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优选作文-中秋祭月

优选作文-中秋祭月

2022-10-24 08:43: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哆来咪法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优选作文-中秋祭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优选作文-中秋祭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优选作文-中秋祭月

篇1:中秋祭月作文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有着独特的过节风俗,像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习俗,那便是中秋祭月了。

每年过中秋节,我都会兴奋好几天,因为过中秋节不但可以赏月,又可以品尝月饼,尤其还可以祭月。

要说最能代表中秋节的食物是什么?人们首先会想到的那便是月饼了。如今月饼的样式可谓是五花八门,但家乡中秋节祭月亮的月饼一直用五仁馅来做。每到节日到来之际,家乡的妇女们提前就准备好了五仁馅的材料: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芝麻仁、杏仁。随后就开始烙五仁馅月饼,烙好的五仁馅月饼真是甜丝丝、香喷喷、美滋滋。

家乡的祭月特别讲究。到了中秋节的晚上,待到月亮升到正天时,家家户户都会拿出祭月的大月饼,人们都叫它“月爷爷”。烙“月爷爷”很容易,但在上面彩绘图画却是一项技术活儿。各家烙好“月爷爷”后,妇女们都会精心设计图画,然后细致配备彩色原料,最后专心致志地画上去:有的月饼上彩绘着一位手拿元宝、戴着帽子的、胡子长长的老爷爷;有的彩绘着五谷丰登的景象;有的彩绘着人们赏月情景;还有的彩绘着中秋团圆的场景……祭月时要把“月爷爷”恭恭敬敬地放在正房上,还要配上各种水果,西瓜是必不可少的。中秋祭月:寄托着人们希望——亲人们永远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也寄托着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当人们吃完饭后,还会到院子中赏月,因为中秋节的月亮是圆圆满满,而且特别鲜艳明亮,所以人们在中秋节赏月,是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其实,这也是“祭月”的一种表现形式。

家乡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习俗,很值得更多人去了解与研究!

【中秋祭月作文(集合3篇)】

篇2:中秋祭月作文

拜月的目的,不止于“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在民间,人们还用拜月来为农作物是否丰收占卜,更有女子拜月以求子。

拜月,古人称之为“拜月祭”。严格地说,“拜月祭”,有两次。

一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立秋之后,阴气渐盛,古人在这一天晚上举行祭祀活动“拜月祭”。又月亮属阴,代表的是“寒”,所以谓之“迎寒”。唐人陆德明在为《周礼》“圭璧以祀日月”一句作的释文中说:“祭日月,谓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

但古人最重要的一次“拜月祭”,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是日是中秋佳节。此风延续至今。

因时代、地域不同,“拜月祭”俗,大同而小异。

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后赏月。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帝京景物略》又曰:“于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这些,都是家庭祭拜的形式。

在有的地方,还有众人出外游赏的习俗。南宋《新编醉翁谈录》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拜月风俗:“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这段文字,不仅记述了拜月的盛况,还指出了拜月的目的。其实,拜月的目的,不止于“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在民间,人们还用拜月来为农作物是否丰收占卜,如《琐碎录》就记载了民间“占荞麦”之俗:“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盖缘兔蚌望月而孕胎,荞麦得月而实。”这虽然没有科学道理,近于无稽之谈,但却也反映出古人对月的崇拜和运用。

因月属阴性,主生育,所以古代更有女子拜月以求子,甚至于“乞子”成为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家儿女于月下设果饼、环服之类,群望月而拜,致辞,谓之请月姑。”她们希望“月姑”送子。到了清代,“拜月求子”又和“摸秋”联系在了一起。道光安徽《繁昌县志》叙说当地的中秋夜:“妇女联袂出游,遇菜圃辄窃南瓜为宜男兆,名曰摸秋。亦有中年乞嗣者,亲友于是夕亦取南瓜,用鼓吹爆竹饷之,谓之送子。”这些,都体现着人们拜月求子的美好愿望。

