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贫困地区的孩子散文
“苦涩食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论贫困地区的孩子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论贫困地区的孩子散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论贫困地区的孩子散文
论贫困地区的孩子散文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是花朵。因为有了孩子才有了家庭的寄托,因为有了孩子才有了祖国的希望,也因为有了孩子才有了世界的期盼。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贫穷地区的孩子,只有真真正正的去爱护他们,才能让他们活出自己,祖国的未来才会日益强大。
为贫穷孩子们创造低保生活条件。
“ 贫穷”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词语,多少孩子想摆脱这样的处境,多少孩子想逃离这样的生活,可是他们却时常只能在梦想里祈祷可以实现。大多数贫困地区孩子的父母都选择外出务工,在环境极度恶劣的情况下,这也是他们生活的唯一出路,而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孩子便成为了世上最无助的群体,有的孩子或许在懂事之前父母便离开再也不曾回去。在变形记里看到了太多太多孤立无助的'孩子,有的甚至几岁起便要自己照顾自己,每日自己一个人独自生活,甚至别人接济的基本口粮就是生活的保障。中国应该为这样的孩子创造最基本的低保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最关键性问题。
篇2:关于对贫困地区的孩子的爱心寄语
1.愿每一个孩子快乐!愿每一个孩子自信!愿每一个孩子成功! 愿孩子们健康成长!
2.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
3.让我们一起走近孩子、理解孩子 、倾听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孩子 ,使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4.愿与无数颗稚嫩的童心一起跳动!
5.以赏识的心境,以浓浓的爱意,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6.当孩子们的眼睛里闪耀着快乐,歌声里飘荡着快乐,舞蹈里跳跃着快乐,故事里洋溢着快乐,这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
7.用心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用爱滋润每个幼儿的心田。
8.让星星撒满整个夜空,让孩子填满整个心胸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小精灵,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愿尽我的全力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真、求善、求知的火把。
9.爱之歌永远是蓝天的音符,愿以那动人的旋律叩响孩子们的心灵。
10.爱是一门艺术,爱学生则是一种享受。 .求真、求善、求美,是教师永远的追求。
篇3:On Children论孩子
婚姻是爱情的殿堂,孩子是爱情的结晶。 用一首On Marriage为殿堂高举起明灯后,纪伯伦又以同样的哲理和细腻给这美丽而脆弱的结晶打造了基座。独立人格是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但我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文化往往让很多父母忽略了这一点。子女就像他们昂贵的衣服;漂亮的首饰;擦拭一新的汽车,代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他们把子女当成自己的延伸,想让子女实现他们未尽的梦想,逼着喜欢读书的儿子走上足球场;迫使喜欢运动的女儿苦读书本,似乎孩子不过是他们的复制品,殊不知DNA的结合将会创造出人类一切创造的来源——全新的生命和思想。青春期的叛逆很多时候只是本能觉醒出的独立人格的一种自我救赎。
