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教学反思
“laishaofe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蜂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蜂》教学反思
以往的教学,都是老师说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说怎么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由于比较被动,从思想到行动上的积极性就不够。我注意在教学中渗透了学法指导。
首先问学生想怎么学?学生答:想读!(呵呵,自己想读,就是好事!)想读到什么程度?想读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好的,有着明确的`目标,就不会错到哪儿去。看来平时对读的要求,他们已经非常明确了。)那怎样才能做到读正确?读给同座听,让同座帮着找出读的不准确的读音,帮助纠正,一起正时,再读,直到读准为止。(这样的读,虽然没有教师发令员一般说“开始”,各自或一起读一遍的整齐和阵势,但我可以料想到结果会很不同。)怎样才能读熟?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是老师多强调几遍全体学生都能读懂的。只要学生自己实践了,才能出真知。)怎样读懂?弄清每句话的意思。用什么方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弄清每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连成一段话。(果真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弄懂了表现字面的意思,如何理解诗文内在的情感?体会人物情感,联系当时社会背景。于是学生便体会到古诗作者罗隐对于像蜜蜂一样辛苦劳作的劳动人民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同情之感!既因为文章很短,又因为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得主动,课文上罢,在循循善诱下,学生的训练面积大,教学实际效果非常好。学生大部分能当堂背诵,当堂默写,且正确率较高。
篇2: 古诗蜂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并不难,但要上出水平可真难。学生很快就会背了,但总是体会不了诗中的含义。丰富的想象是这两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原本打算引导学生“读诗”、“解诗”、“品诗”,不设计过多的繁琐设问,不逐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在读、想、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学生都很熟悉,交流时兴趣浓厚,但是对诗句意思的解读很少有同学能说到位,多的是考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许多同学没有认真预习,连词语的意思都不能理解,更何况是的意思呢。
这两首古诗对于我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算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吧。其实这两诗的诗意不是很难理解,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在教学时我没有严抓诗意,只是让学生有个大体的理解,对这两下传说,学生都非常的熟悉,学生讲得也是津津有味,体会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我觉得就可以了,不过我觉得默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宵”与“霄”的区分,在“穿尽红丝几万条”中“尽”写成“进”“长河渐落晓星沉”“沉”写成“辰”“晨”都是大有人在。
篇3: 古诗蜂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是新课标新增的一首诗。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我给出一个预习计划:
1、先读、圈、注:
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
2、再读:
读准、读流利、读美。
3、讨论:
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
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们纷纷主动读字读诗、讲自己的理解、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但由于现在未到残荷败菊的时候,所以学生对此感受不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似乎是书本和老师强加给他们的!
《山行》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充分结合画图,以便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诗歌意境,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没有很好的解释“寒山”的意思,以至于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至于我没能完成教学目标,这是在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错误。本来诗歌就是很美的,教师就要从多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了这次失误,我会在以后更加的努力钻研教材,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篇4:蜂古诗教学反思
《英英学古诗》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它属于“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古诗《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因而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让学生理解唐诗《静夜思》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能读出课文对话的特点。
?静夜思》这首诗对于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很熟悉,一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教他们背过。而我们的学生,他们所谓的能读、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的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背诵诗句的意思上,同时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作者所寄予的情感。
讲解课文时,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而是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蕴含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一节课是我们二年级语文组集体备课的展示课。提到集体备课,我不得不感谢我们组其他三位语文老师对我的无私帮助,刚开始我备课的初稿存在不少漏洞,同事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们的水平都很高,提的建议对我很有帮助。经过修改,最终完成了复备任务。这次展示课我主要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对话的表现形式,理解《静夜思》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再开展分角色朗读训练,背诵课文,学写生字,拓展搜集背诵李白的其它诗作。
这节课上下来,我感觉有几个不足之处。第一,课件当中的字太小了,学生看不清楚。第二,过于注重讲读课文,学生朗读的形式太单调。如果能指导他们分角色朗读会更好。第三,在理解古诗之前,先让引导学生解释诗题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引以为鉴,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再精细一些,再完善一些。
篇5:《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二)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10 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ù,不读fú。引:读yǐn,不要读成yǐ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篇6:《蜂》教学设计
一 、复习
1. 认读生字卡片,并口头组成词语。
2. 认读词语卡。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蜜蜂》一文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蜜蜂》,板书:《蜜蜂》。
1. 朗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再画出层次。
引导提问:
a. 那个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做实验的原因?
b. 那些自然段写的是实验的过程?
c. 那段写的是实验的过程?
d. 课文一共有几段?
2. 划分出层次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第一段。
2.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做实验?想做一个怎样的实验?
3.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提问:
作者为实验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提出相关的词语。
a. 第一句:提蜜蜂 放纸袋
b. 读第二句:做记号
c.再读第三句:带远处 放出来
d. 闷了好久的蜜蜂放出来会怎样呢?
e. 起风了,蜜蜂为什么飞得很低?
4. 学习课文三至五段。
a.提问:蜜蜂回来了吗?
b.两只蜜蜂飞回家用了多长时间?
c.第二天又有几只蜜蜂飞回来了?
d.实验结果怎样?成功了吗?
5.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b.这段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也学习了作者善于观察,思考。实验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请大家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板书设计:
1 Ⅱ 2 3 4 5 Ⅱ 6 Ⅱ
原因 经过 结论
实验原因: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蜜蜂 实验过程:捉蜜蜂 放纸袋 做记号 带远处 放出来
实验结论:蜜蜂不是靠记忆力,而是本能。
篇7:《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
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能自己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思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的对话,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于我们的幼稚,这些小小的冒失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A.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B.教师板书“马蜂”,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马蜂”,它有什么威力?
