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悠悠稻草香散文
“领SHO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乡间悠悠稻草香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乡间悠悠稻草香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乡间悠悠稻草香散文
乡间悠悠稻草香散文
在我们乡下的乡间,那秋收秋割前的田坝里,像铺了一地金一地银多彩、耀眼、闪亮、夺目,殷实、诱人。秋收秋割的季节到了,人们把田里的稻谷割下收净后,紧接着把稻草有序地捆将起来,一把一把的、齐刷刷的摊晒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抽空回一趟乡下老家。走在熟悉的乡野上,我看到摊晒在秋野上干松松的稻草,闻到了稻草散发出那特有固有的香味。这稻草,这香味,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和乡亲们与稻草息息相依那些日子。
在我的记忆里,记得乡亲们这样说过:人没有饭吃不行,他们过日子没有稻草也不行。这话不假。在我的印象中,稻草它既是一种农产品副品,也是一种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发生在乡亲们身边的许多事和我许多的童年乐趣也和稻草有关。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稻草不仅仅作为生活用品陪伴乡亲们陪伴我,更因稻草演绎滋生的暖暖乡情亲情温暖我而让我回到经历过体味过的那些日日夜夜。
在那晴朗朗的金秋时节里,在乡亲们的眼里心里收稻谷和收稻草一样紧迫,稻草和稻谷一样重要,收稻谷和收稻草一样要抢好天色,收了到稻谷之后,但愿老天一直晴下去,在乡亲们收稻草不亚于收稻谷的忙碌中,男人挑草,女人背草,日头不落坡不归家,他们或在寨子旁或在田边地头选好一蔸笔直的大树,把晒干晒透的稻草堆积起来,再以树为中心堆起圆柱型的稻草垛来,有的则把稻草垛堆在树的半腰上,远远的R去,好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更像一朵朵刚长出土的大蘑菇。
就是寨边或田边地头堆起的稻草垛成了乡野上独特别致的风景。那蘑菇型伞形的`稻草垛便成了人们遮阳躲雨的好地方。秋后入冬的夜晚,寒风呼呼的刮着,这稻草垛就成了我们乡下一对对青年男女约会幽会的好去处,他们披着月色,踏着星光,来到稻草垛下闻着稻草的香味紧紧地依偎着,说着悄悄话,这稻草垛就是他们谈情说爱的见证人,就在这稻草垛下成双成对的男男女女从初恋到热恋到成熟美满的婚姻。我乡下的隔房大哥大嫂就是在稻草垛下幽会结成的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就是更多青年男女在稻草垛下幽会结成恩爱夫妻其中的一对。我好羡慕他们。
在我印象中,牛是我们乡下乡亲们的宝,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牛。当然,喂牛就少不了稻草。在我记忆里,那时乡下入冬后天气远远不如现在的冬天变暖了。一入冬大雪就一场接着一场的下,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乡亲们能保住牛在冬天里不掉膘开年好耕春最好的饲料就是喂稻草。大雪封山的日子,乡亲们就用稻草给牛喂上,有时就在稻草洒上点盐水,有时用铡刀把稻草铡细铡短,放在铁锅里掺上水和拌着包谷粉或米糠煮一煮,让牛一吃,肚子滚圆滚圆的。我记得,每到十冬腊月的半夜时分,父亲总会抱上一捆稻草给牛添上,听着牛不紧不慢的嚼草声,悠悠的,像一支动听的催眠曲。
在我记忆中,乡下的乡亲们男男女女最爱穿用稻草编成的草鞋。他们说:上山下山,涉水过河,穿草鞋方便实用,巴脚。更主要的是乡亲们人人都爱编会编草鞋。他们把编草鞋称为“打草鞋”。打草鞋的之前,他们把精选出来稻草用棒槌捶得软绵绵的,再搓成一根根草鞋索,然后精心编起草鞋来,他们编草鞋一来自己用,二来多编上剩余的拿到虚场上去卖,换回油盐火柴的花销零用钱。那时乡下的虚场上有那么一处卖草鞋买草鞋的地方。卖草鞋的把草鞋让买草鞋的比试着挑选着。边买边卖边摆起草鞋的古话来,至于草鞋是谁发明的,又是怎么传承下来的没人知道。草鞋对如今的青少年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他们没看到过草鞋是怎么打出来的,当然就更体会不到穿草鞋的感觉了。我小的时候,也曾穿过几次草鞋,下雨天或在有水的路上行走,一点也不打滑,两只脚感到格外的有劲。也只有亲身穿过草鞋的人,才会有那种舒适的感觉和难忘的记忆。
