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汇报报告>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

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

2025-01-20 08:38: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编辑小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

篇1: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

关于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

2008年11月以来,我院成立了慈爱病区,专门收治流浪精神病病人。2010年9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87例流浪精神病病人,通过进行心理行为干预,保证了有效的治疗,促进了病人的康复。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流浪精神病病人87例,男47例,女40例;年龄≤20岁11例,21岁~30岁19例,31岁~40岁26例,41岁~50岁21例,51岁~60岁8例,>60岁2例;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71例,精神发育迟滞7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9例。由于长期在社会上流浪,病人被收容时多伴有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病症、中重度贫血多见[1],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38例,尿道感染5例,肠道感染3例,乙型肝炎11例,肺结核5例,中重度贫血19例,早孕1例。

1.2临床特点

1.2.1缺乏既往资料

由于流浪精神病病人无监护人,无法获取病人的既往资料,包括性格特征、学习情况、工作状况以及既往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及诊治情况等,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2]。

1.2.2生活自理能力差

流浪精神病人由于长期在社会上流浪,有的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随地大小便、随时脱衣裤、不洗澡、不洗脸、不漱口、不梳头、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手抓、抢食、捡垃圾篓里的东西吃、就地而坐而睡、上床睡觉不脱衣不脱鞋、懒惰;有的生活完全不知自理。

1.2.3言语沟通困难

流浪精神病病人大部分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

1.2.4躯体状况差

流浪精神病病人躯体疾病明显多于有家庭的精神病病人[3],给临床护理带来困难和压力。1.2.5精神症状重在流浪人群中33%~50%是重症精神病病人[4],流浪精神病病人思维障碍、敌对、情绪激惹、攻击症状明显高于有家庭的精神病病人,但迟滞、抑郁焦虑低于有家庭的精神病病人[3]。

2心理行为干预

2.1卫生处理

督促、指导和协助病人洗头、洗澡(洗澡时注意观察病人全身的皮肤躯体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告诉医生)、更衣、理发、梳头、刮胡子、剪指甲,如有头虱、体虱的进行灭虱处理,流浪精神病病人换下的衣服一律焚烧,防止传染病带入病房。

2.2生活技能的训练

每天06:30督促病人起床,指导、协助病人穿好衣服、铺床、洗脸、漱口、梳头;16:00督促、指导病人洗脸、洗足、女病人清洗外阴,每周定期洗澡。白天间隔2h督促指导病人如厕;晚上间隔3h督促指导病人如厕。排队就餐,正确指导病人使用餐具,防止抢食、暴饮、暴食,制止病人捡垃圾篓里的食物吃;对年老体弱的病人给予流质饮食,对不愿进食的病人采取鼻饲。教育病人上床睡觉要脱衣脱鞋,不愿上床睡觉的病人,必要时行保护性约束在床上。每周定期理发、修剪指甲。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对于病情稳定的病人,鼓励他们洗碗、打扫病室内卫生。护士每天不厌其烦进行训练,病人生活习惯逐渐有所好转。

2.3言语训练

流浪精神病病人具有明显的社会适应性不良、行为退缩,再加上缺少监护人的关爱、受到社会的歧视,不与人交往。护士应微笑对待病人,使病人感到有人关心和爱护,受到重视;用启发性语言主动与病人交流,适时进行心理疏导,获取病人的既往资料,就病人喜欢的话题引导病人与病友进行随意交流。护士运用语言给病人足够的心理支持,从心理层面上帮助病人正确地认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5]。

2.4文体训练

每周一至周五08:30~10:00,14:30~16:00实施娱疗活动。内容包括跑步、体操、球类运动、唱歌、跳舞、打腰鼓、打牌、下棋等。还根据病人的兴趣爱好进行针对性的娱乐活动,如为有书法、绘画等特长的病人提供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并将他们的'作品张贴于墙上,供其他病人欣赏,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定期组织唱歌比赛和趣味运动会[1],并给予适当奖励。通过动手来操作或运动来训练,调节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敏捷性和灵活性,激活病人的生活情趣,对个人情感表达或提高自我认知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6]。病人的行为达到要求时,给予精神鼓励及物质奖励加以强化,以促使其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5]。

2.5健康教育指导

由病区专业能力强的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精神分裂症的基本概念、药物知识、卫生常识、时事形式、个人形象的塑造、人际关系的协调、压力的控制、解决问题的技巧等。每周加强集体健康教育1次,每次1h,每次健康教育结束后都要进行1次健康教育口头问答考试,并让病人结合每次所讲的内容回顾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所思、所想、所为,找出自己在态度和行为上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于没有听懂的病人每天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个别教育。健康教育不仅是连接疾病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更重要的是一种治疗手段,对临床各科治疗有增效作用[7]。