On Children Kahlil Gibran
中英对照: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篇4:论命运散文
论命运散文
我完全相信命运这种东西,或者说是宇宙人生的某种必然性,无论人机体的流动成长还是意识的改变,无论是社会的变迁还是宇宙世间的演化,这一切都在有迹可寻,有规律的朝着某种既定方向发展变化着,即管无法完全预知但又确实存在着一条有迹可寻的发展轨迹。
人是由哺乳纲灵长类动物演化发展而来的,所以无疑人的行为性格特征都遗传祖先的特性。无论是身体结构的想似度还是行为性格特征,人类都遵循着自然选择进化和变异的规律。于是人类成为社群性,好谈论结交和聪敏爱思考已经爱发明创造的动物,正是这一伟大的遗传优势使人类成为陆地上乃至地球上最为强大的种群。但是人类仍然只是高级的动物而已,所以机体依然保留许多原始的动物器官特性。
任何基因要独立存在,必须遵循最为根本的生物上三天定律,求生自保·繁衍发展·生存斗争。不仅如此任何物种都必然要学会感知了解世界和适应与改造自身等行为本领。尤其是高级的哺乳纲动物包括人类。在人类的一生中都在用自己的感知器官了解适应着世界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行动器官努力的打拼自己的将来。人类一生可分为婴幼儿阶段·少年儿童阶段烦赡曛心杲锥畏老年阶段。婴幼儿是在完善协调身体器官的成长的过程。儿童少年是在学习适应了解社会的过程。而成年中年是在繁衍生育和巩固地位成就的过程。只要稍加留神一下我们身边的哺乳动物有哪种不是如此同样安度一生的呢?生长费?胺竞争贩毖芊衰老这几乎是所以哺乳动物生存发展的最终宿命总结。这其中的每个阶段每个行为特性不会是多余无用的,而这一切几乎都没有悬念的.按着时间的足迹岁月的蹉跎毫不留情的机械发展执行着。人是否违背过我们祖先基因的忠告,不再关心个体的生命安危,冷暖温饱,不再关心自己的家庭亲人,不再关心自己的地位荣誉,与人类整体的命运归宿呢?人类确实如此中肯的安分守己的遵守生命存在的那份遗传契约。无时不刻的牢记祖先基因的忠告教诲。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这几乎是生之约定。撕毁它无疑夺走了人类灵魂了最奇特耀眼的密码。一部关于精神与灵魂何以存在的密码。当我们放下曾驾驭四海,统领万物的光环知道了人类自己仍如此机械的遵守存在的约定。我们是否明白人原来还是动物。人类只是上帝备受关注宠爱的一个。人也不得不必须的遵守着作为动物人应该遵守的那份契约。
当然作为人类我们拥有自己的国度,拥有自己的历史,拥有自己的文化习俗,拥有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义务和权利。当然我们还拥有自己的宗族与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享受团队合作分工的乐趣与益处,也忍受社会规则文化环境教条的约束。在社会中家庭中,我们都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的个体,我们都扮演和遵守着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那个角色,并且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不会是不变的。无论是外来文化科技的冲击还是内在体质机制的变革,人类历史的总进程都会因为文化传播的速度。科技发展速度而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人类的社会角色也会愈加不同。过去是奴隶仆人的现在不再是,过去是地主王公的现在也将无在是,于是社会变得更加评定公平和民主。每个个体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使命责任。每个个体的潜力也都受到足够的重视发掘。
无论是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肺幕??贰I?钭刺?蚴强萍嘉拿鞒潭榷荚谥苯佑跋熳琶扛龉?竦纳?罘思想意识沸形?肮吣酥链┳糯虬纭S谑侨死喔鎏宄晌?艘桓錾缁崾笨盏娜耍?松?钤谝桓錾缁崾笨罩校?⒒雍桶缪葑拍歉鍪笨盏慕巧?K?匀说乃枷胄形?踔撩?艘捕纪??艿降笔鄙缁岬挠跋臁H死辔??娣⒄褂醒≡竦牟??囟ǖ奈幕?涂蒲?拿鞒晒??垂?凑庑┪幕?蒲?拿饕餐??跋熘圃甲湃死嘧陨淼乃枷胍馐兑约靶形??
