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我们如何来择校

我们如何来择校

2023-08-26 08:11: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闹够了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我们如何来择校,下面给大家分享我们如何来择校,欢迎阅读!

我们如何来择校

篇1:我们如何来择校

Anyway,吐槽完毕后,我是想来谈谈择校的。当年怀孕的时候只希望生个健康快乐的娃,而陪伴的路上,我们日益鸡血,越来越关注冷冰冰的数字。大概只有学校的排名才可以来择校。

的数学大同杯(就是之前的“新知杯”),市北理和华育永远是榜单的第一、二位,之后各家各有千秋。

这里的大同杯,指的是物理大同杯,自从数学竞赛从新知杯改成大同杯后,一直傻傻搞不清楚。

由此可以看出,物理大同杯华育这几年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张江集团也在近两年迅速崛起。

再来看看中考分数线,张宝华(张江、上宝、华育)+兰生,基本承包了前四。

英语竞赛的统计数据比较缺乏,不过用常识想一想,两家外国语学校的数据肯定名列前茅:上外和世外。

综上所述

要走数学竞赛路线的孩子,你们可以去市北理,一路PK笑傲大同杯。

英语的特长的孩子,可以考虑上外和世外,之后走美本路线,承接得顺其自然。

想要走中考路线的孩子,张宝华和兰生都是你们的菜,但凡能上哪个,就赶紧去吧~~~体制内的比拼除了竞赛,更重要的是中考!!!

想要自虐开挂的孩子,可以选择华育, 这家竞赛和中考都搞的学校,综合校力(参考综合国力)分分钟嫩s你!

当然了,对于择校娃来说,需要纠结我去A好呢,还是去B好呢?对于很多普娃来说,看看就好了,随便哪所学校要我,我立马滚过去……呵呵呵~~~

对于普娃来说,还是先整理一下本区的好学校,看看有啥民初或者公立中学可以冲刺一下,盯下目标,比如第一level是dream school,第二梯队是aim school,最后一个目标是保底学校(咳咳咳,这个基本上考验的是家庭的综合实力,你懂的~~)然后,实现之!

篇2:我们如何来择校

I have a dream: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学校,然后愉快地学习。

I have a dream: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长,以及喜好,然后茁壮成长。

I have a dream……好吧,这基本上就是白日梦,只要有资源提供方是稀缺的,那么竞争必然存在,只是看通过何种方式来选拔。是通过考试,通过竞赛,还是各种面试,亦或是各种社会资源的比拼?还是兼而有之?这就不得而知了。

唯希望,我们可以在鞭策孩子努力的同时,还记得初心,还能看到各家孩子的不一样,记得保留他们的天性和个性,记得看到他们的长短板!

在通过赤裸裸数据择校以外,可以看更多的维度,比如学长学姐的口口相传,比如和你娃的契合程度。美本的择校和生源选择标准都是fits,翻译成“人话”就是王八对绿豆,对上眼了——没什么不好~~~

篇3:考研 我们如何择校选专业

考研 我们如何择校选专业

从近几年的招生来看,近年报考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仍有一些专业报考量不足,个别甚至出现招不满或无人报的现象。在个别学校的热门专业,即便是总分超过350分(四门课总分为500分,一般最低线为325分),也未必能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

就拿我报考的中科院电子所来说,大部分同学都集中报考到信号与系统专业课,而向物理电子这类的老牌专业基本上没人报考,大部分都是调剂过来的。据我了解,目前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理工科专业上,文史类、经济类专业报考者一般较多。如在北京,理工类专业的报考与录取比例一般在2:1~4:1之间,但文科专业的报考与录取的比例则高达6:1~9:1。具体专业与学校之间,这种不平衡则更为突出。在专业上,工科的计算机、自动化等一直是热门,文科的法律、财经则一直是热门。在这些专业中,报考与录取的比例往往高达20:1以上,甚至更高。北大、人大等名校则是众多考生集中的地方。在这类学校,个别系的考生就可能超过1000人,没有绝对高的成绩,基本上难以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建议同学可避开这类学校及这类专业。当然,一些热门专业或热门学校中仍存在一些相对的冷门方向及专业,同学不妨有选择地报考。