2.6加强重点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

①有冲动伤人行为的病人。对有攻击和暴力倾向的病人,要求24h有护士监护并加强巡视,10min~15min巡视病房1次。同时强调护理工作中的预见性,要求全面、准确地评估病人的病情,密切观察其言行,判断病人有无发生自杀、攻击和暴力行为等危险信号,采取有效的干预。如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要控制其活动范围、单独用膳、避免激惹、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抑郁病人避免独处;禁止有逃跑企图的病人外出;被约束的病人单独居住一室,避免遭受其他病人的攻击。②伴有躯体疾病的病人。流浪精神病人大多伴有躯体疾病,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对于他们的护理在进行一般性常规护理同时,还要注意各种合并症的专科护理特点,如皮肤感染的换药、骨折病人的制动、传染病的隔离、孕妇产前的观察和产后的护理等。

3小结

行为决定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及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可预防慢性病。对流浪精神病病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尤为重要。通过对87例流浪精神病病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病人的生活习惯有所好转、病人的生活情趣有所激发、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有所提高,促进了病人精神症状的康复。

篇2:心理干预对不孕症病患的作用论文

心理干预对不孕症病患的作用论文

不孕症是有正常的性生活,未经避孕1年未妊娠者[1]。随着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孕症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不孕症发病率为7%~10%[1]。大部分不孕症病人压力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同时给家庭、婚姻都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改善病人焦虑、抑郁状态,本研究针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妇科门诊治疗的不孕症病人100例,年龄24岁~40岁(31.5±4.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中专及高中42例,大专及以上43例;职业:干部38例,个体26例,公司职员36例;原发不孕43例,继发不孕57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不孕症诊断标准,女性、意识清楚、愿意配合;②排除合并肿瘤、肝肾心脏等疾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量表在国内、国外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在获取调查对象同意的基础上,由专业人员给予发放问卷,让研究对象自行填写,不能自行填写的由病人家属代写,填写完毕后现场回收并检查,如有漏填,请病人补全。本次调查有效回收率为100%。

1.2.2评分标准

SAS、SDS分别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为1级~4级评分,总分分别为20分~80分,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重。

1.2.3心理干预方法

①认知心理干预。向病人做好疾病的.宣教和治疗技术指导,举行专题讲座,因人施教,帮助病人了解患病的原因,使病人建立起正常的理念,提高认知水平,纠正自己错误的思维,主动参与情绪调整过程中,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②疏导性心理干预。通过双方交流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让病人谈论她们对关于自己不孕的想法,感受及悲哀,使她们有机会尽情发泄,让情绪释放出来,给予支持鼓励、安慰,帮助她们来理顺自己的情绪。③支持性心理干预。让病人加强与丈夫的情感沟通,取得双方父母的情感支持,与朋友交流,采用心理咨询师给予陪伴、安慰及引导,消除其心理障碍,使病人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以增强她们的意志和信心。④针对性心理干预。对于焦虑、抑郁程度较重的病人,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给予访视、做好患病夫妻之间的健康教育,介绍成功病例,让病人对治疗有信心。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样本均数的t检验、配对t检验。

2结果

2.1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心理干预前100例女性不孕症病人中焦虑72例(72%),抑郁48例(48%);心理干预后焦虑18例(25%),抑郁14例(28%)。

2.2心理干预前后病人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心理干预后SAS、SDS评分降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不孕症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

焦虑、抑郁是不孕症妇女常见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失望、沮丧的情感[3]。本研究显示,女性不孕症病人焦虑情绪发生率为72%,抑郁情绪发生率为48%,可见焦虑和抑郁是不孕症病人最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文献报道,焦虑和抑郁可导致20%的女性排卵障碍[4]。因此,不孕症病人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在对其进行系统规范地治疗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病人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提高其治愈率。

3.2不孕症病人需要有效的情感支持

由于不孕病人冗长的求医过程和害怕治疗失败的心理,久而久之,长期郁闷的情绪使病人产生焦虑,长久不育的阴影也容易导致病人产生抑郁情绪。本研究显示,通过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明显下降。因此,说明护士全面集中培训得到效果体现,有掌握心理干预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的技巧,能有效的和病人进行沟通,相互之间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使病人放心,提高其治疗依从性,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3.3心理干预对不孕症病人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有文献报道,过度的焦虑和抑郁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而影响生育[4]。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工作是关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使焦虑、抑郁情绪得到缓解。本研究显示,通过对病人的全面评估,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后,病人SAS、SDS评分降低(P<0.05),焦虑、抑郁发生率下降。可见,不孕症病人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寻找合适的个性化调整模式,使她们积极应对,尽快摆脱焦虑、抑郁情绪所造成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早日重建健康的心理。

