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灞陵桥小学作文
“小雪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游灞陵桥小学作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游灞陵桥小学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游灞陵桥小学作文
游灞陵桥小学作文
今天,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大约十分钟功夫,就来到了位于许昌市城西的灞陵公园。
走进灞陵公园,一片苍翠欲滴的绿色和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呈现眼前。只见一行行绿油油的杨柳沿河堤伸向远方,柔软的枝条随风飘动,像一位位美少女,摆动着漂亮的秀发;桃树上一朵朵粉红色的花儿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在阳光下格外美丽。微风吹来,阵阵清香迎面扑来,让人神清气爽。在灞陵公园中央,有一条清泥河,河水清澈见底。春风吹过,河面荡起层层涟漪。三三两两的游船在水上划来划去,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听导游阿姨讲,灞陵桥原名叫八里桥,是三国名将关羽辞别曹操挑袍的`地方。这里有一座关帝庙,是后人为怀念关羽而建的。在导游阿姨的带领下,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关羽横刀立马塑像、灞陵桥关帝庙、关公挑袍壁画、桃园三结义和晨钟暮鼓……在灞陵公园里,我们既饱览了美丽风光,又了解到许多发生在许昌的三国故事。尽管同学们走累了,但大家感觉还不够过瘾。
沐浴着三国的文化,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我怎能不骄傲。
篇2:游灞陵桥作文
暑假的一天,马老师我们若干人一同去游览了灞陵桥。所为何事?采风。何用?以备写作之需。现在拿起笔,灞陵桥公园的一幕幕,浮现在了脑海之中。
初入园中,古朴而气派。然而阳光照在前方暗红色的石像上朦朦胧胧地有忧伤之感。难道是因多年风雨冲刷无人照料的忧伤吗?走近看原来是曹操的表情缘故。曹操爱慕人才,一心要收服关羽,对他十分厚待,但关羽不忘后主,使曹操甚为惋惜。这个石像是关羽辞别曹操的场面。
再往前走就到了望梅桥,是因望梅止渴而得名,让人不由得想到了梅子,顿时嘴中的唾液上涌,馋得慌。接着就是青梅亭,是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之地,通过这次对话,刘备随机应变,让曹操消除了对自己的疑心。
沿着种满薰衣草的小路,嗅着扑鼻的清香,不知不觉便到了饯行亭。我们在饯行亭休息,心中感叹着忠义的关羽、惜才的曹操。
很快我的.注意力被身骑赤兔宝马、手持青龙卧月刀的石像吸引了,原来是忠义神武的关羽啊!
后来我们又到了如弯月卧波的灞陵桥、有钟楼和鼓楼的关帝庙、曹冲称象处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游览灞陵桥,让我感慨良多: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智慧生命体,只有保持初心,方得始终,关羽我心中的男神。
篇3:游灞陵桥公园作文
游灞陵桥公园作文
在这个春光明媚、桃李芬芳的春天,我来到了美丽的灞陵桥公园,一方面游玩,一方面瞻仰历史古迹。
来到灞陵桥公园之后,我发现里面美丽极了!翠绿的小草配着五颜六色的小花,青绿的柳枝随风飘扬,可爱的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置身于这美丽的境界,我感觉心情非常舒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石雕船,里面站着一位用石头雕刻成的小男孩和一头壮实的大象。我仔细一看,这不就是“曹冲称象”嘛!曹操的儿子曹冲用一个非常聪明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解决了这个很多大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表现了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习他这种善于动脑的精神。
灞陵桥中最精彩的景点是“关羽辞曹操挑袍处”,这也是此古迹闻名于世的重要原因,因此吸引了众多人来参观。远远望去,我看见一个巨型石雕,关羽威风凛凛地坐在赤兔马上,手中拿着青龙偃月刀,旁边是曹操带人捧着锦袍要送给关羽,关羽因害怕曹操有企图,就用刀挑起了衣服。这个雕像生动地再现了关羽想要急切寻找兄长刘备的情景,从此关羽开始踏上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征程。看到这个雕像我想到了《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节,关羽重情重义、不忘初心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佩,同时关羽骁勇善战、不受名利诱惑的精神也让我十分感叹。
往回走时我还发现了许多书中熟悉的情景,比如“望梅止渴”体现了曹操的机智,“青梅煮酒论英雄”体现了曹操的远见卓识……一处风景就是一个故事,古老的灞陵桥值得每个人参观,让我们在这些遗留的古迹中感受许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吧!
