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王陵的作文范文
“硬糖少女朱赞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潞王陵的作文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潞王陵的作文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新乡潞王陵
新乡潞王陵 -资料
??潞简王陵墓坐落在河南省新乡市北郊13公里处的凤凰山(系太行山余脉)南麓,依山据岭,四周泉壑幽深,景色十分秀丽宜人,是我国目前保存现状最好,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
墓区的最前部分为一座以高浮雕二龙戏珠为主体纹饰的牌坊,上额刻楷书“潞藩佳城”四大字,石坊两侧并列着两座5米余高 的'浮雕云龙图案石华表,坊之后为200余米长的青石神道,神道两旁分别排列着石雕翁仲和各种石兽16对,有狮子、狻猊、獬豸、角端、麒麟、骆驼、马、羊、象及 神化了的怪异瑞兽,然后通过一座汉白条石砌成的御河桥,便到了巍峨状观的“潞藩佳城”高大的石城门,
资料
城垣内占地80余亩,四进大院,所有建筑几乎全用青石垒砌或雕凿而成(人称中原石头城)。城门以北依次建有棱恩门、棱恩殿(举行祭祀的享殿)、东西配殿,明楼(内有高大的墓碑)、宝城和地下宫殿(潞 王葬所),四周是高大的青石围墙,神密而又威严,建筑装饰多为高浮雕的龙飞狮舞,手法细腻严谨,尽显皇家风范。
篇2:潞王陵游记作文
潞王陵坐落于新乡市凤凰山下,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面积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
听妈妈说潞王的真身是一条大蟒蛇,由于它专做坏事因此被少林高手除掉了。在安葬潞王时突然狂风大作,有泉水从地下涌出。人们传说这是蟒蛇的口水,泉水涌出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老龙潭。听了妈妈的.介绍我非常好奇,于是爸爸妈妈就决定带我去凤凰山探个究竟。
来到潞王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潞王佳城”石牌坊,神道两旁的神兽雕琢精细、栩栩如生。通过一座汉白条石砌成的御河桥便到了巍峨壮观的“潞蕃”石城门。进了大院,所有的建筑几乎全用青石垒成或雕琢而成。城门依次建有“棱恩门”、“棱恩殿”、“宝城”和地下墓城,四周是高大的青石围墙神秘而威严、细腻严谨,尽显皇家风范。特别是春天,这里的牡丹盛开,更是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
听导游说,到老龙潭去还得翻过一座大山,天已经中午了我们只好作罢。这次出行虽然没有看到真正的老龙潭,但我已经被这里的美景陶醉了。
篇3:潞王陵游记作文
还记得去年五一的时候,爸爸、妈妈和我,我们一起去潞王陵游玩。潞王陵坐落于河南省新乡市北部凤凰山下(系太行山余脉),依山据岭,俯瞰卫水,整个陵园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布局工整,庄重威严,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整个陵园不仅有墓主潞简王--朱翊,还有他的次妃赵氏。
我们进去就看到神道石兽群14对石像雕琢精细,栩栩如生,分别为獬豸、石绵羊、石虎、狻猊、麒麟、骆驼、大象、马,还有许多不知名的石兽。
我们先去了潞王陵的墓主朱翊的坟墓,城垣内占地80余亩,分为三进院落,所有建筑均以青石垒砌雕凿而成。第三进院落中有圆立式的“宝城”,通高9.35米,周长约70米,“宝城”下即为地宫。地宫总面积约185平方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构成,全部为石结构的拱券式建筑,棺椁即安放于后殿。潞简王墓西百余米处,还有其次妃赵氏的墓地,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与潞简王墓大体相同。两墓东西并列,坐北朝南,共占地157205平方米,其建筑形势之恢宏同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相仿(神宗万历皇帝之墓),营造布局大大突破了制度等级森严的明王朝陵寝规定
然后去了他的次妃赵氏的坟墓,每一扇石门都有几排门钉,每一排门钉都是八个。听别人说,按照规定,皇帝所用的门钉是九个,皇后所用的门钉是八个。赵氏不过是一个次妃,却享受了皇后的待遇,的确非同寻常。
篇4:靖江王陵
靖江王陵是历代靖江王的王陵,位于广西桂林市区七星区东郊尧山西南麓,南北15公里,东西7公里,共有王亲藩戚墓葬300多座。整个陵园规模庞大、气势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称,其中有11人葬尧山,有“靖江王11陵”之谓。
目录历史具体介绍博物馆王陵保护收缩展开历史桂林古称始安,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初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这是桂林城的起源。东汉时改属始安侯国。三国时先属蜀,后归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时桂林被称为桂州,缘于在此设置的岭南桂州总管府。唐武德四年(公元6),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桂林城逐渐成为岭西第一重镇。 唐光化三年(公元9)在桂林置桂州静江军,属静江节度。宋高宗赵构登基之前,尝领静江军节度使。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升桂州为静江府,元改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故桂林在宋元时期又称为“静江”。 明朝分封皆以地名为王号。因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王时,藩国所在地仍称静江,为取绥靖西南之意,改静江的“静”为“靖”,故称“靖江王”。洪武五年,明朝政府才改静江府为桂林府,从此正式确定了桂林的名称并沿用至今。而以原地名受封的靖江王并未随之更名,故而后人皆道桂林有靖江王。 靖江王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首批分封的十个王国之一,也是唯一以侄孙辈受封的藩王。从洪武三年册封,到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亡国。 朱守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朱守谦靖江王,洪武九(1376年)就藩桂林,后来因为作风恶劣,欺压百姓,被废为庶人。 永乐元年,朱守谦谪长子朱赞仪复藩桂林,从此世代相袭靖江王,先后承袭王位14人,延续了280年,一直到清兵攻克桂林(1652年)。
