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2022-08-16 08:25: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夏时@Ra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篇1:《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刘嗣源

故事是这样的:三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骨瘦如柴的妇女来到作者的家门前讨米。作者给了她一大袋米,妇女淌着泪谢后便走了。三年后的那天,作家又看见了那个妇女,她的脸上已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

我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尊严尤为重要!

文中的妇女起初还为自己向陌生人乞讨而感到羞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自尊与廉耻心被一点一点地侵蚀。她没有了自尊,就犹如一具行尸走肉。正如作者所说的一样--“人,又少了一个。”

如今,在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繁华地段,都有他们的身影--乞丐,甚至结成了“丐帮”,可悲啊!

不劳而获,不断地索取,只会让我们成为一具具行尸走肉的躯壳。所以,我们只有唯一的一个抉择,那就是--劳动,劳动,再劳动!

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大学网)

篇2: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故事是这样的:三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骨瘦如柴的妇女来到作者的家门前讨米。作者给了她一大袋米,妇女淌着泪谢后便走了。三年后的那天,作家又看见了那个妇女,她的脸上已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

我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尊严尤为重要!

文中的妇女起初还为自己向陌生人乞讨而感到羞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自尊与廉耻心被一点一点地侵蚀。她没有了自尊,就犹如一具行尸走肉。正如作者所说的一样――”人,又少了一个。“

如今,在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繁华地段,都有他们的身影――乞丐,甚至结成了”丐帮“,可悲啊!

不劳而获,不断地索取,只会让我们成为一具具行尸走肉的躯壳。所以,我们只有唯一的一个抉择,那就是――劳动,劳动,再劳动!

让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篇3: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油碎的发卷,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炼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内容概括:

三年前,一个女人到作者家里讨一袋米,神情羞涩,话语间透出一股读书人的尊严。三年后,作者再次遇到了她时,她已没有了往日的羞涩,而是理直气壮地向他人讨要钱财,作者感慨:“人又少了一个!”。

感悟:

我喜欢读小说,欣赏作者的清词丽句,更崇拜作者那独特的构思。

最初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心中便生出一个疑问:“‘人又少了一个’_为什么又少了一个?”一个独特而新颖的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使读者能够往下阅读。

带着问题,文章的故事在眼前展开。通读完全文,我不禁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细致的细节描写介绍拍手叫好。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与“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炼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对比,“‘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来,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与“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对比,女人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神色和语气,对比鲜明,描绘了一个女人犹最初乞讨时的羞涩,再到如今乞讨的理直气壮,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读到这,方才明白了作者这个巧妙题目的深刻寓意,“人有少了一个”,不是指又一个人失去了生命,而是指那个乞讨的女人失去了做人的气节和尊严,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毫无生气。

文章以女人“那女人回进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认不得我了”结尾,将气氛推向高潮,却嘎然而止,给人无限联想和感触,内心不禁升起阵阵波澜:为乞讨女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为她丧失尊严抛弃气节而感到可耻,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达到了。作者深刻的思绪,动人的文笔,着实让我佩服不已,读后受益匪浅。

篇4: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_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绲匾簧,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篇5: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在三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聂华苓家门前。向聂华苓讨要一点米。而奇怪的是那个女人说自己不是叫花子,并拿出身份证解释。这时聂华苓才知道她是大学毕业,因为丈夫坐了牢,所以出来讨米。看他是有尊严的人,所以聂华苓才给了他米。

三年后的一天,聂华苓走在大街上又看到了那个女人。而这时的她却是一个厚脸皮的叫花子,她的脸上已经完全没有三年前的那副羞怯的神情了。这时,她敲了敲一户人家的门,说:“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主人给了她一角钱。她却讨价还价的说:“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把主人气的踢上了门。她回过头来漠然望了聂华苓一眼。她已经不认识聂华苓了。

读后,我感到非常气愤。因为她是一个大学生,在她陷入困境后,却丢失了尊严。尊严是一种品质,如果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连尊严都没有的话,那她就白活了这么多年。她不光丢失了尊严,还丢失了一颗知恩图报的心。当她三年后再见到曾经帮助过她的人,却漠然的望了一眼,然后就离开了,显然她早已忘记了聂华苓。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人,又少了一个。因为像她这样的人和死人一样。

