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论文
“可爱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论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论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初探论文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初探论文
1引言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极其重要。要提升园林绿化的质量,提高园林植物的存活概率以及提升植物绿化的成效,园林绿化的植物搭配人员就要加深自身对植物的了解程度,顺应植物的生长特点,提升园林绿化植物搭配的质量。
2园林绿化植物搭配突显的问题
(1)植物搭配方式单调。近年很多城市在园林绿化时都采用了大量种植草坪来点缀,使得城市园林建设没有任何新意。城市在植物品种选用上也是色彩不够多样化,大面积种植绿色植物,不具备色彩的交错性,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2)地方特点不明显,各个城市大小、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及经济状况都有差异性,在具体的园林绿化里面往往不注重这些地域文化背景,单方面考虑园林建筑以及绿化给人的直观感受,形成大同小异园林景色。随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在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外感形态与内在文化背景的结合。由此,在园林植物搭配中表现地方特色,表现城市独到的地域文化背景显得非常必要。由于植物可以表达一个城市的历史,向全世界乃至子孙传播城市文化,植物还可以等同建筑物作为城市文明的标志象征。
3现代园林植物搭配的方向
植物搭配需要以生态学理论知识论作其指导。园林种植是一项重造环境、改善环境的工作。即便生态学观念在较多的园林设计上被应用,但是经常只做表面工作,并未深入引用其内涵,要真正重整当代植物搭配的生态观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生态意识来指导植物搭配。在园林绿化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原则,以园林绿化的整体有序性、植物品种多种多样作为发展为准则,结合物种挑选,色彩搭配等一系列园林意境问题,构成以乔木作为主导,乔灌藤和花草为辅的复层搭配绿化形式。
4园林绿化植物搭配的原则
4.1坚持美学原理
植物形态美是展现园林整体美的关键,在园林绿化里面要加强植物色彩的丰富多样、注重色调上应存在明暗偏之别。要深入了解植物本身的生态学特征,运用其最优的色彩稳定规律,完成科学搭配。要灵活运用对比色与邻补色之间的微妙调色关系,形成色彩过度完美或色彩鲜明对比的美好画面。
4.2适宜原则
该原则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在适合的环境中种植适宜的植物,第二要与周边种植环境相互搭配协调。植物的生长特性要与栽种条件相符合。栽种条件是指植物栽种地的气候环境、土壤理化情况、光照环境以及湿度环境等条件因素。园林植物的自身特性包含植株高度、花色、适应性等诸多特性。目前较多城市的绿化植被品种比较单调。
4.3合理规划
园林植物搭配要遵照自然规则,要依据园林所在的环境、地理环境特征进行配置。要多加考虑其对保护城市的自然景致的作用,要注重历史文化景致的多元化,充分理清它们与城市园林之间的关联,使城市建设与环境相互协调,在城市建设里面能够感受历史的底蕴,确保城市历史文明的传承。
4.4遵照生态学原理
符合自然生长规律与风貌的园林种植,必须尊重物种多样性原则。因此,园林植被的配置要注重植物群落具有层次丰富的特征,实现各种植物相结合,植物的层次较多,群落分明的结构模式。同时也要考虑植物叶子与花朵的颜色,将高低植物搭配种植,使园林具有色彩丰满,层次分明的美好特征。
4.5依据绿化要求和作用进行配置
明确园林绿化即将展现的主题效果,根据这个主题配备相应的植物品种。首先选定符合主体的乔木、灌木与花卉,选定之后,整体风格就有了框架结构,然后对框架结构进行相应的填充,那么,具有特色的主体式园林就构建完成了,最终体现出一种文化与精神并存的样貌。如樱花园、薰衣草园、郁金香园等,都是以某种植物作为主题,形成特有的韵味。此外,还应根据具体需要,选用合适的各种地被植物。比如在规则式规划布局里面,应挑选植株整齐有序、耐修剪的植物。而在自然开放的环境中,则应该选择植株高低不一,花色丰富的品种,从而展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及配合具体需要。
4.6经济适用原则
经济适用的原则指创建节水型园林,由于许多植物都不耐干,因此,园林管理人员需要对其定时定量浇水,这项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在植物搭配中要将节水的问题考虑进来。例如不要大面积种植草皮,尤其是在冬季生长的草坪,而要多选用耐旱的草皮种类,可选用耐旱的地面覆盖植物,如扶芳藤等。或将冷暖季草混合种植,混合种植不仅能够节水,而且还能实现一年四季草木长青的效果。在搭配中优先挑选较耐干旱的园林树木,如银杏、国槐等树木都是不错的选择。
5园林绿化植物搭配的功效
园林植物具有改善环境的作用。按照人们的理解方式,园林不仅作为游憩地段,而且更具有优化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功效。园林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工作及生活中的.压力,况且植物释放的负离子与抗生素,可有效提高人类及动物抗御疾病的能力;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一些特殊园林植物还会分泌杀菌素,净化环境;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和空气中浮游颗粒,优化空气;可以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可降低噪声,抵挡风沙。植物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园林绿化可称之为美化环境的有效手段,而园林植物必定是园林绿化的最关键的部分。
6科学合理配置园林绿化植被的策略
6.1基于植物种类的合理搭配
根据植物学的类别将植物作划分。可分为:花卉植物、乔木植物、灌木植物、草皮等。乔木可以分为常青乔木与落叶乔木。植物搭配的具体方法就要依据这类划分进行合理搭配,乔木作为园林绿化方面的首要绿化植物,所以乔木的科学配置及其关键,乔木配置要依据植物的树木形态等进行搭配,从而确保乔木同园林整体景致协调一致。乔木配置完之后,后面需要进行配置的是灌木、花卉、草坪这些具有大面积种植意义的植物。灌木具备丰富的颜色和繁茂的叶脉,合理地将灌木与乔木结合配置,可以增强植物的观赏价值。花卉不仅品类繁多,颜色艳丽多彩,同时花卉还具有花香,花卉与灌木比较,更能引起大家美感方面的共鸣,花卉是园林绿化里面绝对不可或缺的装饰品种。以草坪作为代表的地被园林植物是园林中供人们休息和娱乐活动的良好载体,因此,草坪的搭配需要与花卉等植物进行区域的划分,可以更好的保护花卉等植物免遭破坏。
6.2基于植物搭配的效果及目的合理搭配
在进行植物的搭配时,要确保园林绿化植物被合理科学的搭配。科学合理的配置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遵照植物的配置原则与植物的生态特性等因素,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进行植物搭配;
