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部编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2022-09-26 08:16: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Bluewhal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部编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第一单元知识点,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部编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部编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篇1:部编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证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站得高看得远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二、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轴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点和北极点分别是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终点,过点方向改变)。

三、纬线和经线(重点)

(1)观察地球仪看纬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六页

(2)纬度的划分(南北纬、高中低纬、特殊纬线、会找长度相等的纬线、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北南纬N/S、南北半球的划分)

(3)观察地球仪看经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七页

(4)经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180度经线、经度的分布规律、判断东西经W/E、东西半球分界线(难点))。

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长度特征

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四、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做题)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会判断经线、纬线,南北纬东西经的判别注意对应字母大写),判断两点位置方向(根据经纬线指示方向),判断东西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温度带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重点和难点)

一、会画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填图册第7页(1)

1、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北逆南顺)、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13页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图(太阳直射点、日期、昼夜长短、极昼极夜、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光照面积大小)注意南北半球刚好相反。

1、地球的自转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春分:3月21前后,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春季,昼夜平分。

夏至:6月22前后,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昼

秋分:9月23前后,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秋季,昼夜平分。

冬至:12月22前后,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冬季,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夜

二、五带名称分界线、位置、哪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特征。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

⑵方向的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①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②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③常用图例:(P18中的图1.25)

2、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大比例尺

详细

小比例尺

简略

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海拔(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等于两点的海拔高度之差)。

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连线,称为等高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之差

2、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疏密差异

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3、(重点)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5种地形部位(课本第25页)

①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升高)

②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③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一般发育有河流

④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处)。

鞍部(相邻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修路、爬坡水渠、水库选址)

水库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如下图中甲处)

大坝坝址则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的最窄处或洼地、小盆地的狭窄出口处(最好在峡谷处,工程量小,投资小,安全系数大,如图中乙处)

交通建设的线路选择要求坡度平缓(一般在两条等高线之间绕行如图中ABC)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1、定义,不同颜色代表的地形

绿色表示平原 , 蓝色表示海洋 ,黄色表示低山丘陵,褐色表示高山 ,

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2、陆地表面的五种地形(海拔和地势特点)课本第27页

山地(海拔较高,>500米,崎岖不平、具有陡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高原(海拔较高,>500米,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平原(海拔较低,<200米,地面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海拔较低,200~500米,崎岖不平的地形区,地势起伏较大);

盆地(海拔不定,四周高,中间低)。

三.地形剖面图

绘制方法(描点、引线、连线,注意处理好相同海拔的点之间是上凸还是下凹参见课本28页的图)。

1.我市某地理探究小组搜集到当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利用其进行探究活动。

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参与到活动中。(10分)

(1)甲居民点位于乙居民点的 方向,规划公路的直线距离约 千米。(2分)

(2)甲居民点海拔大约为 米,

它与B点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2分)

(3)判断图中地形名称:A ,B 。(2分)

答案:1.(1)东北(1分)2(1分)

(2)100(1分)200(1分)(3)山谷(1分)山脊(1分)

如何学好初中地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理化、生物等等学科。例如时区的运算、土壤的改造、气候和天气都和其他学科知识有联系,在初中阶段,一定要把各科知识基础打牢,才能更快的进步。

学习地理,首先就要对所学的内容多动脑筋,想一想:“它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这样”等等。然后,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2)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3)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试想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点不懂,何以动手去搞建设?要知天下大事,不知世界地理,同样不行。

要学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读图和学习绘图,用图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做到“心中有图”。

其次,要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例如,气候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矿产和工业有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有关系。各种自然条件彼此又有关系,如:气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此外。学习地理,既要了解课本中的内容,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理图表等技能,还要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观察时,要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篇2:部编人教版初一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初一地理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知道全球海陆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

世界海陆分布特点:1. 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

就南北半球来说,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就东西半球来说,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2.地球上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洋彼此相连 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