具体介绍前言
靖江王陵中有11人座王墓,袭王位的次妃墓4座,将军、中尉、宗室、王亲藩戚等墓共约320余座。
分为六类
靖江王墓群依其地面规制及死者身份可分成六类。第一类是王妃合葬墓,即通常所说的王陵,共10座,级别最高,墓园面积从300多亩到数亩不等,布局一般为长方形,两道围墙,三券陵门(外围墙)、三开间中门(内围墙)、五开间享殿与高大的宝城(墓冢)处于同一轴线,以神道相通,神道两侧序列守陵狮、墓表和狻猊、獬豸、狴犴、麒麟、武士控马、大象、秉笏文臣、男侍、女侍等石作仪仗,一般为11对,有些王陵在秉笏文臣后面还立有神道碑,有些在陵门内或外建有厢房。第二类是次妃墓,共4座,级别次于王妃合墓,墓园布局与王妃合墓相仿,但面积及建筑略小,石像生少2对。第三类是未袭而卒的世子(长子)墓和别子辅国将军墓,级别低于次妃墓,石像生只有7对或更少。第四类是奉国将军墓,墓园面积、石像生少于辅国将军墓。第五类是中尉墓,分镇国中尉墓、辅国中尉墓、奉国中尉墓三级,墓园面积、石像生依次减少,一般只有一道围墙和墓碑,无享堂和石像生。第六类是县君、乡君等女性宗室墓及靖江王宫媵墓,级别最低,无围墙和石像生,仅有墓冢和墓碑。
明朝盛衰
据记载,靖江王墓及次妃墓都是由礼部和广西布政司委官依制营造。但因埋葬时间的早晚而在规制、规模上有所变化,总体上是规制由繁变简,规模由大变小,制作由粗变精。其中最早的第二代悼僖王陵及第三代庄简王陵的茔地面积分别为315亩、87亩,均超过亲王茔地50亩的规定,且墓冢高大,石像生粗犷雄浑。弘治至隆庆时期营造的昭和王陵、端懿王陵、安肃王陵、恭惠王陵的茔地则在43至22亩之间,石作精巧华丽,万历、崇祯时期营造的康僖王陵、温裕王陵、宪定王陵、荣穆王陵的茔地缩小到十亩以下,石作精致细腻,置放拥挤。其余四类墓则由靖江王府或墓主家人建造,也因时间早晚而呈现相似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靖江王府以及明朝由盛而衰的真实反映。
地表石刻仪仗
靖江王墓群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当属十一陵的地表石刻仪仗,现存334尊。它不仅在数量上属全国藩王陵中所少见,且从时代上基本与明朝伊始同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创造出一组组庞大的石刻群。有望柱、神道碑、驯兽、猛兽、神兽、翁仲等六种造型。它们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既显示了王族的尊严,又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在艺术上的追求与成就。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明代藩王陵的墓仪规制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实物资料。
地表石刻仪仗
靖江王陵石刻仪仗从规制、雕刻技法、艺术风格比较来看,可分四个时期,一期为初创期,以悼僖王陵为代表,石刻规制和石刻艺术,基本沿袭唐宋风格;二期为过渡期,以怀顺王陵庄简王陵为代表,石刻线条不流畅,石人各部位比例不够准确,雕刻艺术与一期相比已有变化,但也有明显的一期特征;三期为发展期,以昭和、端懿、安肃、恭惠等王陵为代表,石刻艺术在承袭怀顺、庄简二王陵的同时,又揉进了新的技艺,使石刻规制较为严谨,石刻造型浑朴写实,雕刻技法简练娴熟;四期为成熟期,以康僖、温裕、宪定、荣穆四王陵为代表,这一时期陵墓的各项规制多以成型,石刻形制也基本定形,并进而走向规格化、制度化。再则,这一时期的石刻仪仗在局部处理上可谓粗成形、细琢磨,运用了线雕、半浮雕和浮雕技法,使石刻细部显得华丽流畅。
靖江王简介
靖江王陵是朱明王朝分封在靖江(桂林)历代诸王的陵园,靖江王陵位于桂林市东郊尧山西麓,靖江王陵距市区约5公里。公元1368年,朱元璋创建明朝,先后分封24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靖江王从册封到灭亡共存280年,先后承袭王位的有14人,其中有11王葬于尧山,这11王的陵园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构成一个方圆百里,气势磅礴,极富江南特色的墓群。
布局
靖江王陵的建筑布局均呈长方形,中轴线上序列有陵门、中门、享殿和地宫。各陵都有两道陵墙,通常可分为外围、内宫两大部分。外围有厢房、陵门、神道、玉带桥以及石人、石兽等;内宫则有中门、享殿、石人和地宫等。已开放的靖江庄简王陵享殿内陈列展出部分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世上罕见,极为珍贵。
最完好明藩王墓
靖江王共十三个,有十一个葬于桂林。供游者游览的是修复的第三王庄简王朱佐敬与王妃之合葬墓。陵园占地八十七亩,分外园和内宫两大部分。进入陵门,有三条砖墁神道,中为王径,左右为陪径。神道两旁对列着既显示了明代的规制,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的石作。由神道进入内宫可登享殿,此殿高大宏伟,富丽堂皇,是祭祀的主要场地。殿后即“宝城”是死者的“寝宫”。墓的左右是两条带状丘陵,遍植苍松翠柏,与红色围墙,朱漆殿宇交相辉映,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 明朝分封在靖江 ( 桂林) 历代诸王的陵园,位于尧山西南山麓。承袭王位的 14 位靖江王,其中有11王葬于尧山,王陵园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构成了一个方圆百里、极富江南特色的藩工墓群。整个陵园气势磅礴,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素有“岭南第一陵”之称。 靖江王陵背靠尧山,正前方奇峰对峙,山峰之间形成天然陵口,视野开阔,左右群山拱卫。王陵布局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序列有陵门、中门、享殿和地宫。各陵都有两道陵墙,大的占地 270 多亩,小的不到 1 0 亩,通常分为外围、内宫两部分。外围有厢房、陵门、神道、玉带桥以及石人、石兽等内宫则有中门、享殿、石人和地宫等。 对游人开放的是经整修后的靖江王庄简王与王妃的合葬陵,在享殿内,陈列展出了部分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有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世上罕见,极为珍贵。