时至今日,中秋拜月,仍然是人们的清赏佳节,只是其文化内涵发生了些许的变化。月圆,人亦要圆,只要明月不息,拜月习俗也就绵延不绝。

篇3:中秋祭月作文

辛卯仲秋,夜风拂凉。太阴之灵,皓皓当空。乘风而出,中天乃赫。白露暧空,素月流天。列宿掩缛,长河韬映。冰蟾玉洁,灵桂馨芳。皎然若镜,冷隽如冰。九霄之望归,群星所拱依。环山浩渺,云海幽冥。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与江湖以幻影,隐烟雾于无形。引玄兔于帝台,邀素娥出后庭。良辰美酒通烛,增华台室,群星缦舞幽吟,扬彩轩宫。

夫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朗朗乾坤,日月五光。阴晴之化,六爻之合。太阴之象,七政之尊。圆缺之变,八卦之论。月之为神,玉兔为灵,素娥之居,蟾蜍之魂。春梳柳丝,夏蕴荷露,秋冻菊霜,冬凝梅冰。告农家以时令,命沧海以潮声。映五湖之波涌潮汐,泻九州之露冷霜清。照一千万山河,揽百代之风情。

月冉冉升兮,气清景明。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明河昭昭兮,九洲清晏。

秋暮夕月,有兔茕茕,吴刚折桂,嫦娥飞升,阆苑深处,广袖缤纷。慕仙子之圣仪,念神女之通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怀游思,望月之盈虚,天地之无穷。世之万物,惟天惟人,月之神明,惟斯有灵,龙之传人,惟斯有情。

曾记否,东坡跃马,把酒问天,击节而吟:“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尝闻若虚之绝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登斯楼焉,把酒临风者,诗仙邀月,骑鲸而行。忆千年往事,萧何策马追韩信。报三寸春晖,游子尝念慈母衣。

和而不同兮,天人合谐。故苏东坡祈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收妙舞,驰清甕,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奏风篁成韵,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弦桐练响,音容选和。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

舞草龙,砌宝塔,烧斗香,树中秋,走月亮,放天灯。点塔灯追月,看月光火龙辉映,闻田歌摘瓜调情。长歌唱彻月儿圆,不夜恣意故乡情。赏歌舞升平,述冷暖世情。

情亲和合兮,天上人间。故白居易赞曰:“今夜清光胜往年。”

中秋祭月,周以制礼,释奠于王。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置太庙,配留侯,祭之牲乐,制之如文。

维我中华民族,五千年基业,十三亿生民,文物浩瀚,礼则彬彬,若河出珠山韫玉,种姓立而生民安,以泱泱大国,立世界之林。华夏文明,百代传承,千载之礼,万年不易。重拂仙袂,誓振礼纲。汗青永记,皇汉之殇。广寒阆苑,酹酒一觞。营营祷兮,在彼之庭。

今宵月明,长空浩荡。遥望蟾宫,昂首苍黄。灯火此时,万户既瞻。仙宫泰乐,世道康宁。敬拜素娥,启佑家国。尊崇自然,不忝神灵。罔有怠懈,无负良辰。明月皎兮,胡不多情。秋思乡情,向时何缺,此夜何盈?赞今日之清平,庆今宵之团圆。

逢盛世而觞樽,礼敬天地。祷国运昌盛,祈乎斯文。

谨荐于太阴之灵,诚拜于斯。

篇4:优选作文-中秋祭月

优选作文-中秋祭月

中秋,仲秋,月上中天,秋日之中。

中秋,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正如从不见那皎皎圆月在此日躲入苍穹,从不见人们忘记这一天那般真。

应着妈妈的叮嘱,我特意在这一天望向窗外,月儿很圆,好像手中香甜的月饼,圆润而又让人憧憬。这天并没有星星出没,仿佛特意将整片天空留与了明月,好让其大放光华而不被掩没。

对于我来说,这确是独一无二的月,在这一天,只身在外的游子会因其远古的传说而想起远在他乡的亲人,在这一天,守旧复古的老人会特意摆上一桌祭品来祭拜月娘祈求平安,在这一天……