②在园林景观绿化最终目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良园林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园林行植物的搭配时可以参照植物绿化中生态园林最终目标进行植物的搭配。
③要将园林景观的绿化看作是一种当地艺术景观的绿化,相关操作人员可以运用园林艺术景观的布置手法进行园林景观的配置。
7结语
生态园林建设并不是简单地绿色植物栽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返璞归真,而应是多个生态群落在具有审美意义的基础上的艺术性配置,是园林艺术发展和提高的表现。现代园林绿化的植物搭配代表城市的形象,地域文化特征是当地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成功的园林植物配置形成的景观可作为一个地区的标志。通过对绿化植物配置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实施方法,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更好的向着生态保护、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敏.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探讨[J].城市建筑,2013(20):179~180.
[2]孙树杰.加强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5(13):3193~3194.
[3]郑敏芝.浅谈园林绿化植物配置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2).
[4]龙苗苗.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9):208~208.
[5]宋纯彦,张海军,张淑兰,等.牡丹江市东宁县城镇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现状调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5):105~107.
[6]刘春红,杨伟.关于园林绿化植物配置问题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9):6373~6374.
篇2: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论文
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论文
【摘要】园林植物配置是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居民的居住环境,是提高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着重介绍了城乡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方法、原则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方法
要想改善生态环境,搞好园林绿化是重中之重。通过城乡一体化绿化工程的实施,扩大绿地覆盖率,创建城乡生态园林,逐步向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乡村道路林荫化、农民庭院花果化的目标迈进。使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师法自然,合理配置植物
建立相对稳定的、生态效益高的植物生态群落,尽可能实现生物多样性,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生物多样性
1.1.1植物季相特征体现植物多样性
植物的形态、姿态和颜色,随着季节的更换、生长环境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叶艳丽,冬枝傲骨,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为合理配置植物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条件。
根据植物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不同时期的观花、观果、观枝、观叶植物搭配种植,使同一景点在不同时期产生特有景观,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受。如春季开花的植物有碧桃、榆叶梅等;夏季开花的植物有栾树、珍珠梅等。
植物叶片的色彩随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季节观赏效果不同,如常年观赏的紫叶矮樱、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等;秋季观叶的五角枫等,秋季观果的金银木、火炬等,观枝的红瑞木等。
1.1.2植物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体现生物多样性
植物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树种给人不同的感觉,或高耸伟岸,或绵延起伏,或平和悠然,或苍虬飞舞。常见的树形有柱形、塔形、圆锥形、伞形、圆球形、卵形、倒卵形等,特殊的有垂枝形、曲枝形、芭蕉形等。植物五彩缤纷,色彩丰富,有各色及花纹的枝干,有形状奇特的各种叶片及花朵,有色彩鲜艳、果型奇特的果实。既可孤植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规则式、流线型等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
1.2使用乡土树种
使用乡土树种,通过生态种植以建立稳固的植物群落,避免只参考植物原产地的习性而较少结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盲目引种和组合。
1.2.1使用乡土树种,形成该地区的基调及特色,搭配少量其它树种,异彩纷呈,起到变化的作用。
1.2.2优先选择本地乡土花灌种类。由于这部分树种最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抗逆性较强,并且建起的绿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2.3要注意对外来树种、花草的引种驯化和培育,以丰富本地绿化树种、花卉和草本植物,获得更高的绿化、美化景观效益。
2.人文景观与自然遗产的利用
城乡绿化的景观效应,应该体现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与和谐。适当利用其它要素,包括一些非生物材料的应用和衬托,利用人文景观与自然遗产,来展现植物景观的丰富内涵,使人从欣赏植物的姿态美,到欣赏植物的意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1人文景观的利用
结合城乡的人文景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配置植物,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集地方风貌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既简便易行,又有良好的生态效果,特色也随之形成。