博物馆靖江王陵博物馆是庄简王陵(靖江王陵第三代)复原(1987年)后开辟而成的,是靖江王陵的一部分,陈列展出墓群出土文物。上世纪70年代,文物工作者对两座王墓和部门宗室墓进行了考古发掘,靖江王陵华丽的地宫大量珍宝的随葬物品中有陶瓷器、金银器、玉器、金属器等,其中以陶瓷器皿居多,尤以青花梅瓶为最,多达300余件、10余个品种。这些随葬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靖江王奢靡的生活和明代的丧葬制度。更为珍贵的是,靖江王陵区共出土约50方墓志,因其内容真实可靠,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又因其书法精美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桂林地方史、明朝封藩制度和书法艺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
王陵保护新中国成立后,靖江王陵一直受到国家文物局和各级政府的重视。1963年,靖江王陵墓群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成立了桂林市尧山陵墓文物管理所(现更名为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对靖江王陵进行专门保护和管理,通过考古调查和实地勘测,摸清了靖江王陵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并由国家投资在靖江庄简王陵遗址上复原了靖江庄简王陵,把其作为展示靖江王陵文物的重要窗口。,靖江王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来,政府加大了对靖江王陵文物保护的力度。在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上,在国家文物局、广西区文化厅和桂林市政府、市财政、市计委和市文化局的支持下,靖江王陵已经完成靖江庄简王陵享殿和朝房维修、临时文物库房的改建、消防和技防设施的更新等文物保护项目。,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编制了《靖江恭惠王陵和康僖王陵维修整治实施方案》,并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现正准备着手进行靖江恭惠王陵保护性围墙修建、遗址清理整治和靖江康僖王陵地宫加固清理,以形成靖江王陵早、中、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的展示手段的对外开放格局。 到,根据国家文物局和国家计委的部署,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编制了《靖江王陵大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五十处文物大遗址保护重点园区项目之一,列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计委项目库备案。同时靖江王陵大遗址保护与展示项目还被广西区列为广西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中仅有的两处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之一。起,按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在《靖江王陵大遗址保护与展示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靖江王陵总体保护规划》。该规划已通过桂林市和广西区的两级评审,现已报送国家文物局待批。,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在市计委的安排下,又编制了《靖江王陵保护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把两个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变成可操作的具体项目分期分批予以实施。 多年来,我处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保护文物古迹,弘扬历史文化,靖江王陵的保护与利用都已经走上了正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广泛好评。 但是,由于部门保护和监管的缺失,如今的靖江王陵乱象丛生:王陵核心保护区内冒出了6万多座私坟,并且每年还以数百座的速度增加。 ,文物保护部门对靖江王陵保护区的私坟进行调查,当时保护区内有不到3万座私坟,但这个数据已经增长到了6万座以上。国家批准的8平方公里靖江王陵核心保护区内至少有1/4面积已经被私坟侵占。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对此事进行过报道,但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昔日王家陵墓已面目全非。
篇5:清王陵
清王陵俗称太子陵,在蓟县东北部小港乡和孙各庄乡境内。陵区北为黄花山,南有朱花山,东与清东陵隔山相望。顺治、康熙帝的6个皇子葬在黄花山南坡。乾隆帝的1个皇子葬在朱花山。陵园一般设山门、享殿、配殿、地宫宝顶、碑亭等,并绕朱垣一周。现均不存,仅留建筑基址和墓碑。
目录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基本情况风水宝地收缩展开地理环境俗称太子陵,在蓟县东北部小港乡和孙各庄乡境内。陵区北为黄花山,南有朱花山,东与清东陵隔山相望,地势“川回岩抱,既固且完”。顺治、康熙帝的6个皇子葬在黄花山南坡。乾隆帝1个皇子葬朱花山。北面六陵相距60~110米不等。南北寝陵相距330米。陵园一般设山门、享殿、配殿、地宫宝顶、碑亭等,并绕朱垣一周。