篇6: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我喜欢读小说,欣赏作者的清词丽句,更崇拜作者那独特的构思。

最初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心中便生出一个疑问:“‘人又少了一个’――为什么又少了一个?”一个独特而新颖的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使读者能够往下阅读。

带着问题,文章的故事在眼前展开。通读完全文,我不禁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细致的细节描写拍手叫好。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与”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炼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对比,”‘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来,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与”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对比,女人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神色和语气,对比鲜明,描绘了一个女人犹最初乞讨时的羞涩,再到如今乞讨的理直气壮,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读到这,方才明白了作者这个巧妙题目的深刻寓意,”人有少了一个“,不是指又一个人失去了生命,而是指那个乞讨的女人失去了做人的气节和尊严,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毫无生气。

文章以女人”那女人回进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认不得我了“结尾,将气氛推向高潮,却嘎然而止,给人无限联想和感触,内心不禁升起阵阵波澜:为乞讨女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为她丧失尊严抛弃气节而感到可耻,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达到了。作者深刻的思绪,动人的文笔,着实让我佩服不已,读后受益匪浅。

篇7:《人,又少了一个》阅读答案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蜡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鬓,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得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地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导读】:

《人,又少了一个》取材人生,凝练厚重。文中仅以三年的时间差,写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的人格激变。她因丈夫坐牢,独自担负四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又因为人生的穷困而外出乞食,迫使她含羞忍辱应付生计,以至使她逐渐扭曲心态,乃至泯灭人格自尊,终于变得麻木,仅隔三年,前后就判若两人。作者选择女子在三年前后巨大变化的两幅画面,深刻揭露了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又少了一个泯灭人格自尊的人的社会原因。尤其是文章结尾处女子“漠然”的眼神,无声地揭示了苦难社会的鞭痕已扎向了人物心底深处,却又是令人难以言喻的。如果一个社会,连人的低级生存需要都不能维持,还奢谈什人格个自尊?在这样的社会里,作为社会的人的人格价值也就消亡了。作者在文中的标题《人,又少了一个》正是导引了全文:哀民生之多艰!作者以此为题,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读着《人,又少了一个》,油然使人想起一个人——祥林嫂,只不过,她是一个穷困潦倒在都市里的有着大学文凭的现代祥林嫂。

篇8:《人,又少了一个》阅读答案

1. 她是出来乞讨的,为什么要拿出身份证来?

2. 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3. 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4. 第四段画线部分内容去掉可以吗?它在文章里的作用是什么?

篇9:《人,又少了一个》阅读答案

1.作者巧妙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女性,这就和眼前及以后所见到的乞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2.原因不同。第一次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心灵上的苦痛而流泪;第二次则是为自己能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之泪。

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都已不复存在,作者以此为题,正是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4.不可以。作者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知识女性,而眼前她却因不幸走上了乞食生活,三年后更是成了职业乞丐,这样写,就把一个知识女性的扭曲变态强烈凸显出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且又欲哭无泪的地步。这样对比处理,就可以将读者的视线进一步引向造成中年女子悲剧的社会。

篇10:人又少了一个小学作文300字

‘叮,叮’谁在敲门,我睁着好奇的眼睛往屋外瞧。只见一位衣衫朴素的阿姨站在外面,一丝秀发从高高的`头顶垂落下来‘阿姨,你找谁呀!’‘你的妈妈在吗?’她微笑的说。脸上掩饰不住的慌张。妈妈走过来‘女士,我不是乞丐,我迫不得已才来向你乞讨东西,我的孩子饿得要死了,刚才走过几家的怕敲门,直到想起孩子,才敢敲门。求求你你给我点米吧。’阿姨一脸乞求的样子并向妈妈鞠了一个躬。妈妈将一袋米给她。‘谢谢,本来我没想要这么多。’那阿姨拿着米转身走出了家。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3年的时间如流水似的过去了。