想当年,乡下的物资相当匮乏,冬天到了,没有丝棉被,没有棉花毯,家家户户晚上睡觉的床就是在席子下面垫上厚厚的稻草。不管外面北风呼啸或冰天雪地,人睡在松松软软又香又暖和的稻草上面,阵阵清香会很快带你进入甜蜜的梦乡,一觉睡到大天亮。过了几天,稻草不那么松软了,就可以拿出来晒晒太阳,感觉又像是新的一般。每年到了又有新稻草的时候,母亲总会把家里的床都换上新稻草。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就会把稻草铺得更厚,睡上去更松软更暖和。早些年,我特意从城里买回一架上好席梦思床,本想让父母两个老人好好享受。那知道两老睡不习惯,他们还是睡稻草铺的床。如今父母都不在人间了,可一想起来就像昨天才发生的,记忆犹新,而他们睡不惯的席梦思床倒成了多余的摆设了。
我还记得,在寒冷的冬季,乡亲们把稻草放在鞋子里当鞋垫。既柔软又暖和,还可以天天换新的,穿起来既暖脚又防冻疮又除臭还可以治脚气。除此之外,稻草还可以用来搓草绳、编帘子以及盖茅屋和做饭的燃料,一到早晨和傍晚,寨子里就腾腾冒出用稻草为燃料煮饭炒菜袅袅炊烟,伴着饭菜的香味弥漫开来,父母亲们就站在自家的院坝里一声声唤儿唤女归;星期天,我和伙伴们用稻草搓成一根根粗草绳,就在村头上的那棵大树上牢牢地系着,我们几个轮换坐在上面,荡起秋千来,常常让父母唤了数次才离开;稻草烧过的草灰就是上好的壮籽肥料,每到田里稻谷开始育穗的时节,乡亲们把满挑满担稻草灰洒到稻田中,这样的有机肥料远比用上无机的化学肥料强得多,既肥田又壮杆又炎眩挥惺保乡亲们就在院坝种上一窝丝瓜,搓上一根稻草绳子,牢牢的系着,让丝瓜藤顺着草绳子攀沿起来,花开花落,草绳上挂上一个个鲜嫩硕长的丝瓜;有时,乡亲们把刚烧成灰通过清水过滤的稻草水,就是一副良好的消毒药,用来防治瘙痒的皮肤病有很好的良效。
就这样,我们乡野的稻谷年年种,田里的稻草年年收,温暖和陪伴乡亲们度过一秋又一秋,走过一季又一季,也陪伴我温暖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想想起来,有的已经随着时代的新潮远逝了,比如,稻草编上的草鞋如今已消声灭迹了,但乡亲们与稻草割不断分不开的情份情缘,稻草给他们带来的,他们依托着稻草以及稻草留给我的那种美好的感觉和温暖的记忆永远藏在我心底,永远鲜活鲜美。所以每到收稻草的时节,我总要去乡下看看干透的稻草,闻一闻稻草的香味,沉醉在乡下温暖乡里乡亲乡情亲情里……
篇2:悠悠药草香散文
悠悠药草香散文
独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里,一排排老旧的矮楼,夹杂着盘虬的高树缓慢地向后流淌着。踩过深深浅浅的水洼,一股熟稔的药草香浸润在扑面的柔风里,从巷子深处飘散开来,萦绕在我身旁,一路裹着我走进奶奶的庭院。
院内,老态龙钟的榉树背对着天边绚丽的晚霞,向远方静静眺望。奶奶就坐在树下,微胖的身躯背着一身暖暖的余晖。“孙女回来了。”在我的印象里,每次回家,奶奶都会说这句话,我知道,话里藏着奶奶对我一整天的思念和深切的爱。我依着奶奶的肩坐下,无意间抬头,却发现原来时间的痕迹早已在她的脸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额上那一道道深深的沟壑记载着所有的年华和艰涩。
我的一声咳嗽打破了静谧的时光,奶奶两手撑住腿,弯着腰,吃力地站起身来,红漆掉了一半的躺椅发出“吱呀”的声音。她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到院角的洗脸池边,将篮子里的枇杷叶倒入水池中,然后拿起刷子刷去叶上的绒毛,拧开水龙头用水冲洗,再将洗好的枇杷叶整齐地码放在菜篮里。我走到奶奶身边,看着她把洗净的枇杷叶放在早就准备好的砧板上,熟练地切丝,再均匀地散放在竹匾里晾晒。这一连串的动作有着与她年龄不符的麻利。我知道奶奶在做“蜜炙枇杷叶”。我曾无数次地看见,奶奶将晒干的枇杷叶丝加入蜂蜜、开水,拌匀,稍闷,置锅内用火炒,然后取出放凉。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对我说:“枇杷叶,可以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左邻右舍哪家的孩子有个咳嗽,大人总会向我奶奶要枇杷叶煮的汤药喝,准管用。