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清王朝共建有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后陵及大量的皇室园寝,唯独皇太子陵只建有一座。其背靠朱华山,面对翠屏湖,东西两侧山头浑圆等距,如青龙、白虎双砂拱卫;正后方的黄花山与前方翠屏湖相对峙,山环水抱,左辅右弼,前屏后障,空气清新。端慧皇太子永琏是乾隆皇帝弘历的第二个儿子,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申时,生母是乾隆帝的嫡皇后富察氏。 清王陵俗称太子陵,在蓟县东北部小港乡和孙各庄乡境内。陵区北为黄花山,南有朱花山,东与清东陵隔山相望,地势“川回岩抱,既固且完”。顺治、康熙帝的6个皇子葬在黄花山南坡。乾隆帝1个皇子葬朱花山。北面六陵相距60-110米不等。南北寝陵相距330米。陵园一般设山门、享殿、配殿、地宫宝顶、碑亭等,并绕朱垣一周。现均不存,仅留建筑基址和墓碑。 清王陵墓碑 据史料记载,清王朝共建有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后陵及大量的皇室园寝,唯独皇太子陵只建有一座。端慧皇太子永琏是乾隆皇帝弘历的第二个儿子,生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申时,生母是乾隆帝的嫡皇后富察氏。雍正皇帝格外器重这位皇孙,亲自为他起了汉名永琏,“隐示以承宗器之意”。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九月初三,弘历即位称帝后,立意自本朝起,要以嫡子承继皇位,因此他遵照世宗(雍正皇帝)所创建的秘密立储的方法,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七月初二日,正式将皇二子永琏定为皇太子,并将手书的密诏,封存在~匣之内,高高地置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但在秘密立储两年之后,即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十月十二日,永琏因“偶感风寒”而病死于宁寿宫,时年仅9岁。为此,乾隆帝十分伤心,下令辍朝五天,哀悼皇太子,并命人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匣撤出,还说“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及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 清王陵地图 对于皇太子永琏的丧事,乾隆帝尤为关注,亲自为永琏赐谥为端慧皇太子。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当乾隆帝确定了自己的万年吉地在东陵境内的胜水域之后,他又下令派大学士讷亲和户部尚书海望等人,带领风水官员在东陵一带为端慧皇太子永琏相度福地,先后相看了马兰峪、七星山等地,因这些地方垣局狭窄,下砂稍低,规模未备而落选。后来,相中了黄花山之南鞍子岭前的朱华山。 乾隆帝为他心爱的皇太子永琏修建的园寝中,不单单葬入端慧皇太子一人,后来又陆续葬入了乾隆皇帝的六个不成年的儿女,分别是七阿哥永琮、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永Z、十四阿哥永璐、十六阿哥,乾隆帝的八公主葬于太子陵东南角的'天落池中。
基本情况雍正皇帝格外器重这位皇孙,亲自为他起了汉名永琏,“隐示以承宗器之意”。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弘历即位称帝后,立意自本朝起,要以嫡子承继皇位,因此他遵照世宗(雍正皇帝)所创建的秘密立储的方法,于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日,正式将皇二子永琏定为皇太子,并将手书的密诏,封存在~匣之内,高高地置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但在秘密立储两年之后,即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永琏因”偶感风寒”而病死于宁寿宫,时年仅9岁。为此,乾隆帝十分伤心,下令辍朝五天,哀悼皇太子,并命人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匣撤出,还说“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及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 对于皇太子永琏的丧事,乾隆帝尤为关注,亲自为永琏赐谥为端慧皇太子。乾隆七年(1742年),当乾隆帝确定了自己的万年吉地在东陵境内的胜水域之后,他又下令派大学士讷亲和户部尚书海望等人,带领风水官员在东陵一带为端慧皇太子永琏相度福地,先后相看了马兰峪、七星山等地,因这些地方垣局狭窄,下砂稍低,规模未备而落选。后来,相中了黄花山之南鞍子岭前的朱华山。
风水宝地朱华山来龙秀丽、穴情明确,水口交锁、罗城周密。考之理气,龙自天皇左旋入首,水从辛酉右转归辰,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乘气消纳,最为合局。又刨验土色,至一丈有余,俱系纯黄嫩色,且坚而细,实为上等佳土。经风水官反复详加相看,以朱华山地方山势整秀,垣局实属严密,公同酌议,定下了在朱华山建造端慧皇太子园寝,并绘图呈请乾隆皇帝御览。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二日,乾隆帝阅后批准,著用朱华山地方。
篇6:西夏王陵导游词
西夏是我国十一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90年,经历10代皇帝。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 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
西夏国的建立对中世纪我国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九座帝陵布列有序, 253 座陪葬墓星罗棋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为了让海内外人士了解西夏历史,探究西夏文化的奥秘,在不断加强陵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着力开发了以三号陵为中心的游览区,相继建设了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碑林等能够展现西夏深厚历史文化的景点 神秘的西夏陵是银川西部贺兰山下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是人们领略西夏文化、寻古探幽的旅游胜地,它以诱人的魅力和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迹而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篇7:汤王陵公园