二.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陆、半岛、岛屿、大洲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海洋的中心部分

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靠近大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三..熟练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轮廓特点(课本34/35页)。

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四大洋按面积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由高到低:南极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欧洲

四.看图写出特殊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180°)经过的大洲大洋(参照课本最后一页的世界地形图)

主要位于北半球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大洋洲、南美洲

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完全在东半球——非洲,完全在西半球——南美洲

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

赤道横穿的大陆是——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赤道横穿的大洲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

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同时被南北回归线穿过的——非洲、大洋洲

地跨热带、温带、寒带大洲——亚洲、北美洲

没有热带的大洲——南极洲、欧洲

没有寒带的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热带面积最大的大洲——非洲

寒带面积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大西洋,穿过欧洲非洲

0度纬线既赤道,经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180度经线经过北冰洋、太平洋

被五大洲环绕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被四大洲环绕的大洋:印度洋,被三大洋环绕的北冰洋

五.熟记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补充南美洲与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欧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

(参照地图册16页)能通过读图说出各海峡、运河沟通的海域或大洋

巴拿马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苏伊士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红海和地中海),

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

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六.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课本35页第一题)格式参照——例如:亚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西部与欧洲相邻,西南与非洲相邻。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包围。

七.参照课本36页和生活21页画一幅大洲轮廓图,注意这些特殊经纬线是否经过。填上大洲、大洋、洲界

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配上实例(课本37、38页活动题)

1.自然因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内容、依据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2.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飘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依据:大洲轮廓线的相似性(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与连续性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重点,以下内容要完全掌握)

1.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间交界地带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四、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主要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五、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①红海不断扩张、②地中海不断缩小、③阿尔卑斯山④喜马拉雅山、⑤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⑥日本、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形成的原因

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相互碰撞挤压运动造成的

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红海在不断扩大,是因为板块发生张裂运动造成的

阿尔卑斯山(欧洲):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亚洲):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相互挤压,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和安第斯山组成,落基山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撞击形成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撞击形成的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我国西南部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东部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

开学两个多月了,同学们应该经历过地理考试了,班里同学的成绩一定差距很大,有些同学信心满满,也有些同学迷茫无奈。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好多学生会觉得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各科的学习任务,其中地理科目算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要想学好初中地理,必须要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简要介绍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一、学习流程

1、课前预习。每节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要认真预习,由于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很多知识都要落实到图上,所以在预习时,除了要了解文字内容外,还要看图,如果遇到问题,做个标记,课堂上针对问题认真听老师讲解,如果还没听懂,就要及时追问,直到学懂为止。

2、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这是学好地理的关键。上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努力完成老师发出的各项指令。因为老师上课之前是经过认真备课的,对每节课的过程都是精心设计的,每一步操作都是有目的的要达到一个效果的,如果你落了一个环节,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后续学习。如果疏忽课堂学习,带来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

3、课后复习。每次上完课后要及时复习,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有问题常找老师和同学探讨,养成刨根问底,穷追不舍,不搞清楚决不罢休的学习习惯。每一章节学完后,要把整个章节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期中期末考试前也要针对考试范围全面复习。

二、学习方法:

1、以课本为依据,通过记忆和理解学习地理。课本里的文字内容、插图、表格、课后活动,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记住又要理解,才能从根本上学懂地理。所以,认真听讲,读熟课文,看懂图表,学会做题,都是很重要的。

2、以地图册、地球仪为辅助工具学习地理。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主要工具,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很丰富,可以判断方向,量算距离,识别高低、冷热、干湿,查找地名等。读图能力的考查在各种地理考试中都会占很大比例,很多考点都以图的形式呈现。比如我们刚学过经纬网知识,试卷里会出现大量经纬网图,在以后的学习和考试中也都离不开地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注重读图训练,提升读图能力。此外,利用地球仪对学习经纬网、地球运动、大洲大洋等内容帮助很大。