篇4:关于灞陵桥作文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石梁河横贯景区,灞陵桥如弯月卧波;垂柳洄堤野趣天成;古道残碑、翠柏依旧、殿宇蔚然。是《中国文物古迹游》三国战略旅游线上一处著名景区。
相传建安五年(公元2)春,曹操征讨徐州,击败刘备。下邳之战降伏关羽。曹操敬重关羽。回许后,深器之,厚待之。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护齐备二夫人,千里寻兄。操甚惜之,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羽疑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袍披挂身上,并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开始了千里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到后来孙刘联合火烧赤壁,曹操83万人马一败涂地,最后只带数十骑落荒而逃,恰逢关羽伏兵华容道,为报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条生路。因此灞陵桥挑袍的故事,既表现了关公的“忠义”之情,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千百年来传来美谈,灞陵桥从此名扬。
灞陵桥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
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该桥时毁时修,原形早变,后来因兴修水利,原桥已拆毁,仅存《辞曹图》石刻一块。
灞陵桥东,许昌城遥遥在望,桥西,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灞陵桥关帝庙。据《许昌县志》载,自三国以来,关羽忠义故事千古流传,后人追念关羽功德,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当地义士王宏道捐地三十亩,经多方资助而建成此庙.庙为三进大院,有山门、钟鼓楼、大殿、厢房、道士院等,并塑有关羽、曹操和二夫人像。其中关羽勒马塑像神采奕奕,英姿飒爽,庙中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关帝庙山门楹联曰: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勿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关帝庙后院利用围墙建造的东西对称的回廓之中,彩绘46幅关羽生平事迹壁画,向后人讲述着关公忠义故事。庙院东邻为桃园,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塑像。春日至此,桃花如霞,游人如燕,情趣盎然。
篇5:关于灞陵桥作文
灞陵桥在渭源县原南城门外的渭河上,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壁拱桥,俗称“卧桥”。因桥身拱起,宛如长虹,故又有“渭水长虹”之称。
桥身全长40米,跨度27.4米,高15.4米,宽4.5米,有13间,六十四柱。桥面呈三条阶梯状通道,中宽边窄,两侧配有木
栏杆,桥廊上覆以青瓦顶,桥粱以每排十根粗壮园木并列十一组,从清源河两岸桥墩逐次递升,支撑桥身飞挑凌空横卧在清源河上。
桥身两端建有廊房,四角斗翘,脊耸檐飞。南岸廊房东壁嵌有孙科题书“渭水长虹”石刻。原来尚有诸多名家题书的匾额,可惜都毁损在岁月的长河里。现如今南岸廊房挂有现代甘肃书法家裴建准题书的“霸陵桥”和近代教育家于右任题书的“大道之行” 两通匾额。这种木质古典握桥,国内罕见,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欣赏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系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时为渡
渭河而建。初为平桥,传说徐达夜梦受汉武帝爱妃指点,乃以木笼装石为墩修成,桥上配以玉石栏杆,因有“渭水通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徐达亲题桥名为灞陵桥,有“渭河第一桥”之称。可惜“即济行人,复通车马”的桥梁后为洪水屡次冲毁。同治年间又进行了重修,左宗棠为之题有“南谷源长”一匾。
雄伟壮观,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已成为渭水一大景观。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要员为灞陵桥题写匾额、对联和诗词。
1981年,由于其高超的建构艺术和科学价值,被甘肃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到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再次维修。
6月,灞陵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以其精绝的工艺,独特的造型,悠久的历史吸引了众
多的名人雅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赞美之辞。蒋介石、汪精卫、杨
虎城、林森、于右任、孙科等人都留有匾额和题词。现悬挂于桥内的“灞陵桥”三字的匾额为书法家启功所书,还有题“绾毂秦陇”匾额,孙科题“渭水长虹”石刻;于右仁题“大道之行”匾额,“南谷源长“为左宗棠所书。清代诗人杨景的”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源探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远举斜阳光射雁,平沙击石浪惊鸥。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更成了千古绝唱。
灞陵桥久负盛名,不仅因为它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更是因为有不少名人为它题匾颂辞。
篇6:《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鉴赏
原文: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译文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
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注释
①少年游: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兹以柳词为定格。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苏轼、周邦彦、姜夔三家同为别格,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②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③风物:风俗。