一天,我在做作业,又遇到那位阿姨。

‘叮,叮’3年前那一幕又出现了。但在我面前的人却是满脸皱纹,骨瘦如柴,一副肮脏的牙‘走开’妈妈表示出不耐烦的样子,扔给她一毛钱便不再理她。‘小姐,赏点吧,一毛钱还买不到一个烧饼呢!’她露出一副贪得无厌的表情。不屑一顾的走了。窗外传来一阵闲谈‘这女人以前还用双手养活孩子,当初大伙还挺敬重她,现在......’她不再记得我们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送给她温暖。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篇11:人又少了一个阅读理解含答案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蜡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鬓,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得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地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导读】:

《人,又少了一个》取材人生,凝练厚重。文中仅以三年的时间差,写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的人格激变。她因丈夫坐牢,独自担负四个孩子的生活重担,又因为人生的穷困而外出乞食,迫使她含羞忍辱应付生计,以至使她逐渐扭曲心态,乃至泯灭人格自尊,终于变得麻木,仅隔三年,前后就判若两人。作者选择女子在三年前后巨大变化的两幅画面,深刻揭露了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中又少了一个泯灭人格自尊的人的社会原因。尤其是文章结尾处女子“漠然”的眼神,无声地揭示了苦难社会的鞭痕已扎向了人物心底深处,却又是令人难以言喻的。如果一个社会,连人的低级生存需要都不能维持,还奢谈什人格个自尊?在这样的社会里,作为社会的人的人格价值也就消亡了。作者在文中的标题《人,又少了一个》正是导引了全文:哀民生之多艰!作者以此为题,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读着《人,又少了一个》,油然使人想起一个人——祥林嫂,只不过,她是一个穷困潦倒在都市里的有着大学文凭的现代祥林嫂。

【训练题】:

1.她是出来乞讨的,为什么要拿出身份证来?

2.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4.第四段画线部分内容去掉可以吗?它在文章里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作者巧妙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女性,这就和眼前及以后所见到的乞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2.原因不同。第一次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心灵上的苦痛而流泪;第二次则是为自己能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之泪。

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都已不复存在,作者以此为题,正是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4.不可以。作者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知识女性,而眼前她却因不幸走上了乞食生活,三年后更是成了职业乞丐,这样写,就把一个知识女性的扭曲变态强烈凸显出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且又欲哭无泪的地步。这样对比处理,就可以将读者的视线进一步引向造成中年女子悲剧的社会。

篇12:聂华苓《人,又少了一个》阅读答案

作者: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到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评价,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 ,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者用夸张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女人行乞时的嘴脸,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 女人向太太行乞,却被太太以一角钱无情地赶走,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

E.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16.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 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请简析。(4分)

17.第四段画线部分内容去掉可以吗?它在文章里的作用是什么?(5分)

18.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6分)

参考答案

15. C .D(解析:C项中“夸张”错。D项错,作者要批判的是苦难的社会和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而不是世态炎凉)

16.原因不同。第一次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心灵上的苦痛而流泪;第二次则是为自己能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之泪。

17.不可以。作者借身份证上的照片,向读者介绍这个女人以前的形象,这是一个幸福、美满、自得的知识女性,而眼前她却因不幸走上了乞食生活,三年后更是成了职业乞丐,通过前后对比就把一个知识女性在困境中性格的扭曲强烈凸显出来,达到令人难以置信且又欲哭无泪的地步。这样对比处理,增强了对社会的批判力度,更引人深思。

18.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的形式同时得以存在的。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已经不复存在了,作者以“人,又少了一个”为题,正是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等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篇13:少了一个朋友作文

在与人互动时,争吵是难免的,但是在争吵之后的课题,是很重要的;如世纪大战后的残局,必需要冷静、思考和和解,

少了一个朋友作文

。尤其当意见不合,又因为心里的那一口气吞不下去,而引爆了出来,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失去理智,我们的天真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在那一个宁静的夜晚,看似平静,心中的怒火蠢蠢欲动,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电脑键盘擦出了火花,一触急发;字里行间,浓浓的火药味,让我几乎快没办法呼吸;两人僵持不下,分不出胜负,他居然把我的秘密说出来了!当时我气急败坏,坚持要和他绝交,面目狰狞,他则视若无睹地找其他人来“助阵”,我只能孤军奋战,节节败退,我已经疲惫不堪,决定撤退。