汤王陵公园 -资料
汤王陵,即商汤王墓,汤王是我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它的功德受到人们的尊敬,关于成汤王还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 据说商朝建国不久,亳州连年大旱,滴雨未落,用了各种办法求雨都无济于事。后来巫师卜一一卦,说应当人做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汤王就长叹一声说:“求雨是为造福百姓,怎能让人民作牺牲呢?”了一会儿,他断然说科:“假如定要如此,那就让我来吧!”于是他选了一吉日,到了那天,汤王经过沐浴,剪掉头发和指甲,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台前祷告:“天呀,我一个有罪,不要连累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个人身上,请上天对我这个罪王进行惩罚吧,
资料
”接着由巫师搀扶着登上了一个个高高柴堆,参加求雨,百姓跪在柴堆周围望着贤王的身影,一个个泪如泉涌,战火的时候到了,巫师们用火把,把柴堆点着了,片刻间浓烟滚滚,把汤王围在焰火之中,说来也巧,正在这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人们在欢呼中把汤王从柴堆上扶下来,送回宫中。 成汤王在位,死后葬于亳州。桑林求雨的故事代代相传,成汤王的功德被世人所赞扬,为了纪念他特修建汤王陵公园。
篇8:哈密回王陵
哈密回王陵位于新疆 哈密市区西南1公里,有环城路相通,交通极为便利,地理坐标东经93°29′10“;北纬42 °28 ′47,海拔740米。
目录回王陵外观组成清真寺收缩展开回王陵又称哈密王墓,该陵墓位于哈密市西郊回城沙枣井。陵墓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3公顷,四周有围墙。建筑群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大拱拜(即回王坟),埋葬着七世回王伯锡尔及其大小福晋,八世回王默哈莫德及其王妃、王族40人。该墓为新疆著名的伊斯兰建筑,下方上圆,通高17.8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雄伟壮观素雅庄重。第二部分是南边的五座亭式木结构小拱拜,东西排列,为历代回王陵墓,现完整保存的只有两座。第三部分为艾提卡大礼拜寺,该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6米,占地2280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做礼拜。大寺顶棚内由108根雕花木柱承重,四壁饰花卉图案及阿拉伯文古兰经,是哈密地区最大清真寺。 维吾尔族称之为“阿勒同勒克”(意为黄金之地)。17第一代哈密王--扎萨克额贝都拉死后便葬于此。从此这里便成为清代哈密历代回王的墓葬建筑群。 现在的回王陵建筑群由大拱背、小拱背和大礼拜寺 (艾提卡寺)等三部分组成。大礼拜寺殿高大宽阔,可容纳5000人同时礼拜,史料记载,该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即康熙年间)。四世回王玉素甫时(1740年-1760年间)和六世回王额尔德锡时(1740年-1813年间)曾两次扩建。同治六年(1867年)七世回王白锡尔死后,清廷追封他为硕亲王,并拨专款修建大拱背(即回王坟)。
外观这是一座伊斯兰式的.长方形穹顶建筑,高15.56米,四角塔柱撑立,圆尖拱顶用绿色疏璃瓦覆盖,周身以蓝花祥云白瓷砖镶砌,拱拜四角为圆柱形,正门西侧圆柱中空有土阶螺旋而上,可达墓顶。与木结构亭榭式的小拱背以及土木结构的大礼拜寺互相照应,风彩各异。整个建筑群占地约20亩。绿树成荫,建筑独特,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九世(共233年)哈密回王府历史以及我国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重要文物古迹,也是人们游览观赏的胜景之地。墓葬群的西部有哈密最大的清直寺,规模宏伟,四壁文饰彩绘,顶部撑柱雕花,可容纳1800人做礼拜。回王陵市南2公里处,系历代回王及其王妃墓穴,其中一处为两座亭式建筑,雕梁画栋,十分壮观。
组成哈密回王陵由墓群和艾提尕尔清真寺(两部分)组成。墓群原有土木结构的大小拱拜六座,埋藏着历代回王及其王妃,现剩两座,最大的拱拜(墓葬)为七世回王伯锡尔、回王福晋以及八世回王莫合买特及其王妃、王族等40余人的墓。该拱拜高17.8米,下部呈长方形,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上为穹隆顶,墓门两侧塔柱中空,有台阶盘旋而上,可至墓顶。拱拜南侧,有木质亭式拱拜2座。东部一座为九世回王沙木胡索特拱拜;西部一座为台吉拱拜。九世回王拱拜底部正方形,边长各15.5米,内部以土坯垒砌伊斯兰式的穹隆顶墓室,外部于垣墙内及四周用亭柱支撑汉族亭楼木结构的八角攒尖顶,建筑将墓室罩在其中,飞檐起脊,雕梁画栋。这两座木质拱拜,在建筑形式上,以伊斯兰式的穹隆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内地八角攒尖顶及蒙古式盔顶的木质结构建筑形式,将多种风格融为一体,在新疆的伊斯兰陵墓建筑,极具特色,是中原文化、蒙古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清真寺西边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修建于一世回王额贝都拉时期,经四世回王玉素甫及六世回王额尔德锡尔的扩建,清真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8米,占地2280平方米。土木结构的一层伊斯兰式建筑,内部有108根红木柱支撑,东西排列。寺顶彩绘花草图案,并开有天窗。寺内墙壁粉白,上书古兰经文,周围再饰花草。每年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城乡穆斯林群众都来此礼拜,寺内外可容纳5000~6000人以上,其规模之大,居东疆之首。回王陵院内庄重肃穆,古树参天(桑、榆、杨、柳),占地20亩,属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接待近万人参观。
