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反思>《溴、碘的提取》教学反思

《溴、碘的提取》教学反思

2023-01-03 08:12: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amifo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溴、碘的提取》教学反思,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溴、碘的提取》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

《溴、碘的提取》教学反思

篇1:《溴、碘的提取》教学反思

这节教研课我是作了精心准备的,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教参,提前备好教学设计。首先我对教学内容的顺序稍作了调整,将溴碘的性质至于溴碘提取流程的前面,学生在学完溴碘的相关性质以后更容易设计出提取流程的方案,对其中的操作和现象更易理解。学生课堂表现及作业反馈显示这样的改编很有必要。

溴碘性质的.教学分两个层次展开,物理性质主要采用直观观察,自主学习完成的。化学性质则通过实验探究展开教学,由现象到结论,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化学的一般程序,并在过程中渗透前面学习的氧化还原理论知识。这样的设计当然是好的,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发现有些学生还未理清实验的步骤或意图就瞎做,或者操作不到位而耽误了不少时间,有的我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有的则只能蒙混过关。由此说明我对学生实验的指导能力还有待加强,课堂上设计的探究活动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体现探究的价值。对于溴碘离子的检验则采用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比较省时可有效缓解教学时间紧张的问题。最后提出拓展性问题,检验溴碘离子还有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至于溴碘的提取流程主要采用启发引导、问题串等方法帮助学生整理出工业上提取溴的流程,并强调工业生产中的成本意识,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不难得出结论。本节课学习方式多样,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还有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课堂学习气氛浓厚。

最后是课堂小结,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这比教师总结的效果更好。本节课因为有了课件,板书设计就欠缺了,以后一定要改。从这节教研课当中获得的所思所想,我一定积极运用于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篇2:溴碘的提取习题

溴、碘的提取学案

组题人:王彩云 日期:.10.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意义。2.学会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反应原理。

【重点、难点】

重点:提取溴和碘的反应原理。

难点:提取溴和碘的反应原理及工业生产流程。

【学习内容】

一、溴、碘第一文库网的物理性质及其特性

注:①溴溴蒸气为红棕色,碘蒸气为紫色。 ②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 二、Cl2、Br2、I2之间的置换反应

(1)试剂瓶①中现象:无色溶液变为__ __色。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CCl4,振荡,溶液分两层,上层___ _色,下层________色。 反应:___________ _______。

(2)试剂瓶②中现象:无色溶液变为__ __色。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CCl4,振荡,溶液分两层,上层__ __色,下层___ ___色。 反应:_________ _________。

(3)若把溴蒸气通入KI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____ _______。

三、卤素离子(Cl、Br、I)的检验

1.根据卤化银的不同颜色检验:AgNO3溶液-稀HNO3法

---

1

取少量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_______酸化,再加入_______溶液。若产生

____________,则证明原溶液中有Cl;若产生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原溶液中有Br;若产生____________,则证明原溶液中有I。

2.利用卤离子的不同还原性和卤素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氯水-CCl4法 取少量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若下层显______色,则证明原溶液中有Br;若下层显______色,证明原溶液中有I。

3.利用碘的'特性:氯水-淀粉法

分别取少量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适量氯水,振荡,滴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______,则证明原溶液中有I。

四、溴、碘的重要应用

(1)________常被用作感光材料。

(2)碘是重要的药用元素,可用来生产含碘食品。

(3)________可用于人工降雨。

五、溴、碘的提取

1.从海水中提取溴

(1) 原料:提取粗食盐后的海水

(2)流程:从海水中提取溴,通常是将氯气通入提取 后的母液中,将溶液中的 氧

化成 。生成的单质溴仍然溶解在水中,鼓入 或 ,能使 挥

发出来,冷凝得到 ,精制粗溴可得到高纯度的溴单质。

NaCl Cl2 热空气或水蒸气

↑ ↓ ↓ 海水→母液→溴溶液→粗溴→精制→溴单质

2.从海水中提取碘

(1) 原料:海洋中某些植物具有富集碘的能力,如 等。所以从 中提取碘是工业上获取碘的一种途径。

(2)流程:①灼烧:将食用干海带 ,烧成海带灰后,自然冷却。②浸泡:将灼烧所得海带灰 ,不断搅拌, ③氧化:在滤液中加入 ,静置。④提纯:将所得溶液进行 、,从而得到单质碘。

水 ______

↓ ↓

干海带→浸泡→氧化→过滤→提纯 →碘单质

2 ------

篇3:溴碘的提取习题

组题人:王彩云 日期:2013.10. 班级: 姓名:

1、⑴如今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等类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

化的食品叫绿色食品;而直接从海洋获取的食品叫蓝色食品;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叫白色食品。下面属于蓝色食品的是 ( )

A、食醋 B、面粉 C、海带 D、白酒

⑵医生建议患甲状腺肿大的病人多吃海带,这是由于海带中含较丰富的( )

A、碘元素 B、铁元素 C、钾元素 D、锌元素

⑶实验室从海带中提取碘有如下化学反应:2NaI+Cl2=2NaCl+I2 这一反应所属类型(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自然界中的有些元素主要存在于海水中。下列元素中,被称为“海洋元素”的是 ( )

A、氮 B、硫 C、溴 D、氯

3、欲除去液溴中溶解的少量氯气,可向其中适量添加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为( )

A、氢氧化钠溶液、分液 B、溴化钠溶液、分液

C、硫酸钠溶液、分液 D、溴化钾固体、过滤

4、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的是( )