2.2自然遗产的合理利用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文脉,把它融入绿化设计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尊重城乡的历史文脉与地域文化,复兴被冷落或被遗忘的城乡历史场所,利用自然半自然的遗迹和可利用资源,同建筑、道路、广场、水系紧密相融,形成优美的环境,造就城乡特有的自然文化风貌,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地域化、个性化相结合。
3.巧用点缀,丰富造景内涵
城乡绿化的构图设计,应把园林各种要素和环境协调起来,与地域风格相统一,同时又有所变化,以园林建筑物、雕塑、假山、喷泉等非生态类景观点缀,使景点绿化与附属设施相结合,巧借自然山水、地形、地貌,营造优美环境。
3.1水景
水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园林水体可赏、可游,在水的烘衬下,景物才会变得生动,可随形就势,设计自然式水体、规则式水体;也可按水体存在的状态分为动态水体(瀑布、小溪等)和静态水体(湖泊、池沼等)加以利用。
3.2巧用小品、雕塑、植物造型
3.2.1合理配置绿化和建筑小品
植物造景时,配置些建筑小品,如亭廊、花架,使植物与建筑协调呼应,形成一幅优美的画面,装点美化周围景观,使小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绿化景观。
3.2.2雕塑的布置
雕塑可帮助表现绿化主题,点缀装饰风景,丰富浏览内容,提高城乡文化品位。雕塑的布置,要与园林绿地的主题相一致,以借助艺术联想创造意境,既传承历史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通过雕塑充分体现特性;还可与植物、岩石、喷泉、水池组合在一起,布置成与环境紧密结合的景色,与植物搭配相得益彰。要注重城市与文化的内在融合,广场设计群雕,成片住宅楼和大型写字楼设标志性雕塑,“绿心”内建设雕塑主题公园,绿地建雕塑小品,以此来丰富城乡文化内涵。
3.2.3植物造型
利用植物造型可创造人工艺术美,根据设计理念,可将植物整形修剪成各种各样的形体,几何形体、鸟兽形、人形,如在河北省赵云庙内用两排桧柏造型成手拿兵器的武士,使人身临其境,仿佛是古战场的再现,既保护了绿化,又增添了新的`绿化景观。
3.3植物与建筑的组景植物与建筑的组景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
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一种生动活泼的季相变化,一种动态的均衡,使建筑与景观更为协调。
3.3.1建筑与植物组景要协调
好的园林建筑本身就是一景,但建筑的线条往往较硬直,而植物线条流畅、活泼,再加上植物丰富的色彩,只要合理配置,会锦上添花,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观。植物配置要与实地情况合拍,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色彩上都要与原有建筑物的设计风格相协调,根据建筑物的特点、高度,选用植物材料。如浅色的园林建筑与浓绿的植物色彩及线条形成了强烈对比,建筑物旁植花灌,开花时一片繁花似锦,从而更丰富了建筑的色彩。
3.3.2植物与建筑组景比例要协调
城镇园林绿化时遇有民俗、民风及其它建筑物时对植物配置要求也不同,组景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协调,采取某些巧妙的、协调的手段来保持当地的城市风貌、乡村特色、建筑风格。
3.3.3植物与建筑组景色彩协调
植物在色彩上的变化,不同种类的植物叶色不同,绿色叶中有深、浅之分,如常绿树多为深绿色,落叶树多为浅绿色。另外还有蓝绿、灰绿、银绿、紫红、红及复色叶、春色叶、秋色叶的变化,花更是多姿多彩、颜色五彩缤纷。植物与建筑组景时,建筑物的色彩不同,配置的植物应不同。植物的颜色与建筑的色彩对比越明显,观赏效果越好。如红色墙前宜种植开白花或黄花的树木,如连翘等。
3.3.4建筑朝向不同,植物配置不同
在建筑南面,为了不影响室内采光,3m之内不宜植高大乔木,以花灌木和地被为主;建筑北面,因环境荫蔽宜植一些(下转第330页)(上接第260页)耐荫的地被植物,如玉簪、万年青等。
3.3.5建筑的门、窗、墙、角隅的植物配置
合理配置建筑门、窗、墙、角隅的植物,不但可以入画,而且可以扩大视野,延伸视线。门、窗前可植姿态雅致的树木,与窗构成框景,如竹、梅、碧桃。墙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3.4借用景观
因地制宜,随势借景。使近景、中景、远景与借景形成一体,构成一幅动态画。建筑常以门洞、窗框与植物为景,同样,植物的枝干也可用来框借远处的建筑,甚至山峦、植物为景。
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采取有助于协调自然环境与城市乡村景观的设计方法,贯彻生态优先和整体优先的原则,使植物、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组成整体协调的景观,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篇3: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摘要:本文是作者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主要论述了城市绿化的现状,阐述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树种,采用适宜的配置原则,建立既能与环境相适应,又能体现园林植物的观赏特征,并能产生综合生态效益的植物群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关键词:植物配置;园林景观
1 在城市绿化中园林植物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不遵守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1.1.1 “断臂”、“斩首”现象。
目前,城市植物绿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断臂”“、斩首”的现象。
①在行道树的运用上,这一现象尤为严重;②乡土植物进城,本来是好事,因没有驯化,只好进行外科手术,经常能看到一些新建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都被严重的“斩首”操作,使这些树木在持续相当时间养护后依然出现大量死亡或存活部分生长缓慢等现象,严重影响道路绿化的景观效果。
1.1.2 盲目移栽大树。
目前城市的绿化建设速度日益加快,特别在领导意识下、政绩的驱动下,即建就有效果,追求速成效果。
设计者在设计图纸效果之初,想达到的景观效果可能就是树木正常状态下几十年才能达到的效果。
1.2 光污染
在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实不单是我们人类存在光污染问题,植物也同样遭受了严重的光污染,最明显的表现为城市管理者刻意设置的大功率聚光灯或彩灯,其实这种人为的加光既直接形成了强光对植物的胁迫作用,干扰了植物正常的昼夜生长发育规律,还直接妨碍了生活在花草树木上鸟类、昆虫的正常栖息和休眠。
1.3 城市绿化结构单一和生态问题
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为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则较少见。
特别像前几年一些城市兴起的草坪热等现象都是对这一问题不重视的结果。
据研究,草坪的生态功能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1/25。