人生在一个未知的浩瀚的宇宙中,一切仍然充满着神秘。尽管人主体不可能是全知万能的。即管作为人类我们无时不刻要受到各式各样的无论是灾荒氛秸?疾病哪一样足以让个体失去我们曾经所以的美好,但是一旦人类战胜这一切之后自然会向宇宙深处未知神秘事物探索追寻。去了解一个个在人类身上太多未知的谜题,与自然世界无数的奥秘。我们一刻也不会忘记寻找自己曾经遗忘的历史和这广袤宇宙中的未知奥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遗忘过自己最初探索宇宙人生是婴儿般好奇的动力。
篇5:论百读不厌散文
论百读不厌散文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实:他读了这本书觉得好,可是不想重读一遍。大家费了一些时候讨论这件事实。有人表示意见,说不想重读一遍,未必减少这本书的好,未必减少它的价值。但是时间匆促,大家没有达到明确的结论。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没有重读过这本书,并且似乎从没有想到重读它。然而问题不但关于这一本书,而是关于一切文艺作品。为什么一些作品有人“百读不厌”,另一些却有人不想读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吗?是读的人不同吗?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读不厌”是不是作品评价的一个标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索一番。
苏东坡有《送章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
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
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章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的读下去。
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但是后来所谓“百读不厌”,往往不指经典而指一些诗,一些文,以及一些小说;这些作品读起来津津有味,重读,屡读也不腻味,所以说“不厌”;“不厌”不但是“不讨厌”,并且是“不厌倦”。诗文和小说都是文艺作品,这里面也有一些语言和历史的课题,诗文也有些注解和考证;小说方面呢,却直到近代才有人注意这些课题,于是也有了种种考证。但是过去一般读者只注意诗文的注解,不大留心那些课题,对于小说更其如此。他们集中在本文的吟诵或浏览上。这些人吟诵诗文是为了欣赏,甚至于只为了消遣,浏览或阅更只是为了消遣,他们要求的是趣味,是快感。这跟诵读经典不一样。诵读经典是为了知识,为了教训,得认真,严肃,正襟危坐的读,不像读诗文和小说可以马马虎虎的,随随便便的,在床上,在火车轮船上都成。这么着可还能够教人“百读不厌”,那些诗文和小说到底是靠了什么呢?
在笔者看来,诗文主要是靠了声调,小说主要是靠了情节。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意义的关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儿,全篇的意义弄不清楚也不要紧的。梁启超先生说过李义山的一些诗,虽然不懂得究竟是什么意思,可是读起来还是很有趣味(大意)。这种趣味大概一部分在那些字面儿的影象上,一部分就在那七言律诗的音乐上。字面儿的影象引起人们奇丽的感觉;这种影象所表示的往往是珍奇,华丽的景物,平常人不容易接触到的,所谓“七宝楼台”之类。民间文艺里常常见到的“牙床”等等,也正是这种作用。民间流行的小调以音乐为主,而不注重词句,欣赏也偏重在音乐上,跟吟诵诗文也正相同。感觉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象所引起的感觉,也还多少有这种情形,至于小调和吟诵,更显然直接诉诸听觉,难怪容易唤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至于意义的欣赏,得靠综合诸感觉的想象力,这个得有长期的教养才成。然而就像教养很深的梁启超先生,有时也还让感觉领着走,足见感觉的力量之大。