“累不累?进屋歇会儿吧。”奶奶慈爱地对我说。伴着越近越浓的药香,我走进了厨房,浓郁的药香顺着灶沿满满地溢出来。灶上正冒出氤氲的白汽,炉火呼呼地烧得正旺。
奶奶坐到灶边的竹椅上,拿起宽大的蒲扇轻轻往炉口送着风。我在一旁不时地咳着。灶内火苗映在奶奶的.银发上,泛着温暖的光晕,跌入沧桑的沟壑间,散作缕缕药草香,流入我的鼻尖。一会儿,水汽顶起锅盖,发出“扑扑”的声响。奶奶揭起锅盖,扑面的白汽化作药香,净化了我的心。轻闭双眼,细细地谛听,那是奶奶黑布鞋摩挲地面时柔柔的足音,和灶前锅碗盆勺奏出的奇特交响。我缓缓睁眼,奶奶递勺子到我嘴边,我望着奶奶嘴角翘起的弧度,张口饮下,舌尖上些微的苦涩透着一缕香甜。恍惚间,耳畔响起了儿时奶奶教我的童谣,还有那梦中听到的喃喃细语,伴着那一缕缕药草香,萦绕在我身边。
走进奶奶的房间,床头柜上一双黑布棉鞋赫然出现在我眼前。轻抚鞋面,触摸到的是奶奶粗糙的掌心。鞋底的一针一线都留下了她指间的纹路,我仿佛看到奶奶安详地坐在床头,静静地织缝,老花镜后是她慈爱的目光。我凑近鞋面,闻到了淡淡的药草香……
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却遮掩不住那最美的画面。奶奶煮蜜炙枇杷汤药的画面在我心中永远那么美,它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那么清晰,永不褪色,不断地透出岁月的芬芳。
如今,奶奶已年近古稀,我们一家也搬入了新居。新居敞亮,视野开阔,但没有了悠悠药草香。只有奶奶眼角的鱼尾纹,仍在述说着久远的时光;霜白的两鬓轻言着岁月走过的痕迹;渐差的听力在呢喃着年老的光阴。但奶奶爽朗的笑声和自信的言语,表明奶奶晚年一颗不老的心,解说着她幸福的、美好的日子。这让我宽心,让我安心,也让我舒心。
篇3:悠悠苦菜香散文
悠悠苦菜香散文
每年的夏初,正是苦菜生长的时节。
立夏过后,一簇簇绿嫩的苦菜便长满了北方大地,在山野、田埂、路边随处都是这种说郁郁葱葱、生命力极强的植物。
苦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锯齿形叶子窄窄的,大约有二三寸长,根是乳白色的,从地里挖出来,用手一掐,就有白色汁水溢出来,一股淡淡清香扑鼻而来,用舌尖浅尝,是那种涩中带苦的味道。每年到初夏时节,村里的人就提着柳筐,拿着小铲去野地里挖苦菜,或是自己家尝个新鲜,或是拿到集市上换几个零钱。让城里人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恩赐美味,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们去城外的野地里去挖苦菜。
清晨,太阳还没露头,城外的山野雾蒙蒙的。晚上的一场丝丝细雨,好像天公撒下的如醇甘露,深情地滋润的这山川大地,整个旷野满目苍翠,心情便如这山野一样爽朗起来。山坡上的花草挂着晶莹的露珠,散发出阵阵人的清香。心情便如这山野一样爽朗起来。走进湿漉漉的地里,那一簇簇绿油油的苦菜好像在一夜之间就破土而出,或扎堆成片或星星点点,在田野中尽情绽放着自己茁壮的身姿。大家欣喜地蹲下身子,争先恐后地用小铁铲采撷着大自然的精灵。
别看挖苦菜的活儿不重,但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挖时不能平铲,必须从根部斜着铲下去,才能挖出一棵带根的完整苦菜。如果平着铲,就把根子留在地下,那样挖出来的苦菜叶子就散了形。初夏的苦菜的根是极嫩的,口感很好。按着老人们的'说法,无论一块地的苦菜多么繁茂,不能全挖尽,要留下一些,来年还可以窜出一大片,否则,第二年就不生长了。这也许是人类对大自然应有的态度吧。
不知啥时候,已经是日上三杆了,柳条筐里装满了绿茵茵的苦菜,再看每个人,两脚沾满了泥巴,半截小腿被露水打得湿乎乎的,脸上、手上也是挂着泥花,样子活脱脱地像一个个泥猴子,一番嘻笑打闹后,跑到小河边,打扫一下自己,便挎着筐,哼着小曲,欢天喜地地回家了。
苦菜的吃法很多,家乡常吃的是凉拌苦菜,新鲜的苦菜摘净清洗后,下开水锅焯一下,用盐、醋拌好,就是一道菜,入口非常清爽,别有风味,而且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是夏天地道的山野美味。