篇9:西夏王陵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大别山游览观光。经过长途的跋涉,大家一路辛苦了。我叫贺捷,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贺。这位是司机赵师傅,他开车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乘坐他的车,请大家放心。如果你们有什么需要或要求请尽管提出,我会竭尽所能的为你们服务。愿我的服务能够让你们渡过一段愉快美好的旅程。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
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不见分晓。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西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奇葩中最为闪亮夺目的明珠西夏陵残碑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额外,其余残碑没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还有陵区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双乳丰腴作跪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说是祭床,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可以说,游览西夏王陵,宛如进入一座迷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指点九陵论长短。
篇10:关于银川西夏王陵导游词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
篇11:关于银川西夏王陵导游词
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不见分晓。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西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奇葩中最为闪亮夺目的明珠西夏陵残碑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额外,其余残碑没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还有陵区出土的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双乳丰腴作跪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说是祭床,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可以说,游览西夏王陵,宛如进入一座迷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指点九陵论长短。
篇12:关于银川西夏王陵导游词
杨猛等学者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对西夏文化旅游的发展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他指出,西夏文化旅游是宁夏主要开发的旅游项目之一,以其独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构成了旅游地区的文脉,它是旅游地发展旅游的灵魂,对提高旅游目的地产品文化含量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增加旅游地的厚重度。但与成熟旅游项目相比,仍存在着吸引力弱、开发程度低等问题。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象征,是指对旅游产品、品牌的提炼和升华,是抽象之后而又形象直白地表达出来,代表了一个旅游地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它往往是号召旅游者前往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的旗帜,同时也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认识的印象。
21世纪是形象时代,“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旅游地的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形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现实中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地形象是形成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并可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较长时间的垄断地位。
旅游形象定位是指从形象评价的角度,在对一个景区目前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旅游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于对今后发展起长期、稳定、根本作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对该地区的旅游事业进行定位。 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形象驱动时代,鲜明独特的形象定位已经成为旅游城市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
篇13:关于银川西夏王陵导游词
首先,无论是省级、市级旅游地还是具体旅游区,人们在做出旅游决策时,都会一般首先感知到旅游地的空间位置,进而认知相关的出游信息。其次,相似尺度的旅游地存在形象替代现象。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临近性或是旅游地类型的相似性,同尺度的旅游地很容易被旅游者尤其是远程旅游者所混淆并产生相同的感知形象。此外,不同尺度旅游地的感知都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即随距离增加,旅游地形象逐渐模糊。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是,对不同尺度的旅游地,信息的高密度传播和渗透都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从而克服距离长短和空间大小的制约,这一点对小尺度的旅游地或旅游区的形象传播尤其具有实际意义。