我的思绪似又缥缈起来,竟模糊糊看到了小时在姥姥家过中秋的场景。姥姥是个有些迷信的人,每逢中秋,必要拜一拜才行。久而久之,这也成了我的乐趣之一,拿来祭拜的祭品往往是没有用处的,可是,在乡下,人们可舍不得浪费一点点粮食,祭拜后的祭品往往等上一会就成了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吃食,拿到了盼望已久的“零食”自然少不了要开心一场的.。

祭拜完人们便也闲下来了,姥姥家就是这样,过年吃团圆饭,中秋也少不得,这个时候就会叫上一大帮亲戚其乐融融的坐在院子里的圆桌旁,吹吹冷风,吃吃月饼。这个时候,即使风儿再冷人们心里也是温暖的。

可是,随着我学业的增加,遥远的姥姥家也再没有时间去了,中秋热热闹闹的团圆饭逐渐演变成了三个人、两个人、甚至一个人的家常饭。

为什么要在中秋这天看月亮?我可算是知道了。一来,设若有人,这便是圆圆满满的。但若是没人,则又变成冷冷清清的了,可算让人体验了一把嫦娥的悲苦。

中秋和月儿是息息相关的,这点总是错不了。

篇5:中秋祭月500字作文

中秋祭月500字作文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来到了。早上,我们一家早早起来,大家忙着准备晚上祭月用的东西。祭月、赏月是家乡一直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风俗。在中秋这天晚上,当圆圆的月亮升起时,人们将月饼、石榴、老菱、莲藕等瓜果供于桌上。全家人一起祭月、赏月,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不一会儿,妈妈提着满满的两袋东西,气喘吁吁地回来了,我连忙上前帮忙。妈妈从袋里拿出了白嫩嫩的莲藕、大而饱满的.菱角、带刺的鸡头、新鲜的莲蓬。还没等我们掏出所有的东西。爸爸的声音从楼梯上飘了进来:“快来帮忙,好沉啊!我快要搬不动了。”爸爸搬着满满的一箱水果,哼哧哼哧地迈进了家门。我迫不及待地从箱里拿出水果,有大而圆的西瓜,有紫莹莹的葡萄,有红红的火龙果,有铅球似的椰子,还有白白生生的人参果……真是太丰富啦!

下午,奶奶还特地做了自制的黏烧饼。随着奶奶熟练的搓圆、包馅、压制,一块块大小不同的圆饼,经油锅一煎,香喷喷的黏烧饼就做成了。奶奶将黏烧饼从大到小叠成一个宝塔。

晚上,我们早早吃过晚饭,将瓜果、月饼等搬到阳台,放了满满一桌,等月亮出来品尝。朦胧的圆月,让我想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6:中秋祭月的作文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xx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

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篇7:作文 祭月

酒乐悦人心,景空空人目。

只碧迹心亮,紫已无白冈。

盘皆可无色,朱砂没天空。

只愿婵娟现,千年无等回。

篇8:有关中秋节的习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的制度化祭祀。对此较为详细的记载出现于周朝。

《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神明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这段文字本没有明确是在秋季祭月。但一般认为“朝日”就是春分的早晨祭月,“夕月”就是秋分的傍晚祭月。

三国时代的韦昭注释上文中的“朝日夕月”说,春分拜日在东门以外,这时由于在东门可以礼迎日出;月亮从西方升起,所以秋分在西门外拜月。

唐朝的孔颖达解释说:“亦顺天时也。为朝,谓天子春分之日,朝日于东门之外;为夕,谓天子秋分之夕,祀月于西门之外也。日是阳,故朝旦用事;月为阴,故夕晚用事也。朝礼有东西之异,是放法于日月之始。”意思是在东方祭日和在西方祭月是仿照日出和月出的方位来定的,也明确夕月是在秋分进行。

东汉郑玄注释说:“天子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古人认为这时祭祀日月有特别的意义,确实在这两天分头举行祭祀日月的隆重场合。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有关中秋节的习俗:中秋祭月]