据测定,同样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森林,其植物绿量约为单一草坪的3倍,因而其生态效益也明显优于单一草坪。
2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原则
2.1 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应遵循3个原则:①树种的生态习性必须与种植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即适地适树的原则;②树种形成的林分应长期稳定,即稳定性的原则;③经济有利、现实可行,即可行性的原则。
一般来说,园林绿化的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支撑,外加已经驯化成熟的引入树种。
2.2 遵循植物多样性的原则
目前城市绿化在生物多样性上面临很多困难,主要是因为现在城市的园林景观多为人工建造,很多设计者在植物选择上都比较相同,往往会出现一个时期内所选择的植物有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样既损害了景观的可观赏性,又增添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度。
从植物选择方面来讲,多种树种的综合利用能使植物在色彩、功能方面都更富有多样性。
在欧洲许多城市,每当季节转换时,植物叶色变换,呈现出各种绚丽多姿的色彩。
2.3 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绿地性质进行选择
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有所不同。
如杜鹃、茶花等喜酸性树种,适于pH值5.5~6.6、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壤,而黄杨、夹竹桃等喜碱性树种,适于 pH 值 7.5~8.5、含钙质较多的土壤。
另外,根据绿地使用目的,在规划设计时选择适宜的树种。
如烈士陵园,应选择常绿树种,如松柏类;幼儿园绿化,应尽量选择低矮、色彩丰富、无毒害无刺的植物;而在污染严重的工厂等地,则应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等。
植物在不同场合的选择也有许多差别。
合理地选择能发挥植物生态效应和体现景观效果,通过对比、变化及统一构景等,能体现植物群落的群体美。
篇4: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3.1 季相变化
季节性的景观体现在植物上,即植物的季相变化。
在城市景观中,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出不一样的风光。
城市园林的季节景观变化,将使人们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生命的变化,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深层次的乐趣。
大多数植物是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
营造植物季相景观可反映一个地方的季节特色。
3.2 布局合理
自然界植物并不都是群植,也有孤植,疏朗有致,单群结合。
在设计中也应尽量遵循和参考自然界植物的本来生长面貌,形成多变的自然园林景观。
由此,园林植物配置就有了孤植、片植、群植、混植等多种方式。
这样不仅能欣赏孤植树的风姿,也可欣赏到群植树的华美。
3.3 互惠共生
考虑植物特性,遵从“互惠共生”原理。
植物之间经过长期演化,形成共生、寄生、拮抗等不同的关系。
在植物配置中,应掌握植物的这些特性。
如地衣就是真菌从藻类身上获得养料的共生体;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
因此,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3.4 协调统一
植物配置要注意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与环境协调统一。
植物是周围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配置植物,才能使景观更加形象、更加协调,与自然更紧密结合。
篇5: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人员为了积极应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推动人们生活环境的进一步优化,逐步加大了对于城市园林的建设力度,各地的园林建设开始火热发展起来。
而城市园林作用的发展依赖于园林绿化植物之间的良好配置,严格地落实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工作,是园林工作者必须落实的一项工作。
而当今时代,随着城市绿化要求的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更应进一步加强对园林绿化植物的优化配置工作。
这种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城市园林的绿化植物进行配置的意义来讲。
一方面,工作人员对园林绿化植物进行合理配置,能够通过将绿化植物按照其生长习性以及周围环境的要求等进行种植和搭配,实现对于花、草、树、木等植物栽植的经济、实用以及美观等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提高城市建设的绿化覆盖面积,并且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欣赏景观。
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将绿化植物进行合理配置,能够推动各种植物之间生长的相互促进,并减少植物病虫害的产生,为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效益。
所以说,就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来讲,园林工作者在新时期进一步地推动植物配置的优化,是城市建设对其工作的必然要求。
篇6: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摘要:本文从城市园林的绿化植物配置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实施园林绿化植物优化配置的必要性,谈论了开展植物配置工作应当遵循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优化配置;必要性;配置要求
篇7:浅谈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的配置
浅谈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的配置
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配置是主体,是绿化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对园林绿化工程中如何搞好植物配置,从生态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等方面考虑利用自然界中的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结合,使之既符合生物学特征又具有美学价值,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达到最佳综合效益以达到最佳自然生态效果等进行探讨.