然而由于史书记载较少和西夏当时在历史上的影响相对较弱,人们对西夏历史文化的本身了解甚少,这就使得今天旅游者对西夏旅游资源的感知形象较弱,不像提到盛唐、明清时期,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意境地图”较明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如果用耀眼和神秘来形容其中一段,“西夏”则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自公元1038年建国至公元1227年为蒙古军所灭,西夏政权雄踞西北190年之久,其疆域在仁孝时期达到极盛“方二万余里”,领州22[2],先后同北宋辽,南宋、金相抗争,其力不可小觑;而立国之王李元昊采取“改姓鬼名氏、下秃发令、异衣冠、制蕃书”等一系列强调异于中原王朝的改革措施,则为这个新兴的王国增添异彩。循着易代修史的传统,应当有一部“西夏史”供后人了解当时之事,然而这个传统对西夏政权却不垂青,元代史家或许有意避开这段历史,总之,西夏王朝成了“无史之朝”。虽《宋史》有“夏国传”、《辽史》有“西夏外纪”、《金史》有“西夏纪”,却也不尽满足后世对其的研究,而19世纪之后一种形似汉字却无人可识的“天书”—西夏文字的出现,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
篇14:宁夏西夏王陵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西夏王陵!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
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不见分晓。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西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奇葩中最为闪亮夺目的明珠西夏陵残碑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额外,其余残碑没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还有陵区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双乳丰腴作跪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说是祭床,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可以说,游览西夏王陵,宛如进入一座迷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指点九陵论长短。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篇15:宁夏西夏王陵导游词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苜府银川市的西郊,贺兰山东麓,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陵园建筑群,这就是西夏王陵“^安葬西夏历代帝王的地方。
它是我国古代陵园建筑群中的一颗明珠,虽历经千年的战火和风雨侵蚀,角搂、门阙、碑亭等地面建筑都已被毁坏,但参观后,仍能使人想象出当年陵园的壮观景象。
整个陵园北起泉交沟,南达银巴公路。共有8座帝陵和70佘座妃嫔皇戚的陪葬墓,布列在40多平方公里内的土地上。每座帝陵自成体系,但都是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建筑面积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上。每座陵园4个角间的距离相等,各筑有台榭。
主陵的南部有角楼,角楼外还有碑亭和门阙,布局合理统一。如果能把整个西夏王陵按建成时的模样复原,那么它宏伟的规模、艺术上的风格和价值都可能与北京十三陵相媲美。
现在,假如你来到西夏王陵,尽管只能看到一些头顶白云、脚踏黄土的巨大陵台,然而,当陵园中所特有的弥漫着历史气息的激风吹过时,你是否觉得这些金黄色的大陵台是一种独持的标记呢?!它以特殊的结构和方式印记了西夏王国昔日的辉煌。
西夏王的陵台与中国一般传统陵墓的陵台不同:
首先,陵台并不起封土做冢的作用。它一般建在墓室之后10多米的地方。
其次,据考古工作者分析,在未受到破坏之前,陵台就有几座,十分讲究对称。而西夏王帝陵的碑亭,多数为西一座,东二座,打破了对称格局。
甚至,在同一帝陵内,如果西边修成了殿宇式,那么东边不雷同,偏来个别的式样。
似卜,西夏陵园还有一个在其它的陵园非常难见到的建筑^角台。每一个帝陵有四座,分布于陵园四角,并以此为陵园的边界。这种角台,在中国古代陵园建筑中,也是少有的。现在,我们所掌握的陵园文物,主要是西夏时期的砖瓦等建筑材料构成的。其中有造型生动的绿色琉璃鸱鸮,最大的高达1.5米。还有许多精雕细琢的兽头、兽面、雕龙柱、碑碣等。从现在可见的“一斑”之中,我们足以了獬当年整个西夏王凌的豪华和宏伟。
西夏王陵不愧为古代优秀的陵园杰作。当人们谈起宁夏时,总会想到西夏王陵,想到它的雄伟、它的神秘。它是多么令人神往。
因为,同长城、兵马俑、秦王陵一样,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
篇16: 西夏王陵的导游词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
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不见分晓。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西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奇葩中最为闪亮夺目的明珠西夏陵残碑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孝寿陵残碑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额外,其余残碑没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还有陵区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shuang乳丰腴作跪状,有人说是碑座,工作总结,有人说是祭床,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可以说,游览西夏王陵,宛如进入一座迷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叹兴衰,指点九陵论长短。