篇9:八月十五中秋祭月习俗

皇家祭月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民间祭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汉族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汉族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祭月仪式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汉族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最好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现代中秋祭月,应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心智到处,却可不拘礼仪的细节。承古却不拘于古,这是现代人祭月应有的境界。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传统习俗:秋祭月之分鱼

2.中秋习俗:八月十五为什么要吃月饼

3.中秋传统民间习俗

4.中秋节的习俗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5.中秋习俗:中秋节吃月饼的寓意

6.中秋习俗:中秋节送月饼的寓意

7.中秋赏月的由来_中秋习俗

8.中秋拜月的习俗

9.中秋节拜“月娘”的习俗

10.中秋吃月饼习俗由来

篇10:中秋为什么要祭月拜月

中秋为什么要祭月拜月

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祭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中国传统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统领工作),一名赞礼(相当于主持人),若干执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按照传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壮族人民也十分看重这个节日。在壮族地区,中秋节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中秋节祭月的祭月贡品

主要以月饼为主

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月饼实际上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用作祭月的供品。月饼是在祭月仪式中供月神“飨”的供品,在月神“飨”后,祭月仪式完后,祭月者才可以“馂”。我们的先人认为:月神享用供品后,便把福祉寄寓在供品中。祭月者分食祭月供品,便能得到月神的赐福与保佑。

桂花酒

月宫早期神话基本与道有关。因为古时桂树被认为是不老树,又因《淮南子》中有“月中有桂树”的记载,所以桂树与月亮有了初步的联系。汉武帝曾在汉宫内建桂宫,欲食桂而长生不老。后唐《酉阳杂俎》中则记载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然树随创合永无止境。 因而有了“吴刚伐桂”的传说。

八月十五,丹桂飘香。中秋节正值桂花盛开之际,故人们逐渐忘记了“月中有桂树“的道教寓意,而是把桂花直接与中秋联系在一起。此外,旧时科举乡试也恰好在八月,故又有将应试得中形容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桂花酒最早出现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奠桂酒兮椒浆。”更有毛泽东那熟为人知的名句“闻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使得桂花酒理所当然地成为中秋祭月的首选。

中秋节传说故事

嫦娥奔月

版本一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版本二

在后羿和嫦娥结合以前,后羿是王母的侍从,嫦娥是玉帝的婢女。后来,后羿遭他人陷害。玉帝一怒之下把他夫妻二人双双贬下天庭。后羿在凡间做了一名神射手。因助尧帝射日,得长生药丸一粒。尧叮嘱他说要禁食一年方可服用。后羿回到家,把不老仙丹藏在椽下,收敛心神,以待成仙。一日,后羿得尧召见。嫦娥见椽下白光闪烁,甚是可喜,就找到药丸,吞了下去。瞬时间,她的身体越变越轻,不一会儿竟飞上天去了。后羿回来,刚好看到这一幕,又急又气。他弯弓搭箭,向天射去,希望能够追回嫦娥。但是最后因为风的原因,后羿不得不折返地球,眼睁睁地看嫦娥飞到了月亮上。嫦娥到了月亮上,一阵猛咳,吐出半颗药丸。药丸变成一个玉兔,整日捣药,与她做伴。吴刚折桂

中秋节戏曲故事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篇11:有关中秋节的习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的制度化祭祀。对此较为详细的记载出现于周朝。

《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神明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这段文字本没有明确是在秋季祭月。但一般认为“朝日”就是春分的早晨祭月,“夕月”就是秋分的傍晚祭月。

三国时代的韦昭注释上文中的“朝日夕月”说,春分拜日在东门以外,这时由于在东门可以礼迎日出;月亮从西方升起,所以秋分在西门外拜月。

唐朝的孔颖达解释说:“亦顺天时也。为朝,谓天子春分之日,朝日于东门之外;为夕,谓天子秋分之夕,祀月于西门之外也。日是阳,故朝旦用事;月为阴,故夕晚用事也。朝礼有东西之异,是放法于日月之始。”意思是在东方祭日和在西方祭月是仿照日出和月出的方位来定的,也明确夕月是在秋分进行。

