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问题的康德延续
“ChandlerB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休谟问题的康德延续,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休谟问题的康德延续,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休谟问题的康德延续
休谟问题的康德延续
休谟把人类理性的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几何、代数、三角等有直觉的确定性或解证的确定性的“观念的关系”,它们只凭思想而不必依据宇宙中的任何东西;另一种是所谓的“实际的事情”,休谟认为“实际的事情”的一切理论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如果一些物象或事情恒常结合在一起,那么前一项是原因后一项是结果.但是因果关系不是由于理性而来,而是来自于经验的推论.一个婴儿如果不小心被蜡烛烧伤了手,那他下次看见相似的东西就会想到可能的伤害.如果一个人具有相当的经验,那当他在看见恒常结合在一起的物象的前一项出现时,尽管他并不知道使后项出现的.是什么样的秘密力量,但是他依然必须依据一个人性原则预想后项一定会出现.这个人性原则就是习惯.“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在休谟看来,太阳明天出来和太阳明天不出来是一样不含矛盾、一样可以理解的命题,因为事情总有相反的可能性存在,也即我们以为是必然的太阳明天出来的判断实际是或然的.休谟从经验出发把因果联系用人心的习惯联想来解释,把客观存在的普遍必然性说明为人的主观的普遍必然性,这实际上否认了人的理性能够实际真切地达到客观存在,从而根本上否认了人能够拥有理性知识体系.这就是哲学史上的休谟问题,也即因果问题、归纳问题,可以理解休谟问题主要是指“实际的事情”.
作 者:郭向东 作者单位: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 “”(3) 分类号:B1 关键词:篇2:论休谟对康德的影响
论休谟对康德的影响
从康德哲学的思想来源看,休谟对康德哲学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休谟哲学是康德哲学的出发点,休谟的因果经验是康德哲学的`星星之火,休谟哲学的提示打破了康德的教条主义迷梦,使康德走向批判哲学的成功之路.
作 者:刘学义 刘治国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甘肃理论学刊 英文刊名:GANSU THEORY RESEARCH 年,卷(期):2003 “”(6) 分类号:B561.2 B516.3 关键词:经验论 唯理论 独断论 因果论 批判哲学 先验哲学篇3:康德道德哲学的情感问题
摘 要:康德道德哲学主要指《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判断力批判》中由道德向审美过渡的环节及内容,康德的哲学被冠之为“纯粹的”就是因为他的哲学是从先验的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他排除外界的感性的、经验性的因素去建构道德法则,但本文却是要在康德理性批判哲学的基础上以情感为切入点,试图说明道德情感即“敬重”作为道德法则由内向外实践的动机,不但对道德形而上学起了重要的外化作用,而且第二批判也是通过敬重的道德情感过渡升华为第三批判的崇高的审美情感。
关键词:道德感情;哲学
一、道德情感的内涵
在康德之前,沙夫茨贝利、哈奇逊等使用过道德情感概念,他们把道德情感看作为判断道德的来源和标准,他们认为道德情感是天生的,它让我们拥有了分辨善恶的能力,而康德却不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他认为道德情感不是道德判断的标准而是道德的动机。
那么,康德是怎样界定道德情感的内涵的呢?首先,康德把情感分为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前者是内感官接受外界刺激的“病理学的情感”后者是纯主观、不提供认识的,它的根据和对象都是理性的,换句话说,“尽管敬重是一种情感,它也毕竟不是通过影响而接受的情感,而是通过一个理性概念而自己造就的情感” 即敬重不能归为那种偏好或私欲的完全以外在的质料为对象的.“病理学上的情感”。
敬重遵循道德律,因而它会否定偏好、感性冲动,对道德律的敬重是通过智性根据起作用的情感,其实质是纯粹实践理性在拒绝了与它相对立的感性冲动后为唯一起决定作用的道德法则取得了尊严。
其次,道德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康德认为要使道德法则能够影响人的实践行动就需要一个强大一点的动机,因为很多时候理性是软弱的,敬重就是这种出于对法则的纯粹敬重而不需要其他欲求的决断,它作为道德法则向外实现的动机,能够让善良的意向“嫁接”到它上面来并予以认同,而感性的冲动则不会给人道德价值,但是敬重的道德情感却会培养人的道德意向,提升人的灵魂,发现人的价值,改善人的品格。
所以,道德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二、道德情感与崇高
敬重在《实践理性批判》里被康德看做是来源于纯粹理性的一种对道德律的尊重与服从的情感,崇高在《判断力批判》中被看做是对纯粹理性的理念的表现,二者在来源上、对象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就连让人产生的感觉也非常的相似,我认为崇高是对敬重的道德情感的升华和提高,崇高作为一种审美情感是以敬重的道德情感作为基础的,否则崇高则不可理解。
崇高与敬重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都是先痛苦而后愉悦的情感,敬重是拒绝感性的要求而使人感到痛苦,在遵循了道德律后又瞬间意识到了道德法则的尊严,从而获得了愉悦的感觉,而崇高给人的感觉是“消极的愉快”,自然对象刺激你形成一个表象,但这个表象无法呈现直观到的自然,它以形体的庞大或数量、力量上的巨大给你造成恐惧的表象,而这时只有寻求理性去使感官表象与理念相符合,让理性去把握这种望尘莫及的对象,感性物的刺激引发了崇高这种绝对大的理念,其实质是对理性本身的认识。
第二,崇高与敬重产生的根本在于理性而不是刺激它的外物。
第三,都对道德有引领和奠基作用,前文说过敬重是道德法则实践的动机,康德说美是德性的象征,这里的审美,主要指美和崇高,但是康德更重视崇高,因为崇高比美更具有接近道德和绝对善的倾向,也就是说崇高比任何审美形态都要高一个层次。
因而康德更重视的是崇高对道德的启示作用,“智性的,本身自在的和目的善从感性上[审美上]来评判,必须不被表现为美,而宁可被表现为崇高,以至于它更多的唤起敬重的情感(它蔑视魅力)而不是爱和亲密的眷恋的情感。”
总之,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多处提到崇高具有道德价值,因而由敬重到崇高的升华正好沟通了《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两大批判要解决的是道德与审美的先天根据问 题,而《纯粹理性批判》考察的是知识的先天根据问题,我认为三大批判的指向是第二批判,对于康德而言,技术理性只是工具,需要实践理性的指导,技术理性可以对大自然形成知识,并为人类所利用,但如何使用要与道德、伦理相结合。
而审美作为德性的象征,我认为也是对自然概念的补充,审美能够通过对自然的感动和惊异来追问世界,通过诉诸道德情感将人指向了实践理性,邓晓芒老师还认为康德的自然目的论的终极导向是道德神学,总之,道德哲学在康德的三大体系中占有核心位置,而道德情感无论是作为敬重也好,作为崇高的基底也还,都对两大批判起到了沟通和中介的作用。
三、道德情感的培养
