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

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

2022-05-28 07:47: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惹火小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

篇1: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 “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2: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篇3: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篇4: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

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药王山古称风孔山,“在华原县东五里”。《五台山记》云:“山石可为磬,叩之铿然有玉声,故一名磬玉山”。乔世宁《耀州志·地理志》云:“山出青石,唐天宝中取为磬。其后郊庙乐遂废泗滨磬。”北宋时,以山有五峰,顶平如台,又更名五台山。五台各有专名: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清代为别于长安之南五台,亦称此山为北五台。乾隆时,耀州学正吴镇撰有《北五台山赋》,载《续耀州志·艺文志》。

药王山乃民间俗称,是因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人民尊称他为药王而得名。这一名称已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正式载入《陕西全省舆地图》中,从而取代了五台山的旧名。

药王山,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属于子午岭南支脉宝鉴山的尾闾,山体座落于海相地层,是古生代早期加里东运动形崴的奥陶纪灰岩山体。据旧志记载,药王山“东至骆驼埝,西至漆水畔,南至沟沿,北至伊师涧”,四至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

篇5:药王山导游词

今天我们参观的药王山位于拉萨市内,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遭从两山之间通过。过去没有公路的时候,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为拉萨城的门户。20世纪60年代,拉萨市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柏油路拉开了两山的距离。有人认为断了神脉,曾想法用经幡将两山连接起来。每到藏历年来临的时候,虔诚的信徒们都要来此将新梧挂上。现已重新以塔相连。

这里我顺便给大家说说拉萨的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全年第一个节日,人们制作各种精美的神佛像前的供品“堆嘎”和“切玛”。“堆嘎”,是由形状不同的油炸面食垒起的供品;“切玛”,是木制彩斗,内盛糌粑、麦粒,上插染色青稞穗.鸡箭花、日月牌。两侧再摆上彩塑羊头、藏红花水、绿茵苗的青稞苗,于是满室充盈着吉祥、欢乐的春天气息。门前的空地经过平整,用白土撒成吉祥八宝图案。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家家要吃面疙瘩宴,然后便是驱鬼。新年正月初一在折嘎艺人大声呼喊“拉杰罗!”(神胜利了)开始,人们穿着最漂亮的衣服,戴着最珍贵的手饰,捧着切玛.互相敬献哈达,敬青稞酒并互相祝福扎西德勒,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人们边歌边舞边喝,家家扶得醉人归,拉萨成了欢乐的海洋。

好了,言归正传,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药王山。药王山上现存的一片废墟原是门巴扎仓(即藏医学院),也称药王庙。药王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相传能医治百病。从吐蕃时代西藏民间出现藏医算起,这门古老的学科已历经多年的磨砺。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时候,从大唐带去了汉文化,其中有本医书叫《医学大典》,以后金城公主再嫁吐蕃,又带去了医书《月王药诊》,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逐步融会到藏医之中。公元8世纪,著名医圣字妥萨玛.元丹贡布到印度学医,继承发展了中医和印度医学,著书《四部医典》。药王庙集中了一批学识渊博的藏医,大约在17世纪发展为藏医学府,府上的高僧亦为__喇嘛的保健医生。20世纪60年代以后,原属于药王庙的藏医院合并到门孜康,成为现在的藏医院,其门诊大楼就在大昭寺的西面的宇妥桥附近。为纪念藏医的始祖,那条路命名为宇妥路。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这座洞窟似的小寺庙,叫查拉鲁普。相传,它顶上的山崖是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向东方膜拜的地方。洞窟开凿于松赞干布时代,岩壁上有69尊石刻造像,史书《智肴喜宴》记载为松赞千布王妃如雍所刻。在大量的佛像与菩萨像中,北面石壁上还雕有松赞千布与文成、赤尊两位公主以及重臣吞米桑布扎、禄东赞的造像。