①溴水 ②氯水 ③碘酒 ④氯化钾 ⑤高锰酸钾溶液

A.①②③ B.①⑤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

5、下列物质与其用途相符合的是( ) ①Cl2――做消毒剂 ②AgBr――制胶卷,感光纸 ③AgI――人工降雨

④碘――预防甲状腺肿大 ⑤淀粉――检验I2的存在 ⑥NaClO――漂白纺织物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全部

6、我国政府规定,国内销售的食盐必须加碘。关于加碘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加碘食盐开袋后,不宜长期放置后食用 B、加碘食盐中不能同时加碘化钾和碘酸钾

C、加碘食盐中加入的是单质碘 D、加碘食盐中加入是碘酸钾

7、甲、乙、丙三种溶液中各含有一种离子X(X为Cl、Br、I),向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中依次含有( )

A.Br、Cl、I B.Br、I、Cl

8、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氯水应保存在无色的细口试剂瓶中

3 ------ ----- C.I、Br、Cl D.Cl、I、Br ------

B、液溴应保存在磨口玻璃塞试剂瓶中,并加少量水进行水封

C、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氯气

D、碘易溶于酒精,所以用酒精从碘水中萃取碘

9.向含有NaCl、NaBr、KI的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l2,然后将溶液蒸干,并灼烧固体,最后得

到的物质是 ( )

A.KCl B.NaCl和KCl C.NaCl和KBr D.NaCl.KCl和I2

10.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的方法,AgNO3显现法就是其中一 种:人的手上有汗渍,用手动过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如果将溶液①小地

涂到纸上,溶液①中的溶质就跟汗渍中的物质②作用,生成物质③,物质③在光照下,分解出的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棕色变成黑色的指纹线。用下列化学式表示这3种物质都正确的是 ( )

A.①AgNO3 ②NaBr ③AgBr C.①AgCl ②AgNO3 ③NaCl B.①AgNO3 ②NaCl ③AgCl D.①AgNO3 ②NaI ③AgI

11.将13.4 g KCl和KBr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溶液,通入过量的氯气,充分反应后,蒸干溶液并灼烧,得到固体物质11.175 g,则配成溶液中K、Cl、Br的个数比为( )

A. 1:2:3 B. 1:3:2 C. 2:3:1 D. 3:2:1

12.在甲、乙、丙、丁4只集气瓶中分别装有Cl2、H2、HCl、HBr中的一种气体,纯净的丁点燃能够在甲中安静燃烧,甲、乙两瓶混合后,瓶壁上可见暗红色小液滴。则乙瓶中的气体是( ) A.HBr B.HCl C.H2 D.Cl2

13.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下图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装有分别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位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 )

+--

14.如向碘化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直到反应完全为止,结果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恰好等于

原碘化钾溶液的质量,求原硝酸银溶液中AgNO3的质量分数。

4

篇4:高中化学必修1《溴、碘的提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从海水中获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溴碘的性质,知道氯溴碘的性质差异;

3.了解检验溴离子、碘离子的常用方法;

4.认识溴、碘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氯溴碘在氧化性上的递变规律以及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之处。

三、教具

实验仪器(氯水、溴化钾溶液、碘化钾溶液),教学用PPT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教学进程

【课堂导入】阅读PPT上南岐之人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学生对于这些南岐人各个得大脖子病比较好奇,向他们介绍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引起的。

碘的摄取:包括海带、紫菜等海产品;但我们每天最常见的摄取碘的方法通过加碘盐的摄取。

溴的应用:溴的应用也有很多,比如红药水就是溴的有机物。溴还有海洋元素的美称。

【情境一、溴碘的物理性质】讲解:溴在拉丁文中有恶臭的含义,而碘在拉丁文中是紫色的含义,由此你能不能得出什么信息?

回答:碘的颜色是紫色的,溴具有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展示:溴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发现溴的一些物理性质:深红棕色液体,易挥发。

补充:溴的物理性质还有具有强的腐蚀性,会严重灼伤皮肤,橡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ρBr2 >ρH2O

展示:碘的图片,同样挖掘碘具有哪些物理性质:紫黑色晶体 ,有金属光泽 ;易升华,蒸气为紫红色刺激性(蒸气)

补充:在水中溶解度比溴还小,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提问:加碘食盐由于碘具有挥发性,是不是开袋放置一段时间以后,碘的含量就会减少?

回答:不会,因为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是化合态的碘。

PPT展示:溴、碘的溶解性实验

讲解:

由于碘在水中,四氯化碳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的不同,就会导致他们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溴在水中是橙黄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橙红色的。

碘在水中是棕褐色的,但是它的四氯化碳溶液是紫色的。

【情境二、溴碘的化学性质】观察:溴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溴碘的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非常容易得到电子,呈现的是什么性质?溴碘的性质与之前学过的哪一种元素非常像?

回答:溴碘的性质与氯的性质非常像。

比较:氯溴碘三者的氧化性强弱(提示通过在一个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最强来进行比较)

实验:展示书本上P46页的观察与思考实验内容

讨论: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回答,这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涉及了什么方程式,通过方程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1:在氯水加入碘化钾溶液中,并加入四氯化碳溶液,下层变为紫色,可以得出反应为:

Cl2+2KBr=2KCl+Br2

现象2:在氯水中加入溴化钾溶液中,同样加入四氯化碳那溶液,下层变为橙色,说明发生了反应:

Cl2+2KI=2KCl+I2

结论:综合以上方程,我们可以得出他们在氧化性之间的关系式:

Cl2>Br2>I2;相对应的它们在还原性上也有一个递变的规律:I->Br->Cl-

引导:前面我们介绍了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溴碘非常的相似,那么氯气有的性质是不是溴碘也有呢?