作 者:范美星 万里 单利英 张玮 严国军 邵美珍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园林管理处,321000 刊 名:华东森林经理 英文刊名:EAST CHINA FOREST MANAGEMENT 年,卷(期): 23(1) 分类号:S731.2 关键词:园林绿化 植物 配置篇8: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论文
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比比皆是,使得人们不得不对“第二资源”引起重视,绿化城市环境是现在的城市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城市化建设的内容就是进行园林建设,而园林建设面临的一大主题就是建筑小品的配置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应用实例阐述,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园林;建筑小品;构景要素;配置
1建筑小品与植物配置的原则
1.1实用性
实行性的建筑小品往往也比较受到人们的欢迎,现在的人也开始慢慢的学会享受,很多人在饭后或者闲暇之际都会外出走走,在建筑园林中总是会有一系列的游乐设施以及桌椅、廊架等,可以供一些行动不方便或者督促幼儿进行游乐游戏的人群提供休息的平台。不过这类实用类的小品就应该充分的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例如遮阳、遮雨等。
1.2观赏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车辆在不断地增加,城市也开始慢慢的变得拥挤,人们常年在噪音和各种干扰下生活,使得他们特别崇尚一种安静的氛围和环境,而这种建筑小品将能够给人们带来这些可供欣赏的感觉,也能够让他们在闲暇之际能够到这些环境中陶冶情操、体会城市园林绿化的诗情画意。
1.3经济性
这种建筑园林小品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不但能够体现出小品与植物二者的和谐,还能能够体现出整个意境的线条美。这种经济性的建筑小品不仅要体现出一种柔和美与和谐美,还能够具有经济实惠的效果。
2怎样将建筑小品与构景要素设置到最佳状态的思考
2.1主次分明
建筑下品在园林中中一般作为配景使用,在园林建筑小品设计中充分考虑其与周围的环境的关系,做到与周围的一切环境相映衬,不能喧宾夺主。根据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的小品设置,在学校,就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小品,多半是以鼓励学生上进为主,然后小品的大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形状就可以贴近学生的日常接触物品,诸如书、笔以及一些伟人名言等,这些小品的设置更适合放置在校园园林中;倘若是在动物园,就应该根据动物园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动物类的小品,例如动物的形状以及一些保护动物的名言警句;若是在公园,可以设置一些蘑菇状的喷头等的小品,来衬托公园的其它风景,做到主次分明。充分考虑到天气的因素,选取的位置尽量在夏天凉爽、冬天不遮阳的地区内。另外,若是建筑小品作为局部的主景,则应该以植物来烘托建筑下品,突出其主导地位,呈现主次。
2.2频率恰当
在设置的过程中一定的要充分的考虑其频率问题,频频出现或是间断出现还是有规律的出现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如厕所频频出现或是多就不出现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而座椅、坐凳间断出现确让人们非常高兴,因为它们可以适当地缓解人们的疲惫。在部分城市园林建设里面,大量种植植物,物质的花费开销过大,而有些园林为节省开支,很多空旷的地方则用一些大而莽撞的小品代替,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还浪费了不少资源。倘若后期的维护工作不到位,那么整个园林小品的设计可以说是效益尽失。因此,我们要注意小品的使用频率,让小品能够在合适的地方发挥应有的功效。
2.3比例、尺度适宜
小品在与景观的配置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其比例和尺度,古语有云:“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城市园林中,坐凳、座椅相较其他的小品而言更受到人们的欢迎,园林环境不是私人的物体,而是具有公共效益的现代产品,由此,小品只有更多的迎合人们的需要,才能够在园林中长久的发展下去。因此,园林中的坐凳设计应该充分的考虑不同人群的需要,利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进行设计。一般人群的身高设计坐椅的标准高度为30~45cm,并且座椅的后背依靠度应该在110°角左右,若是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可以适当调整建筑小品的尺度和比例。
2.4个性发展
目前随着工业化发展,绝大多数园林建筑小品 (如园灯、园椅等)都是采用成品,这些园林建筑小品千篇 一律、仿佛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缺少个性/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园林建筑小品应该是艺术品,而要成为一件艺术品,切实结合园林环境、功能、面向观众。如改变建筑小品的形状、颜色或材质都是可以体现个性,而通过植物群落的搭建,通过植物观赏性来烘托园林小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赵春斌,杨玉想.园林小品设计要点[J].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6)
2七大行业的发展趋势[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3)
篇9: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原则及重要意义论文
摘 要:园林绿化景观是游人游玩、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好地方。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需要在植物配伍上多下功夫。园林绿化工作人员需要从植物群落的节奏和韵律上面考虑,比如像盆栽类的植物,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对其进行修剪,“直则无姿,密则无态”,对这类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绿化人员在进行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可以邀请专业的盆栽园艺师,根据苗木的自身特点进行艺术化的修剪。园林绿地植物在进行配置时还应该注意植物层次和色彩的把握,高质量的园艺工作需要结合大众审美来进行,栽培大家喜欢的植物种类,并且搭配一些常见的其它类植物,提高园林绿地的层次化,应该花费一定的资金引进一批色彩鲜艳的热带景观植物,用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观增强园林植物的欣赏性。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意义
1 以适地适树为总原则,充分考虑植物配置的合理性