康德认为审美从根本上说就是对道德理念的感性化的评判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道德情感的较大的感受性上,所以“对于鉴赏的真正入门就是发展道德理念和培养道德情感,因为只有在感性与道德情感达到一致时,真正的鉴赏才能具有某种确定不变的形式。” 因此,道德情感有助于理性存在者道德性的完善,我们也就被赋予一种间接的义务去培养道德情感。
那么,如何培养道德情感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一个是对自己的义务,另一个是对他人的义务。
对自己来说就要珍视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和自由,珍惜自己的身体,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要自杀也不要沉溺于性的享受,因为大自然赋予我们对性的爱是有目的的,就是繁衍后代,它是为了保存物种而规定的,而现在很多人利用性去满足自己低级的欲望,这在康德看来就是对自己理性和人格的侮辱和践踏,康德将这种把自己贬低为动物的行为称之为“性愉快上的自取其辱”。
因此人要时刻保持自己理性的清醒,因为德性不是一劳永逸的,很容易沉沦,人的每一次实践都是道德情感、良知和道德律的充分参与下才得出的,所以,我们要通过培养道德情感来滋养道德的心灵,每一次德性的练习都是对道德律的遵循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康德:《三大批判》下,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
[2]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福玲:《康德尊严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4:休谟问题:一个新模态逻辑语义解
休谟归纳问题:一个新模态逻辑语义解
休谟对科学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性的疑难,引来了众多对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本文指出,休谟的'疑难,涉及到经验命题的必然真应如何表达的问题.由于归纳推理有成立和不成立的两种可能性,因此必须寻找两种相互矛盾的理论,应用可能世界的模态逻辑,具体处理因果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必然性.
作 者:张明德 陈文江 Zhang Mingde Chen Wenjiang 作者单位:张明德,Zhang Mingde(华东理工大学人事处讲师)陈文江,Chen Wenjiang(华东理工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教授)
刊 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7(4) 分类号:B0 关键词:休谟 因果关系 归纳推理 矛盾的理论 模态逻辑篇5:休谟问题解决方案的逻辑哲学解读
休谟问题解决方案的逻辑哲学解读
休谟问题是逻辑哲学上的一大难题.本文剖析了解决休谟问题的典型方案,指出这些方案的`局限性,提出对于休谟问题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思路、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效应,而不在于最终能否达成共识.
作 者:张学立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院,政教系,贵州,都匀,558000 刊 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23(1) 分类号:B812 关键词:休谟问题 逻辑哲学 归纳逻辑篇6:一个坡道延续进路问题的处理
一个坡道延续进路问题的处理
<6502电气集中电路>中规定:“当进站信号机外方制动距离范围内,进站方向为下坡道时,如果其平均换算坡道等于或大于0.6%(即6‰),则原则上应设计接车进路的'延续进路,以防止列车进站后停不住车,引起重大行车事故……延续进路可通向安全线、牵出线、专用线和车站的进出口.”
作 者:曹春雷 Cao Chunlei 作者单位:北京市华铁信息技术开发总公司,100081,北京 刊 名:铁道通信信号 英文刊名:RAILWAY SIGNALLING & COMMUNICATION 年,卷(期): 45(3) 分类号:U2 关键词:篇7:论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理论效用
论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理论效用
波普尔把休谟问题界定为:归纳逻辑是否得到证明,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证明的问题.他在解决休谟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归纳逻辑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被证明为有效的问题,归纳逻辑的问题根本不存在.这确立了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而这种在解决休谟问题过程中衍生的反归纳立场,正是波普尔确立“可证伪性”划界标准及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的逻辑前提.可以说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就是从中逻辑地演绎出来的..因此讨论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及其理论效用是很有帮助的.
作 者:樊庆红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6(2) 分类号:B812.3 关键词:归纳方法 休谟问题 理论效用篇8:对康德认识论总问题的再认识
对康德认识论总问题的再认识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康德认识论的总问题,也是康德认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康德在寻求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时,既不是从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上想办法,也不是从外部经验方面来找出路,而是从主体的先天条件着手,他认为这对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康德在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找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不同认识能力本身固有的先天知识形式和知识原理,从而确定人类认识能力在某一范围内可以构成科学知识,超出这一范围便会产生假知识、伪科学,进而表明“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地位及意义.对康德这一总问题的再认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康德哲学.
作 者:柯利 KE Li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韶关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8(10) 分类号:B017 关键词:感性 知性 理性 先天综合判断【休谟问题的康德延续】相关文章:
1.康德经典语录摘抄
2.康德的名言
4.延续的近义词
5.延续的反义词
6.让爱心延续作文
10.康德审美观中的主体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