东汉郑玄注释说:“天子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古人认为这时祭祀日月有特别的意义,确实在这两天分头举行祭祀日月的隆重场合。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有关中秋节的常见习俗

2.关于中秋节祭月赏月的习俗有哪些

3.中秋节的习俗

4.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5.中秋节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6.中秋节习俗_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7.有关中秋节的历史和习俗

8.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9.全国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10.中秋节放假安排中秋节的习俗

篇12:中秋为什么要祭月拜月

中秋为什么要祭月拜月

中国的祭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祭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中国传统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统领工作),一名赞礼(相当于主持人),若干执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按照传统,“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壮族人民也十分看重这个节日。在壮族地区,中秋节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中秋节祭月的祭月贡品

主要以月饼为主

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元素之一。但是,月饼实际上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用作祭月的供品。月饼是在祭月仪式中供月神“飨”的供品,在月神“飨”后,祭月仪式完后,祭月者才可以“馂”。我们的先人认为:月神享用供品后,便把福祉寄寓在供品中。祭月者分食祭月供品,便能得到月神的赐福与保佑。

桂花酒

月宫早期神话基本与道有关。因为古时桂树被认为是不老树,又因《淮南子》中有“月中有桂树”的记载,所以桂树与月亮有了初步的联系。汉武帝曾在汉宫内建桂宫,欲食桂而长生不老。后唐《酉阳杂俎》中则记载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然树随创合永无止境。 因而有了“吴刚伐桂”的传说。

八月十五,丹桂飘香。中秋节正值桂花盛开之际,故人们逐渐忘记了“月中有桂树“的道教寓意,而是把桂花直接与中秋联系在一起。此外,旧时科举乡试也恰好在八月,故又有将应试得中形容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桂花酒最早出现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奠桂酒兮椒浆。”更有毛泽东那熟为人知的名句“闻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使得桂花酒理所当然地成为中秋祭月的首选。

中秋节传说故事

嫦娥奔月

版本一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版本二

在后羿和嫦娥结合以前,后羿是王母的侍从,嫦娥是玉帝的婢女。后来,后羿遭他人陷害。玉帝一怒之下把他夫妻二人双双贬下天庭。后羿在凡间做了一名神射手。因助尧帝射日,得长生药丸一粒。尧叮嘱他说要禁食一年方可服用。后羿回到家,把不老仙丹藏在椽下,收敛心神,以待成仙。一日,后羿得尧召见。嫦娥见椽下白光闪烁,甚是可喜,就找到药丸,吞了下去。瞬时间,她的身体越变越轻,不一会儿竟飞上天去了。后羿回来,刚好看到这一幕,又急又气。他弯弓搭箭,向天射去,希望能够追回嫦娥。但是最后因为风的原因,后羿不得不折返地球,眼睁睁地看嫦娥飞到了月亮上。嫦娥到了月亮上,一阵猛咳,吐出半颗药丸。药丸变成一个玉兔,整日捣药,与她做伴。吴刚折桂

中秋节戏曲故事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赏月禁忌

1、如果近段时间身体很弱的朋友,那么,建议你不宜在野外赏月、拜月。

2、你最近流过产、或者生育过宝宝,那么,也不宜赏月,即使在家中的阳台也不看月亮为宜。

3、最近刚刚搬家,而搬家后没有“闹房”,或者自己觉得搬家后身体、运势等不好者,谨慎赏月。

4、不论什么原因,刚刚男女分手者,男性朋友不得赏月。

5、最近失意者,比如官场不顺、生意亏本、倒霉事情接踵而来者,请务必不要赏月。

【优选作文-中秋祭月】相关文章:

1.中秋祭月作文

2.中秋寻月作文

3.中秋之月作文500字

4.中秋湖南之月作文

5.中秋的月意作文

6.中秋之月200字作文

7.中秋话月作文800字

8.月到中秋诗歌

9.月又中秋诗歌

10.中秋话月抒情散文

下载word文档
《优选作文-中秋祭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