园林绿化过程中植物配置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植物配置才能发挥园林绿化的最大效益。园林植物配置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功效、不同场合包括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会有多种不同的配置方式。总的来说要保证植物存活和正常生长是第一要点,所以因地制宜开展园林绿化配置,以适地适树为基本原则是十分关键的。同时绿化植物配置在考虑其生长习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的植物配置的观赏效果,从观赏性而言,既要考虑植物本身的特点和质地,包括后期的生长方向,同时还要考虑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和韵律,甚至要考虑植物群落与周边环境和景致的协调统一,合理搭配,相得益彰。总而言之要发挥园林植物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当然要想保证园林植物绿化效益最大化还是要因地制宜,以适地适树为基本原则。而适地适树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因地制宜选品种,形成地方绿化风格;突出特色效果 ,展现不同园林风采;根据季相合理安排 ,体现园林绿化色彩感。
1.1 因地制宜选品种,形成地方绿化风格
因地制宜选择园林绿化品种是十分关键的,绿化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尽量以乡土树种为主,不但在经济方面可以有所节省,后期养护管理也不是十分复杂,发生病虫害的几率也相对较低。而所谓的因地制宜,这里的“地”不单纯的只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地域,要把此处的“地”具体到某个地段、地点和地块,因地制宜的展开绿化工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真正正做到因地制宜。只有做好因地制宜开展绿化,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合理选择和配置植物,是植物景观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不同的园林地方风格,避免雷同及千篇 一律的关键。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植物,这个植物的范围比较广泛,不单纯的指树木,也可以指其他植物,比如花卉,就是在园林绿化过程当中广泛使用并且效果十分好的植物之一。园林绿化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其观赏性,不同地区在开展园林绿化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特色,将各地可以使用的植物充分的结合起来,体现地方特点,展现出不同的园林风采。
1.3 根据季相合理安排 ,体现园林绿化色彩感
园林植物因其具有生命,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它自身的特色能随季节、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丰富和发展。一年之中,四季各有不同的丰姿与妙趣。我国素来注意花木配植的季相原则,所以园林植物配置也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
2 水景植物配置、路旁植物配置及建筑物旁植物配置
水景植物配置园林中的各种水体如湖泊、河川、池泉、溪涧、港汊的植物配置,要符合水体生态环境要求,水景创造要注意堤和岛划分水面和增加景深的作用。
水边植物宜选用耐水喜湿、姿态优美、色泽鲜明的乔木和灌木,或构成主景,或同花草、湖石结合装饰驳岸。要选用花木或色叶木以丰富水景。在较大的水体旁种高大乔木时,要注意林冠线的起伏和透景线的开辟。在有景可映的水面,不宜栽植水生植物,以扩大空间感,将远山、近树、建筑物等组成一幅“水中画”;路旁植物配置要注意创造不同的园路景观,如山道、竹径、花径、野趣之路等。在自然式园路中,应打破一般行道树的栽植格局,两侧不一定栽植同一树种,但必须取得均衡效果。株行距应与路旁景物结合,留出透景线,为“步移景异”创造条件。
路口植物种植是一点闪光点,要引起大家注意,一般在路口种植植物要以有特点、色彩鲜明的植物为主,可以孤植或者丛植,主要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还可以起到导游的作用,加深大家的印象。在次要园路或小路路面,可镶嵌草皮,丰富园路景观。
篇10: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原则及重要意义论文
合理的植物配置对于园林绿化意义深远,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重要意义。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生态意义;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景观意义;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社会意义。笔者从这3个角度分析了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重要意义,仅供大家参考。
3.1 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生态意义
植物的配置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园林绿地的植物多样性配置有利于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局部小生态环境。多样性的植物群落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欣赏需求,同时,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将多种多样的植物栽培在一起,可以很好地改善种植绿地的土壤条件,也可以使园林植物在合理搭配之后减少病虫害的产生,具有抑制病虫害对绿化成果威胁的显著作用。
3.2 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景观意义
园林绿化工作人员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该重视植物配置多样性的景观意义。植物多样化是园林景观多元化的基础,不同种类的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质地、季相各不相同。有些种类的.植物生命力比较顽强,比如万年青,可以把它和月季、玫瑰等色彩比较明艳的景观植物搭配起来,符合的植物群落在不同的视角和搭配方式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园艺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颜色的植被丛,修剪出“爱国宣传”或者“倡导保护环境”类型的艺术字,不同颜色的艺术字搭配起来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3.3 园林绿化中植物配置的社会意义
绿化工作人员在植物配置多样性上还要考虑到植被绿化的社会意义。园林绿化植物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在加强树种选育引种科研方面有所脾益,在提高园林设计和施工管理水平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园林绿化配置可以通过大面积、大数量的植被种植,进行农科所树种选育培养,可以有效地加强园林植物的优选优育工作的推进。通过园林植物多方配置,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日常园林作物管理水平,季节变换过程中,园艺配置需要涉及到多个种类的植物培养,春天、夏天、冬天、秋天,每一个季节的应季植物都不一样。不能简简单单的让工作人员日常照料简单的几种植物,更应该提高自身的园艺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市花”、“市树”等有代表性植物的栽培,推动绿化植被产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提高园林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可以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本文首先以适地适树为总原则,从充分考虑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入手,而后分析了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重要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文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2] 毛美余,蔡鲁祥.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10).