讲解:溴碘的化学性质1.能和金属反应2.能和非金属反应3.能和水反应4.能和碱反应

强调:虽然溴碘在化学性质上与氯气非常相近,但是它们还是有特殊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与金属反应时,溴能够氧化到最高价,但碘不能。

与非金属反应时,氯溴碘的反应条件越来越难。

与水反应时,溴碘都是可逆反应

与碱反应时,发生类似的反应:X2 + 2NaOH = NaX +NaXO + H2O

【情境三、溴碘的提取】溴的提取

在溴的提取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

提问:

1.溴在海水中的浓度低?

2.海水中的溴以什么形式存在?

3.如何把化合态的溴转化为单质溴?

讲解:由于海水中溴的浓度比较低,因此采取浓缩的方法,而浓缩液就是我们在提取粗盐的过程中得到的母液

展示提取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在最后,为什么要鼓入热的空气?

回答:使溴以蒸汽的形式跑出来。

碘的`提取

在提取碘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海水中碘的含量更低,如何来提高碘的提取?如何把海带中的碘提取出来?

讲解:海带等藻类植物具有富集碘的能力,因此在这些植物的体内含有碘的量要比海洋中大十几万倍。再通过灼烧、浸取使碘离子提取出来。

展示:从海带中提取得到碘的流程图教学设计——《溴、碘的提取》学生版

提问:

步骤①灼烧海带时,用什么仪器?(三脚架、泥三角、坩埚、酒精灯)

步骤③的操作名称是什么? (过滤)

步骤④中加入试剂的作用是什么?(使碘离子以单质形式得到)

步骤⑤中,应选择什么试剂来提取碘?选择的理由(有机溶剂且不溶于水,萃取剂的要求)

步骤⑥的操作名称是什么?原理是什么?(蒸馏,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的液体混合物)

【情境四、溴碘的检验】如何检验溴离子和碘离子

溴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淡黄色的沉淀生成)

碘离子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黄色的沉淀生成)

拓展另外的检验方法:

可以用氯的四氯化碳溶液来检验溴单质和碘单质的存在:

溴:下层溶液变为橙红色;碘:下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情境五、拓展与应用】溴的应用:抗爆剂、杀虫剂、粮食熏蒸剂、制药碘的应用:加碘食盐、华素片、海带。

篇5:高中化学《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教案

高中化学《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教案

高中化学《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教案

第1课时 认识海水资源 氯气的生产原理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海水中的丰富资源,体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的乐趣。

2.了解氯化钠作为重要工业原料的主要用途,初步感悟工业生产的原理。

3.知道海水晒盐的方法,在资料分析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4.掌握电解饱和食盐水和电解熔融氯化钠的反应原理。

5.初步了解电解反应,感悟化学实验的精妙。

6.描述、分析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现象,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原理。

三、设计思路

以海水图片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通过资料分析海水中的丰富资源,进而围绕海水中储量丰富且价廉的氯化钠展开教学线索,探究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的方法以及氯化钠的主要工业用途。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几张海水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本专题的研究主体DD海水资源。

[板书]一、认识海水资源

[思考与讨论]根据“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表”解决下列问题

(1)从表中数据来看,含量排前十位的元素依次是什么?

(2)海水中含量很低的元素是否意味着对人类的用处不大?为什么?

(3)海水中的元素以何种形式存在?

(用过问题解决,学生能体悟到由于海水储量巨大,其蕴藏的各种元素资源对人类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元素会有不同的开发、利用方法。结合书P40的图2-1明确海水中的主要盐类,以及开发海水中的盐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将本节课的重点转到氯化钠的开发和利用。)

[交流]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的方法。

[思考与讨论]学生根据海水晒盐法的“海水在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的资料分析得出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的适宜海水密度范围,并能解释其中的原因。能够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指出析出氯化钠后所得的母液仍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过渡]从盐田法提取食盐的方法和得到食盐的样品推知,此法得到的氯化钠与生活中使用的食盐有很大差异,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为日后学习粗盐的提纯埋下伏笔)

在粗盐提纯后得到的氯化钠,都有哪些用途呢?观看一段有关氯化钠用途的录像。

[设问]为什么氯化钠会成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呢?

[回答]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可能会列举如下理由:价廉、储量大、取用方便等。

[过渡]那我们接下来就具体的探究一下录像中所提及的两种氯化钠的主要工业用途。

[板书]

二、氯气的生产原理

1.工业上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取氯气和金属钠。

2NaCl 2Na+Cl2↑

电解熔融的活泼金属盐类是制取活泼金属常用的方法。

[过渡]如果我们改变反应条件,将氯化钠溶解在水中,电解时就会不会有不同的产物生成呢?

现在大家仔细观察我将做的这个实验,注意实验现象,推测可能有什么物质生成。

(P40观察与思考)

[演示实验] 电解饱和食盐水。

学生观察、思考,描述实验现象,得到结论。

2.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

2NaCl+2H2O 2NaOH+H2↑+Cl2↑

[过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氢氧化钠和氢气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依次为基础的工业被称为“氯碱工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金属钠、氯气和氢氧化钠等物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结论

通电后铁棒和碳棒上均有气泡产生 通电后有气体物质生成

将铁棒上方收集到的气体靠近火焰有爆鸣声。 有氢气生成

用手轻轻扇动在碳棒上方收集到的黄绿色气体,闻到有刺激性气味;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有氯气生成

插入铁棒的溶液先变红色。 有碱性物质生成

[交流与讨论]学生根据书本P41图2-3中,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图,讨论装置中每个部分的作用,树立有毒气体的尾气处理意识,初步学习氯气的处理方法。可初步整合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几种装置。