病人在面对不孕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进行必要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是非常重要。针对病人的不同情绪状态给予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能缓解其应激反应,改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病人来说也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能改善病人焦虑、抑郁状态对家庭、婚姻所造成的影响。

篇3:糖尿病病患心理干预的作用的论文

关于糖尿病病患心理干预的作用的论文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同时它也是一种慢性的心理性疾病。由于该疾病具有慢性、终身性特点,导致病人在患病后情绪低落、消沉,失去自信。这些心理情绪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不理想,甚至引起血糖升高。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影响,以期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临床资料

1.1对象及分组

3—9月,选择我院内分泌科就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为50~75岁,平均63岁。选择标准:①病人的诊断符合WHO提出的诊断标准;②2型糖尿病确诊≥3个月;③病人不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内分泌性疾病。6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饮食控制、降糖药物治疗、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而试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每周2次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由获得2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医护人员执行,每次30min。内容包括:认真倾听病人患病后的不良感受,体验病人的情绪和情感,并取得其信任与合作,从而发现问题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糖尿病病人介绍相关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给予病人心理上的疏导、安慰、理解和支持,并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音乐训练等,以减轻或消除病人的负性情绪。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测定病人空腹血糖值及餐后2h血糖值。

1.3治疗结果

试验组病人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9.2±3.3)、(5.8±2.7)mmol/L,对照组病人分别为(8.9±2.9)、(8.6±2.7)mmol/L,实验组干预前后餐后2h血糖值分别为(13.6±4.1)、(7.7±3.2)mmol/L,对照组分别为(13.2±3.5)、(12.8±3.2)mmol/L,试验组病人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3.994、6.107,P<0.05)。

2讨论

临床上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两种。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群体之大多数[1]。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规律的过程,包括药物降糖治疗、体育锻炼、饮食治疗及常规护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治疗手段。糖尿病虽然可防可治,然而由于该疾病患病时间较长、治疗费用高、甚至容易产生并发症,导致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压力较大,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对病人血糖控制极为不利。

心理干预是应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医护人员进行的心理疏导,以增强病人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和心理平衡调节的能力,帮助病人控制不良情绪,重建心理平衡[2],其可以消除病人对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体验,纠正其患病后出现的心理偏差。其中,放松训练纠正病人错误认知及不良行为,音乐疗法使病人身体及精神放松,消除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另外,心理干预有利于增加病人在认知、情绪、态度以及行为活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3],帮助其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因此,在对2型糖尿病病人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其血糖控制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篇4:PSD病患的心理干预论文报告

关于PSD病患的心理干预论文报告

脑梗死后抑郁症(PSD)是脑血管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大量临床观察证明,脑梗死不仅可直接致病人产生抑郁症状,还间接影响病人心理情况,发生率高达20%~60%[1]。脑梗死病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对健康或疾病效果感到忧虑,又因疾病本身常带来失语、表达、沟通等功能障碍,抑郁情绪发生率更高。本研究对我院住院脑梗死病人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帮助病人缓解抑郁情绪,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我院2010年2月—2011年9月期间住院脑梗死病人598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排除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再通过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2]进行评分,筛选确诊患有抑郁情绪的病人180例,均经过临床有效体征与CT确诊,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多脏器功能损害、昏迷、听力或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病人除外)。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干预组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81.2岁±4.1岁;对照组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79.4岁±5.0岁。

1.2方法

所有确诊患有抑郁情绪的病人均给予原发病及合并症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脑梗死发病后第3天进行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包括提供基本信息、倾听、暗示、安慰、鼓励、帮助释放情怀等心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群体心理干预,在病人床边采用小讲课方式指导刚毕业或新入职护士如何做好脑梗死病人的健康宣教,内容还可以包括疾病的转归、治疗措施及自我护理等知识,边讲课边联系病人实际情况,并肯定该病人的可康复程度;表面目的是指导护士工作,真正目的却是暗示病人,提高病人的自信心;许多病人虽然一直没开口,但听完小讲课后绝大多数会受鼓舞,有意识尝试参与各项相关康复治疗。②个体心理干预,根据测评结果以及产生抑郁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如有目的、有效地沟通及引导,让病人明白主动参与康复锻炼是恢复肢体功能的最好办法之一。③分散注意力,喜欢音乐的病人也可播放其爱好的乐曲,暂时忘却负性情绪,效果好的还能重新唤起对生活的梦想。④宣传家庭和社会给予支持,争取家属的配合,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4,5],让病人感受到关注与关爱的同时,明白自己也有为他人而活着的义务。⑤严防自杀,自杀观念与行为是抑郁病人最危险的症状,了解病人的精神需求及病情变化,采取24h看护及时发现问题,适当口服抗抑郁剂治疗,激励病人的求生欲望等有效措施。结果分别于1周及3周后进行疗效比较并详细记录。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病人精神状态明显改善,行心理干预后的SDS标准分下降>6分;有效:病人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干预后SDS标准分下降3分~6分。无效:病人精神状态改善不明显或加重,干预后SDS标准分下降<3分。总有效是显效和有效之和。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1周后进行SDS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后进行SDS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脑梗死并发抑郁情绪的机制及因素