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的是靠了故事或情节。人们在儿童时代就爱听故事,尤其爱奇怪的故事。成人也还是爱故事,不过那情节得复杂些。这些故事大概总是神仙、武侠、才子、佳人,经过种种悲欢离合,而以大团圆终场。悲欢离合总得不同寻常,那大团圆才足奇。小说本来起于民间,起于农民和小市民之间。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和小市民是受着重重压迫的,他们没有多少自由,却有做白日梦的自由。他们寄托他们的希望于超现实的神仙,神仙化的武侠,以及望之若神仙的上层社会的才子佳人;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会变成了这样的人物。这自然是不能实现的奇迹,可是能够给他们安慰、趣味和快感。他们要大团圆,正因为他们一辈子是难得大团圆的,奇情也正是常情啊。他们同情故事中的人物,“设身处地”的“替古人担忧”,这也因为事奇人奇的原故。过去的小说似乎始终没有完全移交到士大夫的手里。士大夫,只是看闲书,就是作小说,也只是游戏文章,总而言之,消遣而已。他们得化装为小市民来欣赏,来写作;在他们看,小说奇于事实,只是一种玩艺儿,所以不能认真、严肃,只是消遣而已。
封建社会渐渐垮了,五四时代出现了个人,出现了自我,同时成立了新文学。新文学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文学也给人知识,也教给人怎样做人,不是做别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可是这时候写作新文学和阅读新文学的,只是那变了质的下降的士和那变了质的上升的农民和小市民混合成的知识阶级,别的人是不愿来或不能来参加的。而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不同之处,就在它是认真的负着使命。早期的反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的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这么着文学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古代贵族的文学如《诗经》,倒本来是严肃的。这负着严肃的使命的文学,自然不再注重“传奇”,不再注重趣味和快感,读起来也得正襟危坐,跟读经典差不多,不能再那么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但是究竟是形象化的,诉诸情感的,跟经典以冰冷的'抽象的理智的教训为主不同,又是现代的白话,没有那些语言的和历史的问题,所以还能够吸引许多读者自动去读。不过教人“百读不厌”甚至教人想去重读一遍的作用,的确是很少了。
新诗或白话诗,和白话文,都脱离了那多多少少带着人工的、音乐的声调,而用着接近说话的声调。喜欢古诗、律诗和骈文、古文的失望了,他们尤其反对这不能吟诵的白话新诗;因为诗出于歌,一直不曾跟音乐完全分家,他们是不愿扬弃这个传统的。然而诗终于转到意义中心的阶段了。古代的音乐是一种说话,所谓“乐语”,后来的音乐独立发展,变成“好听”为主了。现在的诗既负上自觉的使命,它得说出人人心中所欲言而不能言的,自然就不注重音乐而注重意义了。――一方面音乐大概也在渐渐注重意义,回到说话罢?――字面儿的影象还是用得着,不过一般的看起来,影象本身,不论是鲜明的,朦胧的,可以独立的诉诸感觉的,是不够吸引人了;影象如果必需得用,就要配合全诗的各部分完成那中心的意义,说出那要说的话。在这**时代,人们着急要说话,因为要说的话实在太多。小说也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它的使命比诗更见分明。它可以不靠描写,只靠对话,说出所要说的。这里面神仙、武侠、才子、佳人,都不大出现了,偶然出现,也得打扮成平常人;是的,这时候的小说的人物,主要的是些平常人了,这是平民世纪啊。至于文,长篇议论文发展了工具性,让人们更如意的也更精密的说出他们的话,但是这已经成为诉诸理性的了。诉诸情感的是那发展在后的小品散文,就是那标榜“生活的艺术”,抒写“身边琐事”的。这倒是回到趣味中心,企图着教人“百读不厌”的,确乎也风行过一时。然而时代太紧张了,不容许人们那么悠闲;大家嫌小品文近乎所谓“软性”,丢下了它去找那“硬性”的东西。