近几年,跨专业考研的队伍愈发壮大,许多考生不仅跨考相关专业,甚至还有人进行文理科间的“大”。众所周知,“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的难度系数在考研中是最大的,“剑走偏锋”,既有“满盘皆输”的危险,也可能会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

那么,对跨专业考研的情势进行冷静的,并根据自身情况“对症下药”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情况下,跨专业考研应遵循以下规律:

第一,跨专业占有优势的学科一般是数学和外语,因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首先在全国统考中就占了“便宜”。而且,理工类各门专业基础课都与数学相关,学好了数学,转经济、自动化、计算机就具有“比较优势”,基础也比较扎实。第二,相对而言,考生比较认同的规则是“理转文易,文转理难”。纯文科如历史、中文等专业更侧重于感性认识,所有专业都可尝试报考。但是文转理就不同了,高等数学就是第一个大门槛。所以,文科转理工科要慎行。第三,转专业的方向最好遵守“就近原则”,即寻找相近专业或相关学科来跨考。最安全的方法还是找同一门类下或同一基础理论下的不同分支,如果自身实力不是特别雄厚,切忌跨度太大。第四,跨专业考研也要“投石问路”,就是说在备考时找准相关院系和导师。有的学校和院系是欢迎并鼓励跨专业报考的。

从近几年的考研情况来看,跨专业考研的所跨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经济类专业要考数学,对于理工科学生选择该类专业要考虑以下两点:一、该专业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可能对理科生有利,如北大光华院的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系的金融与专业。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会计学等要考数(一);二、考的专业课科目比较少,这样理改文考生成功的可能性也许会更大一些。

理科之间跨专业报考,选择专业时,最好选择与自己本专业相近的专业,隔行如隔山,文科、社会科学之间还稍好一点,理工科之间差别更大,报考其他专业就要另起炉灶,从头开始学习,自然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当然,这座山也不是翻不过去的。

总之,决定是否跨专业报考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慎重选择,不可追逐一时的热门、潮流,要尽可能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报考。

篇4:大学教授怎么择校

1为什么选择送孩子到国际学校读书而没有考虑公立学校?

我觉得这可能跟我自己的教育经历有关系。我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十六年,读到博士,与其他的家长相比,我对于中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比较了解和熟悉,也算是受益者。因为在体制里,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发生的变化,但同时对中国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还是有一些反思的。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每年接触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年轻朝气富有活力,可以说我每天都在见证他们人生最好的年华。但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大学生在入校前,对自己的专业毫无所知,几乎没有涉猎过,可能连经济学的科普读物和课外活动都没有接触过。他们的专业几乎都是父母选的,对于专业根本谈不上热爱,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选择了自己的专业,那么专业与他们未来的择业有什么关系,是否能带给他们幸福感,与他未来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关于这些他们都很难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至于自己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是否能够改变和推进社会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而这些思考能力,是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的。

六年前在为女儿择校的时候,我发现国家对基础教育还是需要继续加大投入的力度,尤其是面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我们可以选择的学校其实是非常少的。比如从我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从业经历来看,我在择校时会思考:应该为孩子选择何种教育方式?什么样的学校可以实现这种教育?

首先,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人,那么英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沟通工具。双语和多种文化交织会形成一个兼容并包的环境,对于培养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终身思考者,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点,我觉得国际教育,例如IB教学体系,对于孩子思维和性格的培养更全面,相较于过去我们对于简单的知识层面的关注 ,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培养体系。

第三点,从学科的角度,我希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学科割裂的,而是一种全学科的学习,在学习过程强调自主的探索与探究,形成跨学科思维,当然这意味着对于教育者的要求是非常之高。

以上是我择校的三个出发点。

2很多读国际学校的孩子中文相对较弱,关于这个问题您是如何考虑的?

