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汉字的形体之美语文教学反思
“Sher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品味汉字的形体之美语文教学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品味汉字的形体之美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品味汉字的形体之美语文教学反思
品味汉字的形体之美语文教学反思
汉字是我们的根,它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它的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是一种静静的美。每一个汉字都在讲述着一个故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让这些故事走进学生们的心中,被这些故事吸引,被这些故事感动。
教学时,我从这一点人手,引导学生们发现汉字的这种独特之美,从而使他们被汉字的这种美所吸引。如在学“笔”这个字时,拿一支毛笔给学生们看:笔杆是用什么做的?笔头呢?再来对照“笔”这个字,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如此,义如其形呀!多么有意思。这个字一下子就印在学生们脑中了,再也不容易忘掉。学“兔”时,让学生们想:兔子不是有一条小短尾巴吗?从字中找一找,它的尾巴藏在哪儿?就是竖弯钩中的那个小点呀。你会写错吗?“闻名”的“闻”字,门里面的'耳朵都听说了,呆在屋里的人都知道了,你说名声大不大?
开始的时候我是引导学生们说,后来学生们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说。越想越生动,越说越有趣。这时的汉字,已经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汉字还蕴含着一种人文美。这一点更好地体现在汉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的穿插挪让(也就是汉字的书写)中。如“林”字,二木手拉手,肩并肩,为了后一个“木”字的舒展,前面一个“木”字捺变成小点,相处得多么友好。“食”字,上面的“人”字像粮仓。而两捺共存一字之中,最后。一捺变成点,整个字看起来多么和谐。“扇”字,为了让字站得更稳,“羽”字甘愿让自己一半
身子露在外面做支撑,给人一种平衡之美……方方正正的汉字,不正在告诉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吗?这就是汉字本身的魁力所在。这些,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们不仅轻松地记住了字形,更受到了一种熏陶与感染,或者说是震撼。同时收获的,还有学
生们油然而生的对我们民族智慧的敬佩与自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与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
这样的识字教学,让汉字在学生们心中,不再是一个个无意义的符号,而是变成了鲜活的画面,有了丰富的感情。他们不仅认识了字,而且正在逐步感悟着语言。
篇2:汉字之美教学反思
汉字之美教学反思
从“有趣”走向“可爱”。有关汉字的故事非常丰富,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等多种途径获得关于汉字谐音、歇后语等大量素材,如果只满足于材料的罗列与汇集,那么,本次综合性学习就会沦为大拼盘、大杂烩,缺少了深度。整个活动应定位在宏观、历史和审美的维度去观照和策划,让学生通过活动对汉字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有大略的了解。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汉字的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一种真诚的爱。
从书本走向生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很具有代表性,可以引起学生对汉字的关注和思考。而这些阅读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的是汉字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学生在活动时除从书本里寻找相关素材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里去找,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很多语言现象用的就是谐音、会意的表达方式,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充实到活动中来,可以使活动更有趣味,更有实效。同时,把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大有裨益。
从自主走向自觉。对如何开展好本次综合性学习,教材里都作了相关的提示,包括做一份有时间、有地点、有内容的活动计划,如何结成活动小组开展活动等等,教师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后,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以指导者、参与者和建议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我们要注意到,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时,教材还提出几条延伸性的问题,如怎样又快又好地识记汉字,怎样避免写错别字以及如何区分多音字等等,当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还会生发出一些新的有意义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作为小课题来研究,把一项阶段性的活动延长,使之结出更多的成果,让自主的活动变成学生深入学习的自觉行为。这一过程,同样需要教师的关注和支持。
篇3:汉字之趣的教学活动反思
汉字之趣的教学活动反思
《汉字之趣》是第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板块主要教学内容是阅读材料两篇:猜字谜和找谐音(歇后语和笑话)进行文本内容交流谜语的一般形式和猜谜语的一般方法,更多的时间就让孩子们就这两个方面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展示汇报。
这个板块的教学有几点教后反思,直言得失,意在供大家参考借鉴的同时关注改进薄弱环节。
一、分组策略 搭配合理
本单元重点在活动性强。为了使活动不流于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主体实践目的,课前的`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由组合研究小组策略,深得孩子们的欢迎。这正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的:“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这样学习的自由,更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为了照顾几个不是很热衷参与的孩子,我采取征求各组长,发扬互助精神,邀请不凑小组的个别队员加入自己的学习探究小组,充分体现合作互学精神。