事后,对方释出满心歉意,但我一点都不想理会。被背叛的感受让我很错愕,像掉了指南针的我,迷失在又黑又湿的森林失去方向;大树彷吩诔胺砦遥使我全身发抖,也不知道该不该和他和好,我想只能让彼此冷静、发和懊悔之后,才能安静思考,

小学生作文大全

少了一个知心朋友,让我感到无助,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能挽回,自己也感到懊悔,我不想再一次发生同样的事情。吵架能使我们更成熟,由小树变成心态稳重的大树,争吵之后,我们要自我灿烂的七色彩虹呢

篇14: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

一天下午,和同事聊起网上一则关于传销的新闻时,他给我推荐了这本书,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好久没有读这种关于中国现实的东西了,看的时候想了很多,看完了想的那些差不多都快忘了,偶尔看到关于此的新闻时才能想起来,恰如这一年一年的传销案件一样,不断被报道、不断被遗忘、不断有人参与,一年一年生生不息。

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很矫情的人,喜欢在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审视个人及家庭的命运,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坚信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悲欢幸福虽然离不开个个人的努力,但更被这个时代所决定,毕竟人是社会的动物,在改变这个社会的同时,更多的被这个社会支配。

扯淡的话说完了,开始步入正题--谈自己的读后感。昨天看完《无名之辈》后,突然想起来自己还看过这本书,赶紧翻翻笔记,整理了自己当时看书的想法,写下来。得赶紧写下来,因为毕业时间越长越发现,自己的记性越来越差了。

传销不可怕,可怕的是泯灭的人性:

慕容雪村的这本卧底日记,讲了很多传销者的故事,小琳、刘东、嫂子等人虽然也是被骗,但他们却是不折不扣的坏人。因为他们为了那些镜中花水中月般的许诺,选择欺骗自己的至亲,选择合伙欺骗新来的人。

是,他们很悲哀,他们被传销头头欺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但在他们的助力下,更多人被骗上贼船,重复他们经历的伤痛,为虎作伥恐怕是最好的形容了。在那些空口许诺的利益前,这些平常生活的普通人,泯灭了人性,为他们马首是瞻,自己人不人鬼不鬼的活着,还要拉更多的人进来,与那些“以贩养吸”的瘾君子一模一样。

世间骗局,大都因贪心而设,由轻信而成:

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渴望一夜暴富的普通人,也正是如此,骗子才那么多,且屡禁不绝。虽然大家都知道要老老实实挣钱,但也都明白,一辈子勤恳踏实工作,最多混个中产,害怕生老病死。于是每个人都留意那些能迅速致富的机会,没多少钱去炒房的、把所有积蓄放到瓶p2p里的、听到风声去抢购股票的。但生活很戏剧,越想尽办法得到,越得不到。

很幸运,我们能生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悲哀,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很庆幸,还是有那么多人能看清现实,诚恳做事,诚心待人。

这个社会的黑暗角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罪恶:

书里有句话,印象很深--这世上能发光的不仅是阳光,污水里冒出的肥皂泡也会偶尔泛出微光。

这里的微光并不是指黑暗中也有光亮,而是黑暗力量用一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来吸引贪婪者入彀。传销者们用什么国家政策支持、某某领导肯定的光环打造出“伟大使命谎言”,再用一套完整的洗脑程序来让你相信。如果你不信,或者想要戳破,他们会有很多种方法来对付你,甚至是杀害!读后感·在这些狂热的人眼中,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参与传销的年轻姑娘,因为没有钱,沦为妓女;为了自己的升职,骗自己的父母来传销;害怕被告密,甚至能将亲兄弟推下楼。

最后这些可悲可恨的人啊,他们缺乏常识,没有起码的辨别能力;急功近利,除了钱什么都不在乎;他们无知、轻信、狂热、固执。只盯着不切实际的目标,却看不见迫在眉睫的事实。

他们是是受够贫穷、没有钱花才会如此,那么是什么导致他们没钱花呢?下周,分享《穷爸爸与富爸爸》读后感,谈为什么穷人越穷富人越富,毕竟都说“人穷不能怪社会”!