[交流]学生交流氯化钠在生产、生活中的其他用途。

[课堂小结]海水资源的利用及氯气的制取。

篇6:3,5-二甲基-4-溴碘苯和2,6-二甲基-4-溴碘苯的合成

3,5-二甲基-4-溴碘苯和2,6-二甲基-4-溴碘苯的合成

二甲基对溴碘代苯是带有两种不同卤素基团的.芳香族有机合成中间体.2,6-二甲基苯胺在过碳酸钠作用下,于45~50 ℃与碘反应1 h,得到2,6-二甲基-4-碘苯胺,收率42.5%.2,6-二甲基-4-碘苯胺在-5~0 ℃下进行重氮化,进一步与溴化亚铜发生Sandmeyer反应,得到3,5-二甲基-4-溴碘苯,收率31.5%.2,6-二甲基苯胺室温下与六亚甲基四胺溴络合物反应30 min,得到2,6-二甲基-4-溴苯胺,收率62.0%.2,6-二甲基-4-溴苯胺在-5~0 ℃进行重氮化,与KI反应,得到2,6-二甲基-4-溴碘苯,收率33.1%.通过熔点、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中间体2,6-二甲基-4-碘苯胺、2,6-二甲基-4-溴苯胺以及最终产物3,5-二甲基-4-溴碘苯和2,6-二甲基-4-溴碘苯进行了表征.

作 者:刘睿 李钰皓 肖本良 刘山 朱红军 LIU Rui LI Yu-Hao XIAO Ben-Liang LIU Shan ZHU Hong-Jun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刊 名:精细化工  ISTIC PKU英文刊名:FINE CHEMICALS 年,卷(期): 25(3) 分类号:O625 关键词:2,6-二甲基苯胺   2,6-二甲基-4-碘苯胺   2,6-二甲基-4-溴苯胺   3,5-二甲基-4-溴碘苯   2,6-二甲基-4-溴碘苯   精细化工中间体  

篇7:海带中提取碘的微型实验研究

海带中提取碘的微型实验研究

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型实验装置,探讨了微型化学实验--海带中提取碘的蒸馏水用量、熬煮时间、熬煮次数、酸度、氧化剂种类等反应条件对碘的提取率的影响,提出成套的`实验方案和适宜的操作步骤,可供大学相关实验课程开设本实验选用.本法提取的碘单质晶粒大、晶型好、提取率高,具有金属光泽,易于收集,便于称量,达到较好实验效果.

作 者:胡小莉 李原芳 凌莉莎 马学兵 杨梅 王淑英 HU Xiao-li LI Yuan-fang LING Li-sha MA Xue-bing YANG Mei WANG Shu-ying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 刊 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2(5) 分类号:O613.44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   海带   碘  

篇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同时测定地下水中的溴和碘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同时测定地下水中的溴和碘

研究并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同时测定地下水中溴、碘元素的方法.使用0.025%NH_3・H_2O作为测定介质,该方法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为:~(79)Br为0.02μg/L;~(127)I为0.4μg/L.加标回收率在94.0%-102.4%之间.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光谱实验室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 年,卷(期): 26(6) 分类号:O657.63 关键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介质   溴   碘   ICP-MS   Medium   Iodine   Bromine  

篇9: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地下水中硼溴碘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地下水中硼溴碘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地下水中B、Br、I的方法.选定ψ=2%(体积分数)的稀NH3・H2O介质消除碘的`记忆效应.采用干扰较少的10B和79Br同位素.B、Br、I在0~10 000 n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10B 0.176 ng/mL,79Br 0.876 ng/mL,127I 0.132 ng/mL;精密度(RSD,n=12)为10B 2.86%,79Br 3.36%,127I 2.69%;10B的阶梯加标回收率为94.6%~101.5%,79Br为98.3%~104.9%,127I为96.5%~102.0%.

作 者:黄光明 窦银萍 张静梅 张培新 高孝礼 HUANG Guang-ming DOU Yin-ping ZHANG Jing-mei ZHANG Pei-xin GAO Xiao-li  作者单位:黄光明,张静梅,张培新,高孝礼,HUANG Guang-ming,ZHANG Jing-mei,ZHANG Pei-xin,GAO Xiao-li(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

窦银萍,DOU Yin-ping(南京晓庄学院化学系,江苏,南京,210017)

刊 名:岩矿测试  ISTIC PKU英文刊名: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 年,卷(期): 27(1) 分类号:O657.63 O613.81 O613.43 O613.44 关键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硼   溴   碘   地下水  

篇10:一种用于碘熏法提取指纹的实验装置

一种用于碘熏法提取指纹的实验装置

一种用于碘熏法提取指纹的实验装置

文/黄敏文 潘岸英 刘 婵 郑锦泓

摘 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选做趣味实验《检查指纹》的实验装置存在不足无法控制碘蒸气的量,尾气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污染和被人体吸收造成伤害的问题。通过改进装置,能实现随时停止加热,同时隔绝碘蒸气,人为地控制碘蒸气的用量。

关键词:碘蒸气;指纹;新型试管;油脂;鉴定

一、碘熏法提取潜指纹原理

人体皮肤表面分布着皮脂腺和汗腺,遗留在客体表面的指纹多为皮脂和汗液的混合物,晶体碘是非极性的双原子分子,当其受热升华时,紫色的碘蒸气接触手印物质,根据相似相溶的化学原理,碘蒸气就会溶解于手印中的`油脂中,形成棕黄色的手印纹线,由于皮肤表面的指纹是凹凸不平的,低的地方油脂多,高的地方油脂就少一些,留下的手指印中油脂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从而提取的指纹就是颜色深浅不一的指纹了。