那时候,家里生活困难,母亲为了给我们调剂生活,苦菜也变着法子吃。最多的时候是做玉米面苦菜饼子。把苦菜剁碎,和玉米面和起来,加点盐,捏成团放在锅里,锅底放上水,连蒸带烙,熟了以后外焦里软,馋人的很。再就是做苦菜囤囤。莜面是家乡的特产,莜面囤囤是当地人日常吃的一种主食。平常做莜面囤囤是用土豆丝,莜面和好,像擀面条一样擀成片,撒上土豆丝,卷起来,用刀切成两寸左右的段,上锅蒸熟即可。苦菜囤囤是用苦菜代替土豆丝,做出来的囤囤一层层莜面中间卷着绿绿的苦菜,看着就有食欲,如果再配以水萝卜、黄瓜、辣椒调好的汤料,一定会是一场口感上的盛典。
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日子苦,北方的小城就是在夏天也没有多少新鲜菜,于是苦菜也就成了人们饭桌上的常客了。
听老人们说,三年自然灾害时候,野地里的苦菜都挖完了,只好吃灰菜,后来凡是绿色的都挖没了,有的地方甚至连树皮都剥光了。那个年代,不起眼的苦菜不知让多少人家渡过了饥荒。而母亲手下的苦菜饼子和苦菜囤囤则让我们苦寒的少年时代有了一份温馨的回忆。
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再也不用拿苦菜当粮食了,一年四季青菜不断,应有尽有。但是集市上的老乡们的苦菜还是受欢迎的。偶而的买点回去,或伴凉菜、或蘸酱都让人吃得大快朵颐。
我想,现在的人吃苦菜,吃的大约是一种感觉,一种怀旧的心情吧。
篇4:悠悠艾草香的散文
悠悠艾草香的散文
又是一年端午节。清晨推开门,就嗅到一缕悠悠的艾草香。循味望去,家门口立着一簇绿茵茵的艾草。
住进新房子后,年年端午节这天如此,总会不声不响地收到一份节日的问候与祝福。
艾草是一味中药,茎叶气味芳香,可以驱蚊蝇、蚁虫,也可以驱风。但必须采在端午节这天,并且要在清晨太阳未出之前采撷。端午插艾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但是爱人平时比较忙,只在节日当天有空。所以,通常我们是一早起来就赶往集市,为两边的老人准备菜品与礼物,然后再马不停蹄地分别赶到两个家中看望老人,陪他们吃饭。所以这天,我们总是无暇顾及到艾草这茬。
今年的端午有雨,照例又收到邻人赠送的艾草。清晨,不知又是哪位亲邻,在我们尚在酣梦中就已经启程,披雨远行,在一碧万顷的原野中,虔诚地采下这第一缕香,连同那晶莹剔透的串串清露也一并儿采了送了来。
楼下的大姐是位热心人又勤快的人,每年的这天一大早,都会跑到矿区山脚下采来许多新鲜的艾草,悄悄给楼上邻居各家各户地送到门口,然后留下些晾干,以备药用。今年她不在,前阵子回了老家。那么又是谁在这个细雨霏霏的清晨,踏着清露采回了这青青艾草呢?也许是对门的大哥与嫂子吧,也许是……不得而知,亦无须追问,一如往常不言而喻的.默契,一份关怀珍藏于心。
几年前,这儿还是一片空旷的宅基地,伴随着隆隆的挖掘机的声响,一家家陌生人因缘陆续而聚。当初,谁也不认得谁,谁也不知道将会和谁成为邻居,相伴一生。
直到房子交工,各自拿到了各家的钥匙,装修时,陆续遇见,彼此相识。入住后慢慢共事了解,熟悉融合,终于成为了一个和睦大家庭中的共同成员。
虽然平时大家都很忙,很少相聚,也很少聊天,只在门口、院里遇见时打声招呼,问声好。偶尔有什么稀罕东西,彼此分享一些。但是,一家有事,大伙儿都会不约而同地前去帮忙。婚宴嫁娶,热热闹闹,邻里邻居,乐乐呵呵,亲如一家。
远亲不如近邻。去年那晚,爱人在孩子的学校租住屋陪读,我一人在家。深夜睡梦中,隐约听见卫生间传来滴滴答答的水声。起来发现,水管接口处真的漏水,还未看清楚具体部位,顷刻间水竟然越来越大。慌乱中不知该如何是好,马上敲开对门邻居家门。
当时水冒得很大,哗哗地冲到屋顶,地漏打开都流不尽地面聚集的水,又徐徐涌出卫生间,流向客厅。我都快吓傻了,急得不知所措。深更半夜中,对面大哥一家人都起来帮忙,帮我想办法。最后找到了总阀门,关了水源,对门嫂子帮我用抹布擦,用拖把拖,终于收拾干净了地面上的水。等到爱人接到我的电话急急忙忙赶回来时,局面已经控制住了,一切恢复了正常。紧急时刻多亏有亲邻帮忙,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有人幸福是源于有人的付出,感恩一早就嗅到这份来自原野的芳香。艾草原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为今后的日子带来平安与好运,使主人身体健康。端午节这天以祝福的名义赠送艾草,传达一份美好的心意。
悠悠艾草香,绵绵邻里情。我从盒子里找来红线,用心地扎好艾草,郑重地把它挂在门上。
下楼时发现,邻居们各家门口都立着一簇绿莹莹的艾草,也包括那位不在家的大姐家。一棵棵艾草叶片肥硕,碧绿中泛着轻柔的白灰,叶子上湿漉漉的。它们分明是赶了很远的路,刚刚穿越过风雨的世界,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儿,就在这儿落脚了。