脑梗死后由于中枢神经元的损伤,影响了神经通路,导致代偿性的受体水平不能上调而产生抑郁;炎症细胞因子过度分泌导致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系统功能障碍而引发抑郁;左侧大脑半球损伤在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更高[6]。突发脑梗死给病人带来自尊障碍、孤独心理、经济生活负担及躯体疾病、生活能力下降、甚至生命威胁等恐惧心理而引发抑郁情绪的`发生[7]。

3.2早期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抑郁情绪可使脑梗死病人的躯体疾病恶化或加剧,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到不可忽视的负性作用。护理人员通过自身的态度、语言、表情对脑梗死后抑郁病人施行早期的心理护理干预,给予耐心的安慰、疏导、关心与鼓励,消除其孤独、焦虑、消极等不良心理因素,能有效改善病人的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缓解精神压力,降低认知障碍的发生,促进病人身心康复,有效提高脑梗死后抑郁症的治愈率。

本研究显示,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实施早期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抑郁症病人的抑郁情绪,并促进其身心的康复,可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早期心理干预不仅仅能促进病人的心理健康,更有利于病人躯体症状的改善与恢复,使病人获得全面康复而提高生存质量,早日回归社会,更对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篇5:心理行为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论文

心理行为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干预;康复;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护理干预指运用教育性等理论指导护理行为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的综合护理措施。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多发病、致残率较高,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仍有残留症状,如:社会功能缺陷等,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回归社会。为此,我们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早期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3月~2004年5月在南阳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病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定>51分。(3)年龄<50 a,病程<5 a。(4)排除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人格障碍、酒精及药物滥用。共入组80例,男60例,女2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1.2.2 心理行为干预 (1)社会、生活技能的训练性活动:采用行为矫正,按照护理程序,依据标准行为矫正训练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①自理能力训练:包括按时作息、穿衣铺床、料理个人卫生等内容。②就业行为技能训练:让患者参加各种手工训练劳动及集体劳动,采用任务指标结合奖励措施等方法激发患者的参与热情,为其回归社会做准备。③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包括娱疗、体疗及学习交流讨论活动,使患者逐步习惯并能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的目的。(2)家庭支持和教育:①精神病的基本概念,强调精神病是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并能取得较好效果的。②精神病常见症状表现及自杀的预防,使家属懂得什么是幻觉、妄想等以及相应的对策。③抗精神病药物的正确应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原则和长期用药的重要性。④预防复发,及早发现前驱期症状,及时处理,防止进入症状的`活跃期;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应以药物维持治疗。⑤心理干预:知识讲座1次・w1。(3)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采用集体心理治疗与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1次・w1;个别心理治疗3次・w1。

1.2.3 效果评定 于治疗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1]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评定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动、退缩、抑郁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NOSIE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对精神病患者既要治疗精神症状,更要注重患者社会功能的整体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常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功能障碍,通过系统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阻止患者生物学变化的进展,防止慢性症状的产生、减缓衰退、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2~4]。为此,综合护理干预的作用日益受到护理界的普遍重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精神科护士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心理治疗、认知理论的领悟来帮助患者逐步修正其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社会功能的康复。本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说明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开展心理、社会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重建人际关系、树立生活信心、学习新的社会技能,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219

[2]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7~129

[3] 姜和球 .家庭心理教育与精神分裂症康复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28

[4] 赵福敏.集体心理干预与精神分裂症康复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16

【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相关文章:

1.PSD病患的心理干预论文报告

2.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的研究教育论文

3.心理干预护理对产后出血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

4.暗娼干预实习报告

5.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作用探讨论文

6.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论文

7.心理论文

8.精神与心理辨析

9.论危机干预中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10.浅谈对心理教育的思考论文

下载word文档
《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