二、实用新型试管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选做趣味实验《检查指纹》的实验装置存在不足,每次实验都要加少量碘,无法控制碘蒸气的量,尾气排放到空气中。针对教材上装置的不足,我们改进了装置。在试管口部设有胶塞,其中管体内设有球面形的密封挡片,所述密封挡片的外轮廓与管体横截面的内轮廓相适应;在弧形挡片中心设有透气孔,透气孔内活动设置有密封圆珠,当管体垂直时,密封圆珠堵塞在透气孔外,当管体倾斜30°――85°时,密封圆珠从透气孔处滚出。

改进后的装置,通过在管体内带孔的密封挡板和玻璃珠,使得管体在倾斜一定角度时发生实验反应;当管体垂直时,玻璃珠可以快速堵塞密封挡板上的孔,立刻停止加热,即能马上停止碘蒸气的外逸,防止实验剩余的碘蒸气排放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让实验达到更加绿色、环保的效果。同时,实验剩下的碘在下次实验时能继续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实用新型试管结构示意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管体1、橡胶塞2、密封挡片3、透气孔4、密封圆珠5、纸6、试管夹7、酒精灯8.

2.使用说明

改进后碘熏法检查指纹的试管如图1所示,包括管体1,在管体1开口部设有胶塞2,所述管体1内下部设有球面形的密封挡片3,密封挡片3的外轮廓与管体1横截面的内轮廓相适应;在弧形挡片3中心设有透气孔4,在透气孔4内活动设置有密封圆珠5,当管体1垂直时,密封圆珠5堵塞在透气孔4,当管体1倾斜30°――85°时,密封圆珠5从透气孔4处滚出。优选地,所述管体1倾斜30°――85°时,密封圆珠5从透气孔4处滚出。

使用时如图1所示,首先将玻璃珠取出,将少量碘装入管体1内,然后再将玻璃珠放入管体1内,再将印有指纹的纸6装进管体1内,最后塞紧橡胶塞2,用夹子7固定管体1在酒精灯8下加热至产生碘蒸气,碘蒸气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形成棕色指纹印记,便呈现指纹。当碘蒸气足够时,将管体1转动至垂直位置即可快速将碘蒸气隔离,在完成实验的同时,达到环保的目的。

在碘熏法提取潜指纹实验中,通过改进的实用新型试管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试管不环保、浪费试剂等弊端,实现了使用方便、效果良好、环保的绿色实验,还给学生注入了新时代绿色实验的新思想。

参考文献:

[1]刘丽,罗强,张丽梅。一种改进的碘熏法:碘锌手印显现法[J].刑事技术,2008(4):28-30.

[3]庞浩,陈飞龙。油面客体指纹显现[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6(4):18-21.

(作者单位 黄敏文:嘉应学院 潘岸英,刘婵,郑锦泓:广东梅州化学与环境学院)

篇1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教学反思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教学反思

增加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培养

由于生物学科的地位在高考中不高,在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认为由于高考基本是重视对实验的理论原理,实验的设计步骤和实验的现象及结论的考察,所以讲讲实验就行了,而且组织学生实验教学费时又费力。然而这样的想法不但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我们不但要把实验时间还给学生,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实验课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实验教学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为学生创设于实验内容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补充实验所必需的认知和操作经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意识、科学思维方法、严谨科学态度和创新实践能力。

篇12:一种用于碘熏法提取指纹的实验装置论文

一种用于碘熏法提取指纹的实验装置论文

摘 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选做趣味实验《检查指纹》的实验装置存在不足无法控制碘蒸气的量,尾气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污染和被人体吸收造成伤害的问题。通过改进装置,能实现随时停止加热,同时隔绝碘蒸气,人为地控制碘蒸气的用量。

关键词:碘蒸气;指纹;新型试管;油脂;鉴定

一、碘熏法提取潜指纹原理

人体皮肤表面分布着皮脂腺和汗腺,遗留在客体表面的指纹多为皮脂和汗液的混合物,晶体碘是非极性的双原子分子,当其受热升华时,紫色的碘蒸气接触手印物质,根据相似相溶的化学原理,碘蒸气就会溶解于手印中的油脂中,形成棕黄色的手印纹线,由于皮肤表面的指纹是凹凸不平的,低的地方油脂多,高的地方油脂就少一些,留下的手指印中油脂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从而提取的指纹就是颜色深浅不一的指纹了。

二、实用新型试管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选做趣味实验《检查指纹》的实验装置存在不足,每次实验都要加少量碘,无法控制碘蒸气的量,尾气排放到空气中。针对教材上装置的不足,我们改进了装置。在试管口部设有胶塞,其中管体内设有球面形的密封挡片,所述密封挡片的外轮廓与管体横截面的内轮廓相适应;在弧形挡片中心设有透气孔,透气孔内活动设置有密封圆珠,当管体垂直时,密封圆珠堵塞在透气孔外,当管体倾斜30°――85°时,密封圆珠从透气孔处滚出。

改进后的装置,通过在管体内带孔的密封挡板和玻璃珠,使得管体在倾斜一定角度时发生实验反应;当管体垂直时,玻璃珠可以快速堵塞密封挡板上的孔,立刻停止加热,即能马上停止碘蒸气的外逸,防止实验剩余的碘蒸气排放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让实验达到更加绿色、环保的效果。同时,实验剩下的碘在下次实验时能继续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实用新型试管结构示意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管体1、橡胶塞2、密封挡片3、透气孔4、密封圆珠5、纸6、试管夹7、酒精灯8.

