q0217→Q0224‖≈→‖LS56—B0308‖→‖LS63‖迁移说明:

1、迁出部分所论五味,与原篇《脏气法时论》主题无关,显见漏简,当迁出;

2、《太素》置于卷第二《调食》,且接于《灵枢.五味》LS56-B0308之后,《灵枢.五味论》LS63-D0101之前,杨上善对三部关系之判断,甚是,从之;

3、迁入所论,与《五味论》主题相符,而重简多出,更为迁入信号。另外,对照岐伯《金匮真言论》所言五谷(麦、黍、稷、稻、豆)、五畜(鸡、羊、牛、马、彘)与本文所言五谷(稻、麻、豆、麦、黍)、五畜(牛、犬、猪、羊、鸡),显见本文所论五谷五畜与《五味》伯高所论五谷五畜相同,更证本节经文,并非岐伯所论,必为伯高之言,确证此迁充分必要。

‖SW22─Q0224‖→‖SW22—Q0222‖→‖LS63‖迁移说明:

1、显见乱简,作篇内迁,以使论述集中,文意通畅。

2、内迁之后,原文上句Q0223恰为阶段性结语。

Q0217粳:jing1,不黏的稻米。

Q0219薤:xie4,野蒜,蕌(jiao4)子头。

Q0220豕:shi3,猪。

Q0220藿:huo4,豆叶或藿香草。

Q0221黍:黏黄米。

Q0222苦坚、咸耎:

1、《内经校释》译:“苦味能坚阴,咸味能软坚。”

2、姚春鹏译:“苦能坚燥,咸能软坚。”

3、据《说文》:“坚,刚也”、《广雅》:“坚,坚土也”可知:坚即坚固;据《玉篇》:“耎,柔也”、《广韵》:“耎,弱也。”可知:耎,同软,即柔弱、软化。

Q0223毒药:

1、《内经校释》注:“泛指有毒的药物。”

2、据《异法方宜论》SW12-Q0102“西方者,金玉之域……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可知:毒药,通指中国或世界西方之有毒矿物药或草药,其毒性大小各异。

SW70——《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70—D1401→D1901‖→‖SW74—D7401‖→‖LS63‖迁移说明:

1、所论均为四时气与五味之从补、逆治、调理关系,与《五常政大论》主题不符,文意不属,漏简,宜迁出;

2、《素问悬解》将SW70—D1401→Q1506仍置于卷十一《五常政大论》SW70—D1201“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句前,将SW70—D1507→D1901仍置于卷十一《五常政大论》篇尾,录以奉考;

3、《类经》将SW70—D1401→Q1512置于运气类二十五卷十四《天气地气,制有所从》后部,与SW70—D1001→Q1106合而成篇;将SW70—D1801→D1901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独立成篇;将SW70—D1701→D1703置于论治类十二卷十一。

4、迁入部分,主论四时气之作用,六毒产生原因,毒药运用常制,与《五味论》主题相符,与方制之论前后呼应,构筑了《五味论》之完整体系,故此迁充分必要。

D1401气:

1、黄元御注:“万物枯荣,皆由于气。”

2、据本句文意,气,此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气:春之气始而有生化;夏之气散而有成形;秋之气布而有繁茂;冬之气终而有形变。

Q1401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1、《内经校释》译:“万物非天气而不能生,非地气而不能长。”

2、《素问直解》注:“此非天气之不生,实地气有以制之而不长也。”

3、并非天气不生,土地不长。此“地”,与前文“地气”独指在泉六气不同。

Q1501在泉:

1、《类经》注:“天者,天之气也,司天是也;地者,地气,在泉是也。”

2、民间素有“太阳落水”、“太阳下山”之谓,均为在泉之意。六气运行到水平线、地平线之下,即为在泉。六气为气,司天、在泉为位。

Q1501毒:

1、王冰注:“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

2、此毒,言寒气、热气、燥气、湿气、风气、火气六邪在泉之毒。

Q1501其味辛:

1、《素问直解》注:“毒,犹独也。阴阳不和,偏胜则毒也。火胜其金,不但寒毒不生,其味辛者,亦不生也。”

2、《素问集注》注:“少阳在泉,其味辛,是味从地制,所谓地制形也。”

3、据后文Q1507“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之结语可知:其味辛,当指从补辛味。少阳在泉,热气胜金,因地气相制而致金气不足,故当顺势而补辛味,即为从补。后文同理。

Q1502其气湿:

1、《新校正》云:“详在泉六,唯阳明与太阴在泉之气,云‘其气湿’、‘其气热’,盖以湿燥未见寒湿之气,故再云其气也。”

2、《素问悬解》卷十一《五常政大论》并无三字,已删。

3、《素问直解》注:“又曰其气湿者,申明其味之酸,一如其气之湿,犹之湿毒不生也。”

4、阳明在泉,其金气在泉,而制木气,故宜从补酸味;阳明在泉,又燥气在泉,而制湿气,故复云从补湿气。

Q1503黅:姚春鹏注:“jin1,黄色。”

Q1503秬:姚春鹏注:“ju4,黑黍。”此即黑色之代词。

Q1504其气专,其味正:

1、《素问悬解》卷十一《五常政大论》置于“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句前,并注:“六气惟太阴湿土在泉,则为得位(以土归土故也),其气最专,其吐最正(土主五味,其味为甘,甘得五味之中。土主化,化生五味,自得为甘,化淳则水不侮土,咸得其守,气专则金有所生,与辛化俱治。)”

2、王冰注:“厥阴、少阴在泉之岁,皆气化专一,其味纯正。然余岁悉上下有胜克之气,故皆有间气间味矣。”

Q1506其气热:与前文“其气湿”之注同理。

Q1506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治:

1、姚春鹏译:“太阴在泉,而其气化淳厚,土能制水,所以咸味得以内守,土居土味,而能生金,其气专精,所以辛味也得以生化,能与湿土同治。”

2、吴崑注:“五行之用,土主化,水味咸,水制于土者也。故土化淳和则咸者守位,无有越过。气专者,运与在泉同是太阴湿土,已丑已未二岁是也。土盛则生金,故与辛化而俱治。”

3、太阴湿土在泉,既从土化,又多湿气。全句即土化淳厚就使咸味得守,湿气抟积就用辛味燥化,而两者都能治理。

Q1510气反者:

1、《类经》二十五卷第十四注:“本在此而标在彼也。”

2、张志聪注:“气反者,谓上下外内之病气相反也。”

3、气,从后文看,实言上中下三部病气。气反者,即上、中、下三部病气相反也。

Q1511清:从前后文意看,当作“凊”。凊者,凉也,燥金之气凉也。

Q1512消:消除。《说文》:“消,尽也。”

Q1512削:削弱。

Q1601行水:

1、《内经校释》译:“长流水汤。”

2、《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均注:“行水渍之,以取其汗。”

3、行水,相胜之五行水。

Q1702十去其六:

1、黄元御注:“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而止。”

2、十去其六,即十分病去其六分,后文同理。

Q1703夭:《素问直解》、《素问集注》均作“夭”,从之。

D1801气从不康:

1、据《尔雅》:“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谧法》:“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令民安乐曰康。”取安康意;

3、气从,即下文“血气以从”,血气已经正常;不康,不安康。气从不康,即血气正常却不安康。

D1801瘠:《百度百科》:“瘦弱。”

Q1802彰:明显。此指“病去而瘠”之形,因形体充实而明显,故译“强壮”。

Q1803大要:

1、王冰注:“上古经法也。”

2、黄元御注:“《大要》,古书。”

公众号:其人颂经

【《黄帝内经素论》第:评热病论】相关文章:

1.《黄帝内经素论》第:疟论

2.《黄帝内经素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

3.《黄帝内经》所论之眩晕

4.黄帝内经白话文:天元纪大论

5.黄帝内经白话文:离合真邪论

6.数学论

7.论文学

8.论道德

9.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论广告创意

下载word文档
《《黄帝内经素论》第:评热病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