篇17:桂林靖江王陵导游词
靖江王陵是朱明王朝分封在靖江(桂林)历代诸王的陵园。整个陵园规模庞大、气势磅礴,有“北有十三皇陵,南有靖江皇陵”之称,其中有11人葬尧山,有“靖江王11陵”之谓。这11王的陵园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构成一个方圆百里,气势磅礴,极富江南特色的墓群。
靖江王陵中11座王墓,袭王位的次妃墓4座,将军、中尉、宗室、王亲藩戚等墓共约320余座。
靖江王墓群依其地面规制及死者身份可分成六类。
第一类是王妃合葬墓,即通常所说的王陵,共10座,级别最高,墓园面积从300多亩到数亩不等,布局一般为长方形,两道围墙,三券陵门(外围墙)、三开间中门(内围墙)、五开间享殿与高大的宝城(墓冢)处于同一轴线,以神道相通,神道两侧序列守陵狮、墓表和狻猊、獬豸、狴(bi)犴(an)、麒麟、武士控马、大象、秉笏文臣、男侍、女侍等石作仪仗,一般为11对,有些王陵在秉笏文臣后面还立有神道碑,有些在陵门内或外建有厢房。
第二类是次妃墓,共4座,级别次于王妃合墓,墓园布局与王妃合墓相仿,但面积及建筑略小,石像生少2对。
第三类是未袭而卒的世子(长子)墓和别子辅国将军墓,级别低于次妃墓,石像生只有7对或更少。
第四类是奉国将军墓,墓园面积、石像生少于辅国将军墓。
第五类是中尉墓,分镇国中尉墓、辅国中尉墓、奉国中尉墓三级,墓园面积、石像生依次减少,一般只有一道围墙和墓碑,无享堂和石像生。
第六类是县君、乡君等女性宗室墓及靖江王宫媵墓,级别最低,无围墙和石像生,仅有墓冢和墓碑。
篇18:桂林靖江王陵导游词
靖江王陵是朱明王朝分封在靖江(桂林)历代诸王的陵园,靖江王陵位于桂林市东郊尧山西麓,靖江王陵距市区约5公里。公元1368年,朱元璋创建明朝,先后分封24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靖江王从册封到灭亡共存280年,先后承袭王位的有14人,其中有11王葬于尧山,这11王的陵园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构成一个方圆百里,气势磅礴,极富江南特色的墓群。
靖江王陵的建筑布局均呈长方形,中轴线上序列有陵门、中门、享殿和地宫。各陵都有两道陵墙,通常可分为外围、内宫两大部份。外围有厢房、陵门、神道、玉带桥以及石人、石兽等;内宫则有中门、享殿、石人和地宫等。已开放的靖江庄简王陵享殿内陈列展出部份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世上罕见,极为珍贵。
靖江王共十三个,有十一个葬于桂林。现在可供游者游览的是近年修复的第三王庄简王朱佐敬与王妃之合葬墓。陵园占地八十七亩,分外园和内宫两大部分。进入陵门,有三条砖墁神道,中为王径,左右为陪径。神道两旁对列着既显示了明代的规制,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的石作。由神道进入内宫可登享殿,此殿高大宏伟,富丽堂皇,是祭祀的主要场地。殿后即“宝城”是死者的“寝宫”。墓的左右是两条带状丘陵,遍植苍松翠柏,与红色围墙,朱漆殿宇交相辉映,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
明朝分封在靖江 ( 桂林) 历代诸王的陵园,位于尧山西南山麓。承袭王位的 14 位靖江王,其中有 1l 王葬于尧山,这王的陵园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构成了一个方圆百里、极富江南特色的藩工墓群。整个陵园气势磅礴,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素有“岭南第一陵”之称。 靖江王陵背靠尧山,正前方奇峰对峙,山峰之间形成天然陵口,视野开阔,左右群山拱卫。王陵布局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序列有陵门、中门、享殿和地宫。各陵都有两道陵墙,大的占地 270 多亩,小的不到 1 0 亩,通常分为外围、内宫两部分。外围有厢房、陵门、神道、玉带桥以及石人、石兽等内宫则有中门、享殿、石人和地宫等。 目前,对游人开放的是经整修后的靖江王庄简王与王妃的合葬陵,在享殿内,陈列展出了部分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有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世上罕见,极为珍贵。
看过”桂林靖江王陵导游词 "的还看了:
篇19:桂林靖江王陵导游词
靖江王陵是朱明王朝分封在靖江(桂林)历代诸王的陵园,位于桂林市东郊尧山西麓, 距市区约5公里。公元1368年,朱元璋创建明朝,先后分封24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靖江王从册封到灭亡共存280年,先后承袭王位的有14人,其中有11王葬于尧山,这11王的陵园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构成一个方圆百里,气势磅礴,极富江南特色的墓群。
靖江王陵的建筑布局均呈长方形,中轴线上序列有陵门、中门、享殿和地宫。各陵都有两道陵墙,通常可分为外围、内宫两大部份。外围有厢房、陵门、神道、玉带桥以及石人、石兽等;内宫则有中门、享殿、石人和地宫等。已开放的靖江庄简王陵享殿内陈列展出部份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世上罕见,极为珍贵。
靖江王共十三个,有十一个葬于桂林。现在可供游者游览的是近年修复的第三王庄简王朱佐敬与王妃之合葬墓。陵园占地八十七亩,分外园和内宫两大部分。进入陵门,有三条砖墁神道,中为王径,左右为陪径。神道两旁对列着既显示了明代的规制,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的石作。由神道进入内宫可登享殿,此殿高大宏伟,富丽堂皇,是祭祀的主要场地。殿后即“宝城”是死者的“寝宫”。墓的左右是两条带状丘陵,遍植苍松翠柏,与红色围墙,朱漆殿宇交相辉映,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
【潞王陵的作文范文】相关文章:
3.潞村行经典散文
5.游茂陵作文
7.《刺陵》观后感
8.游舜帝陵作文
9.庐陵生态公园作文
10.游定陵叙事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