青苗的中英文的比例我是能接受的,70%英文和30%中文。中文方面,所有的双语学校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双语的学习时间。因为学习时间是既定的,所以中英文的学习难免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青苗的中文教材是人教版,和公立体制所使用的教材相同。在30%的校内中文学习之外,家庭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每个人对“好成绩”的评估标准不一样,对我来说,我不认为试卷的一百分就说明成绩好,反而觉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对国际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这方面的培养是更重要的。

其实我觉得中英文所占的比例是三七还是五五并不重要,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果家长觉得中文学习的时间不够,可以在家庭教育或者课外辅导中去进一步加强。就我女儿来说,她的中文听说读写方面完全没有问题,我也从没请过课外辅导老师,她最爱读的还是中文书(虽然英文书她觉得更有趣)。她也很热爱自己的文化,去年在美国的Camp champions(冠军营地)里,她身穿中式旗袍参加舞会,在cabin里教cabinmates泡茶和中国书法,很多国外的孩子因此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她自己也很自豪。

所以我觉得在中文学习中,不局限在追求“好成绩”,而是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核,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愿意深入研究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这才是最重要的。

3哪些科目是中文授课,哪些是英文授课呢?

语文、数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美术、中国武术、京剧等是中文授课,U.O.I探究单元,文学,数学,艺术等全科课程、图书馆课都是英文的,ASA中英文都有。

4您为什么会选择青苗呢?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呢?

首先,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教育模式很打动我。其次,我们是中国籍,六年前中国孩子可以选择的国际学校是非常少的,而有一些能够招收接受中国籍孩子的国际学校中,中国孩子和中文学习的比例较低,而选择青苗的话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顾虑。最后,课程设置中英文比例合理,重视中文教育。

5您觉得青苗学校在家校沟通方面做的怎么样?

青苗比较兼容并包,学校就像一个大家庭,是一个让人感觉特别温暖的community。老师和家长的联系比较紧密,每周有Newsletter,每一个月学完一个主题单元会有一次Field trip,每学期有两次student-led-conference,期末会通过 ManageBac系统来发送Final Assessment Report,日常会通过微信群、邮件沟通,学校还会定期的举办专家讲座。

另外,社群活动、传统文化活动、各种节日、国际日的活动,学校都会举办活动。我印象较深的是,PTA在家校共育和沟通方面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发挥了很大作用。

6您觉得青苗的师资水平如何?

青苗是IB课程体系,对老师和师资的要求是相对比较高的,这几年来在教师培训方面的投入也是比较大的。师资水平和青苗老师的流动性也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举个例子,女儿六年级,Home teacher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小学老师,她涉猎的知识范围非常广,尤其在Science这门学科方面,上学期女儿对于宇宙和生物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每晚都回来查资料做项目。

国际学校的家长们都很了解,IB课程是一个很全面的体系,但是虽有统一框架,对于教育者的要求非常高,每一个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体现着自己独有的特性。这学期美国老师去德国读书,换了另一位擅长数理的来自澳洲的男老师,近期女儿就经常在感慨,英文数学最近学的很深,反而觉得某些方面的知识点超越了中文数学。

所以,对于国际学校的师资的配备和流动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所有国际学校的运营团队都面临的同样问题。而作为家长,我觉得让孩子在变化中学会接纳和适应,学会发现不同教育者的优势,并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这才是最重要的。

7青苗国际学校的中国籍孩子比例大概是多少?

我女儿一年级入学的时候,中外籍孩子的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吧。这几年中国籍孩子的比例一直在增长,可以看出国际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所关注。

8青苗的风气是什么样的,学生之间有没有攀比和早熟现象?