2.使用说明

改进后碘熏法检查指纹的试管如图1所示,包括管体1,在管体1开口部设有胶塞2,所述管体1内下部设有球面形的密封挡片3,密封挡片3的外轮廓与管体1横截面的内轮廓相适应;在弧形挡片3中心设有透气孔4,在透气孔4内活动设置有密封圆珠5,当管体1垂直时,密封圆珠5堵塞在透气孔4,当管体1倾斜30°――85°时,密封圆珠5从透气孔4处滚出。优选地,所述管体1倾斜30°――85°时,密封圆珠5从透气孔4处滚出。

使用时如图1所示,首先将玻璃珠取出,将少量碘装入管体1内,然后再将玻璃珠放入管体1内,再将印有指纹的纸6装进管体1内,最后塞紧橡胶塞2,用夹子7固定管体1在酒精灯8下加热至产生碘蒸气,碘蒸气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形成棕色指纹印记,便呈现指纹。当碘蒸气足够时,将管体1转动至垂直位置即可快速将碘蒸气隔离,在完成实验的同时,达到环保的目的。

在碘熏法提取潜指纹实验中,通过改进的实用新型试管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试管不环保、浪费试剂等弊端,实现了使用方便、效果良好、环保的绿色实验,还给学生注入了新时代绿色实验的新思想。

参考文献:

刘丽,罗强,张丽梅。一种改进的碘熏法:碘锌手印显现法.刑事技术,(4):28-30.

庞浩,陈飞龙。油面客体指纹显现.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6(4):18-21.

篇13: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碘伏》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碘伏》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合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知淀粉遇碘会变成蓝。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活动难点:

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慢羊羊村长头饰、馒头、土豆、白菜、胡萝卜、香蕉、梨、标有字母A与B的奶粉,棉签、图卡、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碘伏

1、(师)慢羊羊:“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伏。”

提问:我们来看一下它是什么颜色的'?(棕褐色),闻闻它的气味。

2、(师)慢羊羊:“碘伏有消毒的功能,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细菌看见它就跑,最近我发现它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来看看桌子上的食物,从中随便选一个馒头,看看它加入碘伏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慢羊羊:“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带领幼儿认识图卡。"

(二)、幼儿操作

1、让幼儿试一试,将碘伏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三)、问题解决――运用

1让幼儿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帮警长辨别A与B瓶中谁是假奶粉。

2、让幼儿自由选择A与B的奶粉,用碘伏的方法试一试,哪瓶合格哪瓶不合格。

(四)结束游戏

让幼儿回去做一份食物淀粉大抽查。

活动反思:

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碘酒的秘密,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篇14:《提取有效数学信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反思

《提取有效数学信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反思

一、注重现实生活情境,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提高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进而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让他们学会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尤为重要。在一年级上册学习“8的加法”时,教材创设了跳绳的游戏情境,我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观察小朋友的穿戴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不戴帽子,一共是17=8个小朋友在跳绳;有的说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5个小朋友穿裤子,一共是35=8个小朋友在跳绳。从穿戴方面观察完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跳绳小朋友们的性别,4个男生和4个女生合起来参加跳绳游戏的也是44=8个小朋友;再引导学生从摇绳小朋友和跳绳小朋友的数量上,观察计算参加跳绳游戏的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又如教材创设的“买电器”“回收废电池”“捐书活动”等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需要大数相加减,然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数的构成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而且又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了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进而理解题意,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于此,也不能过分留恋,应注意引导学生会读图,读懂图,然后再去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解决问题的.题材可以有所扩展,以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运用图表文字,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新课程对这一领域的安排已经从纯文字标准格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呈现方式除了文字的、还有情景性的、拓宽了问题的结构空间。题目不一定是结构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复杂的,数据需要取舍,学生对有效数学信息材料的提取显得尤为重要。以前应用题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图形法、分析法、综合法、假设法、推理法等,我觉得仍需继承,仍有其价值所在,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各种方法是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如三年级数学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右边出示一条裤子图,标明每条18元。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题目,我引导学生先从问题着手解决这个题,要解决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的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一条裤子多少钱?一件上衣多少钱?)而情景图中已告诉我们一条裤子18元,只要知道一件上衣多少钱就可解决问题,根据文字叙述的信息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可以求出一件上衣的价钱2×18=36元,再把一条裤子与一件上衣的价钱和起来1836=54元这个问题就可解决;也可以边找数学信息边解决问题,如根据图形和文字的第一句话,可以求出一件上衣的价钱,再根据问题买一套衣服(即包括上衣又包括裤子)需要多少钱?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又如:王伯伯今年种了32棵梨树,48棵苹果树,平均每棵苹果树可收62千克苹果,王伯伯种的苹果树今年共收苹果多少千克?这道题可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解决,要求王伯伯种的苹果树今年共收苹果多少千克,需要知道一共种了多少棵苹果树和平均每棵苹果树收苹果多少千克,然后用乘法计算即可。而文字信息中的王伯伯今年种了32棵梨树与所求问题无关,是多余条件应舍掉,象这样有多余条件的信息,学生就要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学会取舍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再如:某服装店要加工180套衣服,4天加工了84套,照这样的速度,一个星期能加工完吗?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要把隐含的信息“一个星期”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根据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加以解决。又如:在讲“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在解决“如何计算客厅面积”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而且在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用1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我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法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只要学生学会了从真正意义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图、表、文字、实物等)收集和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了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分析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学会了举一反三,获得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四则运算意义,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数的认识和运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接触数学起就建立起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景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一年级教学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通过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公共汽车上的上、下乘客”现象来导入,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计算乏味,由于情景接近学生生活实际,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运算顺序掌握的也较好。再如在讲“小数及其运算”的内容时,呈现了传统的购物情境:每支铅笔0.5元,橡皮每块0.3元,尺子每把0.9元,买7支铅笔多少元?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他们思考的是情境中的问题与运算意义的联系,通过提供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数量关系,联系乘法的意义,生成与问题相联系的运算,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强化数量关系的理解。课本中的“激情奥运”的综合活动,综合运用小数的四则运算解决体育中的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运算的意义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通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仅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5:《提取有效数学信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反思