篇15: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

冬天,作者从海南三亚的家中到江西上饶的传销组织中潜伏。本书是根据作者在传销组织中23天的亲身经历所写。

读完全书,看到了很多传销组织惯用的手法,书中有很大的篇幅在写传销组织的洗脑内容。很多内容看上去漏洞百出,骗术也极易识破,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作者以一个第三人的角度潜伏在这个组织中,对于洗脑的漏洞不便点出,骗术也无法说明,只能看着别人,跟着别人不断的被洗脑。

根据作者的描述,传销组织中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他们可能知识水平不够高,更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也因此,传销组织中特地设置很多规则,对生活作息,饮食水平,言谈举止等方面都做了很多限制。可以说,是限制了人的思考能力,传销者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每件事都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去做,想也不用想,如有违反就会阻碍自己的事业进程。

其实,我们读者作为第四者的角色在看本书,并不能像作者那样可以直接的与传销者接触,与他们交谈。可读这本书时,就感觉好像在和他们交谈,接触一样。因为书中的人物每一个都那么真实,每个人都那么实在。可以说,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被人骗到这个组织,在这个组织的轮番洗脑加诱惑后决定加入组织,然后自己在骗更多的人来加入这个组织,称为自己的下线,这样来成就自己。每个人都在想自己每个月能分多少钱,从不想这样的艰苦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也不去想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在骗人。对于被自己欺骗的亲友,他们只会说”我虽然骗了你,可我也是为了你好啊,给你一个赚大钱的机会,这有什么不好吗?我有什么不对吗?”

作者的23天传销生活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生活水平不高,还要接受无知的洗脑,这是多么让人崩溃。在23天结束后,作者报案,举报这个传销组织,可是处理的结果却是那么让人无奈,作者也无能为力,也只能借着自己的经历,写下,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远离传销。

每一个被骗参与传销组织的人无疑例外都是受到金钱的诱惑,幻想自己有朝一日成为月日六位数的富豪,所以在这样的机会面前失去理智,失去判断。可事实上,略微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及抵制者金钱的诱惑,又怎么陷入其中。我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面前也许保持理智,甚至别人所说的机会,对你来说算不算是机会还不一定。唯有通过自己的判断,才能做出选择。

篇16: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

该组织有两大法宝:言论控制、思想禁锢。不允许争论、不允许质疑,先把人变成哑巴;再禁绝一切外来信息,把人变成瞎子和聋子。没了参照物,也就没了方向感,人们跋涉在茫茫沙漠之中,走得再远也只是原地打转。

该组织通过思想禁锢和野蛮灌输的方式,不断降低人的智力水平,从而达到洗脑的目的。

别多想,我说的是传销组织,以上第一段文字,选自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

我因为机缘巧合,也碰到过一些传销从业者,也阅读了不少亲历者的文章,那是一个看不见的“地下”世界,暗流涌动,阴森可怖,被骗入其中者无不终日惶惶,事实的残酷程度远超想象。

根据我的阅读,发现国内的传销基本上一模一样,说一模一样,不仅仅指他们的那套说辞,无论广西江西,不同的传销组织甚至每“股”的定价都一样,都是3300元,“服务费”也一样,每次都是500元。不同之处在于,广西的传销侧重于“高端”市场,21股起售,加上服务费每份一共是69800元,而且这种传销是“纯资本运作”,即购买者花了近七万块后甚至得不到一份所谓的商品;全国其余地区的传销则相对更贴近实际,1股起售,也就是3800元,还会假模假样地给加入者一套劣质西服或是化妆品之类的东西。

广西的传销因为较高端,不限制加入者的人身自由,被骗到其余各地的传销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认识一个人,被骗到东莞传销窝点,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失去人身自由,如坐监牢,还因为不肯加入而被打得遍体鳞伤。这也是我读慕容雪村书产生的疑点,他混入的是江西上饶的传销组织,却并未失去人身自由。不知是否作者下笔时有所顾虑,曲笔所致。