整个楼道里飘着悠悠的艾草香,温暖,芬芳。在这个有雨的清晨,我把这份祝福捧在手心,感动着,久久陶醉在这一份暖意融融的幸福里。
篇5: 悠悠荷韵香散文
悠悠荷韵香散文
中秋节前一天,我们几个人聚会,多日的劳累很需要放松。
汽车左转右拐在青纱帐掩映之中我们停下来,一下车第一眼看到的是长长的竹篱笆和爬满篱笆的水果黄瓜,黄瓜顶花儿带刺,一条藤蔓上竟然结了三个黄瓜呢!真是硕果累累!隔着篱笆,分明看到一畦畦齐整的小白菜、白萝卜、豆角,我知道一会儿我们吃的饭菜都来自于此了。
穿过一座宽两米长五六米的木质小桥,一座灰瓦黑门赫然矗立在眼前,左右围墙各挂一只巨大的水手轮盘,门头赫然书写着:荷苑农庄。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院饭庄。一进院门,迎面是几座茅草屋,两侧碧水环绕,长柳拂地,红色稍长的宫灯亮了起来,恍然之间仿佛到了江南水乡一般,再往里走,一道圆圆的门口把院子隔成两部分,原来荷花在这里,已经是初秋了,荷花是没有一点影子了,然这一池残荷却各个擎直茎叶,在向晚的秋风之中傲然挺立,我沿着荷塘漫步,眼前禁不住浮现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荷花总能给文人墨客带来无限遐想和深深哲思。弹指一挥间,那些作者都经逝去了,而那绝美的篇章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漫步在荷塘边,忽然“噗通”一下,吓了我一跳,原来是青蛙,“咕呱”一声,算是和我打招呼了,在往前走,“扑通扑通”好几声,这次是鲤鱼了,我知道一会儿它们中的一个也会被端到我们的餐桌。一圈转下来,农庄最北面一堵墙最吸引我了,那是十七块展示牌,编纂者是何萱,作画者是李雷波。常山郡沿革及名人典故,在这里我再一次感受到千年古县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我深深地被他们打动。人物故事叙述详尽,绘画精致,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着实令人扼腕赞叹!
同事喊我了,我恋恋不舍地和这一池残荷那一堵墙作别。沿着荷塘竟然看到一丛格桑花,花型硕大肥美,花色或白或红或粉,夕阳之下依旧艳丽妖冶,忍不住驻足观赏,几只蜜蜂也来这里凑热闹。旁边一只木桌上晒满韭菜花,丽忽然冒了一句:“野韭菜花吧!往年我爹要是在的时候是不愁吃这个的。”我知道,我们那边山里有许许多多这种野韭菜,每年这个时节田野里望去,随风摇曳的头状花絮的就是野韭菜花,掐下晾晒干,装进塑料袋子里,做手擀面时用油稍微炝一下,那香味儿隔着院落隔着围墙,一直飘到大街上,尤其是下雪天更是奇香扑鼻。此时眼前的韭菜花却只有一缕若隐若现的香气,和记忆深处的浓香无法匹敌!
同事再三催促,进屋落座,一杯浓浓的荷叶茶驱走十几天的疲乏。这里只有同事只有兄弟姐妹。的秋天,我们相识相逢,弹指一挥间,都快二十几年了,漫漫历史长河中,没有几个二十年。大家谈起往事谈起往昔,谈起那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的“乡中岁月”,不胜感慨,在乡中我们这一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何校的带领下,愣是把那乡中生活过的有声有色,在这里我们由毛手毛脚成长为教学能手,以后陆续调离,曾经一家人一样的兄弟姐妹也分散开来,然而兜兜转转,我们九个人又走到一起,仔细算来曾经共事时间最短的.也有七年之久,时间长的竟达十八年,这份情谊,怎可忘怎能忘?慢慢地走的路多了,才知道时间沉淀的是最真最纯的情感,世俗的眼也会看透世间万象,就像眼前这一池残荷一般,虽然经历岁月的风霜洗礼,然而历久弥香。
我们的菜品上来了,在淡淡的荷香中,品一口清肠解乏荷叶茶。看一看简单但是不失雅致的杯碗盘碟。吃兴马上被调动了起来。四个凉菜,品相极佳,或衬以荷叶或配以小白菜,入口味道纯正,耐人咀嚼。凉拌藕片,藕片上面洒一层蒜末,整齐地码放在满是褶皱的荷叶之中,谁在凌空起舞?水煮鱼的鱼是从池塘里现捞的,鱼儿肥美味道极鲜,真值得大快朵颐!拔丝莲子更是甜脆可口,老板贴心地放置一碗清水,那糖丝不长不短刚刚好!吃着美味,纵情笑谈。“举杯邀明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所有的烦恼不快此时此刻都会烟消云散。等到我们老了,真的很是渴望这种醇美的田园风光,更渴望那举杯畅饮的欢聚一堂!时间过的飞快,转眼之间我们要和它作别了!