一、注重现实生活情境,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提高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进而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让他们学会观察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尤为重要。在一年级上册学习“8的加法”时,教材创设了跳绳的游戏情境,我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观察小朋友的穿戴有什么不同,有的说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不戴帽子,一共是17=8个小朋友在跳绳;有的说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5个小朋友穿裤子,一共是35=8个小朋友在跳绳。从穿戴方面观察完之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跳绳小朋友们的性别,4个男生和4个女生合起来参加跳绳游戏的也是44=8个小朋友;再引导学生从摇绳小朋友和跳绳小朋友的数量上,观察计算参加跳绳游戏的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又如教材创设的“买电器”“回收废电池”“捐书活动”等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需要大数相加减,然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不同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数的构成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而且又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了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一年级多学一些图画情境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进而理解题意,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于此,也不能过分留恋,应注意引导学生会读图,读懂图,然后再去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解决问题的题材可以有所扩展,以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运用图表文字,提取有效数学信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新课程的一个特色,新课程对这一领域的安排已经从纯文字标准格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呈现方式除了文字的、还有情景性的、拓宽了问题的结构空间。题目不一定是结构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复杂的,数据需要取舍,学生对有效数学信息材料的提取显得尤为重要。以前应用题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图形法、分析法、综合法、假设法、推理法等,我觉得仍需继承,仍有其价值所在,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各种方法是相互渗透的,相辅相成的。如三年级数学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右边出示一条裤子图,标明每条18元。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题目,我引导学生先从问题着手解决这个题,要解决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的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信息?(一条裤子多少钱?一件上衣多少钱?)而情景图中已告诉我们一条裤子18元,只要知道一件上衣多少钱就可解决问题,根据文字叙述的信息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可以求出一件上衣的价钱2×18=36元,再把一条裤子与一件上衣的价钱和起来1836=54元这个问题就可解决;也可以边找数学信息边解决问题,如根据图形和文字的第一句话,可以求出一件上衣的价钱,再根据问题买一套衣服(即包括上衣又包括裤子)需要多少钱?也能解决这个问题。又如:王伯伯今年种了32棵梨树,48棵苹果树,平均每棵苹果树可收62千克苹果,王伯伯种的苹果树今年共收苹果多少千克?这道题可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解决,要求王伯伯种的苹果树今年共收苹果多少千克,需要知道一共种了多少棵苹果树和平均每棵苹果树收苹果多少千克,然后用乘法计算即可。而文字信息中的王伯伯今年种了32棵梨树与所求问题无关,是多余条件应舍掉,象这样有多余条件的信息,学生就要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学会取舍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再如:某服装店要加工180套衣服,4天加工了84套,照这样的速度,一个星期能加工完吗?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要把隐含的信息“一个星期”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根据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加以解决。又如:在讲“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在解决“如何计算客厅面积”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而且在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用1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我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法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只要学生学会了从真正意义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了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图、表、文字、实物等)收集和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了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数量关系,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分析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学会了举一反三,获得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四则运算意义,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数的认识和运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接触数学起就建立起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景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一年级教学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通过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公共汽车上的上、下乘客”现象来导入,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计算乏味,由于情景接近学生生活实际,通俗易懂,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运算顺序掌握的也较好。再如在讲“小数及其运算”的`内容时,呈现了传统的购物情境:每支铅笔0.5元,橡皮每块0.3元,尺子每把0.9元,买7支铅笔多少元?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他们思考的是情境中的问题与运算意义的联系,通过提供相对真实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理解感悟数量关系,联系乘法的意义,生成与问题相联系的运算,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强化数量关系的理解。课本中的“激情奥运”的综合活动,综合运用小数的四则运算解决体育中的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运用价值,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运算的意义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取有效数学信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通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仅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6:检验加碘盐中的碘教学设计

一、实验原理

含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除此之外,一般不含有其他氧化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下IO3-能将I-氧化成I2, I2遇淀粉试液变蓝;而不加碘的食盐则不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二、实验用品

试管、胶头滴管。

含碘食盐溶液、不加碘食盐溶液、KI溶液、稀硫酸、淀粉试液。

三、实验步骤

1. 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含碘食盐溶液和不加碘食盐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稀硫酸,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现象。

2. 在另一试管中加入适量KI溶液和几滴稀硫酸,然后再滴入几滴淀粉试液。观察现象。

3. 将第3支试管中的'液体分别倒入前2支试管里,混合均匀,观察现象。

扩展实验:密写信

实验原理:在白纸上用无色试液写字,晾干后看不到字迹,再用能与这种无色试液作用显示一定颜色的试剂来处理,就能显示出所写的字迹。例如:酚酞遇氨水变红色;淀粉遇碘变蓝紫色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熏,立即显示出红字迹。放在通风处,稍等一会又变成无色。可以反复若干次。

②用稀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干后无字迹,用碘水(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涂抹,显出蓝色字迹,放在火焰上方烘,蓝色又褪去,也可以反复若干次。

篇17: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土壤中十溴联苯醚

超声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土壤中十溴联苯醚

摘要:利用超声提取一高效液相色谱(HPIJC)对土壤中的十溴联苯醚进行提取与检测,并对超声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超声提取十溴联苯醚的'效果不仅具有索氏提取相近的提取效率(二者相对回收率为97%-102%),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等特点.当deca-BDE的浓度在100-ng・g-1(干土)时,其保留时间(RSD≤5.7%)、峰面积(RSD≤3.3%)、峰高(RSD≤6.9%)以及回收率(RSD≤6.5%)的重现性较好.通过对模拟土壤和实际土壤的对比分析,两者相差不大(二者相对回收率在97%-107%之间).作 者:俞晟    肖琳    朱东强    杨柳燕    YU Sheng    XIAO Lin    ZHU Dong-qiang    YANG Liu-yan  作者单位: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试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3 期 刊:环境化学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CHEMISTRY 年,卷(期):, 28(1) 分类号:X7 关键词:超声提取    HPLC    土壤    十溴联苯醚   