文艺作品的读者变了质了,作品本身也变了质了,意义和使命压下了趣味,认识和行动压下了快感。这也许就是所谓“硬”的解释。“硬性”的作品得一本正经的读,自然就不容易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于是“百读不厌”就不成其为评价的标准了,至少不成其为主要的标准了。但是文艺是欣赏的对象,它究竟是形象化的,诉诸情感的,怎么“硬”也不能“硬”到和论文或公式一样。诗虽然不必再讲那带几分机械性的声调,却不能不讲节奏,说话不也有轻重高低快慢吗?节奏合式,才能集中,才能够高度集中。文也有文的节奏,配合着意义使意义集中。小说是不注重故事或情节了,但也总得有些契机来表现生活和批评它;这些契机得费心思去选择和配合,才能够将那要说的话,要传达的意义,完整的说出来,传达出来。集中了的完整了的意义,才见出情感,才让人乐意接受,“欣赏”就是“乐意接受”的意思。能够这样让人欣赏的作品是好的,是否“百读不厌”,可以不论。在这种情形之下,笔者同意:《李有才板话》即使没有人想重读一遍,也不减少它的价值,它的好。
但是在我们的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有的。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笔者都读过不止一回,想来读过不止一回的人该不少罢。在笔者本人,大概是《阿q正传》里的幽默和三部曲里的几个女性吸引住了我。这几个作品的好已经定论,它们的意义和使命大家也都熟悉,这里说的只是它们让笔者“百读不厌”的因素。《阿q正传》主要的作用不在幽默,那三部曲的主要作用也不在铸造几个女性,但是这些却可能产生让人“百读不厌”的趣味。这种趣味虽然不是必要的,却也可以增加作品的力量。不过这里的幽默决不是油滑的,无聊的,也决不是为幽默而幽默,而女性也决不就是se情,这个界限是得弄清楚的。抗战期中,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读众大大的增加了。增加的多半是小市民的读者,他们要求消遣,要求趣味和快感。扩大了的读众,有着这样的要求也是很自然的。长篇小说的流行就是这个要求的反应,因为篇幅长,故事就长,情节就多,趣味也就丰富了。这可以促进长篇小说的发展,倒是很好的。可是有些作者却因为这样的要求,忘记了自己的边界,放纵到se情上,以及粗劣的笑料上,去吸引读众,这只是迎合低级趣味。而读者贪读这一类低级的软性的作品,也只是沉溺,说不上“百读不厌”。“百读不厌”究竟是个赞词或评语,虽然以趣味为主,总要是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
篇6:论醉散文
论醉散文
一声炮竹,新年又至。
屋外是徐徐的东风 ,温柔的暖阳,屋内是一团和气 ,盘盏溢香觥筹交错间,又满是对未来这一年的祝福与祝愿,结末是无一例外的醉。那今日便要写一写这醉。
想之前是写过一篇论酒的,其中也提了一些醉的表态,表述的不甚单纯,很有些文不对题的嫌疑。况且酒属名词,醉有动词和形容词的词性,本不该混淆而论,论酒即该写酒,论醉即是写醉,但是想来想去,酒方能醉人,醉也无非是因贪酒,我这样一个俗人说不分明,总还不至于招人非议。
话虽如此说,今日再写这一篇论醉,却要自我要求一回,只写醉,而且是把所谓的陶醉与沉醉全都抛开,只写一写酒醉。
我想,醉是分两个种类三个层次并且是相对于的,所谓两类,即醉分君子之醉和小人之醉;三个层次,就是微醺,小醉,大醉;所谓相对于,就是相对于你我他而言醉是如何表象的。
譬如吧,我饮了酒,在你眼中是已是小醉,在他心中也许不过是微醺而已,但是在于我自己,或已实实的大醉了,反而论之,亦可。
醉在他人眼中,总是一种癫狂,一种过于的兴奋,伴随着莫名其妙的大话,空话,无休止的车轱辘话,使人厌烦,但在每一个醉酒人
自我的感受中,却是恰恰的相反,他会感觉那是一种超脱心灵的享受,一种压抑许久的情绪的发泄,所有的大话空话未必不是计划已久的愿景,翻来覆去表达的意思亦不可不视为执着的强调。所以我说一句不一定是所有的人都认同的话吧,醉其实是心灵的反抗!只有同醉的人方能体会,但也仅限于醉时,醒后不仅自己不再认同自己,也必然嘲笑同醉的人。以上所述就是那第一类醉――君子之醉。
另有一类醉,让人厌恶,并且因着这一类醉,使心灵升华的'君子之醉也同样蒙羞了,我称之为小人之醉。这一类醉,是不可原谅的。
小人之醉一样分那三个层次,微醺则对睬他的人口出恶语,小醉便要无端滋事,挥拳舞棒于无辜的人,到了大醉时,简直无法无天,人间极恶之事亦可随性为之。还有一点,那小人之醉若是真醉,还不失为真小人,若是佯醉装疯,真该堕阿鼻地狱不得超生了!