坐在车中,回望“荷苑农庄”,在轻轻浮起的夜雾之中是那么静谧安然,我们轻轻到访,又挥手别离。唯有那荷韵依然缠绕在心头,香味浓郁,在心头久久弥漫令人难以忘怀!
篇6:悠悠醋香,浓浓乡情散文
悠悠醋香,浓浓乡情散文
我的故乡陕西省武功县古称有邰国,这里是炎帝后裔姜姓封地、农业始祖后稷故里,这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陈醋之乡——长宁古镇,千百年来陈醋以它的纯真味道伴着有邰儿女度过了漫长岁月。悠悠醋香,也伴随着我度过了艰苦的童年、酸涩的中年和甜蜜的老年。
我的幼年时代适值祖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加之自然灾害不断,正处于一穷二白贫穷落后的时期。在我幼年的记忆中,好像从来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一年四季总以粗粮玉米瓜菜充饥,上顿下顿都是包谷珍子和玉米搅团,很难吃上几天面食。那时候,我们姊妹8人,每天都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向母亲寻觅吃食。在那个非常困难的时期,精明能干的母亲总是粗粮细作精心烹调,想方设法做好每一餐粗茶淡饭,尽可能让一家人填饱肚子,吃出一个好味道来。
为了增强食欲,母亲常常自己酿造食醋。她在坑头放上一个瓦瓮,里边装了多半瓮煮熟了的玉米、高梁、大麦、麸皮等杂粮,中间挖成一个空心放上麯子,再捂上二十一天后,等打开瓮盖后,一股酸溜溜、甜滋滋的香味便扑鼻而来,土法酿成的食醋像一条酱红色的细线,淋了个鉢满盆满,整间屋子芳香四溢。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当端起白洁如玉的玉米搅团时,一股清香甘咧的醋香味就会迎面扑来,让我顿时食欲大振,我会狼吞虎咽,把一大碗搅团一扫而光。
母亲做的酸醋,味道纯正,香味浓郁,时常会给东家分一点,西家送一碗,街坊邻居赞不绝口。当人问起时,母亲就会告诉大家,这酿醋的手艺是从长宁镇的小姨家那里学来的。
提起长宁醋,那可真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秦统一六国,在咸阳以西百十里的地方驻军设城,以拱卫京都长久安宁,此地遂取名长宁,就是现在的长宁公社驻地。长宁作为兵家必争重镇,将士杀敌靠的是酒量、豪气与胆略,官家便在这里“办烧坊,酿烧酒,资军需”。酿酒后的酒渣,被附近的老百姓收集起来存进缸里,十天半月后竟然香味扑鼻,酸香液体滴入饭食中,竟然让人胃口大开、饭量陡增。随后这里的百姓就用酿酒的工艺在自己家里酿成了调味的佐料,这就是多年前长宁人酿制的土醋。据说,在长宁公社镇南村一座古墓室里墙上还有依稀可辨的酿醋画面,画上一个人扶缸,一人用盆接醋,这可能就是唐代人做醋的场景。那时,长宁不论穷家小富都掌握了酿醋手艺,家庭作坊比比皆是,长宁醋已经远近闻名,并被送入宫中御用。长宁食醋不但能增加食欲,还有止泻治感冒的作用。相传,女皇武则天龙体欠安,常常腹胀气滞,不思饮食,御医们想尽办法也未能奏效,后来,有一道士进献了长宁陈醋,女皇吃后胃口大开龙体转安,从此,御膳时总要放上一壶醋,以开胃解酒。
“吃饭调上长宁醋,味道就是不一样。”在幼年时代,是家乡的食醋伴随我度过了那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艰苦年月。
后来,我参军到了部队。在巴蜀军营中摸爬滚打苦苦锤炼,严酷的军事训练对我们这些农村兵来说倒也罢了,但是南方地域的饮食生活,实在让我们这些北方人有点吃不消。长年累月的糙米饭常令北方士兵望而生畏,实在嘴馋了,偶尔泡个病号混上一顿面条,也是盐咸醋寡的,让人不敢恭维,要想吃上一碗酸香可口的面条,那简直就成了一种奢望。好不容易捱过了三年南方军旅生涯,当探亲回到故里时,我一口气美美地咥了两大碗宽如裤带的酸汤面,随后,探亲访友走东家过西家,乡亲们总会以独具武功特色的旗花面来热情招待,其中长宁醋那特有的芳香酸味,让我回味无穷。探亲归队时,我特意捎上一壶长宁醋,用它烹制的面食酸味柔和、回味绵长,让全连战友们啧啧称道,所剩不多的长宁陈醋还被厨师送给了团部机关灶,大厨做出的面条与往大不相同了,风味独具一格,也让机关的参谋干事们赞不绝口。
这个时期,长宁供销社已经开始酿醋了。至此,每当探亲归队时,虽然经济并不宽裕,我总会带上用玉米换来的`家乡长宁醋,作为土特产与战友们分享。在军营中,我为故乡的食醋文化而骄傲。长宁醋与我如影相随,走过了艰涩的青年时代。
后来,我转业回到了故乡,首站就分到了长宁派出所工作,零距离接触了长宁古镇的食醋文化。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对长宁陈年老醋十分钟情引以为豪,下乡用餐时,乡亲们总会告诉我:“咱长宁醋酸甜可口,多吃一点醋是有好处的,你可甭小看这酸醋,它酸中有柔、清香沁人,是上好的调味品,富含多种氨基酸,胜过价值很高的营养品呢!”