篇18:浅谈提取几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知识

一、汉语拼音教学童趣化

根据本班情况,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集中学习完汉语拼音后再去识字;一种是依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先识字后拼音。那我们究竟该用哪种方式呢?绝大部分学生都学过汉语拼音,而且有一定识字基础,于是我们决定按教材的既定体系,边识字边学拼音。在学拼音时,为了避免成为学前班内容的重复,我们一年级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利用集体的智慧,以“游玩汉语拼音王国”的形式实施教学。教学时,我们以看看图、读准音、记住形、拼音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并让基础好的孩子当导游,教那些没上过学前班的同学。老师也有意识地关注这群孩子,帮助他们,使他们不断进步。就是那些内容很枯燥的“语文天地”,我们也尽量让它充满童趣,让学生在故事情境、游戏情境中学习知识。如教材33页有四道题:一是把几个人物和名称连起来;二是用手势记住易混的几个声母;三是拼读几种车子的名称;四是拼读双音节词。通过集体备课,我们把它编成一个故事:我们要到丁丁家作客,请你先认识他家的人,把名片和人对上号了才能进门;进门后看见丁丁和哥哥在吵架,原来他们分不清b、d、p、q这四兄弟,请小朋友帮他们想想办法;然后来到院子里,看到四辆车子,谁会拼读,就开着这辆车在教室里转一圈;再往前走,看见一棵“聪明树”,树上挂满了聪明果,谁要拼对音节就可以摘到一枚聪明果。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二、学生自己主动地识字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教材第一册平均每课要认的字大约是十三、四个,如果还是采用老师教、学生认的形式识记,那肯定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这几百个字,我们觉得: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让学生识字尤为重要。

首先是在教学中进行识字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知道有听读识字、借助拼音识字、询问别人识字等方法。在这几种方法中,我们鼓励学生多采用拼音识字,因为巩固汉语拼音、自己学会汉字的最好办法。

然后运用自己已会的方法去学习。学习一篇课文中生字是这样的:第一,听一听,记一记。能记住几个字音就记几个;第二、读一读,圈一圈,在不认识的字旁边打上小问号;第三,认一认,记一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识字,记住字音,并把新认识的字旁边的问号擦去,画颗小五星奖励自己;第四、说一说,教一教,汇报你用什么方法新学会了哪些字,教大家读一读。通过逐步训练,学生已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从中体验到识字的快乐。

另外,我们还把学生识字的空间延伸到生活中,拓宽学生识字的范围,鼓励学生展示课外识字。

[浅谈提取几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知识]

篇19:教学反思

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要认真进行记录,主要有三点:

(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

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时间飞逝转眼一学期过去了,我班是一个全新的组合体。但是大家都能较快的融入这个新的大家庭,共同商讨、一起游戏、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班务工作。这不,转眼间冬天来了,新年又到了,一年忙到头,付出的是什么,收获的又是什么呢?还是仔细地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吧!

一、认真反思,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通过多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本领。本人在本学期中,积极参加各项时事、政治学习,坚持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幼儿,做好保教工作。本学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凝聚力作用,坚持做到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勤勤恳恳,无论是否当班,都要做好并检查班级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他老师充分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充分发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队精神作用,团结一致地做好班级工作。在狠抓班级常规中,真正做到工作有目的、行动有组织、实施有计划。

二、勇于改革,丰富课堂内容形式。

我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努力做到“静与动”的结合。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优美整洁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环境,我们充分利用教室有限的场地,设计最佳的区角位置,找资料、齐动手,在活动室里设立了图书角、益智区、小巧手、表演区、建构区、娃娃家、小医院等,还利用室外一角,设置了小超市,在每个区域我们都利用废旧鞋盒,布置作品展示去。结合季节特征,开展了“种子贴画”、酒瓶装饰等手工活动,很受小朋友喜欢,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提高了孩子们动手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折纸活动非常感兴趣,吃好了饭,你常常可以看到三五一群的孩子围在一起在研究折纸,有的在比赛自己折的飞机

许多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小手也变巧了,还锻炼了他们的耐心,孩子在教室里追跑打闹的现象也少了。

三、加强常规建设,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的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我进一步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矗但是常规也不是以牺牲幼儿的个性、快乐为代价,我班有个别幼儿生性好动,比较调皮,我们两位老师步调一致,共同合作,重抓教育,使小朋友逐渐能互相帮助、关心集体,捣乱的小朋友小了,热爱劳动的小朋友多了。

篇20:经典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我想,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杨泽琨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在她回答的同时,高雨苏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学生总结的非常到位,让我非常感动。

在课的结尾我给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的没有编在课本里的结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后的第二周也不幸因车祸而死,妈妈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读着结尾我留下了眼泪,几个女孩也留下了眼泪。此时,我与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撞击。我想心灵的撞击之后,一定会有心灵感悟的升华。

我希望自己能经常上出这样的自己也为之震撼的好课。

【《溴、碘的提取》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碘的一封信

2.记忆提取观后感

3.提取档案介绍信

4.提取人事档案介绍信

5.关于提取档案介绍信

6.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书

7.住房公积金提取承诺书

8.提取公积金所需材料

9.提取住房公积金申请书

10.提取现金单位介绍信

下载word文档
《《溴、碘的提取》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