④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⑤蘅皋(héng gāo):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
⑥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⑦兰桡(ráo):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赏析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创作背景
柳永作为”西征客“来到汉唐旧都长安,又在灞桥这一个传统的离别之地与友人分袂,他徘徊在桥上,自然神思徜徉,离忧顿生,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篇7: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翻译赏析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翻译赏析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作者为宋朝诗人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前言】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上阕写离开长安时所见;下阕以抒情为主,写离别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受。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注释】
①少年游: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兹以柳词为定格。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苏轼、周邦彦、姜夔三家同为别格,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②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③风物:风俗。
④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⑤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
⑥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⑦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翻译】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
篇8:《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全词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篇9:《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全词赏析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
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篇10:《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全词赏析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篇11:《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全词赏析
①少年游: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兹以柳词为定格。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苏轼、周邦彦、姜夔三家同为别格,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②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③风物:风俗。
④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⑤蘅皋(héng gāo):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
⑥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⑦兰桡(ráo):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篇12:许昌灞陵公园小学生作文
许昌灞陵公园小学生作文
寒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霸陵桥公园玩。
进入大门,我们看见一组石雕,展现了关羽和曹操辞别时的情景。
从一条小路进去,可以看见一座假山,我兴奋极了,钻到山洞里去玩。穿过假山,就到了河边。看!河边有一只大船,船上站着一头大象!别怕,大象是石头做的,简直太像了。旁边还站着一个孩子。我看了激动的.说:“这不是曹冲吗!《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一年级学过!”
我们边走边看,发现有几个亭子:“煮酒论英雄”“践行亭”“望梅止渴”……爸爸告诉我,这里的每一处亭子,都是一个三国的著名故事。
过了瓶子型的小门,来到一座大桥上。这座桥非常雄伟。它就是“霸陵桥”。抬头一看,桥头上有一尊关公的石头雕像,高度大约五米。关公跨着马,提着刀,好威猛啊!看完刻着“神勇”的牌坊和关公庙,我们便离开了。
游了霸陵桥公园,我想读“三国”故事。
篇13:游桥陵的感想作文500字
游桥陵的感想作文500字
今天,我和几位同学去了蒲城的桥陵。我的心情非常的复杂,也很震惊。
进入桥陵的门,就可以看到许多的植物,它们好像是为了绿化桥陵的空气。在往里面走,就见到了栩栩如生的石像,看到这些石像,我的心中非常的.敬佩我们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他们用双手创造了奇迹,把整块石头能雕刻成那样好看的石像,有马的石像还有大臣的石像,个个都非常逼真,尤其是马的石像,伟武,高大。还有一个回音马,马身体里面是空的,拍击马身就可以听见响声。看到这里,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在往里面走,就到了皇帝的墓碑前,我认真的观看着。他是我们的祖先,没有他们巩固河山我们也得不到现在美好的生活,所以敬佩他。可是,我敬佩没有用,皇帝的墓碑上全刻着谁谁到此一游。我的心情一下子被浇凉了,他也算我们的祖先,就算我们不敬佩他,也不能这样污染皇帝。如果,有外国朋友来参观,肯定会耻笑我们这样对待我们的祖先。
在往进走,就到了山下,我们一起爬山,爬上山顶。我看到一片的垃圾,我彻底羞愧了,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伤心。我们国人就是这样保护自然环境得,我们国家环境污染以经够严重了,我们还乱扔垃圾。为什么我们国家比不上美国?就是因为我们国人素质太差,难道我们国人就一直想低人一头吗?