我自幼胃就不好,十几年的军旅生涯,饥一餐饱一顿,使我的慢性胃炎愈加严重,一度稍有溃疡,甚至影响了工作。长宁镇南村的姨夫是个乡医,他就开导我:“你要适当多吃一点醋,陈醋性温味酸苦,具有开胃养肝、散瘀止血、镇痛解毒、杀菌强身等功效。醋能增进食欲、开脾健胃,还具有减肥保健作用,用好了就是一剂良方妙药!”遵照姨夫的教导,我就有意识地增加长宁陈醋的食用量,并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和加强体格锻炼,后来多年的慢性胃炎竟然奇迹般治愈了,我真的对长宁醋刮目相看了。家中食用的陈醋,我一直都在长宁采购,几十年来乐此不疲。
近3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长宁这个古老的醋乡相继办起了几十家酿醋作坊。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用陈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长宁陈醋以它纯真的本色,默默地滋润着有邰故国的父老乡亲们,成为每家每户日常生活必需品。
去年4月,当我陪同西乡文联的朋友们来到长宁醋乡宏森醋业公司采风时,望着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酿醋厂房,聆听了宏森醋业法人代表选护先生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亲口喝上一口宏森醋业的酸醋饮品,我对长宁陈醋的前景和未来就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宏森醋业继承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长宁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酿醋工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重大革命,突破了陈旧的固态酿醋发酵技术,采用封缸液态发酵,把“零”添加的纯粮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转化成糖,随即由糖转化成酒,最后再转化成为香醋,整个工期长达130多天。这种全自动酿造的封缸陈醋,色泽光亮,香味四溢,口感纯正,口味醇厚,酸香浓郁,沁人心脾,逾夏不腐,愈放愈醇,愈醇愈香,实为中华香醋中之极品!
这几年,经过宏森醋业人的不懈努力,武功县的长宁醋以它“色亮味鲜,酸涩冽香”的良好品质,打进西安,走出三秦,名扬天下,远销海外。
悠悠陈醋更香,浓浓乡情更深。在我即将步入老年之际,想到推陈出新再生后的长宁陈醋能够为世人增福添寿,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为故乡经久不衰的长宁陈醋而倍感自豪和骄傲!
篇7:茶香一缕情悠悠优美散文
茶香一缕情悠悠优美散文
友佟兄,性情率真,在小里开着一间苏杭茶社,我闲时常去坐坐喝杯茶。久之,略知茶味,且养成了生活中饮茶的习惯。
一
美好的一天,从冲泡一杯茶开始。看茶叶在杯中起舞,茶烟升腾,茶色渐浓,茶香四溢,深吸一口气,品饮几口,舌尖生津,满口留香,沁人心脾,提神、惬意、自足,感觉生活真是如茶般美好。
远行时,常泡一大杯茶带着。徒步去沙沟湖湿地公园,在竹林深处的回廊小憩片时。眼前是浩渺的水,远处有巍峨的塔,身是轻柔的风,畅饮几口铁观音茶汤,阵阵茶香绕竹林,解乏、自在、陶醉。读几页庄子,那种“乘物以游心”的感觉真好,禁不住生发“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之感慨。
记得那是一年“江南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几个朋友来到美丽的常熟。我们徜徉于沙家浜的一片水天,流连于尚湖虞山的湖光山色。天空下着细雨,船儿行进在湖面,水天一色,一片烟雨迷朦。船娘一边轻快地划着船桨,欸乃之声水面四起,一边轻轻哼唱吴地民歌,满湖飘荡吴侬软语。船主人为我们每人冲泡了一杯洞庭碧螺春,瞬息之间,只见杯中雪花飞舞,芽叶舒展,春满晶宫,清气袭人。大家不禁交口赞叹,真乃名不虚传的“吓煞人香”啊!