传销者们被洗脑洗得非常彻底,无论外界发生什么,在他们的体系里都有应对方案,譬如有新闻媒体曝光,传销者们会说这是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有人退出传销组织,则被认为是上了“平台”,到别处发大财去了。除非一个传销业者自己认识到这个骗局,否则以他们被洗脑的程度,任何人都无法将其劝服。

更可怕的地方是,传销者不遗余力地洗脑或许只是为了3800块,给被洗脑者带来的伤害却远远不止这些,除了失去了钱财,这些人的价值观变得极度扭曲,仇恨、怨愤、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纷纷因此而起,除了“组织”,他们不肯相信任何人,无论是媒体、朋友还是家人,他们感到整个世界都是敌人。

而据估计,这样的人有一千万。他们依靠着固执的信念活着,一旦信念破灭,不知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等待着这个社会的,又会是什么。

篇17: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

《中国,少了一味药》是慕容雪村近期的卧底传销长篇纪实小说。去做卧底前,慕容雪村写下遗书,“消失一个月,拿老命开个玩笑,若回得来,还你一个好故事;若回不来,舍我一副臭皮囊。”作者在二OO九年底,混入江西上饶的传销团伙内部,在里面生活了二十三天,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到传销活动超乎想象的荒谬的一幕幕。文中细致记录了传销的组织者是怎样对加入者进行洗脑,使一个个正常人为一个愚蠢的谎言而变得失去常识与理智,最后欺骗亲人朋友,导致家破人亡的惨剧。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也是一个黑暗的组织。而这些传销者大多又是受害者,在这场洗脑活动中他们已经变得人格扭曲,是非混乱,藐视道德,仇视社会,最后终将一无所获走投无路。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可以在人们心中植下清醒的抗体,让常识在阳光下行走,让贫弱者从苦难中脱身,让邪-恶远离每一颗善良的心。我终于知道,白痴和傻瓜这回事是怎样被炼成的了。谎言被一千个人说了一万次以后,似乎就变成了真理。传销洗脑的开始,貌似就是这个样子的,每个人都重复着相同的话、甜蜜的话,传销者们把他们拙劣的谎言编织得华丽锦绣,冠冕堂皇,再通过不断的重复、重复,数以十遍、百遍、千遍、万遍。于是,每个成员都在重复相同的话语,尽管那些话听起来破绽百出难以让人置信,但听得多了,也就变成了救世主信誓旦旦的神圣使命,传销者们为之狂热为之执着,荒谬到就连肚子饿了要吃饭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再知道,宁肯饿着肚子,即使饿得要死,他们依然觉得是在拯救社会拯救国家。当一个人急功近利心存贪欲的时候,难免会陷入传销者的利益陷阱中,“你许我富贵,我交出灵魂”,而这些落入陷阱的人,在交出灵魂之后,丧失了良知和人格,赔上了亲情和生命,失去了金钱和健康,最后仍是一无所有,而要享受到传说中的荣华和富贵,更是如同空中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这是触目惊心的一本书,传销者做着坏事,可是,他们大多数又不是坏人,他们被骗继而骗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种罪恶在人间横行?究竟是什么让受骗受害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其中不乏高知识高收入高职位?究竟这个社会是肿么了?忽然记起,以前在乡下,曾经就在寨子里遇到过为数不少的传销受害者,农家不聊农事,竟说经商之道,口若悬河,都是说某某公司怎样怎样,回报如何如何,自家赚了多少多少,当时我们只是反驳两句一笑而过,出门后议论,那么个有钱法,院子里却是凋敝残垣,厨房内只见破盆烂瓢,家中鸡猪不多偏到处是鸡屎猪粪,我们进去后连个落脚处也不生,摆明了诈唬我们工作组么,不知吹牛是不是不用打草稿。现在想来,恐怕是一人传销,全家受穷的典型了。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相关文章:

1.哲理故事:少了一个发夹

2.少了个身影写人记事作文

3.一个读后感

4.人读后感

5.我又找到一个家童话作文

6.《人曲》读后感

7.一个“怪人”写人作文

8.我又找到了一个家小学作文

9.一个半朋友读后感

10.《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