C.教师接着板书“窝”,那“蜂窝”又是什么意思?
D.教师继续板书“捅”,如果捅了马蜂窝会怎么样?
E.教师完成板书“了”。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主人公就捅了马蜂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F.读了课文,你有些什么想法?
G.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课文。
2、自主学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A.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教师询问在自读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难,学生讨论解决。
C.读后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个自然段写出来的?
D.分自然段读课文。
E.研究谈论:这么长的一篇课文,我们分几个部分来学习比较好理解呢?
F.教师小结。
3、细读课文,读中感悟,理解内涵。
(1)
研究第一部分,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要?为什么?
(2)
研究第二部分
A“我”在打猎途中遇到了什么事情?
B“我”看到了什么情景?读一读,这说明了什么?(读,感受孩子们的恐惧。)
C马蜂窝什么样呢?谁来读一下?
(3)研究第三部分
A“我”和这群孩子们怎样对话?
B这群孩子对“我”是什么态度?从那里看出来的?
C“我”又是什么态度?
“我”的内心有怎样的变化?
D读出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E我被激怒以后,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动作的词语。
F“我”的
举动引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G在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情况,“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H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内容,体会孩子们对“我”的刺激,及“我”是如何被激怒而逞强的。
(4)研究第四部分。
A“我”被蛰得怎么样? B此时我又是怎么想的? C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
(5)教师总结全文
A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不能说一说,“我”明知道捅马蜂窝是危险的,为什么还要去捅?
B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C读了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能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
D分角色表演“我”、斜挎皮带的孩子和头发淡黄的孩子的对话。
教学反思:
捅了马蜂窝这篇课文,是苏联作家瓦・切尔内绍夫写的一篇文章。看到这篇课文,看到这么长的文章,一波三折,尤其看到教学用书上那些要求,我很发怵,不知道该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虽然课文非常口语化,但学生读起来也会有困难。带着这种心情,这种胆怯的思想,我走进了课堂。
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我提前让同学们预习了,听着同学们流利的读课文,我的心渐渐放松了,对同学们,对自己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果不其然,同学们对马蜂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解的实在是太全面了,真为我的学生自豪。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课堂上就会节省很多时间。读书,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说的很好。
对于课文的学习,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点一点的引领学生一步步发现马蜂窝、捅马蜂窝的经过、捅马蜂窝的结果。尤其是捅马蜂的过程,让学生表演,随着学生的表演,作者捅马蜂的情景就再现在同学们的面前。通过分角色的朗读更让学生理解了捅的原因,捅后的后悔。
当课文的学习到了尾声的时候,下课铃适时的响了,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这一波三折的学习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决不能忽视学生的预习,决不能小看学生的思维。
篇8:《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快看他是谁?(出示蜜蜂图)
谁知道小蜜蜂每天都在忙什么呢?唐代诗人罗隐创作了一首描写蜜蜂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二)初读古诗 读正确
1、介绍作者
2、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也不丢字。
3、同桌互检
4、找个别学生读
(三)了解诗意 诵读古诗
1、轻声自读,思考,蜜蜂都去哪采蜜?你是从哪句知道的?
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 “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2、边想象蜜蜂采蜜的情景,边读前两句诗。体会蜜蜂采蜜的辛苦。
3、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4、作者用创作诗的方式来赞美小蜜蜂,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赞美小蜜蜂吗?
(1)个别学生展示读
(2)有必要的话听范读
(3)自己练习诵读
(4)展示读
5、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罗隐为我们记录了小蜜蜂勤劳、辛苦的一生,后来人们为这首诗普了曲,下面让我们听一听唱一唱。
(1)看视频边听边学
(2)唱给同桌听
(3)展示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同桌两个人一起唱。
三、巩固练习。
1、用诗来赞美蜜蜂的不仅仅是唐代诗人罗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还有谁来赞美蜜蜂。
《咏蜂》:
葛显庭 (当代)
三百天来九州跑, 南疆北国采花娇;
终日酿蜜身心劳, 甜蜜人间世人效
咏蜂 (王锦)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
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
咏蜂
宋 姚勉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三首中选一首或两首)
2、蜜蜂最爱劳动。它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酿的蜜甜,可自己吃的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此时你想对小蜜蜂说些什么呢?
再美再多的话也表达不完我们对蜜蜂的赞美,就让我们带着心中对蜜蜂的这份浓浓的情再读一读这首古诗吧!
板书:
蜂
苦 甜
篇9:小学语文《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代诗人罗隐以《蜂》为题写了一首诗,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的品质,那在这一首诗中,还会不会蕴涵着其他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古诗。
三、学生质疑,初步感悟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师作点拨讲解。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3、指导朗读。
4、尝试背诵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蜂
为谁辛苦 为谁甜
贡献了一生
不求名利 为人类所造福
篇10:罗隐的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代诗人罗隐以《蜂》为题写了一首诗,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的品质,那在这一首诗中,还会不会蕴涵着其他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古诗。
三、学生质疑,初步感悟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师作点拨讲解。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3、指导朗读。
4、尝试背诵古诗。
四、小结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烧蜂散文
2.文蜂塔
3.密蜂**日记
4.蜂的古诗
5.蜂产品收购合同
6.蜂蜜熊童话作文
7.《青蜂蛱》观后感
8.蜂缘优美散文
9.古诗蜂罗隐
10.蜂学专业介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