[3] 徐芳,孙启良,李萌萌. 浅谈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及形式[J]. 现代农村科技, (16).
[5] 常立恒. 生态视野下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索[J]. 科技风, (17).
[8] 陈汉月. 浅析园林绿化植物的栽植与养护[J]. 广东科技, 2009(12).
[9] 姜海波. 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方法探析[J]. 科技传播, (04).
作者简介:孙晓丽,本科,长春市绿化管理处工程师,园林绿化专业。
篇11: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论文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论文
1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
1.1四大配置原则1.1.1韵律和节奏感原则。根据环境的不同进行植物的配置,比如在相对宽敞的地方,可以大面积种植一些体积较大的树木,而在面积较小的地方,就相对减少种植植物的数量,可以避免种植树木,而改种一些灌木和花草。1.1.2统一原则。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时候,除了要观察周围的环境之外,还要根据植物自身的品种、生长态势和颜色等进行配置。在同一个地方统一种植同一类型的植物,这样看起来和谐统一,避免了因杂乱的配置而带给人的烦躁感。1.1.3均衡原则。植物的整体生长态势、枝叶发育情况不同,因此带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枝繁叶茂、体积庞大的植物会给人带来安全、厚重的感觉,而相对于体积较小,颜色鲜艳活泼的植物则会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轻盈之感。1.2和谐原则和谐一致是生态园林建设所遵循的原则,注重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和谐、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和谐,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带给人舒适的享受,也从而带动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从而从整体上达到和谐,这是生态园林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重要的目标。
2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式
2.1观赏性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可以将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观赏花的颜色各异,通过花与叶子的完美结合,可以带给人更大的观赏性。比如在常绿植物的周遭布置一些观花,这样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会有更为新颖的感受。布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层次的排列,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颜色、不同高度、不同体积的植物搭配排列,可以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比如在5m高的`桧柏和10m高的枫树之间按照高度进行由低到高排列,或者将红叶李和枫树进行颜色由浅到深排列,这样层次分明、高度和颜色都有着过度区分,会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享受。2.2季节性在进行植物配置的过程中,为避免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发生冲突,因此要严格遵守植物的季节性排列,春季植物百花齐放,夏季植物郁郁葱葱,秋季植物色彩多变,冬季植物银装素裹。通过按照季节性进行植物的排列,可以让生态园林更好地还原自然景观,给人们以更为亲近自然的感受。2.3和谐性生态园林建立的目的不能仅仅是让植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和环境中无序地排列,而是要考虑到多重关系,园林本身就是一门涉及到城市建设、农业和艺术的复杂学科,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过程中,要结合城市规划、林业、生态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而真正达到和谐统一,让生态园林在自身发展同时带动社会效益的增长。
3总结
生态学是一个涉及到城市、农业、林业、社会的复杂的连锁反应,通过生态园林中植物的合理配置,可以带动生态园林更好的发展,植物配置遵循艺术性、观赏性和和谐性于一体,除了可以带动生态园林的发展外,也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更为推进建设和谐社会和人与自然共处的目标起到了良好推进作用。
篇12: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论文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论文一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交通业、?贸易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时期,园林城市也就油然而生了,园艺毕业论文。1.城市园林化的含义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2.建设城市园林的原因2.1?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的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
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由于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发展,造成了文化国际化倾向的加剧。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和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千篇 一律,文脉难以继承,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实习报告《园艺毕业论文》。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更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2.3?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8.1%,我国?年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等到?年,这个比率将达到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已有1/4?的省市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老龄化社会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休制度、劳保制度、社会福利政策、医疗保健及保险业,以及居住环境等。老龄化社会对园林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公园、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散步、健身、娱乐、休闲和交往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