现在我们前往药王山西侧的摩崖石刻。这是拉萨有名的一处室外景观,山体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数千个大小佛像,人称“千佛崖”。相传,这里最早的石刻佛像是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的作品。据五世__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记》记载:一日松赞干布来到红山,见到六字真言幻影从山中自然显现,他当即沐浴净身,默默祈祷。随后,又于六字真言放出的光芒中看到观世音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佛像,于是他请人依照自然所现,在岩石上雕刻出佛和菩萨的像以及六字真言。“六字真言”,这是藏传佛教最著名的祈祷语,音译为“喳嘛呢叭咪眸”千百年来被视为佛教秘密之莲花部的“根本真言”。“喳”,表示“佛部心”,“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来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人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眸”,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在藏族地区.“六宇真言”随处可见,克耳可闻。他们把六字真言看成是一切经典的根源,循环往复不断念诵,就可以消灾积德,功德圆满而成佛。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在岩石上雕亥4着佛像和菩萨遣像,时至今日,每日还有人丁丁东东地凿着石头。大家请看,千佛崖前面育无数玛尼堆,这是朝拜者们留下的石头堆。药王山地处拉萨的充转经道上,每日来这里的朝拜者众多,玛尼堆也特别高大。藏历四月萨嘎达瓦节时,转经路上整日人潮淮滚,千佛崖前也是人山人海。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萨嘎达瓦”节,相传四月份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得道和圆寂月。佛说:“此月行一善事,有行万善之功德。”因此僧俗人民有不杀生、不吃肉食,放生牛羊,朝佛供佛等习俗。四月十五日这一天,拉萨人早早起来转经.围绕大昭寺的内、中、外3条转经道,人潮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涌动,各种转经筒在初复的阳光里反射出千万道弧光,诵念六字真经的声音轰鸣于整个圣城。漫漫转经路上,到处烟云缭绕,彩旗飞飘,两旁有刻玛尼石的,有印刷经咒的,有出售小泥佛的,有说唱宗教故事的,还有人用绳子拴着经石在水面起起落落。初来拉萨的观光客,以为他们在钓鱼,其实是在每片水渡上印刷经文以表达对佛的虔诚。

来自东藏的红教徒,以他们魁梧的身躯、奇特的打扮、洪亮的嗓音、巨型的转经筒引人注目;尼姑们三五成群地坐在路边,手中的法鼓同时起落,特别整齐划一,带舞蹈动作;她们念经的曲调也很优美,嗓音甜润,比唱歌还动听。转经的人潮,最后汇聚在布达拉宫北面的龙王潭林卡。这就是“萨嘎达瓦”节。

你们大家也可以融人茫茫的人流中,去体验一下转经的感觉。

篇6:陕西药王山导游词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在岩石上雕亥4着佛像和菩萨遣像,时至今日,每日还有人丁丁东东地凿着石头。大家请看,千佛崖前面育无数玛尼堆,这是朝拜者们留下的石头堆。药王山地处拉萨的充转经道上,每日来这里的朝拜者众多,玛尼堆也特别高大。藏历四月萨嘎达瓦节时,转经路上整日人潮淮滚,千佛崖前也是人山人海。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萨嘎达瓦”节,相传四月份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得道和圆寂月。佛说:“此月行一善事,有行万善之功德。”因此僧俗人民有不杀生、不吃肉食,放生牛羊,朝佛供佛等习俗。四月十五日这一天,拉萨人早早起来转经.围绕大昭寺的内、中、外3条转经道,人潮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涌动,各种转经筒在初复的阳光里反射出千万道弧光,诵念六字真经的声音轰鸣于整个圣城。漫漫转经路上,到处烟云缭绕,彩旗飞飘,两旁有刻玛尼石的,有印刷经咒的,有出售小泥佛的,有说唱宗教故事的,还有人用绳子拴着经石在水面起起落落。初来拉萨的观光客,以为他们在钓鱼,其实是在每片水渡上印刷经文以表达对佛的虔诚。 来自东藏的红教徒,以他们魁梧的身躯、奇特的打扮、洪亮的嗓音、巨型的转经筒引人注目;尼姑们三五成群地坐在路边,手中的法鼓同时起落,特别整齐划一,带舞蹈动作;她们念经的曲调也很优美,嗓音甜润,比唱歌还动听。转经的人潮,最后汇聚在布达拉宫北面的龙王潭林卡。这就是“萨嘎达瓦”节。 你们大家也可以融人茫茫的人流中,去体验一下转经的感觉。

篇7:陕西药王山导游词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称:五指山,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改称:药王山,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药王山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陆续为孙思邈修建庙宇,使药王山成为寺庙林立、文物丰富的宝库。药王山海拔812米,药王大殿在北边的山腰上。从山下拾级而上,经过天门,便是雄伟 壮观的大殿。大殿高22米、宽24米、长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楼阁。殿门前耸立着一对铁旗杆,上面有一幅赞颂药王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孙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脸长须,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庄。塑像上方,有松鹤延年雕画。塑像背后,有一岩洞,俗称药王洞。大殿配殿内,还有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10位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他们都是孙思邈当年研究医学时尊崇的先师。 孙思邈塑像前面有献亭,内立30多通石碑,上刻药王山的历史变迁和历代文人学士对药王的颂诗。

【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相关文章:

1.陕西省物业管理条例

2.陕西省退休职工涨工资方案

3.陕西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4.陕西省中考满分作文

5.陕西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

6.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

7.陕西省诚信守法承诺书

8.陕西省地方立法条例

9.陕西省干部任免条例

10.陕西省房屋租赁合同

下载word文档
《陕西省药王山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