作为家长的角度来看,也许真的很幸运,我的女儿在青苗六年了,青苗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大的社区一样,在这里有志同道合、互帮互助、令人温暖的家长群体。我们相处的非常融洽,真心像家人一样。青苗也为家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开放和包容的环境,我认为青苗在国际学校的群体里,也许从硬件上与京西等国际学校有些差距,但青苗确实是比较关注家长感受的一所学校。比如与有机电商沱沱工社一起,共同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有机午餐,为家长提供有机食材和推广有机生活方式。如果家长们想举办烘焙沙龙,学校会提供场地和茶歇,如果家长需要提高英语水平,学校也会帮助你协调老师和教室。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女儿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在学校里有自己的小圈子,这个圈子也会发生冲突、妥协、对抗与和解,多年相处下来逐渐也形成了彼此互相欣赏和互相鼓励的氛围。

关于攀比,我觉得这可能应该是整个社会和基础教育阶段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没有办法把它放在一个小环境里来进行深入探讨,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我觉得,作为学校和家庭,共同抵制进行积极引导,这是完全可以做的到的。女儿今年十二岁,每晚临睡前我们都会有个心灵鸡汤时间,她会跟我聊聊学校发生一些事情和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机会。

另外,说来真的很幸运,我们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彼此给予良好建议并消除阶段性焦虑。所以,我觉得面临一个社会问题,我们也许觉得无力,但是去创造一个小环境来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价值观是可以实现的。

9您对孩子的中学学习有什么计划?

我征求过女儿的意见,她决定继续留在青苗。我的孩子在青苗一点点的成长,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对她的帮助特别大,尤其是这几年她成长的特别快,所以我对青苗是非常感恩的。另外,青苗在初高中的教学和师资团队方面一直在努力建设。上学期的初高中开放日,学校组织家长参观和学生体验的情况来看,我觉得大部分家长是信赖青苗的,感觉校方比较诚恳,不回避存在的问题,承认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家长们感受到了诚恳的态度,也愿意陪着青苗一起成长。

10我了解到,青苗这两年在大量的扩招,除了在北京开了好几所分校,也在外地开了一些学校,这会不会影响到青苗整体的师资呢?

这个问题好尖锐。我当然是希望青苗的师资是与它的发展相匹配的。只要是发展,就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好走的永远是下坡路。我得到的信息来看,校方真的在下大力气在师资配备和学校的建设上,态度也非常诚恳。另外,在青苗这个大家庭中,家长们一直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积极努力并通过自己的资源和渠道去为青苗推荐优秀的老师。

11可以看出您对青苗是非常有感情的,青苗有没有哪些方面是您觉得有些不足或者可以做的更好的呢?

如果说到不足和发展愿景,我觉得关于双语教育,青苗已经率先探索了很多年,相比较六年前在双语教学上,已经逐渐在IB的框架下把中文体系做了一些改革。但是我还是觉得步子慢了一点,现在中英文的学习方法和教研方式,与真正的中西文化融合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现阶段很多的学校都在探索双语模式,尽管不易,但还是有很大努力的空间,都在摸索。现在家长们也逐渐贡献力量,在早期阅读和中文体系的建设中来为校方提供支持。

青苗现在就在推广早期的中文阅读启蒙,每个星期都有课后阅读,家长也会参与进来做义工,定期开展中文阅读的讲座,已经坚持了几年。

总体来说,在中文早期的启蒙阅读上,国内缺乏分级制度和有效方法,需要向国外学习很多方法论的,这一点可以向国外的内容提供商借鉴和学习。另外在双语教育的探索上,可以向香港沪江维多利亚IB双语学校等先行者学习先进经验,争取可以走出一条真正的中西文化融合的道路来。

篇5:择校申请书

小升初择校申请书一:小升初择校申请书

XX中学校领导: 我叫XXX,女(男),今年12周岁,是xX区XX小学XX班的毕业生,学习成绩优良。仰慕贵校的教育方法,深知贵校的知名度,为此申请去贵校求学。我是教师子女。(父或母系XX学校教师。叫XXX),望审核,满足一个学生的请求。

此致敬礼

xX区XX小学XX班的毕业生XXX

小升初择校申请书二:小升初择校申请书

XXX教育局领导:

我叫 xx,今年 x周岁,是xx 小学 x班毕业生,学习成绩优良。由于家住xxxxx ,父母接送方便,同时仰慕 xx教育方法,为此申请去xx 上学,望给予批准,为谢。