篇13: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探讨论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园林设计;植物配置
人类真正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城市沙漠化在地球上的肆虐,让人们产生了迫切改变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延伸具现代化的行为就是园林绿化。该项目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绿化生态起到稳定和促进的作用。现代生态园林的建设是对前人设计方案的继承和传统生态园林建设经验的延伸。同时,尊重生态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客观因素和原理,对于建设多结构、多功能和多层次的科学植物群,以及适合人类生存和外界环境性质询的构成,具有积极意义。
1生态园林的概念和意义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成区域包括城市近郊位置和远离城市的自然区位置。相对于城郊部分的开发,山区进行生态园林的改造行为更具有天然更新的能力和吸引野生动物活动的能力,也适合开发者对于绿地建设的物种多样性选择和合理规划区域用途做出科学性的决策。郊区公园和森林管辖区域是乡村通往城市的绿色通道,因此,要让生态环境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发挥出生态园林建设的真正作用和积极意义。
篇14: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探讨论文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整体化的系统建设工程,需要按照相关配置原则进行有序建设,为城市建设完善做出保障。因此,在城市生态园林的设计方案和植物配置主要是对园林建成后的利益关系、环境改善效果、居民生活体验和感受等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效应问题做好把控和支持,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生存延续的关系和谐统一。
2.1根据植物特性进行配置
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城市之间的共同点,分配植物的配置是生态园林选择植物的前提,采用多种高度和层面的复合型群落形式对植物进行种植和搭配。在生态园林中,合理利用乔木、灌木丛、草地、藤蔓等多种树种混合搭配的形式,可以让生态园林的可持续性增强,且对于植物自身的稳定生长和光合作用也起到了良性作用。当地自有植物物种也是生态园林的首选之一,能够减少搬迁对植物造成的永久性伤害,以及外来物种对当地植物的入侵影响。生态园是城市系统进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的方式,能够使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互惠互利,也是促进和协调植物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比如,杨树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但是和松树种植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产生芬多精的物质,避开病虫害,实现自我保护的共生关系。生态园林的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生态改造工程,因此,要错开植物的生长时间,营造出一年四季都能永葆长青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四季中的冬天是植物落叶休眠和大部分花草凋零的修整季节,同时也是针叶植物结果的时期,要注意2者的搭配。
2.2根据城市特征进行配置
生态园林在城市中的建设需对植物的配置进行科学的安排,作为一项人工创造出来的自然景观工程,要让园林本身的外貌和实际作用相匹配。理论上,整体化的系统工程,对于各个模块的作用和资源应用都有着不一样的方式方法。在功能和作用上,互相做出交互和补偿是发挥整体优势的基本操作原则。在处理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问题上,同样需要增加这方面的预算和配置方式。在园林的植物安排方面,可根据城市和国情,采取最适宜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配置模式。中国地大物博,宗教信仰和民族生活方式也很多样化,因此,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上,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地理情况、自然环境因素、土壤构成和风土民情等因素,决定相关设计工作的开展。
2.3根据人文活动进行配置
生态园的建设是在城市设计的基础之上完善的,那么,适合人文活动的开展也是植物配置的重点根本依据。在园林的设计中,加入可践踏的开放性草坪区域,可以为春季人们的踏青和其他户外娱乐活动提供绿地环境,增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理需求和硬件条件。高大且具有距离感的梧桐树林道能让居民走出封闭的居住空间感受自然的气息,通过欣赏美丽的风景愉悦身心,减少日常的压力和增加交际能力的作用。夏季是百花齐放的季节,可以种植一些花期错开的兰花类和草本植物并挂好识别牌,这样的植物配置方式,既为居民日常生活添加了观赏情趣,也丰富了植物的知识储备。生态园设计方通过增加合理的可食用性的果树种植面积,以及规定可摘采范围和仅供观赏的区域划分,满足居民对绿色水果的拥有,也可以让大部分的果实得以存活。
3结语
美,固然是人类共同追求的视觉享受,但仅仅停留在欣赏程度的美是不适合应用在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建设方案中的。城市之间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有所不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影响也都不一样,因此,就需要设计者在资源安排、历史文化、地域差异等各个方面做出对植物配置的科学合理化建设,只有把人文因素和合理配置一同融合到生态园林的建设理念中去,才能为提高生态园林的品位和高度产生积极影响。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能否适合城市的空气环境,在种类的控制上也是一项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影响的措施。一个优秀的城市园林景观,不仅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作为基本原则,还要有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作为填充内容。
参考文献
[1]李茂才.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讨.中外建筑,2008,(09):105~107
[2]吴玉.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中外建筑,2011,(01):105~107
[3]李永辉,刘波,俞晓英.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问题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8):88
[4]李文广.浅析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12):161~164.
【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论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