二、全员参与 亲身实践
本次汇报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达100%,活动成果丰富。如何在活动中人人有所得,人人有事做?我们的做法“合-分-合”。也是就先自由组合,自选组长;课外分工合作,人人有任务;集中交流探究情况,整合收集的材料,准备汇报的方式。
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综合性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去,和学生一样搜集、调查、查阅,掌握一些字谜、笑话、故事,和学生一起参加汇报交流,共同参与实践活动,收获趣味汉字带给自己全新的体验。
三、交流所获习得方法
《有趣的汉字》这个板块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字谜是中国特有的游戏形式,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在参与竞猜活动和展示汇报环节都非常主动积极,气氛活跃。而我还着重引领孩子们总结教材提供的这些字谜范例,总结了三种字谜的形式:文字谜、画谜、动作谜。此外,引领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总结了三种猜谜语的基本方法:组合法、象形法、意会法。通过猜字谜,使学生体会到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的字形往往表示一定的意义,汉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显然,这样的理性思维有助于活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方式方法 有待创新
回顾本次活动,表面看来,学生参与的热情比预想的要积极,收获比预想的也要丰硕。但还是留给教者一定的反思。首先是除了“分组、收集、交流、整合、筛选、展示”这样的操作方式,理应还有更高效、更有益的方式方法,有待继续改进;其次,如何提高“沉默形型人才”在汇报环节的参与度?是否应该在汇报过程中由小组长汇报,组员补充等形式,增加参与面?
所谓集思广益,我们希望采纳大家的建言,得到大家的帮助!
篇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文
鉴赏
故人西辞黄鹤楼
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要远行去了。黄鹤楼是武汉的一处名胜,传说仙人在这里骑鹤上天,后代文人多有流连题咏。李孟二人大概一同游览了,并在这里分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之西,所以说“西辞”,暗寓东行。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烟雾迷蒙、春花灿烂的三月时节,故人乘船东下去扬州。“烟花”一语的概括性极强,教人分不清是烟云,是草树,是春水,是晴岚,分不清是在江夏,还是扬州,抑或是沿途,只觉到处弥漫着。而开元时代的扬州,是一个繁华的都会,给人的感觉何尝不是如此呢?行者与送者,似乎都沐浴在春风中。将黄鹤楼与“下扬州”放到一起,让我们不禁想到“骑鹤下扬州”的故事。或许诗人并无此意,但既然孟浩然是一位风流散淡的诗人,将其与仙人骑鹤的形象联想在一起,也还是可以的。而扬州这一“繁华似锦地”,曾激起多少人对它的向往,尤其是对于那些浪漫的文人雅士来说,就更意味着无尽的动人想象。即便到了现在,它已经风光不再,但“扬州”二字依旧包含着数不尽的风流。
此句写出行季节与行程,纪事中兼有写景,一笔便抹出了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
故人挥一挥手,走了,诗人站在黄鹤楼前,目送着他。只见一片孤帆的远影,一点一点消失在碧水蓝天处。这一句包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即先前尚可见到船只,后来只见一片白帆,再后来就剩下一点影子。送行者的深情由此可见。
所谓“孤帆”,此时江面上未必只有故人一船,只是诗人眼中无它。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这句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征帆远映碧山尽”。显然,“空”字展开的境界更为阔大,而“山”字则阻断了人的视线,限制了想象空间。
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渐去渐远,诗人什么都看不到了,只看到茫茫的长江水在天边奔流。送别的过程即将结束,这句却将其转换成一种延续性的状态。诗人的目光似乎要穿越时空,他的情意正如那滔滔不绝的流水,追随友人而去。这让我们想起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李白的诗里,流水是有情的。清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本课希望凭借设计科学的教案和课件,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朗读、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计用两课时就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案经过数次修改,课堂教学顺利达成预设目标,其间不乏可取之处,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了能体现两人依依惜别的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交流读的感受后,进行引读:两个“一会儿”看似随便,不礼貌,其中恰恰蕴含着深深的惜别之情。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进行体会,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没有停留在表面。课堂上我抓住生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拓展想象,运用课件进行演绎,使得他们的感悟更深刻。
课件中有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这样,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这样设计切合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多形式朗读朗读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后,我最感遗憾的是自己的讲课和学生的阅读感悟时间相当。尽管评价激励手段的运用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变热闹了,但是个别学习能力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没有足够进行深入思考的时间。怎样在今后的课堂上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有效训练,是我今后要着重探索的问题。
【品味汉字的形体之美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3.汉语文教学反思
7.汉字之韵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