此致敬礼

小学班毕业生

篇6:关于择校雷区

雷区一:报录比高的院校

根据这几年的报录比数据显示,2016年是2.9:1,2017年是3.1:1,2018年是3.5:1,2019年是4:1,由此可见,近年来整体报录比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照此推理,2020年报录比也必将更高。

从各大高校报录比来看,人大、南开、复旦、浙大是报考的热门高校,报录比也相对较高。2018年人大学硕报录比28:1,专硕比例6.3:1,南开报录比20.1:1,复旦报录比在10:1左右。所以如果你的目标学校报录比过高,还是要谨慎一点。

雷区二:保研率高的院校

近年越是好学校保研的概率越高,在保研率达到20%以上的院校中,大多数都是985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但也有三所院校达到了这个数,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科技大学。

而从各大院校专业保研率最高的院校来看,医学专业保研率最高,位居各大专业榜首,如北大医学部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见,考生报考院校还需谨慎对待。如果保研率过高,就会导致招收统考人数变少,竞争压力更大。

雷区三:报考人多的院校

从历年招生院校来看,除了北京地区各大高校创历史新高之外,其他地区及院校也出现了类似的“扎堆”报考情况。如2019年复旦接近2.8万人,厦大较去年增加了2876人,南大比去年增加37%,南开较上年度增长18.6%,西安交大增幅超过40%,华电较去年增加了1295人,增幅在13%等。可见,对于考生来说,如果你实力一般,就需要慎重考虑了。

雷区四:调剂歧视的院校

2020年预计考研人数超300万,而实际录取人数约70万,这其中调剂考上的更不在少数,要想调剂成功那么选择调剂不歧视就很重要。或许有考生会说,考研就要考名校,如果考不上大不了调剂,但是调剂暗含潜规则,其中能录取985的就不录取211,能录取211的就不录取普通一本,能录取普通一本的就会拒绝二本,所以一定要理智地权衡利弊!

雷区五:不要等公布正式招生政策

很多接触小升初的家长觉得择校太过复杂,没有一个具体可以参考的官方标准。于是乎很关心教育局何时公布新一届的招生政策,结果“傻傻的”等到招生政策 公布之后再做择校安排。等到招生政策一公布,你会发现上面说的“就近免试”入学根本不现实,老老实实的去参加微机派位,留给你的都是些普通学校。

而且学校压根没有跟着政策走,暗地里在举行择校选拔考试。等你明白过来,感叹自己被“忽悠”了的时候,发现身边有孩子说自己已经成功上岸了,那时候只能责怪自己很傻很天真了。一句话,早做好考试准备,争取早日上岸。

雷区六:不要错过任何形式的考试

因为不允许择校考试,所以你会发现学校很少光明正大的公布考试信息。取而代之的是坑班结业考试录取,这个大家都知道。还有一些让人有点难摸着门道的考 试:比如14届南雅世奥赛,麓山联合金海的招生考试,双语的特长生考试等等,这些考试后来都被证实其实就是小升初择校考试,学校换了个考试形式而已。所以 你家的目标学校如果忽然组织了听上去不是那么靠谱的考试,最好也不要放过,说不定那次考试你家孩子就中奖了。

雷区七:不要相信没有重点班

分班政策是要求各校按“之”字行平行分班,所以当你去问招生办的老师有没有实验班或重点班,你得到的回答肯定是“没有。”但相信你就错了!一般情况下 没有重点班周末就有拓展班,而有些学校在择校考试时也会告诉孩子和家长有重点班,以此吸引牛蛙。重点班或周末拓展班相比普通班肯定好很好,怎么选择你懂得。

【我们如何来择校】相关文章:

1.大学教授怎么择校

2.小升初择校建议

3.考研人如何择校择专业

4.学生择校自我信

5.小升初择校应该坚持什么原则

6.北京小升初择校建议有哪些

7.考研报考指导:心理学择校规划

8.小升初择校择班建议与指南

9.小升初择校误区及建议(小升初必看)

10.广州小升初择校的参考意见

下载word文档
《我们如何来择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