3、总结规律学习地理。地理知识表面上看比较零散,其实好多地理知识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如南北纬度、东西经度的分布,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的分布等很多地理知识都是有规律的,通过总结规律学地理会事半功倍,轻松很多。

4、比较异同学习地理。如经纬线、经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理区域等都可以通过对比异同来学习,这样不易混淆,效果更佳。

5、分析成因学习地理。如东西半球的划分初一学生学的比较艰难,但是如果搞清楚为什么不从0o和180o经线划分东西半球的原因后,就会比较容易学懂了。很多地理事物之间都是有关联的,比如位置决定气候,气候决定植被,气候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经济的发展等。可以思考为什么神舟飞船的回收选择内蒙古。通过分析成因可以锻炼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地理思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部编人教版初一地理第三章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初一地理第三章知识点

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地区差异

⑴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例如,昆明四季如春等。

⑵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⑶气候与天气的差异:

⑷世界气候的分布(P58中的图3.23)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区分气候要素和气候因素:

①气候组成要素:指组成气候的气温和降水。

②气候形成因素:纬度、地形、海陆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⑵各气候因素对气温、降水的影响

①纬度因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海陆因素:同一纬度,气温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降水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③地形因素:同纬度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⑴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吃、穿、住、行及农业生产等方面,气候发生异常,常会带来危害。

⑵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与生活

⑴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⑵测量:测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一般为毫米。

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降水影响交通、农业生产等。

2、降水的季节变化(P55中的图3.19)

⑴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情况。

⑵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水、三柱形

⑶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3、降水的分布(P56中的图3.21)

⑴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不同,通常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⑷分布特点:

①赤道附近降水量较丰富,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降水较少;

④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⑸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 以一天(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年)变化。

2.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3. 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日较差。

4. 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气温的年变化大。

5. 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低的地方,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6.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另外,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温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7. 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大致平行;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性质比较单一的海洋面积广阔,而北半球海陆参差分布,加之陆地地形高低起伏较大,都导致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弯曲地多。

8.气温值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气温的单位为℃,读作摄氏度;PM2.5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可被直接吸入呼吸道,支气管和肺泡,又被称为“隐形杀手”

多变的天气

1、天气及其影响

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 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 (变化)

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 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 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⑵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卫星传输接收→对信息加工处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预报

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 手机短信、打电话

⑷天气预报的内容:

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 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2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课前预习不可少

地理自古以来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称,大家上了高中就会知道了。上了高中后是要开始分文理科的,如果七年级的同学们想要学好地理,现在就应该为地理打好基础。课前预习是最不可少的,老师讲课是不会因为你一个人没跟上就会停下整个班级的节奏的,所以不想被落队的,就要课前做好一个预习才是最重要的。

3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手脑并用

上课时一定要跟上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时最希望能把学生带入到她的世界中,一定要跟上老师思路。跟上老师的思路的同时别忘了记笔记,很多同学上课时只知道听讲,然后一到下课了就把讲过的知识点给忘了,这样是非常的没有效益的。课堂上光跟住老师的思路还不够,一定要做的边听边记,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脑并用学习效果才是最佳!

4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课后习题不可少

不要以为老师讲完课就是完事了,课后一定要做习题的!这个步骤是一定不可缺少的。把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习题上会让你所学的东西能很好的吸收进去,否则课堂上学的再多听的再多都是无用工的。

5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劳逸结合

学习时很重要的,当然了,适当的休息还是必要的,休息的时候可以看看地图,背背各个国家的地区,了解一下各个州都是什么气候, 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地理真是一个很好玩的科目!

【部编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第一单元知识点】相关文章:

1.初一地理知识点人教版

2.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4.初一历史知识点部编版

5.高二地理的课本第一单元知识点

6.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三单元

7.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六单元

8.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五单元

9.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单元知识点

10.部编七年级下册一二单元语文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部编人教版初中地理初一第一单元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