我们要保护自然文物,我们在敬佩我国古代人民时,也要想一想怎样能让我们的后人敬佩我们,我们只能保护文物,给后人留一些可欣赏的东西。
篇14:游汉阳陵小学三年级作文
游汉阳陵小学三年级作文
星期天上午,我们坐车来到汉阳陵。
一下车,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扑向月季园。月季花开得正艳,最特别的要数“冰山”和“欢笑”了。“冰山”洁白如玉,“欢笑”高贵典雅。有些“冰山”的花瓣上有点点红色,莫非夜晚花儿们举行盛会,淘气的“冰山”为了打扮得独一无二,借红色月季花的胭脂涂在了脸上?我们在花丛中留了影,要和“欢笑”比一比,看谁笑得更灿烂。
看过月季花,我们该爬陵了。路又滑又陡,我们手脚并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上陵顶。我往下一看,哇!好高呀!下面是一片绿油油的树林,好像一个个卫士守护着陵园,小学三年级作文《游汉阳陵作文》。远处,有人在燃烧麦秆,绿树、房屋笼在轻烟中,仿佛仙境一般。西南方是渭河发电厂,高高耸立的烟囱像两个巨人。陵的北面是泾河,南面是渭河,仿佛两条玉带缠绕着陵地。
下了陵,我们来到地宫。讲解员带我们参观了各种各样的文物,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印章,这种印章特别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得清上面的字,很难想像汉代人是怎么刻制出这么精巧的印章的!我们还看到许许多多的陶俑,这些陶俑的'胳膊全没了,这是因为胳膊是用木头做的,过了很多年,木头腐烂掉了,只留下“残疾”的陶俑。
参观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汉阳陵,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篇15:小学五年级作文:游晃桥水库
小学五年级作文:游晃桥水库
游晃桥水库国庆节作文500字
今天国庆节,我和爸爸妈妈、姑姑弟弟和外公外婆去米易的晃桥水库玩。
尽管已经进入秋天,山上的树木依然是那样青翠,一片片树叶青翠欲滴,娇嫩无比。群山环绕着水面,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中。风儿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使得湖面荡起层层涟漪。青山环绕着碧水,碧水倒映着青山,显得很和谐、优美。
我们顺着山路往山上走,阳光穿透了树枝和树叶,在地上投下了细碎的日影。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着美景,心情也跟着畅快起来。
走了大约一两千米,弟弟突然叫了起来:“看!这条路可以到水边!”说完,他手脚并用地向下走,我和爸爸紧紧地跟着。
我们来到了水边。有三只小羊正在吃草。它们体毛呈黑色,有时在草丛中寻觅食物,有时把前腿搭在树上啃食树叶。调皮的弟弟追着它们跑。水边洒满了弟弟的.笑声和小羊的叫声。
“呵呵,你们看这个!”爸爸不甘寂寞地叫道。我们转过身来,看见他抓着一根葛藤,腿一蹬,就荡了起来。我赶紧爬了上去,也想试试这种刺激的游戏。
刚开始,我还不敢荡那么高,只是轻轻地摇动。回来,我把手紧紧地抓住葛藤,使劲地蹬出去,荡得很高呢!我觉得很好玩,就对弟弟说:“你也来试试吧!”
弟弟很轻,他轻轻地一蹬就“飞”出好远。他吓坏了,可是惊恐抵不过爱玩的天性,他很快就玩起劲儿来,尽情地荡着,边玩还边说:“哈哈,我变成‘泰山’了!”
不知不觉中,十一点已经到了,大家都饿了,准备回去吃饭。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水边往回走。
小鸟在树丛中“喳喳”地唱着歌,树叶“哗啦啦”地摇动着,我坐在车里,看着山上的树木,欢笑声在我的耳边充斥着,久久不肯离去。
【游灞陵桥小学作文】相关文章:
3.游茂陵作文
5.游舜帝陵作文
6.游定陵叙事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