综上所述,君子之醉是外人眼中的自伤,虽伤世人的视听,总还无伤大雅,使人淡淡一笑便过了;小人之醉却是自身对心魔的放纵,专以伤人身心自尊为本,伤了别人未必不会追悔,却已莫及。
我已饮酒多年,醉过许多次,回首时,总觉不堪多于心安理得,写出这样一段文字,算是小小的心得。君子之醉或是小人之醉的共通之处倒还有一点,便是一般的伤人身智。
与饮酒诸君共勉,不拼一醉而得亲情,爱情,友情,也不至于因不屑一醉而伤了心情,真情和交情。酒是生命的一味调料,适量则美,过量便不是一个苦字可以形容的了。
篇7:论输赢散文
论输赢散文
这跟讨论诸如幸福.价值.爱情一样,同样是个含混的话题。我们都有个人的见地。
“ 两个人去见上帝,上帝告诉他们,只有一个人可以生存,另一个人必须死去,于是他们决定用石头剪子布”(网络分享,不作赘述)......一个人抱着死去的兄弟说:说好了都出剪刀的,可你却出了石头。想输的人用善良赢得了活的机会。所以就有了--善良下去,想输都输不了的云云。事情真是这样吗?
如果用探究真相的眼光去深究我想未必是这样,刚才的结论是我们站在输赢的.的角度,去度量的结论。
在我看来,活下来的那个人已经输了。他之所以活下来是因为他出了布。我丝毫不怀疑他的真心。是想把生的机会留给兄弟。可他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诉求,所以说他输了。除非他想让对方活的想法不是真实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用“输赢”来定义成败,我觉得欠妥,事实上成败输赢,往往没有明显的分水岭。智慧往往在两个极端之间。就像前边讲的那个人,他赢了,赢得了活。赢得了赞。可他输掉了自己的心意(把生留给对方),一个连生死都看得轻的人,他心里想的一定不是输赢。我们应该在输赢之间去寻求智慧的闪光点--周国平在他的文章里有详贴的论述,照抄如下:
“它(这里指赢)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
有位小女孩,正是恋爱年纪,有一次他微信给我,说她失恋了。她为对方付出了很多(我分析,这可能是她自己的想法),可对方还是离开了她,跟别的女孩结婚了。她说她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一定要搞明白,让对方知道。他问“过来人”的我:这样可以吗?
庸凡的我实在不敢给她断章建议,我只能告诉她,学会放手。在这场博弈中,表面看她已经输了,继续探究真相,甚至跟对方讨个说法,只能加剧输的范围。真诚的向对方道别,并祝他幸福是最智慧的做法。输了恋爱,却赢得了别人的加分。也许这场恋爱对她来说,只是生命海洋中,两粒沙的碰撞。继续寻觅,说不定有一天,投进蚌的怀抱,就能变成珍珠呢。。。。
“赢”固然令人欣喜。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善待.爱抚“输”。才是一份恬适的超然。说不定早上一睁眼。希望就随太阳跃出了人生的地平线。
篇8:论广告散文
论广告散文
提起“广告”一词,不得不想到一点――有了商品就有广告。我国古代酒楼前迎风招展的幌子就是广告。今天,无论在家里打开电视机,收音机,或是在公交车,火车,墙上,都会接触到广告。
有细心人统计,大约有60%的人买东西,是受广告的影响。广告就是一种推销商品的行为,然而,总看目前广告,有些内容和形式是不让人们满意的。
目前,广告的缺点有三者缺点: 其一是“美丽动人”,即“美女攻势”。现在广告的新潮流有三种特点:美女,泳装和歌曲,可以看出当今广告中的“美女攻势”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广告模特都穿泳装、紧身衣,这样的形象在化妆品中比较适合,可在饮料,手表等的广告中,那就太不适合了。制作者不顾商品性质,用美女粉墨登场,婀娜多姿,袒胸露背,衣服越来越少,表情越来越风骚。记得一个汽车广告里,从车里走出一个穿泳装的美丽少女,让人啼笑皆非。真不知道那些广告商们是怎么想的,他们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精神污染。
其二是“偷梁换柱”。利用汉字谐音字的特点,把一些成语改头换面,给学生们上一节“成语精华”课:要买鸡肉,就要记住“鸡不可失”;要买摩托车,就要记住“骑乐无穷”;想洗个舒服的热水澡,就要记住“随心所欲”;夏天点蚊香,一定要记住“默默无蚊”;还有眼药水的“一明惊人”,帽子的“以帽取人”……学生就认准这些“成语”好好学习,不料作文本写下的尽是错别字,让语文老师叫苦不迭。作为一个中国人,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认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护祖国文字的纯洁和健康,如果广告如此泛滥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其三是“夸大其词”。某些商品过分将商品的性质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造成人们思想的'误区。比如旺旺雪饼的广告:“吃了旺旺雪饼,人旺气旺身体旺”。人生没有困难,过得有什么意义?不可能吃了雪饼就会一帆风顺。还有一种广告说:“喝了口服液,考试准得100分”,这是什么话?如果真是如此,有学校和老师何用处?这简直是对中国人的愚昧无知啊!