二
茶友老葛,杭州西湖一茶农,淳朴重情谊。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都要送我斤把自种自炒的西湖龙井。去年夏天他盛邀我和妻儿到杭州游玩。我们驱车龙井村,泛舟西子湖,拜谒岳王庙,登临孤山顶,尽情感受杭城的秀美景色和老葛的深厚情谊。坐在山顶古色古香的茶楼上,听古筝弹奏优美的《平湖秋月》,品饮清淡甜美的西湖龙井,远望西湖一片烟波浩渺,展现在眼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夏日胜景,心中涌起的尽是西湖的风花雪月和前朝往事。
一年的秋季,爱人的单位组织到武夷山旅游,妻在尽情饱览了武夷山等景区的优美风光后,从茶乡给我带了一套精致的功夫茶具和一盒上好的武夷大红袍。是夜,我们坐拥在汇龙装修好的新房地毯上,烧水、温杯、沏茶,馥郁的茶香溢满整个房间。妻快乐地讲述着旅途中的趣闻轶事和大红袍的优美传说,我们共同品尝着大红袍的醇香和生活的甘美。在这夜深共语之时,轻轻地哼唱起歌曲《走进新时代》:“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向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透过橙红明亮的茶汤,映照在我们脸上的是对生活的无限感恩和对亲朋的.深情祝福。
老父年逾古稀,不嗜烟酒,独喜饮茶。我时常给他购置些茶,有时朋友送我些茶,我总是给他留一部分。每次给他送茶去,父亲总是显得十分高兴,特别满足。有时给他沏一杯茶,陪他坐坐,和他说说话,共度茶水中的美好时光,他讲的最多的还是故乡的人和事,给他留下美好回忆的是故乡的一些最普通的食物和果蔬,如蒌蒿、茨菰、荸荠、菱角、水藕等,还有故乡那美丽的大纵湖,金黄的油菜花,清明时的赛龙舟等。记得父亲曾写过一首《故乡的河》的诗,其中有这么几句:“我喝着故乡的河水长大,它永远留在我的身上。如今虽远在苏北他乡,故乡河水仍在我心头激荡”。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三
几载的习茶、与茶友的交流以及研读茶书典籍,加深了我对茶的喜好和对茶文化的理解。品茗,不只是生理的需要,更多的是美的享受和精神的追求。说到底茶道就是修身养性之道。品茗,确能使人平和、淡泊、宁静、安详。
茶尚和谐。品茗其实是人和茶的对话,和山水的对话,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我们每年都会举办迎春茶话会。大家欢聚一堂或围坐一室,清茶一杯,畅叙友情,展望未来,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卷。据说英国议会中开会,怕议员们吵起来,特地备茶,以改善气氛。这都说明了中国、外国都认识到茶有改善融洽人际关系的作用。
茶表敬意。茶集山川之灵气,发草木之幽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茶的采制更是凝聚了茶农的几多汗水、情怀、智慧。饮之,怎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我家里,时有朋友来聚。不为别的,只为了品饮一杯我冲泡的茶汤。不是我的茶叶有多好,泡茶的技艺有多高,只是茶事用心,知道敬人罢了。古语曰,敬人者,人恒敬之。让我们从敬人一杯茶开始吧。
茶展现美好。茶被称为嘉木、瑞草,茶本身就是美的载体。茶的名称大都清丽雅致。其形妩媚多姿,其色赏心悦目,其味或清淡或醇香,皆美好让人欢喜。茶艺的展示更是一个美的集中体现过程。除了茶要好外,要求水要清冽甘美,茶具要精美典雅,品茗的环境要求幽雅清静,要有琴棋书画来助茶。此外,还要求茶艺的表演者有较好的风度、气质、修养,神情专注,动作娴熟,气韵生动等。曾在泉城济南茶博会上,看过一次乌龙茶茶艺展演。表演者气度优雅,体态庄重,动作舒展流转,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确是美的享受。当然日常生活中的饮茶之道没有必要那么复杂、讲究,还是随意一点好。说到底就是闲暇时喝的一杯茶,只要能让身心得到愉悦,品出点人生况味,感觉有点意思就行。按照周作人的说法,茶道的意思,可以称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细想一下品茗之道还真是这么个意思。
生活是一杯茶,有苦涩、也有甘甜,我们要细细品味,好好珍惜。
【乡间悠悠稻草香散文】相关文章:
1.悠悠荷韵香散文
2.乡间落日散文
5.稻草作文
6.悠悠母校情散文
7.乡音情悠悠散文
8.女儿香散文
9.鞑子香散文
10.葱香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