更有一些人,在商品包装方面加上一些西洋商标,真的好悲哀!盲目崇拜使某些青年要穿阿迪达斯牌衣服,穿上迈克牌鞋,难道中国人非披上“洋装”才神气,而且这些青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岂不可悲? 广告应当是一种艺术,好的广告能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广告和中华民族风格完美结合。鲁迅说过:“越过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民族与时代的结合才能是广告兴盛的重要元素。广告并不是凭一些妙龄少女,改头换面,或夸大其词就能成为艺术,它更应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污染源。
广告反应着一个时代的各种色彩,我愿明天的广告真正步入艺术殿堂。
篇9:论孝散文
论孝散文
古人讲孝道,并没有说孝是孝顺。至于后人觉得孝顺就是顺从,更是荒谬。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故事出自于曾参和孔子的对话。曾参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曾子杀彘中的曾子。曾参问孔子说,子女顺从父母就可以称之为“孝”吗?孔子连说了两句,你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如果父母有不义的地方,作为子女不能及时劝阻反而一味顺从从而陷亲不义,怎么能叫做“孝”呢!
还有一句话谬传至今,便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出自于《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孝有三件事,最大的不孝是不守作为后代的职责,舜作为子女在没有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就结婚了,这就犯了“无后”的错误,但是舜的品行天下皆知,并且尧作为圣人明君要将女儿嫁给舜的事情也是天下皆知,这不告而娶就和告了没什么区别。现在常把这句话理解成了没有后代就是最大的不孝,于是好端端的孝道变成了告诉我们要生儿育女,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翻译成现代文: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最大的不孝是什么?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有人就要问了,这么多年一直说的孝顺孝顺竟然不是说的要顺?当然,其实孝敬更为合适。作为子女,最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而不是顺从父母。当然,父母作为长辈,有着更加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我们需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但并不是全盘接受,当我们发现错误,必须及时指出,这是作为子女的职责,也是孝的基本要求。
真正意义上的.孝是父慈子孝,其实这是两方面。父母长辈慈祥和蔼,子女谦恭孝敬。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是建立了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方便君王统治天下而已。于是父母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把自己当成了皇帝,遇到子女反对的时候用一句“真是君不君臣不臣”作为标杆,并将子女的行为称之为“不孝”。然而,父母除了生养子女之外,教育子女才是最大的责任,子女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赡养父母的职责,却没有完全顺从的义务。父不父子不子也谈不上孝了。
不孝可以一一列举,而真正的孝却难以言表,因为孝其实是一颗心。
关心父母的身体,努力工作赡养父母,常与父母沟通,使父母心情愉悦,发现父母的错误及时指出,数不胜数。最重要的是时刻用真心和爱心了解关怀父母,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孝义孝道去做事。当然,我们需要考虑一下长辈的颜面,不要公然反驳,但不代表顺从。
孝作为美德,同样是不应该有标准的,讲究的是真情实意。而有人说的孝就是孝顺,一味顺从父母,其实是大不孝啊。
【论贫困地区的孩子散文】相关文章:
1.双语美文:论孩子
2.论老实话散文
3.论水散文
4.论醉散文
8.人生论的散文
9.孩子的优美散文
10.论真理的英语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